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安士全书 第15集


   日期:2018/7/13 2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看影印的,大家手上拿影印的《安士全书》,请大家翻到「济人之急」。「济人之急」,再翻过来一页,旁边的页码是三十四、三十五。我们昨天跟大家学习到「济人之急」,前面是「救人之难」。难是灾难,急是紧急的事情,难跟急不一样,那个情况不一样。难是遭遇到灾难,急就是生活上衣食住行的缺乏非常紧急,昨天有跟大家讲到,今天可能有才来的同修,我们再大概念一念「济人之急」。

  「急与难不同,难以遭遇言,急以财帛言。世人以财为命」,这跟我们解释急、难它的情况不同,难是遭遇到灾难,急就是在物质、在财物方面的缺乏,紧急的需要。「世人以财为命」,我们世间人以财物为生命,我们生存能够活命以这个财为主,「於资生也,莫急於衣食」。下面就给我们再分析,这个财比较详细的分类,我们每天为了三餐,为了吃、为了穿,我们一般讲衣食,这个是很急的。我们一天没有衣食,这个日子就过不了、就很难过,当然这个是很急需要,缺乏衣食,当然我们要去救济。「於疾病也,莫急於医药」,人一生病,最急的是什么?要看医生,要有医药,赶快把疾病治好,这个是很急的。「有子女者,则以婚嫁为急」,俗话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儿女的人,儿女长大成人了,做父母的人总是会为儿女操心婚姻大事,要找个对象。「遇死亡者,则以丧葬为急」,人有生老病死,人死了,丧葬是很紧急要处理的。人死,所谓入土为安,所以丧葬就很急需要了。「必随力随势周之,斯之谓济。」我们遇到了,有人有紧急的需要,以上列出来的这几个项目,我们有因缘遇到了,我们必定要随自己的力量,随自己的财势来周济、来帮助他。

  下面是讲孔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又曰: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诚明乎此,则急虽在人,不敢视为人之急,而直视为己之急矣。夫至同於己之急,此生生世世所以不急也。」这是孔子讲的话。我们有力量,遇到人家有需要,我们要帮助;我们有财物,遇到大家有需要,不可以自己藏起来不给大家,天下为公,一定要为公众,不能只有为自己。这是孔子他讲的,这些都是真理。

  下面举「陈几亭曰:谚称富人为财主,言能主持财帛也。家业虽不可废,然须约己周人。今之多财者,皆役於财者也。能惜能用,方为财主;但惜不用,不过财奴。」陈几亭先生讲,谚语称富人叫财主,富人就是有钱的人,叫财主。为什么叫他财主?因为他能够主持财帛,就是财物他能主持、他能分配,他有权力主持分配。有钱人,「家业虽不可废」,当然家业是不可以废弃掉,「然须约己周人」,但是也要约束自己,自己不能太浪费,自己节省一些可以周济,就是帮助周边的人,周边需要的人。「今之多财者,皆役於财者也。能惜能用,方为财主」,你能够爱惜财物,需要帮助人的时候,能够把它派上用场,这样才是叫财主。所以财主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只有自己爱惜自己的财物,但是该用的时候不用,「但惜不用,不过财奴」,变守财奴。

  讲到这里,我今天早上也听了蔡老师讲的《群书治要360》,在马来西亚讲的,讲到一段跟我们这里有相关的,我简单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在第十八集里面也讲到胡小林老师,他是一个企业家,现在帮助很多人(以前不是这样的),自从学习传统文化之后,可以说对社会做了很好的一个示范,帮助了很多人,也帮助很多人回头。当然第一个先帮助自己回头,自己做个榜样。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帮助人。另外又讲到台湾一个卖菜的,这是一位女士,她的姓名叫陈树菊,耳东陈,树木的树,菊花的菊,她当选《时代杂志》年度最具百大影响力的人物,她也当选《富比世杂志》亚洲慈善英雄人物榜,得了两个世界性的大奖。她从事什么行业?她是卖菜的,卖菜就是摆菜摊。卖菜我母亲以前卖过,我去帮忙卖过,所以我很了解,赚的都不是什么大钱。她卖菜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她身上。

