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话说南海普​陀山


   日期:2019/11/16 5: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陀,又写作“普陀洛迦”、“补陀洛迦”、“补怛洛迦”、“普陀罗伽”,其实都是梵语音译之异名,用汉语意译过来,即是“美丽的小白花(华)”。或“观世音净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诗日:“……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桃花说的是普陀山西南洋面中的桃花岛,小白说的就是“小白花”(普陀山)。清代康熙的《普济寺御碑》文中说补陀洛迦在南海,由此上溯至唐代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其中说到南印度濒海,有“布咀落迦山”,山顶上有池,池边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在此居住往来。“布咀落迦”实际上也即“普陀洛迦”翻译的异名。由于普陀洛迦与佛书所说的“布咀落迦”有相似之处,再加上普陀洛迦山漫山遍野尽长小白花树,因而人们便把“普陀洛迦山”与佛书上的“布咀落迦山”合二为一。但普陀洛迦和布咀落迦说起来还有小差异,布咀落迦是南印度濒海的一座山,而普陀洛迦实际上普陀是一山,而距它东南不远处有一小山悬峙在海中,状似横卧海上的大佛,这就是“洛迦”,人们历来把它称作“小洛迦山”。传说小洛迦山也是观音大士出家修行之处,“留有圣迹”,所以凡到普陀山朝山礼佛者必兼谒是山。自古以来,便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说。

  佛经说普陀山是善财童子第二十八参观世音菩萨的地方。善财是佛家弟子,他为了证悟佛法,参问了从文殊至弥陀菩萨等五十三位高师,其中第二十八参,就是在普陀洛迦山的紫竹林参问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曾为他讲说佛法,据《华严经》载:“鞞稗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日:‘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西面岩谷中,泉流萦映,林树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普陀山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据出土文物考证,在四千多年前已有人在山上居住生息。相传秦代时,有个叫安期生的人,曾因避战乱,一度飘流到此居山修炼。西汉成帝时,九江人梅福有感于世道混乱,他弃官避难,佯狂于市井间。梅福是我国历史上的炼丹大家,据说他的炼丹修真处就是普陀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山中修建“梅福庵”。由于他的名气大,后来人们便把他居洞炼开的山称“梅岑”,并以梅岑概称普陀山。直至今日,“梅岑山”仍是普坨山的一个别称,而“梅福庵”犹焕然矗立在“梅岑”西南山腰。

  晋太康年间,广大佛教信徒已发现普陀落迦系大士应化之地。据明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真身舍利塔碑》载,当时每“岁奔走赤县神州之民,至有梯山万里,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有梵僧(印度僧人)来谒潮音洞,他在洞中“燔尽十指,亲睹观音与说妙法,授以七色宝石。”灵迹始著。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欲载回本国供奉,舟至莲花洋,遏风涛,舟不能行,以为菩萨不肯东去,不得已遂留像于潮音洞侧,居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不肯去观音”。后粱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便传为观音大士的说法道场。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王舜封奉皇命出使朝鲜,回来途经普陀山,时遇风浪,王等在船上叩头祈祷观世音菩萨,果然风平浪静。回京后,他把这事禀告了神宗,神宗由此赐额“宝陀观音寺”,指定宝陀山专尊奉观世音,这是普陀山观世音香火始盛之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高僧真歌清了驻锡本山,题庵额日“海岸孤绝处”,而将山中佛教各宗统归于禅宗,大开法席。山中原居住的七百余户渔民,闻教音尽皆迁徙他山,普陀山从此成为没有世染的佛国净土。到了嘉定七年(1214),宋宁宗赐“圆通宝殿”匾额,规定普陀山以供奉观音大士为主。从此国内外信众纷至沓来,志载:“三韩、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风波盗寇,望山归命,即得消散”。

  元代时朝廷多次遣使降香,对普陀山多有赐给。元统二年(1334),孚中禅师募资建多宝塔于寺之东南的梵山岙口。到元末,山上宗教设施渐臻完备,香火更为兴旺。此后代有钦封,几经兴废。洪武初年,高僧大基行丕住山弘教,到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大兴佛教,普陀山几次得到朝廷赐银,修建殿宇。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皇帝敕建普陀山佛殿。三十八年,康熙又下令大事修建普济、法雨两大寺,亲赐寺额“普济群灵”、“天花法雨”。乾隆五十八年(1793),把“慧济庵”扩建为寺,至此,作为普陀山佛事活动核心的三大寺建成。

