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修学报告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2)


   日期:2020/1/19 10: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1)朝向一方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①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妙果。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②,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③,亦符于‘一向专念’。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注释】

  ① 依止:

  《佛学大词典》: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著。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为八无上之一。

  ② 愿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譬喻)菩萨之愿事深广,譬如海也。江总诗曰:‘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八十华严经六曰:‘显示一切大愿海。’万善同归集六曰:‘超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往生要集上本曰:‘闻一实道,入普贤之愿海。

  ③ 十念法:

  此处指晨朝十念法。《往生净土忏愿仪》: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译文】

  所谓‘一向专念’,“一向”这两个字有多种含义:(1)朝向一个方向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所以可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专恒地依止于持名念佛法门的意思。‘一向专念’,其根本是来自于弥陀本愿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的大愿。弥陀在因地中发了十念必生的大愿,所以修行人只要发起菩提心,一向专念,必能往生净土,圆满证得不退的妙果。经中上辈、中辈、下辈往生的人,都是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的。用阿弥陀佛这个果觉名号来觉悟众生的因心,究竟圆满而又善巧方便,完全地显示出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此外所谓一向专念,古大德说:‘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就是指从最初发心开始念佛的那天起,终身念佛,直至命终的最后一念。这是指其中的上等。下等的呢,指没有能达到这个标准,或者因为业障深重,或者因为事务繁杂,没有时间多念,则可以每天修行‘十念法’,也符合于‘一向专念’。更下等的则如《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得以聆听到圣教的教诲,至心地悔改,十念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能够往生,所以说十念必生。修行人应该知道,一向专念是指从初发心念佛,一直到临终最后一念。而其实这当中最关键的是在最后。比如上面说到的五逆十恶之人,在十声念佛当中,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也是从初发心一直到命终都在持名,所以也符合于一向专念的宗旨。相反,如果有人已念佛数十年,可能在最后的阶段,轻视持名而改为修行其他法门,或者说在临终的时候不欣慕极乐世界而贪恋世间,没能念佛,这样就不能叫做一向专念。

  【心得报告】

  前面是阐述“发菩提心”,这一段开始是解释“一向专念”。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中,给我们开示出念佛的秘诀: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套用过来,“不怀疑”就是前面的“发菩提心”,“不夹杂”和“不间断”就是后面的“一向专念”。前面说过,弥陀四十八愿的核心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因而“一向专念”就是本着这一愿而说的。念老重点解释了怎样念佛才符合于“一向专念”的宗旨,从理上讲,要自始至终,贯彻如一,而关键就在最后。最下等的,哪怕是只有临终的十念,从第一声算是初念,第十声则寿命终了,也是合乎于一向专念的。相反,念佛数十年,到了临终,业障现前,不念佛改念其他的了,也只能是前功尽弃。恩师曾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一位念佛协会的会长,常年领众念佛的大居士,到了临终,别人劝他念佛,他就是不肯念,要大家念观音菩萨祈求他的病好,结果走的状况很不好,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什么原因?都是没有深入佛法,信愿不够,不是真心学佛。师公李炳南老居士的原话,有些人不是真学佛,他们到道场来做什么?是来消遣佛法的,找个事情做,求佛菩萨保佑保佑。我们需要反观自心,自己是用什么心在学佛?如果搞假的,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责怪你,但想帮你也帮不上,不是用真诚心,不能感通。平时说得再好,表面上做得再好,但是到了临终,什么样的果报,骗不了人的,连人都骗不了,怎么能骗得了佛菩萨呢?

  另外,如果我们听说临终十念也可以,于是便心存侥幸,心想何必现在这么辛苦,那到临终时再念不就好了嘛。有这样的想法人就大错特错了,殊不知死生事大,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缘,往生极乐世界怎么可能有侥幸成功的呢?唐朝张善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屠夫,临终时看见地狱的景象,吓得魂飞魄散,大声呼喊救命,刚好有个出家人路过,让他赶快念佛求生净土。他马上接受了,拼命念佛,于是地狱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结果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表面看起来,他就是非常幸运,似乎是侥幸。其实不然,这也是他过去生中积累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不然他临终哪会这么清醒地见到地狱相现?哪里那么巧就有出家人路过帮助他?劝他他就真能接受,毫不怀疑?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开示说,临终才念佛得往生的人,那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是这个人临终时是否清醒。我们年龄稍长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家人亲戚走的时候,有几个人是神智清醒的?我亲身经历过的,都是迷迷糊糊,不省人事,还有比较早就得老年痴呆症的。如何能保证可以念佛?第二个条件,临终时有没有善知识能够如理如法地提醒你提起正念来念佛?我们身边事理都明了,到时能帮忙的真正学佛人有几个?而懂得佛法,不反对的家人又有几个?我们能看到的,大多都是在医院,医生对你进行抢救,当仪器显示没有呼吸和心跳了,医学上就认为你死亡了,于是白布一盖,推进冷冻室。哪有机会自己作主,等家人或佛友开示,然后安安静静地走?如果前面的条件具足,还有第三个条件,劝导你之后,你有没有大善根、大福德,能接受,并且没有牵挂,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临终没有病苦的非常少见,除了病痛,四大分离,佛经上讲,犹如生龟脱壳,这时候如果自身业障现前,怎么能够保持正念?加之冤亲债主来会来讨债、来扰乱怎么办?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所以说,万不可存侥幸心理。如果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无量劫来,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出离六道轮回,还在这里受苦呢?当然也不能失去信心,把往生极乐世界想得太难了,退缩了,那就太可惜了!本经说“易往而无人”,佛告诉我们容易去,绝没有虚言,只要如理如法去修行,必然去得了。为什么去得人那么少?不老实,不听话,不真干!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①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②,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③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又据密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是无量。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④。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⑤,同所加持⑥。’又‘毗卢舍那⑦,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且此一句佛号,下手最易,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智愚闲忙,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注释】

