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第10讲


   日期:2018/12/23 2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好,我们看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这是第九行愿恒顺众生。恒是恒常,顺是随顺,恒顺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众生的种类、根机来饶益众生。上面第八行愿是常随佛学,佛的因地、果地之行都顺于真理,所以是恒常随顺佛、向佛来学习。而这一愿是对众生而言,众生所作恶行以及善行都不离迷惑之心,不能作为学习的轨则,所以不能说常随众生学,只能说恒顺众生。

  那么既然众生所作善行恶行都不离迷心,也就是说,我们所作的、凡夫所作的善行恶行都是出于妄心,为什么还要随顺呢?我们打个比喻。假如有一位贤明的人具足仁义忠孝等美德,忽然在梦中梦见自己杀害父母,那么人们知道之后,是否可以因为他在梦中杀害自己的父母,我们就要舍弃他呢?当然是不可以舍弃的。既然不可以因梦而舍弃他,是否可以学习他梦中所作的事呢?当然也是不可以的。我们对于众生也是这样,众生本具的佛性与佛无二无别,众生所作的善恶行也都是如梦如幻,为什么?因为都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都是梦都是幻,都是妄心所生出来的。就像那位贤人梦中杀害父母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众生迷真逐妄、造诸恶业就舍弃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性之缘起,虽然相上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但是在性体上,都是同一真如体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虽然对于众生不能像对佛那样恒常随学,但是一定也要常以同体大悲心来随顺众生。先与众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恒常帮助这些众生,然后循序渐进的引导众生来修学佛法,最终得到解脱,这才是普贤行愿的随顺众生。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是说明所要随顺的众生。普贤行愿所要恒顺的众生,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这个对境是非常的宽广,十方法界中,除了佛法界,其他九法界所有众生都是所要随顺的对象。菩萨所要随顺的众生,没有地域范围的观念,没有人畜等级的分别,只要是众生菩萨就会随顺他,这显示出菩萨心胸的宽广。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行愿的恒顺众生,也要打开我们的心胸,扩展自己的心量,不要只随顺我们如意的、我们喜欢的众生,也不要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像普贤菩萨一样,发愿随顺九法界所有一切众生。

  九法界的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四生、四种受生的方式。卵生就是依卵而受生,比如我们常见的鸡鸭鹅,以及这些鸟类的众生;胎生是由母胎而生,我们人类以及猪羊这些等等畜生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胎生,由母胎而生;湿生就是依湿气而受生,就像我们现在夏天一些小飞虫蚊子等,有湿气有水的地方,就会生出这些众生;化生,化生就是没有依托,顿时出现。比如天人和地狱里的众生,他无所依托,他是靠业力忽然出现了。

  化生含摄五道,就是天人和地狱的众生是化生,劫初的时候,在我们劫初的时候,人、鬼、畜生也都是化生。中阴身,我们人死了以后有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身,也是属于化生。

  胎生含摄人道鬼道和畜生道,天道和地狱道他们是没有胎生的,他们是化生。

  卵生和湿生含摄人道和畜生道,大家说了,我们刚才说人道应该是胎生,由母胎十月怀胎而生,怎么人道中也有卵生呢?在人道中也是有卵生和湿生的,比如佛经中记载,毗舍佉母是一位长者的夫人,她生下了三十二个肉卵,每个卵里都有一个男孩,这三十二个男孩长大之后都是大力士,武艺高强,毗舍佉母后来修行也证了三果,这是卵生的人。人也有湿生的,比如顶生王,他是布杀陀国的国王,在他的头顶上生起了一个小水泡,十个月后,这个小水泡里生出一个男孩,泡里有水,所以也是属于湿生。所以由此而证明我们人道也有卵生和湿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是个例、个案,但是也有。畜生道的卵生和湿生大家都是经常见的,畜生道的鸡鸭鹅是卵生,湿生,蚊虫这些。这些我们就不再详细介绍了,所以卵生和湿生含摄了人道和畜生道,其余天道、鬼道、地狱道,这三道都没有卵生和湿生的。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说生的种类繁多,依住的地方也有种种的不同。有依地而住的,就像蚯蚓、蛇这些都是依地而住;有在水中居住的,鱼虾蟹这些水族动物;也有众生是依火而生住的,比如地狱里的众生就是依火而住,地狱里有的众生就是依火而住的;有些众生是依风而住的,空气中飘浮的这些微生物,有的细菌就是在空中飘浮,还有这些微生物这是空中飘着的各种,这是依风而住的;还有是依空而住的,像空居天的天人,这些都是依空而住;还有是依花卉树木而住的,就像花芯里寄生的虫子,还有树干里寄生的这些小虫子,还有一些鬼神,他也是依附花卉树木而住,像花神树神。所以我们不要无缘无故的去伤害这些花和树,他们上面都有花神和树神而依住。