  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修建,普陀洛迦观音道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其鼎盛时期,山上有常住僧人三千余名。真正是“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普陀山遂成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至民国十三年,尚有三大寺,88庵,128座茅篷。寺院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共有4700余间殿宇、楼阁、厅堂。其中普济寺大圆通殿、法雨寺九龙殿宏制巧构,甲于江南;白华、禅那、栴檀等庵为典型明代建筑;梅福、隐秀、磐陀、鹤鸣等庵庭院幽雅,古朴别致;茅篷静室依山起势,正是“有房皆寺,有人皆僧”,形成“无处不供观音,无人不说慈悲”的佛国景象。

  解放初期,社会剧烈变革,香火一度清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普陀山遭到历史上空前的劫难:佛像全毁,法物殆尽,僧众遣散、寺庵被占。1979年重新落实宗教改策,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寺院文物保护法规,同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主要寺院及风景点进行整修、翻新。全山僧尼,在国内外善信的资助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先后修复三大寺和20余座庵院;重建梵音洞庵、西方庵、灵石庵、紫竹林庵;新建善财洞庵及洛迦山圆通、大觉、大悲等庵院;建造圆觉塔、妙湛塔等巨型石塔;创建总高33米,重达70余吨的南海观音仿金铜像和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设施完善,设有100张床位的佛教“普济医院”。佛事兴旺,倍胜于昔。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三大香会期,全山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海内外成千上万的香客游人涌上普陀洛迦山,形成一年三度的空前盛况。每会期先后三天,莲花洋上班船、快艇穿梭如织,几万名香客游人沿着佛国大道游动穿织在各寺院之间。在通往佛顶山的香云路上,香客游人尤为密集,上万名香客屈时云集在那长约l千余米,宽不足二米,由1088级石步阶组成的曲屈幽深的香云路上。入夜沿路香火与灯光通明,宛如一条金龙游动在法雨寺与菩萨顶之间,场面极为壮观。传说每香会期香客多达六、七万人,全山各寺院及风景点闹闹猛猛,门庭若市,但多而不乱,无论白昼和夜晚香烟袅袅,秩序井然,此乃佛国升平气象,其本身就形成了普陀洛迦胜境的一大景观。

  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名山式微;政策英明,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已成为普陀洛迦历史的发展规律。如今来到普陀洛迦的香客游人,又无不为其风景的幽美迷人、佛殿的齐整庄丽和香火的兴旺发达而感慨万千。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其位居海中遂以海天佛国闻名于世;又是著名的海岛旅游避暑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一批四十四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上的寺庵堂院、亭碑桥阁、摩崖石刻、雕塑楹联等具有浓郁宗教气氛的人文景观和金沙潮音、奇石古洞、瀚海、名树等壮丽独特的自然风光融合一体、交相辉映,在全国众多名胜区中独树一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作《游洛迦山》诗赞道:

  “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把普陀山之胜境与其他名胜相比,道是:“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山。”又说是:“天台雄胜,雁荡奇胜,普陀幽胜。”真可谓是妙笔点睛!

  全山以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佛顶山寺)、宝陀讲寺(在建)四大寺为中心,迄今计有已开放的寺庵36处,常年香火鼎盛。有古洞潮音、天门清梵、莲池夜月、磐陀夕照、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茶山夙露、千步金沙、短姑圣迹、莲洋午渡、光熙三霁十二大景观,反映着普陀山佛、山、海兼胜的景观特色。经国务院批准的《普陀山风景各胜区总体规划>将全山划分为南天门、普济寺、潮音洞——观音跳、西天、法雨寺、佛顶山、飞沙岙、梵音洞、海澄庵——后沙岙、千步沙——百步沙、洛迦山等十景区。全山胜景点主要有佛顶山、彐浪山、正趣峰、八仙等山、峰、岩44处;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等奇石30余处;千步沙、百步沙等金沙滩12处;潮音洞、白云洞等洞景17处;杨枝观音碑、九龙壁等碑刻墙雕几十处;“海天佛国”、“南海胜境”等摩崖石刻百余处;池泉、溪涧15处;塔、亭、坊、桥23处……沉浮岁月,微茫烟涛,神话传说,又为之涂上一层神秘色彩。大自然造化的海涛、金沙、奇石、洞壑、古木、珍禽等山海风光,尤为信众和游人提供了求新,觅奇、探美的浪漫野趣,真是佛国胜景,其妙丽无穷!

