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22讲


   日期:2018/4/30 22: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本讲内容:1、明心见性与三身;2、吕纯阳与黄龙南;3、重要的粮资;4、不能得定与出定;5、定境中的退位;6、现观与圣教量;

  答复同学问题:

  明心见性是见到法身;修到六通具足,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报身圆满。至于千百万亿化身,就是化身成就。

  许多禅宗的师父们,见到了法身,不见得有报身成就。在印度过去的二十八位祖师,及在中国的五、六祖以前,三身成就者有之,六祖以后,三身成就的非常少。以前提到窥基法师的前生,那个与法、报、化三身都没有关系。普通得定的人都可以出阴神,阴神不是法身,那还是在妄念境界中,还是业力境界。四禅可以做得到出阴神,初禅定也可以做得到。

  阿罗汉可以从钥匙孔里出入,这是神通,与法、报、化身没有关系。密勒日巴尊者得三身成就否?(师不予置答。)此如济公活佛,还是大阿罗汉境界,是独觉乘,还不是大菩萨境界。

  明心见性而悟道的人,所得的是根本智,但不一定有差别智。能够见到自性,自性又能够起用,能够圆满了一切功德而成就,那才真不容易。

  欲得健康长寿,要留意研究吕纯阳的《百字铭》。

  吕纯阳是由禅宗开悟的,以后奉黄龙南祖师之命,生生世世永远为佛教的外护。吕纯阳因考不取功名,后来做了黄梁一梦,醒来以后就出家去了。他修的是道家,在唐末到五代之间非常有名。他炼就很高的气功,可以在空中飞行,他有名的两句诗:“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一般人能做到这样,健康长寿已不在话下,祛病延年,长生不老也可以做到。当然这两句诗当中的修持方法,是有很多意义的。

  有一次,他御着宝剑飞行,经过江西庐山,当地有个大庙子,就是禅宗的黄龙寺。吕纯阳是在高空飞过时,看到此山气象不同,必有高人。他降下来一看是黄龙寺,有人正在讲经,就是临济宗大德黄龙南禅师。他站在旁边看了半天,觉得很奇怪,这禅师又没放光,又没动地,更没有像他一样的本事,是个普通和尚嘛!怎么那么多人听他的呢?越看越奇怪,就站在那旁边。黄龙南禅师不说法了,云:“座中有人窃法”,认为有人在偷听。吕纯阳不吃这一套,就站起来了,黄龙南问他是谁,他报了自己名字,黄龙南说:哦!原来是你啊,我以为你了不起,原来只是个守尸鬼。(这个身体可以长生不老,把它守得牢牢的。)吕纯阳一听,生气了,真人能有长生不老之药,你这凡夫肉胎算什么!黄龙南说:“饶君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纯阳恼了,袖子一扬,飞剑击出去了,故意吓吓老和尚,岂知飞剑到了老和尚面前停住了,反而倒转向自己这边杀过来。他奇怪了,这老和尚是普通人嘛,又没有功夫,怎么我的剑不听我的指挥呢?后来有人专参这个话头,是韦陀护法呢?还是黄龙南般若之力?或是其他原因?到底是什么道理呢?黄龙南笑道:你不要摆这一套,你刚才说你有真本事,我问你,你见个什么道理?吕纯阳说:“一粒粟中藏世界,半铛锅内煮山川。”这是道上的话,也是讲自己见道的道理。黄龙南说:“我不问你怎么煮山川,请问一粒粟中如何藏世界?”就这样,东搞几下,西搞几下,吕纯阳开悟了,作了一首诗:

  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那个时候,道家出了吕纯阳,等于禅宗出了一个六祖。如何炼得健康长寿,可参考吕纯阳的《百字铭》,这时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也是学佛最好的东西。《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也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真正功夫。降心出自金刚经:降伏其心,为而不为,有意降心就著相了,自性本空,所以为而不为,见地、功夫都告诉我们了。动静二句,把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放进去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不昏沉,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空得了,不要另外找个方法。对人处事,自己要能不违背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心物是一元的,真正念头空了,“气自回”,自然会气住脉停,达到二、三禅。

  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壶代表身体,自己的气脉起变化作用。只要做到气住脉停,它自然会起变化,自然的定久了以后,“普化一声雷”,轰的一下,身体所有气脉都打开了。这时候,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白云朝顶上”,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顶,诸佛菩萨智慧光明灌顶。“须弥”是讲头部,头部的大乐轮震开了。这时候,长生不老绝对有,此乃世第一法。“无弦曲”就是观世音菩萨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二十句话,一句五个字,共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铭》。这二十句由普通人开始,修到长生不老,乃至超凡入圣,都说完了。每一句都是功夫,都是见地。

