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朱纪忠:止观禅修营心得分享


   日期:2008/6/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新春伊始,有幸参加一次丰盛的心灵飨宴----由中华慧炬佛学会主办,伦珠梭巴格西指导的止观禅修营。透过格西循循善诱,广博幽微的止观禅修,成为次第井然的殊胜教授;使得没有禅修经验的人喜获敲门砖,已上路的行者则有印证所学的珍贵机会。两天的止观教学,除了现场恭听法要,也在这样难得的共修活动中,暂时放下红尘扰攘,藉著觉知身、心的起伏生灭,印证并深深安住在法要上。两天精彩的「戏码」,虽然时值春寒料峭,内心则因法喜涌现而温馨满怀!
  学佛之初,对神秘的禅定体验,堪称心往神驰,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调伏这颗心的喋喋不休、昏沈蒙昧,真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也许进步有限,却愈发感到佛法的殊胜与珍贵。格西在各项开示中每每强调「皈依三宝」的重要性,认为是了生脱死的基础。从前的我,若是听得此言,大概心里又要嘀咕这无非是老「僧」常谈了。如今,三世诸佛宣说教法的恩泽、十方菩萨传承教法的苦心、无数护法护持法脉的勇健,都在内心有另一番崭新的意义。
  能够皈依这无始劫来的殊胜传承,真是今生乃至尽未来际的无上光荣。
  格西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明白:调伏此心,是可以透过正确、有系统的方法逐步达到的。回想自己的禅修之旅,多半时间在步步为营的自我摸索里独行;零零散散的资讯、知识,经由一再地错误尝试和实验,串起又散落,有时真不知伊於胡底。格西指出:善知识在习定过程里相当重要。除了合宜的环境、衣食之所需外,具格的上师(指导者)更不可或缺。上师凭其具格证量和丰富经验,能够确认我们的现况并给予修正。
  泰国阿姜查尊者曾说,老师就像是过来人,一路走来已熟悉各种路况,面对学生的疑难现状常能居高临下地适时指导;好比身在高处的人看著底下行人,如果他们走偏了,就适时高喊「往右一点或往左一点」给予修正。我常想,自己的禅修旅程如能长时依止善知识,或能少走些冤枉路吧。
  上师的殊胜珍贵在於其教法与传承。正确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过去,照亮未来,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格西谈到习定的前行时指出,了解五种妨碍禅修的过患很重要。第一种过患是「怠惰」,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通病。由於无始劫来种种错误知见、贪嗔习性的薰染,我们早已视「造业」为正常!一旦要上座习定,则妄念不断,障碍丛生。
  以个人经验来说吧,在初学打坐期间,每当固定时段要上座静心时,总不免一番人天交战!无疑地,「面对自我」是最难的。各式因禅修而引发的挫折、沮丧等,在在击溃了修学禅定的期望和决心。瀑流般的妄念从四面八方冲下,这才惊觉自己是多麽散乱无明!接下来,未能调伏此心而生起的深沈无力感随之席卷,令自己无所遁形。这时,种种逃离静心的藉口沓然而至,「怠惰」过患伺机反扑。
  「唯有证悟万法的最终实相,始能断除无始劫来的扭曲知见和恼人习气」。
  伦珠梭巴格西谈到妨碍习定的第二种过患是「忘失教导」。这里指的是遗忘了师长对禅修的种种教示,以致上座习定发生状况时不知如何处理。前已述及,善知识在我们禅修过程中扮演著破迷除暗的角色,其所开示的法要使行者能按图索骥,令境界层层转胜;善知识是过来人,引领後进者步步为营,直抵目的地,少走许多冤枉路。佛世之际,有一比丘证得初禅时误以为是初果,当进入四禅却认为自己已证四果阿罗汉。凡此,均是忘失教导所致,其结果往往误人误己,延缓了成就的时间。
