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


   日期:2019/9/25 16: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

  梦参老和尚主讲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今问世尊,无量功德海,唯愿赐开许,为解释除疑。”

  现在我们开始讲《十轮经》正分。这一品的经文,就是地藏菩萨所要讲的十轮;而且是他请示佛,什么是十轮?有众生的十轮,有佛的十轮。佛说的法,是对着众生所作的种种业,我们现在在苦难当中,想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佛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每部经都如是。先是菩萨的请求,佛的启示,菩萨再请问,佛又说。只要会中有佛在场的,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地藏菩萨在序分当中赞叹佛,佛也赞叹他,之后,地藏菩萨就从座位起来。请法的时候,要先有个启请的仪式。现在圣者没有了,贤者过去了,就剩下一般的凡夫,泛泛的请法,连个意思都没有表示,只说:“法师!那个怎么解释?”这在过去是不行的;你要问问题,就从你的座位起来,把衣服整理好,“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我们现在这件衣,肩膀部分是偏出来的。为什么每个顶礼,都偏袒右肩呢?因为在没有顶礼之前,有时候气候寒冷,两个肩膀都盖上。等他要请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衣掩过来,露出膀子,这叫“偏袒右肩”。印度跪着是右膝着地,这个右腿,单腿跪,跪的时候,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支着。完了,两只手要合掌。这就是请法的仪式,要请法必须作这个仪式。

  但是,佛法传到中国来,特别是在三武灭佛之后,禅宗把佛法的老规矩,把佛所教导的全败坏了。虽然说是败坏了,也可以说是他为了当机者开悟,不注重这种形式,又喊又打,甚至还有用骂的。丹霞劈佛,烧佛像,这些情形都不能视为常规,这跟佛所教导的仪轨不合。大吼两声,或者给你耳光,或者踢你一脚,什么形式都有,只要让你开悟就行了,他的目的是这样。但是在佛的仪轨上,这样是不许可的。无论大菩萨请示佛,或者你要请法,要有这个仪式,我刚才形容的就是这个请法仪式。

  再来就是表白,请法的时候,还要赞叹。“我今问世尊”,就是请问的意思。“无量功德海”是佛的功德,无可限量的。那么,拿什么来比呢?就像大海。海者是深,海者是广,你的智能,像海那么样深,像海那么样广,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我请佛允许,唯愿恩赐的意思,许可给我们说一说,好解释我们的疑问,“为解释除疑”。我们的方式是先把事情说出来,完了是求解释。印度的方式则是先赞叹,完了,请你开示,帮我解除疑问,以下才说是什么事。他一请示,还没有等地藏菩萨问,佛又赞叹他。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于一切法智见无碍,为欲饶益他有情故,请问如来,随汝意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令汝心喜。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为一切有情,除三灾五浊。多俱胝佛所,已设无边供,曾见大集会,清信众和合。聪哲勤精进,皆来同会集,未曾见如是,无诸杂秽众。”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说你是一位眞正的善人,这个善可不是我们一般的善,而是究竟的眞善士。佛称呼弟子都称善士,善男子、善女人都加个善字。“善”就是你能够与我有缘,接近了,这个善缘是不容易的。你是一位向善者,去除一切垢染,究竟清净。这是佛称许地藏菩萨的,说你对于一切法,你的智能已经没有障碍,自己都能通达了。本来你是用不着问的,但是你为什么要问呢?“为欲饶益他有情故”。如果没有地藏菩萨的请示,这部《大集十轮经》也不可能说的。

  佛是很少自己说法,必须有请问的机,佛才说法。无机,就像我们无的放矢是不可以的。你欲饶益一切他有情故,利益众生,所以才请问如来。我就“随汝意问”,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就分别的跟你解说,令你欢喜。令地藏菩萨欢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于是地藏菩萨就问了。

  以下就是地藏菩萨所问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此经的重点。他要问什么呢?他说,我曾经修行了十三劫,用十三劫的时间来修行苦行。一劫是好长时间呢?可以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四个中劫就算一个大劫。现在我们这个劫是住劫。住劫,人的寿命是从这个八万四千岁,就说八万岁,过一百年减一些,减到人寿命十岁;再从十岁过一百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那么,这一增一减,算一劫。地藏菩萨说,我曾经用十三劫的时间,十三次的这个八万四千岁的一增一减。作什么呢?修苦行,所修的苦行并不是我们这种劳动的苦行。

  我们知道地藏菩萨都是在地狱当中,在这五浊恶世,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苦难的时候,他来度众生,那么他用这么长的时间,从年上算是不可计算,要是从日子上算就更长。就是为度一切众生,为一切有情,除三灾八难。这个三灾,大三灾是火水风,小三灾是刀兵、饥馑、瘟疫。这两个三灾都要除,要想转变这社会的型态,变的好一点,不要像现在三灾这么普遍。五浊,劫浊的时候不好。见浊,众生的看问题不一样,乱得很,经常为了知见的不同,说话吵架。劫浊、见浊或者烦恼浊,为什么会这样呢?生了烦恼,太重。这个时候的众生,从他的寿命,从他的人形,从他的种种样态,都是混浊不清。最后是命浊,这叫五浊恶世。

  我曾经修苦行,修了这么长的时间,让一切众生免去三灾五浊的痛苦。我也曾在多俱胝佛所(一俱胝就是一亿),就是在那么多的亿佛所面前,我供养了很多,设无边供。我也看着每个佛所有很大的聚会;那些聚会来的闻法弟子,那些亲近佛的弟子,大家都是很和合的,信心是很清净的,都是很聪明、有智能。而且是在闻了法之后能够精勤勇猛修行的,都同来集会,闻佛法。“未曾见如是,无诸杂秽众。”在那个大集会的时候,好像没有三灾,没有五浊。未曾见如是,没有杂秽,没有这样的众生。

  我用十三劫修行的时间,参加了很多佛的集会处所。每个佛的集会处所都很好,来的大众都很清净的。那个社会的世间也很好,众生也很清净的。但是我现在看见的就不一样,在这里所要问的主要意思就是问我们这个世界。

  “云何此佛国,秽恶损净善,智者皆远离,恶行者同居。多造无间罪,诽谤于正法,毁圣起恶见,妄说断常论。具造十恶业,不畏后世苦,多远离三乘,臭秽向恶趣。无明蔽其目,贪嫉多奸矫,云何转佛轮,度此众生类?云何破相续,如金刚烦恼?云何得总持,果能如是忍?今我见导师,大集甚希有,未曾见余处,具如是众德。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云何处愚众,能开示佛轮。”

  “云何此佛国,秽恶损净善。”为什么这个国土,也就是这个娑婆世界脏乱得不得了,尽是恶性众生,没有清净的善信?“损净善”,前面讲清,这里讲净;这是文字翻译的作用,就是像那样的清净众,没有聪哲精勤净者,有智能的人都不到这个世界来,都远离了。作恶的众生,都聚到一起,这个世界就是众恶混浊。“多造无间罪”,作的业都是无间罪。弒母、杀父亲、弒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侩,这叫五无间罪。乃至于“诽谤于正法”,

  这个正法是指佛所说的清净法。至于我们所讲的,相信自己是佛,那就更深奥了。

  这里所说的正法是行十善业,也就是身、口、意十业。依佛的教导,不作诸恶,那就算正法。甚至于诋毁圣者,圣者是指着佛所说的,或者这些大菩萨,谤毁三宝。他看问题的看法不一样,乃至烧佛像,杀和尚,关和尚,甚至把藏经都烧了,认为这是迷信,“毁圣起恶见”。“妄说断常论”,互相所谈论的都是虚妄言语,不是断,就是常,总是二边,不契合中道;或者说人生,死了就算了,这是断见。要想保持未来的身,保持自己的身体,要活多少年,这是常见。要是眞的许可的话,世间上眞的有这个例子,人人都永远不想死,这是不可能的。不是落于断,就落于常。虚妄说,顚倒说,“妄说断常论”。

  而他们所造的都是十恶。身三,“毅、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痴”。这十个就叫十恶业。加个不字,就是十善,不起贪瞋痴,不起杀盗淫,不作杀盗淫。这十恶业,他作的时候从来不会害怕将来要受的苦报。因为他生起断见了,没有后世,他还怕什么后世苦;更谈不上声闻、缘觉、菩萨乘。“多远离三乘”,善法更不会亲近。正法修道,他是远离的;三乘既远离,又向什么地方去呢?堕三恶道。“臭秽向恶趣”,就是三恶趣苦。最苦的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间也不见得怎么好,天福享尽了照样堕落。说五恶趣可以,说六趣也可以,乃至一般所说的趋向恶趣,都是指三恶道说的。

  为什么他们这样作呢?因为被无明遮蔽他们的清净法眼,“无明蔽其目”。他们看不见,不是贪心,就是嫉妒。“贪嫉多奸矫”,也就是奸诈到不得了。像这一类的众生,像社会这样子,佛,您怎么度众生?“云何转佛轮”,您怎么说法?如何转佛轮,对治众生的恶轮?这就是这部《十轮经》的涵义,为什么讲轮呢?轮者有摧辗之功,像我们这儿有往前推动力,车轮能把你辗碎,佛轮就把一切众生的恶给辗化。

  佛,您怎么转佛轮来度这一类的众生?“云何破相续,如金刚烦恼。”众生的烦恼像金刚那么坚利、那么固执,相续不断,你是怎么样转佛轮,截断众生的相续业,也就是截断烦恼流,生起清净流,让他解脱。或者是用金刚般若波罗蜜智能,破除烦恼,使他们得到三昧。“云何得总持”,就是得到三昧,得到大定。

  “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样子能不能证得无生法忍呢?这个忍就是无生法忍。果能如是,能这样得到吗?“今我见导师,大集甚希有。未曾见余处,具如是众德。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云何处愚众,能开示佛轮。”他赞叹佛,我今天看见导师的这个大集会,好像是变了,您是怎么度脱的?将这个五浊恶世转变成这样子,我在余处没有看到过,没有像今天这样的集会。

  “杜多”是烦恼,断除一切烦恼,把这垢尘烦恼都断除了,断除烦恼就是功德。这个功德是怎样来的呢?这烦恼是怎么断除呢?勤修菩提道得来的。菩提道次第,就是一步一步的修,从忏悔罪业,之后修定、修慧,这是很不容易的。

  “云何处愚众,能开示佛轮。”佛,您处在这样愚痴的大众当中,怎么会清净呢?如何还能说法度众生?开示佛轮就是说法。此后,佛就用比喻说明这十轮,也就是用佛的十轮,来转化众生的十恶轮。在这里,十恶业就是十轮。如何转动佛轮?佛用比喻,再加上示现来转动佛轮。以下佛所要说的就是十轮。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过去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五浊恶时,己曾请问殑伽沙等诸佛世尊如是法义。汝于如是所问法义,已作劬劳,已善通达,已到圆满众行彼岸,已得善巧方便妙智。今为成熟一切有情,令得利益安乐事故,令一切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圣行伏藏施等六种波罗蜜多,成熟一切有情胜行,一切智智功德大海速圆满故。为转一切刹帝利王诸暴恶行,使不堕落三恶趣故。为令此土三宝种性威德炽盛久住世故,复问如来如是法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在说十轮的时候,先用世间国王最初接掌王位,乃至于怎么样登上王位的过程,来说明佛是如何修成佛道的。在这样请示之后,佛没有说法之前就先说,你这个请问,不止向我请问,你请问的次数太多了,不止问过我,你还问了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佛就告诉他说:“善哉善哉!”就赞叹他说,你问的很好。善男子,就是佛称地藏菩萨。“汝于过去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五浊恶时”,地藏菩萨都是在无佛时代出世,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就教化众生。我们现在也算是无佛出世,佛已经涅槃,只剩所留下的法,可是我们不明了这个法的眞实义,这是第一种。

  其次是不了解这个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是这样的看法。显教、密教、四教、五教、净土、贤首种种的法义,我们没有智能能把它们弄清楚。这就说明了现在确实是五浊恶世。佛在世的时候,有好多法义,如果我们一闻法就能够开悟,就能证眞,就能消除烦恼!像我们虽然听了好多部经,学了好多部经,不过不能断惑,不能证得法眼净。

  多数人看问题不是落于断,就是落于常。思想的心,不是想常,就是想断,很少契合中道义,这就证明我们的善根浅薄。这部经学完了,要行。这个佛轮的方法教导我们修法,怎么样修?要眞正的去做。不过现在我们学的都是学得不耐心,我这样说大家别生气。把学法摆到第二位就是很好的道友了,摆到第三位的也还不错。我说这个包括了比丘、比丘尼在内。他眞正的是了生死心切的,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认识了这个世界是苦的,他就不会这样的对待法。现在我们怎么对待法,自己心里有数。为什么会这样子?这是我们过去的宿业智慧眼被无明遮盖了,这是当前我们现在的处境。为什么这么没有智能?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这样放任?我们还是贪恋,其实我们都知道佛告诉我们很多好方法对治,为什么我们不去做?这就是地藏菩萨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劬劳的原因。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地藏菩萨,像你所问的这些问题,你已经问过好多佛了,像恒河沙那样多的佛,你都问过这个道理。你已经为你所问的道理付出很多的辛苦,已经付出很多代价。对你个人来说,你已经通达了,已经诸行圆满,到了彼岸,已经得了善巧方便的妙智,能给众生示现种种的方便,想一切方法引诱众生相信,引诱众生进入。完了,使他们成熟不再造罪了。

  你今天向我请问也是这个目的,令一切众生得到利益,得到安乐,也是令一切的菩萨摩诃萨具足方便善巧去度众生的,因为并不是每位菩萨都具足善巧方便,那些大菩萨摩诃萨学法的时候,开了悟,证了道,可是利益众生的方法并不简单,因为众生的种类太多了,众生的业障,必须运用极善巧的方便,依照圣者所行的,不过这对地藏菩萨已经具足了。你那个宝藏里头所伏藏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六种波罗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此成熟一切有情。

  “一切智智功德大海速圆满故”,一切智智,一切智能者之中的大智能,这是指佛说的。“为转一切剎帝利王诸暴恶行”,现在的剎帝利王暴恶行,在末世时是具足的。举凡担任首领的,我们就把他当成剎帝利王。他所执行的政策,大多数就是造业。对于地藏菩萨的请问,佛就跟地藏菩萨说,你应该转变这一个恶王,不要让他再作暴行,免得堕落到三恶道。

  同时,还为了能够摄入三宝的种性,佛法僧三宝的威德能够长久兴盛,长住在这个世间。所以,你问如来这些法义,问得很好,很重要!要怎样才能够使众生脱离痛苦,使五浊恶世末法时代的众生不堕落三涂。你问的很好,但是要谛听!谛听!我向你说,你要如理的听,如实的听。

  佛对每位请法者,都使用“谛听谛听”的句子。地藏菩萨不如理吗?那是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在听法的时候,一定要谛听谛听,如理是不可能的,至少不要三心二意的。现在听的时候,集中心力去听才能入。如果不集中心力,你不能入,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大菩萨请法、佛说法,都是给我们作示范的。听完了,你还要善思念之,还要好好的观想。“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我现在一样一样的分别给你说清楚。地藏菩萨马上就答复说:“唯然世尊!”是的,佛,我愿乐欲闻,我很喜欢听佛说法。这是仪式,一请一答。不过还没有达到正题,这是请法的方式,许可说的方式。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如来由本愿力,成就十种佛轮,居此佛土,五浊恶世,一切有情退没一切白净善法,匮乏所有七圣财宝,远离一切聪敏智者,断常罗网之所覆蔽。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于后世苦不见怖畏,常处遍重无明黑暗,具足十种不善业道,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住如是杂恶土中,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诸天魔外道邪论,摧灭一切诸众生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随其所乐,,安置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佛就对他说,因为我过去发愿,佛佛各人发的愿不同,所以各个佛所示现的方便善巧、摄受众生也不同。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要建立极乐世界,用极乐世界摄受众生。药师琉璃光如来就建立琉璃光世界,医治众生的病,来摄受众生。释迦牟尼佛发的愿,就专在这个五浊恶世,而且是在人寿命百岁,在人贤劫千佛当中。大家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寿命是最短的,才一百岁,他的前一尊佛,迦叶佛,寿命都一万岁。现在我们说的七佛,只说是现在的人贤劫的四尊佛就有四万岁、三万岁、两万岁、一万岁,而释迦牟尼佛才一百岁。千佛住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寿命是最短的。他也没有活到一百岁,八十岁就走了,缘就尽了,这是本身愿力的缘故。

  但是因为有十种佛轮,所以在这个佛国土,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里头,我虽然看见他们,退没了一切白净的善法。白净法没有了,他怎么会去持戒,怎么会去信?不信,怎样能持戒?怎么能有定慧?不可能。他会行布施吗?凡是能作者,具足七圣财的众生,例如诸位道友们,在座的好多人受过三归,受过五戒,你具足戒财,具足归依三宝,好多人都作供养作布施,你已经作了布施财。那么这都是具足的,这算是听明智慧者,能够闻经听法。

  这里所说的是指匮乏七圣财宝的众生。同一个时间内,好多人都作什么呢?我们可以想到吧?你的六亲眷属去干什么?你来这儿听经,这是很鲜明的对比,不需要再去说了。听明智者,什么叫智者?就是你会选择。有智能的人会选择应当走什么道,他一天应当干什么事情,他会选择;没有智能的人,他所选择的不同,他选择的是乘恶趣车,趣向恶趣。我们是二乘车,趣向三乘道。这完全不同,我们就没有后世苦。为什么呢?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持清净戒,布施,忍辱。那就减少好多的祸害。

  我们是怖畏后世苦。所以,今生要修,要闻法。我们是注重光明,要破除黑暗,不作十种不善的业道,行的是十善业道。我们信佛的弟子,成就业道的,我很少听见佛弟子破口大骂别人的。有人说:“老和尚,是你没听见!”我听过不少,那是事实,不过还是少数的。佛弟子在骂人的时候,他有顾虑的,恶口,他心里要想一想。佛弟子也有欺诈的,他也要忏悔一下。在这个时候,这样作不对。如果不是佛弟子,他连不对的意思都没有。报复的时候,我要你先受点苦再说。他是这种心理,这种心态。所以后世的恶趣车,他们就坐上去了。

  凡是不怕后世苦的人,他就去乘那个恶趣车,就落到恶趣道中。畏后世苦的众生,他就不会。我们虽然也处在黑暗当中,但是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于念一句观世音菩萨圣号,念一句地藏菩萨圣号,这一念就是光明的。你念一声,这一声就光明,你声声念,就声声的光明。你就能够逐渐冲破重重的障碍与黑暗,这就是有智能者。有智能者,就能够远离十不善业道,他要行十善业道。说到五无间罪、诽谤正法、毁呰贤圣,大家要注意,信佛的人,你不要谤毁,反正佛所说的法,你信这法,却去谤那法,这都是灭法。如果我是讲经、诵经,我说念佛的不好,我就是谤念佛的,这就是谤法。我是念佛的,说诵经的讲经的不对,这也是谤法。我讲这部经,说那部经不对,这都叫谤法。我跟那部经没有缘,更应供养礼拜,要求结缘,应当具足一切法义,都应当懂,不应当毁谤正法,这个要特别注意。

  现在我们的道友当中,简直是不知道谤法的后果,信口开河。甚至我是这间庙的弟子,他是那间庙的弟子,可能还会彼此打仗,这确实是有的。寺庙跟寺庙都会打,何况在家道友呢?但是你要知道,这是毁谤正法。毁谤正法,罪业很大。在僧众之间挑拨离间,或者对这个庙说那个庙,对那个庙说这个庙,这可就危险了。这是五逆罪,五无间,破和合僧众。所以对于一切的圣人贤人、一切的住持,我们不要随便的批评。因为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如果我们这样作,是向恶法道路走,不是向善法道路走。

  面对这个罪过,我虽然忏悔了好多年,还是忏悔不净。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学五教,就说四教没有五教好,先入为主。后来我又学四教,感觉四教跟五教都差不多,我也没入进去。当我学念佛的时候,我以为念我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我也是这样学的。如果是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以后三藏十二部经都断了,谁还去学?断法!灭法种!我不敢再说了。

  那是过去的罪业,造的很多,我个人知道忏悔,那是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所以,毁谤正法看起来是很浅,“我没有谤过法!”其实,你谤的次数不少,这个师父好,那个师父不好。哪个师父都好,只要他披上架裟,他是佛弟子,我都赞叹他,把他当贤人看,当圣人看。至于他个人的因果,他自己会承担的,跟我毫无关系,我不会替他背因果。

  这部《十轮经》是专讲这种情形,我的弟子不论破戒犯戒到什么程度,都不许国王制裁,这是佛说的。如果他制裁,这个剎帝利王是恶王,因为会毁灭三宝。他就算坏,有一片架裟,还不是整体的,就是一片架裟,鬼神见着也能得到利益。人不信,鬼神信的。因为他受苦的,鬼神有通,也知道利害关系。人胡涂,不知道利害关系,信口开河。大家要特别注意,特别是对寺庙、僧众、三宝弟子,乃至于我们道友互相之间,偿赞偿,佛法兴,就是这个涵义。

  佛弟子总是维护释迦牟尼佛,维护一切众生的,让未来的众生不受痛苦,一定要这样作。我过去不知道,作过很多错事,现在知道了,以后不再作。可是以前作错的怎么办呢?对佛菩萨忏悔,对地藏菩萨忏悔就好了。因为这部《十轮经》,是专讲忏悔的。拜忏的涵义,就是要洗刷我们过去的罪过。我们穿衣服脏了要洗,洗了,就干净了,忏悔的意思就是这样。过去我作错事,我改了就是,我再不作。你忏悔,你过去的罪业就轻了。懂得忏悔法,你就有办法,你有了惭愧心,就是你的财宝。

  我刚才讲惭愧,惭愧就是财宝,总是跟人比,比不上人家,人家有功德,我没有功德。人家有财富,我没有财富。人家为什么有财富?前生修的福德,我不嫉妒,我都随喜。只要是人家的功德都随喜,你的罪恶就忏悔了,惭愧是种财宝。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道,他过去初发心的时候,就有惭愧心。释迦牟尼佛说,我住在这个杂恶的国土中,住的很安稳,没有恐怖,也无所畏惧。我自己认为,我是世尊,我是大仙,因为我在转佛轮,转这个佛轮,就是要对治恶轮,就是要降伏那些天魔外道的邪论,摧灭一切众生的烦恼。众生的烦恼,刚强难调难伏,像金刚坚固的那么样烦恼,我能摧伏。对这类众生,我也能使他得到安乐。

  但是,其中有善类的众生,我就让他们住三乘不退转位。声闻、缘觉、菩萨乘,三乘。还没有说佛轮,这样是总说的,我在这个住着,无所畏惧来度众生,这是由我过去世愿力的缘故。我发愿到这个地方度众生,寿命非常短速,身量非常矮小。时候这么不好,这个时候的众生是在五浊恶世当中。佛在世时是正法,正法也好不了许多,为什么?他处在五浊恶世!

  不过,还是比我们现在好一些。我们现在是无佛世,当然更不好。但是释迦牟尼佛生的是五浊恶世,他是在五浊恶世度众生,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身,就不是这样子。这是幻化的,不是实在的。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应当如是见。这叫正知正见。以下就举例说明,先说国土,后说佛轮。

  “善男子,譬如有国,时虚君位,其中所有一切人民,自军他军,更相侵害,忧愁扰乱,人众不安,有无量种斗讼违诤,互相欺陵,谄言妄语,麤恶乖离,诬调矫乱,种种疾病,盲翳昏暗,寒热疟疾,温气疫疠,癫痫干枯,饮食不消,其心狂乱,诸根不具,肢体缺减,乏少种种衣食资具,一切所有皆不可乐。诸有情类,归依种种外道邪神,恶见恶心,及恶意乐,皆悉炽盛,迷失正道,临堕恶趣。”

  这完全是形容词。这些我们都懂,身历其境,我们现在处的就是这个情况。现在这个世界是末法时期,南瞻部洲,也就是现在这个地球上,一百八十多个国家,有哪个国家好一点?都是比较而言的。“时虚君位”,这是按印度习惯说的。现在这个国家很乱,国家的皇帝没有办法掌权,君位是虚的,这样就更乱了,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民,互相争夺。“自军他军”,佛还是按着国界说的。至于我的经验,就不是这样子的。我生在东北,那个时候土匪很厉害。我小时候,是东三省,各省有各省的督军,那时候叫督军,后来才改成省主席。这省跟那省打,那省跟这省打。

  那个时候大家争着选总统。我在北京时,就出家了,之后,我看见一副对联,北洋军阀的时候,在北京叫就北总统,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叫南总统。南京叫南京政府,北京叫北京政府。那幅对联是说,“南政府北政府,政府何分南北!”什么南北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总统不是东西。这是一个国家,不是好多国家。后来我到了四川,我协助整理材料,才知道四川的混乱程度。

  要是生到这个时代的人,不论哪一个国家,没有忧愁的?这个国家不扰乱的?美国很强大?前几天肯尼迪机场就被炸了。而且炸的时候,许多贸易大楼也被炸到。还有风灾、水灾、火灾,你说没有忧愁的,没有扰乱的,哪个地方是干净土呀?有一片干净土,大家不晓得找到没找到?你自己的心!你把它清净下来,最干净!信吗?好好的观一观,你定下来看一看,打坐半个钟头,别不相信,要相信,你清净那么一下子,你安那么一会儿都可以。人总是不安啊!

  现在我每天大概都会接到台湾道友的电话,一通是最少的,有时候是两通。详细内容,我们不介绍。反正就是不安,人都不安,哪个地方安呢?没有,你放下!放下,就安了!你放不下,随时都不安。现在我们有这么一个固定的时间,就是现在这一个半钟头还安吧!有这一个半钟头,我们就是很幸福。安定一个半钟头就一个半钟头安定,安定两个钟头就两个钟头安定。你想要求永久的安定,你必须得成道!要是不成道,你没法安定,就算生了天,天也不安定。往往是修罗跟忉利天打,人间才动乱。天上先乱,人间后乱。梵天会好一点,再往上会更好一点,不过福报尽了,还是会堕下来,没有好地方。

  只要你心安了,依照佛的十轮,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住的非常安定,我们就学他。释迦牟尼佛说,有无量种的斗讼违诤,眞是无量呀!各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到了现在,海洋公约已经没有作用了。各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每一个国家,法院的案件都非常多,什么样的斗争、斗讼都有,相违的事情太多了,一天都在斗争当中。“互相欺陵”,现在互相欺陵到什么程度呢?连每个人的家庭,夫妻、父子、母女,都互相的欺陵。我是亲身经验过的,不是胡乱说的。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就把像这么大的房子,不晓得割成多少块。各烧各的灶,你加入这个派,他加入那个派,就是这样。现在想起来,什么地方又能够清净呢?人跟人,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有权有势有钱,尽是谄眛你的话,恭维你的话,耳朵塞满了,是不是这样?现在弄得人人不敢相信,他说的是眞的吗?对谁说话都要打个问号!你的女儿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认为这家伙说的是眞的假的?这个孩子又来骗我吧!你都会打个问号。你是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也打问号,哪有什么是眞实的。现在整个世界的次序乖离了,没有什么次序的,夫妇、父子,整个的国家是这样子,要想不乱,是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能够不乱?要依佛的教导受三皈依,听听佛经。

  除此之外,还有病!现在有些病,在佛经上并没有出现,那时候还没有这些病。在佛经上没有癌症,只有干消,干枯,饮食不消,或者眼睛不好,四肢缺,打摆子,发疟疾,寒热,瘟疫,就是最恶的病。有爱滋病吗?没有吧!有各种癌症吗?没有。这是后来才听到的,以前并不知道,各种的病患,太多了。如果不是亲历其境,听人说,我也不会相信的。但是我亲自看到了,不能不相信,眼见为实。

  我到荣总医院、长庚医院看见植物人,我才相信,我所看见的还少,植物人的数量,恐怕比我看的还多。我只看到这么两个医院的。台湾有,大陆有没有?美国有没有?恐怕都很多。这种植物人,就像《地藏经》讲的,死也死不得,活也活不了。这种痛苦是没办法说的。在《地藏经》上说,他在阴间,正在过堂审问的,案情没定,所以,他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换句话说,就是让他受罪。活受罪!他受罪还可以,要是你家里出了植物人,自己的亲人没死,怎么忍心不管他呢?有好多植物人就这样拖垮他的家人。为了这么一个人,要陪着他,不能上班,总得留一个人当班照顾他。这不叫业吗?

  还有“其心狂乱”的。现在疯子多呀!如果没有听到的,不会了解。那疯人院,疯子多。我妹妹就在疯人院当过医生,现在退休了。她说疯子眞多,过去是电疗,电疗完了,这个人就算是恢复了,不疯了,也会变成呆子。什么都不懂了,神经也就坏了。后来才改成针炙治疗,一发病的时候给他打一针。打针,他就停歇了,不疯了。等将来疯病好的时候,还能有精神记忆力,还可以认得六亲眷属。如果疯了,就算治好了,连自己六亲眷属父母都认不得了,你说这样子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还有诸根不全的,缺肢膀少胳膊的。还有,当前这个世界这么进步,还有很多的地区,没有衣服穿的,没有粮食的。我们在电视上都看到了,那些一直在战争的地区,粮食都不生产,粮食很少。这些地区的众生,他的见解非常恶,心里也是恶的。所以你要是走到那个县里头,经过那个地方山边上的人,他见着人,不论见到什么,马上就摸他的刀把子,准备跟你战斗。如果你不是伤害他的,那就过去了。不然,他就要准备跟你斗,我取这个来证明“恶心”。他也有快乐,不过是恶意的快乐。他的内心充满瞋恨、忌妒、障碍、怀疑,早迷失正道了。邪见的、恶见的,恶心炽盛得不得了。所以,他迷失了正道。这样有什么办法呢?生前如是,死后只有堕恶趣。又沦落三恶道,等从三恶道出来,又生到那个边疆。这种轮回,什么时候能止息呀?

  这都是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最慈悲最关心的地方,他看见众生这样子。我们没有菩萨那些智能,我们的心,虽然也慈悲,也怜悯,但是还有情爱,那是属于爱见大悲,他跟我有点因缘,我才干。像我到了这些地区,我说这些人还不如牛马,牛马,你调顺好,它会有点善心,狗,你养得好,它跟你摆摆尾巴。这些人不会的,你会对他们生起厌离感,不会生起大慈大悲心,来救度他们。我那个时候也没有,只有厌离感,你要他什么时候能够转变,善业发现,还能遇见佛法,那就难了。那不晓得要经过多少世代。这是不好的现象,反过来就是好的现象。事物都有两方面,相对法,说完坏的,就说好的,好的才接近佛轮。佛度众生也是这样子,因为要在恶轮上建立佛轮,很不容易!

