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六讲(1-2)


   日期:2019/7/11 16: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六讲(1)——大安法师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偈颂: 【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 这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的第六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的威德就像须弥山王殊胜、微妙,没有比这个佛的威德更超过的了。阿弥陀佛为什么会生起这一愿呢?是见到他方世界的刹土,比如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这一期八相成道里面,佛的座下的弟子们或者就有刚强、傲慢,甚至要取佛而代之的,比如提婆达多这样的人,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在世间的国王当中,有些国王对佛的恭敬不是至高的。这里主要是谈频婆娑罗王,其实他是佛的最早的一个护法,这桩事情是谈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有过成佛前的种种的修行,六年苦行常常托钵到王舍城,有一次频婆娑罗王一看到太子托钵的那种威仪,就生起敬仰之心,就赶紧下来,跟他就有一次谈话,交谈。就知道他原来也是王子出家,所以频婆娑罗王就劝他还俗,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愿意把国家的一半分给你去治理。当然太子并没有同意,频婆娑罗王就希望太子成佛以后,最先来他的国家,来度化,是谈这桩事情。说明他跟佛并治,并不是极为推崇佛。

  还有一个公案就是阿耆达国王,他是请佛与五百弟子结夏安居,在他的国家结夏安居他来提供饮食的,结果他把这个事情忘了,佛跟五百比丘就没得吃了,正好碰到一个贩马的商队,他们看到佛、比丘没有吃的,说我们也供养不出粮食,马吃的麦子可以供养出来,所以佛跟比丘就吃了三个月的马麦。谈这个事。等到三个月夏安居快结束的时候,阿耆达国王才猛然想起这个事情忘了,赶紧去忏悔,然后请佛到王宫里面做了一个盛大的供养。是谈这个公案。这些事情都反映,好像,似乎上首功德力不成就的表现,才是有这种不完美、不理想。所以法藏菩萨发愿,等到我成佛的时候,我座下的弟子,没有谁敢生起要跟我分庭抗礼的心,这个刹土、僧团只有一个法王,也不会有世俗的国王。所以就叫“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好,请看偈颂:【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 这两句是第七“庄严主功德成就”。就是在大众里面,教主功德成就。教主的座下有很多的天人,这就带业往生的他方世界的众生,他们也都是大丈夫相,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些天人众都以极大的恭敬心,来绕佛一匝、三匝、七匝乃至无量匝,来对佛五体投地、恭敬瞻仰。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生起这个庄严的愿呢?也是见到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这一期当中,虽然也有七众弟子,但是这些弟子当中,有的就表现为对佛的不恭敬,这种不恭敬的相这里举了四种。

  第一种,就是有一个比丘口气还有点挑衅地,向释迦牟尼佛提出十四难。十四难都是什么世界是有常是无常,都是在断常、有无的这个范围当中,这属于边见。由十四种见开出六十二种邪见的,如果不给我解释这十四种难,我就舍戒还俗去到其他的外道去学。但这十四个问题都属于戏论的范围,佛一般对这个事情属于置答,不加回答。这个比丘看到佛没有回答,投其他的外道去了。

  第二种是表达居迦离,这是僧团当中一个比丘,居迦离是提婆达多的大弟子,提婆达多为了分裂僧团,他也有五百个比丘,也有一些伴党,居迦离是他伴党当中的骨干。居迦离比丘就诽谤舍利弗和大目犍连。这桩事情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面有记载,说舍利弗、大目犍连去游化的时候,中途遇到了大雨,就正好有一个制陶家有一个比较大的房子,那就赶紧钻到那个房子里面去了,进了那房子,就夜宿那个屋子,但这个屋子很暗,实际上先有一个女人住进去了,但舍利弗、目犍连不知道。第二天早晨,是这个女人先从屋子里面出来,然后舍利弗、大目犍连后出来,这个就被居迦离看到了,于是他就散布谣言,诽谤说舍利弗、大目犍连跟那个女人有染了,当这个话一出来佛是知道的,他说三次佛都告诉他,你不要诽谤,舍利弗、目犍连是清净的。说一次他还说。佛虽然这样说了。但我亲眼看到了。不接受。等到第二次它又诽谤说,佛又告诉他,你不要再说这话,舍利弗是清净的,他还抗拒,我亲眼看到了!等到说到第三次的时候,就是佛三次劝他不要说,他三次抗拒、不接受,最后全身生疮,就堕到大莲华地狱里面去了。这是居迦离的这个公案。