  以前十三岁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母亲生病也没钱治病。父母都不在、过世了,十三岁就要负担家庭责任,后来她的人生体会,她体会到没有钱给亲人治病,后来亲人去世了,当然这就是让她人生感到非常遗憾的。遗憾,她并不是怨天尤人,怪老天爷、怪别人,她是把这个遗憾变成她的动力。什么动力?遇到特别有困难的人,她就会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他。自己赚的钱,人家有需要了,她就尽力去帮助他。她这样捐钱累积很长的时间,一个卖菜的,她捐钱捐给别人,竟然捐了一千多万台币。所以她的慈善心是尽心竭力,自己毫无保留,完全是奉献,没有丝毫为自己。她有句话很有哲理,她说「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是数字而已」,我们听听很有道理。这个人他财富很多,钱很多,存在银行,他也不拿出来帮助社会大众,存在银行,银行存摺记载的就是一个数字。我们想想,的确是这样没有错,钱在他手上,他也不会用,也不知道怎么用;或者知道,他也不肯用,不肯帮助人,人家有紧急需要,他也不会拿出来帮助需要的人,钱在他手上,当然就是一个数字。这样的人,就是刚才这里讲的,「但惜不用,不过财奴」,只知道爱惜自己的财物,守护自己的财物,该用的时候不用,该帮助人的时候不帮助人,不过是一个守财奴。

  所以陈树菊女士她讲,这个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它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他没有发挥它的价值,没有发挥这个钱的价值。可是这个钱在非常危急的人手上,他就很需要,它就产生很大的价值了。好像这个人生病没钱看医生,你帮助他,它在他身上就发生很大的作用了,它的价值就在这里。所以过去我们净老和尚也常常给我们开示,他说有钱是福报,你这一生拥有很大的财富,是你过去生修来的,这一生得的福报。那福报现前、得到了,这些钱在你手上了,你怎么用?有很多人,很有钱,他不会用。所以我们净老和尚又给我们讲,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你要有智慧去用你的钱,用在对的地方,用在需要的地方,特别要去帮助需要的人,这个就大学问,这个要学习了。我们才有眼光知道,我们现在有钱,现前社会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最缺乏的是什么?把它用在这上面,这些钱就发挥不可思议的价值了。这个也是我们净老和尚一生,他示现给我们看的,他也做给我们看,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些方面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陈树菊这位女士,她也听我们净老和尚的经,如果大家有兴趣,在网路上点陈树菊跟净空老和尚,它的资料就会出来。这方面刚好跟我们今天讲的这段有相关,提出来跟大家分享。

  下面周安士居士又引用佛经的经文:「《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引用《优婆塞戒经》的经文,我们用衣服布施给需要的人,我们将来会得上妙色,我们身心会很庄严,当然你的衣服都不会缺乏了。「若以食施,得无上力」,力是身体体力,布施饮食,我们现在讲打斋,布施饮食会得到无上力,这个身体体力是最好的,无上是最好。「若以灯施,得净妙眼」,布施灯具照明,会得到清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乘就是车子,车乘,供养别人交通工具,你的身会受到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舍就是房子,有人没房子住,你布施房舍给他安住,将来你的果报,你所需要的就不会有缺乏了,你生活上所需不会缺乏,特别是住的方面。

  「又云: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有怜悯欢喜心,未来得无量福德」。这个经里面又给我们讲,你给妻子,奴婢就是佣人,你请的人,给他们衣服,给他们饮食,用什么心?用怜悯欢喜心。怜悯就是怜悯他很缺乏,我们现在讲的同情心,他很需要,我们发慈悲心来布施给他。布施的时候心生欢喜,不是心不甘情不愿勉强给的,是欢喜心来布施,这样未来得无量福德,这个福当中有德行,叫福德。如果福当中没有德行,叫福报,或者我们一般人讲的福气。福气,过去我们净老和尚讲,有福要受气,所以叫福气。所以福德好!讲福德,这个福报当中它有德在,为什么?因为他布施生欢喜心。有些人他也布施,他也会得福,但是他不是用欢喜怜悯心去布施,可能他还用一种瞧不起人的心在布施,歧视的心在布施。当然他布施也是有因果,也会得福报,但是没有德,福当中没有德。所以这里是讲无量福德。

