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境界和气量


   日期:2018/9/30 1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你们这次禅七悟得非常好,这些“包子钱”(禅偈)交得太好了!我们就是干得再辛苦再累也高兴啊!你们的见地都达到了。

就像我们虽然没有去过欧洲,但如果事先仔细研究过地图,看懂了,把它印到心里,将来到欧洲时,就可以把地图抛开,直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肯定不会走错路。如果你到欧洲迷失了方向,说明你还没有把地图印到头脑里。

见地通透,功夫自然成片,不需要别人给你传法。就算我给你传了修行方法,如果你没有见地,你也用不上手。你自己悟到见地了,即使我没有给你传法,你自己也会修,也知道如何迈步,怎么做功夫。因为见地里面就有用功的方法和结果,包括如何迈步、如何落脚、如何进去、如何出来。

大家写的偈子中,有好几首已经包含了见地、修证和行愿。说出了一个修行人怎么迈步,怎么从途中走出来,成就之后是什么样。确实非常棒!这可是比黄金还珍贵啊!

大家能有今天的结果,和你们无始以来修成的慧根和心性是分不开的。古人说书到用时读已迟,如果我们今天才开始修行,那也已经迟了。但是尽管迟,还是要修。

从大家的禅偈风格来看,说明都不是这一世才开始修的,可能好多世都是修行人,才能一语道破天机,一首偈子就包含了见地、修证和行愿。

单靠这七天想悟到这些是很难的。从这些偈子中甚至可以看出有一两个是和尚再来。他们的手法是那么的娴熟,用得那么自在洒脱,比我们专业人士用得还要恰到好处,这不是七天所能学会的。

有些文字必须用眼睛看才能找到感觉,有些文字是用来朗诵的,跟用来看的不同。就像我,讲课和写作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写作的语言不容易入耳,但容易入眼入心,而朗诵的文字容易入耳,一听就记住了。今天有一部分文字,尤其是佛教的一些用词,可能朗诵出来你们没有感觉,必须看文字才知道。

希望这次禅修班的学员们回去以后好好工作,把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挑起来!记住我说的一句话:菩萨是没有“放下”二字的,只有罗汉才嘴边常挂“放下放下”。

既然已经发心发愿修行了,就要搞个究竟的果位,至少是菩萨的果位。罗汉的果位是不究竟的,罗汉只是在某个阶段、时空超越了生死,但他还是受时空的局限。而菩萨已经超越了一切时空,彻底超越了生死,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既然你是一个修行人,就要发心发愿。为什么有菩萨和罗汉两种不同的格局呢?就是因为在因地上发心不同,一个愿心生起了,一个没有生起。后者虽然很努力用功,有了功夫,但是一看,还是一个俗人。就像世间上有些人虽然很有钱,但却很庸俗。而有些人虽然没有钱,但是有境界,一看就是绅士风度。

人生有三个阶段——学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境界,一个比一个更难达到。你有能力,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这很难能可贵。但在人生的过程中,在为人处事当中,有时候你受了委屈,受了冤枉,是不是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就要看你有没有境界了。

世间人往往能任劳,不能任怨。任劳是你的能力,任怨才是你的境界;求全是你的能力,能受委屈才是你的境界;负重是你的能力,能忍辱才是你的境界。

人生最后拼的不是知识,不是能力,而是境界。尤其是学佛的人,要行菩萨道的人,是要拼境界的。希望我们在座的学佛人,既然发心就要发菩萨的心,永远拼境界!

本文来源于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开示

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禅修       哲学)(五明学佛网:禅修       哲学)  

 楼宇烈教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赖永海教授: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 

 徐文明教授:佛教哲学简论 

 徐文明教授:中国佛教哲学佛教于汉代传人中国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 

 宋智明居士:禅修与道果的契入 

 宋智明居士:禅修与往生 

 宋智明居士:禅修与念佛 

 宋智明居士:禅修与养道 

 宋智明居士:禅修的功夫与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