  种种生类,是指众生种类的差别。我们常说四生九类,四生我们刚才说了,胎、卵、湿、化;九类,在这四生之外还有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一共是九类、九大类的众生,四生九类。

  种种色身,就是众生的身体构造、以及颜色各种不同,身体颜色构造都各有不同,有种种的差别。以我们人类来说,肤色经常见到的就有黄种人、白种人、还有棕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甚至于其他的众生,如深海里的鱼类、森林中的飞鸟和野兽更是多彩多姿,颜色更多。

  种种形状,这是说众生的外表形状各式各样,比如牛有牛的形状,羊有羊的形状,猪有猪的形状,大雁天鹅麻雀也各有它们独自的形状形像,众生各种的形状说之不尽。种种形状。

  种种相貌,就是每一位众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相貌。就是人类众生也各有各自的相貌,就像我们人类没有两个完全相貌相同的,什么原因?我们常说相由心生,因为每个人的心念不同,相貌自然也有差别。

  种种寿量,就是众生的寿命长短不一。以四大部洲来说,北俱卢洲人的寿命是一千岁,西牛贺洲人的寿命是五百岁,东胜神洲人的寿命是二百五十岁,我们南赡部洲、我们这个地方人的寿命是一百岁。

  我们刚才说的北俱卢洲的千岁、西牛贺洲的五百岁、东胜神洲的二百五十岁,这三洲人的寿命都是定数,所谓的定数,他们就是到这个年龄,不多也不少,这是定数。而只有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很多人活不到百岁,中间有夭亡的,所以说,南赡部洲人的寿命不定。再看诸天,诸天的寿命也不一样,比如欲界的第一层天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的寿命是五百岁,但是他这个五百岁,不是我们人间的一个昼夜的五百岁。它的一个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五十年,它的一个昼夜不是我们二十四小时的,一个地球的自转的一个昼夜,我们人间的五十年是他们的一个昼夜。他们的寿命是五百岁,越往上越是成倍的递增,而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高达八万劫。

  人间其他众生的寿命也不同,我们人间的、就像我们经常在河面上见的这个蜉蝣,它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成语的朝生暮死说的就是蜉蝣。而寿命比较长的是乌龟,寿命有的几百年,甚至也有上千年的。

  种种族类,众生的族类繁多,以我们人道来说,我们中国就有五十六个民族,全世界大约有两千多个民族,动物中的族类就更多了。鱼有金鱼、鲤鱼、鲸鱼、种种的鱼类,这些种种的族类。兽类中的族类也是非常多的,老虎、狮子、猴子等等的族类,还有昆虫,已经发现的就有六万多种,众生的族类多的数不胜数。

  种种名号,就是指的众生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名字,其他的众生也都各自有名字的划分和分类。

  种种心性,众生的心性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有的善良、有的凶狠等等一切的心性。

  种种知见,这是说众生的知识还有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见解是正确的,有的见解是错误的,知识的水平也有高低的不同。以我们学佛来说,有的注重念佛有的注重参禅,还有的注重持咒等等,众生的思想见解也有种种的差别。

  种种欲乐,这就是众生的爱好有种种的不同。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睡觉,有的喜欢跑步,有的喜欢玩闹,所以众生的好乐有种种的不同。