  ※※※ ※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东南,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与舟山本岛隔海相望,岸距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6.5千米,离大陸(穿山半岛)近岸24千米。西北距上海140海涅,西距宁波36海涅。岛呈菱形,南北走向,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长8.6千米,最宽处4.3千米,面积约12.5平方千米,最高峰白华顶海拔291.3千米。海岸曲折,北部和东部多为金沙镶边,西部和西南部多泥涂镏光,岸线周长约30千米。气候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6.1℃。景随时迁,春季多雾,温和湿润,旅游登山,奇幻莫测,如入神仙世界;盛夏季节,白天最热平均气温不超过29℃,人晚则凉风习习,凉爽宜人;交秋以后,秋高气爽,是登山观日出东海的极好去处;隆冬季节,也常风和日艳,最寒时节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少见冰雪。山上林木葱郁,奇花异草遍布,奇石嶙峋,洞壑幽深,金沙绵亘,潮音梵吹终年不绝,为观音大士显化道场,素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之称。

  普陀洛迦的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地带,岩石以燕山运动晚期侵入岩为主,形成于约1亿5千万年前,全山几乎都为晚期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一回全盛期喷发物——流纹质熔体凝结的花岗岩覆盖。长期的海浪冲刷和风化剥蚀,形成独特的地貌结构,丘陵峰峦、海湾河滩、巉岩幽洞错落散布,兼有适宜的气候,又漫山遍长奇树异草,天工造化,自然形成了独特优美的海岛自然风光。

  普陀洛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山地沙质红壤含钾率高,岛上树木生长旺盛,植被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有“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之称。

  据统计全山有各种树木87科、213属,342种,名木古树达63种。其中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二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名木古树1300多株,胸径达l米以上的大树有44株,有八种名贵树木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它们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杉;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普陀鹅耳枥、舟山新木姜子、银杏、竹柏、金钱松;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普陀樟、苏铁。舟山新木姜子、普陀鹅耳枥、普陀樟为普陀山所特有。

  据专家考察鉴定普陀山特产的普陀樟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有25株。普慧庵内的一株千年巨樟,树围达6米;后山海澄禅院前的一株则高达23米,胸径51.6厘米,四季苍翠浓郁,欣欣向荣,树龄也在二百年以上。磐陀庵前,“洗心”池旁的一棵树龄达二百多年的奇特古樟,树根部位将一块高1米,宽0.4米的石碑紧紧地拥抱在主杆中,形成“树抱石”奇观。

  被称为“佛光树”的舟山新木姜子,树形优美,每当春天,嫩梢嫩叶披上金黄色绒毛,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故称“佛光”;到秋天挂果满枝头,彤红艳丽,煞是迷人c在佛顶山寺东西两侧生长有300多株树龄在百年以上的高大新木姜子。1995年,该树被舟山市民选为市树。

  佛国普陀洛迦多罗汉松,全山有百龄以上的罗汉松127株。其中法雨寺内3株和磐陀庵门口一株,树龄均在五百岁以上,杨枝庵左侧山坡有古罗汉松群,其中有16株树龄已在300年以上,这批树的平均高度近10米,在全国也属罕见。普陀山的寺前庵后和香道路旁随处可见到高大挺拔的侩柏,占桧柏亦称园柏,全山有树龄达百年以上的桧柏57株。杨枝庵前十多株古桧柏树龄均在500岁以上。法雨寺内有株古桧柏,枝杆如虬龙盘屈,古雅苍劲,姿态奇特,吸引着海内外众多香游客来此驻足观尝或拍照留念。1962年郭沫若先生游山到此,在惊奇之余,欣然给取名日“龙风古柏”。苏铁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老孑遗植物之一,普陀山有5株苏铁树龄在百岁以上,最大的一株长在普济寺左侧承恩堂后院,树龄约有二百年,树高4米,胸经约50厘米,上有四个分枝。有活化石之称的竹柏在各地幸存极少,人乘庵东侧一株竹柏,树龄在二百年以上,树高12米,树干通直,直插云际。

