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佛陀讲“苦”消极吗?了解苦,是为了不受苦


   日期:2019/9/24 16: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语:父母用自己人生的经验告诫、教育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提前告诉孩子避免遭受困难和挫折的办法。佛陀对众生儿女的慈爱亦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佛的慈悲遍及六道每一个众生,告诉众生痛苦的根源,如何离苦得乐,并从轮回中究竟解脱的无上妙法。

  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智慧、最慈悲的那一面,完全开发、究竟觉悟了以后,就叫佛。每个人内心当中都具备着佛性,但是还没有被开发,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完全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美丽绽放。

  为什么佛坐在莲花上?由此在告诉我们,佛虽然本来是个凡人,但经过完全的开发潜能之后,变成了一个已经开花结果,究竟觉悟的佛,所以他遍知一切。

  当佛陀看到在轮回中的众生儿女,都在苦难中挣扎的时候,如父如母的佛,怎能袖手旁观呢?因为我们本来也可以和他一样成佛,只是潜能还有待开发,还没能觉悟。

  不少人会有疑问:“佛教一天到晚讲“苦”,是不是很消极?”当然不是。这就像为人父母,会经常提醒小孩:“你多吃点儿,不然长不高;你多穿点,不然冻到会感冒;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没有好工作;你要和大家搞好关系,不然将来就没有朋友”等等。

  为什么父母要告诉孩子如果不这样,将来可能会怎样?因为家长们比较有经验,疼爱孩子,担心孩子以后受苦受难,担心他长大了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和美的家庭等等方方面面,担心他将来遇到困难挫折没办法解决。

  其实,父母一直在为孩子将来不受苦做着准备。佛陀把众生视为儿女,告诉我们,轮回即是苦,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些都是为了众生儿女不受苦的教育,都是为了众生儿女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怎么能是消极呢?

  释迦摩尼佛,是一个真正的富二代、权二代,悉达多王子生下来什么都有,权利、财富、军队、妻妾成群,荣华富贵享受不尽,但是他发现这些根本无法带给他真正的快乐,为了揭开生老病死的谜题,他苦修六年,到处拜师,最后终于发现,所有一切苦难都不是莫名其妙产生的。苦的来源在哪里?是苦“集”灭道的“集”,十不善就是“集”苦的来源,正是痛苦的根源。

  就像父母是过来人,知道有各式各样的痛苦,知道如果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没有足够的智慧,就解决不了人世间的很多困难。

  佛陀当然知道,如果众生儿女没有未雨绸缪的心思,将来就会不断受苦,所以在轮回巨苦还没到来之前,会想方设法帮我们预防,让我们先了解痛苦的源头,并尽量从根上拔掉它。

  轮回中的我们,被无明遮蔽了眼睛,所以搞不清楚做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做什么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尽管每个人都追求快乐,人人都不喜欢被别人伤害,人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平安、健康、长寿、欢喜,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等等,可是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杀生、偷盗、邪淫、挑拨离间、恶口、绮语、妄语、贪、嗔、痴”你做过多少呢?这些会为你带来快乐和幸福吗?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佛陀作为众生慈悲、智慧的父母,他那2500多年的苦口婆心、善语箴言你听进去多少呢?有没有改善呢? 做儿女的感觉到父母的教育消极,受损失的是谁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了解苦是为了不受苦)(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了解苦是为了不受苦)  

 嘎玛仁波切:淡化自我的宠爱,化私利为慈悲,才不会恐惧无常 

 嘎玛仁波切:有多少疾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祸从口入” 

 嘎玛仁波切:管好心念和嘴巴,任何时候都不要传播道听途说的 

 嘎玛仁波切:网上卖的犯太岁的挂牌,真的能化解太岁吗? 

 嘎玛仁波切:心存善念,最后受益的反而是自己啊! 

 嘎玛仁波切:修财神法的“密意” 

 嘎玛仁波切:累积福报最刻不容缓的观念 尊重生命 

 嘎玛仁波切:过度呵护只会消耗孩子的免疫力,提升身心的承受 

 嘎玛仁波切:心有定力,不因外境所转,就是快乐的主宰者 

 嘎玛仁波切:如何让生命之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嘎玛仁波切:谨慎!疑心病,真会让人造作下地狱的罪业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