  种种意行,指的是众生的主观意识以及外表行为不同。有时是向善的心念,就会去帮助别人;有时又起恶心,就会做出伤害别人的恶事。众生的意行也是刹那不停的变化着。

  种种威仪,众生行住坐卧的仪态也各有不同,有活泼好动的、有安静的、有举止文雅的、也有行为粗暴的。人的仪态仪表就有种种的不同,何况这么多种类的众生,那就更是说不能尽了。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众生受用的差别。有穿绫罗绸缎的、有穿粗麻布衣的、有人吃着山珍海味、有人吃着粗茶淡饭;众生的住处也各有不同,有的住在农村、有的住在海边、有的住在城市、有的住草房、有的住宫殿、有的住山里、有的住海边,总之众生所受用的衣服饮食、居住环境也有种种的差别。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众生的种类繁多,不能一一举例,以这一段是包括了其余一切的种类。天龙八部我们前面讲过,人即人类;非人指的除天龙八部之外的天仙鬼神;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足的动物就是指这些蛇、蚯蚓一类的众生;二足,人、鸡鸭麻雀等禽类的众生;四足,如猪马牛老虎狮子;多足就是蜈蚣螃蟹这些众生。有色是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还都可以看见色身,所以称为有色。无色是指无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只有心识的活动,没有色身可见。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界的众生,凡是有识心分别的都称为有想;无想是指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此天的天人是修无想定而感得的,生到此天之后,五百大劫没有思想活动;非有想非无想,是指生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非想非非想处天,我们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讲过,此天是三界的顶天,还没出三界,生到此天的众生定心深妙,已经没有粗想,但是仍然有微细的识心存在,因此你不能说他有想,也不能说无想,就称为非有想非无想。有些外道的众生,以为到达这一层天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这样实在是不了解此天的真相。此天,我们刚才说了还在三界之内,仍然有生死的轮回,未得解脱。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 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这是承上启下文,总结以上所说的各种形类的众生,引起下文正式说明随顺之想。我皆于彼随顺而转,转是生起观智的意思,就是说,随顺以上所说各种形类的众生生起观想。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承事就是侍奉;如敬父母,是说在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要尽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的为众生服务。众生缺乏衣服、缺乏饮食、缺乏生活的必需品时,我们就应该去供养众生;在种种承事供养时,应当把众生视作自己的父母。

  《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此间所高,莫过须弥,悲母之恩,须弥过之,世间之重,大地为最,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背恩不顺,令其怨念,父母发恶 子即随堕,以百千种上妙供具,供养一百五通仙人,不如以微少物,供养父母,校量其福,不可为此。”是说父母之恩比须弥山还要高、比大地还要重,我们应当孝敬父母。用这个举例来说明,我们帮助众生的时候,虽然他们并不是我们的生身父母,但是我们的心要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一样。经文中用的“如”字就非常的重要,如是同的意思,虽然不是亲生父母,一定要如同亲生父母一样来侍奉,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要从心里把他们当成对我们恩重如山的父母,从而生起至诚的孝心来。

  如奉师长,经中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由此可知,师长恩胜过父母恩,所以见到众生,应当如同学生对待老师一样的恭敬。

  阿罗汉是梵语,有多种含义,我们用其中的三种。第一是杀贼,就是杀掉烦恼贼。阿罗汉已经把见惑烦恼和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第二是无生,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惑和思惑,了脱分段生死,不会再来三界受生;第三是应供,阿罗汉证得道果,是胜福田,堪受人天供养。

  乃至如来,乃至是超略之词,因为阿罗汉过了之后,中间还有辟支佛、菩萨,所以说乃至如来。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如来,这是出世四圣,对待众生应当如同对待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如来一样,以恭敬心承事供养,所以说等无有异。

  我们对待众生只有做到这样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如同见到出世四圣一样,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众生才能做到恒顺,否则的话,心里还有高低贵贱的分别、有亲疏的分别就很难做到恒常随顺众生的。

  以上讲的是随顺众生的心态,那么菩萨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恒顺众生呢?以下是进一步的加以详细来说明。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大智度论》中说,“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嗔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也就是说,众生的病苦有两种,身病和心病。身病我们大家都有深刻的体会,疾病缠身带给我们很大的痛苦,甚至也会有心里的恐惧,作为修行人来说,疾病也是非常影响我们修行的。《华严经》中说:“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因为身体多病、心不安宁,就会影响我们修诸波罗蜜。《成实论》中也谈到,“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如果没有病,我们修行可以长时间的用功;如果有疾病的话,则障碍我们的行道。所以众生在遭受病苦时,菩萨为作良医,对症下药,能让众生恢复健康,祛病延年。