  比如开始大家都想得定,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第一句话做不到:“养气忘言守”,养气功夫做到一点都没有妄念,谁做到了?念头多得很,守也守不住。“降心为不为”更做不到,这个做不到,下面的话更谈不上了。静中打打坐还有一点影子,下了坐什么都没有,根本不能知宗祖。动静知宗祖很重要,心中一天到晚都在静中,没有事,谁做到了?灵明觉性经常在,气自然回,并不是叫我们做功夫。丹“自”结,那是自然的,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有的。

  大家不要用宗教界限观念来看这首《百字铭》,他本来也是禅宗的大护法,是黄龙南真正得法弟子之一。如想健康长寿,照他的话去做,绝对够了。

  现在继续讲《瑜伽师地论》,有关修定部分,上次讲到:

  云何为住?谓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善取彼故,随其所欲,能住于定。于三摩地,无复退失。如是若住于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什么叫住?先要选择一个方法,是自己根器所适用的。同样的方法,因根器业力不同,适应力也不同。换句话说,选择自己身心所适合的方法,容易进入定的境界。因善取彼故,善于抓到一个法子,随其所欲,自己要入哪一种境界,就入哪一种境界。而且可以保持不退,这才叫作入定。入于定的境界不退转了,叫住定。

  云何为出?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定地不同类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或随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随所作者,谓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定所作者,谓饮食便利,承事师长等诸所作业。期所作者,谓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许为他当有所作。或复为欲转入余定,由此因缘,出三摩地。

  什么叫作出定呢?到了住定的状况里,不起任何分别思想,可是,忽然一念来了,这一念哪里来?自己都找不出来,突然起一念,同定的境界相反。换句话说,这一念来了,把定破坏了,这一念就是“作意思惟”。这力量很大,在五遍行中就叫作意,就引发了你的思想。

  为什么念头会来?这里面包括了几个原因:“或随所作因故”。这点要注意,真正修行是注重行门,就是心理的行为,平常待人做事、讲话,种种的行为。因为种的因不同,不一定能得定的果;种的因不同,定都定不下。有时我们身心有烦恼,所以定不下去。业力没有消除,也不能够得定。这就是“随所作因故”。

  “或定所作因故”,定的方法、目的不对。比如今天感冒了,刚开始坐时,想把感冒去掉,这个动机观念,就是定的因,虽然是这么微细的一点差别,但是它在效果上差别却很大。

  “或期所作因故”,期就是希望。比如有些人打坐,下意识里希望,我只要打坐,身体就可以健康了。还有些人想得眼通;又有些人盘起腿来故作打坐状,在幻想里头舒服一下。所以因地不同,果就不同。

  “而出于定”,这些任何一个因素,都能够使你出定。

  “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就是弥勒菩萨举的例子。有些人在定中,好好的,忽然一个念头来了,有一件衣服破了,下坐缝两针吧!或忘了某件事情,突然想起来了,然后又后悔不对,坐在那里思想乱搞起来了,这是出定相,破坏了那个境界。弥勒菩萨的这句修治衣体等诸所作业,包括了一切。下面饮食便利,承事师长,也是使你不能得定、或出定的原因。

  “先立期契”,等于有些人睡觉不需要闹钟,明天有事情,自己会在几点钟醒来,这是心念业力的作用。

  何等为行?谓如所缘,作种种行,而入于定。

  所缘如念佛号,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等等皆是。以唯识观点来讲,所缘就是作意,意识上所特别造成的。个人所缘的方法不同,而入于定。

  “谓粗行”,如感觉在世上的负担太重,挑不下这个担子,很想离开。静行,尤其在工商业时代,生活一天到晚忙碌,很想静一静,休息休息。病行,生老病死等。痈行,看到世上一切都是脏的,好似生了毒疮一般。箭行,像毒箭一样无情。“无常行”,感觉一切无常等。

  因为这一些观念,促使我们努力去修道。

  若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何等为状。谓于诸定临欲入时,便有此定相状先起。由此状故,彼自了知,我于如是如是相定,不久当入,或复正入。

  由前面的种种心理观念而修定。“彼彼三摩地”,所有定的境界个个不同。这些定的情形如何,要认清楚。

  这就是所谓教理。教下与宗下不同,宗取一法,一门深入,进去了再说。教下等于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学科学一样,先把理论研究清楚,然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教下告诉我们:“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何等为状”,理论上先要搞通,什么叫现状?理论清楚了,一放下来,修行做功夫就可以清清楚楚,晓得自己现在这个情况可以进入三昧。有时觉得今天的身心情况,与念佛法门不相应,就要知时知量,或作观想等等。所以学佛要学八万四千法门。有时觉得身心不对,用十念法中念息,就对了。我平常也教了很多法门给大家,要晓得适时而用之。理论研究透了,自己要晓得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哪一种定境,就可以用自己知道的方法。“彼自了知”,理研究透了的人,两腿一盘,或不盘腿,只要一站,就晓得自己这时可以进入某一种定境。

  所以并非光做功夫就对,光做功夫往往是盲修瞎炼,自己到了哪一种定境也不晓得,这叫啥名堂!有些人光学佛学也不对,没有配合功夫,那变成思想学术有什么用?