  「若见田仓中有鼠雀犯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亦得福无量。」这个田当中、仓库当中有老鼠、麻雀,犯谷米就是来偷吃、来吃。我们一般看了就很生气,要把麻雀赶走;老鼠来给我们吃这些谷米,给我们吃东西,我们会很生气,把它抓起来。现在一般人,没有学佛的人,抓起来就处死,把它处死刑了。它为了觅食,实在讲它也没有死罪,它也是为了生活,它肚子饿才出来找东西吃。如果家里谷米或者我们的饭菜被吃了,被老鼠吃了、麻雀吃了,我们能够生怜悯欢喜心,怜悯什么?它堕在畜生道已经很可怜了,又没得吃,就供养它吧!它也是未来佛。这样生欢喜心,亦得福无量,也得到无量的福德。可见得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得福得祸关键就是我们心的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我们学了佛之后,读了佛经,看到佛这样教导我们,我们就要改变心态,以后老鼠到家里来偷吃东西,要生欢喜心,就不要去买老鼠药给它吃。以前我们不知道,以前从小在家跟我父亲,我父亲也没学佛,都用老鼠笼抓到就活活把它烧死,不然就是用老鼠药给它吃,毒死,这个都是造杀业。现在学了佛,知道了,过去都错了,我们要改过来。所以现在老鼠来吃,我们要生欢喜心,这样亦得福无量,因为它需要。所以佛法布施给众生,都是平等的布施,只要众生有需要,都很欢喜的布施,这样就得福无量。

  下面这个昨天讲过,我们再重新讲一遍,可能昨天有些同修不能来,今天才来的,我们再重复讲一遍。昨天听过的同修,也可以温故知新。「贫富富贫。帝君曰:蜀帝初立,适岁大荒,而巴西尤甚」。帝君就是指文昌帝君。昨天跟大家讲了,如果我们不读《文昌帝君阴骘文》,不读《安士全书》,《安士全书》第一卷就是注解《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周安士居士引用三教经典来注解这篇文章,我们没有读这个书,我们看到文昌帝君,我们不认识他。这里文昌帝君自己讲,「蜀帝初立」,蜀是四川,四川这个地区历代在那里做君主的都称为帝,初立就是刚刚开始。那个时候「适岁大荒」,就是闹大饥荒,就是没得吃。「而巴西尤甚」,四川跟重庆当中的一个郡叫巴西,不是现在中南美洲那边的巴西,巴西这个地方尤甚。

  「有富农罗密」,有一个很有财富的农人叫罗密,四维罗。「积谷五千余斛,闭而不粜」。他家里的谷米累积很多,五千余斛,一斛是十斗。大家都没得吃了,他家米粮存了一大堆,也不卖给人家,也不布施给人,这个心实在是很不好,眼睁睁的看到很人饿死,他就是不拿出来。「而义士许容,竭产赈贫,力不能继」。另外一个很有道义的人士,姓许名容,叫许容,他是竭产,把他自己家里的财产统统拿出来赈济贫穷,帮助没有吃的人,但是力量有限,力不能继,闹饥荒的人太多了,他的能力有限,但是他这个心却是无限的。「终夜炷香,祈天请佑」,整个晚上烧香,祈求上天来保佑这个地方,让这个地方解除饥荒。「邑神来和孙以告」,这个邑就是现在讲的都市、县市,有管这个县市的神叫来和孙向文昌帝君报告这桩事情。有一个人叫许容,很有善心,他自己家产统统用光,去帮助这个地区闹饥荒没得吃的人,但是力量有限,祈求上天来庇佑这个地方,解除这个地方饥荒之苦;另外罗密他家谷米囤放很多,都不拿出来,这个也向文昌帝君报告了。

  「予奏上帝」,文昌帝君再向玉皇上帝报告这个事情。「有旨」,上帝就下谕旨下来了。「取罗之谷雨之」,上帝就下旨给文昌帝君,罗密他家谷放那么多,把他家谷米统统拿出来撒在饥荒的地方让大家吃。「予乃敕谕风神,发罗之屋」,予就是文昌帝君,他就命令风神,好像龙卷风这样,把罗密他家里的谷米统统卷出来,好像龙卷风这样卷出来,「谷随风旋,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邑中人皆饱」。卷出来,从空中撒到地面,让饥荒的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米了,这个城市的人,大家都有饭吃,可以吃饱了。「罗之所蓄,一日而尽」,罗密他所藏的这些谷米,一天就被风都吹光光,也都没有了,吹到巴西这个地区,让他们大家都有饭吃。「邑人感许之惠,往往酬还」,邑人就是这个都市的人,都非常感恩许容的恩惠,大家都去答谢他。「幸罗之灾」,罗密悭吝不肯布施,遇到这个灾难,大家都很庆幸他有这个报应,「从而称快」。「蜀帝以容为邑佐」,后来四川的君主,他就请许容做县邑辅佐,辅佐县长的官,也就是当官了。「密闻之,自经」,罗密听到这些事情,他自己上吊自杀了。以上是讲这则公案。下面这是周安士居士按照上面讲的这些道理、公案,再给我们做个说明。