  心病也给众生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恐惧、嫉妒、愤怒、忧愁等不良的情绪,让众生苦不堪言。就像我们在讲经前要备课,如果心里面有烦恼,心肯定静不下来,备课的效果就深入不进去,那讲课的时候肯定就讲不好的。所以给我们的修行,身病心病都会带来很大的苦恼。这样就看我们的定力,任何的境界都把它当成一种锻炼,再大的情况把心静下来,这种愤怒忧愁随之就化为灰烬,就没有了。根本都是梦幻泡影,刹那生灭的,用我们的清净心来对治就可以的。如果没有这些,不明理不明白的话,就给我们的身苦和心苦,带来很大的修学上的障碍。

  菩萨广学五明,不仅精通医术更精通佛法,能够帮助众生增长智慧,就像我刚才说的叫大家明理,能够降伏这些障碍、消除无明烦恼、恢复清净本性。我们现在修持普贤行愿,虽然还不具备高超的医术,对佛法也不是非常的精通,但是这也不影响我们发大愿心,去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就像我们平时,众生生病时我们尽力的去做,虽说我们不会医术,但是我们可以供养药品、悉心照料;在众生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用佛法去开导他,帮助他去看破,继而能放下,帮助他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使他们能够身心自在。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有时会走错路迷失了方向,本来该往东走的最后向西了。菩萨遇到众生迷路,就会指引他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里的路也指人生道路,以世俗而言,做人要正直,我们说要做君子,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以出世法来说,正路指的是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路。众生无始以来,背觉合尘、迷失正道、误入歧途,不只是前程的危害,将来还会堕落到三恶道受苦无穷,菩萨为了这些迷失正路的众生,指示正确的道路,让他们走向佛道,直至达到彼岸,离苦得乐,达到彼岸。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众生,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让他们,我们以善巧方便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慢慢的了解佛法,循序渐进。根据他们的因缘来引导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认识到佛法是积极的,佛法的思想是符合哲学,是高度的智慧,这样不但自己能够摆脱烦恼得到利益,还能利益一切有缘的众生、利益社会。菩提道才是每个人都应当走的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处在黑暗之中摸索着前进,看不见道路,辨不清方向,菩萨用明灯为众生带来光明,使众生能大踏步的向前进。黑暗也比喻众生处在六道轮回的生死长夜之中,菩萨为众生演说正法,以智慧之光照耀沉溺于生死长夜中的众生,让他们永离一切,忧悲苦恼,了脱生死,直至光明。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就是埋藏地下的宝藏,这里是比喻众生本有的佛性具足恒沙功德,只不过被烦恼所遮障了,以致于缺少福德智慧、轮回六道饱受困苦。菩萨了知众生本具功德法财,帮助众生铲除遮覆功德法财的烦恼,使众生能够受用自己本具的法财。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发愿修持恒顺众生的菩萨,应当没有分别心的,平等地随顺,这样随顺才能普遍饶益一切的众生。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上面说菩萨应当如同对待父母、师长、阿罗汉、乃至如同对待佛一样承事供养众生,那有人就会问,以恭敬心随顺供养诸佛如来理所应当,为什么还要以恭敬心平等心去随顺供养一切众生呢?我们平时真的是这样的,比如说寺院里需要塑造佛像、修补塔寺,或者需要以香花烛等来供养佛,大家都非常踊跃发心供养,但是如果是一般的众生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就没有这么高了。下面就是解释,为什么要如同随顺供养佛一样的来随顺众生。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大家要知道,供养如来固然是我们的本分,但是诸佛的希望,不是说在于对佛的种种供养,而是在于的是度化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也就是说,诸佛的本怀是利益众生的、是无我的。所以作为佛弟子就应该体谅佛的悲心,既然诸佛心心念念都是为了众生,那我们就要随顺佛的心愿,以佛的心为我们的心,我们也心心念念为众生着想,尽种种办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做的话,就是随顺佛心去利益众生,才能算得上是随顺诸佛,才能算得上是对诸佛无上供养,所以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我们一般都能做到对佛尊重承事,见到佛像见到佛塔都能礼拜,像平时擦拭佛像,摆放贡品,大家也都是小心翼翼恭恭敬敬的。可是众生与众生之间,不但不能做到尊重承事,而且还会彼此轻视,甚至会互相诋毁伤害。我们今天发愿修持普贤行愿的恒顺众生,就是要以普度众生为唯一志愿,不论对任何的众生我们都不能轻视,要时时刻刻以尊重众生的心,就像以尊重诸佛的心去与众生相处。不仅如此,还要对众生有所承事,承事也就是服务,我们在为众生服务的时候,不要当作一种负担,更不要当作一种人情,要把这种当作难得难遇的机会。正是因为众生给了我们发慈悲心的机会、为众生服务的机会,我们的福德才能增长。

