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1-3)


   日期:2019/7/8 1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1)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论文:【 我依修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这在我们的科判当中还是属于序分的第二层次,叫发起序。这个发起序的偈子,是继归敬序之后有一个成上启下的作用,来说明如何成就这个优婆提舍。成上就是成就上面三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来开起下面的观察门和回向门。

  “我依修多罗”,就是天亲菩萨自叙,我作这个《优婆提舍愿生偈》是根据佛的圣言量来抉择、料简、讨论《无量寿经》的法义,这个偈子就要与经典的法义相应,才能够成为优婆提舍,作为佛的十二分经其中的一个题材,也就属于佛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有资格成为优婆提舍,这就成就这个优婆提舍的名。那成就上三门起下二门,这里提出了“三依”,依修多罗是怎么一个依法?

  这里提出“何所依”,第二是“何故依”,第三是“云何依”。昙鸾大师阐发微言大义都很微细,层层剥笋。何所依就是所依的对境是什么,所依的修多罗,佛所说的经教。何故依,为什么要依修多罗。这就是表明修多罗是“真实功德相”,修多罗乃是释迦牟尼佛契证诸法实相,证得一切种智,从实相般若当中生起来的文字般若。这里是真实功德相,真实就是它的体性,佛证到了法界的真相,证得真相自然生起了功德相,这功德相就体现为佛得一切种智,这是他的智慧层面说。从他的德用方面说,成就大慈悲心。从他的功能作用上来说,又具有果地上的十种智力、四种无畏、种种辩才、十八不共法,具有诸如此类这些功德之相,值得我们去作依据。云何依,这就谈依修多罗的方法,就从修多罗当中,从它的原理、宗旨,来提炼出五念门的修行方法,这五念门修行方法就是跟《无量寿经》修多罗的法义相应的,所以这个偈子就是成就上面三门,生起下面二门。

  《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2)

  以后法藏菩萨自己就得到了天眼通,他自己就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去一一观察,一一观察就把他方世界的净土的所有的精华,好的一面全都摄受过来了。看到他方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他要发我的刹土也没有三恶道。他方世界有无量的光明,我的刹土也要无量的光明。他把这些精华都摄受过来了。然后以悲心又考察他方世界的秽土,像我们娑婆世界这样的。我们娑婆世界的秽土有种种的缺陷,种种的污秽,他要把他方世界秽土的不好的东西,要剔除、要摒弃掉。所以他摄取精华的目的,是给一切往生者的快乐。剔除他方世界不好的地方,是拔一切众生的苦,所以他的发愿还是围绕着拔苦与乐的这个核心来做的。那拔苦就是悲心,与乐就是慈心,也就是大慈悲心的一种表达。

  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功德庄严、清净的功德?是见到三界,秽土才有三界,“是虚伪相”,众生的虚妄的心里面显现的相状。就好像在做梦,做了一个梦,自己在梦中意识不到自己在做梦,等意识到了就醒过来了,那个梦也就没有了。众生都在无明大梦里面,在梦境里面,在虚妄相里面,他认为很真实。实际上这是虚妄之相,由他的妄心显现的相,“是轮转相”。就在这个妄心当中造出的虚妄的业,得到了虚妄的三界,无尽的轮回,他在轮回里面出不来。

  而且这个轮回不是短时间的,是永劫的轮回,“是无穷相”。今生为人下辈子做畜生,畜生又做人,做人可能生天,生天又下了三恶道,三恶道可能又生到天上,就在这个轮回里面,像井桶子一下子高、一下低,总之离不开这个井口,“如蚇蠖循环”。蚇蠖是一种虫,是飞蛾前面的幼虫,它身体很细长,蚇蠖怎么走的呢?它就缩下身子再伸直一下身体,再缩一下,再伸一下,叫屈伸。在那里一伸一缩,基本还是在原地打转,很难往前走多少。就好像人往前走一步又退一步,走一步又退一步,那能走到哪去呢?众生的轮回就是这个样子,并且“如蚕茧自缚”。