  普陀山还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山茶花树44株,其中龙寿庵附近的一株茶花,树高12米,胸径30厘米,此茶树年年开花繁茂,香客游人见此无不驻足赞叹。此外,普陀洛迦还生有铁冬青、刨花楠、全绿叶石斑木、赤皮等优良树种,改率开放以来又引进美国湿地松、火炬松、日本花柏、大叶,香柏、白愉和华南丛生竹、更丰富了佛山的植物种类。旅人登上佛顶山菩萨顶环眺,但见漫山葱绿,蓝天下青山碧波相映,大有置身佛国,心旷神怡,飘飘然如人仙境之感。普陀山矗峙在东海之滨的普陀洋与莲花洋之间,温和柔润的气候,常现云蒸霞蔚。佛地兼具山海之胜,香客游人来中,山上众多的景物景观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如杲有幸看到佛国蜃楼的奇异幻景,那将更使人永志难忘。  普陀洛迦出现海市蜃楼奇景多在春秋两季,古人对此曾多有记载:1916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由胡汉民等陪同游览佛顶山时,就看到了海市蜃楼,并写了《游普陀志奇》以志。1981年4月28日下午,菲律宾佛教徒朝山进香团和新加坡福泉寺礼拜旅行团一行数十人游至百步沙时,突然有人高喊“出海市了!”只见梵音洞上空海天相连处云雾缭绕,茫茫云海中渐渐地出现朵朵彩云,彩云中隐隐显露出奇峰异峦,林木苍郁。俄而,幽深的山麓间出现一座座碧瓦黄墙的梵刹,山坡间阡陌依稀可辨,背着香袋进香朝佛的香客在往来走动……lO多分钟后影像隐退,天际依然是天青海兰。当代作家赵丽宏在《仙境》一文中也曾写到了佛国蜃楼,那种“神奇美妙和变幻莫测”的景象,在见者的记忆中永远不可磨灭。

  普陀洛迦山海陸交通设施齐全,朝山进香游览观光往来方便。山南端建有先进的普陀山客运站,设有千吨级固定码头和500吨级浮码头。客运大楼、候船大厅等服务设施齐全,有固定班轮通航上海、宁波、嘉兴(乍浦)、镇海、福建马尾和定海、高亭等港口o配有客运专线,随客流量的需要往返于沈家门、洛迦山、朱家尖之间,玻璃钢质快艇在莲花洋面穿梭往来,并有高速豪华客轮通航芦潮港(上海)、宁波、定海、沈家门和高亭港。岛上有五条整洁公路沟通各主要风景点和寺院、村庄。全长1096米,上下落差223米的普陀山客运索道,不仅为广大香客游人上下佛顶山提供便捷通道,还为香游客观尝佛国壮美风光扩大了空间。

  普陀山的东方是朝、韩、日邻邦,自唐以来,从日本、朝鲜到中国的船只不少都是由洛迦门进港先停靠普陀山。明清以来,朝鲜、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尼……等国的佛子、游人慕名纷纷来山朝拜观音和观光揽胜,普陀山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1979年重新整修开放以来,普陀山的山海一年比一年美,灵气更一年比一年秀,五湖四海的佛门信众和观光旅游者纷至沓来,与日俱增,普陀山这颗东方明珠,更日益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普陀洛迦山的诸多名胜古迹,都与观世音菩萨济世救苦,大慈大悲的形象和神格有关。关于观世音菩萨,按《法华经》记载:“苦脑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悲华经·受记品》说,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观世音,也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按唐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三:唐言“观自在”,梵语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缚卢枳低译作“观”,“伊湿伐罗”译作“自在”,几种译名相辅相成,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根据《法华经》注释:“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大日经疏》日“观世自在者,即是莲花部主,谓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花,故名观世自在。”《心经略疏》载:“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机往救,自在无关,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又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载:在无量劫前,有世界名日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狮子游戏知来。其时有一国王,名叫威德,他虔诚奉事如来,听佛说法。后来到自己的花园中人定修观,时有二朵莲花,一左一右从地中涌出,即有二童子化生其中,一名宝意,一名宝上,和威德国王俱诣佛所,问佛“以何供养名为最胜?”佛答以“当发菩提心,广济诸众生,是为第一供养。”于是两童子在佛前俱发“普救众生”的宏誓。后来宝意童子即修证成为观世音菩萨,宝上童子修正成为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普渡一切众生,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

  传说菩萨以慈悲为怀,誓愿寻声救苦。一切众生,不论善恶,也不分贵贱,只要心诚,在遇到患难困苦时诵念菩萨,她便垂形六道,寻声救苦;一切众生,即使一人为痛苦所缠烦恼,彼即永远不住安乐世界。信众敬仰观音慈悲济世之庄严妙德,故自佛教传到中土以后,观世音便被奉为天下第一尊菩萨。据志载,在南北朝时代,观世音已被中土人们所普遍供奉。到了唐代,已是妇孺皆知。中国民间百姓在这位菩萨身上寄寓了无限的感情和期盼。