  就像我曾经在作开示的时候讲过,如果还能修布施、还能做善事的众生,一定是有福报的众生;没有福报的众生,供养善法他看不到,就是在他眼前他也看不到。有的居士心不如意、心里痛苦来找我问,说的“师父,我怎么改变我的状况,让我能够快乐起来,让我没有种种的障碍?”我就说,你坚持日行一善二善、三善乃至十善,这样你的心量逐渐扩大,你就会感觉到助人为乐的快乐,这样你的心量大了,助人为乐你就快乐了,你的欲望就少了。他想了半天,说的“师父,我一天找不到一件善事,我没有办法做到。”看看,一天都见不到一件善事,有福报的人处处都是善事,哪怕对众生的一个恭敬、对众生的一个礼让,这些都是善事,这样能够长养我们的福德、长养我们的心量、长养我们的智慧平等。如果能这样尊重承事众生,就等于尊重承事如来,因为这正是诸佛所希望我们做到的。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一切行菩萨道的人,如果不但不去损害众生,不去给众生带来烦恼,而且能以种种的法去随顺众生,让众生心生欢喜,那么就等于令一切如来生欢喜。因为最让如来欢喜的,就是众生都能脱离烦恼离苦得乐。如果大家听了普贤十大愿王,我相信你们很快就能发起菩提心,因为你们奉事众生如同如来,你们就能生起慈悲心,生起慈悲心你们就很快能证得佛果。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离苦得乐是佛的本怀,所以说,你日行一善,你把一切的众生都当成如来一样的看待,你这就是善中之善了。让众生欢喜,诸佛就会因为众生欢喜而欢喜。诸佛心里只有众生,没有其他。所以我们应当在在处处饶益众生,让众生欢喜,也就是让诸佛生大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这就是师父刚才讲的,因为众生而起大悲,因为大悲而生菩提,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所以我们会很快的成佛的。为什么说普贤大行是称性的大愿,大家细细的听,这一句连着一句,一句跟着一句,都是称性之行。

  好,我们回到经文上来。大家总认为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佛是觉悟的圣者,我们高不可及,非常了不起的,我们要仰视;而众生是凡夫,我们心里不服。众生和佛有天壤之别,佛和众生的差别这么大,为什么说尊重承事众生就等于是尊重承事如来呢?为什么说众生欢喜就会令一切如来欢喜呢?下面就是对这个加以解释。

  大家首先要知道,诸佛如来是以大悲心为体性的,《观无量寿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意思是说,佛心体现在大慈悲上,所以佛心的本体就是大悲。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大悲心是如何发起的呢?是由于见到众生在六道轮回时造作恶业、受种种的苦,以此激发起慈悲心来。这种慈悲心不同于世间的慈悲的,我们世间也有一些非常有同情心的,看到别人生病无钱医治,或者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也会做些慈善,会帮助别人,但是这种慈悲心是比较小的、是受局限的。而且是有分别的,在时间上也是非常短暂的。这里说的因众生而起大悲,这种悲心是出世之悲,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这种慈悲心普摄一切的众生,没有任何的遗漏;并且对一切的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增加任何的条件。