  按【所谓游戏神通也。雨谷事。虽因帝君启奏。然此种玩弄。天帝往往为之。姑录卢至长者一事。以备参阅。】

  以上我们听起来好像讲故事、神话,实际上确实有这个事情。在佛法『所谓游戏神通也』,那是有神通了。『雨谷事』,这个地方,雨不念雨,念玉,雨是个动词,上面水下来,雨是个名词。『虽因帝君启奏』,因为这个事情,虽然是文昌帝君向上帝启奏的,请示上帝,上帝就命令文昌帝君把罗密他家的谷米统统给他拿出来。『然此种玩弄』,这个玩弄,『天帝往往为之』,天上玉皇上帝常常做这些事情。这不只在中国有,在古印度也有,这个记载在佛经。『姑录卢至长者一事,以备参阅』。这个就是周安士居士在找佛经的资料,文昌帝君是在中国的,下面举出佛经的资料,那是在印度的,那不是在中国。上帝都一样的,在我们这地球上,地方不一样,中国有,印度也有,所以下面就举出这个公案。

  按【天竺国。有卢至长者。巨富而吝。妻子奴婢。备受其苦。一日遇佳节。密取四文买酒食。至冢间啖之。而卢素不嗜酒。既醉。发为高歌。其歌曰。吾今庆节会。畅饮大欢乐。过於毗沙门。亦胜天帝释。】

  『天竺国』就是古印度,古代印度叫「天竺国」。天竺国有一个『卢至长者』,「长者」就是在社会很有地位。而且很有钱,『巨富』,不是只有富,「巨富」,超级有钱的。钱那么多,但是卢至长者非常的悭吝,自己舍不得用,也不给人用。所以他家里的妻子奴婢,他那么有钱,但是在他家什么都没有,『备受其苦』,很悭吝,都不肯布施给人用,我们现在讲都不肯跟别人分享的,连自己家人都没有,悭吝到这样的程度。有一天遇到一个佳节、一个节庆,『密取四文』,四文钱很少,就像我们现在四块钱一样。他就买了『酒食』,四块钱能买什么样的酒?买什么样的食物?当然是很有限的。他自己也舍不得用,买了四文酒食,『至冢间啖之』,就是到坟墓那边吃、喝酒。遇到这个佳节,你看他还这么悭吝,舍不得多买一些跟家人分享,跟他下面的佣人分享,自己拿了四文钱,那也很少很少,买了酒食他就跑到坟墓去吃、去喝酒。卢至长者他不能喝酒,喝一点点就醉了,醉了,他就『发为高歌』,就唱歌了,喝一点就醉了,他就唱起歌来了。『其歌曰,吾今庆节会,畅饮大欢乐』,他说今天庆祝佳节盛会,我「畅饮」!他四文钱买酒买食,他能怎么样畅饮?只是他不能喝酒,喝一点他就醉了,他说是畅饮。而且他在坟墓那边吃、那边喝,还说「大欢乐」,他是大欢乐。他畅饮大欢乐,『过於毗沙门』,他说超过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就是北方天王,我们法会第一天都要祈请四大天王。北方天王叫毗沙门,就四王天,在六欲天的第一层就是四王天,宫殿在须弥山的当中半山腰。须弥山顶是忉利天,帝释天。卢至长者又唱歌了,『亦胜天帝释』,不但超过四王天,还胜过「天帝释」,比忉利天主还要殊胜。他讲这个,我们听起来也很不可思议。他唱这个歌,帝释天的天主听到了。

  按【帝释闻之。笑曰。】

  就是笑话他。

  按【此人所啖。不过四文。】

  他说你吃的不过四文钱,四文的小钱。

  按【乃谓其乐过我。】

  他还说他的快乐超过我。上帝就要去捉弄他:

  按【我当设法恼之。】

  我要去让他生烦恼。

  按【即化为卢至。到其家曰。】

  帝释天他有神通,上帝、帝释天他就变成卢至长者,变得跟他一模一样,连他们家人也分不出来。到他家,『到其家曰』:

  按【吾昔薄待汝等。只因有悭吝鬼相随耳。幸今出游。脱离此鬼。今日各随汝欲。可恣意取。於是悉开库藏赐之。】

  上帝变成卢至的样子,到他家来了。卢至他跑到坟墓去吃酒,醉醺醺的,醉在坟墓那边。帝释听到他说,他快乐超过我,他就变一个人到他家去了,他不在,就到他家去。到他家就对他们家人,下面的佣人,家人妻子儿女讲,『吾昔薄待汝等』,他说我过去对待你们太刻薄了,非常虐待你们。什么原因我过去会虐待你们,对你们很刻薄?『只因有悭吝鬼相随耳』,他说有个悭吝鬼跟著我,所以才会这样,对你们很刻薄,很虐待你们,有东西都不给你们用。『幸今出游,脱离此鬼』,他说很幸运,今天悭吝鬼出去外面玩,不在家,「脱离此鬼」,悭吝鬼离开了。『今日各随汝欲』,你们要什么就拿什么,『可恣意取』,你们大家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於是悉开库藏赐之』,就把仓库打开,让他的妻子儿女家人,看他们要什么就拿什么。当然他们家人、他的佣人都很高兴。

  按【又告曰。】

  又告诉他们家人,还有仆人。

  按【此鬼。貌甚类我。少顷必来。当驱出之。】

  他说这个悭吝鬼长得跟我是一样的,等一下他又会再来,来了之后,你们要把他赶出去。『当驱出之』,就是把他赶出去,不要让他回来,回来你们又要受苦了。

  按【若放其入。吾复悭吝。】

  他说如果放那个鬼再回来,我又会变成很悭吝,又要对你们很刻薄、虐待你们。

  按【家人唯唯。】

  家人听了当然就依教奉行,不敢违背,知道等一下那个悭吝鬼来,我们一定把他赶出去,不让他进来。

  按【俄而卢至醒归。】

  卢至到坟墓去喝酒,喝醉了,在那边睡觉;醒过来,回家了。

  按【遂被守门者驱逐。】

  富有的人家外面都有守门的人,守卫。这个守卫,因为忉利天的天主,上帝变成卢至,已经交待他们,长得跟他一样的,那个就是悭吝鬼,不能让他回来,要把他赶出去。所以这个守门的人就把他赶出去,不让他进来。

  按【急呼妻子。】

  卢至心就急了,赶快喊他的妻子。

  按【妻子亦各执杖驱出。】

  他的妻子、子女『亦各执杖驱出』,他的太太、他的儿子也拿著棍棒把他赶出去了。

  按【卢至骇甚。】

  卢至很惊讶,怎么会变成这样?

  按【哀愬亲友。】

  他去告诉他的亲戚朋友,他说我回家怎么都被我们家人赶出来了?

  按【亲友送之归舍。】

  亲友又把他送回家。回家,他的太太、他的儿子皆言:

  按【妻子皆言。此是悭吝鬼。】

  他们都说这个是『悭吝鬼』,他不是卢至,是「悭吝鬼」。

  按【奈何信之。】

  他是悭吝鬼,你怎么可以相信他?

  按【亲友见家中卢至。固自在也。】

  亲友到卢至家,看到他们家里也有个卢至在里面,他在里面很自在。帝释,上帝变的卢至,看到卢至长者回来,他也出来骂。

  按【亦出骂曰。】

  也出来骂。

  按【汝诚悭吝鬼。】

  他说你真的就是悭吝鬼,一点都不假,你就是那个悭吝鬼,就是那个鬼。

  按【卢至有口难辩。】

  卢至有口无法去辩别,他家里那个卢至长得跟他一样,他也没办法。

  按【遂借绢一端。将献之王。】

  他不能回家,就去向亲友『借绢』,「绢」就是丝织品的布,献给国王。

  按【而诉其冤。】

  献给国王,他就去诉冤,去告这个冤情。

  按【阍人不纳。】

  『阍』就是守门人,不接受,不让他进去见国王。

  按【卢至大呼曰。吾欲进贡。吾欲进贡。】

  他说我是要来进贡,要来送礼的。

  按【王呼之来前。】

  国王就说好,要进贡就让他进来。

  按【卢至将献绢。两腋忽自夹紧。】

  卢至要把绢布献给国王,忽然这两个腋下,两手腋下忽然夹得很紧,就拿不出来。

  按【乃尽平生力拔之。】

  尽他平生的力量,好不容易把绢布从他的两腋下面拔出来。

  按【方能出诸肘间。】

  拔出来要献给国王。

  按【帝释忽令此绢。化成束草。】

  帝释,这个上帝有神通,看到这个事情,又让他那个绢布,丝织品,绢布化成一束草,变成草了。

  按【卢至大惭。】

  卢至他就生很大惭愧,怎么变成草?

