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了什么?


   日期:2019/8/30 13: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惊世醒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了什么?

  佛教相对于其他宗教,它的优势是:允许你思辨,可以让你通过自己的修行去理解和论证。提到佛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神——佛陀或释迦牟尼佛,这个与基督教的耶稣、伊斯兰教的安拉同等伟大的人物,一经出现,就震惊了亚洲,其思想很快传到了周围的很多国家,而其中就包括唐朝时期的中国,随后又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扩散,吸纳了众多信徒。现在佛教已经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

  那么,佛陀为何这么厉害呢?他的思想有哪些过人之处和精华学习之处呢?今天,哲学诗画就带你一起进入——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悟道。

  佛陀的悟道经历——

  公元前566年,佛陀出生,其父是当时的一个名叫刹帝利种族的净饭王,因此佛陀属于刹帝利种姓,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很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即后人经常说的修行出家。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6年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但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这时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终于悟出了“四谛”(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出的道理,后人整理成佛经,一直作为佛教的经典传承着,由于释迦牟尼的努力和带领,后世有很多人追随和学习,成为了他的信徒,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教派——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迅速扩散。释迦牟尼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涅槃。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的真理——

  大家普遍认为的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了四真谛,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

  1,世事无常

  世间的事物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个都理解,在此不赘述。

  2,苦的根源

  对外物的贪恋是苦的根源,决定了我们对苦的体验是一种必然。

  首先,因为人类永远不满足,所以快乐必然会短暂。

  其次,我们的情绪、感觉不能反映真实世界。在佛陀看来,我们身处的是一个表象的世界,虽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却到达不了真正的智慧,所谓的彼岸,我们用自我的短浅认知永远无法达到。

  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陀当时考虑最多的除了解决人对死的恐惧以外,就是最大可能地帮助人们解决苦的问题。他认为贪、嗔、痴,就是我们苦的三层原因。

  3,无我或破除我执

  佛陀认为人的身体、感情、感知、想法、行为、甚至意识,都不属于真正的自我。对此,现代脑科学和精神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我们的大脑和意识中并非只有一个自我,还有一个本我和超我,在生活中,由于环境的影响,我们经常会犯自己欺骗自己的毛病。这些都是另一个我在作祟。

  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至少有7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会试图控制我们。比如你考虑吸烟时,就会有支持你吸烟和反对你吸烟两个模块在竞争,最后会有一个模块胜出。这样我们就很难说我们有一个统一的自我,因为不同的模块的感情和思想都是不同的,都在分别以各自的走向影响着自我。

  而佛陀在对待这些时,采用的策略或方法是无我,或者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为破除我执,把内心的执念去除,把那些让你的生命变得沉重的放下,用一种大无畏、超空灵的心境替代原来的执念和众多尘世欲望。

  4,涅磐

  上面说的无我,指的是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所谓的自我是不存在的。而佛学里的自我,还有一个外部的概念,就是通过修练可以达到个人和外界合二为一的境界,有点类似于中国道家文化里的天人合一。

  贪、嗔、痴中,最害人的就是贪,你想要把外部的东西全部占为己有,变成我的。如果你修练到了“无我”的境界,那你和外界就没有边界了,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也就不存在贪了,因为那样,纯粹就多此一举嘛。

  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涅磐,是一种超级的宁静、幸福、自由,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清楚的认知和直观理解。而且涅磐可以摆脱因缘,也就是因果关系的控制,进入绝对的无条件自由,达到至高无上的终极幸福状态。

  这是所有学佛者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一个极为艰难的修炼过程。就因为它的境界难度和语言理解难度,当今世上,至今没有几人敢说自己进入了涅磐状态。

  除了以上四个真理,佛教后来在佛陀悟道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色即是空、冥想和瑜伽(侧重肢体动作,在此不赘述)。

  1,色即是空

  色就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比如你看某个人,感觉很坏,或者感觉很好,似曾相识,那你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其实都是先入为主的带有情感的,比如,听到尖叫会联想到危险,看到阳光会感到温暖。这种情感在以前那个技术落后的时代,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做出各种判断,更好的存活下来。

  但是由于这个情感是主观的,有可能出错,而且不同人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会我们对真理的把握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遮蔽。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对你做了一件坏事,你就会给他贴一个标签,坏人,而且你的实际行动会和他对立。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其实是没有固定性格的,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他的性格和行为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你给他贴一个简单、固定的标签,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应。

  学习佛学可以帮我们认识到,自己对世界的主观看法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世界不带感情色彩,因此要去除这些色,达到空的境界。所谓的“色即是空”,就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主观情感、看法、内涵,其实都不真实,我们应该客观、真实的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本心和本真,不受外物的干扰和迷惑。

  2,冥想

  佛学强调内在修行,仅仅靠外在认知或学习知识、技能无法领会佛学的真谛。要想领会佛学真谛,还要懂得冥想。

  它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或者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而达到不被人脑模块轮流影响和控制、不受制于外物的境界,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自我。这里有一个例子——你在火车站,各种模块或外物就如同一辆一辆火车,它们都想把你拉上火车,于是你就在不同的火车之间跳来跳去,犹豫不决。而通过冥想,你可以做到站在原地不动,静静的看着各列火车开来开去,而就是不上车。

  学佛的意义所在——

  学佛之后,真正的悟道之人会把佛法当成一个超越自然选择的方法。为什么要超越自然选择呢?因为自然选择的设定具有天生的不合理性。

  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以便高人一等,享受荣光。于是,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去用精致的利己主义成就自我。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呢,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用一种整体视角或宇宙视角去看世界,那么“无我”和“空”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每个人、每个生灵、甚至一草一木都是一样的,人类并没有什么特殊或特别之处。

  一块腐烂发臭的肉,从人的视角来看,它里面有细菌、对健康有害,显然是个坏东西。但是从细菌的视角看,腐肉恰恰是它们繁殖的温床,对于细菌来说,这显然是个好东西。这就是“色即是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认识到,所谓的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都是我们人类的有色眼镜给定义出来的。

  这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把我们从自然选择限定的狭小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水平、更宽阔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写在最后的话——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体察到了自然选择给人的思想的限制。他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工具,但是他通过内心的潜修和艰苦的历练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发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学体系,形成了很多佛教经书。佛陀走得非常非常远,以至于后世的人们已经很难真正理解他。

  两千六百年后,现代科学让我们再一次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这是佛陀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人类得以存续、和谐共处的法宝。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陀       菩提树)(五明学佛网:佛陀       菩提树)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杨曾文教授:泰国的当代佛教思想家佛陀达沙比丘 

 楞严悲华法师:佛陀的真爱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 

 道坚法师:佛陀为什么非常重视讲堂?佛陀时代讲堂化佛教能否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常礼敬佛陀 

 明奘法师:佛陀,请让我拉着你的手 

 戒法法师:佛陀的“民主”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