  第三种不恭敬相,就是当时有诸多的外道,有些外道他假装信佛进入僧团,干什么呢?是来寻找佛有什么毛病、问题、缺点来攻击佛。是有这样的人,来卧底的。

  还有一种是第六天的天魔波旬类,他常常在佛所作种种留难。比如这个太子即将成道的时候,天魔来了,带着百万的魔军要太子起来,你不起来我把你抛到江洋大海去,就是来作留难不让佛成佛,佛当然入慈心三昧将他降伏了。佛成佛之后教化众生他又作留难,这个过程就常常劝佛涅槃,入涅槃。开始第一次劝的时候,佛说我还有弟子没有度完,还不能答应你。等到若干年之后他又劝,你现在度了很多弟子,也度得差不多了该要休息,等到这次劝的时候佛说,三个月之后入涅槃。他劝佛早点入涅槃。以后佛灭度之后他又有更大的障碍了,他派魔子魔孙混入僧团,“师子身中虫 自食师子肉”。所以魔就是这样的作障碍。这些都是种种不恭敬之相。

  是故法藏菩萨就发愿,等到我成佛的时候,天人大众都对我,对佛恭敬,无疲无厌。这里只是说天人,这个天人,前面讲的极乐净土是没有女人,也没有八部鬼神。这个天人还是随顺他方世界的称谓来指称的,这种恭敬不是佛要恭敬,实际上完全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因为一切修行人要得法上的利益,一定要从恭敬中求,印光大师常常会开示这一点:“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那些对佛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而且还来诽谤,还来这样,那是不仅得不到法上的利益而且会堕落。

  好,请看下面偈颂:【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 这四句是第八种“庄严不虚作主持功德成就”。这偈颂的意思就是,观察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大愿,以及果上成就的力量。这个住持是指本愿力的住持,有在本土的对自己刹土的众生的一种加持力,另一方面也是这种本愿力,慈悲的力,像光明一样地遍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在十方无数的刹土对净土法门的住持,所以无论是在极乐本土还是在他方世界,只要有幸遇到了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就没有空过的,就没有空过的这里面意思很深广,就都能得到利益。

  比如具足信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阿弥陀佛保证你能往生。一往生就能住在大乘正定聚,直趣大乘涅槃。往生之后,无论是在极乐本土还是到他方世界游化,就在一生一定能够得到一生补处,对他方世界有缘的菩萨种性来说,闻信阿弥陀佛的名号都能得种种无生法忍。

  “遇无空过者”包括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极乐世界的名号,哪怕他不相信,哪怕他诽谤,他都种下了一颗金刚种子,迟早这个种子生根发芽,能够让他产生信根、信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本愿力就有这么一个神妙。只要遇到了就不会空过,不空过最终让你得什么呢?能让你满足“功德大宝海”,功德大宝海就是让你成就大乘的佛果。有佛的果地上无量的功德,证得这个法性心王。而且这个满足佛的功德,前面还有一个“速”,净土法门能够让你快速地成佛,速度很快,是一个捷径里面的捷径。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佛的果地上功德来全体赐予凡夫众生的,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法门,能够快速成佛,这偈颂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生起这个庄严?也是看到他方世界的佛有不圆满的地方,就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不圆满。比如说,座下或者是以声闻种性,作为僧团的基本的成员。声闻就是要自己断见思惑出离三界轮回的,他就发不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净土,饶益有情的大菩提心。当这个菩提心没有的话,他大乘的佛果是没份的,这是一种。