  ① 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② 身土:

  《佛学大词典》:指凡夫或佛、菩萨所受之身体与国土。即正报与依报。

  ③ 始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熏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即本成之四德(常乐我净)云本觉,始成之四德云始觉也。起信论曰:‘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④ 陀罗尼:

  《佛学大词典》: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诸经论所说颇多。及至后世,因陀罗尼之形式,类同诵咒,因此后人将其与咒混同,遂统称咒为陀罗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

  关于陀罗尼之种类,依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载,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三)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嗔。(四)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上述之前三者称为‘三陀罗尼’。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⑤ 法身:

  《佛学大词典》: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大乘之中,亦有数种说法:(一)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二)三论家,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三)大乘起信论,全论之核心思想旨在阐论自性清净、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九中):‘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说盖为华严、天台等一乘家立说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观,故其所言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五)华严家,以十身具足之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

  ⑥ 加持: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现前大众,得见如是不思议庄严境界。’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华严经六曰:‘佛所加持无有边。’大日经题曰:‘成佛神变加持。’

  ⑦ 毗卢舍那: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名)又作毗卢遮那,鞞嚧杜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佛真身之尊称也。解此者诸家不一。准天台以毗卢舍那与卢舍那及释迦,如其次第配于法报应三身。毗卢舍那,译曰遍一切处。卢舍那,翻曰净满。法华文句会本二十五曰:‘法身如来名毗卢,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法华玄义六曰:‘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意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

  【译文】

  有人可能会怀疑念佛怎么会有这么大功德呢?因为能念的与所念的,都是实相的缘故。《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光照则能横遍于十方世界,寿量则能竖穷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竖交彻在一起,都是法界本体。用此本体作为阿弥陀佛的身体与国土,也就是用此本体作阿弥陀佛的名号。因此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众生的本觉理性。持名念佛就是将始觉和于本觉。始觉与本觉不二,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一念能够相应,这一念就是佛,念念都相应,则念念都是佛。’由以上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法界的本体,所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另外,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众生的本觉理性,起心念佛,就是始觉。现前所念的佛,正是我的本觉。所以说持名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因此念念相应,念念就是佛。这显示出了持名念佛功德的不可思议。

  此外根据密宗的教典,六字洪名中的一个阿字,功德已经是无量了。日本的兴教大师说:‘从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佛。’另有‘阿字真言,为十方佛的本心。诸佛的法身,共同所加持。’另有‘毗卢舍那,是以此阿字称为秘藏’另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都只是说阿字这一法,诸多经典都大为赞叹这个法的功德。一旦闻到名字,听进耳朵,则众多罪业均可如冰雪消融。唱诵其音声,见到其文字,则无量功德已云集于此。即便见识浅薄,但只要肯相信,就能直接畅游于净土。修持精深、智慧圆满的人,则能现前证得佛道。’一个阿字的功德已经是如此殊胜,那么佛号的功德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一句佛号,下手最容易,不用区分男女老少,也不论是智者还是愚人,闲暇还是忙碌,人人都能够念,个个都可以行。名号能够感召无量的功德,殊妙的感应难以思量。从有念巧妙地入于无念,以此凡夫心顿速地显现佛果的功德。如《弥陀经疏钞》中说;‘于只言片语之间与诸位贤圣相齐等,于一念之间便可以超越三大阿僧祇劫。’极为圆满又极为快速,最为简单又最为容易。所以可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的纲要和宗旨,实际上也就是释迦摩尼佛一代时教的指向和归宿。

  【心得报告】

  以上两段,第一段告诉我们念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功德。不懂佛理的人,确实容易把这句佛号看轻了,甚至认为诵经、持咒的功德要更大。这里念老引用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当中的话来说明,因为我们能念佛的这颗心与所念的佛号,二者都是实相,也就是我们的本觉理性。能念佛的心就是始觉,所念的佛号就是本觉,始觉合乎于本觉,就是观经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些开示比较深奥,是净土宗核心的理论。所以念佛得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能体会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就是肯真诚地去念,“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相应的时候我们就是佛,一有中断,失去了佛念,就又回到众生。我们凡夫本来是佛,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保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被妄想、分别、执着染污,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了。积习难改,并非不能改,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我们太熟悉了,而念佛太生疏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生处变熟,熟处变生”,果然能做到一些,就能体会到智慧增长了,能时常生出欢喜心,生出轻安自在的心,压力越来越小,烦恼越来越少,学佛就得力了。

  下一段中,又举出密教经典中的话告诉我们,佛名号当中单一个“阿”字就已经是功德无量,更何况是整个佛号的功德呢?对于我们而言,最难的地方在于信心,听了这些话,能不能相信,这一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华严经》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一句佛号对我们现在人而言最为契机,下手最容易,无论智愚闲忙,只要有信心,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最后念老总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的纲宗,实际上也是一大藏教的指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量寿经       修学报告)(五明学佛网:无量寿经       修学报告)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六 叮咛劝修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五 菩萨往生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二 重重诲勉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