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玄法师:“活在现在”距离​“安住当下”中间差了多远?


   日期:2019/9/15 12: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活在当下

  龙潭崇信和尚在天皇寺侍奉师父道悟禅师,有一天他突然问师父:“自从我来到这里,不曾蒙受师父您指示心要。”

  道悟禅师却说:“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

  崇信禅师很奇怪:“何处指示?”

  道悟禅师说:“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

  崇信禅师听了师父的开导,低头良久不语。

  师父却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龙潭在逼拶的这一瞬间,不容量思卜度,当下心开意解,悟道见性了。

  他又进一步请教:“如何保任?”

  道悟禅师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这一则公案十分有名,人人常常说“活在当下”时,就会援引这一则公案,但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妙处。

  到底什么是当下,就是指现在吗?

  活在现在,有人端茶来就饮,有人端饭来就吃,禅师也不是那么难模仿的嘛!

  非也!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是因为现在和过去未来一样,念念不住,如果心中充满了妄想分别,和过去未来又何异呢?

  所以天皇道悟禅师点拨崇信和尚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便是要断除他心中的种种妄想,真正地活在当下。

  这个当下,并不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中,却能通于三际,那就是我们这颗“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的心——安住当下,对一切的境界,不和它“为侣”而随波逐流,也不和它“作对”而剑拔弩张。

  《六祖坛经》上说:“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分明指出了怎样面对一切一切境界而安住当下,不于境上生心,也就是禅宗常说“历历孤明,不续前,不引后”,让心能够“孤”而不与万法诸尘生分别,“明”而照见万法诸尘不错乱。

  唐代的赵州从谂和尚请教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

  南泉说“平常心是道。”

  赵州又问:“还可趣向否?”可以通过某种法方法去证悟呢?

  南泉开示他,“拟向即乖!”如果心有拟议,行有趣向,就与平常心相违。

  赵州不解:“不拟怎么知晓是道呢?”

  南泉则告诉他:“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道不是凡夫的“知”,也不是木石的“不知”,如果“知”,只不过是妄觉而已,如果不知的话,那又落入昏昧,无所记录。而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不着一法,却了了分明。

  从安住当下,逐步进修则能守一不移、一念不生,最后臻于“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之境界。

  有人说,真正活在当下,就是不分别,什么都不能想,不可以起心动念,只要心生分别,就离道万里了,甚至有人以为学习教理会产生“所知障”,好像只有不学无术才能悟道似的。

  这样子可能不是在学佛吧,可能是在学做榆木疙瘩吧。

  还有人拈出“不续前,不引后”之语,以为就是把心路断绝了,什么都不要想,岂不见六祖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更何况这并非是指要修成无想定的境界,而是面对境界时,不为境界俘虏而去。

  不然,就这样一直憋着,就能憋出万法皆空的境界吗吗?可别把脑袋憋坏了!

  天女散花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有一个故事:

  当文殊师利菩萨带着大众到维摩诘居士家中问候时,两位大菩萨一起论义说法,这时候有一位天女也来到维摩诘居士的丈室中现身听法,心中欢喜不已,便以种种天花遍洒诸大菩萨、大弟子的身上。

  这就是“天女散花”的故事。

  神奇的是,每当天花落到菩萨的身上时,就自然地滑落到了地上,但是落到罗汉大弟子的身上时,居然黏在了他们的衣服上,即使阿罗汉们用神通力,都不能把天花掸落。

  这时候天女见到舍利弗尊者费力地清理衣服上的天花,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舍利弗尊者说:“这些花落在修道人的身上不如法,所以要清理掉。”

  没想到天女是一位智慧深广的老修行,告诉舍利弗尊者:“不要说这些花不如法,为什么呢?花儿本无所分别,而您却自身分别!如果在佛法中出家,但心中有所分别,这才是不如法,如果无所分别,就是如法。您看花儿落在菩萨的身上都不会黏住,就是因为他们都已经断除一切分别想。就好像是人心里怀有恐惧,那些鬼神就会趁虚而入,而有的出家人恐惧生死,这时候五尘境界就很容易侵扰他们的内心。如果离于这些恐惧,那一切的五欲境界都无奈你何了。所以说,就是因为烦恼习气没有断尽才会让天花黏着,如果烦恼习气都断尽了,花儿就不会黏着了。”

  这番话说得舍利弗尊者心服口服,而天女口中所说的“分别”,指的是“妄分别”,也就是对一切境界心生颠倒执着,对诸法本空的实相不知不见,是一种虚妄分别。

  而《维摩诘所说经》中还有一个著名的赞佛偈——“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长者子宝积赞叹佛的功德,能够安住在胜义之中,又能对一切的法“善分别”。

  可见,同样是“分别”,既有无明愚痴的“妄分别”,又有佛陀那样洞然明白的“善分别”。

  零分和满分,都一样不分别吗?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智慧的两个方面:

  一切法空,如果执着于幻相,把它当做谛实有、自性有,不免“猴子捞月一场空”。如果能够亲证一切法空所显示的真理,无能缘所缘之差别,就能够得根本无分别智。

  而一切缘起差别相绝非是断灭、顽空,而是因果历然,丝毫不紊乱,能够对万象纷呈的差别相进行分别,这就成就了道种智。

  所以说“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而要圆满地了知诸法的总相和差别相,这两种智慧都不能或缺。

  若是把远离虚妄分别当成啥都懵懵懂懂的,我很好奇您在考试不及格的时候咋跟老师理论的?老师是不是也跟您说,0分和100分都一样,不要分别。

  安住当下就是这样,既要“闭目”不妄分别,又要“开目”善加分别。禅家所谓“杀人刀、活人剑”也!

  圆悟克勤禅师有一个更精辟的比喻:“行是行,坐是坐,着衣是着衣,吃饭是吃饭。如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初不作计校,而随处见成。所以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自己的心就像一个明镜台,不住在过去,也不住在未来,面对现在的境界,也不妄加好恶拣择,只是境来即现、境去即无,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平等地应对,不作计较,随处现成。

  他对天皇道悟禅师“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是故六祖慧能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拨云见日,顿悟祖师西来之意。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圣玄法师       安住当下)(五明学佛网:圣玄法师       安住当下)  

 敞开心扉 安住当下 

 明海法师:安住当下的修行 

 净慧法师: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第一讲 安住当下 

 传喜法师:安住当下好修行 

 圣玄法师:学佛这么久了,你还执著​在“不执著 

 圣玄法师:吃饭也能修行?佛陀有教诲 

 圣玄法师: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我吃亏了吗? 

 圣玄法师:面对诽谤最好的因应之道 

 圣玄法师:话不要乱说!佛陀教你正确的说话之道 

 圣玄法师:我适合在生活中修行吗?三道选择题帮你认识自己! 

 圣玄法师:你把观世音菩萨赶跑了吗? 

 圣玄法师:学会诵《楞严咒》,相当于给你的人生开了外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