  “时彼国中,有诸耆旧,听明多智,博学平恕,威严整肃,相与谋议运诸筹策。即便召集国邑人民,共所荐推,取一王子,先具多种布施调伏,寂静尸罗,精进勇猛,难行苦行,一切备满,具诸殊胜福德之相,诸根圆满,肢体无缺,身形长大,相好端严,成就最胜美妙容色,常为一切尊重恭敬,率土人民无不亲爱。禀性淳质,常怀慈悲,博学多才,备诸伎艺,柔和忍辱,庄严其心。是大后妃所生嫡子,以诸妙香,熏清净水,调和冷暖,沐浴其身,着于种种上妙香熏众宝庄严鲜净衣服,末尼珠宝置在髻中,金宝华鬘冠饰其首,素练轻缯束于发际。”

  这跟前面是对比的。这个国家没有国王,国家很混乱。正见很少,邪见很多。在这个时候,这个国土当中有过去的贤达者,耆者就是过去的长老,有智能的人,学问很好的,很平和,宽恕待人的。见到国家有这种情况,就相与谋议,想种种办法。“筹”是筹划,“策”是策动的意思。现在国家这样子,大家共同商议,要有个办法。由这些耆旧共同的召集这个国家的人民,

  “国邑人民”。大家推荐,由先王儿子当中取一王子,也就是互相的选一下。这个王子必须能够调伏自己,能够施舍,能够持戒,遵守这个世间法。尸罗,就是戒律,包括了寂静、慈悲、防护、止恶。“寂静尸罗”,就是这个意义。

  要找这样一个王子,又能够慈心的布施,调伏自己的性情,能够遵守法律的制度,还要精进勇猛。精进勇猛是对于善业而言的,能作人家所作不到的苦行。这些都具备了,还得有殊胜的福德相。相貌长的不太丑,作国王的人太丑了也不成。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都圆满,四肢身体没有缺陷,身形不能太矮小。身形要长大,还要具足相好端严。成就了这些庄严美妙的容色,常为一切人所尊重恭敬。这个国家所有的人民,对他都表示亲爱。

  “禀性淳质,常怀慈悲,博学多才,备诸伎艺。”这就是他的性情,淳厚质朴,常怀有利济人家之心,不损恼任何人,学问很好,还有各种的伎艺。

  “柔和忍辱,庄严其心。”柔和,是不粗暴的意思,忍辱就是非理相加了,他也不跟人家计较。“是大后妃所生嫡子”,要是选偏妃所生的,不是嫡子,就差一点儿。所以选太子,都选大妃所生的,也就是原配的夫人。有这样的太子,选上了之后,用香水把他熏清净,不冷不热,冷暖调和。沐浴这个王子的身体,给他穿的衣服都是用妙香熏的,有珠宝庄严的鲜净衣服。

  “末尼珠宝,置在髻中”,这些我都见过,西藏人就是这样子。凡是四品以上的官吏,他们是不剪发的,头发里戴个小佛龛,不过,没有末尼宝珠,他们装一尊佛像,饰在头发上。

  那个国王把末尼宝珠装在髻中,过去都是卷发的,这是形容词。用金宝装饰的,最美的发冠,来装饰他的头。这些东西,“素练轻缯束于发际”,他的头发要卷起来修个佛龛。我看见西藏人,他是用两个,就像我们小孩儿的双髻那样子的,中间搁上一个佛龛,佛龛里有尊佛像,也有拴宝石的,把宝石镶到佛龛外头。一般人都是镶观世音佛像的比较多。

  “又以种种末尼眞珠金银等宝,共所合成珥珰,璎珞环玔印等。众妙宝饰庄严其身,织成宝履下承其足,众宝伞盖上覆其顶,安置古昔一切天仙所护持座,趣入一切天帝同许共所护持善巧营构殊妙大殿,登自先王所升尊座。”

  我们知道西藏的男人都戴耳环,但不是在耳朵上札个眼,他是挂在耳朵上,他所戴的耳环都很大的。有品位的,一看他的耳环就知道他是几品官。四品以上才许可戴,四品以下不行。耳环也分等级的,是绿宝石,还是红宝石。还有,他头上戴的顶子也有关系。还有,他骑的马,马顶上要是安金顶的,你一定要让路,这是三品以上的大员,这是大活佛。我举这些例子是形容古来国王的威仪。还有马底下,马脑壳底下、脖子底下,拴一个红鬃,那么胸部镶一个红鬃,拴两个是四品,拴三个是三品以上的。

  还有,那个鞍子都是分等级的。所以璎珞、戴的耳环都是珠宝所合成的,国王的庄严更不同了。他坐的轿子,浑身都是珠宝,马鞍子上都是珠宝镶缀的。

  这是形容古来过去这个国王升王座或出巡的情形,因为经典都是按印度当时的情况描写的,跟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是没有了。讲这个是作比喻。初升座的时候,未登王位,把他选出来就这样给他装饰起来。过去古贤的仙人所护持的宝座,让他坐到这个座上,大家礼拜请他。“趣入一切天帝同许共所护持善巧营构殊妙大殿”,这是形容词,说那个殿堂,修的很好。你到台湾也好,到大陆也好,就是在温哥华,殿堂都是不错的。凡是塑的佛像,乃至佛所坐的,都是宝座。这位将来的大王,还没有升座以前,坐的那个座是一切仙人所护持的宝座,这都是传说。

  “绍王位已,扣击一切天帝、龙帝、药叉神帝、阿素洛帝、鸠畔荼帝,各所护持广大钟鼓,其声振响,周遍国界,刹帝利等四大种姓无量人众,沐浴其身着净衣服,执持种种妙宝缯彩伞盖幢旙,末尼眞珠金银螺贝璧玉珊瑚吠琉璃等,生色可染无量珍奇,奉献新王,以呈嘉瑞。贵族净行博学多才诸婆罗门,以无量种微妙赞颂歌咏帝德种种善事咒愿于王,以诸吉祥散洒王顶。”

  还有设计巧妙的装饰,营造这样一个大殿。登先王所升的尊座,要登王位,等他绍隆王位之后,“叩击一切天帝、龙帝、药叉神帝、阿素洛帝、鸠畔荼帝,各所护持广大钟鼓”,这是形容词,说天龙八部所护持的钟鼓。过去满清的皇帝,每天早朝的时候都是钟鼓齐鸣。和尚庙里,上早晚殿都要钟鼓齐鸣。迎接一位大德,都要钟鼓齐鸣,全体的寺院僧众都要穿袍搭衣迎接。这是形容尊贵的意思。其实这是八部鬼神众龙天护法,所以我们经常形容皇帝是百灵相护,这是他的福报所感的。到了那个时候钟鼓齐鸣,使这个国界都能够知道。这个时候婆罗门、剎帝利、吠陀、戌陀罗,这是印度古来有四大种姓,四大种姓有无量的人众,同时每个人都要沐浴更衣,所穿的干净衣服,也是用种种的宝所合成的。

  伞盖、幢旙,这些都是形容词,金银螺贝璧玉珊瑚、吠琉璃,“生色可染”就是金人,生色,就是天生的色,他的颜色是生成的,就是黄的、白的。无量珍奇的宝物,都奉献给这位新升王位的王。“以呈嘉瑞”,这个时候贵族剎帝利,博学多才的婆罗门,以无量的种种微妙赞颂,歌咏帝德种种善事,“咒愿于王”。我们前面看地藏菩萨赞叹佛的功德,佛又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这是各种赞颂的意思。“以诸吉祥散洒王顶”,把这些珠宝都加上这咒,咒祝他,咒祝就是说吉祥的言词,说吉祥幸福这类的词句。

  “先王所重宿望贵族,博学多艺,性直贤明,随其所应,授以种种职位官僚,理诸王事,先于国境自军他军更相侵害,今皆令息。亦令一切怨敌恶友,能为害者,皆悉殄灭,损除自国一切黑品,增益自国一切白品。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一王轮,由此轮故,于自国土得安乐住,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先王所重,宿望贵族,博学多艺,性直贤明,随其所应,授以种种职位官僚。”新王登位,要封些官职,过去的那些贵族、王官,或者才学出众,或者处理事情公正贤明的人,那就各随职守。“随其所应,授以种种职位官僚。”给他们官职,协助处理王事。新王登基,要有一个新的气象,把过去国家的灾害扭转过来。“先于国境自军他军更相侵害,今皆令息。”过去这个国家混乱的局面,互相战斗的局面,或者自己的军队,他国的军队侵害,或者各霸一方的王侯,互相侵害,现在都息灭了,因为新王登基有一种新气象。“亦令一切怨敌恶友,能为害者,皆悉殄灭。”都消灭掉,损除自国的一切黑品,去除不善业,增益自国的一切白品,增加善业。消灭十恶,广行十善。

  “善男子,剎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一王轮。”这是国王的第一王轮,这完全是比方,来显佛的第一轮。以下就说佛轮。“由此轮故,于自国土得安乐住”,这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平安幸福的,消除掉怨敌恶友。那么这个国王的人民寿命也增长,得到国王的护持。这是第一王轮。

  “善男子,如是杂染五浊恶世,索诃佛土,空无佛时。其中所有一切众生,为自心中随眠缠垢,自军他军恼害侵逼,愁忧扰乱,愚冥不安,起无量种执着断常,斗讼违诤,互相轻蔑,起贪瞋痴谄诳言等,具足十种不善业道。执着有情纷扰世界,成就种种烦恼疾病,阙正法眼,忿恨娆恼,常不思惟眞实正法,弃正法味,讥毁善行,乏少所受憙乐滋味,常为种种烦恼罗网之所覆蔽。归依六种外道邪师,迷失圣道,向三恶趣。”

  这是形容佛利益众生,因此先说众生的相。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呢?像杂染的五浊恶世。“索诃”就是娑婆国土,这个国土在空无佛时,前佛已经入灭,后佛还未降生。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入灭了,弥勒佛还没有下生,这就是空无佛的时候。这个娑婆世界,包括很多国土。自心的随眠,随眠就是根本烦恼。随他心,随他心而起。缠垢,缠覆不清,垢是不净。

  自军就是自己内心的烦恼,他军就是外面境界相的烦恼。内外加攻,恼害侵逼。众生就生活在这种忧愁烦恼当中,社会的动荡不安,他的内心也跟着不安。再加上愚痴,冥顽不灵,脑子也不清醒又没有智能。冥是暗,常在黑暗中就是不明。心里不安,不能得清净。

  同时,他生起了无量执着断常等知见。断常知见,总以为自己有理,好起斗争,好起诉讼。讼是打官司,斗诤解决不了问题,就打官司。或者互相仇杀,谁也看不起谁,自高自大,慢心特别强,这个我们一想就知道了,不需要说了。总感觉自己不错,互相轻蔑,看不起别人。所生起的都是贪瞋痴,欺诳谄媚。说出的话都是谄媚的言词。对下骄慢,找不到眞实言语,不说实话。总的说,具足十种不善业道,妄言、绮言、恶口、两舌是口业,杀盗淫是身业,贪瞋痴是意业。

  那么,这个娑婆世界,这些执着的众生,在这世界上成就了种种的烦恼疾病。病由心生,我们的病苦很多,什么病呢?烦恼病。一般世间的病可以找医生治,烦恼病得自己医。看问题没有正法眼,也就是看不清。所行的都是邪,邪者就是不正的意思。忿恨娆恼,是扰乱不安的意思,从来没有想过正法。常不思惟眞实的正法,什么叫正法呢?像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不杀盗淫,就是正语正见、正命、正思惟。这就是正法。

  因为他不是思惟正法,对于正法的好处,生不起法喜,拿口味比喻,就像味道,得不到法味他生不起法喜。如何是得到法喜的象征呢?如果你静坐的时候能得到轻安,定下来,你感觉到一切纷扰全息了,心中的愁虑及思想,一切杂念全不生起了,就得到轻安了,你就能有这种欢喜。你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感觉心里非常欢喜,非常愉快,这就是得到法喜。

  还有,看经的时候,看到这段经文,感觉对自己很有用处,心里生起法喜,感觉自己的毛病很多,加以改正,这都算是受了法喜的滋味。如果反过来,不是这样子,不思惟眞实的正法,思惟的尽是邪道,怎么叫思惟正法呢?我们举个例来说,就像四念处,身、受、心、法,这四种叫四念处。观身不净,九孔常流,观我们这个身体,现在我们这个肉体没有一点干净的。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这七个大,再加上大小便就是九孔,九孔常流不净,不干净的。乃至于我们身上出的汗,要是成天不洗,别人一闻就是臭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汗,不是清净的,你自己会感觉到烦恼。

  若你经常闻到异香,你就超出烦恼之外了。如果有这些境界就是断除种种的烦恼。就像鱼网的网一样,你的眞心被那个罗网覆盖了,邪门外道都信,现在也多得很,学神通、学气功,保养身体是一件好事。可是这身体,你是保养不住的,随便你怎么保养,出个车祸,什么都没有了,坐飞机也常常失事。你保养得住吗?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这是你所不能够保养的,所以一定要产生正见。

  正见是观察这身体是不净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受,是领纳为义,是冷暖奢华,你接触的,刚才说的灌顶,要调那个水,冷了不成,他惊了。热了,他太烫。要冷暖适度,那就很合适了。你要是闻法了,法喜充满,就是对应到你的心,非常的相应,你就会生欢喜心,就是领纳。受,要是太热了,你会不舒服。要是挨打,受刑罚了,更不好过。如果生病了,那种病苦,不说别的,脑壳痛痛的,你都是流汗,肚子痛,痛的要命。尽管再好的医生,有时候也不见得灵。业障发现了,再好都不行。这样子就是你对于受,不论多快乐,你知道是苦。乐受是苦的因,最后还是苦。观心无常,一天都是妄想纷飞。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叫正道。

  不如是观,迷失正道。我们一天当中为这个身体,不晓得动了多少脑筋,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要吃什么样的饭,要怎么样过得舒服,身体接触受的时候,要怎么样享受,心里尽在打主意,数数妄想。一时安定不了,像猴子似的,也就是心如猿猴。这叫四念处。这是学佛法的人最根本的正见,常时要这样思念,这就是正道。如果不这样想,迷失正道了,叫失念。

  还有我们受了三归依,师父跟你说,要二十四小时念佛、念法、念僧。如果你失念了,就迷失正道,走邪道。邪道是向什么地方去呢?饿鬼、畜生,向三恶趣道,就是形容着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在没有佛出世的时代,是什么样一个境界?就是这样一个境界,正道正念很少了,邪知邪见太多了。特别是无佛时,特别兴盛,这个我不需要多讲了,大家都可以体会得到,现在就有很多。正道,他不大相信,对于邪道却非常的信,信的很诚恳,为什么呢?过去的业跟现在所遇的境,那个业跟境两个相合,圣道跟他过去的业不大相合。所以《金刚经》说,能够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那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而是多生累劫经过多佛所种的善根,才能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乃至于听了以后,能深信不疑。那也包括《十轮经》。

  地藏法门除了《地藏经》,知道的人很多,《占察善恶业报经》、《十轮经》,就很少人听到,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过。为什么呢?他跟地藏菩萨没有这个因缘,连听个名字的因缘都没有。何况听全部经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意思。“迷失圣道”,迷失正道,就趋向三恶趣。这就是形容着这个国土,没有国王的时候,那国家是什么样子。后来有位英明的国王,国家马上就变了。这是说佛的佛轮,如果没佛出世的时候,众生就苦了,迷失正道了,趋向三恶道。

  “于此土中,有诸菩萨摩诃萨,已于过去亲近供养无量诸佛,已入诸佛功德大海,已住诸佛本所行道,皆共集会,来至我所。同谓我言:汝于过去已修无量布施调伏寂静尸罗精进勇猛,难行苦行一切备满,是诸微妙福慧方便大慈悲等共所庄严大功德藏,是一切定总持安忍诸地功德圆满大海,无谄无诳,身形长大,相好圆满,忍辱柔和,端正殊妙。”

  摩诃翻“大”,就是有大菩萨过去亲近供养无量诸佛,已入于诸佛的功德大海,已住于诸佛的本所行道。这是说这些大菩萨,就像国土之耆旧,是一样的意思,一样的涵义。佛用那个比喻来说明,佛之所以成佛,是因诸大菩萨的劝请。“皆共集会,来至我所”,这个“我”字是释迦牟尼佛对地藏菩萨说的,都到我这儿来。同时,大家就向我说,你过去已经修了无量的布施,调伏寂静尸罗,精进勇猛,六度万行,你都修得很好,已经成就了。“难行苦行,一切备满”,难行能行。是诸微妙福慧方便,大慈悲等,共所庄严的大功德藏,已具足福德,就是这样的涵义。

  “是一切定总持安忍诸地功德圆满大海”,“诸地”是指这十地,等妙二觉。“总持”就是前面所说的奢摩他妙楞伽定。“总持”,也称三昧。所以,诸地的功德都具足了,圆满成就了。“无谄无诳,身形长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圆满”了,“忍辱柔和,端正殊妙”。

  “不复依他修菩提道,一切智海已得圆满,成就最胜美妙容色,能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导师,亦能安慰一切生死怖畏众生,与作亲友,大慈悲等无量功德共所庄严,是羯洛迦、孙驮羯诺迦、牟尼迦叶波如来等父之眞子。”

  “不复依他修菩提道”,已经究竟成就菩提,证了菩提果,不再依佛或者依师修菩提道,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智海,已经圆满成就了,成就最胜美妙容色,也就是佛的庄严美妙容色。任何恶人,他看见佛,还是恭敬的,还是行礼。“能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导师”,给二乘人,引入大乘,乃至于给一切众生作导师。大导师,“亦能安慰一切生死怖畏众生,与作亲友”,在这生死当中有怖畏、有恐怖的;这些众生,你能给他作亲密的朋友,能示现的意思。

  这是佛能示现一切类形。而四摄法当中,同事、利行、布施,给他们示行同类的慈悲。“大慈悲等无量功德共所庄严”,都能成就了,“是羯洛迦,孙驮羯诺迦,牟尼迦叶波如来”,这是三尊,人贤劫,一共有千佛。过去成就的,已经有三尊佛了。释迦牟尼佛就是第四尊佛。人贤劫还有九百九十六尊,弥勒佛就是第五尊佛。人贤劫就是这个住劫。就住劫当中二十小劫里头,有千佛出世。

  现在,地藏菩萨发这个愿,在《地藏经》也如是,《占察经》也如是,《十轮经》也如是,只要他在末法当中,对佛法有一尘一沙一谛那么一点的功德,地藏菩萨都把你度了,弥勒菩萨也发这个愿。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成佛的时候,他把释迦牟尼佛末法所遗留的弟子,全部度脱,使他们超脱苦海。但是我们自己要把这个因种得更深一点,种得更好一点,到了弥勒住世的时候就能得度,乃至于地藏菩萨也会把我们送往十方一切净土。

  随便你希求那个净土都可以,这里所说的三尊佛,“羯洛迦”就是拘那含牟尼佛,“孙驮羯诺迦”就是拘留孙佛,“牟尼迦叶波”就是迦叶佛,也就是我们拜五十三佛当中,过去七佛后面的三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人贤劫的四佛。这是说释迦牟尼佛,他已经是三如来的眞子,就像王子似的,也就是嫡子,是诸佛的嫡子,也就是佛子。

  “于此贤劫当得作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中最为上首,以诸功德种种妙香,熏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之水而自沐浴,着惭愧衣,清净法界为髻中珠,冠饰诸佛所行境界广大华鬘,束以解脱殊妙素练。”

  “于此贤劫当得作佛”,在人贤劫当中,这个时候要成佛了,他是第四尊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中最为上首”,上首者就是寺庙的首座和尚,和尚就是佛,这是储备的和尚。一旦和尚不在了,首座和尚就代表和尚,要是有什么事要出门了,首座和尚就代理了。就像总统有副总统,总统要是临时有事,副总统就代理了。这是所谓的上首。是诸佛的弟子之中最上首的。“以诸功德种种妙香,熏奢摩他毗钵舍那清净之水”,这个水不是世间的水,而是定慧,也就是说是止观。“奢摩他”翻止,“毗钵舍那”翻观,止观之水,就是定慧之水,以这个为沐浴之水。

  “着惭愧衣”,惭愧服,就是袈娑。袈娑有各种涵义,这个是说惭愧服,披上这件衣,常时惭愧。惭者是对上有德者,自己惭愧,自己欠缺功德。愧是愧对于下,我不能大慈大悲救度他。常时有这个心,以此为衣服,以惭愧为衣服。他的宝髻之中,发冠当中,是清净法界,清净法界是无染无垢的、无相的,以这个为他髻中的宝珠。“冠饰诸佛所行境界广大华鬘”,不要把这个当成具体的形相,而是拿这个来形容诸佛的功德,这都是无相法的。“束以解脱殊妙素练”,解脱是证得了三解脱门,空无相,究竟的解脱,十八不共,四无所畏。这是解脱的相,就像国王梳发,是一样的意思。

  “又以种种一切智智无生忍等功德珍宝而自庄严,慈悲喜舍以为宝履,能覆三界三种妙行圆满圣因以为伞盖,安置古昔诸佛天仙共所护持金刚定座,趣入一切声闻独觉恭敬护持四种念住,坐先诸佛所敷之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位。”

  又以种种的一切智智无生忍等功德,一切的声闻缘觉菩萨,成为一切智。佛是一切智中的智能者,所以叫一切智智。无生法忍,就是忍一切诸法无生,把忍字搁在上边,忍可诸法无生,无生就是无灭,就是寂静涅槃,有这个涵义。在佛教讲的功德常是这样讲,我们应当体会一下子。功德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本具的,自信自己是佛,对我们来说,自信自己是佛,这个功德是本具的。但是一个是经过修正的,一个是本具有的,埋藏在于这个垢染,在这些缠缚当中,被无明所盖覆了。佛已经究竟证得了,明显了。我们现在对一切法,没有这种认识,并不认为是无生的。要是我们认为一切法空,它就具足无漏性功德。无漏是什么性质呢?再不漏落六趣,再不落于声闻缘觉。

  在佛教修行过程当中,依华严的判是五十二位。最初的十信,我们的信心,十信满了,还未入位,只是十信位,十信是没入位的,他会退的,今生信了,来生又退了。就这样反反覆覆,不定的。非得到了住位的七住,才不退堕到声闻缘觉。初住就不退入六趣,初住跟阿罗汉相等,在圆教,这叫位不退。要是行不退就更不容易,行不退得到地上的菩萨,达到八地,无功用行,不用什么精进修行,他永远如是。那叫不退。

  如果我们都未到这些位子,信位还未满,十信位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我们觉到前头念头不对,而且还要相续,明知道不对还要去作,你连信都没有。初信位一闻到佛法,就毛骨耸然,就进入,知道这些是恶的,再不作了。知道自己想的不对,马上就能止住。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入了信位。入了信位,有什么境界相呢?他的功德只有往上增长,不会往下退堕。信佛、信法、信侩,绝对不动摇的,宁舍身命,绝不背弃其信仰,这就是入了信位。现在用这个信来检查检查我们个人,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这样的信仰力?只要能够不舍念。第二个信心就是念不退,念念三宝,缘念三宝,念佛、念法、念侩,念不退,要是有信心位的菩萨,三信、四信,乃至第十信,愿不退,我们还作不到呢!不过,这是形容佛的,我附带说一说。

  无生法忍,就是忍一切法无生。对于无生的意义,虽然听说过,还体会不到,解还是不够。已经解了,还是行不到,作不到。要是能知道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就是寂静的,你不会再造任何的业了。到了无生法忍的地步,就断了无明。三贤位的菩萨还是不够,得登了地的菩萨,证了法性理体。证一分,登一地。证十分就叫等觉了,究竟了,妙觉成佛。所以我们很容易断现行的惑,可是断习气非常难。你要问前生是作什么的?你自己可以知道。你现在什么习气最重,你就是作什么的。前生干什么,你就知道,自己很清楚。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前生作什么,从哪道来的,你就用《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轮来占察,前面一至十的数字,就是你的过去生,从那一道到现在的变成人。你想知道死之后到什么地方去,就以你现在掷的时候来定,你就知道要到哪一道去了。未来你还能不能闻到佛法,自己很清楚,你不清楚,地藏菩萨会告诉你。如果掷出来不好,就多念地藏菩萨圣号,每一天念一万声,念念,你再掷,再掷就转化了。你该下三恶道的,不下了。该升天的,不升天,升极乐世界,你可以转化自己。

  你必须证得无生,虽然没有深入证得无生,你已经理解了,已经相信了。你也具足这个功德,用这个无生法忍的珍宝来庄严自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悲喜舍就是拔一切众生痛苦,给一切众生快乐。闻法见三宝,常时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什么都能舍,连自己的身体都能舍,何况自己身外之物呢?都能舍,使自己的身口意成为圆满胜因。

  以这个作为他的宝履。宝履,穿的鞋,他在三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他的身口意是微妙的,从不作恶。行善事,圆满一切胜因来作他的伞,作他的盖。“安置古昔诸佛天仙共所护持金刚定座”,金刚菩提座,一坐在这儿就成佛。释迦牟尼佛坐的菩提座,就在印度伽耶的菩提道场。现在谁去都可以看见,两千多年前如是,现在还如是。那么一个方墩子是土的,经过那么多的风吹雨打,可能会减少一些。这是我所看见的,我认为的,也可能没有动过。那是金刚座。

  释迦牟尼佛,就坐这个座。坐在这座上证得菩提果位,证得的一切声闻独觉,恭敬护持的四种念住座,乃至于是先诸佛所敷之座,一切诸佛都坐这金刚菩提座而成就的。四念住呢?前面已经讲了。身、受、心、法,就念这四念处。这是佛的第一轮。坐上了这个座,就证得了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位,一切智智的果位了。

  “为令一切三宝种性不断绝故,转于法轮,击法钟鼓,妙法音声,遍满三界,令诸天龙、药叉、罗刹、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鸠畔荼、薜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人非人等,于四圣谛皆得明解,三转十二行相法轮,一切世间所有沙门,若婆罗门,诸天魔梵人非人等,所不能转,为欲利益安乐世间无量天人,令得殊胜广大义利,昔所未转,而今转之,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一佛轮。”

  这样就使佛法僧的三宝,永远不断绝。这是空无佛的时代,那些大菩萨到哪里去请呢?佛没有到人间成佛的时候,先到兜率天的内院。现在继佛位的是弥勒菩萨,也在那儿。这些菩萨到了兜率内院,请他下生人间来成佛的,这样子使三宝种性不断绝了。转大法轮,初转法轮说的四谛法,三转法轮于大千。这个时候击法钟鼓,这个法钟鼓是谁击的?佛最初说法,最初佛成道的时候没想说法,是大梵天请的。所以,这个钟鼓是帝释天跟大梵天所扣的。这个钟鼓显出了妙法音,遍满欲界、色界、无色界,令天龙八部诸鬼神等诸天,龙、药叉、罗剎、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鸠畔荼,这是八部鬼神众。薜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人非人等,从薜荔多以下是鬼,有的是臭鬼,有的是食人鬼,有的是饿鬼,这些鬼是鬼王的意思。

  “人非人等”,罗剎夜叉,有时候像人,又不是人,说是天又不是天,又有神通。像人?头顶长个鸡脚,又不是人,似人非人,所以叫“人非人”。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三转十二行相的法轮。一切世间所有的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人非人等所不能转的。除佛之外,一切的其他类众生都不能转,不能说。不是他不能说,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说,他也不念,也不懂。佛成佛之后,“为欲利益安乐世间无量天人,令得殊胜广大义利”,过去没有说的法,现在说。“而今转之,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一佛轮”。什么叫佛轮?就是这个意思,先用国王的王轮来形容佛轮,先用世间形容出世间。

  “由此轮故,如实了知此世他世是处非处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降诸天魔外道邪论,转大梵轮,成大梵行,我应住此杂染世界五浊恶时处大众中,正师子吼,灭诸有情五无间业。广说乃至诸不善根,摧灭一切诸众生类,坚如金刚,相续烦恼,建立一切,永尽诸漏,解脱妙果。随其所乐安置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因此,佛就证得了十力。这里只举一种,是处非处之力。“如实了知此世他世”,什么叫“是处非处”?你投生到哪个世界去,是不是跟你的因果相应,是不是投胎投错了?也有投错胎的,有的是菩萨示现的,不是投错了。“如实了知”,就是实际理谛,也就是一实境界,因一实而界,因法性、称法性而知道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安隐住,没有惊恐,没有恐怖,得无所畏。不但自己不恐怖,还让一切众生都不恐怖。“降诸天魔外道邪论”,佛教是正论,破除外道邪论。在末法,邪可胜正,现在邪就胜于正。为什么呢?业所感召。谁的业所感召的呢?一切众生的共业所感召。

  不合乎佛的教导,太多了,这点我不多说。我多说了,不大好,你自己去辨别。哪一个是邪,哪一个是正?必须得有辨别邪正的智能,凡是佛语,我只举一个四念处。凡是观身不净的,如果说这个身体是清净的,我是佛,一个九孔常流不净的色身,你是什么佛呀?没有这样的佛。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化现的是清净的,乃至化现的色身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不能住于正定,你的心数数生起,数数无常,什么事都把自己摆到第一位,不能观一切法无我,连这么最起码的都作不到,这就叫邪轮,不是清净轮。

  “转大梵轮成大梵行”,是用大梵形容的清净轮,清净梵行。所以,地藏菩萨说,佛,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杂染,这么的污浊?你在这个五浊恶世住着,安隐吗?佛就说很安隐。所以在这个杂染世界,五浊恶世的时候,我发出的是师子吼,说的是正法,消灭一切有情的五无间业,把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都消灭掉。

  同时,广说诸不善的事情,让他获得善根,摧灭不善的根,摧灭一切众生类所具足的烦恼,烦恼相续不断像金刚那么坚固,我都摧毁。“建立一切永尽诸漏”,让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证得解脱,证得究竟不可思议的果位,这就是佛果。随他所愉快的,安置他作什么呢?“令住三乘不退转位”,住到声闻再不退转的六道,了生死,以后,都逐渐能成佛。二乘人不是不会成佛吗?他到了一定的时候,会转小向大的,没有不成佛的众生,也没有不成佛的二乘,佛在责备阿罗汉的时候,说他们不发大心,不发菩提心,那是时候还未到,大家要是念《地藏经》,念《普门品》,就可以知道了。《普门品》上,发起的是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地藏经》上,地藏菩萨化作光目女,一位在家信女,度她的就是无尽意菩萨,那位阿罗汉就是无尽意菩萨,在无量劫无量劫前,无尽意菩萨已经证了阿罗汉果。没有不发心的阿罗汉,只是时候还未到。

  我现在跟大家讲一讲“三转法轮于大千”,这个名词大家经常听到的,但是,很少详细解释。现在有这个因缘,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讲一讲。庄严劫千佛、贤劫千佛、星宿劫千佛,庄严劫千佛已经过去了,从华光佛到毘舍浮佛,在我们拜忏的时候只列举了毗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我们所说的是过去劫的三佛。现在贤劫的四佛,就是七佛世尊。贤劫的千佛拘留孙佛,我们刚才念过的,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弥勒佛是第五尊,最后是韦驮菩萨。星宿劫千佛第一尊佛是日光佛,最后是须弥相佛。《地藏经》的第八品,最后的主命鬼王,他成就的就是须弥相佛,那是在星宿劫的最后。现在依这个经文讲到三转法轮。

  初转法轮,就是讲苦谛,这个谛迷了,就苦了。要是不迷这个谛,那就好了,佛就把这个谛告诉我们。初转法轮就是告诉我们苦的形相。说“此是苦,逼迫性”。苦转就示相转,说此是苦是逼迫性,利根的众生一听,他说这苦是逼迫性,我要断苦,这个苦怎么来的?就找原因。原因是集来的,说此是苦,是逼迫的,就是初转,叫示相转。

  次转就劝修。“说此是苦,汝应知”,你应该知道,这是苦。第三转是作转,“此是苦,我已知”,一转,利根人就开悟。有些众生根基没有那么利,就必须加上“汝应知”。为什么说苦?这是次转,这是中根的人。那么你还没有领悟,佛就作证,作证转,说“此是苦,我已经知道了,你应该信”,这叫苦三转。三转法轮于大千,说苦集灭道都经过三转,是这样的涵义。这是集谛。而这苦果怎么来的呢?讲世间因果,这个苦果是你招感来的,一齐集来的,苦果是苦因成就的。那也是初转,是示相。此是“集招感性”,苦的因集多了,你自然要受苦果。那个因会感果的,招感性。利根的人,这么一说,他就知道了,就懂得了。次转,就是中根人,就是劝修,“此是集,汝应断”,你要想不受苦,就得断这个苦因,叫次转。次转还未开悟,还未明白,就要三转,三转还是作证转。

  这四个都是示相,劝修,作证。一个出世间因果,一个世间因果。说“此是集,我已经断了”,你也该断了,就这么一个解释,这叫世间因果。如果断了集因,苦果自然就没有了。没有苦果了,你就超出三界了。超出三界,断苦了,就证了。接下来,要想断苦就得修道;修道,就能证得果。世间因果就是苦集,苦是果,世间的果,集是世间招苦果的因。

  那么要翻过来,从世间到出世间要修出世间的因,证出世间的果。苦跟乐是相对的,说是出世间的因果,乐果乐就是灭,也是初转次转三转,示相、劝修、作证,此是灭可证性。“灭苦的,你应该证得”,证得了,苦就没有了,这是可证性。

  次转,就劝修,劝他修道,“此是灭,汝应证”,你应该证得,灭就是证生,你不生就不灭,不灭也就不生。生死轮转,灭了就不轮转了,就这样的说,你应当证。劝他得修,跟中根人说,“此是灭,汝应证”,你应该证得。

  三转,就是“此是灭,我已经证得了,我可以证明,你可以如是作,也能证得”,这就是悟的果。悟的果,因是道谛。苦集灭道,道是因。悟的因,苦果是迷的果,乐果是悟的果,苦因是迷的因,乐因是悟的因。这是相对的。

  道谛的初转,就是示现转。“此是道可修性,你应该去作”,应该去作,上根的人一闻就能够悟得,悟得就能够修,修了就证得了。要是中根的人,还得劝,佛就假自己证明,说劝修,说“此是道,汝应修”,你应当修这苦集灭道。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讲四念处,那就修道。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修道的。“汝应修”,这有很多,我只举这一个例子,三转就作证了,“此是道,我已修”,我已经修过了,已经证得了,修完了就证得。

  在经上,三转四谛,说起来就有这么多的意义。集是招聚的业,把这个审察一下子,我们的烦恼惑业,就招集了我们三界的生死苦果。集谛就是关于这个世间,为什么要生起苦果呢?你所作的就是生起的因,积集的根源,根源就是真理。真理本来是没有的,是因为你作,生起苦的因。灭是寂灭的意思,说你审察一下,苦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欲和爱。要是断除了欲和爱,苦就灭了,苦灭了就不再生了,你就入于涅槃的境界。什么叫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苦集的因灭尽了,苦果自然也就灭掉了,这就是真理。而道灭二谛就是出世间的,灭是寂灭的意思。欲爱为因,所以你就证不得灭果,你断了欲爱,就证得灭果。怎么样断呢?要修,要观一切法无我,应当这样的来修。

  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都是我们修行的真谛。所以佛在成佛之后,他观察应对之机,就到鹿野苑,对侨陈如五比丘说四谛法,这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最初的教义。于说生死解脱之外,还要深入的说四谛,那就是大乘的解释。大乘经典也有苦集灭道四谛,但是说的比小乘更深入一些,发挥的道理更深入一些,懂得这种道理,这就叫三转四谛。像这类的名词,如果都这么解释,我们的时间是不许可的,我只解释这么一个例子,乃至于四念处、四如意足、四正动、五根、五力、八正道、七觉支,都在三十七道品里头。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初登王位,受帝职已,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王法道,于其种种王业轮中,以善观察因果报智,随其所应,建立一切辅臣僚佐,普及国邑愚智人民三种业轮。由此业轮,率土众生,长夜受用,所有种种适意资具,喜乐增长,能灭一切怨敌恶友,何等名为三种业轮,一者建立帝王业轮,谓善教习军阵斗战,降他兵众,抚育人民。二者建立田宅业轮,谓善教习造舍营农,令得安隐饮食充足。三者建立财宝业轮,谓善教习工商杂艺,令得种种珍玩资财,随意受用,增诸快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二王轮,由此轮故,于自国土得安乐住,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段经文是说灌顶王继承了王位之后,他观察过去诸王所订的法律、所有治理人民的政策,他观察之后,这里头有善有恶、有好有坏。过去的国家为什么灾害那么多呢?那是法律不健全,乃至于不依照法律去作,不奉公守法。以智能观察种种的因果,应该改革的,他就改了。这样子,对于他的臣僚、大臣,乃至于一切工作的人员,他建立了三种业轮。

  “业”就是所作的,“轮”是比喻,轮,可以消除一切众生的惑业,这是在佛教说的。依在家说,就是摧毁不正的,建立正确的。每一个国土里,最初建立了国王,大多数是新兴的,都是好的,渐渐就腐朽了,衰亡了,没落了,新的又产生了。新的产生了,又重新建立。佛教的业轮可不是这样子!我们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永远如是。

  那位灌顶王,他建立了三种业轮,就是所作业,这个业有好有坏,他率领众生过的很舒服,很适意,很受用。建造三种业轮,就是使他的国家人民安定愉快的生活。外来的怨敌,或有不善的恶友,都摧毁了,他才能建立起帝王的事业。第一个是习武,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武力的保护,人家会欺负你。强大的国家都是拥有武力,大家看到报纸上报导,法国不管谁反对也要试探核子武力,为什么呢?他要亲自试探,自己就有把握,不试探,人家欺负他,也没有办法。但是往往在各个国家之中,我自己有了,就不许你有,这是大国欺负小国。

  现在他从弱国一直转变成强国,换了新王,第一个就要教他的人民练习战斗。安抚他的人民,教育他的人民,这是第一种业轮,这是卫国保家。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县里头经常在挖城墙,怕强盗土匪来。现在恐怕连城墙也没有用处了,现在都拆毁了,因为可以空降了,再往后发展的时候,比这个还厉害,就像佛讲的刀兵劫,顺手拈来都是武器,草木都是兵器,都可以杀人,现在已经如此了,化学武器不就是这样吗?这种轮必须得建立。

  第二种就得先建设住宅,得有住处,也就是田宅的业轮,得有土地开发,耕种的土地,建造的住室。所以,他得有些方法,教导他们怎么建造房舍。我们看过去的房舍,有很多地方是是不一样的。我在四川,我看四川人拿茅草房搭建蓬子。我说:“现在你有砖瓦为什么不盖?”他说:“那砖瓦房住起来不舒服。”我说:“为什么?” “茅草房,我们盖起,冬暖夏凉,砖瓦不行。这个东西,我们两三年可以拆,换新的。我们砖瓦房盖了,很难换新的。”四川的茅草房就是竹子,把粮食打完了,新草一换,他的房子确实还有股新鲜味。隔几年就换一下,那是茅草蓬的。西藏更简单,一切都取之于牛身上。把牛毛编成帐蓬,织起来,就算下多厚的雪,他也不怕的。一弹指之间,雪就下去了。他搬家的时候,把房子一拆,往牛身上一驮,走到那儿都可以。他的房子随时可以变化的,这就是牛毛帐蓬。住处的建设,是人生最需要的。现在我们到其他的国家,第一要买间房子,住起来舒服,没有房子你就不安定。

  第二轮就得建筑一个房舍,还得有田地,没有田地怎么能生存呢?我们吃的全是地上长的。这样子,令国内的人民得到安隐,饮食充足,有吃有穿了,他要享受,所以说建立财宝业轮。善教习工商杂艺,“杂”就包括很多,我们现在的玩具,我们看见现在健身运动的器械,乃至于交通的用具,这都是工商杂业。