  普陀洛迦作为观世音菩萨说法道场,凡寺院庵堂都供奉观音菩萨圣像。菩萨为了实现普渡众生的宏愿,随种种缘,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其圆满无碍的妙力,随现应化作六观音(七观音),乃至《楞严经》中所说的三十三身,《法华经·普门品》中所说的“三十二应”等。六观音(七观音)即圣观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观音(七观音,乃是在上述六观音之后加上“不空羂索观音”),此乃是观世音菩萨特性以人格化表现出来。圣观音:为观音诸相的正体,她没有千手、马面、如意轮等菩萨异相,所以又称为正观音。梵名音译“阿缚卢枳帝湿伐罗”,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新译为“观世自在”或“清净金刚”。其形象为左手持未敷莲花,右手呈欲打开莲花姿势,全身呈金色,光耀灿烂,是极乐世界“西方三圣”之一。左手所持之莲花,表示一切众生本来自性清净;右手欲打开莲花姿态,是表示众生本来清净的本性一时被无明所蔽,而不知脱离,菩萨要以大悲功德解除众生的无明和迷妄。

  观音菩萨在极乐世界侍于阿弥陀佛的左面,代表着慈悲,她为解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又常应化到娑婆世界中来。《法华经》、《楞严经》载着菩萨于种种国土现种种身,应机化度众生,其形象又各各不同。普陀山的圣观音像,一般为正身结跏趺坐,手扶莲花或净瓶,头戴宝冠,冠上有化佛阿弥陀佛坐像,乃是依据《观无量寿经》等佛经所作,也是观音菩萨的主要标志。

  普济寺圆通宝殿中供奉的毗卢观音,也即圣观音的一种形相,菩萨头戴毗卢帽,亦称五佛冠,帽幅上化佛为阿弥陀佛。身披天衣,趺坐于莲台上。信仰圣观世音菩萨的人,自古以来就很多,不同形象的圣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千手观音:即大悲观音,又叫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梵文音译为“沙诃沙罗希惹阿利耶缚路枳帝湿婆罗”。详名叫“千眼千首千舌千足千臂观自在”简称“千手观音”、“千臂观音”或“千光观自在”,密号“大悲金刚”。关于大悲,《摩诃止观》中说: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又《千手干眼大悲经》载,观世音菩萨曾发宏愿:“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愿落后,即时生出千手千眼,她用千眼照见世间众生的烦恼,再用千手去拔除其苦难。菩萨形象在二眼二臂之外,左右各有二十手,表示如来、金刚、摩尼、莲华、羯摩五部各八手,计为四十手。四十手中现菩萨相,每手中各有一慈眼,每手含“二十五有界”,故成一千。意味着菩萨普渡一切众生无量无边广大数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六道中专司地狱道,所行法称“千手观音法”,有敬爱、息灾免病,除难死与难产等利益。十一面观音:即具有十一个颜面的观世音菩萨,又称大光普照观音,密号为“慈愍金刚”,由于在经译时出现不同说法,因而寺院中供奉的也各有不同,但其大意是基本一致的。其形相,一般来说,前面三面为菩面,左厢三面为瞋怒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但有獠牙向上龇出,后一面为大笑相,顶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后有光,这十一面各戴华冠,华冠中各有阿弥陀佛相。菩萨左手拿宝瓶,瓶中有莲华;右臂挂念珠,并施无畏印。

  十一面观音显示观世音菩萨观照十方,象征普门示现,在六道中摄化修罗道,怜愍众生痴愚,而现大光普照以相救助之。  马头观音:即天台宗所称的狮子无畏观音又称“马头明王”、“马头大士”或“忿怒持明王”。传说他是畜牲道的教主,无量寿的愤怒身。他的形像为在观音身上安置一个马头,故称。马头观音”,其意表示如宝马行空,驰驱四方并具有摧伏四魔的无量威猛力。准胝观音:也称准提观音,皆为梵文音译之别,天台宗称其为“天人丈夫观音”。意译为“七亿佛母”、“三世诸佛之母”,还称“三界母”、“世母”等。准提的真正含义为“清净”,也就是赞叹这位观世音菩萨心情清净。

  准胝观音六道中导化饿鬼界,密号“最胜金刚”。其形相为三目十八臂。

  如意轮观音:梵文音译为“震多末尼”。意译为“所愿宝珠轮”、“如意轮”或“如意轮王”。菩萨手持如意宝珠,表示满足众生祈愿;手持宝轮,表示法轮常转,所以称“如意轮观音”。