  第三种过患是昏沈和掉举,这两种禅修时所生起的心理状态,堪称妨碍我们证得禅定的二大公敌。昏沈介於清醒与睡眠之间,使得行者在习定时对於所执持的所缘(即目标,如呼吸、佛号……等)难以清晰地掌握,有时竟因而进入了梦乡。「掉举」为佛教术语,是一种轻度的兴奋状态,行者此时内心浮现过往的回忆、杂念,甚或带动贪、嗔等情绪。重掉举将使定中的所缘淹没在纷扰的念头丛里;轻掉举虽尚能维系所缘,但长此以往一旦养成习惯,则不可能进入禅定。
  格西指出,第四种过患--「不加对治」是和前述两种状态息息相关的。当行者进入昏沈、掉举之际,若不加对治,将使得这两种与生俱来的习气变本加厉,乃至不可收拾。此亦可知,一旦获得禅定,必然是远离昏沈、掉举,一心安住於所缘上。「过度对治」则为第五过患,这时昏、掉二过已然净除,如再执持对治的方法无异头上安头,妨碍此心的宁静。格西强调,放下对治,并不表示连所缘也弃舍,而是在一种松紧合度的心境下安住於所缘。
  以上,是障碍我们习定的五种过患。然而当过患生起时,应该如何给予对治呢?在经典中亦曾提及:以愿力、热忱、虔信及调柔的身心来对治怠惰;以觉知、警醒来对治昏沈、掉举及过度对治。愿力、热忱、虔信来自於对修持禅定的正面肯定,亦可经由观察世间的苦迫、无常进而凝聚修定的动力。此外,一旦初尝禅定乐趣,身心渐趋柔软,怠惰过患自当远离。有了基础的定力,则心境清明,杂念渐伏,就能开展出敏锐的觉知力,对於身心种种生灭变化亦能了了分明。这时,即使昏、掉生起,亦能在最适当时机予以对治,不致泛滥成灾;至於师长的垂示,则可发挥铭记不忘、忆持在心的功效。
  格西引用阿底峡尊者的话,「若不知禅定修习的成功要素,则修上一千年也枉然。」因此,要想成就定力,必须透过有次第、有系统的方法逐步练习,才能层层转上,日进有功。格西指出,一旦证得禅定,不仅此心的明晰度、专注力增加,身体也会遍满一种舒畅的气息,使行者感到轻安、柔软。从佛法观点看,这只是「止」(定力)的训练部分,还须藉著「观」的进一步深入,才能真正净化我们的烦恼习气。
  定力的获得,固然能调伏若干烦恼,却无法彻底根除。这是因为众生的无明习气根源於幽微的「我」执。就像印度法称菩萨说的,「唯有证悟万法的最终实相,始能断除无始劫来的扭曲知见和恼人习气。」所以,得到禅定後并非大事已毕,而是要以此定力所养成的专注、明晰为利器,去观察万法实相--空性。这就是佛法结合禅定与智慧,所谓「止观双运」的修持方式。
  思维空性、无我有许多方法。其中一种是观察「我」系由「色、受、想、行、识」(即五阴)等因素所构成,并分析「我」和这些元素「不一不异」(不是同一个、亦非全然无关)。行者应该想:如果五阴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则「色」(形体)就是「受」(感受)、也是「想」(心念)……等等,但事实又不然;五阴若是各自独立,全然无关,那麽就会有五个「我」了,这是不可能的。格西表示,透过逻辑思维反覆辩证,行者将发现「我」毕竟不可得;熏习日久,终将现证空性智慧。
  虽然藉著上述反覆辩证的过程,可让吾人一瞥空性的奥秘,但格西也指出,这些思辨方式若是未经坚固的定力加以凝聚,就像烛火没有灯罩的保护,随时可能被无明风所吹熄。是以,禅定的专注、观照的深入必须两相配合,方能发挥解构烦恼的功效,这也是佛法强调「止观双运」的缘由所在。故而格西表示,如果「止」未成就而去修「观」,则「观」的所缘(如上述的分析法)将难以清晰、坚固,更遑论转化习气烦恼了。宗喀巴大师曾指出,「观」初步成就的徵兆,是当行者思维无我、空性之际,一如修定成就般,身心也产生轻安、调柔等现象。凡此,须在具足禅定基础後,始能达成。
  格西接著指出,在大乘佛法里,除了强调「止观双运」,亦重视菩提心的阐发。换言之,菩萨行者修持止观是为救度法界众生,非仅为了个人的了生脱死,如此方能积累福德、智慧二资粮,最後成就佛果。是故,菩萨行者在修持过程里,必须同时结合禅定、智慧、菩提心三要素,才能圆成菩萨道资粮,乃至成佛。
  开示最後,格西引用寂天菩萨的话,「一只醉酒的狂象至多伤害我们今生的性命;但无明所带来的烦恼习气却能令我们轮回六道,求出无期。」以期勉参加学员警觉三界火宅的苦迫、无常,进而念兹在兹,渐次圆满菩提愿行。学员们聆听格西垂示後,无不心开意解,对於修持止观乃至菩萨道更具信心,同时也发愿尽未来际护持三宝,期使法界众生悉能永劫受用无上珍贵的佛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