  从历史上,佛教的护法大多是商人,这类人,他有福报,他要种善根。国王也护法,不过很少,护法的国王就是剎利帝王。有些恶的国王,不但不护持,反而消灭,看对他有没有利益。商人是种福的,大家看看佛教的历史,我所看到的大多数都是商人护法,为什么要教习工商杂艺呢?大家要享受,要种种的珍玩资财,随意受用,增长生活的乐趣,增长生活的快乐。所以,这个剎帝利灌顶王要成就第二个王轮。第二个王轮就包括了三种业轮。

  建立第二王轮之后,他的国家就能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能守护他的家财,守护他的国家,守护国民的安定,令一切人民寿命增长。这就是王轮的第二王轮。这是用比方,并没有什么涵义,略说一说。拿这个来比喻佛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初成佛果,得无上智,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法眼,以善观察诸业法受因果报智,建立一切所化有情三种业轮。由此业轮,能令三宝种性法眼长夜不灭,无上正法炽盛流通。令诸有情,长受种种生天涅槃安隐快乐,及令一切外道邪论,不能降伏我正法眼,而能如法摧彼邪论。”

  “如是如来初成佛果”,佛将证得佛果,得到无上智,要看看过去的诸佛以及未来的诸佛。现在的三世诸佛,都证到了法眼清净,佛眼观一切,能洞察一切,观察这些诸业法的,所受的因果报智。“因果报智”,有这种智慧,建立一切所化的有情三种业轮,也是三种业轮,用前三轮来比喻。

  建设三种轮的话,能令三宝的种性,常时不断,使一切众生的法眼清净,长夜不灭。不灭是指光明的意思,法眼的光明,能够得知哪是正法,哪是非法,使佛的无上正法,能够炽盛流通,令所有佛国界,受佛教化的众生,能够生天,乃至证得涅槃。生天,比三恶道,比人间要快乐多。而享受快乐,究竟证得不生不灭的究竟快乐,安隐快乐。凡是有害的一切外道邪论,外道邪论是跟正法眼斗争的,佛法能降伏一切邪论,而能如法的摧彼邪论。

  “善男子!何等名为三种业轮,一者建立修定业轮,二者建立习诵业轮,三者建立营福业轮。善男子!云何如来修定业轮,定有十种,何等为十?谓正观察诸有识身六种境界,我我所执以为其因。业为良田,无明覆盖,爱为滋润,无有自在,依他而立,系属众缘,为欲断灭业烦恼苦三种流故。如是观察,云何业流?谓诸有情所行诸行,若此诸行所由无明及爱为因,能生诸有,名烦恼流,若由烦恼识为其因,众缘和合,名色生起,名色为因,众缘和合,六处生起,六处为因,众缘和合,触受后有生老死等次第生起,是名业流。”

  三流,有业流、烦恼流、苦流,要观察它们是怎样生长的。什么叫业流?什么叫烦恼流?什么叫苦流?每一个名词含着很多意义。你要是懂的话,你就契入佛经了。不止这一部经,好多部经你都能懂。这里举了三种业流,什么叫业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的一切事,包括睡眠,乃至于从生下来,一直到死亡,你逃脱不了的,离也离不开的,都在这三种业里头。业流就是你所造的业,凡是有情的,包括动物,畜生、马、牛、羊、鸡、犬、猪都包括在内,植物不算。

  不过,业流是以人类为重,你所作的诸业,就是你所行的,这叫业流。流就是永远不停息,流是动业,永转不停息,永远这样流。烦恼流,就是无明跟爱。这个爱就是众生的欲望,众生的欲望是我们的生死根本,有爱染,以无明爱为因。由这个因而产生的行为,因为有了行为,就是你所作的业,善恶业,就有升有降,升者就上天,降者就下地狱。

  那时候我在北京,碰到一些煤炭的工人,我问他:“你作什么职业?”他说:“我有时候,下地狱!”我说:“你能下地狱吗?”他说:“我是下地狱!”我说: “下地狱干啥呢?下地狱不受苦吗?”他说:“我是作工作。”我说:“作什么工作呢?”他说:“我跟阎王老子挖煤。”我说:“你这个工作是不是在煤炭工作呀?”他说:“是呀!我天天都要下地狱。我们一早上睁开眼起来就下去。”他在北京门头沟工作,到了晚上才出来,很容易碰见坍方,上头掉下来或者冒顶,这是他们坑道的术语。北京的门头沟已经挖了好几十里,他们在西山的底下挖。“有时候我也有生天的时候!”我说:“你现生就能生天?”他说:“是呀!”我说:“你怎么生呢?”他说:“把我吊到中南海里头去,那些大官,我把他们看成玉皇大帝,给他们添砖盖瓦,那房子漏了,要我去添砖盖瓦。”我说:“你真的本事大,上天入地。”

  其实每一个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子,时而作善业了,上升了,有福报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你别把痛苦忘了,我们也受过苦。能生诸有的话,这里包括很多。三流,一个业流,一个烦恼流,一个苦流。苦就是有烦恼,识为其因,识就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眼睛是属于根。眼根对着外边的境的时候,它是没有分别的。能分别的是眼识,用眼识来分别,这个识是指六识,总说起来是八识。有烦恼识为因,还得加上很多的因、很多的缘来促成,它才生起这样的次第!什么叫现在五果,未来二果?这都叫苦流。无明和行,行是运动义,要是贪、瞋、痴、慢、疑,再加上身、边、戒、见、邪,这十种都叫烦恼。这十种叫“结使”,它促使你作业,这就是行。这是内心里头的,属于因。心里头造业,还未生出现实的。心里想的运动,就是心里的活动,因为你不明白,不明白了就去活动的,不是智能的活动,而是愚痴的活动。这纯粹是造业的活动,是这个十结使的指使。投胎的业识,我们经常说这个结使是八识种子的,那个是恶分,不是善分,识里头有善恶二分,“使”属于恶分的。造了这些业,造了这个业就投胎。

  由于过去这两种因,造这个业,这个八识又称含藏识,它就含藏在识里头。由于过去业,你就受报了。受报了,随你所作的业去受报,有的生天,那就享受,那也是他的识。那么投于六道去,投生人道,就是最好的。如果你作的善业多了,才能到人道。一般的众生是生不到人道,你堕到饿鬼畜生三恶道去了,要是堕到畜生道去,那就更苦了。

  不论到哪一道,业识将入胎的时候,七天一变,将入胎的时候,还未有长六根,连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只有胎形,六根未具。出胎之后,爱欲跟境接触了,眼观色,耳闻声,身体就接触,在母腹里头很温,一生出来,那空气就让你每个毛孔挣扎,那种痛苦,你说不出来,就是感觉到痛苦。这个痛苦,我们不知道了。在监狱受种种苦刑的时候,把你的嘴巴堵上,眼睛蒙上,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六根都闭上了,只知道受苦,说不出来。我想最初投胎接触的苦,可能跟那个也差不多,没有办法表达。表达又怎么样呢?这是苦果。外界接触了,那就不同了,生起苦乐感觉了,也就是小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不如意,就用哭来表达一切,小孩子哭,大人不要太哄他,他哭就是表达。他哭的时候,就是成长。他一切的运动,只有哭,哭是他的运动。多哭,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表达了他的不快乐,小孩还不会说话,你逗他,他也会笑,你们带小孩多,就知道那种感受。我了解得少,你们比我了解得多,我是根据经上说的。

  这个时候他产生的苦乐感受,业是投胎,这就是果。等他长成六根,他是果。出胎了,跟外境接触了也是果。这一接触,苦乐受,他就享受吧!从此就受了,这一生他都要受,受到再投胎,或者再死亡,永远不止息的,所以称为流,流是动的意思,流动不止。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是过去的两因,二因而结了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五果。

  由于过去二因受现在的五果,不会停息的。爱、取、有,是现在的三因。对境,对一切境界,生起爱欲,这花太好,我买一朵,我看见这花园里有很多好花,没人看见,摘一朵,这就是犯盗戒。看値好多钱,要是钱多,盗戒已经成了。虽然说我没有作,只要生心都算。那就是造了那个因,造了因,对境生贪爱,生欲望。生了欲望就想得到,好的想得到,不好的想舍掉,就想不受。因为追求这个,就要造业,就要造作。这一造作,就成了业。因为这个业因,你就受报。我们现在作的,现在就现受现报。已经现受现报,只是临时的果报。

  如果我去抢人家的东西,当然受报,马上就被捉去关监狱,关监狱而后判刑,这是现报。但是还未完结,这只是人间的法律。完了,你要受因果。你抢人或者杀人,杀人要还命,国家法律已经执行,抢人家被捉到,把我枪毙了,我不是还了?不是,这是人间的法律,还得受报,那个人还会找你要命债,你得还他。你现在作的因,未来还要受色声香味触法五蕴的苦果。再来受,再来生,生了又老,老了又死了,死了又造,造了又生,生了又死。就这么来回的轮转,这叫十二因缘法。

  在这里,佛建立第三轮,建立修定轮,解释定有十种。你要观察十身,六种境界。“我我所执,以为其因”,我执实为我,像我们上面讲的。你所作的业是田地,就是良田,被无明覆盖,再加上爱的滋润,自在不了。受这因跟业的束缚,都是依缘而成立的,依他而立,这叫缘生,缘生诸法。凡是因缘生的,没自体的,生而灭,灭而生,生而灭,灭而生。无自体的,就是缘起时不能久住的意思,也就是轮转的意思。假使要想观察这个业流,观察明白了,之后,一切有情所作的种种诸行,就是诸业。这个所作的诸业又成了一个烦恼苦,由于造业而系属的众缘成就了,成就了,你就受苦,要受烦恼苦。有了烦恼,那就受了苦果。要经常的观察这三种流,业流、烦恼流、苦流,一切有情所作的,超不出十二因缘法。随你想的、作的,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是受的,现在受过去的因,现在受的五果,受的过去的因。你相貌长得好丑,有智能没智能,跟你过去的无明行有关系,跟你的善业也有关系。那么所受的不同,都是由无明跟行,无明在前,行在后,再加上爱为由,才生长诸有。

  诸有是一切有情,我们都有情感。畜生有没有情感?任何畜生都有情感。你看那布谷鸟,要是细心观察,仔细研究,你看看它们的行动,它们也有爱有取舍。你要如是观察才知道。家里养小鸡,或者布谷鸟,你看那雌性的,会围着雌的转。那雌的不喜欢那雄的,就不交往。雌的喜欢那雄的,就交往。这不是爱吗?不是有取有舍吗?一切动物、一切人都如是。

  十二种因缘生起的意识,构成了有情生存的十二种条件,这叫十二支。因为愚痴,没有智能看不破,才有行,有行才造业。在〈大乘起信论〉上讲,一念不着生三细的三系相,这是根本烦恼,它不会停止的,它是在转变的,因为转变,它就追求现前的境界。这境界还是自心的,缘那个行,那个运动,他要找个对象,要取境。因为想取境,就产生识,而识有分别,识是分别义,他要分别。因为有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又缘爱。好的,他喜欢,你要是用鞭子打他,那个触,它不接受,太苦了,他有痛苦。太热了,它又痛苦,太冷,它又痛苦,这是属于触的感受。这样子缘爱,就有取舍。有取舍,就缘有,缘取有有。有缘有又生。缘取就有,缘有就有生,缘生就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聚一身,一切苦恼都产生。

  这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依他起行,都是依缘而生的。十二因缘,过去、现在、未来,无明跟行是二因,过去的、现在的,这叫一重因果。这种因果就是两因五果,过去的因,现在受的果,有识、名色、六处,而六处触受现在的五果,所受的五果。在这个取舍当中,有取有舍,有爱有取,这就有了生死。这是三因。这个三因,就是给未来造成不生老死苦果。这叫三因二果。生老死,有生必定有老,有老必定有死。有的时候跳过去,未等老,他就死了。有的人业不同,他只受苦,一生下来就死了。甚至还有胎死母腹中的。业不同,过去的因不同,所受的果也不一样。因为修这个定业轮,定业轮有十种,修定的时候要观察,观察你身的六种境界。

  我们刚才讲的是十二因缘,这里只讲六种境界,是指内在境界说的。还有,在这里产生我、我所执,就是以我为主宰义。执着的,就是在无明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因为不明白,没有智能,他认为自己是对的,说我是第一,执着那个见解。看问题,明明是不对,但是各人有各人的执着,他有他的执着,这个就是他的因。一个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分析问题的时候,是不准确的。你认为这个是对的,其实你已经错了。就像我们买股票,买这张股票以为一定发财,一定能涨,结果你一买到手就赔钱,已经不涨了,好日子已经过去了,你看人家都赚很多钱,你生起羡慕,你去买,那就是我执。他认为一定能赚钱,事实上一定赔钱,赔到跳楼自杀,有没有这种情形?也有看对的,这回一定发财,他的投资就投对了。

  这都属于我执,我见。但是从佛经的道理来讲,从生灭法上来讲,得到的也会消失,没得到的当时就受苦,得到的后来才受苦。你得到也好,没得到也好,都是虚幻的。你得不到什么,最后是消灭的,虚幻不实的。但是他不认识,以为是实有的,其实是虚妄的,要想无我,非常之难。非得灭因,不取于缘。怎么办呢?你要修,佛要建立修定业的轮,你得先观察观察业流、烦恼流、苦流。

  “如是三流,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而得生长。为欲枯涸,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三种流故,于五取蕴,观为无常,及苦无我,愚钝无动,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空无所有,无相无愿,无所造作,无生无起,无出无像,寂静远离,无所出生。于五取蕴如是观察,能顺空忍,顺无相忍,顺无愿忍,为欲随顺观五取蕴。”

  “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这又生长,你想把业流枯涸了。有时候这个枯“涸”,念“固”,有时候念“涸”。枯是干枯的意思,那个水流已经干枯,枯竭不让它滋长。你先断了无明,看一切事物是无常的,你就不会爱,不生起贪爱之心。所以,他就说业为良田,无明为因,爱为滋润,才能生长,生长出什么呢?五取蕴,也就是取、贪取。在《心经》上,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二法,就是色、心,受想行识属于心法,色就属于色法,只是两种,这两种都是无常的。

  所以,你想修定,要先观这些是无常的,是苦的,不是甜的,是无我的,因为愚痴的缘故,把这些看成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空无所有,无相无愿,无所造作,无生无起。”想修这个定业,有六种。要先从无取观察,先进入了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而后再进入。我们学佛之后,要想修行,要想真正进入,要想解脱,这是最基本的。一切止观,必须得这样修。

  因此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要想入定,要观察生死的十二种流,要断这个业,烦恼、苦流。你要想修定,乃至“数、随、止、观、转、净”。这是本经上所说的。智者大师作的天台宗〈六妙门〉,他在中间改一个字,“数、随、止、观、还、净”。这部经上说的是“转”,“转”跟“还”的意是相通的。转变一下,还本还原,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得有前方便,如果你没有前缘,要想修,你进入不了。所以智者大师给我们提出来,要想修止观,因缘必须具足。如果没有那个条件,你修不成。具足因缘有很多,你发心要想修行,要想得定,要想开智能,证得定慧能够去除一些苦难的,你要想作,得具足缘。没有缘,是不成的。什么缘呢?你受了三归五戒了,要持戒,起码三归五戒,得持清净。第一个是持戒清净,才能止住烦恼。因为持戒缘故,得生诸禅定,也能灭苦,能够生长智能。

  第一个是持戒缘。但是持戒有不同的情况。智者大师说,持戒的修行人,持戒有所不同。哪三种不同的持戒呢?我简单说,就是我持了,受了戒,根本没犯过,第一种是最好的。第二种我犯得很轻微,不是重的,一忏悔就忏悔掉了。第三种,犯了根本戒,你受了五戒,杀盗淫妄都犯了,归依三宝了,后来,你又归依外道了,这是破了三归,这是第三种。但是你能够至诚的依照依着大乘教义,还是可以忏悔的,但是必须痛哭流涕,天天拜忏,昼夜二十四时。这样忏悔,忏悔清净了,得到清净,得到证明了,见了相好。清净了,这因缘还是可以成立,修观还是得入的,但是必须现生不作五逆罪,如果现生作了五逆罪的,现生想再得止观,很难。

  那个忏悔清净了,已经成就了。修止观的人,一者是从来不作诸恶,二者作了恶事还能悔恨,还能忏悔的,但是忏悔有方式。第一要信因果,第二个生起恐怖,恐怕下地狱,恐怕受轮,第三种要生深惭愧心,完了,再求学灭罪的方法,或者拜哪个忏都可以,〈地藏忏〉、〈占察忏〉、〈千佛忏〉、〈大悲忏〉,都可以,但看哪一个方法适合你。

  最后你要是能够修观的时候,观“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亡时罪亦亡”,就是观无生。如果罪业重的人观无生,根本观不起来。如果真正的前生宿世善根深厚的,修七天或者三个七天或者一个月。我们拜〈占察忏〉,在《占察经》上,地藏菩萨说拜一个七、两个七,一个月、两个月都不成,就拜三年,这可不是像我们一天拜一次。而且要能持圣号,就清净了。

  地藏菩萨依照他的忏法,修的时候是这样的。第一个,你得具足这个缘,我只举诃责五欲,五欲就是贪心、欲望,生活不能太舒服。生活太舒服的人,你想要进入止观,你进不了。妄想纷飞的,混浊不清的,怎能禁欲呢?你想要坐禅,必须诃责。

  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迷失愚痴的人,就是在这色声香味触里头,色声香味触生爱着,生贪染,不知道他的过患,智能者知道这是过患,不敢亲近这五种,叫诃责五欲。这里头包括很多,如果大家想学的时候,要多看。

  第二种,得弃五盖。贪欲在五盖里头,就是贪欲盖。由于这个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界,你生起欲望,而且你内在的意根也生起欲望。你修禅的时候,心生欲爱,坐不净,所以覆盖你的善心,平常好像还没有什么脾气,烦恼都可以压伏,能够忍受。一坐禅的时候,忍受不了,把过去压伏的都翻起来,而且非常的猛烈。所以,要防止修止观所生起的障碍。你要是正在修数息观,数数的过程,或者想起了哪天,谁对我不起,他挖苦我,我得报复。你心里愈想愈瞋恨,就把你的本修全忘了。乃至于不坐了,起来了,那个业障促使你去找他报复。要诃五欲,要弃五盖,第一个条件是外缘要具足缘,这一共有十种。

  还有第四种,是调和。行住坐卧,都可以修。但是以坐为好,修止观的时候,一定要调和,身心相适应,先调身后调心。完了,调息,调身、调息、调心,要调和,这是第四种。

  这十缘,我只说个名词。如果大家将来真的想修,你就研究研究。第五缘,要有方便善巧,修行要有方便善巧。智者大师讲了一些方便善巧。第六种才是正修的时候,正修定,或者你打坐也好,坐在思维观想也好。第七种发愿,善发大愿。第八种,你自己要认识魔障。未修的时候魔障不现,修的时候魔障来了。第九种,对治禅病。在你修定的时候,有很多的病,这叫禅病。这不是我们身体害的病,你要详细知道什么是禅病。第十种就能进入,禅定证果。

  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你其他修法的都没有,观想的时候,你就念这四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导的,学禅定的时候,你自己会观、会修,先具足这些缘,外缘都清净了,才容易进入三解脱门。

  这三解脱门就是空门,空门不是像我们讲那个,有时候是拿虚空作比喻,这不是虚空,以为是虚空,那就错了。空的涵义是说一切缘生的,一切的法没有自体的。它当体就是空的,是很多种缘合成的,也就是由因缘而生的。假使认得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都是无自性的。那天特别讲缘起性空,我讲了很久,说一切法都是没自性的,没自性的是空的。而且是当体即空的,并不是把它打碎了,打坏了,才叫空,并不是那个意思。但是缘散了,缘没有了,缘不具了,它就空了。你要是能够了解这种涵义,就很容易得到自在,你知道了,对于一切事物,不起执着了,包括能够断我执。阿罗汉所证得的一切智就是空,证得这层意思,他就解脱了,空了就解脱了。这个无相,又称无想,一切不想,你既然知道一切空了,对于男女的相状,实在不可得。你要是认得一切诸法无相,那就是离开一切诸法的差别之相,而得自在。就是在一切法上,你能得自在。因为你对一切法不起执着,晓得它没有的,它是幻相、假相,如影如形的,这是无相的意思。

  “无愿无作”,也称作无欲,你知道一切法无相,你在三界无所希求,既然不求了,你就不造业,你要是不造生死业,生死果报的苦果,你当然不受。这无相,你就得了自在,一相、异相、同相、诸相、差别相,不希求种种的相,因为它都是空的,都是如幻的。如果能够进入这三解脱门,有智能,真能进入了,那就是在世间而离世间了。你虽然是在世间,已经离开世间了,不受世间诸法的拘束。

  再看看“数、随、止、观、转、净”,数,我们平常说是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数数。数什么呢?它是数出入息的,这是修定,心要专注于这一境。一至十,又回来,一至十,如果稍有杂念,数字就错了。你必须专注这一境,依着这个数字,把你的心定在数字上,你就不会再寻求其它的妄念。

  这种的修法很多,我有一段时间用过这个功夫。我是以地藏菩萨圣号来用的,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往里吸气是“南”,出气是“无”,完了,再吸气是“地”,完了,再出气是“藏”,完了,再吸气是“菩”,再出气是“萨”,一个字一个字观想,你这样一出一入,一出一入,这个叫观出入息。《十轮经》就是要你观出入息,他并没有说数字。但一般而言,数的方法是一至十。〈六妙门〉的数字,它讲得更详细。这就是修止观的一个前步骤。

  《十轮经》简略这么谈一下子,每一种都有二种相,能够把出入息的相,定到这个出入息的相上。那么,现在就是出入息,先是气息很粗,等你观想久了,气息就细了。细了以后,气息没了。就像我念着南无地藏菩萨,念念的念也没了,气也不出了,气息好像就定了。由粗到细,细到感觉没有了,感觉息止了,这是出入息相。因为你在出入息的功夫已经进入了,就能够专注,随着这个出入息,随顺这个出入息而能止住妄念、妄想、寻求、伺察。你要离开那个妄想,妄想能够止住了,不再去寻求了,不再打妄想了,你在出入息上已经得了功夫。得了功夫,说的更通俗一点,从粗相进入到细相,就像我们最初数的时候,心很粗,很浮动,很躁动,数数就跑了,数数,思想又跑了。业已经能够定住,就在出入息上,其他念都没有了。就这么一念,观鼻端、或观特定的相,即专注一境,就是这个涵义。专注在这个境上,你就能够止住妄念,这个出入息相已经很轻微。善取出息相,这个相,若有若无,但是,还未止住,必须到了止的境界。

  “随、数、止、观、转、净”这六个是连贯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到你的出息入息已经灭了,没有出息了,也就是能住于定中,或者是我们所说的轻安,也叫三摩地,到了这个时候就表示出入息尽了。能知道出入息尽的时候,这是观,出入息已经尽了的时候是止,知道出入息、观察出入息,已经息灭了,这就安住于你的心。这个时候你要看着自己的观察,心无异动,要观察,这叫因定产生明。明就是智能,智能就是照了的意思,到了第四步功夫。这个时候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色法,你早舍掉,这是转的心法。你能够舍掉五蕴,渐渐的趋向于得定。真能进入定地了,渐渐能够趣入圣地了,能够清净了。你要是到了净的时候,你就舍掉结使贪瞋痴。那个结使都舍掉了,就能够产生净见,这样就开智能了。这个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了,作起来很难了。这里头有种种的细行。

  还有,你在修的时候,引导的老师会知道你到什么境界了,你要是问他,“我现在到什么境界?”特别是起魔障的时候,自己就会认识到的,虽然认识到,可是克服不了。例如说,我们一天要坐三次,或者坐五次,你定的时候,或者你最初克服一切困难,才要清净下来了,刚刚才要入门了,障碍就出来了。或者世间上很多缠绕的事出来了,你自己心里不安定,你会躁动的。如果你在坐、在行的时候,在观想走的时候,或者念佛也好,你虽然心住一境,但是你会躁动,外头境界自然干扰你。即使没人干扰你,你自己也会去找,这就是寻伺,你自己还会去找,又退回去。如果是这样,要回去修的时候就很难了。我们一个数能够进入了,能够随了,舍住寻伺,不去追求,不去寻找,思想不去攀缘了,也就是妄想心,不另外去攀缘境了。

  特别是对于修行人,他就会发生这种障碍。或者是心里生起烦恼,不想干了,不想作了,不想修了。这是自己内在生起的。或者朋友、亲属,反正什么缘都来了。当你要进入的时候,障碍就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过去的善根没有了,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你修观的时候,要想修定修慧,先得具备好外缘。地藏菩萨教导我们,要忏悔。还不用说是修定,就是你想进入,想学习,你得先忏悔。不然你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有了学习的机会,你也进入不了,会被障碍障住。

  万一我们诸位的道友,想要修定成圣。你发愿说,我要听完《十轮经》,这部经讲完了,从头到尾没间断的听完的人恐怕不多,我不敢说没有,或者耽误一回两回。讲《占察经》的时候,我就试验过,以我看见的,从头学到尾的,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业流!特别是在末法的时候,缘就是不盛。特别是自己的内障,比外障还厉害,业完了就起惑。惑就是不安烦躁,乃至于起烦恼。跟谁烦恼呢?自己跟自己烦恼,坐坐不耐烦了。修道都是这样,不论你修哪一门,拜个忏,该没有吧?很难了,自己发心,我定下来,最初就是规定三次,或者改变成两次,二次后来变成一次,很难。总会有些干扰,谁干扰呢?自己的业流、烦恼流。在这苦果上干扰你,你想超脱,很难。

  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修道者,要想不造作生死业者,要想截断生死流者,如果没有发这个愿心,又怎么能去作呢?即使你有这个心,想要去作,中间的障碍太多了,你要怎样克服?除了自力之外,就是求佛菩萨加持。所以我们拜忏,求他力,用自己的心力跟佛菩萨的慈悲力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你作起来才能够断三流。断了三流,你就证了,就能入圣了。

  我们最初开始学华严的时候,二乘人,乃至想生极乐世界的,想一想没有什么必要,乃至认为不学了。那是发大愿,现在愈学愈恐怖,愈感觉是错了。二乘阿罗汉果是断了生死的,证得初果的圣人,得断见惑,我们是见什么生起分别,见什么生起贪爱,距圣太远了。说者容易,作者难。知道容易?还是作容易呢?儒家讲“知难行易”,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很容易。有些事情是知道容易,行起来很难。依我看,学佛的人知行都难。但是比较起来,你必须是真正的先知道,才能去作。这是第一步。你不知道,怎么作呢?这个知要有智能。你要有好多种因缘,你才能开始去知。

  如果你遇到一位不是很好的师父,没有遇到一座讲经的法会,我们看见很简单,其实很不容易!就我所知道的,我所经验的,并不容易。你连知都不知道,怎么去作?是不是?第一步要知道,而且在这基础上,你得信!如果连信都不信,你怎么会知道?因为你进入了,你才去学。连信都没有,你怎么去修道?我们不说别的,看到那济公,我们都很羡慕,他那么懈怠,那么好,随手拈来便是,看那些大菩萨,无一不是佛法。但是要到达那种境界是不容易。

  最初开始学,一切法都不要执着,现在我才体会到,我没有法,不要执着法,叫我怎样把我去掉呀?我必须得依法才能去掉我执。等我没有我执,我再也不依法了。现在的我还存在着,一天的五欲境界全具足了,就想不要法,你怎么进入呀?你还是在五欲界里头打滚!是不是这样子呢?所以,说起来难,说起来也很容易,就是一个至诚的信解心。信了之后,你自然知道哪个好,哪个壤。你当然想趋吉避凶。明明是火坑,谁去跳呀?他已经明明告诉你,那是火坑,三界是火坑。你一定要出离。解之深者,求之切。愿切,行才作得起来。你经常念无常念苦,一天所遇到的尽是苦果,不是这样迫逼,就是那样迫逼,刚好一点儿,苦又来了。刚好一点儿,苦又来了。

  很多的道友经营商业也好,工作也好,房子都没有问题,什么都过得去,她失了业,收入没有了,你说麻烦不麻烦?刚刚才好一点,家里就出了病人,看病要钱,很逼迫的。我们现在所学的、所要修行的,就是“持来去念”,也就是我这个起念头,出入息就是来去念,起念头,经常掌握这么一个也不容易。我们慢慢学,本来像我这样讲《十轮经》恐怕一两天也讲不完。学经作什么?能用的还是用一下。我们还是在起头的时候多讲一遍,这对我们是最方便的,大家都能够入,都能够知道的。今天我们就讲这个“持来去念”,“数、随、止、观、转、净”,还没有讲完,大家可以看一看〈六妙门〉这本书,每一个相解释的很详细,但是只是一切修定的入手处。现在宏觉法师讲菩提道的止观,那是依照西藏的教义,也很方便,也很简洁,如果大家入进去了,也很容易。如果这两个都结合起来,更好一点。

  “复方便修入出息观,即是修习持来去念。云何由念如实观察入息出息,谓正观察,数故,随故,止故,观故,转故,净故。应知此中,数,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依伏诸寻伺,二能取于入出息相。随,能造作二种事业,一依出离舍诸寻伺,二能善取入出息相。止,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示现入出息灭,二能安住胜三摩地。观,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示现入出息尽,二能安住心及心所法别异观察。转,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方便舍诸取蕴,二能方便趣入圣地。净,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舍结,二能净见。”

  修定业轮在最初的方便上,就是修入出息观,要想修这种方便法门有六种,就是“数、随、止、观、转、净”。这个入出息观,又叫修习持来去念。来念、去念,这个数息观,数是数字,也就是数数,用数数的方式来摄你的心,摄你的妄念。我们初听或者初学,感觉很简单。你要是真的修起来,很不简单。你数数,就错了。它可以有两种数法,一种是入息数一,出息数二。一直的入数一,出数二,又入数三,又出数四。这是一种的数法。另外的数法,你可以入息出息作为一个,一入一出作为一个数字,一入一出作二,你就数到十数字为止。一者是数字始,十者是数字终。第一轮数完十个,你又从头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又这样来观数。

  最初你感觉这样数很简单,你数数就错了。如果心稍微的不注意,一者是数字错了,二者是你这个出入息就混乱了,入息、出息就混乱了。你必须气息调匀,既摄你不昏沉,也摄你不散乱。因为这是修定,第一个入手处,你必须在那个静心的观察,不昏不散,你才能数得好。

  如果你没有用过这个功夫,最初听了以为很简单,你用起来其实很难,一会儿就错了。如果你单一数,入息数一,出息数二,入息数三,出息又数四,这样数十个,一个字算一轮。如果是一入一出算一,那么你这十个数字就是十个入出息。有的人感觉一入一出数一个数字,怕错乱,他就入息数一出息数二,端看你怎么能够定得下来,那就是最好的,这个方便,你可以自己取。但是在你数到十个数,又从头来。最初一开始用的时候,刚坐下来气很粗,很浮躁,你这么入息出息数数的,那个气从粗就入细微,到了最后,出息入息都止了,这样你就渐渐的入定。

  我先大略的讲一下。这个“随”,前随出入息,前随这个数数,往前随于这个数,往后随止。他能起两种作用,随着这个出入息的数字,就可以随着观察出息入息来去的相。在数数的时候,你这样子数来数去、数来数去,把这个气息调的非常微细,渐渐的你就把希求心、攀缘心,都停歇下来。你自己能看到、自己能够观想得到出入息的样子,能观想它的出入相。这是属于色法,属于色相。所以你观的是有相的,你可以把散乱心降伏下来。你数数的时候,随着这个入息出息的相,自己能够观察得到。这个随能起着两种作用,一种把寻求的心止下来,把寻伺心降伏下来了。

  因为数数的时候,把这个散乱心降伏下来,到了随的时候,就能出离,舍掉了这个寻伺心。这个时候,他就善取这个入息出息的相。当你修的时候,能够渐渐的观察。这是随的作用。止的作用,就是随的时候所示现的入息出息相,灭掉了出息入息相。

  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渐渐入定了,安住定。等你感觉到能渐渐入定的时候,那就是观照,它能够告诉你出入息的息已经尽了,完全不动,灭尽了,能安住你的心。转就是把这种相降伏的意思,能舍掉这个色法、色蕴了。出入息的相就属于色蕴,他渐渐地断烦恼了,能入圣地了,就是断烦恼了。感到静的时候,他就能够舍掉这个结使,舍掉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十使烦恼的结使。舍了并不是断,还未到达断的境界。能断的时候,可以产生正知正见,这就叫作六种方便。六种方便,就是从这个数,“数、随、止、观、转、净”。智者大师作〈六妙门〉的时候,他就改用“还”,还原来的清净。

  每一种的方便都有两种象征,一个粗的,一个细的。当你初修的时候,数数的时候,看你自己怎么选择。我在用的时候,我是念地藏圣号,我是一个一个字。入息,“南”字,出息,“无”字。完了,再入息,“地”字,再出息,“藏”字,再入息,“菩”字,再出息,“萨”字,我是六个字分作三次。入,出,入,出,入,出。念佛十次,我整整是六十个字。在初的时候很粗,要集中精力,稍为一松懈就错了,一用上精力的时候,数数数数数,渐渐那个气息就降伏下来了,心里头就静下来了。既不能打妄想,也不能昏沉。如果思想稍一不注意,你所观照的就照不住了,就错了。你最初感觉这样入太复杂了,可以简短而入息。先从入息数起,入息一,出息二,那么,又入息三,又出息是四。那么,入出息五轮就是十个字。

  依照我个人的经历,如果你能数到五百次的时候,不论你行走也好,坐着也好,有时候你坐那儿数数的,你会像个傻子似的,就呆在那里。因为你专注那一境。经上说,专注一境也能摄心,感觉粗的已降伏,就进入细的。细的时候,你更要注意。细的容易作什么呢?容易昏沉,一定要观照出入息。但是必须注意,你注意了,专注一境,数字就不会错。这样一切妄想心,那个寻求观察的心就会停歇下来。这个停息下来,就是随的伏。你所取随顺的这个相就是出入息的相。

  在随的时候就能够舍掉这个出入息的相,能离开了,离开就是舍了。那就是随的涵义,能舍掉的时候就是随的涵义,也就是说把这个出息入息的相舍离掉了,把那个粗的寻伺相舍离掉了。但是这个时候,只剩下很微细的出入息相。这个相必须到止的时候,这是随的情况下,必须到止的时候,你才能够入定,入了定,这个入息出息就没有了。没有了,就在定中,不过,这个定还不是大定。