  这表明众生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就好像这个蚕。蚕吐丝,吐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它要作茧,但是常常作茧自缚。好像保护自己,但是困在里面了,困在里面很难逃命。别人把茧往开水一煮,就呜呼哀哉了。众生不知道真正的快乐、幸福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真正保护手段在什么地方。常常讲如蚕吐丝、如蛾赴火,飞蛾赴火奔向光明,谁知道被火烧死了,这叫愚痴,他不了解怎么出来的方法。所以在法藏菩萨眼里就生起大悲哀之心,悲悯一切众生,是用自己的无明的恶业,缔造了这样虚伪无穷的三界。这三界整个的是颠倒的、不清净的。

  所以法藏菩萨悲心就发愿,要安立这些三界的众生“于不虚伪处”,不虚伪处就是一真法界处。“不轮回处”,就永远摆脱生死轮回寂灭之处。“于不无穷处”,就在这个解脱的彼岸,来得到“毕竟安乐大清净处”,称为毕竟安乐,不是一般的安乐了。毕竟安乐唯有大涅槃才能够当得起了,也唯有大涅槃的境界才是大清净处,才能给与一切众生究竟的安乐。是由这样的大慈悲心,就发起了这个清净庄严功德。这个已经不是谈因地当中发愿,而是谈果地上已经成就了。这种成就就是清净的特质,不可破坏、不可染污,因为它本身是法性的一种表达,法性是不可破坏的、是不可染污的。不像我们轮回的对境,这个三界是染污之相,是由于我们有烦恼才生起了这三界,是破坏之相。是由于我们念头生住异灭,所以我们感到的这个三界,也必然就有无常败坏、成住坏空的相状。

  所以就要观察,“观”就是观察,“彼”就是彼岸的西方极乐世界。“观彼世界相”,极乐世界这个名称的安立,也是为度三界众生所施设的,如果从究竟的清净来说是常寂光土。但为了接引众生,要建立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如果离开世界、时间和空间,想接引我们还在时空态里的众生,佛就没有办法对接。所以就得要指方立相,有一个距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指示这个相,这个相还有空间的距离,这就是界。然后还要说时间的概念,“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有时间的概念。建立这样一个时空态,这就叫世界相。但这个世界相本质上是清净的,是从实相空性里面升华出来的,他的特质就有大安乐的特点。这个清净相具体的展开,会在下面十二个偈颂里面加以诠释。

  这里从总相来说是“胜过三界道”,这个“道”就是通达的意思,透过这个道能通达一个地方去,用这个道来表明因果的法则。造了什么因就会结相应的果,这叫由因推果。还有由果溯因,获得这种果,一定是酬答因地的某种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这就叫道,所以这个道表示因果的法则。

  在这三界里面的因果是怎么表达的呢?三界首先是欲界,我们都属于欲界。有形体、有饮食男女的欲望,这就有以须弥山为核心,一四天下,四大部洲。有人、也有畜生、也有饿鬼、也有地狱这些。那上面五戒十善做得好的,那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就属于欲界的范围。

  在欲界之上就是色界,色界就是有形色没有欲望的,这就要修禅定。修禅定一般就讲有四禅,修行禅定首先要离五欲、除五盖,如果五欲心很炽盛是得不到禅定的。离五欲、除五盖入大喜初禅,就叫离生喜乐地,能生到初禅天。初禅还是有觉有观,进一步离觉观,摄心深入内清净,得更微妙的喜乐,这就入第二禅叫定生喜乐地。进一步把这个喜乐,深心的喜乐也离开,有这个喜的感觉心还是散的,禅就要摄心一处让它静定下来,这个喜的心态也离开那就得遍满乐,就得第三禅叫离喜妙乐地。还有一个乐,有乐都有苦的对待,那还是妨碍禅定,所以要离开一切苦乐的对待,离开一切忧喜的情绪,以及出息、入息也离开,这样就更为清净微妙,这样就入到第四禅,叫舍念清净地,这个四禅天就有十八重。

  再上面就是无色界,没有形体也没有欲望,但是有微细的心识。所以这里有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在声闻教,世间禅定当中认为,非想非非想是最高的境界,最大的快乐,但是他还没有离开心意识,寿命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轮回的,没有离开生死。