  还有一些信众、弟子们,虽然有幸值遇佛出世,这都是很要善根了,没有深厚的善根很难生到佛世,但虽然生到佛世,还是最终堕到三恶道里面去了。这里面又举出僧团的几个名字,这里提婆达多和居迦离前面大家都了解,这里提一个善星比丘。

  这个比丘也是很有特点,他是跟佛做侍者的,但是他处处跟佛抬杠。举几个小例子,佛托钵到城里去,他跟在后面,信众对佛都很恭敬,佛走过的那个足迹,那个脚迹,大家都要去顶礼,佛的脚迹,脚底有千福轮相,那都很清晰的,善星走在后面他就不高兴,佛一走过去他就用扫把扫掉那个足迹,但是他也扫不掉,那个足迹还在那边,他这种行为就让人家反感,你扫佛的脚迹干嘛?你很讨厌佛是不是啊?

  比丘戒有一条戒叫恐怖其他比丘戒,就是来自于他。佛晚上在经行的时候,按侍者的法则,佛经行他不能睡觉,他要站在一边侍候、等候。然而这个善星就不耐烦了,经行到上半夜他在旁边提醒,“上半夜过去了,该回房了。”,佛不理他。中夜过去他又提醒,“中夜已过,该回房了。”后夜将过,这时候他不耐烦,他采取什么措施呢?他听说农村,如果有小孩子啼哭的时候,哭得不停的时候,大人就会吓唬小孩子说,“你再哭,就把你交给薄拘罗。”薄拘罗是一种鬼,小孩一听这个赶紧就不敢哭了。他得到启发,他也找来一条被子蒙在头上,躲在灌木丛里面说“我是薄拘罗”,就是想恐怖佛赶紧回房间。

  佛有一次看到一个尼犍子,预记他七天之后要堕到鬼道,然后善星比丘就抬杠,这不可能,人家都是证阿罗汉的人,怎么能到鬼道里面去?

  《往生论注》2016第六讲(2)——大安法师

  一方面他对佛抬杠,另一方面他悄悄地跟那个尼犍子说,佛跟你说七天之后要那个,你善巧方便不要有这个结局哦!还去通风报信。这个善星够“厉害”的,就是他处处跟佛产生一种恶邪之心。本来他还原来证到四禅的,结果四禅退失,这时候他又生起了诽谤佛的心,佛不是说得涅槃就不会退转吗?我已经得涅槃了怎么退转?佛讲的话都是诳语,都是骗人的。所以善星比丘也是生身堕到地狱里面。这些人值到佛世出家,而且跟佛有这么好的因缘,都堕到地狱里面去了。

  还有的人也闻到佛的名号,也发了无上菩提心,但遇到了恶因缘就退失大乘心,转入到“声闻辟支佛地”,这种人也很多。《法华经》讲,与会的这些声闻,原来都是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发过菩提心的,尘点劫以来都堕到了声闻位,这些现象都表明,虽然值到出兴于世,而且随佛出家听佛说法,但是空过,退转甚至堕落,这也是五浊恶世的情态。原因不在佛那里,是在我们众生这边。业障啊!刚强难化呀!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使我成佛的时候,值遇我的人、众生,都能快速地圆满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个“大宝”。这个愿是发的惊心动魄的,只要值遇阿弥陀佛的众生,都能够快速地圆成佛道,不会有空过的,这就是用他的慈悲愿力来住持。这样就把观阿弥陀佛八种庄严功德,前面四种功德属于自利的功德,后面四种功德属于利他的功德。也是阿弥陀佛自证和利他的功德,就介绍完毕。

  下面就观极乐世界诸大菩萨的四种功德成就,从经典当中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们,其自证功德、利他功德无量无边,其心广大,犹如大海;菩提高广,犹如须弥;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处世不染,犹如莲华;世法不著,犹如风。表述了很多这些菩萨的功德,经典当中说,就是百千万劫这么长的世间,来称扬赞叹极乐世界的菩萨的功德,穷劫难尽。