  在你止的时候,你示现的出息入息这个相已经灭了,三摩地就是定。在你初得到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欢喜。这是一步一步作来的,不能超略的,不能跳越的,你必须一步一步的作。我们经常说定能生慧,这个慧是照的意思,不再去分别,再去找,那一找又落到前面的寻伺里。不是那样意思!它是照了,照了它,观察再观察,照了它,这个出息入息没有了。这样,没有出入息,一直到这个相也没有了。先是伏寻伺,后来是灭出入息相,等到随的时候,直到这个出入息相渐渐的都很细微很细微,到了没有的时候,到了止的时候,就完全尽了,那是舍离了。这是尽了,这个时候你知道心已经安住于定境了,专于一境,这就是安住。心、心所,别意观察,心就是心所法。我们学百法,知道色法有十一,心法有八个,心所法就五十一个。观察的意思不是去分别、去找,一找又落寻伺,而是照了,照了你的烦恼,被你降伏了,昏沉、散乱,这都是心所法里头的。随着你的意识分别所起的六入里头,耳闻声、眼观色、舌知味,你照这些六根门头,前面的现象都没有了。这可不是呆子,也不是睡觉,要观察。因为你在定中生起了慧心所,这是初步。

  “如是六种方便,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观五取蕴。所以者何?如是入息出息自性名色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领纳名受取蕴,如是入息出息取相名想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造作名行取蕴,如是入息出息了别名识取蕴。如是所说五种取蕴,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新新非故,无住无积,不可言说,如是观察五种取蕴,能除三行。若能如是究竟随观三种行尽,便能于此诸有识身六种境界,究竟随观我我所执业无明爱因田覆润一切皆尽。”

  这六种方便是入定的初步方便,别认为这个止是胜三摩地,这不是大定。只不过是百八三昧当中,初入的初喜净,也就是你最初入手修行的时候。等到转的时候,再开始,再舍蕴,蕴是含藏。取蕴了,这就是所入的圣地。如果初果的圣人断了见惑,大致就是这样子。这个时候,就深了,就能舍结使,就不追求,但不是断,跟前面那个随的舍字是相同的,他就得正知正见了。清净法眼净,就是六种方便,修出入息观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能够随顺进一步修。那么,它解释了这个,进一步修入息出息的体,也就是入出息的自性。这是色法所摄取的,叫色取蕴。那么蕴藏着一切的色,到此,就止息了。入息出息,一出一入,这个领受的涵义,这叫领受,也叫受取蕴。

  入息出息的取相,取相就是思想的想,叫想取蕴。如是的入息出息造作的,这个造作就是运转的意思,运转这个,叫行取蕴。如是者入息出息了别了,入、出、入、出,这种了别就叫识取蕴。识取,这个叫五取蕴。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取的涵义,就是你所具足的。五取蕴就是具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了。只要是有情的,都具足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这五蕴各各都是不同的,不是这个相似那个,这个时候是不相似的。往前进一步,前面就舍掉了,就叫后。有粗的五取蕴,有细的五取蕴。这是不住,不住者就是“新新非故”,不是旧有的,而是新新的相交替。所以他不住,是不是积聚在一起呢?不是的。想用语言清楚解释五取蕴,这是不可言说,言说是说不清楚,只能够在你观照的时候去照。

  你能够到达这样的情况,就得到“三行”。哪“三行”呢?就是福、罪、无作。无作就是无动的意思,也就是不起福的念,也不起罪的念。“三行”,你能去除这个福、罪无动,也叫无记,非罪非福,无记性。要是能够随观这三种的行,尽了,现在的身心就清净了,识就是心,身就是身体。身体跟着这些色法,心就是心法,这个色心二法,六根门头都清净了。在这个时候就能够进入我执,就渐渐深入的观无我。破除无我,就能进入我所执的法,能执的是我,我所执的是这一切境界相。执着境界相呢?有无明、爱因,无明爱因的田,覆盖一切罪业,所生的罪福都尽了,这是初步的。

  “如是修习四种念住皆得圆满,乃至修习八支圣道皆得圆满,如是乃至修习十八不共佛法皆得圆满,如是乃至修一切种无生法忍、首楞伽摩三摩地等,皆得圆满,如是修习持来去念,入诸静虑,名住正法胜义有情,名为真实修习静虑,名为真实供养三世诸佛世尊,名一切佛心中之子,从佛口生,是法所成,是法所化。”

  这个修完之后,才能进入修习四种念住。起观四种念住,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数、随、止、观、转、净”工夫下手,这个时候再起观四念处,就能很快的进入,很快成功。圆满就是成就的意思,最初都是从数起的。这就要在你定中进一步的思维修。经过这样四种念住都圆满了,八圣道都圆满了,乃至于修十八不共佛法都圆满了。乃至于修一切种无生法忍,也就是一切种智。无生法忍就是忍无生法,无生法只有一种智慧,得到了首楞伽三摩地。这都是超略的说。若要详细说起来,就这么一个圆满的定。这是前面的第二个佛轮,就这么略为解释一下。

  修“持来去念”,就是修你的念,由这个念,修念入于静定,“住正法胜义有情”。正法胜义是指什么呢?是指第一义说的,是指实相说的,是指真实不变义说的。这个有情已经成就了,能够真实的修行静虑了,真实修行定。

  八支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对佛法不产生邪知邪见,解释得很正确,远离了唯神、唯物、唯我等妄见。虽然是二个字,正见却是很不容易产生的。我们好多人希望有神通,希望有感应,或者是我执我见很深,凡是我,摆到第一位的就是我见,我见不是正见。在唯神、唯我、唯物上,总是把心跟境分作两个。心跟境分作两个,唯境就是唯物质,唯物就是物质。不要把物质摆在第一性,或者把唯心摆在第一性,都是错误的。这才是正确的解释佛法。心外头没有法没有境,境外也无心,也就是法外无心。这个解释起来很深的。我们说是产生正见,不产生邪知邪见就好了。看问题,看得能入理一点。这个理,要解释的也很多。简单说,即是真心(即是真理)。

  我们的思想活动,可能离不开三种,就我们作人来说,一个是物理,一个是心理,还有一个是生理。很多人是根据生理,一切物质生的时候,他有一种道理的,物理一切物质的变化,生住异灭,他是有规律可寻的。心理,就是我们自己心的思惟,也有一定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要统一生理跟物理,心理并不容易,就像一个国家立了法律,必须了解国情,人的性情,人跟人的家族关系,六亲眷属的关系,国家的关系,你不能不照顾。所以,在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情。法立得不合人情,这个法不能成立,不成法律。

  所以我们经常讲,天理、人心,还有国法,也就是情、理、法。讲道理,道理是可以讲的,但是要合乎人情,合乎道理,合乎国法。三种违了一件,就不能成立。立这个法,完全违背人情,道理上是说得通,但是人情上说过不去,你会遭到全民的反对,那也是行不得的。合乎情理,在情理上得这样作,法律不容许。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国家必须要有统一的法律,天理、国法、人情,这三个你得懂。懂得了,你再去研究生理、物理、心理。

  像我们刚才讲的正见,佛引导众生都有方便善巧,想让你达到真理,达到真实境界。他先依照情说,每个人性情不一样,为什么要观机说法呢?他的前因不一样。前因就是理,他现在的思想逻辑又不一样。佛对各方面都能观察得到,对他一说,他就能开悟了。我们讲正见,第一个要无我,我执太重,谈不到法执。我执未断的时候,怎能谈到法呢?什么事情都把自己摆到第一位,这不是正见。凡是有我执的,就不是正见。我只详细讲一个,其它就不能详细讲了。

  正思惟,妄想、贪欲、希求,那是不正当的。我们希望永远不生病,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有肉体,就是由地水火风和合的,由诸缘所和合的,想无病,任何人都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也会害病,也示现害病。你要是有永远不生病这种思惟,那是不正确的思惟。还有贪恋、贪欲,这都不是正思惟。或者我们希望多闻法,增加我们的慧命,多开智能。以智能为我们的生命,这就是正确。使我们修道的道业,早日成就,这个思惟是正思惟。要有正见,才能产生正思惟。你的见解有没有智能?从你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表现出来。

  正语,这个容易懂,不要胡说,不要毁谤人家,不要说戏论,不要说恶口,不要挑拨是非。这个错误容易犯,在那儿说人家是非,你自己就在说是非,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那个对,那个不对,对就是是,不对就是非,张三那个时候作的事是不对,李四那个是对,你这几句,就是说是非,说是不是,是非曲直,要依照什么?依照无我,依照正确的见,正确的思惟发出的语言,这就是正确。像中国话,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那个礼怎么讲呢?依照佛教讲,那个礼就是合乎法,合乎佛所教导的,那就是礼。正语就是合乎法的,合乎佛所教导的。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是大前提,四个标准。但是中间还有很多,那就要你自己去观察。

  正业,凡是合乎佛法侩,合乎佛所教导的,那就是正业。但是在社会上你所作的职业,你所从事的业务,一个是佛所教化的戒法,一个是国家的法律,如果这两者相互抵触,国法跟佛所教导的戒法相抵触,要遵从国法。佛是这样教导的,遵从国法的时候,你不算犯戒。你遵从戒法,可是为国家所不准许,在你现在所处的国土,你不能这样作,你就应该放弃,要随顺国法,这才是正当的行为。这个时候,你只要不违法,不伤害别人,不为自己利益打算,我们认为这就是高尚了。各各的国土,各各的种族,各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所有的高尚情操都不一样的。我们举两性关系为例,很多国土,很多的民族,看法不一样,国法也不一样。

  依照佛所教导的,凡是邪淫的,你是犯淫戒,不该你所得的,你非法所得的,犯戒,犯偷盗戒。乃至于杀人,犯杀戒,菩萨戒是杀畜生也跟杀人同样犯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是八关斋戒,优婆塞优婆夷戒,那个杀戒纯是指杀人说的,你作了也不失戒。八正道,看在什么地方讲,看对那些人讲,这也是对机的。对菩萨讲就完全不同了,对凡夫讲又不同了。要懂得这个道理,既然是八正道,就是你说的话,要合乎菩提道,我们得这样的解释,这是深一层的。

  正命,如果合乎戒律的标准,勇猛精进的去修道,去修行戒定慧,以这个精进,来保持你的活命,这是正命。

  这正命是自己尊重自己,有的时候为了修道,宁舍身命。那是邪命还是正命?我们看到很多道场,峨眉山的舍身崖,《法华经》上法喜菩萨燃身供佛,这是正命还是邪命?看你勇猛精进到什么程度,也看你自己的修道,认识到了什么地位?有些人因为持戒而死,不为破戒而生,看你怎么理解。主要是以你的心,以及当时的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说为了使三宝种子不断,或者委曲求全,你就是菩萨,因为你要护持三宝不断,不讲究一切的细行。但是,单一个戒的现象,这不能作为表率,不能作为常法,佛制的戒律才是常法。所谓的正命,就是不为邪命所活。譬如说观天文,观地理,星相宿命,医方,但是菩萨有五明学,他要作这个事,不作这个事是不对。他方便善巧度众生,不过你若是比丘、比丘尼,作的时候,那就是邪命。如果你受菩萨戒,也受比丘戒,你就不能作。所谓“正”字,就有这么多的简择。

  最后,正念就是要我们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所谓不失正念者,是念念不忘三宝。还有入信位的菩萨,觉知前念起个不好的念头,后念不起,马上就纠正了。有一种是犯戒,他能忏悔,忏悔了又还复清净。有一种他根本就不犯,持得很清净。但是这两种,都是清净的。“正”字,就是发出真正的智慧,从定上使自己的身心达到圆满的人格。像佛弟子的人格,依照三宝所规定的,一切弟子的人格,我们要这样来解释。八正道,我简略的这样解释,八正道的解释有很多种,看你到什么地位就解释什么地位,就说什么话,一般而言是这样的解释。

  一切种智,就是“一切种”。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种子是生产的意思。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执之法总的智能,是声闻缘觉所执的一切法。一切智,就是断了见思惑,断了见思烦恼,可是尘沙无明还没有断。道种智,是指着菩萨说的,他能够知道一切法的差别之相。一切种智,就是指佛。在这个三智之中,一切种智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因,我们举每一个众生,他能观见他无量劫以来,从什么时候种的善根,他信了佛。一切种智,又称为佛的智能。只有成佛了,才得到一切种智。成了佛,具足一切智能,就称为一切种智,知道一切的法,一切成道的方法,知道一切众生的因,而且知道他应受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那么也就知道一切众生的差别智。

  “一切种无生法忍”,就是一切智。“首楞伽摩三摩地”,就是首楞严三摩地,一百零八个定,能够成就圆满了。最初修定的时候,是修持来去念。“入诸静虑”,由这个初始修持来去念。入定的,入到住静虑。这以下所有的解释是所取的定。住在正法胜义,这类有情就是真实修行静虑。真实修行静虑,就达到了。就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得到这个种智者,这才叫真正的供养三世诸佛世尊。这是包括菩萨种性说的,是指道种性说的。如果是这样的修行,修行到这个程度,才是能够成道的诸佛佛子。“从佛口生”,从佛口生是佛所说法,口所说法,他依着法而成道的,那么就是他所生的身,就是以法为身,是诸法所化。

  “或有菩萨如是修习渐渐退转,乃至漏尽成阿罗汉,具六神通,或有菩萨如是修习渐渐增长,功德圆满,成大菩萨,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智修习圆满,此人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我以如是诸业法受因果报智,观察三世诸佛法眼安立有情,于此十种修定业轮,令其修习。善男子,是名如来修定业轮。”

  有的菩萨证得灭尽定了,得了寂静定,就不再向前修行了。所谓退转者,就是他到此为止,也算是退的意思。“漏尽”,漏尽是什么尽?他的惑业,见思惑漏尽了。漏尽了,就是他不漏了,不再漏落于三界,成就无生。阿罗汉又翻“无生”,无生就无灭了。阿罗汉自己认为他所证得的,已经无生无灭了,跟佛没有什么差别的,他就不向前希求。这六种神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他已得到漏尽通。至于天人的报通,或者鬼神的报通,没有漏尽,因为他还有见思惑存在着,发大心,发菩提心,他修止观的方式,这是向前进修的,并不会到此为止。他令一切众生都能达到这种地步,已初发意的菩萨,并没有跟阿罗汉平等,必须到十地菩萨才能跟阿罗汉平等。他是大心,胜过小乘。因为菩提心没止境的,他不会停歇的,一定要成佛的。

  所以,有的菩萨,他渐渐退转了,感觉佛道长远,生起退却之心。那么,他就证得阿罗汉果,入般涅槃。大心的菩萨渐渐增长他的功德,一加上“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十八不共法,内容很长的。刚才讲的一切种智,修行圆满了,修习成功了,他就证得无上的正等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这是佛答复梵天所说的。“我以如是诸业法受因果报智”,“诸业”就是所有的造作,造作什么呢?就是修定的方法。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直至究竟报德的一切道种智,究竟圆满了。“观察三世诸佛法眼,安立有情”,这是用佛眼观察一切,洞察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法眼,使这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在修定的时候,令他们修习,这是十种修定的业轮,“令其修习”。但是这里是注重“持来去念”。这一段经文注重修持来去念的修习,“是名如来修定业轮”。修定业轮,如果更深入一点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讲止观,就是深入的。第一种佛前面所标的三轮,一个是修定业轮,一个是修习诵业轮。

  “善男子,云何如来习诵业轮?谓诸苾刍,或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或复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善根微薄,依世俗谛,根机未熟,我当安置如是有情,令其习诵。初夜后夜,精勤无怠,若诸有情求无上智,我当安置纯净大乘,令其自读,或教他读,令其自诵,或教他诵,令其自说,或教他说,于大乘中,令其自习。或教他习,为令自身及他身。中大烦恼聚皆除灭故,为令证得无上智故,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为令趣入无畏城故。”

  第二个业轮就是怎么样学习诵、学习读,也就是读诵大乘。如果修定,没有这个善根,定不下来,修不成,你就多读诵经典,或者读诵大乘经典,或者读诵声闻缘觉乘经典,三乘经典都可以。如果你是三乘同时并进,也可以。我感觉到,佛是从大乘说到中乘,说到小乘,从菩萨,完了,说到缘觉,缘觉完了说到声闻,看这三乘,你是哪一类根基,主要是令你离苦得乐,断除烦恼。目的就是他的宗旨,说是四众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这个近事男、近事女,“邬波索迦”就翻“近事男”,“邬波斯迦”翻“近事女”,就是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还有,他也没有归依,没有受法,或复有清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由于过去世修定的根基微薄,过去的根基不厚,就要依照世俗谛,依照真谛义。

  前面我们讲的,大概是依真修习的,习定是依着真的,初步也是世俗。而渐渐进入真的,他是观心,他是从理性入手的。这两个对照起来,定是从理性入手,他又说,这个是依照世俗谛,根基未成熟。这些有情就让他们学习习诵。习诵也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我们念一段经、念一部经,就算得习诵。我们念得太少、太短,佛令他们习诵,是初夜、后夜、中夜,初夜四小时,中夜四小时,后夜四小时,就是十二个小时。十二个小时里头,除了中夜的四小时,可以休息一下,可以不读诵。另外初夜、后夜都要精勤无怠,都要习诵。

  因为他的根基很浅薄,他发的心很大,愿很大。过去他的种子有大乘的根性,所以他恳求无上智,无上智就是想要达到成佛。佛说,我就安置他纯净的大乘,学读大乘法,念大乘的经典,令他自己读,还要教人家读。你要是发大心,自己读也教人家读。自学,人家也学,有兼度众生之意。或者自己诵,或者诵《法华经》,或者诵《般若经》,要是《般若经》不能全部诵,就诵《金刚经》、诵《心经》,自诵兼着教别人也诵。自己说,或者教他人说。或者自己研究、学习大乘经典,也教别人学习。这样子令他自己及他人用读诵大乘经典的方法,来断烦恼。

  学佛的目的,不管深浅,习定习慧,从慧方面入手,或从定方面入手;从慧方面入手,也得习定。读诵大乘里头含着有定的义,不是那时摆到这个次位,习定的时候,定摆到第一位。要是定慧这两个截然的划分,我只学习定不学慧,是不可能的。习慧不习定也不可能,必须定慧均等。但是按次第说,定能生慧,慧也能入定。

  读经的时候,读到相应处,没有能读所读,没有自他之相,这也是一种定境的功夫了。但是,修定也好,修慧也好,读诵大乘也好,“持来去念”也好,目的都是断烦恼。因为昏烦恼乱不是散乱,就是昏沉,反正有烦恼,什么也成不了,心不安怎么会成呢?我们心定不下来。若没有定,你读诵大乘也定不来,你在那儿对着经本念,不知道念到那里去。念念自己还找不到,念得你一瞌睡,啊!念到到那里去?不知道!或者一个妄想就过去了也错了。

  我感觉到自己并不是用功者!真正用功者,几十年也该得有个入处,现在还不行。我是说老实话,不论修定也好,只要是学佛的佛弟子,你必须得断烦恼。烦恼有好多呢?太多!我从〈百法明门论〉上抄下来,跟大家说一说这些烦恼。这是很有用处的。

  “大中烦恼”,“大烦恼”就是根本烦恼,是随着你的心,跟你的心所作伴的。只要一起心动念,烦恼就跟着来,你是离不开它的。第一个没智慧,无明愚痴。愚痴,一般是邪见的代名词,或者是无明的代名词,我们具足好多。放逸包括了很多,我们想一想谁都懂。放逸、懈怠,在中夜、后夜都读诵大乘,白天你干什么?去放逸?不会的,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佛都要你读诵,或者习定,你不持戒律,自然就持了。我们愚痴、放逸、懈怠、不信,为什么精进不起来呢?信心根本不具足,对大家所说的不相信,不论谁提出来都反驳。不信,我还坐这儿干什么?这信是有限的,现在我们的信不坚定。因为信心不猛利,精进不起来,是这样相对来说的。

  昏沉掉举,〈俱舍论〉所指的大烦恼,就是这六种,包括贪瞋痴慢疑。恶见里头生出来六个,乃至于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就是十使烦恼,这是根本烦恼。大烦恼可能是指根本烦恼。

  “中烦恼”又是什么呢?可能是指随烦恼。“中烦恼”,指二十个烦恼,二十个烦恼就是我所说的大随、中随、小随。大随烦恼有八个,这也是根本烦恼的随烦恼之一。不信、懈怠、掉举、昏沉,随着心所的。根本烦恼是随着心的。心法有八个,眼、耳、鼻、舌、身、意、末、阿赖耶,这叫八个心识。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个。我们这里举出来只有二十个,大随烦恼八个,就是前面说过的。不信、懈怠、掉举、昏沉、放逸,大随里头八个,再加失正念、散乱、不正知。不正知,是大随烦恼,大随烦恼表示重。

  中随烦恼很简单,第一是惭,第二是愧。我们往往把惭愧合在一起,其实,惭是惭,愧是愧。怎么解释呢?惭,自己心里过不去,有惭于己,心里过不去,感觉就是作的不对,不该或者犯戒也好,或者作什么也好,乃至于是作错的事,心里头生惭心。愧是对别人,对三宝,对道友,对别人,有愧,有惭于心,有愧对人。惭愧,就是中随烦恼。

  中随烦恼,还有十个,大随八个,中随两个,合起来就是十个。还有小随烦恼,十个,总共有二十个。小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十个。

  忿,怎么说呢?不平。我们讲不平则鸣,气不过,通俗说就是气不过。这件事你气不过,不论是出在别人身上,或者你看一个境界来,你感觉不平,不过只是你心里想。恨,那就有仇,认为别人害了你,你就恨,恨就深一点。恼,气恼是乱的意思。每一个名词里头都有一个涵义的。覆是覆盖的意思,因为把你盖覆住,你的智慧发不出来,这个覆就是你的行为,或者心里的障碍,让智慧发不出来。嫉,是嫉妒。自己悭贪不愿意舍,看见别人布施,心里起嫉妒。他都出风头,显不出我,心里头总有这种涵义,看见别人作好事,他不随喜,他生起嫉妒。你作吧!他又不作,就是对于财物的悭贪。

  悭、嫉,罪还算轻一点。特别是对法,他不给人家讲,别人讲了,他又嫉妒。因为,他有悭贪心,对法悭贪堕落的时候,堕饿鬼道很惨。这类故事很多!对法不要悭贪,不要嫉妒,看见人家都要随喜,不要悭贪。为什么要悭贪呢?悭跟贪怎么说呢?他把说法拿来跟世间的交换条件,等价了,平等看待了。我跟你说法,你得供养我,看你筹码够不够,够了我才说,不够就不说。

  对于学法的人,要劝人读诵大乘,他自己不劝人家,看别人劝人读,他在那儿生嫉妒,只有你好,只有你强。他在这儿说嫉妒话,乃至于说破坏话。悭,他不肯作,我传习你个法,你供养我好多。有的上师是这样说的,但是人家那个不同,得依你自己的心力来衡量。有的上师就这样说,你要拿好多钱,好像在西藏讲,你牵一匹好马来,我就传你这个灌顶。我曾经问我师父:“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这个人悭贪,对那匹马爱得要命,他求法能得到吗?把马牵来给我,我再给你传法,他就舍得。他一修,他就得成,我不要他的马,转给别人”。

  但是,你不是那个地位,也没有他心通,或者没有这个德。你不给人说,或者跟人要一定的价钱,得供养好多金银财宝,这干啥!大家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他的师父马尔巴要求他供养全部东西,完了才给他传法。但是,我讲的是悭,没有本事,他不肯舍,不肯供养法。诳人家,没有信义。诳言,谄媚,你很容易看到。凡是一个人,对于比他低下的,如果骄慢的时候,对于上面他一定谄媚。对下骄,对上一定谄。见着有权,或者有财,他脑壳都搭到底下去,腰都陷下去。就是这样的意思。谄媚,好听的话他都说尽了,在电视上都可以看到。现在的人,这样子很多,学佛的人不应当谄媚。

  诳谄,不说老实话,这里头分为有意、无意的。你唯利是图、为名欺骗人家,你有目的,这个诳罪又大一点。随便跟人家说笑,或者说笑话说着玩,这就轻得多。这都属于打妄语。但这个不是,这个诳是有意的,为名利故。谄媚也是为名利的。

  害,就明显了,或者害人,但是他以为是害人,其实是害自己。凡是害人的并未把人家害到,反而成全了人家。你一害,反而使他消灾了。大家读过《金刚经》,要是有人被人家轻贱,你的先世罪也被消灭。或者你被人害,求之不得,他害了你,你的前世罪也消灭,本来该下地狱的,他一害你,连地狱都不下,就把那个罪也给抵销了。

  慢是骄慢,这个骄慢的骄,有很多种讲法。慢有几种?有十种慢,有十种骄。我们大概提一提,他本来就没有本事,本来就不行,还感觉比别人强。这类的人很多,他的知识本来没有好大,却认为自己很不得了,比谁都强,对谁都看不起。甚至他认为释迦牟尼佛都不是真的,我才是真佛。这样的人确实是有,这样的和尚也有,这样的居士也有。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有,现在这个时代,忿恨、恼覆、悭嫉、诳谄、害骄,我们有几个?二十个随烦恼,都是我们的烦恼。有这些东西,怎么能开悟?修行得下去吗?不论读诵大乘也好,习定也好,都障住你,你怎么能进入呢?很不容易进入。

  不过,这都是属于我们的毛病。佛说我们的毛病太多了,大家必须自己对照一下,不要来这里听好听的话,《十轮经》很少好听的话,愈往后愈复杂,这只是大概说一说我们的毛病。大种烦恼,后面会一样一样地指出来,指出我们现在所产生的过患,如果除掉这个过患,就好了。你修定也能进入,读诵大乘也能生慧。读诵大乘,你在那儿读诵大乘经典,入定了,或者看见圣境,读〈净行品〉看到文殊菩萨,那就差不多。读〈普贤行愿品〉看到普贤菩萨,读《地藏经》看到地藏菩萨,读〈普门品〉看到观世音菩萨,是真的?是你的心变化的,因为你的心定下来了。你读经,你会生起的,这是幻境,别以为是圣境。如果你略为生起我见,一执着,“我还不错,我能读到,能感应菩萨现身!”这就是骄,马上就招烦恼。那是幻境,如果你不执着,照样读你的经书,现也好,不现也好。像闻喜菩萨似的,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给闻喜现身的时候,给他一照理。他说:“文殊是文殊,闻喜是闻喜,你不能代替我。”得有这个志气。所以,现了什么境界,不执着,该作什么本行,怎么样修行,你就怎么修行。

  入定的时候,你也会看到很多的境界。特别是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佛菩萨很灵,你求什么好像都很相应。信久了,好像佛菩萨愈来愈远了。并不是佛菩萨远了,而是你的心起了变化。像我们出家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十年佛上西天。过了十年,他不知道了,佛没有了。什么原因?学法之后,生起了很多烦恼,本来是圣事,你把它变成烦恼。在俗谛还不够,入了空门,可是不空。如果不空,还会增加一个空,虚空的空,那个空很厉害,使你堕落的很快。“没有关系,空的!”把因果报应全部一笔抹煞了,他不学佛还好一点,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学佛之后,胆子大了。“佛说的,空的。”所以,他什么事都敢作。作了之后,可就不空了。等到受苦的时候,肚子痛,脑壳痛,他就空不掉,一点也空不掉。他就知道厉害,所以要老老实实的学。

  前面我们讲到习诵业轮,讲到“中大烦恼聚,皆除灭故,为令证得无上智故。”我们再重复一下子。前面讲修定业,修定,这里讲习诵业。大家恐怕是习诵的多,修定的少。因为我们读《金刚经》,或者读《弥陀经》,习诵就是读诵大乘,一般人读,就是照着字念一念就好了。有的时候,时间很匆忙,有点像赶工似的。在那个情况读的时候,你很不容易进入。我说不能进入,就是习诵的时候,不能够随着经文的道理入观,只是照着文字念一念,这样的习诵,功力就比较差。这种习诵,断烦恼就有点困难。

  习诵业跟修定业是相等的,如果你能够至心的读,例如读〈普门品〉,要是能听过,讲过的更好,没听过讲过的,或者听哪位师父说读〈普门品〉,有好处,你就请一本〈普门品〉,就这样读。没有师父传,没有跟你讲怎么读,你所得到的效果就比较差一点。为什么?诵业轮上得加个“习”字,“习”字就是学。你得学习之后,再来读。

  你在习诵业轮的时候,就是我们读诵大乘的时候,不要懈怠,初夜后夜,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末世,以众生身体的情况恐怕是支持不了,大家只是读了,或者〈普门品〉或者〈普贤行愿品〉,或者《药师经》,或者《弥陀经》,读一部经就好了。那就不用初夜、后夜。时间的问题,不太大。

  在读的时候,一定要作个仪式。总要有座香炉,要点炷香,同时要随你力之所及,供点花,多了不可能,一朵也可以了,你那个小花瓶,里头搁点水供上一点花,点上一炷香,这个仪式该要有。经本摆上,你要先叩上三个头。叩完了先上,打开经本,你要沉静一下。完了,要静一下,要观想一下。心静下来,打开经本就念。念,必须是字字了了分明。初念的时候,更要了了分明。如果你想深入一些,还要随着经文入观。

  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你要知道,念观世音菩萨要至心,不至心不会来。如果你会修观的,念〈普门品〉的时候,你观想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发这么大愿?我也要学他,读诵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你读他,也要学他发愿。

  诵经的时候,要把“观”加进去,效果就大,那样才能断烦恼。有的道友们曾经这样问过我说:“诵〈普贤行愿品〉,已经诵了几千部,每天诵一部的话,我诵了十几年,但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我说:“你是怎么诵的?”他说:“拿着经本念就是了。”对不对呢?对。我说:“你所说的效果是要求什么效果呢?你最初发的是什么愿?”在习诵的时候,你得发愿,你读哪一部经,或者读《地藏经》,或者读〈普门品〉、〈普贤行愿品〉,那就随顺地藏菩萨发愿读《地藏经》,你读〈普门品〉,就随着观世音菩萨发愿,读〈普贤行愿品〉要随着普贤菩萨发愿。

  你这样诵,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够了解这部经的涵义,诵的时候,要是不起执着,没有能诵的我,也没有所诵的经,念经时读诵,你的心跟经结成一体,你的心跟观世音菩萨结成一体,你读哪一部经,就跟哪一位菩萨结为一体,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你读经的一个方式。

  读完了经,一定要回向。开始读的时候要发愿,读完了要回向,过程一定得作,这就叫修行。你读经,就是在这儿行菩萨道!就是修行!我自己坐在那儿念,我怎么行菩萨道呢?你读经的读诵功德,加持回向给一切众生,特别是三恶道的众生,你发愿希望菩萨加持,度脱它们,免除它们的灾难。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心里的力量,我们所作事业的力量,所得的报酬,都拿去给他们。像我们打工,把打工赚来的钱,供养三宝。完了,看见穷苦的众生,布施给他,这种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读诵经的时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报酬就是菩萨加被你,三宝加持你。希望三宝加持一切众生,无论有缘、无缘,这样你在读诵的时候,才能断烦恼。

  习诵的时候,能够除灭中大烦恼,得到无上智。否则的话,你照着经文,只念那个字,你是得不到的,读的时候、念的时候,要加上观想力,这样子才能够得到无上智。因为大家修定的少,念《药师经》是为了消灾免难,减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于已经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萨加被除愈。你读《药师经》也得会读,同时你在读的时候,随经文的意思入观,定跟慧两者是相结合在一起的。你在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杂乱心,你读读会入定的。这可不是睡觉,读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样,那就混淆了。所谓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读《华严经》,你会入到华严境界。

  过去有位老和尚就是这样,他是在定中读,速度很快,怎么样快呢?他是从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读了一部《华严经》。大家知道《华严经》有八十卷,他才走那么一两百步,就读完一部《华严经》,他是在定中读的!要普遍的读,那就是一即一切。后来侍者提出问题,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个人,一人拿一卷,八十个人听着他读经,拿第一卷听到他读一卷,拿八十卷听到读八十卷,他就读好了。

  我们虽然还不到这种定力,但是我们可以从初浅的作起,你读《地藏经》,读到哪一品,就观想哪一品,知道这一品是什么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读,效果更好一点。乃至于读经的时候,不要把琐碎的事情都搁在脑子里头。读经的时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乱的时候,就坐在那儿读经,读一读就睡着了。这个情况也有,读一读,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读到哪里了。修定不许掉举,不许昏沉,读经也是这样,不能掉举,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举,这一部经看的是很少,你会读很长的时间也读不完,读一读,会生厌烦的,要是碰见一部长的经,你更是读不下去。这些是要防犯的过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读经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刚经》讲般若空义,读《金刚经》,福德之大,超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比那个布施的功德都大,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双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经文当中好像没有说修法,其实每部经都告诉我们方法,你得修习,习的时候就是学,你这样的读才能够得到受用。佛令这一切的众生,要是有大乘根机的,专门修大乘的,让他习读诵大乘,不但自己去习、去读,也劝别人去习去读。这样子就能够得到无上智慧,也因为读大乘经典,回向给一切众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众生所有的苦难。你自己读,让一切众生也读,令他们趣入无畏城。

  “无畏城”,成了佛之后,有四无所畏,畏是畏惧的,我们现在惧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读《地藏经》,感应不同,或者看见鬼神,或者发冷,这并不是坏现象。这个时候你都要问一问,这是他有畏惧,不敢再读经。本来读经是消除畏惧的,但是他有了畏惧,由读经而感受畏惧,这种情况很多。

  不只是《地藏经》,读别的经也会有,你要先明了,读诵大乘经,就有护法护持,怎么会有这种恐怖感呢?本来读经的时候,能够趣向无畏,趣向没恐怖。佛的四无畏是一切智无畏,障道无所畏。你修道的时候,说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说的时候,无所畏。只有佛才能说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须跟你说清楚。说的时候,无所畏惧。还有,漏尽无畏。漏尽,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众生,使他永远都得到解脱。第四是尽苦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惧,说的时候无畏惧,因为佛的智慧能够知道。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达到佛的境界,除一切众生苦,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就能得到这些利益,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时候是一样的。

  “若诸有情求缘觉乘,我当安置诸缘起法,令其习诵。若诸有情求声闻乘,我当安置百千文颂四阿笈摩,百千文颂毘奈耶藏,百千文颂阿毘达磨及毘婆沙,令其习诵。善男子,是名如来习诵业轮。”

  如果他不是大乘的根器,在读大乘时不能进入,佛就给他说缘觉乘。缘觉乘,缘觉十二因缘法。这个十二因缘法,也就是说缘起法,看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知道为什么要受苦?为什么要享乐?当然证到寂灭就乐了,在生死轮回就是苦。因为缘一切事物的变化,他的智慧能生起觉悟,产生智慧,他看着这棵树,一下绿,一下又黄,四季的春夏秋冬,乃至人的寿命,长短不一,他对这些加以研究,找出原因。过去的二因,产生现在的苦果,无明缘行,行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这是佛说法的时候,有佛出世的时候,缘觉是依照佛所说的因缘法而开悟的。无佛出世的时候,他自己观着一切的生灭变化,他悟道了,那就是独觉。也有由于过去的善根,对于这类众生,就跟他说因缘法,说缘起法,让他念这种经。

  要是声闻乘呢?安置百千文颂四阿笈摩,四阿笈摩就是四阿含,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阿含的意思,是传承佛教法的圣典,这是起源于佛教的时代,佛的弟子、信徒们,把他们所闻的、所听到的,佛所教导的、所说的法,用诗、用简短的文字形式流传下来。诗歌形式都是口口相传的,不像我们是用文字记载的。那个时候都是口传的,口口相授,这样子就叫真传,为了要积极传承,才逐渐的发展出传诵形式。所以,他用简短文字记载着。印度那个时候都是诗歌的形式,诵的文字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就成了《阿含经》的由来。