  这三界在佛菩萨眼里,都是生死轮回的凡夫流转的暗宅。为什么暗?我们无明,我们的光明的佛性被无明遮盖了,分别、烦恼遮盖了。遮盖得很厚重,内心就是大黑暗,宗门下称为黑漆桶一个。在黑暗的宅子里面,虽然天人和三恶道众生,他的苦乐有一些差别,生到天上快乐一点,生到三恶道就痛苦一些,在人道里面福报大的人快乐一点,福报小的人吃饭都有问题、苦一点,可能短寿和长寿有暂时的差别。这是众生的善恶、苦乐、福祸的差别相,但这差别相,本质上还是在三界里面,在三界的黑暗的宅子里面,共同的特点都是有烦恼。有烦恼这里面“倚伏相乘”,善恶福祸是加减乘除的。乐极就生悲的,苦尽就甜来的,是这样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的。但这种因果的错综复杂,总的来看它是循环而没有边际。这就是杂生,“杂生触受”,就是我们的八识的心夹杂着善恶业的种子,然后以我们有限的六根,来见闻觉知这个暗宅的相状,这些都是颠倒的。

  我们很多人搞哲学理论、搞科学理论、搞这个体系那个体系,他不知道整个就在无明暗宅里面,能够了解什么呢?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山洞里面、洞窟里面,还要分析墙上的影子是多少,给它一个规律,建立一个体系,连这个影子怎么来的本源都不知道,就来研究那个影子认为是真理,这都是颠倒。所以我们是“四倒长拘”,就是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是长劫地被种种颠倒所拘限。所以我们的行为造作,无论是因行还是果报,总的来说都是虚伪,三界都是这个样子。

  这就善导大师说三界没有一个安乐之所,“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所以不仅对人道要厌舍,对三界、天人一概要厌舍,它总的特点都是虚伪、都是颠倒。根据众生的苦难的相状,法藏菩萨要给众生的这种安乐、这种真实,不虚伪处、不困转处、不无穷处,毕竟安乐大清净处。这是给与众生究竟的安乐,这个安乐从哪来?是从法藏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里面出来。是由他的正观就是实相的观照,这个中道,真俗二谛圆融的正观所生起来,这是他因地的愿是这样发的。

  然后在果地上已然成为阿弥陀如来,他就以威神的力量,威神力、本愿力来建构极乐净土。所以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清净的刹土,已然建成了,于是就为法界所有的众生,提供一个解脱的安乐之处。于是“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众生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或化生,这是指三界轮回的生命诞生的形式,就由于有法藏菩萨发了这个愿,建构了一个清净的刹土,就长辞这个三界了,“高揖”。“业系长维”,业系就是我们无量劫造作的善恶业,就像坚固的绳子把我们捆住,在三界六道出不去。但有这个净土的建立,我们可以带业往生,于是无量劫的恶业就断除了,由于往生清净刹土,永断了。

  那更为胜妙的是谈“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什么叫“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这个“括”是指箭的末端,就是跟弓弦交合之处,这意思就是说箭已上弦了。一个弓箭高手、射箭高手他们练箭,不仅是技巧而是一个心性的过程,他要练到什么程度?练到这把弓、这支箭、这个身体以及这个靶子的中心融为一体。这个箭是自己在射出去,不是要用技巧、用手臂的力量把它射出去。也就是说要练到无作,心性当中潜意识的力量出来了,这把箭就是你,所有的箭都是一个自我的整体。当然这时候箭已上弦,这把箭就不需要别人来劝你再射出去,它自然就射出去了,而且是百发百中,是由于你自性在射。

  《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3)

  这就在描述净土的一个特点,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持着这个名号去的。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名号的那种清净念还在相续。你是发菩提心来持这个名号的,在西方净土,这个菩提心,这个菩萨大业那更为深入。它不需要劝,自然而然的,由于这个名号的法性,以及自己能念心的法性,以及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使你进入到一个大海的状态,一切都是无量、一切都是无作,一切都是法尔自然地去做。在这种状态当中“劳谦善让”,就是自然地就会精进地修行,不是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么七宝为池,种种资生用具就很享乐,好不容易来了。就好像现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天天睡觉吧,六十分万岁。他不是这样,他到那里要“劳”,还要精进努力地修菩萨道。为什么要“谦”?谦就有空性的感觉,这个精进是从空性里面出来的,而且里面还有“善让”。