  彼教授师,由此状故,亦了知彼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

  因为有明师指导,有时候只要他一看你的情况,就知道可以进入哪种定境,便教导你修哪种法门,可以马上进入。所以教授师接引人,除了要有他心通,知道别人的根器以外,还要看个人的身心状况,而教授他最适当的方法。

  这一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怎么入定、住定、出定。

  何等为相?

  什么叫相?现代观念叫现象、状况,也可以说是境界。

  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比如念佛、止观、观想、修气、修脉等等,是所缘相。第二因缘相,比如雪岩钦禅师,那么用功,还是开悟不了,有次忽然到了一棵松树下,一看前面松树,悟了,这是因缘相。

  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

  开始修法时,是用分别心,但都是用意识,不用意识怎么修呢!你说:我什么念头都不要,修无念。那也是意识在修无念啊!所以吕纯阳说“降心为不为”,由有为证到无为,就是这个道理。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

  修定做功夫是要资本的,佛法叫资粮。学佛要具备两种资粮: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尤其学密宗,资粮特别重要。菩萨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等,都属资粮。资本粮食不具备,你拿什么去修啊!

  没有智慧,教理没有搞通,智慧资粮就不够。福德资粮就是福报,福报不够,等你刚刚要打坐,电话来了,家里什么人病了,你连打坐休息的福报都没有。刚刚想上轨道,空下时间来用功,东边冒火,西边冒烟,屡试屡验。不做功夫,什么事都没有;一做功夫,什么事都来,修行是要大福报的。

  世间功名富贵是很难得的,可是另有个福报更难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来的。我一天能享有一秒钟的清福,心里就觉得无限的恭敬,也有无限的恐惧,因为这是诸佛菩萨的保佑。

  修定先要求得资粮,在座中就有几个人,学佛修道也很多年,讲理论都是第一等;讲功夫,有一点点;讲福德资粮嘛!一点都没有,没有时间打坐,自己想想看,是不是福德资粮不够?

  谓随顺定教诫教授,积集诸定所行资粮,修俱行欲厌患有心,于乱不乱审谛了知。

  弥勒菩萨说定的资粮——福德与智慧,学佛第一步先求圆满这个,这个不具备,你别想修道成功,连打坐都没资格。为什么说没有资格呢?第一个,想修清净于乱不乱,自己很清楚,可是福报不够,你不扰乱人,人家可来扰乱你修行。

  “及不为他之所逼恼”,你的功德不够,他就来恼乱你。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声所作,或功用所作。其实外魔也好,内魔也好,都是唯心所造。功夫求得太切了,自己造成魔境,这是功用所作。换句话说,没有魔,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魔所造。

  云何调善?谓若三摩地,犹为有行之所拘执,如水被持,或为法性之所拘执,不静不妙,非安隐道,亦非证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不名调善。

  这一段要注意,什么叫善?就是曾子在《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至善下的一个最好的注解。在定的境界里,心里头仍有有行之所拘执,比如心里头还有修道的一念,这个念已经把你心理拴起来了,心理的状况,已经沾在某一个境界上,已经执著了,被这个观念拘束起来了。等于“如水被持”,水倒在一个茶杯里,它的范围境界,就是只有茶杯那么一点点大,假如我们把一杯水倒在大海里头,你看看这个水性的境界有多大!