  《长阿含》共有二十二卷,内有四分,三十部经文。第一卷是有关佛陀生平的记载,第二分就是修行,有关教理的经典。第三部分就是跟外道问难,互相的论难,驳斥外道的邪知邪见。第四部分就说这个世界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道理。总的说,四阿含就是这个涵义。

  《中阿含》就是指四谛十二因缘,或者譬喻,也就是佛陀跟弟子互相酬论的时候,所说的话,乃至于所作的事。就像我们读诵经的时候,只是语言。但是《中阿含》告诉我们怎么行的,是修行的方法,那就属于行。依着言语教导而去作,那就属于行为。《增一阿含》是用数字说的,因为修这部经典的时候,十数加一,他有十一法。他在十上又加了壹个一,增一是这样的涵义,有五十卷又增加了一卷就有五十一卷。《杂阿含》记载的很杂,不是长文的,不是一个义理,而是很多义理。那就是原始佛教的四种经典。《四阿含》,随这个文,大概跟大家说一说。

  “安置百千文颂阿笈摩,百千文颂毘奈耶藏。”“毘奈耶”是律藏,专门说戒律,戒就是规矩,就是出家的佛弟子应该遵守的法律。之所以叫戒律不叫法律,它有遮有持,持遮两种。持是应该作的,有止持,有作持,止是不许作的。作持是一定要作的,要你作,你没作,犯戒。叫你不要作,你偏偏去作也犯了。要分止作两种,这里头说的很多。像大家所熟悉的三归,三归没说戒?三归也是戒。归依佛就是遮止你去归依外道,归依佛了之后,再不能归依天魔外道。学了佛之后,一定要持诵三宝,念佛、念法、念侩。这是作的,不能去归依外道,不能看外道典籍。归依法的时候,不能看外道典籍,就是止的。一定要读佛经,就是作的。每个都如是,归依侩的时候,侩就是侩人,也就是一切的出家众,你不能归依邪道,又是止。

  凡是戒律里头,声闻乘对于戒律部份,比丘二百五十戒,二百五十戒都没有犯,持清净了,一定证得阿罗汉果,这是指从受戒那天就一直没犯的。一但你犯了,得依法忏悔,就作持,有羯磨法,告诉你怎么作怎么作。你犯了罪,犯了这个戒,只是小的、轻微的,忏悔了,就清净了,还复清净的,那就是作持,那叫羯磨法。

  阿毘达磨,是属于论藏,这就是经律论。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就是经,阿毘达磨是论,经律论是三藏。毘婆沙是论,批注就很多了,学缘觉声闻的,令他习诵这些。“是名如来习诵业轮”,上面说怎么样习诵呢?就是念这些,你自己感觉哪一个适合自己,你读《四阿含经》,感觉很好,那你就读《四阿含经》,你读大乘经典,《金刚经》、《弥陀经》,你感觉得好,就读大乘经典。当你归依某位师父之后,很少人向师父请法,“师父我读什么经好?”这个问题是很少人问的,受了三归,就走了,连念佛、念法、念侩,都不念,还读什么经!他没有那个请求。要是有请求的话,师父会给你讲得详细一点。有的师父没跟你讲,你不问他,他也不说。你受完了三归,有的还要受五戒,受五戒一定要跟你讲。一定要讲三归的意义,是要你回去之后,不要忘了念佛念法念侩,这个一定要讲。这是习诵的。

  “善男子!云何如来营福业轮,谓诸有情根机愚钝,未种善根,智慧微劣,懈怠失念,染着种种受用资具,远离善友,我当安置如是有情,使营福业,谓令修作佛法僧事,及亲教师轨范师事。善男子,是名如来营福业轮。”

  要是修定修不来,习诵也习诵不来,如来还有方便法门,有什么方便法们呢?营福业轮。业是作,你就作点福德的事,去修福!这是指这一类的有情,根很钝,不能读经,更不能修定,愚钝没有智慧,因为他过去没种过善根,智慧很微少,很下劣,也就是没有的意思。那么,他所表现的就是懈怠,失念。

  大家都容易失念,我们有时候拿起念珠,一拿到就想起佛法侩,念珠搁起来,就忘了。拿起念珠,才念。所谓念者,就是念念不忘三宝,或者念佛、念法、念侩都可以,你专念一佛也可以。因为他的智慧微劣,善根又少,失念的时候就多了,他执着于这个去享受了,想享受一切的生活用品。他宁可去打八圈麻将,要他坐在这儿听一座经,一个半钟头,他感觉很苦,各人所好有所不同。像讲经只是举例,不信佛的先不管他,就是我们佛弟子,你要他游戏,他精神很饱满的,你要他念经,或者修定,就无精打采。要是面对他的身体,资生的工具,他执着得很,不懈怠,很精进的,这就相反了。这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贪爱、有欲望。

  同时,也没有善友帮助他。所谓善友者,包括你,或者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六亲眷属关系。因为我们有一个六亲眷属,他是信佛的,他就劝你信佛,他要把你带去信佛。因为这个,有机会信佛。若没有这个因缘,遇不着这个善友,乃至道友之间互相帮助提醒,让你修行,那就不懈怠,懈怠是对着精进说的,失念是对正念说的。没有善友,像这一类的有情,佛说:“我就安排他们,使他们营福。”营福,就是修积点福。念佛、念法,或者到庙上作点善事,或者修庙,参加修习,像我们好多道友作义工,看你这个福业怎么回向,虽然是作很小的福业,你要回向,把它扩成很大,这是由于意念的关系。

  还有你跟你的受归依师父,或者亲教师,或者轨范师,在他跟前,作个侍者,或者照顾照顾他们。他们修行的时候,你给他作点事情,这都是营福的。营福的,在庙里头,给僧者作给侍。那么在家的居士,优婆斯迦、优婆索迦,也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营福的。第一步是对自己的亲教师,一般的亲教师是指和尚而说,也就是你受戒的和尚,你受戒的羯磨、教授、轨范师,引礼师都算在内。你给他们作点事情,如果你修定作不成,读经也作不成,那要你去作点好事。如果你在佛前当个香灯师,如果你家有尊佛像,有桌子你每天去擦擦,烧炷香,这都是营福的事。营福的事还很多,这是成就如来的第二佛轮。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三世业智,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因及果报。随其所应,立三业轮,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摧诸天魔外道邪论,转大梵轮,成大梵行,如实了知众生因报。”

  “由此轮故,以其无上三世业智,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因及果报”,三世业智是指佛说的。过去未来三世所及的,他能知三世的业。一切众生的业,都能够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他们所作的、所为的、所种的因,现在所受的果报,佛是如实了知的。那么,就随机应化,随其所应,就是应机,立这种三业轮。三业轮,可以说就是上面这三轮,定业、习诵业、营福业,随顺着机,看他适合那一类、那个业轮,让他依照那个轮修。使所度化的一切众生,能够得安隐,安隐的意思就是不被苦难所惊恐,不被三恶道所惊恐,使他们无所畏。堕三恶道是苦,乃至是不说堕三恶道,就说我们作人类,就像现在大家都是人,这是就人道说的。

  我们现在都是佛弟子、四众弟子,你有没有惊恐、忧虑呀?一天都在患得患失当中,有惊恐,为什么呢?你的定业没有修好,乃至第三轮,福德也不够,福业也不够。佛就不是这样子,他是成就的,对一切众生,如实了知众生的善根深浅,以及他们作业的厚薄。作业是善业,恶业,种的因,深不深呀?大不大?乃至于他现在所受的果报,有没有苦难?有没有畏惧?知道你有畏惧。因为有畏惧,跟你说去除畏惧的方法,就说这三轮。

  这里头包括了习定,定有多少种?至于读诵,读诵就太多了!看你读诵哪一类的经。营福很广,现在大家都想种种善根,我们把读诵大乘经典也变成福。虽然你没有得到慧,你读诵经典还是有福德的,连闻到名字的福德都不容易。过去的善根,佛都具足一切智慧,都能知道,让你再没有惊恐,让你究竟成佛,也能跟他一样,也能摧伏一切天魔外道邪论。

  “转大梵轮”,梵是清净义,能够达到清净。那么你所作的业,你的修行,都能清净梵行。梵行,就是指清净的意思,对佛来说,佛是转大法轮,转清净的法轮,他能够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成善巧智,观察一切沙门、婆罗门、刹帝利、筏舍、戍达罗等,种种功德,多闻勇健,工巧伎艺。若诸众生,富有功德,成巧便智,精进勇猛,坚固不退,种种福德而自庄严。”

  用这王轮来比喻第三轮。我们说第一轮、第二轮,举剎帝利王的第三轮。前面是喻,后面是法。法就是说佛轮,就是法。拿世间的剎帝利,也就是印度四种种姓的贵族,他受了灌顶之后,接受王位,成就善巧方便智,他看国内的人民,观察了一切,沙门就是出家人,这个沙门包括在婆罗门出家的,不只是佛教的出家人。婆罗门也有出家人,其它的外道也算出家人,他用沙门来代表。沙门翻“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广说沙门的涵义,还有很多的解释。总说就是这样的意思。印度有四种种姓,沙门除外。哪四种?就是婆罗门、剎帝利、筏舍、戊达罗,婆罗门就像中国的读书人,在印度说是学者,有学问的剎帝利就是贵族,就是王种姓的。筏舍,包括工商业,也就是士农工商。筏舍,多分指是商人说的。戍达罗就是贱姓,就是屠宰业,奴仆。四种种姓,再加上沙门,这个国王对他国内的人民,这几种种姓的人民,他都知道怎么样才能使他们培福,怎样才适合他们的事业。

  “种种功德,多闻勇健,工巧伎艺”,这是说看哪一类人应该怎么样对待,他以后会分配,给他们珍宝、财谷、田宅、奴婢、仆使。因此,他也是观察这些人,哪种功德大,该享受什么,哪种人多闻有智慧,多闻就是多学习,多闻是指学习说的,不完全是指学佛法的,像那个戍达罗,他根本也不学佛法,有些不信佛的。工巧伎艺,就是工巧明,工巧就像商人。筏舍,包括工人,有技术,绘画、装修都在内,技艺包括很多了。假使对待那些有功德的、有智慧的,不过有些是作事很聪明的,不要把这智慧跟佛的智慧混淆。

  “成巧便智”,这个灌顶王,他对国内的沙门、婆罗门、剎帝利、筏舍、戍达罗五种人,他们的功德大小,能力的强弱,技术的高低,假使是功德很富有的,就是功德很大的,这是一类。或者善巧很方便的,很聪明的就是很灵俐的。或者对国家的事务贡献很大的,精进勇猛的,乃至于作一件事,他能坚固不退的,以他的福德来庄严的。那么,这个灌顶王就根据他们所需要的,根据他们的智慧、品德、能力大小,就跟现在的工资也是一样的,你能作什么事业,能力强的就多赚点,能力弱的就少赚点。

  “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彼所应,给施珍宝财谷田宅奴婢仆使。于自国土,若诸众生,德艺轻微,功德鮮薄,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彼所应,微加赈恤。于自国土,若诸众生,功德薄劣,少于精进,懈怠懒惰,忘失正念,无慈悲心,不知恩报。于后世苦,不见怖畏,没居家泥,积诸恶行。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彼所应,种种谪罚,或以言教苦切呵责,或夺种种珍宝资财,或夺受用如意产业,或罚鞭杖,或禁牢狱,或断肢节,或斩身首,如是无量随应谪罚。”

  “随彼所应,施给珍宝财谷、田宅、奴婢、仆使”,在他们自己的国土内,对这些众生就有分别。像在中国以前有九等,从宰相职务到七品知县,到衙役,到书办,到村长乡长,共分为九品。看他适合什么,就叫他作什么。对上等的,就给他珍宝、田宅、仆使,如果没有什么德,德不太重,给的很轻微。功德少的,那也是随他所应。他的能力连吃穿都挣不到,国王就慈悲,赈济恤舍他。还有比这个功德更低劣的,不精进、懈怠、懒散的,忘失正念是指他不作好事,对人没有慈悲心,乃至于你给他很大的恩惠,他也不知道报恩。他现在不作好事,将来一定要受果报。在后世受果报受苦的时候,他不害怕,也不怖畏,作恶的人是不会害怕的。

  “没居家泥,积诸恶行”,没居家泥,好像是指沙门说的。不出家,居家就是在家,在家就是泥坑一样的,没到泥掉里头去。不只沙门,还有其他的人。居家可以有多种解释,他不作善业,作恶业,国家会有法律惩罚他。这叫奖赏分明。前面是说功德的大小多寡,对国家的贡献如何。贡献大的,就给他优厚,贡献小的,就少一点。乃至于没有贡献的,不能维持生活,还要赈济,还要怜恤他。

  至于造恶的,怎么办呢?积诸恶行的,剎帝利王就给他刑罚。还要“种种谪罚”,这是法律,或者是批评他,恶业比较重点的,就谪罚他、诃责他,或者没收他的财产,夺他种种的珍宝财产,或者把他的产业没收了。这还不够,或者罚他鞭杖,打他好多鞭子。或者关到牢狱,或者剁手截肢,或者斩脑壳,就看他所犯的罪恶大小。这只是比喻,我们说这个主要是显佛轮。因为众生造的业很多,作恶行的也很多,抵触国家法律的时候,谪罚也很多,有无量的刑罚。奖赏的层次虽然很多,惩罚的层次也很多。

  “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三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根机智。若诸弟子,远离福慧巧方便智,及以布施,调伏寂静,失念心乱,来至我所,归依于我,而我善知彼根意乐,随眠胜解,随其所应,为说治罚毗奈耶法。”

  “善男子,剎帝利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三王轮”,这是这个国土的国王所应当作的,拿这个作比喻,因为这样子才能够使他的国家安乐,才能够降伏一切的怨敌恶友,令这个国家平安,大家才能过好日子。

  “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根机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知道一切众生的机,有这种智慧就不是剎帝利大王的善巧智,而是佛知众生根机的智慧。“若诸弟子,远离福慧巧方便智,及以布施,调伏寂静,失念心乱,来至我所,归依于我”,这位佛弟子,最初刚信佛的时候,到了佛的处所,求佛度脱的时候,这些人福慧善巧方便智,乃至于布施,乃至于调伏烦恼,都能够得到寂静,得到定,乃至于正念。要是失念了,就不能入定,心乱了,失念心乱。“来至我所”,就是向佛求法,归依于佛。

  “而我善知彼根意乐”,我知道他是什么根机,知道他喜欢什么,知道他的根本烦恼是什么,知道他具足好多智慧,具足好多善根。这就是胜解。最深的胜解是到了佛地,具足佛智。来到佛所的这个众生,就代表一切众生,因为他过去福慧善巧方便智的布施调伏寂静,失念心乱,佛就观察他,归依佛。因为了解他的根基,了解他随眠的根本烦恼,或者他的智慧大小,胜解力如何,应机说法,随其所应。

  “来至我所”,就跟佛出家了,给他说毗奈耶法,毗奈耶就是戒律。凡是归依佛的,最起码得受三归。三归五戒,或者八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而四重二十八轻,六重二十八轻,毗奈耶就是戒法的意思。

  “若诸众生,其性很戾,于诸学处不能奉持,为令久住我之圣教,多有所作。或为制立忆念治罚,或以言教恐怖呵责,或暂驱摈,或令折伏,归诚礼拜,或不与语,不共同利,或如草布,或复灭摈。”

  还有作持,也就是律法。要是这个众生的根性狠戾,凶狠暴戾,不善顺。但是他所受持的三归五戒,乃至于八戒,学处就指是戒,也是说他所学的律学,他不奉持,不遵守。这些戒律是保护圣教久住的,要是没有戒律,佛法就不能久住了。为什么佛要制戒呢?就是使得正法久住,使圣教能够久住世间,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未来的利益。佛法久住世间,利益的人就很多,因此,要求所有来到我处归依我的弟子都应该奉持戒律。奉持戒律的目的,就是使圣教久住,使佛法久住。

  而戒律就是防护,就像城墙似的,是保护人民的。戒律就是防护你的心地,身不掉,心不乱,防护你的身心。所制定的戒律,有种种的法。或者你犯了错误,回忆忏悔。或者用言语教导恐怖,说你犯了戒,将来要受报的,下地狱的,就用恐怖的言语呵责他。再严重的,则是犯根本戒,就驱摈出去,驱出佛法之外。或者要他忏悔,看他犯哪一种。或者要他归诚礼拜,或者大家不跟他说话。不与语,就是僧团里都不理他。乃至于不共利,好比是人家施主供养财物什么的,不分给他,这就是不共利。

  “或如草布”,草布就是他犯的罪太多了,大小都有,如草伏地。他犯罪就像泥巴似的,烂的走不过去,把草铺上才可以走过去,这就是忏罪方式。他所犯的也有严重的,也有不严重的。犯的很多,要是一条一条说,大家给他忏悔的时候不大方便,这是一种总忏。就像我们拜忏的时候,我好多生的事也不知道,今生我们没有犯五逆罪十恶,那么,拜忏的时候,我们就这样回向。那么,过去可能在他世多少生之前,作过五逆十恶罪,有这样的忏悔。这就是总忏的事。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去,没有智慧。草布就是如草伏地,把草布在地上,就是等于这个忏悔法。就草布地,铺在地上,让你可以在泥巴上走过去。要是犯了很多错误,你就忏悔。这就是总忏悔的意思。

  或者实在不成,不可救药,僧团里头不能留你,灭摈了,把你驱逐出去。在我们大陆寺庙里头,犯了根本戒的,就开除,摈除于寺庙之外。

  各各的区域不同,大陆上就是默摈。凡是这种破戒的,他也不敢回寺庙,自己就走了,这叫默摈法。

  “我以妙智,知诸有情补特伽罗根机意乐随眠胜解,如应谪罚,为令皆破广大积聚无义黑暗,枯竭烦恼诸瀑流故,令得生天涅槃乐故,为行恶道补特伽罗得调伏故,随其所应,说治罚法,观察黑说大说差别,随其所应,授与治罚行恶道法。”

  “我以妙智,知诸有情补特伽罗根机意乐随眠胜解,如应谪罚”,“补特伽罗”就是人,就是有情众生。生生世世流转的,那个主要的流转者,就是补特伽罗的涵义。随你所犯的罪恶,给你这些谪罚的目的,就是破你的黑暗。你过去积聚的,没有意义的,没有胜解的意义,没有净行的意义,那些都是黑暗的,把那些烦恼、那个瀑流,枯竭了,消除我执我见。这是戒律的涵义,谪罚的目的是这个意思。令你忏悔之后,生天得到涅槃的快乐。这是广说,不一定是指出家人。作恶的这一类众生,使他们能得到调伏。

  很多人看到庙,或者闻到佛法,他并没有加入佛教团体,他不信佛,也不是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这类补特伽罗能够闻到佛法,或者看见寺庙,给他种善根的,但是他看我们的戒律,或者他感觉受不了,就不敢加入。给他说好的一面,除了治罚的一面,还有培福的一面,也就是前面的三种轮。观察罪恶的大小、罪恶的差别,给他说治罚的方法。例如说下地狱,得给他说治罚的方法,说你受报,会得种种病,这个恶的果报,将来你要受什么报,这都是黑法。这就是所谓的黑说、大说,但看这个众生的劣根性到达什么程度。

  “我以妙智,知诸有情,具足成就增上信敬纯净意乐,随其所应,为说种种善品差别,令其修学,乃至令彼一切善根皆得圆满,入无畏城。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三佛轮。由此轮故,知诸有情补特伽罗,种种根机意乐随眠,及与胜解诸业法受,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这是令他能够增上信心,这是佛的一种微妙智慧。令诸有情,增加对三宝的信敬心,使他的心意清净,心不散乱,那就要给他说种种的善品差别。行十善,别生恶业,不要妄语,别说瞎话,别说绮语语言,不要偷人家,不要杀人,这两者是对比的。一个是善法轮,一个是恶法轮。善法轮,就能够增上他的信心。不一定都到得了佛所,前面说“来至我所”,但是现在的时代,到了三宝地,就算来到佛所,不一定来到这里就要出家,就要受三归。有些人亲近佛法,或者到佛堂来,我们跟他讲讲善恶两涂,这也要有因缘,有的人就连这种因缘的也不见得有。这类众生,他的善根没办法增长,就没有这种因缘。

  有这种因缘了,以佛轮来教导他,让他善根得到圆满。圆满之后,使他再也不畏惧。一切众生,生到这个时代了,生到末法时代,他感觉无归无依,张惶恐怖。我们看到好多人在乱世当中,战争祸乱当中,我们不说刀兵,就像天灾的时候,蝗虫水灾,他没有吃的,生活很难维持,甚至于失命。在这个时候,你说一说十善法。为什么你会感到这个果呢?那是你过去没有种到好因,再也别作因,现在你就别再作恶。要转变果是很因难的,你可以为未来的因,重新种种子,令他善根圆满,佛不在的时候,佛弟子就代表佛。

  凡是四众弟子都应当要这样子,让一切众生的善根都得到圆满。但是佛所说的是佛在的时候,佛所成就的善男子,我成就如是第三佛轮。但是佛不在世了,现在剎帝利王也很少了,连剎帝利王也没有。所以明君出世,国家就很兴盛,风雨及时,灾害就没有了。如果这个国王很恶,刑罚很重,国王要造恶了,那些国师就劝他,应该减刑罚、大赦,众罪减轻,轻罪都把他放了,那都是忏悔的意思。圣君在世的时候,国家就很平安,有几十年平安的。像中国满清,康熙盛世,他们差不多占了满清的一半皇位。乾隆皇帝六十年当中,没有打仗,人民过的平平安安,他自己也很幸福。他一天到晚就是作诗,作对,就是玩。国家没有什么灾害,天灾人祸都很少的。那个时候,就是圣君在世。从周朝的时候都是这样子,弔民伐纣,就是伐暴政。现在剎帝利王没有,佛也没有,佛也不在世。但是先帝法还在,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先王治国的旧法又搬出来。佛法常如是,诸佛的佛法都如是。

  由这个轮故,使补特伽罗的种种根基,意乐随眠,就是烦恼及胜解,跟他所受的诸业法受,“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就是一切人民、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安隐就是没有惊恐。没有惊恐,他就无所畏惧。这是佛自称说:“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无所畏惧,正师子吼,说的都是正法。师子吼是形容词。狮子是百兽之中尊,师子吼,百兽闻之皆脑裂,这是形容词,但是我们不能过份执着。

  有位道友在北京的时候,他问过我,佛经讲师子吼,好像很厉害似的,可是动物园里的师子吼也没有怎么样。怎么答复他呀?有些问得怪头怪脑的。我说:“师子吼,有没有吼?我去好多次都没听见吼。”他说听见过,也没有怎么样。我说:“现在把它关到笼子里能怎么样?你把它放出去试试看。我们佛教用师子吼是形容词,是表显佛在众中说法的威力很强盛。你不能这样比,你这样比是不对的,这是佛自己说的。”要是我们自己说,我们不敢拿畜生来比佛,狮子是畜生。

  像我们过去的大将、元帅、虎将,我们都用虎来比喻。如果你说虎可以,要是说他是畜生,你那脑壳,恐怕要给取下来了。国王都是龙,中国都是画龙,龙表示最尊贵。可是,龙是畜生,你如果见到国王,说你这个畜生好,你的脑袋马上就搬家了。我说:“你这样说不行,那是比方的话,是形容词,形容着佛的威力,不能拿这个来比,这样比就不成了。”要是你称大元帅是虎威,他会高兴,笑的不得了。所以,有时候处处执着,在很多的地方表现出执着,就在这个上面也是执着,不从法义上讲,就是想在词句上面找毛病。

  营福,你作好事,你见了僧人,不谤毁,把他都当成亲教师,当成大德恭敬他,你的福就积下。你心里恭敬,就可以了。还有,读诵的时候,先供上一朵花、一炷香。这里还要补充几句,不然会有毛病。有位道友问过我,他说:“我是个工人,我住的地方,几个人住在一块儿,我确实想念经。不烧香,不搁个花,心里又好像不好过,我屋里不能烧香,不能供佛,只有一个床铺,我往那儿摆?”我说:“你这样好了,你把你那个床,铺叠起来,枕头布要干净一点,把经本摆上,你作观想。”或者念《地藏经》,你观想地藏菩萨来了,就在上面坐着。又观想,百货公司或者超级市场,你把他们搬了一下,他说:“怎么敢?”我说:“不是,你是用心去搬,你不给人钱就搬是不行的。”你什么都没有,用心供就好了。你合上掌,花也供了,香也供了,什么都有了,感觉如法了。你打开经本念,这样子没有什么关系。别人以为你在看书,不出声也可以。

  还有,就是用金刚持念经。什么叫金刚持?自己念自己听。只要你的舌头动,耳朵听得到,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这种叫金刚持,是默诵的念法。这叫不执着,不要在形式上耽误你的正行。这叫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你这样能念完了就念,不能磕头的,在心里拜就是了。屋子那么窄,上下铺,你怎么磕头?我在监狱里头,连磕头都不能磕,可是在心里磕,狱方不知道。你在拜,掌不合都不要紧,不合掌也没有关系,不要给他看这种外表的形式,你内心里清净,内心作功德都可以。这叫方便善巧智。

  你不执着,所要作的事情,达到目的就好了。如果什么经也不能念,念佛总该可以,念个圣号总该可以。你坐着那儿,香花都供养完了,普贤菩萨的第三个大愿,广修供养,你普遍的供养,把世界上你所到过的都搬来,没有关系。你在那里供,供完了就念。要是不能摆经本,十大愿王总可以记得住,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到十者普皆回向。如果这也不成,那么阿弥陀佛该可以吧!只要你肯发菩提心,你要想什么,都能作。你不发心,就找借口。现在我们的佛堂很好,有人讲经说法,你也不会来听。因缘是自己创造的,福德是自己修的,罪业是自己作的,善根是自己种的。

  大家应当这样来学习营福,这样来学习持诵,这样来学习修定。要想等到四缘具备了,就要很久了,要等到什么都准备好了,要等到东风来,那东风永远不会来的,也没有诸葛亮在算,你自己创造个东风就行了。你自己这样作,就行了。等?你不要等了。生命无常,等什么!实在没有办法,念念圣号也好,功德平等,你心里一定要平等。在佛堂里头很庄严,以为这样功德才大,其实在屋里头这样作也平等,不平等的是你的心。

  如果你生起这个分别心,这个当然是不平等,是不一样。你心地平等的,能够磨练断烦恼就好了。什么时候都不生烦恼,他怎么样骂你惹你,你就是不发气,就是不冒火,他就没有办法了。大家习诵、读诵的时候,我前面说的要求是很严的,你听到我这么一说。“我不够条件,我不能读!”那么我就给作造罪了。后面给你解说一下,你只要作就好,多了不能作,少了也不能作,就念一句佛号。一天念十声也就够了,端看这十声是怎么念的!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知自国土有无量有情补特伽罗,归依种种邪神外道,起于邪信及起邪见,学邪禁戒,执着修治邪吉凶相,具受种种无利益苦。大王知已,数数召集,以其先王治国正法,开悟示现,教习诫勅,令其舍除倒信倒见,修学先王正直旧法,令自国土一切有情,一趣一归,一意一欲,一切和合。同依先王正法而转,听受诏命。随顺奉行,率土和同,作所应作。时刹帝利灌顶大王,常与群臣数数集会,共味嘉餚,受诸快乐,嬉戏游行,不相猜贰,咸共畴咨,理诸王务。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四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跟前面是一样的,先讲王轮,后讲佛轮。剎帝利灌顶大王,他了知这个国家的一切众生补特伽罗,也就是他的国内一切众生。补特伽罗众生,大概有十种。一种是不种善根的补特伽罗,过去没有善根,现在又不修福业,也就是不修善业的意思,而且所修的业都是杂染相续。另一种是遇不见善友,尽跟恶友一块,这个国土都是这样的众生。同时他也不畏惧做坏事的后果,未来要受三涂果报的,他也不畏后果。贪瞋痴非常的猛利,因为他的心迷乱了,坚守邪见。总说大概有十种情况。这种补特伽罗归依邪教,就是不正当的邪神外道。有的邪神外道,不见得做很大的恶事,这里是指作恶说的。

  举个例子,祭祀鬼仙,谄媚鬼神,杀些众生,供养鬼神,认为这才是求福。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求不到福,反而种了很多的未来苦果。这叫邪信仰。乃至于我看风水的先生,也是邪信仰,说你这间宅子好不好,说吉凶祸福,对佛教来说,这都是邪知邪见。“邪禁戒”,印度有许多外道,从印度又传到中国的外道很多,或者有不吃油的,有不吃盐的。在中国来说,没有敬狗的,或者是敬牛的。印度有一种说法,这只牛得了神通,他看那只牛死后生天,这只牛对人都有功,那么就宠信这只牛。

  我刚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到街上去散步,在许多街上,我看见牛都是很大很肥的,头上挂满红红绿绿的装饰品。我看那些开汽车的人,见了那只牛,马上就得停下来,等牛一步一步走过去了,他的车子再开,就是那一条街,那只牛也很通灵,它离开那条街,别的街就不去了。由于那条街都是信奉它的。这种信就叫邪禁戒。还有烧起一堆火,伺火婆罗门就这样,大家围在那儿拜,拜完了又念他的咒,以及他的经典。这些都叫邪禁戒。

  有时候跟我们佛教也很相似的,他说:“你们这个出家人住在坟地,住在野外,我们比你们还苦。”还有一种,他睡到那些有刺的蒺藜笆,他也睡到野外。但是我比你更受一种苦,我成的道比你更大。这就叫邪见。修苦行成道,并不是这样成就的。

  凡有这种种的无利益苦,这位剎帝利灌顶王看见这种情况,就经常召集这些朝中的大臣,国内的知名人士,研究过去古来先王的治国正法,令全国人民学习。如果再有邪胡乱闹的,就制裁你,轻者就是教育教育,重者就可以关监。例如有很多邪知邪见的人,有时候在国内,他会害别人的。

  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一九四○年,我到印度加尔各答的时候,听他们告诉我,在加尔各答,你在街上,要小心一点,不要一个人走。他看见你是外来的,又不懂得语言,他会迫害你的,把你抓到暗室,到那里头就把你肢解,解了供神,眼睛供什么神,下根供什么神,脚干供什么神,这就是邪知倒见。要是国家不制止这种事的话,国王的法律没有禁止,这样子还得了!这就是邪知邪见,这种邪知邪见在中国也很多。先王的正法,就是每一个国家最初建国的时候,祖先都是很慈悲的。国家的法令,就是他的道德。以前我们也经常研究我们国家的伦理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前很讲究这些道德,我小时候还要学,一到了中学时候就没有了,现在没有人讲伦理道德了。

  我们并不是崇古,过去也有好的,现在也有好的。所谓进步者、改革者,要改过去不好的,革除那些旧的,对人民有害的,这才叫作改革。现在恐怕都不是这样子。把过去好的全改了,随着时代不同了,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改革的,杀盗淫妄,横行无阻,过去人口也少,像这么样的杀害,人口恐怕是会更减少了,不该死而死亡的,这就是邪倒见。研究正法就是研究过去古来所行的,过去先王所修的政治法律。大家经过研究,一致依照先王的正法。若有不听的,就是违背诏命。皇帝制定新法了,让一切的国内臣民都这样作。作他所应作的,不应作的,都不许作。这个剎帝利灌顶王,经常的跟群众集会,讨论这些问题。国泰民安了,大家就享受了,可不是像现在拿公款请客送礼。那是大家共饮,愉快,受快乐,嬉戏游行,彼此不猜疑,对国家没有二心,不相猜贰,一心一意的共同咨磋筹商,想处理好国家的政务。这就是剎帝利灌顶王成就的第四王轮,用以显佛的正轮。

  由于这个国王制定这些法律,令这国土增长安乐,能使一切怨敌恶友都降伏了。所以善守护身者,这个“身”字就是每个人民,都能爱护自己,也能爱护人家,这样子才能增长寿命,积福延寿,乃至不伤害别人。这是国王的第四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胜解智,见诸世间种种邪归邪见邪意,乐着邪法,行邪业行。由是因缘,受无量苦。如来见已,数数召集。于大众前,以其过去诸佛世尊三宝种性因果,六种波罗蜜多,瑜伽依因三律仪等,诸因果法,开悟示现,庆慰诫勅一切众会,令其解脱诸颠倒见,建立正见。安置十善正直旧道,共诸有情数数同修法随法行,方便引摄因果等流。为诸有情四众和合,同修一切殊胜善行。便共游戏四种念住,于三摩地解脱知见诸道品中,欢娱受乐。为令圣教久住世故,绍三宝种不断绝故,便共游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于其种种胜三摩地解脱知见诸道品中,欢娱受乐。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四佛轮。由此轮故,知诸有情补特伽罗,种种胜解,归趣意乐,诸业法受,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这是佛的第四佛轮。现在大都是邪归邪见,乐着邪法,行邪业行。现在的职业是由人民自己选择的,如果你选择的职业不好,在这个职业当中,必需杀生。但是这个职业当中并没有欺骗,哪一个行业都要说真实话,不过作生意的人都不会说真实话的。在大陆上有些道友问,不说假话,就没有办法作生意。我到美国看到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超级市场上,他上架卖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因为他拿到真价,没有服务员,他也不跟你说话。因此,不一定要打妄语,非得说假话,才能作生意!我只举这么一个例子。这是邪业。邪业就行邪行,不一定这样子,也可以作。

  另外,如果你过去没有那么大的福报,随便怎么欺骗、怎么榨取、怎么巧取豪夺,就算机会夺到手了,马上也会失掉的。强盗抢了,还有比强盗更厉害的,强盗抢强盗的,还有更大的强盗势力,胜过你的。这些都是不知因缘果报的关系。种种的邪见、邪业,乐着邪法的事情,这就太多了,你的后果一定是要受无量苦处。归于神,那就是邪归,知见不正,我们都可以见得到,他们的弟子非常的多。你要怎么说呢?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那一类的因缘,那位魔王要转世,他的魔子魔孙就会随之而来,当然信奉他的,他不会信奉你的正教。哪一类的,他就信奉那一类,哪一行的、哪一业的,他交往的都是同行同业的。商人莫跟搞政治的交往作朋友,你跟他作朋友,一定会倒霉的。人家说交官穷,交商富,要打官司,总受穷,这是中国古老的教育。你跟什么人打对,跟恶人还是跟善友,关系非常的大。这也是中国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涵义。

  佛教导他的弟子说,依照过去的三宝种性因果,种种的戒律,或者以六波罗蜜,用布施持戒忍辱爱行四摄法来教育众生。或者是依着因地三律仪,三律仪就是三聚净戒,也就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这三律仪都是因果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开悟示现,“悟”字是可以作“明白”讲,懂得因果报应之后,让他在三宝里归依佛归依法,种善根的种性,种善因就得善果。或者是有相应的因,对相应的果,依着因而验证他的果。瑜伽是相应的意思,也就是三律仪等诸因果法,这叫因果报应的。让他明白这种道理,有的时候佛又安慰众生,让他庆慰,在三宝中种了福田,来世就不受苦了。佛经上有很多是安慰的语言,你要是闻了法,归依佛了之后,你将来受种种的福业,再不受苦果了。这是安慰的言词。

