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比谁去的寺院多,论谁的师父名气大?学​佛要打破这些误区!


   日期:2019/5/26 11: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比谁去的寺院多,论谁的师父名气大?学佛要打破这些误区!

  学佛时间越久,读诵的经文越多,成就会越大吗?

  有个名气大的高僧大德做师父,修行就会越顺利吗?

  我们在学佛修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习气和业障,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之心总会产生种种的虚荣心,看看你都“占”了几个:

  第一

  放下诵读经文的多少


  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喜欢把学佛时间的长短,以及念诵经文的多少,当成是自己炫耀的资本。觉得修行的时间长,资历老;懂得的佛教经典多,则修行的成就就会比别人大。

  事实上,修行好与坏的标准,不是以学佛时间的长短来判定的,也不在于所知佛学理论的多寡。

  而在于我们能否将学过的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能否运用佛法很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矛盾、烦恼,改变我们的习气。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逆境、违缘,能否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等等。

  佛法的智慧是帮助我们减少习气、解决烦恼的,无论修行的时间是长是短。

  如果我们通过学佛修行,逐渐地把自己心里的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脏东西清理出去,让心变得更清净,烦恼习气越来越少,则说明,我们修行有所成就。

  第二

  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


  学佛修行很容易产生我执,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和见解,而去否定别人修行的方法和道路。

  同时,还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教导别人,生出我慢之心。

  事实上,可能你学佛的道路是正确的,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而且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的数量一样多。

  佛陀也曾留下八万四千法门,你所体悟的,你修行所得的经验,对于别人来说未必就是适合的。

  同样地,你走过的道路,别人未必,一定要走。就算是同样的路,因为走的人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

  所以,不要急于去否定别人,证明自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引导别人,根据自己的根性,找到适合自己修行的道路。

  第三

  放下让别人认可的心


  学佛修行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但是很多学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会执着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比如常常会向别人炫耀,今天又读了许多的经书,念了多少声佛号,拜了多少尊菩萨等等。

  一旦得到一句肯定或者夸奖的话,就会欢呼雀跃;反之,则情绪低迷失落,觉得自己所做的没有意义和价值。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一生建寺度僧,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有一次,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想在达摩面前表现一下,让这位高僧认可并夸奖一下自己,于是问道:

  “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

  如果是一个阿谀奉承人可能会说“陛下功德无量啊!可是梁武帝面对着的是达摩,于是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听后非常的生气,但也错失了与达摩祖师结缘的机会。

  修行之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学佛修行,积德行善,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解脱烦恼,得大自在,并不是为了别人而做。

  所以,不要执着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事事都想让别人认可,凡事直心而行,精进努力,随缘自在。

  第四

  放下与高僧大德结缘的“资本”


  佛法有三大语系,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想找到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门绝非易事。

  所以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止一位老师,做为我们修行路上的指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善知识。

  依止一位善知识,也是引导我们入佛法之门最重要的方式。

  但是很多学佛人把依止善知识当成是一种另类的“追星”。

  拜佛一定要去名山、名寺,家中挂满了与高僧大德的合影,以找到一位高僧大德作为师父为荣,逢人便炫耀:

  “我的师父是XX大德,可厉害了”,“XX法师跟我关系可好了”,“今天又见到了XX法师”等等,这已经背离了依止善知识的本意。

  高僧大德的智慧和成就,并不代表你自己的境界,如果自己不认真修行,再多的光环仍是自欺欺人。

  我们在依止善知识,选择师父的时候,不要以貌取人,更不要以名取人,要依法不依人,必须要选择真正的善知识,作为我们修行的引路人。

  我们依止善知识,最主要的是依止他所具有的品质,他的大悲心与智慧。

  同时依止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了善缘,还应如理如法,而不要把善知识当成精神上、情感上的依靠,有麻烦了就让善知识帮忙,甚至作为烦恼倾述的对象。

  亲近善知识,并非搞个人崇拜或建立私交,最重要的还是要以清净心、恭敬心,跟着师父修学佛法,听闻正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