  善让是什么感觉?一般讲善巧地礼让,一个礼的精神。这个“让”就是这时候才知道,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威神愿力的加持,那是不得了的。这时候就不会说我自己有多少能力,我自己修行才能得功德。这时候“善让”就是深知,我们要成就佛果的三种力量。一种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力量,就是法性、法力、法门的力量;一种是阿弥陀佛名号所内具的,阿弥陀如来威神愿力的力量,威神愿力加持的力量;再第三种是我们能念心自性的功德力,这时候到了西方净土仍然还是在依怙着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仅仅靠自己。他就能谦卑下来,他就能够善让,全都接纳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的加持。

  所以净土法门从相信阿弥陀佛,到往生以及往生之后修行,最终圆成佛果的全过程,都是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量的全过程加持。这个就体现为“劳谦善让”,能这样的去做,那就“齐普贤而同德”,就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功德力一样了,甚至可以说“行超普贤登彼岸”。普贤行是代表大乘菩萨道的最高的境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等同于普贤的大行,能圆满普贤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因行。所以说这都是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法尔自然地令我们得到了这个胜妙。所以说极乐世界的清净之相胜过三界,还只是浅近之言,实际上是胜过九法界的境界的。

  请看下面:【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 第二个就是量功德。这两句是庄严量功德成就。一提这个量,这是因明学的概念。量一般是指认识事物的标准、根据。细分有能量和所量,谈能量就是这个认知的主体,被认知的事物为所量。所以能量为见分,所量为相分。这里的量主要是指空间的境界,就极乐世界的往生者,他所生活的空间,刹土的面积。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什么要生起这样的量功德呢?这也是见到三界,我们所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狭小。但在我们凡夫的肉眼,觉得这个三界很大,这个宇宙有多少星球、多少太阳系、多少银河系、多少河外星系……我们看大得不得了,佛眼所看很狭小,心量不一样。

  比如我们这个地球那就更狭小了,里面有种种破败的城市、有种种悬崖峭壁、有种种泥土高叠、有种种江河沟壑;或者居住的宫殿楼观也非常的狭窄;或者有些土地,耕田也不宽广;或者想走康庄大道,但常常都是羊肠小路;甚至路都没有,充满荆棘;或者想去做某个事业到远方去、或者拜访一些亲戚却有山河隔断、障碍。就好像愚公移山,为什么要把太行、王屋二山移掉?就是堵在门口,到城里去不通达,所以要把这两座山移掉。

  或者这个地球有种种国家,国家当中有种种国界,国界占在那里战争气氛很浓,动不动为了国界的土地来打仗,这都是菩萨眼里看到的我们所处的国土,地球的种种拘促、障碍之事。我们这个地球是很狭小的,但我们众生都认为很大,也确实由于我们太小了,于是世界显得很大。但地球会越来越小,随着南北极的融化,海平面的升高,我们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小,生存资源将会越来越紧张,未来的地缘政治为了争夺国土,乃至于争夺一点饮用水都可能会打仗。

  法藏菩萨就生起了这个庄严量功德的大愿,就发愿,我所住持的国土,要像虚空那样的广大无有边际。它是一种国土的面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在大乘经典当中常常用这两句来表达佛心,佛的心是什么状态?用所有的比喻都不贴切,唯有用虚空来表达。表达国土的广袤用虚空来表达,这里恰好表明着极乐世界的心土不二的。他的空间的广大无边际,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心广大无边际,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叫依正不二。

  所以这样就在事相上建立,这个像虚空一样广大无有边际的是给我们众生一个定心丸。如果没有说极乐世界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际,我们还生起疑问,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我去也可以去,但是那个国家的国土怎么样?如果又像地球一样也很拥挤,去了我想盖个房子也没地方啊,他担心没有住的地方,人口拥挤。那广大无边际告诉我们,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往生,虽然很多,但是“有若无也”。