  其次是诫勅的言词,诫勅的言词就是戒律。你犯了戒,非下地狱不可,堕三恶道。这种言词就很多了。佛是经常教敕那些大弟子,怎么样去利益众生,怎么样消除众生的颠倒见,使他能得解脱。解脱的知见,跟颠倒见,两者是完全相违背的。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你要建立正知正见,不要搞邪命。为了自己的生存,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一切众生的痛苦上,这是不可以的,乃至于为了自己生活过得好,物质总是有限的,那就争夺,有合法的争夺,有不合法的争夺。有顺因果的,应该得的得,不应该得的不要得。我们出了力,人家给我们的待遇工资,这是应当得的,要是摸人家偷人家骗人家,这是不应该得的。一般人都懂。这件事该作不该作,他自己心里很明白,为了利或者为了名,管他该作不该作的。反正我能得到利,我换个假名就可以,明知道这件事不可为而硬要为,明知道这件事可为,但对我没有利益,他就不去做。

  这个时候,佛要教导这一切众生,让他能有十善的、正直的旧道。一切诸佛都是这样教导的,不要搞杀盗淫,不要搞贪瞋痴,不要搞妄言、绮言、两舌、恶口,这就是十善业的,这就是正道旧道的。共一切有情,一切补特伽罗,数数的共同修法,修什么法就随什么法去作。我们修十善业,就随十善业去作,修六波罗蜜就随六度的法去行。布施不单纯是物质,我们经常以欢喜的面孔对待一切众生,让众生看见你就喜欢,你看见弥勒菩萨,他坐在那儿总是笑的,他是以欢乐布施。乃至以财布施,还有给人说法,法布施,劝人家作好事,都属于布施。这是举这么一个例子来说。

  反正是以善巧的方便,以这因果法来引摄,也就是善恶因果,这个有深有浅,最深的是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到你是自然证得成佛的果,这就深了。一般人,或是劝人念佛,劝人家信佛,信佛有什么好处?免去灾难,劝人家把因果看重一点,知道我起个坏心眼,将来一定得到坏果报。这是对菩萨来说的。对一般的众生来说,必须得有事实。做这件事情,确实造成了伤害,这才治罪。菩萨一起心动念就不行了,要懂得这个因果。我们的佛弟子,四众弟子,和合共同修行善法。

  最殊胜的善法,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广度众生,要共同的修行殊胜善行,共同的念佛打佛七、共同的拜忏。拿修法当成游戏,四种念住,身受心法,游戏于四种念住之间。三摩地就是定,解脱知见,可以得成就你的法身慧命。乃至于诸道品,诸道品就包括很多,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信进念定慧,只对佛教有信心,还是不行的,你必须得精进。进是精进,你精进才能得到好处。常时思念三宝,念你所修的法,不舍正念,你一直这样修,持出入息,渐渐就得定。定而能生慧起观照,在定之中就含着观照。观照之中,就含着定。但是,你修久了,有了力量,五根五力就是这个力量。乃至于种种的三摩地,证种种的定,得种种的慧。

  佛跟地藏菩萨说,由这个轮故,所以我没有在这个婆娑世界上。我是大仙尊位,转佛轮,一切天魔外道邪论都被摧毁,像师子吼一样的。这是第四种佛轮。先说世间的种种危害,国王是怎么样处理的,完了,是佛对他弟子的教导,也就是对治过患。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知自国土,或他国土,有无量有情补特伽罗,于自财色耽染无厌,于他财色贪求追爱,即使安置坚固城郭村坊戍逻国邑王宫,广说乃至舍罗鹦鹉,防守众具,令无损失。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五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都是指国王说的,佛在世的时候,以前并没有民主这一说,不会没有国王的,历史上都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国王,群龙无首,那会乱的。我们现在是民治、法治,不是人治,民治是依法而行的。现在的时代,跟那个时代不同了,现在乱不乱,我们也都很清楚,没有资格评论。佛所举的例子,是依着他住世的一切情况。一切众生,他自己的财色,色,包括种种享受,他耽染无厌。这个“耽”字,耽是一种毒,众生不认为是毒,他贪恋不舍的,自己的不肯舍,还需要保护,还去追求别人的,为了这种原因,他必须要保护这个国土,让他的国民生活安定。或者修坚固的城墙,过去修城邑就是那样子,那个时代就是刀枪。如果城墙修高一点,修厚一点,城门关上了,贼就进不来了。村子也是这样子。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中国东北的一个村落,修四个碉堡,这里头或者八十户人家,或者有一户人百家。四个碉堡都加上土炮,因为那时候东北的土匪很多,土匪打来了,城墙很厚的,在那上面放铳炮,他们叫那个为响窑,说这个村子是响窑,就表示这里头有火药,有枪炮。土匪要抢这个村子,必须集合很多人。先用土炮攻破这个城,才能进去。古来每个国家都是这样子,你要过去,每个城市修城墙修得那么厚,乃至于像秦始皇想保住他的国家,就修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用来抵挡北方匈奴的。那个时候要是有城墙保护就很好了,乃至于一个村镇、每个村子,他都要保护。

  “王宫”,大家逛北京城,外城内城,还有一个紫禁城。我们游北京故宫的紫禁城,把门一关,你进不去,现在有直升机就进去了,空降部队就打进去了。那是时代不同,设备也就不同了。这是说防护的意思。

  “舍罗鹦鹉”,鹦鹉的男鸟叫舍罗,女的鹦鹉就叫舍利。女的叫舍利,男的叫舍罗。舍罗就专门保护这个女的,它要当班的。大家看过雁,雁就怕落孤,一旦落孤,就想自杀,为什么呢?孤雁。如果这个雁群要住下了,孤雁就去巡守,雁群常见到孤雁。打雁的猎人,他先打到孤雁。打到了,牠就不叫了。孤雁不叫了,他可以抓到很多的雁,因为其它的雁都在睡觉。

  我在西藏,看见西藏有很多保护群牛的牦牛。你看一般的牛,是怕狼、怕豹子,也怕老虎。但是在这个群牛当中,有这么一两个领队的,它们叫头牛,一到晚上了,吃的特别好,也不要到外边去打草,主人都给它糌粑吃。主人吃什么,就给它吃什么,乃至于煮熟食给它吃。它作什么呢?到了晚上,主人睡觉去了,狗放出来,狗就配合头牛。这头牛来回的,围着牛群转几圈。牛怕牛管,牧场主人要是去管,牛还是乱跑的。可是,头牛来这里转几圈,牛群都都趴着等着不敢动。它就巡视,看有没有狼,有没有豹子?头牛就发挥这个作用。我是举个例子,连畜生、飞禽,都需要保护,何况是人类呢?人类现在的智慧复杂了,不像过去,有飞弹乃至战斗机,又是海上来的,陆上爬的,太多了,现在比那个时候是更不同了,这是降伏一切怨敌,保护身家财命的。

  “善男子,如是如来成就善巧知诸性智,知诸恶魔及九十五众邪外道,并余无量众魔外道所惑有情。于自财色耽染无厌,于他财色贪求追爱,于我自身,及我徒众,深生憎嫉,为害我故,假设珍馔,杂以毒药,暗置火坑,伪敷床屋,或推山石,或放狂象,拔剑追逐,散岔尘秽,谤行淫欲,毁是不男,或谓非人,或言幻化,以是诸恶而相诽毁。”

  现在的末法众生,受到名利的诱惑,再加上外境的引诱,内心的贪瞋痴又特别的严重。对于自己的财产,他是要保护的。财产属于利,他防范的很周到,贪得无厌。但是又想巧取豪夺别人的财产,一个人不行,于是多连系几个人,现在这类事情很多的。还有追求财色,互相猜忌。现在的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要怎样对付恶魔,外道的诱惑无非是财色利害。同时的,对我们的自身,乃至对于我们的徒众,也是彼此不安。外道对于佛陀的正道,是嫉妒的。现在不只外道嫉妒,佛弟子跟佛弟子也在嫉妒。所以我们四众弟子,要互相赞叹,不要互相攻击,互相毁谤。这样是不可以的。

  他骗你,请你客,你要小心,他里头下的有毒药。或者是挖个陷阱,是打野兽的陷阱。大家要是到过山区就知道了。像我在东北的时候,他们要到山里去,他嘱托你,走路要小心。你看见是路,其实底下是个坑。上头用草敷上,野兽一走,就掉进去了。还有用树上的蹦子,他那粗绳子绑起。你要是一踩着它,就把你弹起来了,把你吊起来了。完了,他人就来了,这是打野兽的办法。有的人误入这种打野兽的地方,大多数是人烟稀少的山林里头。《地藏经》上说,你或者有事,非进山林不可,恐怕要招危险,多念念我的圣号,这就是陷入这种危难。

  或者是他请你敷床座,对你很恭敬很敬佩的。“或推山石,或放狂象”,在印度就有狂象,我们这里没有。有时候那象喝了酒,疯狂了。象踏你,拿鼻子一卷就把你摔出去了。或者用武器,拔剑,用枪炮,迫逼你。“散岔尘秽”,诬陷你,就是用语言诬陷散播一些对你有害的谣言。你明明是清净的,他就散播一些谣言。

  “谤行淫欲”,谤毁你破了戒,或者毁坏你,怀疑你是不男。在佛教讲,有五种不男,不男也不女,举个例子,像太监不是男人,就是一种。在佛经戒律上讲五种不男,他或者是半个男的,半个是女的。跟男人在一起,他是女的,跟女人在一起,他是男的。这叫“变不男”。像这种人不能收他出家。他毁谤这个人,看见有道德的大德,归依的徒众很多,就毁谤他,说他不是人,是鬼变现的,不要信他。这都是谤毁的言词。

  “于佛法僧,亦起无量种种诽谤骂詈毁辱。于我近住声闻弟子,嫉妒因缘,起诸毁谤。如来知已,善守六根,依四梵住,具四辩才,为诸声闻宣说法要,安立清净三解脱门,我以如是世出世间知诸性智,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种种无量诸性差别,随其所应,为作饶益。”

  以下都是谤毁的言词。以种种的恶事毁谤你,毁谤什么呢?毁谤佛、法、僧。明明是正法,他说这不是正法,他才是正法。或者你持戒,持清净戒,他设种种刁难,乃至于谤毁你,使你待不下去。这类的情形,在寺庙也有,四众弟子都有。我们要有智慧,要认识他。广说起来,无量的种种毁谤、骂詈、毁辱。那是说的太多了,或者对于我近住的声闻弟子,近住者是在佛身边的,在佛身边的千二百五十僧众。嫉妒因缘,因为他生了嫉妒心,生起谤毁。这是佛在世才有,在佛身边的叫近事弟子,佛入涅槃就没有了。大庙的财富是很大的,看着财富,他也生起谤毁,这类事很多。佛教诲我们说,要好好的守护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善护六根,也就是防意如城,特别是意识,就像是筑上城墙来防备他。他会随时不依规矩的,随时会犯错误的意思。

  “依四梵住”,四梵住是清净的,清净是指什么呢?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依着慈悲喜舍而住。要具足四种辩才,有了辩才,才能维护佛法僧三宝的清净。跟外道辩论,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传法的时候,道教跟他辩论,说那是邪法。种族不同,国土不同,他也来这儿弘法,这是邪道,皇帝说也没有办法,就把迦叶摩腾、竺法兰所带来的经书搁一个台,道教的经书搁一个台,点火来烧,道教的经典都烧毁了。那个时候,迦叶摩腾、竺法兰带来的就是《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放光,没有烧毁,这才建立寺庙。

  四辩才就是辩才无碍,法无碍,意无碍,辞无碍。真正法师的资格,得具足四无碍辩。真正的圣僧,如果是没有语言三昧,你弘法的利益不广,不能称为全才的法师了。像那个时候印度来的大德,到中国没有多久,就学会中文了。语言文字学通了,利生就方便了。像我们就很惭愧,没有这个智慧。到了别人的国土,不懂得人家的语言,不懂得人家的风俗习惯,经书怎么翻译呀?真正的大德、大法师,必须得清净行,慈悲喜舍得具足,法意辞辩才必须得具足,好给人家说法。佛教导弟子说,佛知道以上的这些因缘,就是前面所说的种种谤毁。他就教诫弟子,好好的守护六根,精勤莫放逸,应依四念处住,经常的念无常,念无我,念苦,这样给这些声闻宣说法要,安立清净的三解脱门。

  佛知道以上种种谤毁外道,就告诫弟子好好守护六根,慎防根门,根门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要依止慈悲喜舍住,要学习要具足四种辩才。佛就给这些弟子们、这些声闻们,宣说法要。总之,要安立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愿。以下都是佛说的话。

  “我以如是世出世间知诸性智”,我知道法的性,知道法的体,知道法的因缘,知道法的果报。有这种的智慧,就如实的了知众生有种种无量的诸性差别,这个性,可以说是性情,各人有各人的性情,这并不是就性体来说,性体是没有差别的。这里所说的性,是指他善根的根性,过去、未来、现在的种种根性。一人一个性,也就是你生活的习惯性,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习惯性。有的时候他信佛了,归依成为佛的弟子,依照佛的戒律教导,跟着僧团共住,降伏自己的个性,不敢放纵。跟大众僧共住的,自己既然是佛弟子,不能任性,不能任个人的性情。

  佛知道一切弟子,乃至一切众生的种种个性,那是完全不同的。佛就是应机,看你喜欢什么,依什么法能够开悟,佛就依什么法教导你。我们就不知道,像佛讲经的时候,像《十轮经》,跟这一法相应的众生,他都会聚会,都会来的,会赞叹随喜的。地藏菩萨究竟感这个法会来的,大集会的时候,应这个会的机而说种种法。

  我们现在一般的情形是他学哪一部经的,他就请哪一部经。像我们在闽南佛学院,或者中国佛学院,我只讲法相的,只讲五教的,只讲四谛,别的我不讲,我也不会,就根据所学的来作贡献。佛并不是这样子的,佛是根据你的机,要什么,我就给你说什么。现在是反过来了,你是不是这个机,我不管,我只会讲这个。为什么要生到有佛世,容易开悟,容易成道种善根,求生于有佛出世。我们算是八难,八难之一是无佛出世的时候,已经差很多,再加上种种邪知邪见的干扰,你怎么能解脱呢?解脱不了,所以佛能够如实了知众生种种的个性,种种的差别。“随其所应”,所应者就是随顺他,应该以什么法能够得度,佛就给他作饶益,就给他说什么法。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五佛轮,由此轮故,以世出世知诸性智,知诸有情补特伽罗种种无量诸性差别,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五佛轮”,这就是我成就的第五个佛轮,由于这个佛轮的缘故,我对世间出世间法的法性,也就是如理来说,或者以事来说,或者以戒律来说,因为我能够了知世出世间法,有这种智能,对待种种的补特伽罗,种种的众生,他们无量的差别性、无量的需要,我就随其所应,利益安乐。令他们闻到这法之后,去作就解脱了。不作,也得了安隐。他明白了,了解了,他就不会害怕了。或者我不去,或者我躲开,我们了解前面是危险的,不要去了,你不就躲开了?明明知道是危险的,又非要去不可,你怎么办?必须经过国境,经过山林,怎么办?念过《地藏经》,就知道念地藏菩萨。前面也说了,念地藏圣号有种种功德,得安隐住。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安隐,没有恐怖感,得无惊恐,不用害怕,得无所畏。

  “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这跟前面经文是一样的,这几句话,十轮都如是。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安置一切坚固城郭村坊戍逻国邑王宫,广说乃至舍罗鹦鹉,防守具已,处自宫中,与诸眷属后妃婇女而自围绕,游戏五欲种种乐具,放恣六根,受诸喜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六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第六轮与第五轮相似,因为他已经防护好了,专门防护怨敌的。国内好了,就防御外侮,国内能够统一了,心无二念,大家都一致了,内部不再斗了。完了,再建筑坚固的城市,乃至村镇都有防犯。这跟前面是一样。乃至于舍罗鹦鹉,防守好了之后,在宫里,才能快乐,才能游戏。“放恣六根,受诸喜乐”。这是一个比喻,外面没有坚固的城郭,没有村坊,戍逻就是巡逻的意思。我们知道卫戌司令,是专门管防守的。戍就是防守的意思,逻就是巡逻的意思,看有没有人偷窃。

  乃至于王宫国邑,邑是指都市,城市的意思,或者是指村镇。王宫就是王所居留的地方,防守都要作好,也就是作好安全。而后,才能享受,才能快乐。“受诸喜乐”,我喜欢听音乐就听了,这就是剎帝利灌顶大王成就的第六王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与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安置一切坚固圣教防守之事,即便现入最初静虑,乃至现入第四静虑,现入无边虚空处定,广说乃至现入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乃至现入一切佛所行定。入此定已,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天龙药叉罗刹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薜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等,于诸众生,常怀毒恶损害之心,无慈无悲,于后世苦不见怖畏,而彼见我入于一切佛所行定,皆于我所生大欢喜,起净信心。于三宝中,皆生最胜欢喜净信,尊重恭敬,得未曾有。于一切恶,惭愧发露,深心悔过,誓愿永断。由是因缘,一刹那顷,无量无数诸烦恼障业障法障智皆得销灭。无量无数福慧资粮皆得成满,背离生死,趣向涅槃,护持如来无上正法。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六佛轮。”

  静虑,有四种静虑。什么叫四静虑?就是四种禅定。用四禅来对治你的惑,有这个定的功夫,甚至可以防止你的惑染。这就是指色界中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以又称为色界定。这个静虑就是审虑,如实了知心意境性。定就是指定住一种境性,也就是观心定住于一种境性。

  能深入者,就是离开了欲界之后,所感受的与色界的观想能够相应。在修定的过程,前三禅是方便的阶梯,心里的活动逐渐发展了,形成了精神世界,进入第四禅才是真实之禅定,这是指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三果圣人。初果圣人在生天的过程中,生天了,又来到人间的,初果的圣人,还要来人间七返。二果的圣人,要一返人间,三果人不来了,都住在天上,住在四禅天。因为他修这种定,渐渐能够成就了,断了见惑的烦恼,断了思惑的烦恼,逐渐把见惑烦恼断,也把思惑烦恼断了,就证得阿罗汉果。初禅,离生喜乐地,离开这种寻伺。

  第二种禅,就是定生起了,他内心的烦恼就清净了,不像我们,内心的烦恼一生起,就感觉到心里很烦躁,内在的火很大。这个时候他都没有了,内部的见惑断了,而且能断思惑。到了三禅天,渐渐生起定,生起喜乐感。到了三禅天,离喜。三禅天离了定所生的喜,也就是粗的乐,变成细的乐,所以叫妙乐地。这个时候就产生正知正见。四禅天就是舍念清净地,反正是后后胜于前前,后面这一天就舍掉了前面那一天所证得的舍掉了,又进一步把前面的舍掉了。

  像我们在修道、修定的时候,你进一步了,已经没有见的烦恼了,把粗惑降伏下来了。如果是修数息观,你会感觉到出息很粗,一到很静的时候,就不会再缘念粗息时所修的境界。这就是进入细的境界,也就是后后胜于前前。后面有进步的时候,就可以把前面舍弃了,不会缘念前面。

  我们经常说,过了河,船就不要了;不要缘念前面的事物,舍弃了。以后学法,学的深入了,如果已经得定了,你不必再去看文字,也不必再拿着经本去念了。你可以一心去修定,我们在修行的当中,一定要有了这种境界,得了这种定之后,你才能够降伏惑,对外面境界的引诱也好,内心生起的也好,你降伏得了;如果没有定力,你会降伏不了。四静虑之后,底下所说的,入无边空虚空处定,乃至于现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叫四禅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叫四空定。乃至现入一切佛所行定,一步一步定,都有很多的功力。

  入定之后,就可以防范一切天魔外道不能干扰你。防范什么呢?“定如城”。坚固就是坚固城廓村坊。这就说是入定了之后,你就成道了。对于内贼、外贼,悉能降伏得了,不被贼所恼害。以下就举出来,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是说亿兆的,那么多的天龙、药叉、罗剎、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这是八部鬼神众。

  以下全是鬼,薛荔多、毕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等一共十二类。这些鬼类,有善有恶。有时候,他是护法,有的是恶的一类,常怀毒恶、损害之心,没有慈悲心。行者因为得了四静虑,入了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乃至入了佛的一切诸定,首楞严定,这些鬼神就不能恼害修行人。这些鬼神看见佛所行定的这些修行者、这些圣贤,不但不恼害,而且生起欢喜心,生起一种净信心,净信不容易生起,这是清净的信心。这个时候,这些鬼神对佛法侩三宝,生起了最胜的欢乐净信。

  我们如果对于三宝生起净信,没有夹杂什么名闻,没有利害关系。什么叫利害关系呢?如果生病,你就想求病好了,这叫利害关系。现在很穷困,你想求生活资具充足一点,求佛菩萨加持,乃至于在作生意,这都叫作利害关系,不叫净信,这是有所求。净信者,无所求,但是我们发菩提心求佛,算不算求呢?那是顺正道的,是清净心,不能跟世间法相互比较。一定要了解,了解之后,一定要清楚。清楚了,在你求的时候,有两种愿。发愿是最好的。念〈净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种,总结起来也只是两种,一百四十一愿,也只是两个愿,度众生,求成佛,乃至让一切众生都成佛。发这个愿的时候,是清净的。因为你想把你的心变成成佛的心,同时要还原一切众生本来的面目,还净他本来的佛性。这就叫净信。

  所以一定要分清楚,净信跟染污的信。但是,我们初入佛门的,面对不信的,怎么办呢?你要劝他,信佛是有好处的,家里头能够平安。你不能一下子期望过于高深,他是进不去的。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最初用他最喜欢的,最迫切需要的,你跟他一说,他就高兴了,信了,有没有加持?有加持。有加持之后,让他渐渐的生起最胜的欢喜清净信心。让他对三宝产生恭敬,才能断一切的恶,渐渐的断,他自己才知道。知道了,就惭愧了,知道发露忏悔了,知道悔改了。所以必须具足深心、净信心,才能够生起惭愧心,才能够生起忏悔心,才能够誓愿永断烦恼。

  佛在第六佛轮说,令我的弟子都应当习定的法门,入四禅八定,乃至于如来一切诸定,这个是防护外贼的干扰,内贼的偷盗。家贼难防,记得古人说过:“山贼易防家贼难防”。外贼容易,你小心注意就可以了,自己的家贼你照顾不到,家贼很难防。外头的境界相,我们可以伏一下子,或者不涉猎,不参加。自己根基不厚,容易沾染。茶馆酒肆,我不去就是了,舞厅不去就是了。不该我去的场合,不去就是了。受了八关斋戒,这些地方都不准去,这就是防护的意思。佛就给你防护好了,所以才能够消除你的烦恼。

  由于这个因缘,无量无数的诸烦恼障,业障、法障,皆得消灭,一切障道因缘都消灭了,圣道因缘就成长了,无量无数的福慧资粮都圆满了。这样子跟生死就违背了,离开生死了,跟涅槃就相近了,趣向于不生不灭。生死就是生灭的,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的规律。我们都是怕死,不知道生的时候跟死的时候相比也是痛苦得差不多,鬼怕投生,人怕死。鬼有通,他知道受胎、住胎、出生,那种苦苦得不得了。鬼怕超生,不愿超生,作鬼就好了,鬼也愿长久作鬼。这是一样的道理。人就怕死,不愿意死,鬼也怕死,怕死才知道死了要生。人对死的痛苦,只知道别离,自己亲爱的人离开了,永远别离了。自己的财物,一生创造的家,什么也拿不去。怎么来,怎么走。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拿来,在母胎出来光光的,什么都没有。你走的时候,穿上一身寿衣,让火一烧,什么都没有了,连骨头渣都没有了。这叫背离生死,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想求不死?证涅槃就不死,涅槃是不生不灭。

  或者有人说,你讲的不对,释迦牟尼佛不也是死了!他不是也受生?他受了生,这肉体一定也要死。所谓的不生不死,你以为他是受生死的,其实他是化现的。等到你成道了,就知道他是化现的,现在也是化现的。这个肉体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合成的,假的,根本没有的。如果是真实的,当然不灭。不真实的,所以会幻灭的。

  “护持如来无上正法”,这些八部鬼神见着佛修这些定,生起大欢喜心,对三宝生起欢喜的净信。得未曾有,再不作一切恶,乃至于惭愧发露忏悔过去所作的。深心悔改一切过恶,无量的福慧都得增长了,趣向涅槃。而后不但不恼害众生,还要护持三宝,护持众生。连鬼都发愿,谁修道,他就护持谁。

  为什么我们要护持三宝?要是有这个善的鬼神,或者诵经,作佛事,他们护持我们,我们要加持他们。他在我们上面求福慧,所以,我们作很多的事情必须诚心、净洁,乃至进了佛堂,要恭敬,这都是对付鬼神的。我们要是做错了,鬼神他有瞋恨心,佛菩萨是慈悲,不会怪你的,晓得你的业重,随业流转而表现的不同,鬼神就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有很多戒律,就是防护贪心,防护起瞋心。这是第六佛轮。

  “由此轮故,如来游戏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无量百千微妙深定,以静智随转灭诸有情无量烦恼,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这个与前面是一样的,不再讲了。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与诸群臣,领四兵众,周巡观察一切自国城邑聚落,山川溪涧,园苑田泽,陂河池沼,旷野丛林,镇逻等处。随彼所在国界诸方,险阻多难,不任营理,有疑有怖,堪容外境,怨敌恶友,投窜藏伏,此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其力能,方便安置种种修治,坚固防守,令彼诸方,平坦无难,堪任营理,无疑无怖,遮其外境怨敌恶友投窜藏伏,安抚自国一切人民,皆离众苦,受诸快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七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是第七王轮。前面讲四种禅定,四无色定。像这些名词,很多经论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真正学的时候,对很多佛经,你都会懂了。四无色定就是超出色相,没有色可以表现的,就叫无色。这四种境界,全是思想上的境界,不是有色有形相。不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这是无有形相的,由思惟而得的定。能够证得无色界定,就是对治色界欲界的束缚,有形相的束缚。入这种定,没有束缚了。藉这个修行,能够降伏你的烦恼。学佛法就是降伏烦恼,得到这四种定,他的精神境界面貌,就不同,他是处于寂静当中。

  第一个定是空无边处。空有边?没有,无边。形容入这个定的心识,不被一切四禅天的定所束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定是有束缚形式,这个空处的定,没有这种形式,没有形相。我们可以想象到空间是无限的大,无法限制的。空间究竟有好大?无边处就是指没有限制,没有处所,没有边际,没有形相。这个定就超过前面的四禅八定。有的经论是说九定,九次第定,有的是四禅八定,这里是四空处定,四无色定。现在如果注意出入息,修持出入息,出息、入息。如果持定究竟了,你都超过了。这种定都是指心识说的,这种定除去你的障碍,没有障碍了,在空中有什么障碍呢?没有障碍。这就是空处定。空无边处定,就是空处定,能够灭除我们的障碍。

  这个时候不会说,有我能入的定,我所入的定,能所都空,他的思想还是有作意。那作意就思想空处,无边无相大。唯有空尽,没有边界之相,所以叫空无边处定。以我们现在来说,想修这个定,距离还很远的,要一步一步来。不过,要先知道这个次第。

  第二种,识处定。这个识就是心意识的识,这叫识处定。这个识,无限的大。我们现在用的前五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五个识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外边的帮助,没有空的帮助,没有日月灯光的帮助,我们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在黑暗中还能看见什么?我们的耳朵,只要有一点障碍,就听不清楚了。识无边处是指你入这个定,就不同了。入这个定,不假日月星光的帮助,你一作意,你的眼根可以看到一切,大梵天王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入这个定可不是空的。或者空定,空了,什么也没有。那不是断灭空,入这个定不等于零,不是那个意思。这个识处定,识也是无限的大,空也是无限的大。但是这个识还有思惟,这个思惟的识没有边界之相。

  第三个无所有处,又叫妙处定。这个定超过识无边处定,依你一切思惟所有之相而安住止。妙处定就是你思惟至何处,就定到何处。这叫妙处,你思惟所到之处,就是你入定之处。随相安住,随你所有的相而安住。

  非想非非想处,这个定就超过无所有处定。思惟这个相,说有相不可以,说无相也不可以。你想什么东西,有没有想呢?有没有作意呢?非想非非想处,就把这个非想也遣散了,不是虚幻的,不是空无的。非想非非想,又不是非想。就是这么一个涵义。非想,可不是有。他不要你执着,就遣散你的执着相。非思惟的这个思惟,非想,不是像我们用六根意识的想。我们想起什么事物,想这个事物想那个事物,并不是这样的。非想,不是想,又不是无想。非非想,不是非想的想。非非想,此定异于灭尽定。灭尽定是阿罗汉的定,他灭尽见思烦恼了。但是入这个定的时候,他还有无明的烦恼,这个定还有思惑的烦恼,并不是圣人。但是,不是无想,异于无想。后面这两句话已非无想,异于无想。这怎么解释呢?非想就是不思惟,没想了。没想等于空寂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异于无想定,不是完全空寂的。

  四无边处定,这四种境界是由思惟而得的定。无色界定,这是对治什么呢?对治束缚的,对治惑业给我们的束缚。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相都有一种感受。这四个是离开你的感受,离开外边境界相的感受。换句话说,得了这个定,我们的攀缘心,停息下来了。为什么这四种定一个比一个进步一点?总说,就叫四无色定,无色界定。在唯识里头讲得很清楚。

  这里面有三种神变,这三种神变又作三种示导,三种示现,三种教化。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他示现身业、口业、意业的德和用。

  第一个是神通变现。菩萨哀悯这些受地狱苦的众生,他现神通力,这叫神通变现。以他的神通力,灭掉刀山、火海、地狱等种种刑具。他以神通力降伏这种现象的时候,在地狱受苦的众生,就可以超生了,就可以生人、生天。这就是神通变现。

  第二个是记说变现。记说变现也是菩萨哀悯这个地狱苦的众生,思念什么,就来给他说什么法。菩萨是有神通的,因机说法,心里念什么,佛就给他说什么法。令众生借这个法力,从地狱出来了。假菩萨的降伏,以这个说法的力量,从地狱出来,生到天人之中,受到快乐。但是,这是菩萨的他心通。众生可以在地狱能感到菩萨来说法,只是机会太渺茫了。

  怎么样才能感受到呢?除非在你这一生之中,没下地狱之前,或者对地藏,对观音、普贤、文殊,或者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你有诚恳的信仰力,而且每一种业去还报。虽然临终的时候,正念掌握不住,还报就下地狱了。但是你的善根力量很强,就感应佛菩萨。这个众生他现在下地狱了,过去他跟我有因缘,有一定的修为。那样子,菩萨才能跟你互通得到。或者仗六亲的力量去求恳祈,请这位菩萨去救度,就像地藏菩萨的母亲,由于她的感招,她的母亲可以生天了。像目犍连尊者,他的母亲堕到饿鬼道。想以他的神通力量救他的母亲,可是他的力量不行。他给他母亲的饮食,都变成火。他就求佛救他的母亲,佛叫他在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供养大众僧,假供养大众僧的力量,以这个力量超度他的母亲,以大众的施食,就可能得到饮食了。这种是神变,说法的神变。如果在地狱还能闻到菩萨说法,那就不容易,比我们现在到法会共同学习,难得多。

  第三种是教诫变现,也就是菩萨发了慈悲心,说法来教诫他,藉这个教诫,得出地狱,能够拔祸,但是得有漏尽通的大菩萨才能够到地狱。有这三种神变的菩萨,或者示导,或者示现,或者教化,很不容易。这是佛在经文上说的。

  这个国王,或者政府,对他的国界,凡是有危险处的,说他那个地方可以作游乐场所。那个地方建大都市,这些都是防犯外敌侵入,又防犯偷盗抢劫。所以在他国界之内,使外敌不容易藏伏、侵略。他就设置种种巡逻防犯,安置在国境,使怨敌恶友不能够藏伏到我们的国家。同时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安居乐业,离诸迫害,离诸苦难。这个国王成就这个王轮,之后,他的国家就增长安乐,生活有保障。同时,怨敌恶友,常时不来侵扰,人民安居乐业。

  人家说心广体胖,心要宽敝一点,身体会胖。如果是国界很安定,大家没有顾虑,无论士农工商都很好的,管你做什么,你心安了,自然就增长福寿了,没有什么忧愁了。最损伤身体寿命的就是忧愁。为什么要忧愁呢?生活没有保障,身体受侵扰。你看到哪一国家的生活比较好一点,就证明那个国家的法律、政治,对他人民的关护就好一些。如果这个国家保护不了他国内的人民,这并不是说天灾,而是说人祸。以下就说佛轮。

  “善男子,如是如来以其佛眼,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补特伽罗,有贪有瞋有痴心等,如实了知是诸有情种种烦恼病行差别。如来知已,便起无量精进勇猛方便势力,随其所宜,授以种种修定妙药,令诸有情精勤修学,除烦恼病。”

  “善男子,如是如来以其佛眼,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有十种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个名词,就是指轮回受生而言,第一种的补特伽罗是不种善根的。在过去世中或者现生中,他没有菩提的善根,也没有发过心。不种善根,就是作恶,没有作善事的因。

  第二种,他未修福业,没有对人家作过布施,换句话说没有帮助过人,乃至于没有接近过佛法。要接近过佛法,才说受戒、持戒。未修福业,也是多作恶行的。

  第三种,杂染相续,也就是贪瞋痴,身边戒禁邪这些烦恼很多,这也是没有善根。贪瞋痴的杂染很重,而且相续不绝,也就是不间断作贪瞋痴的恶业。

  第四种,随恶有情。因为他的善业恶业,好像是不定性的。遇着善友了,他就学善了。遇着善友,他就学善了。遇着恶友,他就去行恶了。这是说由于他过去的善根少了,遇不到善友。要是遇到善友了,他又不能够跟着善友共同作善事。现在有很多人也信佛,也接近过佛法,乃至于受过三归。后来他犯戒了。犯什么戒?犯了三归,归依邪道了。他不能深入正道,碰着恶友恶知识,把他一引,就趣向邪道了,就随恶友行。

  第五种,不畏后世苦果。造恶业的,他不信因果,不畏后世因果。这一类众生,不信因果。他说:“死了就结束了,还受什么后报,受什么后有?”所以,他不畏后世苦果。这一类补特伽罗,贪欲心,无厌足,特别猛厉,财富永远没有止境。我们看那些国王、政府的官吏,乃至于大资本家,大财团,没有止境的。有十亿就想一百亿,有一百亿还想一千亿,把这个地球都给他,他还想往空中去占太阳、占月亮,永远不会满足的。当国王不够,还想当转轮王,想当这个地球的球长,那就大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猛厉贪求,永远没有厌足。这一类补特伽罗,猛厉的瞋恚,猛厉的愚痴。烦恼来了,没办法止息,特别是瞋恨心来了,很厉害。贪瞋痴三个都差不多,但是,痴又厉害一点。这个痴就是对一切境,他迷糊了,起诸邪见,灭裂正法。