  什么叫“法性之所拘执”?禅宗的书,密宗的书,这些佛学的书看多了,那些理论就把你抓住了,满脑子佛学,满口佛活,一身的佛油气,佛魔,就是弥勒菩萨的这句话,法性之所拘执。结果心念专一做不到,静不下来,根本达不到心一境性,这些不属于善,不能调和心境。诸如此类等等,必须自己作研究。

  讲义发了那么多,为什么讲解东一下,西一下呢?为的是不让你们有依赖心,只能挑重点讲,其余的要自己去看,继续研究才行。

  复次,如分别静虑经言,有静虑者,即于兴等谓之为衰,乃至广说,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

  初禅到四禅的境界,有两种颠倒会发生。佛也做过这个比方:有人问佛,为什么初学的时候反而有效果,后来越来越难了?佛说:你没有看过人家挖井?开始挖的时候,很容易看到效果,泥巴一挖出来就挑走了,好快,等到挖了十丈深时,两三天还挖不上一篓泥巴来,效果就显得很慢了,实际上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它深了。许多人做功夫,也有这种感觉,做到后来反而觉得没有进步了,这只能说自己没有智慧,观察不清楚,教理没有研究清楚。事实上你在进步,进步转到另一个状态中,自己观察不到,所以学佛修道,随处都要智慧。

  什么叫学佛修道?一辈子研究自己,检察自己,就是这么简单。英雄可以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只要征服自己,不想去征服天下。征服天下容易,征服自己难,所以说圣人难学。圣人是一辈子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研究自己的人。如果有人学圣人,却一天到晚研究他人,观察他人,那就免学了,那是“剩人”。修行就要在这些地方检查自己。

  由初禅定达到二禅定之间,虽是也在进步,但在进步之间,好像有一种退化现象,等于天亮之前,有一段更黑暗的时刻。同样的,当你要转清明的时候,可能有一段细昏沉要来,事实上绝对会来。当你过了这个昏沉阶段后,清明就出来了。在理论上来讲,清明是它,昏沉也是它,因为认不清楚理,只取清明,不取昏沉,自己认为退步了,落在魔障。你认为落在魔障,魔就来了。

  现在所要讲的,是定境中的退位。普通讲功夫退步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退步,尤其是照中国文化的说法,学了《易经》就懂这个道理,感觉退步只是爻变而已。天下事没有不变的,一定变。人与事、宇宙万物、物理与心理,都随时在变,随地在变,不变就不叫宇宙现象了。所以没有一个境界是会永存而不变的。一般人不明白这个理,想把一个境界守住不变,那就叫作愚痴。中国《易经》叫“变”,佛法叫作“无常”,意思是一样的。无常是对它的结论现状而言,世界上一切现状没有永恒存在的,所以叫无常。中国的《易经》不走这个路线,而称其为“变”,变不是指现象,是原则,天下事有个原则,那就是非变不可。懂得这个道理,第一等人领导了变,晓得下一步怎么变,因天下事有必变之理在,所以做功夫修持,也要把这个认清楚。换句话说,做功夫修持的人,晓得这个境界非变不可,一个智慧般若高明的人,就会先知道下一步怎么变。

  《瑜伽师地论》大概摘要到这里为止,现在我们来说《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这本书,也在弥勒菩萨的学问系统里面,是弥勒菩萨的五大论之一。学法相、唯识,尤其学密宗、禅宗的人,非研究不可。早期这本经典没有翻译过来,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带回了梵文本,还来不及翻译就圆寂了,梵文本也失落了,只有西藏还有此书,民国初年由法尊法师翻译成中文。

  在做功夫方面来说,“现观”就是现量境的止观法门。现量境是唯识学的名词,唯识分现量、比量、非量。现是呈现出来;量是境界,是现状。这个量字译得实在高明,我们整个宇宙山河大地,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现量就是呈现出来,中间没有加分别作用,是直接的呈现那个现量。比如说,我们意识的现量,就是禅宗六祖经常讲的“无念”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现量最重要的一个初步现象。所以三际托空,是意识现量的明了意识清明的这一念,没有杂念,也没有妄想。比如当我们早晨睡醒,眼睛还没有张开时,心里头也没有思想,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刚刚睡醒的那一刹那,那个就是意识的现量。一下子,我醒了,现在几点?要上班了等等,意识分别就起来了,这分别意识叫作比量。凡是妄想、思考、分别都是比量。非量则是幻想境界,精神状态境界。

  另外还有一个圣教量,就是大家学佛修道,在脑子里想的。比如怎么样达到三昧啊!怎么开悟、明心见性啊!般若啊!这些观念都是圣教量。是圣人教化下来的,你接受了,就有这个思想。所以你懂得佛学,理论讲得再好,也不过是圣教量。这个理是佛的理,不是你的,你不是佛。

  现观呢?禅宗的一句话:“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念即空”,这是“现观”。现观般若,现观清净,但这现观只是观空的一面,真空所起的妙有,又另当别论。真空妙有的道理,在《现观庄严论》的修法中,都包括进去了,不过它非常注重四加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证)(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证)  

 楼宇烈教授: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楼宇烈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修行三要素 见地 修证 行愿 

 万行法师:拿来即是 拿来就用 一切现成圆满 不需要修证 

 张秉全居士: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明一法师:不执不废共修证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修证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