  按【王笑曰。吾不须绢。有冤。可速道之。】

  这个国王就笑了,也知道他平生就很悭吝,说我不需要你的绢布,你有什么冤情,赶快说出来。『可速道之』,赶快说出来。

  按【卢至含泪以诉。】

  卢至就含著眼泪告诉国王这些事情。

  按【王敕两卢至。及妻子。】

  国王就把他家那个卢至也找来,到国王面前两个卢至长者。以及他的妻子,找来:

  按【同来讯对。】

  找到前面来问讯对质,看看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卢至。

  按【见其声音相貌。无不相同。】

  都一样,相貌一样,声音也一样,长的样子也完全一模一样。

  按【令两卢脱臂验痣。莫辨。】

  他的臂上有个痣,脱下来两个都有,无法分辨。

  按【又令两卢至各坐一处。】

  又命令两个卢至各坐一个地方。

  按【密书生平至隐秘事。而字迹毫不可辨。】

  两个人分开,然后问他平生很隐秘的事情,叫他们用写字写出来。写的都一样,连字迹也分辨不出来,国王也就没办法了。

  按【王叹曰。凡夫肉眼。如此易惑。】

  他说我们是『凡夫肉眼』,分辨不出来,真的他没办法了。

  按【吾当往问释迦如来。】

  说我们只好去请问释迦牟尼佛,碰到这个事情,我们凡夫没办法。

  按【於是载两卢至。同至只洹。】

  国王就载著两个卢至一同到只洹精舍,只树给孤独园,释迦牟尼佛那里。两个卢至到了佛那边:

  按【佛遂呼化卢至。】

  佛知道,佛知道哪个是真的卢至,哪个是变化的。释迦牟尼佛就叫变化的卢至,就是玉皇上帝,就是帝释天,佛叫他『化卢至』。

  按【帝释於是忽复天帝形。】

  帝释天主就恢复他原来天帝的原形,他的形貌。

  按【王见帝释。投身下拜。】

  这个国王看到是上帝来了,他赶快下拜。

  按【因遣真卢至归。】

  『遣』就是国王叫这个真的卢至,你赶快回家。

  按【卢至曰。吾即归家。财物已散。】

  他说我回去有什么用?我那个财物统统被打开了,统统布施光了。

  按【帝释曰。汝肯布施。库藏当无恙也。】

  帝释天主就给他讲,如果从今以后你肯布施,不要再悭吝,不要连对待自己妻子家人都那么悭吝,应该多多布施。不但布施自己家人,还要布施给外面需要的人,你的『库藏当无恙』,你仓库原来有的,不会损失的。

  按【卢至怒曰。吾但信佛。不信帝释。】

  卢至他很生气,他说我只信佛,不相信帝释。这个时候佛就劝他:

  按【世尊曰。汝但归家。帝释之言不谬。】

  世尊就给卢至长者开示,他说你回家,帝释,上帝讲的没有错,他讲的是真的,你要相信。

  按【卢至归。视库藏毫无所损。】

  回到家里看到仓库都没有损失,果然帝释天(上帝)讲的是真的,没错。

  按【大喜过望。】

  非常欢喜。从那个时候,帝释天跟他开玩笑,然后佛劝导,这个卢至后来:

  按【由是渐行惠施。】

  慢慢他就开始会去布施了。

  按【无复鄙吝之态。】

  后来他完全没有悭吝这种情况了,整个心态完全改变过来。

  以上这是佛经的公案,还有中国文昌帝君的公案,周安士居士把它找出来做一个对照,就是说有钱不能悭吝,要布施给需要的人。所以陈树菊女士讲,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它只是一个数字。这个很有哲理,真的,我们有钱遇到别人有紧急需要,我们应该要去帮助他,这才是正确的,这个就是济人之急。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明天我们就学习「悯人之孤」这一段。好,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摘自:安士全书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18/6/9 日本东京天空剧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悟道法师       安士全书)(五明学佛网:悟道法师       安士全书)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二(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一(周安士) 

 曾琦云居士: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