  有些道友们,已经信正法了,因为信的很久了,他为了某种利益,或者是身体上的病苦,如果相信因果的话,就知道这是宿业,我还了,就干净了,这是一种。或者作生意失败了,损失了,他遇见一个胡说八道的、有神通的人,“我帮你发财!”他就相信了,忘了归依佛、归依法、归依侩。甚至教他不要再信佛,不要再供养侩,不要再接近出家人,这是愚痴的罪,这种现象很严重;这种补特伽罗也是如此,这是由于他过去善根积的不深。

  第九种补特伽罗是迷惑了,其心迷乱,心无所主,不作善业。

  第十种是守恶邪见,不信如来正教,坚持外道的邪见。

  这十种补特伽罗,当然会堕到畜生道,堕到饿鬼道。我们是有善根的补特伽罗,跟这个相反的。但是我们也有贪瞋痴,不过不是这种补特伽罗的贪瞋痴。他是相续不断,不肯止息。懂得这个意思,我们还是很庆幸的。因为补特伽罗的贪瞋痴心很重,佛为了救度这一类众生,把他的种种病,不是单指身体生病,凡是有烦恼的,这就是病态,有种种烦恼病,不只是身体病,心理也有病,也就是害了种种烦恼病。就像一个国家险阻危难很多。不论大陆也好,台湾也好,加拿大也好,美国也好,我们在那儿去看一看,跟这个剎帝利灌顶大王所要求的清净国界,距离都很远。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了,贪瞋痴特别重,这个时代绝对不同,你每天所遇到的,所见到的,乃至你思想所想到的,这种种贪瞋痴烦恼病的差别,如来是清清楚楚的,佛跟诸大菩萨要想度这些众生,不是随便就能度得了。

  在《地藏经》第八品上,阎罗王、大鬼王说,地藏菩萨发这么大愿,怎么还度不完呢?为什么度完了,之后,他们又回去?刚从地狱出来,没好久,好像又回去了。佛就跟诸大鬼王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你要修理好你的国界,让敌人渗不入,确实很难得。现在的国王恐怕没有这个力量。从天飞下来,地下爬上来,修福业可以免除,要是不修福业,人为的还可以说,你可以想办法对治一下。水灾、风灾、火灾,有什么办法呢?诸佛菩萨晓得众生的痛苦,他就生起了无量精进勇猛的方便势力。这要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行。像我们这些道友们发大菩提心救度众生,你自己懈懈怠怠的,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别人呢?必须精进。

  我们的勇猛确实不够,勇猛不是对待别人,而是对待自己的烦恼。自己对自己的贪瞋,要勇猛一点。要是打败仗了,你的瞋心永远是愈发愈大。要勇猛地把它消除了,把它克制住了。要用什么力量?要忍耐。忍是很不容易的,在心上插把刀。你怎么忍受呀?往往我们的气来了,就忍受不了。古人说,气如下山的猛虎,当人一发脾气,瞋恨心来的时候,谁劝他也听不进去了,就得靠他自己的智能制止。用忍耐力,用降伏力,莫发脾气。经常给人一个欢喜笑容,学一学弥勒菩萨的慈悲。你给人家哭,人家就还你一个哭。他骂你,你也对他笑,他打你,你也笑容对他,他就不好意思了,也打不下去。这就是瞋恨心。贪心也如是,贪瞋痴都差不多。

  佛对待这类众生,自己精进勇猛,用智能力,用方便善巧,用这种的力量。但是还要会观机,看这个众生应当有这种病,要吃那几种药。瞋恨心很重的人,你劝他说:“你不要发脾气!”他就信啦?他不见得信吧!如果你的势力比他更强,他的瞋恨心生起了,就想打。他想打,当你把他制服了,把他打倒下了,他的瞋恨心也没有了,让人制服了,他就老实了。强凌弱,众暴寡,势力这两个字就含着这个意思。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在汉地现的是慈悲相,大都是示现女相。在西藏现的是护法相,是凶猛的夜叉相。

  这就是属于种种修定的妙药。妙药就产生妙乐了,就治你这种贪瞋痴的病。靠的是什么呢?靠定力。你说不贪,像有一位道友向我忏悔,他在这间庙里住的时候,走的时候,一定要偷一件东西走,如果一件东西都没有拿,心里头简直是不舒服。不论在哪间庙住,那间庙再穷,他也拿一件东西走,实在没有拿的东西,他就把佛像前的供器揣下就走。一走出去,他都送给别人,他并不是要占为己有。后来,他跟我求忏悔,他说:“我不晓得为什么,心里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知道这是犯根本戒的,知道这是盗三宝物的,非下地狱不可,而且还是无间地狱。知道是知道,作还是照样的作。我今天跟您说一说,也算忏悔吧!我说了出来,以后可能不会作。”我说:“跟一个人说可不行,你到这间庙,就跟这间庙说,我是要偷东西的,要大家注意我,监视我,使我别偷了,或者你们替我忏悔。”这种勇气是不容易有的。当一个偷人家东西,你让他坦白,而后要遏止他,制止了。这是很不容易的。

  贪心,人人都有的,要是彻底断了根本烦恼,你就成了。断不了的!偷的心没有了,不过占便宜的心,很多人恐怕是有。也有人不占他人便宜,凡是人家的物,绝不生妄想。这类的人,他过去的善根很深厚,看见属于人家的物,不但属于人的物,对于一切的物品,一切的物质,他都不生贪爱。何况会占有呢?自己的,都想舍。甚至观想到自己的身体,知道是假的,谁要,我也给他。不过,我看台湾那些舍器官的人是等死了之后再来取。我说:“你要是真的发菩提心,给他就算了。谁需要,就在我身上取,我给你。”

  我问过医生,我说:“假使我八十岁,我要舍我的器官,给那些三十多岁的人,合适不合适?可不可以?”他说:“那也活不了几天。安上去,还是可以,也得看你的体力,看你这个器官是强是弱。如果这个器官本身就有病。你舍了,搁到他身上,本来他别的器官没有问题,你移到他身上,糟糕了,他反而受到损伤。”这一点,医生都很清楚。要是真的舍器官,当时就舍,给他就好了。舍不得,等死了之后,你死了,反正也要烧掉,你作不了主,你舍不舍也等于零。不过,他没有发这个愿,没舍的时候,别人不敢割他的器官,否则是犯罪的。

  因此,必须得有这个勇猛修定的妙药,才能除得掉。连自己的身体也经常这样修观,就有定力了。有这种定力,你还有什么舍不得,还想去偷别人东西吗?自然不会。要经常的观想忍辱,不跟任何人发脾气。一遇上违顺事,不顺心,或别人惹到我,自己马上就警觉了。“这是我修行的好机会!这是我忏悔的好机会!”如果经常这样想,你的贪瞋痴现前,能这样对治,还会愚痴吗?这就有智能了。没有智慧是作不到的。练习对治自己的贪瞋痴,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克服了。佛答应给我们的妙药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法。你就学佛的方法,学的时候,要精勤的学习。

  我想大家就在这个时候,我要是呵责你,或者哪个道友说你几句,或者你打瞌睡,他打你一下子。你往往会生起瞋恨心。如果我没讲的时候,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我确实看见过。之后,两个人就吵架了。我说:“你吵什么?”他说:“他打瞌睡,叫他有精神一点。”那时我在南普陀寺讲《华严经》。我说:“以后注意一点,人家帮助你,你应当忏悔你的痴。”完了又发瞋,贪瞋痴都具足了。我说:“你帮助他本来是好事,你跟他吵架,你的瞋心又发了,等于不是帮助他。”很难!我们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大家有一线光明,贪瞋痴都制止了。

  这样的长期学习,若能够精勤的学习,就可以减少你的病苦。人最大的病苦,就是烦恼病,并不是身上害的癌症,那都可以转变,可是贪心很难转变。你想要转贪瞋痴,很难!那是随你无量生来的,怎么能转得动?现在的这个病,只病你这一生,这世没有了,再换个面貌,不晓得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男相、女相、老相、少相,随时在变化的。未成佛之前都如是。大家都知道提婆达多是最反对佛的,他下地狱了。但是,他过去是给佛说大乘法的师父,我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境界相。

  “若诸有情,宜修不净,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不净药。若诸有情,宜修梵住,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梵住药。若诸有情,宜修缘起,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缘起药。若诸有情,宜修息念,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息念药。若诸有情,宜可修于三解脱门,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于三种解脱门药。若诸有情,宜修静虑,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静虑药。若诸有情,宜修无色,除烦恼病,即便授以修无色药。若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诸三摩地,除烦恼病,即便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药。”

  一切有情应当修不净观,我就给他用不净观修烦恼病,授给他不净的药,给他说不净观的法来对治。他肯吃这个药,也就是他闻了法,他的病就好了。有一些众生,宜修梵住的,梵住是清净,修清净行,或者持戒,或者忍辱,都是梵行。梵者就是清净义,除烦恼病。我就给他修梵住的药。修四念处,或者修五根、五力都可以。

  “若诸有情,宜修缘起”,懂得一切诸法是因缘生,没有实体。这个众生修空观很好,就给他说缘起,一切法是缘起,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空的,那叫缘起性空。

  “若诸有情,宜修息念”,息念是止息杂念,就像持念来去也可以的,这就是息妄的,息妄可以除掉你的烦恼病。

  “若诸有情,宜可修于三解脱门”,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这是修空观的,修无作的,修无相的,这是三解脱门,就给他三解脱门的药。

  “若诸有情,宜修静虑”,静虑就是定,修三昧的,就是用定去除烦恼病,那么给他修静虑的药。

  “若诸有情,宜修无色”,无色就是除烦恼病,前面讲无色处定,观一切法无有形相的,也是跟修空相似。这个无色可能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以一个色法来代表。前面是说修心,这里说修色。

  “若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诸三摩地”,也就是大定,首楞伽三摩地定,修这个定就是究竟定,无上甚深百八三昧的,那么就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药。

  “所以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不令一切所化有情,为四魔怨之所系摄,不令一切所化有情,背人天乘,向诸恶趣,不令如来无上法眼,三宝种性,速疾坏灭。”

  “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不令一切所化有情,为四魔怨之所系摄”,这是总说。授到首楞伽摩三摩地的药,就究竟了。这种法药所说的法,他肯接受,肯受持,就算服药了。服了药,烦恼就没有了。这是第七佛轮。这个佛轮就是使一切有情不为四魔所系摄,系是系缚,摄是摄持。

  四魔,第一个就是五蕴魔。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是一魔。还有,烦恼魔,烦恼就包括了见思烦恼。还有,死魔,我们对死魔非常恐惧,没有人想死的。不得已,自杀也还是有。死是不愉快的。凡是自杀的,比那个正常死的人,痛苦要加上一倍,下地狱如射箭。你说这个烦恼受不了,想卸脱责任,自杀了事,一死,就完了。这绝对是错误的观想。自杀跟杀人在戒上是一样的罪过。不可以自杀!

  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接受佛的教导修持不净观。他对身体厌恶到不得了,不净观修好了,看那个身体简直是虫子,杂秽不堪的,他对自己的身体厌烦到极点了,不净观修成了,就会有这种现象。可是他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念念度众生。所以,他修成了不净观,自己就想怎么样超脱干净。如果是度众生,有大菩提心,他是不会自杀的。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可惜众生不明白的,用自己实际的现象,跟大家说。他说了,别人也看不见,

  他自己观照,修不净观修成了,他怎么办呢?自杀是不成的,他就雇那些印度的外道,把衣物、衣单都给这个外道,请他把自己杀了。那外道为了钱,就把他杀了。后来佛知道了,不许自杀,他杀也不行。自己杀不成,顾人他杀也不行。这是在戒律上讲的故事。

  这叫死,看怎么样去观想。死是障碍我们修道的。如果你正在修道的时候,死于非命。非命是你不该死,障道因缘。这一种障是一种魔,死魔。

  还有,天魔,天魔就是所谓的鬼神。当你修道修到一定的程度,要成就的时候,天魔来了,他就化现种种相。像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魔王波旬就率魔兵魔子来围绕着扰佛。天魔是给你作障碍的。这是天魔。你念经,看见鬼,或者是鬼来了,身体发烧,或者见什么相。那不是坏事,不是你的眷属来不到你的跟前。不是你过去多生的父母,或者六亲眷属,他们不会到跟前来。他们是来找你超度的,不晓得你会害怕,只晓得你是他们的人,所以他们来了。来了,看是那一类的,有一类的众生,他的威神很大,你身上就会感觉到发烧。或者天人,天神,来听你念《地藏经》,念〈普贤行愿品〉,念〈普门品〉。你跟他有感应,有相通,他来增福了,你就会感到身上发烧。

  真正的鬼来了,你就会感觉到身上发冷,一阵寒一阵冷的。你照样念经,没有事的。等你经念完了,没事了。有的人不念了,他说:“我不念,就没有了。”我说:“你不念当然没有。”他说:“我永远不念了。”我说:“永远不念就糟糕了,你继续再念就不会有了。”这就是魔障。这不是魔,要辨别清楚。

  佛轮运转的时候,使这些人都不违背人天乘,或者作人生天,最低的也不违背人天乘,不趣向三恶道。同时,使如来的法,如来的法眼三宝种性,不能灭坏。所化的有情,使他们不背人天乘,不向诸恶趣。对如来的法眼,三宝的种性不灭坏。速疾灭坏者,像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法,就是速疾灭坏,灭坏很快。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万年。虽然是这样说,这些都是不准确的,随着众生当时的业如何。末法的时候,也还有正法存在。只要有读诵大乘的,有三宝在,有佛像,有法宝,有侩众又有三宝,有我们植福的地方,就可以当成正法。

  现在我们学习,就是正法。如果离开这个去造罪,那就是末法。那个时候分正法、末法、像法的意思,正法就是说证道成道的意思,一入佛,一闻着,他就开悟,就明白了,就证道了。到了末法时候,天天在学,烦恼不容易断。因为我们熏习的力量不够,也许几个月,听上一两回,或者几年碰上一回,就修一修。可是这个怎么修行?佛要求我们一闻着法,马上就修。修完了,就证得。这种修叫精勤勇猛,才能够除烦恼。

  “由是如来授诸有情如是法药。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七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遍行行智,授诸众生种种法药,令勤修学,除烦恼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地藏菩萨这样问,佛就这样答复第七佛轮了。“遍行”有五个,他是跟别境相对的。五个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第一个是作意,作意就是我们的心这样想,作意想。受是领受,受是什么形相呢?人家打你,你感觉痛,人家给你按摩,你感觉舒服,说不出是什么形相。这就是领受的意思。例如,别人要是赞扬你,你也领受这个声音。骂你,你也领受,你会生起烦恼,或者会跟人吵。人家赞扬你,你心里高兴。受就属于心法的,不能用形相形容的。想,也是遍的,遍行跟别境不同,是遍一切处的。想就是思想的想,你的想作意了。作意跟想,有点不同。想只是思惟,作意是想办法。〈大乘百法明门论〉对这个讲得很清楚。第四个,思。思跟想是连一起的。思是思惟,自己思惟。想,有时候加着回忆,所以,略有不同。还有,触,就是接触。触跟受好像一样,其实并不一样。

  这五个是遍。以无上的遍行,会引起烦恼,这得有智能,没有智能是断不了烦恼的。你要是精勤,就除了烦恼病,得到安隐了,没有惊恐,再也不害怕了,无所畏惧。佛自称说,我处大仙的尊位,处佛的地位,转的是佛法轮。这个轮能够摧灭一切天魔外道的邪论,处在大众中,正师子吼。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忆念自他本昔种姓,初生童子嬉戏等事,谓忆自他于如是处,初生沐浴,怀抱乳哺,按摩肢节,乃至戏笑,或弄灰土,或与侍从种种遨游,或习伎艺,或复修营种种事业,或游他国,夙夜栖泊。或奉事王,或理王务,或为太子。或登王位,得大自在,受诸快乐,广大名称,遍诸方维。念是事已,安立先王所遵正法,抚育一切国土人民,守护自国,不侵他境。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八王轮。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

  这个国王回忆过去,从小孩的时候开始,和大家一样,或者弄灰土,或者服役,去游玩。或者学习各种伎艺,或者修习种种事业,就是回忆当徒弟或者当学生时候的事。说这些做什么呢?向往过去的时候,他现在该怎么做?这些灌顶大王过去的时候,自己从童子乃至到成长的时候,在先王法度之下成长的,他回忆先王的法度,那么好的!我就发扬。不好的,我就改进,也叫革命。凡是改革的革命,就是把人家不良的部份革掉。可是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反的,把好的都去除掉,他革的就是照着坏的去做。我看到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子。佛教徒说弘扬佛法,不弘扬还好,灭得慢一点,愈弘扬灭得愈快。佛堂愈多,冒牌的三宝弟子愈多,大家必须具足正法眼。

  所以,他忆过去,就是他用先王的正法,用先王那些国度所行的法。抚育现在我国的人民,自己国土保护好就成了。这样子,使他国内的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回忆过去的,释迦牟尼佛也回忆过去!

  “善男子,如是如来处大众会,忆念自他宿世所经无量种事。谓忆一生,或二或三,乃至无量百千生事,或忆成劫,或忆坏劫,或忆无量成劫坏劫,曾于过去住如是处,如是名字,如是种姓,如是种类,如是饮食,如是领纳苦受乐受,如是寿量,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复从此没,往生彼处,忆念宿世如是等事无量无边,随诸众生根性差别,建立正法,为作饶益,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八佛轮。”

  当会大众,我所教化的一切弟子,他们千百亿生都干什么?应机说法。或者在坏劫当中,这些弟子们跟我都作什么?在成劫当中,我们都做些什么?一个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个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坏劫就是在成劫与空劫之间,世界已经坏了,地球完全没有了。坏至究竟的时候,大三灾,就没有,空了。完了,渐渐又凝成、凝结。星云渐渐又成了,成二十个小劫,住二十个小劫。现在我们是在住劫当中,并不是坏劫。

  在住劫当中,忆念这些地方在劫的时候,经过这么多的时间,还经过很多的处所。释迦牟尼佛曾经在经典上这样说,这个娑婆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微尘处,不是他舍身命的地方,也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太久了。乃至于在这个世界作众生也很多,舍身命是为了利益众生,过去,我住过儿,你也住这儿,他住那儿叫什么名字,种种种姓,如是什么种类,吃的什么饮食,领纳苦受乐受,寿命好多,或者是久住,或者寿命很长。“从彼处没,来生此间”,又生到此处来了,从此处没了,又生到彼处去了。忆念宿世如是等事,无量无边,太多了。等大家成佛的时候,回顾一下子,就知道你的过去生是无量无边了。

  当你念经的时候,作梦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我作的梦,有时候简直就是真的。又作梦,那梦是假的。但是有时候,这个脑子把它当成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确实有过这种感觉。

  我在纽约的时候,我作一个梦,好像是从元朝那个时候开始梦起,今天晚上没作完,醒了,明天晚上只要一沾枕头,又作梦了。就像写章回小说似的,那个梦就接第二回,如何如何。后来醒来,就不梦了。这本来是假的,因为我自己证验我的梦,从作梦出家,朝九华山是作梦去的,到鼓山也是作梦去的,到了鼓山之后,就不梦了。到那儿去就没有了,以后就不梦了,现在一直我希望还是梦指点我。不梦了,不梦的时候,我又迷了,比那个时候迷的更深了。这是我自己的坏事。

  虽然说梦是假的,但是它给我的方向,我认为它是真的。那时候也没有接触过佛法,什么都不知道,作了一个梦,我就出家了,因梦而出家。我师父给我起个名字叫“觉醒”,说觉悟了醒了。后来我想这个名字不大合适,我好像还没有醒。我说我是作梦,“梦参”是我自己取的,跟“觉醒”凑巧相反的。

  前几天,我还偶尔想到我的师父修林老和尚,我念经时,想到剃度师父所起的名字。我想,我什么时候能醒呀?现在都快死了,还醒不了,还是在梦里头,还在参,现在连参都不参了。为什么?老皮参了,老了就皮了,不像年轻的时候,刚学法的时候,刚修的时候。所以,修道想断烦恼很难,我是亲身体验到的。我个人的经验,出了六十多年家,现在距离还是很远很远的,一点把握都没有。你别以为我在说瞎话,一点瞎说都不说。

  所以佛教导一切众生的时候,根据他过去的种种差别。佛说法,我们马上就成道了。谁要是不成道,我们也要真正发菩提心。像我们一讲,讲几个月,讲者、听者恐怕还都没有进入,只是种一个未来的善根。这点我们是肯定的,虽然没有大的好处,但是这个好处还是不小。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念《地藏经》,讲《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地藏经》,讲《十轮经》,地藏菩萨总得注意我们一下。

  所以,我们听的、念的,就寄托在地藏菩萨身上。我每次念地藏菩萨,我就这样想。地藏菩萨,我和道友们都寄托在菩萨您身上,希望菩萨快点救我们。这就是你的心已经向往了,地藏菩萨就来了,其实是你自己度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你能求到什么呢?念、读,自己看一遍,也会感招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给你讲,你就更容易开悟了。为什么要观察过去呢?因为如此,才会知道他们的根性,也知道佛过去跟我们的因缘。我们虽然是佛的末法弟子,就是能在末法上感到大乘法宝还在,僧宝还在,佛宝还在,也就是住世三宝。泥塑木雕的像,就是佛宝,三藏的经文,就是法宝,剃发染衣就是僧宝。你能够见到僧宝,如果经常跟佛法僧三宝在一起,会很快得度的。

  我们有时候说,烦恼很重,业障很深,消极得不得了。我们就往这方面想,种不少善根,现在还可以跟佛菩萨经常在一起,有些人晚上睡觉还在念,有时作梦还在念,有些道友还能作到这样子。你还有什么恐惧呢?因为你学法,就没有恐惧,也就是成就了第八佛轮。

  “由此轮故,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以上是第八佛轮。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随念观察自国有情种姓伎艺,及诸事业,死此生彼,因果胜劣,差别不同。知彼有情生如是家,其身勇健,或复怯弱,于诸伎艺已学未学,所有事业善作恶作,富贵贫贱,端正丑陋,如是等类,乃至命终。或有自业未尽而死,或有自业已尽而死,或犯王法刑戮而死,或有递相残害而死,或因鞭杖捶楚而死,或因囹圄幽絷而死,或因习学伎艺而死,或因战阵伤杀而死,或因斗诤殴击而死,或因财宝贪悋而死,或因色欲耽湎而死,或因忿恨结愤而死,或因劳倦顿弊而死,或因饥渴乏绝而死。或有过死,或无过死,或耆年死,或壮年死,或幼年死,或作种种善业而死。或作种种恶业而死,知诸有情行善行者,身坏命终,当往善趣,知诸有情行恶行者,身坏命终,当往恶趣。知是事已,复自思惟,我当正勤修身善行,修语善行,修意善行,我当施设种种方便,修行布施,调伏寂静,身坏命终,当往善趣,勿堕恶趣。此刹帝利灌顶大王思惟是已,勇猛精进,修身语意三种善行,常行布施一切所有饮食衣服,象马骑乘,卧具医药,房舍灯明,及余资具。奴婢僮仆,种种珍财,头目手足,乃至身命无所悋惜,及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粗恶语,离离间语,离杂秽语,离诸贪欲,离诸瞋恚,离诸邪见。”

  前面讲五种遍行,重新解释一下子。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种。这五种遍行起的时候是同时起的,没有先后。作意是警觉的意思,这个作意就是说,如果心还没有起的时候,这个作意就是使心能够起,起念就是起境界相。如果心一起了,他就能够引起观境。观就是对境的意思,触是已经对境了。受就是领纳,领纳前境的意思。想就是取这个境界相。思是起心造业。这五种是同时并起的,所以叫遍行。

  剎帝利王的第九王轮。这个国王有大智能,他自己先看看那个国家的种姓、伎艺、工巧,这个国家作什么事业,乃至于这个国土的人民,死此生彼,在此处死,生到彼方去。这个死此生彼的智能不是宿命智,他并不是知道在这个世界死了,生到什么地方去,而是根据他们所作的业,根据他们生前所作的事情,就可以判断。他们现在所作的事,就是因。他们将来生到那个彼处,就是他们的果。生到什么处所,他是定不了的,这位国王还没有这种宿命他心智。这是说他观察的时候,就观察他这个国家的人民,种的因好不好,现在他们所受的果,为什么要受这样果?过去所种的因不好,知道他们过去的因果是殊胜吗?是卑劣吗?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同呢?从过去的果,就可以知道今生所作的因。生到一个好家庭、生到不好家庭,什么叫好家庭?什么叫不好家庭呢?并不是以财富而论的。

  在印度,生到婆罗门种,那就是好家庭,有知识、有学问。生到剎帝利种,就是富贵家庭。如果生到吠舍、戌陀罗,生到屠户家里头,生到作业的家里,胜劣就不同了。有的人生下来,一直在成长当中,身体很健康、很勇猛、很强健。有的人生下来就病病歪歪的,这就是怯弱的意思。有的人生下来很聪明、很灵俐,技术一学就会,有的人很难学会,很笨的。像过去的时候,技工跟师父学三年,有的人一年就学会了,各各不同。

  所以善作恶作,富贵贫贱,生的端正或者丑陋,种种类类,乃至于命终,也就是他的寿命不一样。有的人由于他自己作的业,不该命尽,可是死了,这就是他寿命未尽,却短命死了。缘尽而死的,那就是正死了。俗家是这样的看法。若死于自己家里头,叫寿终正寝。若死到外地,就是你造了业,不能寿终正寝,在流浪当中而死。如果犯了王法,被砍头,或者被判绞刑,这是刑戮而死的。或互相的残害而死,或者鞭杖、捶楚而死,受责罚或跟人在斗恼,或关监狱里头关死了。乃至一生幽黯,死在监狱里头。或者因为学伎艺,不论学哪一行,因为误伤而死的,这样也有。或者两军作战而死的,或者跟人家吵架而死的,或者为了贪恋财宝而死的。

  贪恋财宝这件事,我讲一个故事。有位老和尚一生就留有一碇银子,不小心掉到厕所,因为忧郁这碇银子他就死了。命终了,他变成了一只青蛙,就在厕所底下,抱着这碇银子。这间庙里的知客师很有神通,很有智能,他知道这老和尚死的很不正常,就请人掏这个厕所。大陆上庙里的厕所很深,掏起来很费事,就把这个厕所掏干净了,才拿出来。给他念经回向,给他祈祷,就拿那碇银子给他作佛事,帮他超度。这位老和尚幸遇这位知客师,若没有遇着,他就永远堕到那里去贪了。像这种因为贪恋钱财而死的,往往在经济事业上失败,财宝都损失了,或者心爱的宝物失掉了,因为你的心力全部注意在上面,一失掉了,你的命也就尽了。这是贪吝财色而死的。

  或者因为色欲而死的。有的人恋爱不成,忧郁而死的。有的人恋爱已成,也因为贪欲而死的。或被人家害了,心里头平不了,力又敌不过人家,就忿恨忧郁而死的。这样子死的,种种类类的。或者劳倦疲弊而死的,或者饥渴乏绝而死的,或者有过死,或无过死。或者老年死了,或者年壮死,或者年幼死了,或者有种善业死的,有作恶业死的。

  这个剎帝利王,他就根据种种死的情况来判断。他说这个有情行善业身坏命终,他一定生到善处,生到天人道。如果作的很恶,作恶多端,这个人身坏命终,三恶道等着他,一定下生到三恶道。他看这个社会的事情,看的很清楚。不过,只限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我们佛教来说,就不止一个剎帝利王,我们看到世间上,看整个人间,这是属于四谛法。再说,就是世间法,一切佛法是不离世间的。佛所说的佛法是因世间而建立出世间。

  我们有很多人活了六十几岁了,经历过世间好多事情。这经上所说的各种死,就是说寿命不一样,有各种的死。那个时候还没有车祸,要是有车祸,一定会有因车祸而死的。车祸有种种,也有因飞机而死的。那时只有船,过河被淹死的,这个是有,但是过河的工具不一样。像我们坐的大轮船,有机器的轮船,那个很好,以前的木轮也不错。如果在大家在西藏,在康西过河的时候,要是坐船,会把你吓死的。那是什么船呢?牛皮船。一层牛皮拔下来,用四个木棒绷起,把它晾干,就拿这个过河。他就这么划,一边手一个,往这边去他拿这边划,往那边去,他拿那边划。坐在里头会把你吓得发抖,浪一来,打起来很高,浪一下了,就落低。如果碰到急迫的浪,水就漫过了,就淹了,淹了也没有办法了。

  这是讲各种的死,死有种种样样的。这个剎帝利灌顶王,他修福的时候,观察这个国界里的种种现象,他就思惟了。他说:“生命无常,不能作坏事,只能作好事。我应当依着正确的道路,勤劳勇敢的去修行。”“我当正勤”,正者是正确的,不是邪魔外道的。自己来修身善行,身善行就是身业,善行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修语善行就是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就是修语善业。修意善行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另外,还要作种种的布施,施设种种的方便。修布施也要方便善巧,调伏自己的心。他能够得定,就是调息心静下来,这样子到了身坏命终,可以生到善趣,不堕恶趣。这位剎帝利灌顶王思惟这件事,以后他就勇猛精进。修身语意三业的善行,行善道。常行布施,布施什么呢?饮食、衣服,一切交通工具,象马车乘,乃至于睡眠的卧具,乃至有病的医药,布施房舍,布施灯明,乃至一切的资生工具,随力量而行。

  剎帝利灌顶王,他有这个力量。但是现在他还没有当国王,这个时候他是修行人,因为他这个修行,这个思惟,这个施舍,不造诸业了,所以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也就是离了杀盗淫。身不作杀盗淫,口离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杂秽语就是我们所说的绮语,离间语就是两舌,粗恶语就是恶口,虚诳语就是妄语。离诸贪欲,离诸瞋恚,离诸邪见,也就是离贪瞋痴。

  “由是因缘,此刹帝利灌顶大王,当获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一者具大名称,二者具大财宝,三者具妙色相,四者具多眷属,五者少病少恼,六者朋友眷属聪慧多闻,七者正至正行亲近供养,八者广美声誉流振十方,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随卫护,十者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常居善趣安乐国土。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九王轮。”

  由于十业清净的因缘,剎帝利灌顶大王获得了十种殊胜功德。不止他,任何有情众生,如果是行十善业,看他十善业行的如何,有深有浅,像我们受五戒,离邪淫戒,如果他持戒,连正淫也不淫,他就可以生到梵天。他不说假话,说真实语,不挑拨离间,尽说好话,给人家和善。那就翻过来了。这就是他的功德,人人都称他是大善人,名声好。由于他的布施,能得到大财富,布施的果报就是得到财富。我们认为舍了就没有了,恰巧相反的,未来你能得大财宝。有些财宝是福德感招的,是修行感招的。你的福报没有了,这一切财宝都不属于你的。

  大家知道满清末代的皇帝宣统,后来他坐监的时候,只有一个甥儿跟着他,那甥儿一直跟他到底,坐监也跟他在监狱。他的甥儿并没有犯什么罪,从小就在身边照顾。跟着他坐监狱,可以照顾他的生活。他跟他叔叔藏了很多宝贝,从在宫中出走就一直藏着。到了苏联,乃至归国,苏联没有没收,共产党也没有没收,叫他拿着,看你卖给谁,后来他全部交公。我去年回南普陀,就碰见他。他现在学画,姓爱新觉罗,变成一个画家。

  溥仪往生之后,共产党对他也宽大了,他在艺术学院毕业,当了画家。他在南普陀,我遇见他。我说:“你回到故宫的感想如何呀?”如果溥仪不死还做皇帝的话,他就算太子,溥仪死了,就由他接班。他说:“一切无常,也不属于我们的,这究竟属于谁呢?”他学佛学了很久,他懂得这个道理。我拿他当例子,因为好多人都是求财宝,说这个东西是宝贝,值好多钱。你马上会有不同看法,你会特别保护它,害怕失掉。其实,这不是你能保护得到的。

  现在故宫的珍宝散布于全世界。那些珍宝是怎么来的呢?一代的帝皇有福的时候,在海里头掏出宝送上来的,也有从外国进贡来的。龙王鬼神都变现成普通的人,来给他进宝。当福报失掉了,什么都没有了,恐怕连饭碗都成问题了。什么是珍宝?吃饱饭就是珍宝。

  溥仪的大哥,在北京都叫大阿哥,他以前烧鸦片烟,抽白粉面,都还可以维持,不至于垮得那么快。可是,他赌钱,一夜之间大洋一万两万的输,赌大钱,把大王府大宅子都卖了。输完了,没钱干什么呢?那时候北京讲拉黄包车,他得去拉黄包车。谁都知道,这是大阿哥拉黄包车。那个时候,他是亲王,当你失掉福报,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你用脑筋所能积聚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具妙色相”,人长得美,谁看见谁都欢喜,而且非常恭敬。有些人他就是丑陋,人家瞧不起他。如果他有内德,那还可以,如果内德也没有了,就不受人恭敬。妙色相是殊妙的色相,不是一般的。就是说这个国王,如果能够作这些善事,十善业作得好,乃至于又行布施。他现生就得到十种好处,具大名称,具大财宝,具妙色相,眷属很多。眷属的涵义,大家不要认为非得是自己的子女、六亲,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是佛弟子,我们都是佛的眷属,释迦牟尼佛的眷属。我们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变了,就是阿弥陀佛的眷属,那也是佛的眷属。三宝弟子,不管破戒,乃至背弃三宝,佛还是摄受你,还是佛的眷属。你要是持清净戒,依着三归,行十善,那就是好眷属了。佛的眷属不一定每一个都是大菩萨。在末法,佛的眷属四众弟子,有很多是坏的。但是佛不舍弃他,善根将来总是要被摄受的。所以,这个国王要作这么多好事,国王的眷属特别多,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是他的眷属。

  第五种的功德就是少病少恼。很少生病,很少烦恼。乃至于外边的所有境界都不惹他生气,使他少烦恼。他正念现前,当然少病少恼。他的朋友、眷属,都是有智能的。又多闻,多闻是指闻法说的。我们把它扩充一点,有世间的伎巧工艺,各种的技术,通通学得到,他聪明,多闻就是多闻法。正智正行,他所作的都是好事,都是正常的行为,都不离开十善,总说是这样子。亲近供养佛菩萨,供养三宝,乃至供养施舍一切人。

  “广美声誉流振十方”,这位善王到了现在我们还流传,像阿育王造的八万四千座佛塔,遍布于这个娑婆世界,天上人间、龙宫都有。人间还算是很少的!在人间,我们的国家只有宁波的阿育王寺,其它的地方也说是佛舍利,并不可考。现在佛牙还可考,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还可考。佛舍利,只有阿育王造的阿育王寺,只有那一颗。但是在我们人间的佛堂里头,佛舍利太多了。这也是佛舍利,那也是佛舍利。

  我在台北的时候,有位弟子说,有人拿佛舍利要卖给他,他买了很多佛舍利。有一瓶之多,供在那里。你作佛舍利供养也好,连纸像都是佛舍利,但是,眞实的佛舍利只有一颗。名望声誉,我举阿育王为例子。像唐太宗,大家都称为他贤君、圣君,唐朝佛法持别兴盛,在近代比较享福的皇帝就是乾隆,作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什么事也没做,就是作作诗,旅游,看看风景,这就是他的事。这个皇帝作的很好,他的下一、二代也还不错,这就是广美声誉的报酬。