  在这些菩萨的功德海中就概述了四种,来给我们作介绍。这里昙鸾法师有一个问题施设,就说前面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那是教主。教主功德介绍了还有什么阙少呢?为什么还要继续观菩萨功德呢?那回答是,就好像世间有明君,有一个好的皇帝,必然就有辅翼他的贤明的大臣。

  中国上古的尧舜,一个唐尧,一个虞舜,他们治理天下有个特点,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他能做到无为,无为来自什么?他治理天下是首先治理自己当下这颗心。《大禹谟》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这个心法。但是治理天下毕竟要做很多事情,要无不为。那无不为谁来做呢?作为天子可以无为,作为大臣就要有所为。那有所为就得要有贤臣,天下禅让给虞舜,虞舜马上就任命了二十二位大臣,其中禹就是叫百官长,就是所有的官是由他来总理的,大禹。像弃是主管农业,契是主管教育的,皋陶是主管刑法、司法的,益是主管山林河泽和鸟兽的,夔是主管音乐教化的,每个地方都有大臣来分管,所以天子大治。用这个来比喻,如果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法王,而没有大菩萨法臣,那对于度化众生的佛事,就很难称为圆满了。

  这好像柴薪小,火就不大,柴薪多,火才燃得旺,这个意思。就是大菩萨,一生补处的数量很多,那是无量无数阿僧祇说了,于是他度化众生的事业就做得大了。就像《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的刹土有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都是一生补处菩萨,像观世音、大势至这些。一生补处就是一生转身就可以在他方世界去补佛位的,但这些大菩萨,如果有人称名忆念、归依、观察,都能满足一切的愿望。

  这些大菩萨,他们还是在极乐世界继续修道,积功累德,所以他们好乐功德,就好像大海吞纳江河湖泊的水流一样,没有终止的时候。这就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瞎眼的比丘他要补衣服,针线穿不过去他就呼喊,“谁爱功德为我穿针”。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禅定当中听到了,就从禅定起来,来到这个比丘的地方说,“我爱福德”,就给他穿针。当时这个失明的比丘一听,哦,很熟悉是佛的声音,就很惊喜,惊喜交集,就对佛说,世尊,世尊功德还没有圆满吗?佛说,我功德已然圆满并不需要再积功德,但我这个佛身是从无量功德所生起来的,是知道功德的恩德,所以成佛之后还说爱乐这个功德,成佛了还要去做这个修行福德的事情。从这个来说,极乐世界的菩萨功德,继续在积功累德亦复如是。

  好,先看偈颂: 【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 这是菩萨四种功德的第一,“不动应化德”。意思就说,极乐世界安乐国极为清净庄严,在那里常转无垢轮。无垢就是阿弥陀佛在那里转的法轮,那个法轮是佛的果地上的法轮,就叫无垢,清净的,大乘的法轮。这些菩萨也承继佛的这样的悲心愿力,他的报身就像日轮,他的化身就像日光,变化佛菩萨的形相到他方世界去,报身就像须弥山一样的住持,就是报身在极乐世界如如不动,他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作种种佛事。

  阿弥陀佛生起这个庄严,是见到有的佛刹只是有小菩萨,小菩萨就初发心到外凡、内凡,没有证到圣位的这小菩萨,小菩萨他就不可能分身到他方世界去广作佛事。或者在这个佛的座下只是声闻种性、人天种性,他都是考虑自己,利益众生的心很狭小。所以发愿,愿我成佛的刹土有无量大菩萨众,能称为大菩萨众就是菩萨摩诃萨,这就至少是破一品无明以上的法身大士,才能称为大菩萨,这些大菩萨才有这个能力,“不动本处”,就是报身在极乐世界不动,化身能够遍至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能作种种应化,初住以上的菩萨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了,就有能力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