  这里很奇妙,因为极乐世界往生者的身体,就不是我们四大的身体。我们四大的身体这个血肉之躯,就占有体积,就有一种障碍。我坐在这把椅子上,其他第二个人坐不上来。但极乐世界众生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他的身体是空性的,他的构件是光与磁的组合,光和光之间是融合的。这个屋子里面有光,一盏灯光、第二盏灯光、一百盏光、一千盏光,都在这个空间当中可以包容。描写广大无有边际也是来说明这个虚空的,为什么如虚空是由于广大无边际。为什么广大无边际它就像虚空?于是这就是一个无穷大的刹土。数学上的无穷大,无穷多的人进这个无穷大的旅馆,这个旅馆都住不满。所以通过这个量给我们一个放心,我们去了无论多少人去,都能很好地安立而且很宽绰,有七宝宫殿还有七宝池,还有一个很好的花园,宝树、宝网、宝栏、楼阁、亭榭都有,那活得很自在了。所以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者,若已经往生的、若现在往生的、若未来往生的,虽然数量无量无边的阿僧祗不可计数的,但毕竟到极乐世界“常如虚空”,终没有拥挤住满的情况,所以这个刹土就是法性土,因为法性是没有界限的,于是这个刹土也没有界限。

  这里又施设了一个问来说了,这问是来自《维摩诘经》。当时维摩诘居士示疾,释迦牟尼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带了很多菩萨,如舍利弗、大目犍连这些声闻众去探疾。实际上这也是维摩诘居士示现一个度化众生的方便,来说身体的无常、苦空,通过这个有病的身体,要有得如来身的愿望。要想得如来身,就得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是这么一个示现。

  当时维摩诘居士知道文殊菩萨带着很多菩萨、声闻要来,就把房间撤空就剩了一张床,他就坐在床上,这房间不大,方丈。一丈见方才多少?十几米。现在我们说方丈一看很气派,实际上方丈是很小的。舍利弗去了之后就生了念头,我们都来了也没有坐的地方,他只是动个念头没有座位。维摩诘居士就马上知道,你是来求法的?还是来求座的?舍利弗赶紧说“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求座位的”,于是维摩诘居士就跟他讲了求法怎么求,要不著一切法才为求法。

  然后虽然教化一通之后,还是要善巧方便,在事相上摄受众生,所以维摩诘居士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你他方世界去得很多啊,了解很多刹土,广游啊,在你看来哪个刹土的座位最好?文殊师利菩萨说,大概距离我们这个世界,三十六恒河沙国的距离,有一个世界叫须弥相,那个刹土有一尊佛叫须弥灯王佛,他那里座位很好。那个座位高有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他那座位很高了。维摩诘居士听到这个就以神通力,向须弥灯王佛借了三万二千个座位,一个座位就八万四千由旬,这里就不可思议了,就在这个方丈里面放了三万二千个师子座,师子座是没有缩小的,房间也没有放大的,但是广狭相容都能装得下。不仅是这个房间没有障碍,他所住的毗耶离城也没有障碍。

  当时文殊菩萨这些都是有神通变化,就马上变身很大,变成四万二千由旬,都能够坐在这个座位上,在那端坐。舍利弗、大目犍连这些声闻坐不上去,太高了。那怎么办?维摩诘居士教他一个方法,你们向须弥灯王佛顶礼、祈求,这一顶礼、祈求都坐上去了。维摩丈室包容三万二千个师子座绰绰有余,由此来说,何必在这里说极乐世界的净土没有边际?才能说他广大呢?广大无边际代表心性、法性的情况,它是超越对待法的。因为我们这个世间讲广大,它就是比较法里面出来的。

  这里像“畦畹”,这个 “畦” 面积概念,相当于五十亩面积,“畹” 是相当于三十亩的面积,一般比较畹小,三十亩的畹是小的,五十亩的畦是大的,所以我们这里讲大和小是相待比较而言。现在谈极乐世界的这个广大,就不是一个大小对待来说的了,只是直接说空。空是现量,像虚空,这个虚空里面没有什么大和小的对待而言,它超越了对待,但是它也能够包容对待。也不妨碍方丈这么小的空间,能包容更多的东西、更大面积的物品。

  进一步来说,《维摩诘经》是表达菩萨的不可思议,它是小不可思议。十来米的空间包容这么多三万二千师子座,这叫“在狭而广”,就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能够含摄广大的物品,它也可以广狭相容。但是极乐世界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来论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果报,就是“在广言广”,就不是在一个狭小空间包容广大,而是本身就是广大,能够包容广大。这些都是非常超越的理念,表明极乐世界的这种面积,国土广袤、无有边际,能够容纳所有的众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