  “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随卫护”,有威德的天神,他是见不到的。北京经常讲乾隆的故事,关圣帝君到处都有庙,那是乾隆颁布的政令,订成国家的法律,每个县每个乡村都修关帝庙。为什么修关帝庙?那是在乾隆的时候才兴起的,以前并没有,之后你到每个村镇上都有关帝庙的。关帝圣君也显圣的,因为关帝圣君护持乾隆。有一天他上朝的时候,他听到后面有武器的声音,他不认为有人会刺杀他,知道这是神来保护他。他说:“何人护驾?谁来保护我?”他后面的声音答:“二弟云长。”他就知道自己是刘备转世的。皇帝都是很聪明的,他就问:“三弟何在?”关公答说:“镇守辽阳。”也就是东北辽阳。不过,那位镇守辽阳的将军没有福报,乾隆一听说,就调他进京,心太急了,用金牌调。接到金牌之后,立刻就动身,昼夜兼程的来,这叫金牌调。这一调,那位将军以为自己犯了很大错误了,不然怎么会用金牌调呢?他服毒自杀了。这只是故事。这就是“大威德天神常随守护”。

  像我们受戒的时候,你受了三归,受了五戒,就有护法善神护持你。你一破戒,他就离开你。凡是受过三归五戒的人,他遇到的危难很少。北京那时候,有吸鸦片烟的和尚,死的时候还是死在庙里头。那个时候,日本侵略,占了北京之后,我还在北京,好多和尚吸鸦片烟,庙里也有钱,没有钱就一处一处的卖庙,这些庙都很大,随便卖点土地,都够他烧一两年。但是他也不会死到街上潦倒。

  在我们家乡有一个传言,冬天零下几十度,大葱是冻不死的,还是照样生。有多少灾荒,多少灾难,还没有看见潦倒的和尚,俗语说:“饿不死僧,冻不死葱。”所以有人说没饭吃,出家当和尚去。在北方,这种的风俗很重,那个时候农村的庙,和尚不吃素的,都是吃荤的。虽然庙里头不准和尚娶妻,但是他也没受戒,还有外家,什怎么叫外家?他的家在外边,不在庙里头,这叫外家。末法就是这样的。

  面对这种现象,佛不准谤毁他,不准刑戮他,不准用国法制裁他,因为他是三宝种姓。你要是作善业,就有威神来护法你。当你身坏命终,就生天上,常居善趣,安乐国土,就是天上人间。这就是剎帝利灌顶大王成就了如是第九王轮。

  “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善男子,如是如来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谓如实知若诸有情,成身恶行,成语恶行,成意恶行,谤毁贤圣,具足邪见,邪见业因,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或生地狱,或生傍生,或生饿鬼。若诸有情,成身善行,成语善行,成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身坏命终,升诸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或尽诸漏。如来如是如实知已,于彼众生起大慈悲,勇猛精进,现三神变,令彼众生,归趣佛法,教诫安置,成立世间出世间信。”

  “由此轮故,令自国土增长安乐,能伏一切怨敌恶友,善守护身,令增寿命。”这个国王就很好了,不但他好,这个国界里头没有作恶的。“善男子,如是如来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像这种事,以佛的智能如实了知,就是称性而理解的。对于生死,作好事作恶事,佛都知道。在十种智,善知一切众生的生死去处。要是这一切有情,他的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也就是身口意三恶恶行都成就了,恶业成就了,有这些恶行的众生,他是谤毁贤圣,对于贤圣有德的人都谤毁,具足邪见。由于这个邪见的因,他死了之后,就堕了三恶道,就堕入地狱鬼畜生。“或生地狱,或生傍生”,傍生就是畜生。或生饿鬼,就是三恶道。

  如果反过来说,这些众生要是身善行成,语善行成,意善行成,他成就了身善行,成就了语善行,成就了意善行,不谤毁贤圣,也就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以这个业因,他身坏命终,他生的去所,就不同了;生善趣,生到人间,享受富贵荣华。生天上呢?比这个人间更好。“或生天上,或生人中”,这就是不定的意思,看他善业恶业的大小,如来都如实而知之。“于彼众生起大慈悲,勇猛精进,现三神变”,佛如实了知。这一类作善业的众生,佛生起慈悲摄护之心。怎么样摄护他呢?令这个众生以如来的神力,这个好的众生,善业成熟的众生,趣向于佛法。佛怎么样教诫安置他?成立了世间出世间信,在世间而信出世间法,先建立信心。

  “何等为三?一者神通变现,二者记说变现,三者教诫变现。由是三种变现威力,劝发有情,教诫安置,成立世间出世间信,令于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脱。”

  三种神变,“何等为三?一者神通变现,二者记说变现,三者教诫变现。”教诫他,好好增加善行,超出十善业,修习禅定,乃至给他授记,变现神通,记他在将来,示现神足通神境通,使他信心增长。如果我们得了不治之症,你念得诚恳,这么一求,地藏菩萨给你治好了。你不但生起净信,连周围的亲友都会生起净信。

  也有见着这种境界,他还是谤毁的,恶劣性的众生,他就是这样子,如果你说某某人因着念《地藏经》而得到菩萨加持,病好了,或者他的处境转化了。不信的人就说,哪有这种事,那病本来就可以好的。也有不信的人,不信的理由就是恶根性的。善信的人,有他善信的理由。

  所以,用那个神通异变去骗人家,因为这是众生的爱好。而正信的,他不堕邪知邪见,虽然也赞叹随喜,但是认为这不是究竟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要这样的劝发有情,安置他成立出世间法,令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脱。有趣就是有生死苦轮的六道众生,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趣,就是有六趣,这是指恶趣。有生死的,未得解脱的,让他们都得到解脱。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九佛轮。由此轮故,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我说的法都是正法,像师子吼似的,邪魔外道闻到,都摧伏了。就是这个涵义。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顶大王,为除四洲无量有情,种种身病,弃舍王位。以诸香汤沐浴身首,着鲜净衣,端坐思惟,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慈悲护念,为令解脱一切病故,以其种种香花伎乐,及余供具,供养一切大威德天神。尔时,一切天帝龙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知是事已,各相谓言,此刹帝利灌顶大王,具诸功德,有大威神,应作轮王,统四洲渚,我等宜应共往建立,令复王位,统四洲渚,令诸众生,无病安乐。时诸天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即便共往,立刹帝利灌顶大王转轮王位,令具七宝,统四大洲,皆得自在,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摧怨敌跨王大地,亘穷海际,谪罚皆停,刀仗不举,咸修正法,普受安乐。善男子,刹帝利种灌顶大王,成就如是第十王轮。由此轮故,于四大洲,爰及八万四千小渚,安立其中诸有情类,十善业道,善守护身,令增寿命,身坏命终,当生天中,受诸妙乐。”

  这是第十个王轮,最好的世间法。这个剎帝利灌顶大王,他为了要去除四大部洲众生的病,“弃舍王位”,用这个香水,沐浴他的身体,着一个鲜净的干净衣服。他就思惟了,思惟也就是观想,对四大部洲的有病众生,怎么样除掉他的身病?为什么有身病?身病是由于他过去多生的杀业重,所以身体才有病。

  还有,身病好治,心病不好治。怎么办呢?给他说法,他是为了解除这一切四洲的有情种种身病。他思惟了之后,就供养大威德的天神,这是指玉皇大帝说的,也是指第四天说的,并没有包括梵天,因为供养天帝是指第四天说的。还有龙王的龙帝,乃至八部鬼神众,乃至于大蟒神的神帝,莫呼洛伽是蟒神。他供养这些神,让这些神,以神力消除一切的众生病,这只是身病,并没有说法。

  这位灌顶大王,他的功德具足了,有大威神,应该作转轮圣王。这个转轮圣王是指金轮圣王说的,要王四部洲。四部洲,金轮圣王是王四部洲。银轮圣王,是王三部洲。铜轮圣王,是王两部洲,铁轮圣王,只能王到一部洲。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圣王了,这个时代也不像有圣王的业轮,国家无道,灾害频起,大家念《仁王护国经》就知道了。因为他的功德、福德,这些天神天帝龙帝乃至蟒神的神帝,八部鬼神的神帝,共相的聚会,讨论研究这个轮王,可以让他恢复王位,可以作灌顶大王。就立他为剎帝利灌顶大王,转轮王位,让他王四部洲,七宝具足。这个七宝不是金银玛瑙宝珠,而是四大部洲的七宝,一个是轮宝,这个轮王如果他的福报感于金轮王,这些鬼神天地就建设一个金轮。这轮有多大呢?最大的总统车也没有他大,比那大轮船还大。他的眷属、四大兵种,七宝都在这个轮子上。七宝都是轮宝。他可以乘这个轮子飞行四大部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西牛贺洲,我们只能在南瞻部洲,因为在太阳的南面,太阳的北面是北俱卢洲,太阳的西面是西牛贺洲,太阳的东面是东胜身洲。

  这是神话,佛经就引用这个神话来说明金轮王。我们不要说四大部洲,一个南瞻部洲有多少种族,多少语言,多少生活习惯。每一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的生活习惯,已开发的国土,他有一种沟通的语言。未开发的地方,飞机都飞过,也有飞机到不了的地方。特别是海里龙的种族,海里的有情众生,有多少类?王大四部洲,你得通一切语言。第一个是生活习惯。他有不同的风俗,要想统一,有那么容易?统一四大部洲可不容易。他有这个神力,这是轮宝。

  还有象宝,象跟凡象不同,也没有普贤菩萨所骑的象那么大的神通,而是一般的象宝。象宝就是象中之宝,这个象是宝象。还有,马宝,天马行空,就是马宝的意思,天马能飞。还有珠宝,珠宝就是如意宝珠。轮王所有的宝贝,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没有夜明珠,黑夜得用灯光。如果有颗夜明珠,这间屋子就亮了。还有我们也没有避水珠,无论你走到江湖河海,拿避水珠,那水就两面分开了,你就可以走过去。刮大风不论台风,不论什么风,你拿定风珠,往那一搁,风都没有了。轮王有这个宝贝,本来具足,我们没有福报见。不过,这些宝珠,都不如地藏菩萨手上的如意宝珠。修成跟地藏菩萨一样,你就可以得到如意宝珠。

  这是七宝,还有女宝。女宝,也就是美女,这些美女并不是贪欲的美女,而是很清净的。大家听讲《维摩诘所说经》,天女挖苦舍利佛,那是菩萨化现的。但是这位轮王,虽然是有德的,还未感到是菩萨化现。歌女、妓女,大家可不能想到是唱歌的,要是想成我们人间的歌女,那就不成宝。在人间,什么是宝?宝就是尊贵、稀少。因为这个涵义,所以说女宝。

  还有总理统率军队,都在金轮上。那个大臣的威神不可思议,可以摧伏一切的怨敌。到了那个时候都是持戒,行十善业。哪里有怨敌呢?国王的轮宝所到之处,都是清净的,立他为灌顶大王。七宝具足了,统四大部洲,皆得自在。凡是一说到剎帝利王,这轮王具足千子,一千个儿子,但不是同一位夫人生的,或者无量的夫人,但是这种的情况,不能以一夫一妻制来论断,这是不可行的。他的寿命极长、勇健,又有千子,而是行清净行的。转轮圣王,如果是邪淫,是不可以的,他也当不了转轮圣王。这是意境。有时候是化生的,而且千子都是勇健端正,能摧怨敌。

  凡是他所统率的四大部洲,亘穷海际,海际是很不容易穷尽的。太平洋、大西洋,这是我们所见到的,而须弥山的周围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面是咸水大海。有句俗话,三山六水一分田,田地占一份,三分是山地,六分是水地,能种的田只有一分。谁也没有去量一量太平洋究竟有多大?还有五大洋!不只是一个洋,还有印度洋,还有南冰洋,北冰洋。亘穷海际,就是连海的边界都穷尽了。这是说统率之广,大地之外,一切的诸山诸海际,到他这个时候没有刑罚,没有责备,一切刑罚都停止了。也没有责罚的刑具,刀杖不具,咸修正法,普受安乐。所以这个灌顶王成就了第十王轮。

  由于这个轮的缘故,于四大洲,遍及八万四千小渚,就是小洲。八万四千个小洲,小国家,有八万四千个。这是举其大数,安立其中。这些有情类都行十善道,都守护自己的身,寿命增长,身坏命终,没有堕三恶道。那个时候金轮王所统率的人民都是行十善业的。命终了都生天上,不会堕三恶道的。这只是在佛经上这样说,究竟有好多个金轮王出世,并没有记载。起码在我们这个国土里没有记载,铁轮王也没有。那个时候,只是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仅仅是黄河两岸而已。三皇五帝,他所统率的地点很小很小。那是坐井观天,不知道人家外面的领土有好大,是这样的涵义。懂得这个涵义就行了。

  这就是用佛眼观的。那个好的国土里头,好的四大洲时候,或这个洲建立的好多万万年。佛出世八万岁的时候,有的佛住世一劫的时候。那些都是金轮王护法,可能有。但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不是这样子,人的寿命只有百年,国家是战乱频繁。佛在世的时候该没有战乱?佛在世的时候也一样。

  如果研究印度历史的话,看看印度是什么情况,一样的。而且释迦牟尼佛所化导的只是恒河两岸,你到印度看佛的圣迹,只在恒河两岸。尔后,佛法传布到整个的四大部洲。除了北俱卢洲不信,其它都有,乃至于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就我们所居住的国土,就我们所能见着的,就我们所了解的也是如是而已。这四大部洲像神话似的,因为没有记载,意识当中没有留存这种回忆。或者前生有,现在都迷了。但是你要修,你勇猛精进的修,会得到神通,都有的。

  所以有些大德,他入定观察,能观察到许多世界,他为什么不说呢?他说了谁信吗?还会说他疯了,精神错乱。所以必须是平等的,佛示现在人间,他并没有比人家高超好多。《阿含经》就说他跟人是一样的,他也托钵乞食,生活起居是一样的。因为要度化人,他要是示现特高的,一般人就会感觉到高不可攀,我们怎么能学得到?所以有人说像你们和尚,那些戒条,我们怎么受?也有人看到,甚至于认为不吃肉还行?有人说:“我也想当和尚,要是他要我不吃肉,我就不当。”这种种的要是随着欲望来认识,这是不可能的。要这样来认识,王轮也如是。

  “善男子,如是如来昔菩萨位,知自他身有无量种诸烦恼病,以定香水,洗浴其身,及以谛法大慈大悲,灌沐其首,着惭愧衣。十方一切诸佛世导,以诸静虑,等持精进,方便智意,慈悲护念,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庄严宝器,堪容一切三种不护。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及与十八不共佛法,堪得无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无不具足,常欣利乐一切众生。是求佛宝商人导首,能救有情生死众苦,能施有情涅槃大乐,我等一切诸佛世尊,应以诚言与其所愿,令成如来应正等觉,得无上法,为大法王,我于尔时依福慧力,勇猛精进,于四圣谛如实知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如转轮王统四大洲皆得自在,如是如来于四静虑,四无色定,四种梵住,四无碍解,四圣谛观,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及与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智皆得自在,如转轮王具足七宝,如是如来成就七种菩提分宝,如转轮王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伏怨敌,如是如来有阿若多憍陈那为最初,苏跋陀罗苏剌多为最后。诸大声闻,从佛心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诸漏永尽,各为勇健,具四梵住,名为端正,能伏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怨敌,如转轮王化及八万四千小渚。如是如来于百俱胝南赡部洲,于百俱胝西瞿陀尼洲,于百俱胝东毗提诃洲,于百俱胝北俱卢洲,于百俱胝诸大溟海,于百俱胝诸妙高山,于百俱胝四大王天,于百俱胝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于百俱胝大轮围山,于此高广一佛土中,言音施化,皆得自在。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十佛轮。由此轮故,如实了知自身他身诸漏永尽,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摧诸天魔外道邪论,处大众中,正师子吼。”

  以下说佛轮。“善男子,如是如来昔菩萨位”,过去佛在兜率天行菩萨道的时候,只是亲身经历跟众生的一道,知道自身、他身,也是就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在因地的时候,没有成佛之前,知道自己和一切众生的身,都有无量种种的烦恼病。这不是灌顶大王的身病,他知道无量的烦恼病。佛用定香,除烦恼得用定除,定能生慧,用定香才能去除烦恼。以这个定的香水,来灌沐其身。甚么灌沐呢?谛法,谛法是理法。香水洗浴是世间法,世间用香法,最干净,最清净,最香洁,洗身病还可以,但是洗众生烦恼病不可行。这个谛法,可以说就是心法,就是理法,入理,就是明心见性。以这个行大慈大悲,也就是救护一切众生的意思,悲能拔苦,慈能与乐,给众生快乐。拿大慈大悲水来沐浴其首,沐浴头部。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他的父王取四大海水来灌顶,那是世间法。他怎能取得呢?是龙王取的,他来供养佛的。

  “着惭愧衣”,穿的衣服是惭愧衣,有惭有愧。惭者,就是自己有了过就忏悔,总感觉自己不足,没有憍慢懈怠。精进勇猛,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自己要是作了坏事,要愧对人家。惭是自己内心,愧是行为。如果是思想起个坏念头,感觉有害于众生,不论起什么念头都有害于众生。同时,对自己也不利,这对修道不利,他所穿的衣服是这样的衣服。衣服是保护身体的,用惭愧来护法身,使法身永远清洁。十方一切诸佛世尊,都是“以诸静虑”,静虑还是定,就是思惟修。思惟修又叫三昧,又叫定。

  “等持精进,方便智意”,等持是平等,戒定慧三学都是平等的受持,对一切众生也是平等,没有取舍。这样的精进是作什么呢?要求方便智能。要想利益众生,必须得有方便慧。关于谛法之理,必须有方便善巧。有这个慧,用那个慈悲护念,护念哪些个人呢?就是有诸烦恼病的人,有这些烦恼病的人,慈悲护念他们。

  “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庄严宝器。”他说,我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一切众生对我称扬说,是有大福慧,是庄严的宝器。那个宝是庄严的宝器,那是什么呢?是福慧。这个宝器是承盛福慧的。他像宝一样的,像宝器一样承盛珠宝的。那个宝器,堪容一切三种不护。三种不护,有几种的解释,或者是说不护念的三涂也可以,或者是没有护念的三宝之心也可以,或者地狱饿鬼畜生是三种不受保护的,不护念他们的。那么我发菩提心的时候,乃至作到能够容忍、堪容,就是可以令这一切众生,不护的众生,我都要护念他。这是反过来说的,容这个三种不护的,也就是可以护他们。

  “四无所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前面讲过了。如来十力跟十八不共法,过去很少讲,只是提个名词。这个名词的涵义是很深的,我还是略略讲一讲。哪十种十力呢?就是如来的十种智能,由智能而产生的力量,由力量而产生利益众生。

  这十种智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佛的智能知道一切众生,他的生处,过处他处。从那个处来,再去其它的生处,处非处智力。

  二者业异熟智力。业因感的果报,这中间有异熟果,他的因错综复杂。例如在这一生所作的事业,有善业有恶业,有善大恶小,有恶大善小。这种种的业,哪一个先成熟了,就先受哪一个报。佛是清清楚楚,有这种智能。这是指一切众生,不是一个两个,一切众生就包括太多了。

  第三种,静虑解脱等持之智力。能达到各种解脱,解脱就是定,静虑就是定。我们说百八三昧,三昧就是静虑,静虑的定,定静虑的过程也很多,在佛就是平等的持受。像我们受持了几部经,每部经的一品,你是《法华经》的<普门品>,也算是受《法华经》。但仅仅是《法华经》二十五品当中的一品。而<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八十一品的最后一品,也算诵《华严经》了。诵一品等于诵全部经,是一样的。要体会到这层意义,我们没有这种心量,是不能平等的。持是任持的意思,以这种智能对待一切的三昧,能够使众生解脱。

  第四种,根胜劣智力,上根下根或者中根,这个是对机说法。这十种智力是对众生说的。十种智力是对众生说的,他知道他们是上根人,还是下根人,知道他们的根有没有成熟。佛有这种智能,叫智力。

  第五种,种种胜解智力。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理法,一切事法,佛有种种的胜解,超世间,超过二乘,超过菩萨。这种的智力超过十地,佛的十种智力是唯佛具足的,究竟圆满的。

  第六种,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是生长义,这个县跟那个县、这个村子跟那个村子的交界处,知道一切众生的种性。在《华严经》讲法界,界生种种法,所以叫法界。这个不说法界,叫种种胜解智力,有这种智能。

  第七种,遍趣行智力。我们刚刚解释了五种遍行,但是那仅是初起念的时候,能够普遍的知道众生所作的业趣向哪一趣。十法界,我们经常说六趣,没说圣人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也趣向。如果我们现在的行为是趣向佛法界,就是佛,你现在的用心,现在的思惟,现在的所作,这就是因。你向那个道上走,就在你作的时候,已经分别的趣向,这就很清楚了。如果是修苦集灭道法,你就趣向声闻,学的是缘起十二因缘法,就趣向于缘觉法。修六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修六度万行,那就趣向于菩萨法,菩萨就能究竟成佛了。这个是遍趣的。

  第八种,入随念智力,也就是说宿命通。佛是究竟的宿命,知道一切众生的宿命。知道过去的一切无量劫众生,每个众生的无量劫事,佛都清清楚楚,乃至你现在的心念想什么,从你现在起心动念,念你过去的无量劫,佛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在《金刚经》上,佛比喻恒河沙一沙一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微尘,再作一个恒河沙一个恒河沙的沙子累积的,有那么多的佛国土,每一个佛国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佛都知道他们的心念。无量无边的众生心里想什么,那比我们现在的地球六十亿人,不晓得多出千千万万倍。所以,我们的心念,佛都清楚。这就是念智力,这是不可思议的。最后,佛说,所有众生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佛是这样了解你的心念,剎尘心念可数知,剎尘的心念,佛都一个一个知道,念什么,都给你数出来。这叫随念智力,随你想什么,你只要一动念,佛都知道。

  第九种,死生智力。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生生死死,生生灭灭。

  第十种,漏尽智力。佛是究竟漏尽,二乘人也叫漏尽了,再不作了,在那个时候只是不漏落三界。佛这个漏尽就是再不落漏九法界,也再不回转菩萨。他也可以示现一切众生,因为他漏尽了,漏尽了才能够示现。因为示现,才能度这些众生。这就是十种智力。

  这是笼统的说一说。但《华严经》讲十种智力又不同,讲的又更深一点,但是各部经讲的十种智力,讲深讲浅,认识的深浅,随各人的智力。譬如大海水,味道是都是咸味,你舀一杯也是咸味,就是这个涵义。学佛法,只要你进入佛门,乃至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就是修行。

  在受三归的时候,我经常这样来祝福大家。我说:“你就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睡觉的时候要念,早上一醒的时候要念,这样就具足一切佛法。”虽然你没有这么详细的分别。总的来说,佛、法、僧,我们讲的是法。法是谁说的?佛说的。谁传的?和尚,僧人传的。你一念佛法僧,这部经你具足,那部经你也具足,这法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法藏。在拜忏的时候不是这样求吗?这样忏悔吗?你要这样理解十佛智。理解了之后,你多作回向。

  还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是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三业无失是三个。意就是念,就是身无失,就是身无过。那么,佛的身跟一切众生的身,乃至于菩萨都不共的。这是说佛的十八不共法,跟诸大菩萨共就不对,是不共的。佛的身而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心常在定中,乃至于示现化身,利益众生都是在定中,没有不定的时候。“那伽常在定”,就是这样的一个涵义。没有未经过佛智能照了,无论哪一法,没有一法不照了的。七欲无减,就是度生没有厌倦。八精进无减,永远精进,永远精进。九念无减,念念不忘利益众生。念无减,没有说一念失掉了利益众生的。

  所以我们也要念念不忘三宝,一念都不失掉。我们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好多念呀?所以我们跟佛距离有好远就知道了。你说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好多念没念三宝?你有好多念念三宝?自己很清楚。你念的是什么?财色利禄,功名富贵,自己的家庭眷属。我们和尚念寺庙道友,乃至于包括你念佛经,念佛,这都包括在内。你要是有贪着,心会不平等。我们有大小,从这到那都不成。像我们一睁开眼,一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别相很多,这念都失了。欲无减,就是度众生无减。精进无减,没有一念退失的。

  一切智能相应无减,就是永远不退。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能行,口业随智能行,意业随智能行,知过去智无碍。过去还有过去,过去还有无碍。无无碍,无障碍,知未来智能无碍,知现在智能无碍,一共十八。这叫十八不共法。这是不与一切菩萨共的,我们更说不上,不与我们共。唯佛与佛共同之法,这叫作十八不共法。

  十力、十八不共,包括一切,这样才能堪得无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无不具足。常行利乐一切众生,常时心求。心乐,高高兴兴的利益众生,我们都要学佛,学什么呢?不要看这个丑,那个好,那个漂亮。漂亮的,你就很高兴亲近他,那个丑八怪,你看见不高兴,离远一点,跟你说话,你都不大耐烦,心不平等。

  还有你厌恶的,还有害过你的人,怨敌,你第一个发心要度跟你作对的人,就是你的冤家。你要是能把你的冤家度了,你的六亲眷属自然都度了。你的烦恼就少了,怨恨心也没有了,憎恨心也没有了。他害过你,他用那个害你的心,你用慈悲心来跟他对照。

  我讲一个故事。我们在纽约的时候,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小姐,她在那儿打工,在邮政局里头的同事当中,有一位白人小姐,对她简直是处处刁难,两个人共坐同一个办公桌。她在我那儿拜忏,就气到不得了。想请假,不干这个事,但是又考虑到邮政局很难得进入。到了邮政局,劳保、福利都特别的好,想用诅咒来咒那位白人小姐,让她倒霉。我说:“妳不要咒她,咒她更坏。你拜忏给她拜,求她转变思想。”她说:“她那么害我,我还给她拜,还给她回向?”我说:“这就是佛法的妙方法,用慈悲来对待怨害。过去,你一定跟她有因缘,不然不会的。你试试看。”头一回不干,说了两三回,我就想出个方法。我说:“你去买咖啡,你多买一杯,中午都是喝咖啡吃点面饱,你买一份给她买一份,你对她特别好。她越对你不好,你越对她好。你作这么十天八天看如何?”后来照我的建议做了,那位白人小姐居然对她好起来了,以前要停车,那位白人小姐特别把车停着,让她停不进去。后来,对她特别好。

  这是小事,也就是彼此没有多大怨仇,说是这么随便一下子就转了。像有大怨仇的,你对他怎么好,他还对你心理一直不信任你。甚至母女、妯娌、弟兄,这种现象都有。是什么原因呢?过去世有结。哪个结呀?那个疙瘩没有解开。现在你就用善的方法,求佛菩萨加持他,来解这个结。我们解了,才能够证得菩提。对于冤家,你要特别给他回向。所以你要平等对待,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我们作法师的,对道友不要起分别心。或者这个道友智能大,我一说他就会。我谈的都很合得来,就对他特别好一点。另一位道友他对我很远,心里头看到总是不如意,这可不成。这不是起大慈大悲心,越是这样的道友越要对他特别好。他越是不上进,不精进,懈怠,要特别慈悲他,要原谅他,不要让他懈怠。

  我们有一位道友,在大陆上,归依佛很多年,满口荤味,骂人都带脏字的。这就要不得。说话不开口还可以,一开口,这个道友那个道友怎么样,搬弄是非,这叫说三宝过。对出家人就说僧人的过,甚至于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药师佛,他都有评价的。他还是学佛好多年,分别心太重。我们要把每位道友,都看作是释迦牟尼佛。他用药来救度众生,这么作,那是药师佛。那是阿弥陀佛,那是不动如来,你也可以这样讲。五十三佛利生的方便不一样。他们证得的根本智是一样的,跟我们的具足法身是一样的,但是方便善巧不一样的,一定得懂,道友之间要和睦相处。

  “善男子,我成如是十种佛轮,本愿力故,居此佛土,五浊恶世一切有情,损减一切白净善法,匮乏所有七圣财宝,远离一切聪敏智者,断常罗网之所覆蔽,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于后世苦不见怖畏,常处遍重无明黑暗,具十恶业,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轮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诸天魔外道邪论,摧灭一切诸有情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随其所乐,安立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这是佛的十轮,最后一段是总说。佛是对地藏菩萨说的,这位善男子,称的是地藏菩萨。我因为成就了以上所说的十种佛轮,又加上本来的愿力,本愿力故,要生这个五浊恶世,度脱一切苦难的有情众生。对于这个善法,白净是形容善法的,白者是对黑来对比,善对恶来对比,净对垢来对比。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行的都是黑法,都是垢染法,都是不净法,匮乏

  七圣财宝,圣财宝跟前面七宝又不同。什么是七圣财宝呢?信、戒、惭、愧、闻法、布施、智能,七财宝。匮乏就是没有,缺少。对一切有聪慧明智者的善知识,远离这个五浊恶世,要是有智能的人,所遇到的是愚痴的、浑浊的,都是恶业的众生。

  “断常罗网”,断是断见,常是常见,都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善恶果报的。不是偏于断,就是偏于常。或者认为人死了,就断灭了。常见如是,一切法常见如是。这就是覆蔽他自己的智能心,覆蔽明了的心。他所好的是什么呢?是住恶趣,“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他常作恶业,善业很少。乘恶趣车说达到的就是恶趣,这个恶趣是纯指三恶道说的。因为他不相信因果,对未来的受苦受乐,他不相信。他既然有断见的思想,不相信未来的苦,所以不生恐怖之心。如果对未来的苦,生起恐怖之心,作这个恶事,作一件害人的事情,或者损人利己的事情,一定要受恶的果报。要是生起这个畏惧之心,他就不会作了。说害人者终害己,他不相信这个话,当然要得到现前的安乐,不管后果。

  所以,他对后世的苦,他不恐怖,不怖畏。他所注重的、所行的,完全是黑业。被无明的黑暗覆蔽了,他就造十恶业。十恶业就是杀、盗、淫、贪、瞋、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都是恶业,也就是十恶业。五无间罪,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要是犯了这五种罪,下地狱就像射箭那么快。毁谤正法,行邪见,佛所教诲的正法,他毁谤不信,不信就是毁谤。所说的是毁贤圣,破坏三宝,谤毁三宝。

  谤毁佛所说的法,毁呰这些贤圣僧,这也是毁谤,涵义是一样的。对于善法,距离就远了,“离诸善法”。他所作的都是恶法,“具诸恶法”。这是形容说,这个五浊恶世的有情,他的身口意都是怎样作的,他所作的是恶业。善法没有了,损减了,损是损失,或者是减少,不是完全的毁灭了。因此,在五浊恶世的有情众生,他所驾驭的都是恶趣的车,不是善趣的车。乘恶趣的车就是行十恶业,就会得到后世的苦果。他所处的,无论所处的时间、住的处所,所行的一切事,都是无明黑闻。所谓无明黑暗者,就是没有智能。因此,他具足十恶趣车,甚至比十恶还重的,要造五无间罪,毁谤正法,毁谤贤圣。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之所以能在得安隐住,所依据的就是以上所说的十种佛轮。

  “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轮故,得安隐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伏诸天魔外道邪论”,这一类众生的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很不容易转变。我们每个人的烦恼是不是很不容易改变?很不容易改变,烦恼包括很多。因为我们没有智能,看不清楚一切事物;我执我见总是很深,稍微不顺自己的心,就产生烦恼。这类事很多,有轻、有重,要想断除这种烦恼,很难。

  所以佛说,要想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娑婆世界刚强难调难伏,很难度脱。他的烦恼就像金刚一样的坚固,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还是随他所喜乐的。这娑婆世界还是有好众生,不完全都是这样子,还是有智能类的,或者想出离三界的,想求三乘果位的。那就随他们所信乐的,安立一切有情众生,给他们说法,令他们住三乘不退转地,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不再退堕六道了,不在六道中轮转。不退位是指六道说的,不退于凡夫。

  “尔时会中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一切声闻,一切天龙,广说乃至一切羯咤布怛那众人非人等,皆大欢喜。同唱善哉,雨大香雨,雨大花雨,雨众宝雨,雨大衣雨,一切大地皆悉震动,闻说如是十种佛轮。于众会中,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获得种种诸陀罗尼三摩地忍。复有无量无数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得不退转。复有无量无数有情逮得果证。”

  他说,从天龙乃至乾达婆、阿修罗,乃至人非人等,闻到佛所说的轮,皆大欢喜。在会中的这些人就是四众子弟子,有菩萨,有声闻,也有缘觉,他们因为佛所说的法,引起他们的欢喜。“同唱善哉”,也就是赞叹,同时,在这会中雨香雨,“雨大花雨”,就用香花众宝来供养。数字用“雨”来形容,像普降甘霖那样子。在这个时候,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地都震动了,也就是佛在说这个法时所感召的,地都震动了。闻说如是十种佛轮,闻到这个佛轮,这个会中的听闻法者,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摩诃萨,“那庾多”是兆,“俱舍罗”是亿,也就是亿兆。在这个会中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有好多呢?八十四百千那么多兆的菩萨,得到无生法忍。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获得种种诸陀罗尼三摩地忍”,证得无量三昧,“陀罗尼”是总持,总持着一切法。“复有无量无数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得不退转。”有些众生在这会中发了菩提心,得到信不退位。不退转是指着信说的,信了之后而后发心,发了心再也不退失他的信心。还有,无量有情得到果证,这个果证,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缘觉。这种专指佛说十轮的时候,就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么多的有情,有的发心了,有的证果了,有的证了无生法忍的位子。就是最后说得益的部份。第二卷<十轮品>,就讲完了。

  五浊恶世的刚强众生,像金刚那么坚固的烦恼,大家可能有所体会。不过,杀佛出佛身血是不可能有的,但是纸像或泥塑木雕的像,破坏佛像,相应的有如是的罪。破法、谛法、谤僧,在僧中挑拨离间,破和合僧,造两舌,搬弄是非,那个罪就大。这不是说是他以口业搬弄是非,而是破和合僧的罪,成为逆罪。现在的情况,恐怕还不少。作这类业的众生很多,不过,过去很少听说有杀父杀母的现象,现在这类的犯罪案件也不少。为什么呢?业重了,众生的福业愈来愈轻,乃至于没有了,所以社会上才出现这些现象。佛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前面用佛的十轮对照世间的十轮,剎帝利王的十轮,就是世间法,世间的现象,佛从世间,超出于世间,达到出世间。这仅仅是佛说的第二品。

  从第三品开始,就广泛解释佛十轮的意思,那也是剎帝利王世间法的意思,两个互相的情况都存在着。不过,现在的当前情况,世间法中,作十恶业的众生比较严重。作十善业的很少,也不是没有。归依三宝的弟子都是作十善业的,但是就整个世界五十七亿人口的比例来说,还是少数的,乃至证果成道,得到诸陀罗尼三摩地的菩萨,可能没有了,既使有了,要是我们的福慧不具足,也见不到。发了菩提心的,能够一信了,再也不怀疑了。对佛法僧三宝,信了之后能够起行,依照佛所教导的法去做,这样的众生很少了。

  十轮品 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五明学佛网: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梦参法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节录 

 梦参法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节录 

 梦参法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节录 

 梦参法师:念诵地藏菩萨 花草茂盛——《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梦参法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漫谈 

 梦参法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第六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第五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四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无依行品第三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