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长老:参话头与看话头


   日期:2018/8/18 14: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门一法唯疑能悟。“疑”就是向我们现实的人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一般人看来都不是问题,但用禅宗的眼光、用佛教的眼光来看,它们都是问题。比如说,你吃饭时:“是谁在吃饭?”一般人就说:“是我在吃饭。”你睡觉时:“是谁在睡觉?”一般人就说:“是我在睡觉。”念佛时:“是谁在念佛?念佛的是谁?”一般人就说:“是我在念佛。”从世俗的观点出发,这些都不是问题;但用佛教的眼光,特别是用禅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问题。

  因为世俗的观点处处都是从自我出发,那么“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一般人认为我就是我,而佛教认为“诸法无我”。在一切事物、一切行为中,离开了所有的条件,能找出一个绝对独立自在的我吗?找不到。所以世俗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用佛教的眼光来分析全是问题了。既然全是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怀疑。禅宗用功,就是要对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个个地去怀疑,去追问,要找出个究竟,要把人生的大谜弄个水落石出。古德参禅就是从这里入手。

  现在禅门都提倡参话头,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等等。但从祖师的语录记载来看,古德用功没有一个固定的话头或公案,而是就每个人的根性,就每个人当下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给予点拨。如果机教相印,一言相契,就算入了门,开了悟。古人的根性不同,师承也不同。在古代,仅仅从盛唐到晚唐这个时期,有记载的禅师就有几百名,那些不见经传的人就更多了。所以说,那个时代的人根器很利,当下存在的问题一经点拨,就能悟入。由于每个人悟道因缘不同,就形成了许多公案,后人总结为1700则葛藤。

  有了公案,就有人模仿,照葫芦画瓢,很容易产生弊端。大约从宋代以后,慢慢形成为“话头禅”或“看话禅”,就是选几个最具普遍性的话头(问题)令学人参究。明清以来念佛法门比较兴盛,于是就参“念佛是谁?”从清朝一直到现在,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的人比较多。“念佛是谁?”是不是要念这个话头呢?是不是整天把这四个字念个不停呢?不是的,那不是“参”话头,那是“念”话头。

  参话头有两种提法:一种叫参话头,一种叫看话头。我觉得用“看”这个字比较确切。看是用心来观照。观照个什么东西呢?观照的是一念未生以前(即所谓话头),不是一念已生之后,一念已生之后就是话尾了。比较起来,“参”应该是根器利的人才比较适用,因为“参”有种种的比较,而在这种比较当中又要不起分别。

  那么应该怎样来看话头呢?应该死死盯住你当下的这一念心。如猫捕鼠,要一眼不眨地盯住它,看它从什么地方来。老鼠一出洞,一下子就要把它抓住。妄想一起,当下就要觉照,不要放过它。又比如一只老鼠被关在棺材里,见不到光明,得不到食物,它想出来,就必须认定一处啃出一个洞口,才能钻出棺材,见到天日,见到光明。这两个比喻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用心不能杂。而且在不杂用心的时候,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昏昏沉沉。就是说在看话头的时候,既要有定的摄持,又要有慧的观照。

  这种功夫要做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碰到树上,会伸出手来,同它握手;碰到柱头,会说声:“对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分别。碰到了树,以为是碰到了亲朋好友;碰到了柱子,以为是妨碍了别人的工作,赶紧说一声:“对不起!”要这样用功,才能真正入道,才是真正修行。用功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哪里还会想到腿疼,哪里还会有功夫管它几点钟,几个小时!禅堂是一个大冶洪炉,在这里,是金、是银、是铜、是铁,分得清清楚楚。这一支香,这一念清净心,就是我们成佛的种子,就是我们入道的最上因缘,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参!(净慧长老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长老       诸法无我)(五明学佛网:净慧长老       诸法无我)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15 三法印 二 诸法无我 

 杨曾文教授:痛悼净慧长老 

 黄夏年教授:学问僧净慧长老 

 王雷泉教授: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4 诸法无我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观察法义谈正见 诸行无 

 宽运法师:千古禅风 人天共仰──沈痛悼念一代高僧净慧长老 

 觉醒法师:净心启福慧,禅门作津梁——深切缅怀一代高僧净慧 

 净慧长老:修行第一关就是看你放不放得下 

 净慧长老: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 

 净慧长老:《心经》与生活禅 

 净慧长老:参禅打坐要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