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最适合浊世修行人的莲师精华法门


   日期:2018/5/16 23: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伟大的莲花生大师所教授的法门,对在浊世已不那么单纯的人们来说,最适合也最有用。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五浊恶世种种情形的出现,佛陀早已预言过,而今正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现世,我们还有机缘接触到清净的传承、殊胜的妙法,不仅是一种幸运,更是无始以来累积的巨大福报成熟在今天。对浊世的修行人而言,疑心病太重,杂念太多,这时浓缩精华的法门最适合。简单、明了、精炼,不需要那么多高谈阔论,要多些实修,让天马行空式的理论越来越少,实修的时间越来越多。

  包括我们现在修的很多仪轨,当时莲花生大师在藏区教授的时候,告诉他的二十五大弟子:如今之时代,你们无需用上这样的法,你们先将这些法,放在伏藏里,等将来某个时间,你们要将这些法取出来,那个时候的人们需要这些法,你们要去传授,利益无量众生。莲师会将这些伏藏师取伏藏的时间,他们投胎再来的地点、姓名,甚至他们父母的名字都给予授记。

  莲师的法门,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护法保佑。有护法保佑的法,基本上不会失传。包括大家到印度、不丹、藏区等地朝圣,只要莲花生大师停留过的地方,他的法脉至今还在延续。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大成就者,但是在圆寂之后,法脉就断了。原因是什么?他没有将殊胜的佛法,托付给护法看管。而伟大的莲师所传的法,会委托给他的护法守护,就好像我们在某地落户后,要去当地一个派出所报个道,其实就是告诉他们,这个人是需要被你们保护的。护法,护法,为护持佛法而来。密法生生不息,要感恩莲师,感谢护法们。尤其在浊世,能够闻思修传承清净的殊胜法门,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

  莲师法脉浓缩的精华中的精华,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大圆满前行。萨迦班智达曾说过:“虽然知道明天要死亡,今天也要努力学习。因为今生所作的福报,犹如存在宝库的宝物,来世还可随时取用。”我们有个弟子,文化知识水平很高,还喜欢各个宗派道场跑去听课,听完以后,他感觉都差不多,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哪里听不懂。后来,他决定老老实实遵循“一师一法一本尊”跟着闻思修。几年以后,他说回头去看,曾经很多法师开示的内容,他以前不太明白的,现在也懂了。因为大圆满前行,是精华中的精华。各个法师开示的佛法,多是以经文扩展开去详尽的解释,对于有些人而言,就抓不到重点。一旦学习了很多佛法的精华要义,会发现佛法是一通百通。正所谓:“修一法能修成千百万法,修千百万法难修成一法。”

  如今,大家能够皈依,在殊胜清净的法脉中,跟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不仅可以增长见解,更能用以实修。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众多福报,在今生成熟了,若不加以善用,也会消失得很快。

  佛法不是浊世中的谈资。有些人觉得现在学佛是时尚,不少社会名流都信佛、学佛,就跟着去皈依一下。殊不知,人生是很无常的,既然要学佛,就要好好珍惜闻思修佛法的殊胜因缘,不厌其烦地听闻、思考,并且努力勤修。这样就算今生无法完全证悟,来世也可以继续修行。否则,有了这么好的因缘却不去珍惜,而是想让佛法成为自己身上的一个装饰,那就会“入得宝山空手归”,捡了个芝麻,丢掉了西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珍惜佛法)(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珍惜佛法)  

 嘎玛仁波切:淡化自我的宠爱,化私利为慈悲,才不会恐惧无常 

 嘎玛仁波切:有多少疾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祸从口入” 

 嘎玛仁波切:管好心念和嘴巴,任何时候都不要传播道听途说的 

 嘎玛仁波切:网上卖的犯太岁的挂牌,真的能化解太岁吗? 

 嘎玛仁波切:心存善念,最后受益的反而是自己啊! 

 嘎玛仁波切:修财神法的“密意” 

 嘎玛仁波切:累积福报最刻不容缓的观念 尊重生命 

 嘎玛仁波切:过度呵护只会消耗孩子的免疫力,提升身心的承受 

 嘎玛仁波切:心有定力,不因外境所转,就是快乐的主宰者 

 嘎玛仁波切:如何让生命之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嘎玛仁波切:谨慎!疑心病,真会让人造作下地狱的罪业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