  “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这种种应化,这种修行都是“如实修行”。实就是如如不动又有无作妙用,随众生的机缘善巧方便救度,这一心二门,如实修行,恒常地作度化众生的佛事。这种功德,就用一个比喻来加深理解。就好像太阳在天上,它能够影现在江河湖泊的水里,太阳没有下来,但是水中有日轮。第二个比喻,就是用《大集经》里面谈,譬如有一个人善于治理堤塘,就是修水利,修水利就先测量以后要用多少水量,然后堤坝怎么修,怎么放水,怎么截住水,他都把它考量清楚,然后到他要用水的时候,自然的就不需要作意,这些水都能够去灌溉他原来要灌溉的庄稼。这些比喻都是我们熟悉的东西,来比况一个不大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法上去理解菩萨亦复如是。

  菩萨要干什么事?他要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事。要干这个事,就好像要先治那个堤塘一样的,要先把上供诸佛菩萨,下面教化众生的种种的堤塘,就是种种的方法把它考量好,考量好设计好了之后,直到入到三昧状态,“身心不动 如实修行”。如实修行就是入到那个三昧,入在法性当中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会生起一种无作妙用,不加造作,就前面讲,无心才能无不心,无为才无不为;无知才无不知,无相才无不相。他是这样的如实修行,常做佛事。如实就是如如不动,常做佛事,繁兴度化众生的妙用。如实修行,虽然作种种度众生的佛事但实无所修行。本质上不染一尘的,不立一法的。在真谛层面不立一法;在俗谛层面不舍一事的。这样就表明,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这方面也有些公案了,比如《西方确指》谈的觉明妙行菩萨,他在东晋的时候,在我们这个世间念了七天七夜佛,得念佛三昧,在七十五岁那一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之后他就常常到我们中国来,或者示现做比丘、做国王、甚至乞丐、屠夫、宰官,他做过种种身分,乃至于在明末清初,他原来的八个弟子,修外道的,道家了,就设了一个乩坛,扶鸾。觉明妙行菩萨也是如实修行,心如如不动,但是随他要度化众生的机缘,显在一个乩坛来讲念佛法门。

  请看下面偈颂:【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 第二个功德庄严是“同时遍至德”。同时遍至德这个偈颂就讲,“无垢庄严光”就是这些大菩萨的报身的光明。“一念及一时”就是他在光明当中,显现的那个意生身是同时去的,同时态,就能够普照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的法会。在那个法会上来利益诸多的众生。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生起这个庄严?就是见到有的佛座下的眷属,虽然他也想发心供养他方世界无量诸佛,或者也想助佛弘化,教化无量的众生,但是他去的话有一个不圆满的地方,就是只能去一个地方,从那个地方回来再到其他地方去,这叫“此没彼出”。这个地方离开了,到另外一个刹土出现了,或者先到南边的刹土后到北边的刹土,就没有能力同时态分很多的身,同时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入前后之相,说明他的功德还有不圆满的地方。

  所以法藏菩萨发愿,愿我成佛的刹土,诸大菩萨能够在一念顷,就是这一念,这一时,这样的短时间当中遍至。这个“一念时顷”就是同时态,能够有很多的分身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同时作种种无量无边的佛事。

  有人就问,上一个功德是说报身不动摇,而化身遍到十方,这叫不动而至。这不动而至岂不是也是同时吗?那跟这个偈颂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上一个偈颂只是说他报身不动,而化身到他方世界去。这里或者也有前后的差异,哪个地方先去,哪个地方后去。这个偈颂是谈没有前后的时间的间距,是同时到达,这就跟第一个偈颂有所不同。也正是因为同时到达,也就成就了上一个偈颂的不动,报身不动的这个意思。如果不是同时到达那他就有往来之相,如果有往来之相就不能说他报身不动。所以为了成就上个偈颂不动应化的这个含义,就应该要观同时态遍至他方世界的这个功德。一般从证位来说,能够不动应化属于初地菩萨的水平,能够同时遍至属于八地菩萨的水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