  就像释迦牟尼佛看一切的众生,如同他的独子罗睺罗一样。他把一切的众生都当成他的独子,包括魔王波旬在内,也是佛要度化的众生。没有因为是波旬佛就舍弃他,没有置他于死地也没有舍弃他,也是要等他因缘成熟来度化他。包括提婆达多,佛在《法华经》中也为提婆达多授记,当来作佛。而且佛的成就,佛也是非常感恩提婆达多的这种锻炼的。大家也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的爱子受种种的磨难,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作为亲人、身为他们的父母会怎么样呢?肯定的会不顾任何的危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那么如果对待所有的众生,都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这才称得上是大悲心。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为见众生受苦心生悲悯,发起了大悲心来,就要去救度众生,可是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唯有成佛才有能力去救度众生,于是由大悲而生起菩提心来。菩提心就是愿成佛之心,也可以说就是进趣无上菩提之心,由于大悲心进趣无上菩提之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饶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同时成就自利功德,到自利利他圆满,福慧具足时,就具足成等正觉。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段经文,成佛是由发菩提心而成的,而发菩提心的开始,是由于大悲心的激励,所以说诸佛如来都是以大悲心为体,所以真正发心求菩萨道的菩萨,见到众生受苦,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来,这样才能以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就佛果。可以说假如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办法生起大悲心来,也就没有诸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是以比喻来说明上面一段经文的道理。在旷野沙石之中,有一棵很大的树王,只要树根能得到水的滋润,树上的枝叶花果就能长得茂盛。众生轮回生死,时而生天时而堕落,时而又受种种的苦,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任何的依靠,所以说是生死旷野。沙石是比喻众生的烦恼,菩提树王比喻众生的法身理体,树根是比喻众生本具的佛性种子,水比喻大悲,枝叶比喻戒定慧三学,花比喻六度万行,果比喻证得佛果。也就是众生发起大悲心,饶益众生,就像是以水来浇灌树根,使得本有的佛性种子获得滋润,抽发出戒定慧的枝叶,再依戒定慧而修万行之花,有花必定结果,万行周圆,就可以证得佛果菩提。这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慈悲是成佛之因。

  就比如水滋润树根是花果繁茂之因,如果没有水的浇灌,树根在干燥的沙石当中是不可能枝叶繁茂的,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也就是说,众生虽然有佛性,发不起大悲心来,也不能广修六度万行来利益众生,更不可能成就佛果,还是在生死旷野。对于众生来说,大悲心通于自利和利他,在饶益众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是从众生的层面来说;从佛的角度来说,自证佛果已经是圆满,只有利他,诸佛如来以大悲心饶益一切的众生,令众生来成就佛果。所以经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何以故,就是为什么饶益众生就能成就无上菩提呢?我们刚才说饶益众生就能成就无上菩提,一般人来看这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都是从世间法、都是从我执、自我我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利益别人却成就了自己,这不就等于把自己的饭给别人吃,自己没有饭吃了也就饱了?大家都会有这种认知。但是要想成佛就是这样。佛法讲的是大悲心,是同体大悲,菩萨在利益一切众生时,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菩萨的心中,一切众生即是自己身、是一体的,众生与自己等无差别。所以众生得到利益,菩萨自己也就得到利益;当众生离苦得乐趣向菩提时,菩萨自己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然是这样,诸佛所证的菩提就应该属于众生。大家注意听,因为没有受苦的众生,就发不起大悲心来;没有大悲心就生不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愿成佛的心;没有菩提心你就不可能成佛,就是这么一环套着一环。因为众生的苦,我们就生起了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想拔众生的苦,那么我们就要成菩提,我们就要发起出离的心、圆成佛道的心,所以没有菩提心你就成不了佛果。所以我们今天学佛,应当问一问,我们究竟是想成佛还是想六道轮回?如果你真的想成佛,就不要厌弃众生,因为众生是我们成佛、是我们菩提道上的增上缘,没有众生的这种因缘,我们是成不了佛的。如果真正的想学佛,真正的想成佛,就应该随时随地的恒顺众生,这样才能在度化众生的同时,证得无上菩提。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普贤菩萨劝谕善财童子以及诸菩萨,应当如上面所说,来认识理解恒顺众生的义理。因为对于众生以平等心来看待,就能成就圆满大悲,而以圆满大悲心来随顺一切众生,就能够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和前面大愿的结尾都是一样的,如是随顺众生,即使虚空界尽 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众生之行愿无有穷尽,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宏圆法师       普贤行愿品)(五明学佛网:宏圆法师       普贤行愿品)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30~39)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40~52) 

 张秉全居士:持诵《普贤行愿品》,利益殊胜难思议 

 如孝法师:关于《普贤行愿品》的念诵 

 周叔迦居士:普贤行愿品颂疏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5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6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