  如意轮观音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二臂等形相,通常形为六臂。《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有赞道:“手持如意宝,六臂身金色。顶髻宝壮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第一手思维,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宝,能满众生愿。第三手持念珠,为度众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持莲手,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六臂广博体,能游于六道。”此菩萨可如意出无数珍宝,住如意三昧,授与众生富贵、财产、智慧、威德等利益。密号“持宝金刚”,亦叫“与愿金刚”,六道中导化天界,亦称“大梵深远观世音菩萨”。

  七观音,就是在上述六观音后再加上“不空羂索观音”。

  不空羂索观音:有时也被认作六观音之一。菩萨手持不空之羂索,钩取人天之鱼于菩提之岸,故而得名。羂索用来譬喻菩萨具有的四摄之法,其羂索所到之处,必有所获,故称不空。菩萨的形相,据《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的说法有一面八臂、三面六臂、三面十臂、一面四臂等,一般常见的为三面六臂,也有说以一面三目八臂为常见的。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明示观世音菩萨住补陀洛迦山,佛临补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时,观世音菩萨于佛前说,过去九十一劫之最后一劫,由世间自在王如来前受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罗尼真言,焚香供养虔诵此真言者,现世得二十赞叹功德,临终得八种殊胜利益;不仅可除病疫灾厄,增进福利,临终可满足往生净土愿望。该菩萨的信仰,还带有社会国家普遍性,能得国泰民安,平定祸乱,消灭恶疫等利益。

  观世音菩萨慈悲度生,随类应现。为了教化不同环境,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菩萨常变化成不同身份的形相。《法华经·普门品》中说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这三十三观音为:(1)杨枝观音,(2)龙头观音,(3)持经观音,(4)圆光观音.(5)游戏观音.(6)白衣观音,(7)卧莲观音,(8)泷见观音,(9)施药观音,(10)鱼篮观音,(11)德王观音,(12)水月观音,(13)一叶观音.(14)青颈观音,(15)威德观音,(16)延命观音,(17)众宝观音.(18)岩户观音,(19)能净观音,(20)阿耨观音,(21)阿摩提观音,(22)叶衣观音,(23)琉璃观音,(24)多罗观音.(25)蛤蜊观音,(26)六时观音,(27)普慈观音,(28)马郎妇观音,(29)合掌观音,(30)-如观音,(31)不二观音,(32)持莲观音.(33)洒水观音。

  普陀洛迦山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除了诸观音中的圣现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常见的还有:杨枝观音:菩萨圣像以手持杨柳枝为特征,故亦称杨柳观音。民间普遍供奉杨枝观音像,作为驱邪消灾的象征。杨枝禅院的杨枝观音碑,依照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绘画像镌刻,菩萨面庞圆润丰满,体态端庄妙丽,手托净瓶,身披锦袍,坦胸跣足,庄严大方。西天观音洞庵主供杨枝观音。

  水月观音:大体有三种形态:一为端庄地立于飘浮在大海中的莲台上,眺望天上明月;一为以明月为背景,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一为坐在水边,观看水中月影。这三种水月观音像,皆以水中之月隐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理义。水月观音是各寺院普遍供奉的圣像。

  白衣观音:身穿白衣,脚踏白莲台,手持白莲花,故又称白衣观自在菩萨、大白衣观音、白衣漂海观音。白表示圣洁,意为观音大士胸怀大悲救苦救难菩提之心。紫竹林禅院供有门农观音圣像。普陀山文物馆藏有汉白玉白衣观音坐像。南海观音:也称紫竹观音。菩萨头载宝冠,身披斗蓬,胸饰璎珞项钏,旁供杨枝净瓶,一副妙相庄严。紫竹林中观世音名扬四海。矗立在龙湾山岗的南海观音,金身大佛光耀天日,菩萨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庄严慈祥,体现了观音大士“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伟大风范,令诸参见者瞻礼获福,得大吉祥!

  传说“南海观音”因南海普陀山而得名,该菩萨因常在梵音洞、潮音洞一带示现宝相,故又称南海活观音。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多而又繁,且作用又各不相同,一时很难记住。香客游人来到普陀洛迦迸香朝山,只需深深记住“观世音”这一名称就够了,心中有了“观世音”,就可以幻化无限,正如佛法所言“一生万法,万法生一”,大慧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