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20讲


   日期:2018/4/28 22: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本讲内容:1、什么不是定境;2、专一作意;3、世间定及非世间定;4、有心地、无心地;5、生起和圆满;6、六位无心地;7、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

  今天接着上次讲的,《瑜伽师地论》非三摩呬多地。

  先认识什么不是定境,然后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定境。上次讲到“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什么境界得轻安呢?宗喀巴大师说:头顶发清凉是轻安的前奏。自头顶一直灌下来,到全身,都属于轻安的前奏。不管修哪一宗派,这个是必然的现象。不过,由上而下的轻安容易退失,有时候会全垮了。如果是由脚心发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谓通任督二脉,或者密宗所谓左右脉通了,就不易退失。

  如何是轻安呢?身体的粗重障碍没有了,没有身体的感受,随时随地都没有身体的障碍,轻灵到极点。好似婴儿躺在那里,自己不晓得有身体。轻安的境界,包括了道家、密宗所有的气脉之学。《瑜伽师地论》卷十三《本地分》中非摩呬多地第七:

  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还有,不得定的原因,是因为根本没有发起真正的想修道证果的决心,没有这趋向的人,不会到达定的境界。因为我们只把修道当作生活的一小部分来玩玩而已。真修行人是把修行当生活的全部,所有平常生活,不过是修行的一点点调剂。但是我们正好相反,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一概都要,最后也要成佛,贪心非常大,放下来专修都做不到。

  为什么没有发起成道的决心就不会证道?有个理由:“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就是爱欲心没有摆脱,没有出离心。“爱欲”狭义指男女爱欲,广义包括好名、好利、好恭维,一切都爱好。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一点都解脱不了,放不下来,转不了。爱清净、爱干净等等也都是,多得很。我们做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检查,才会发现深生染著不是普通的染著,那是很不容易查出来的。一个人如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毛病检查得出来,就是第一等人。什么叫修行人?就是一辈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检查自己的人。人是不肯检查自己的,而且,谈何容易啊!人容易原谅自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

  于诸爱欲中,“深生”二字要注意,深深地生起染著,而且认为这是对的。大乘境界中,贪爱清净,好干净也是欲,好道亦然,“好”字即是爱欲之一种。

  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

  还有一种,绝对落于散乱当中。“初修定者”是指初禅的功夫没有到达者。“妙五欲”分二种:一种是世间的妙五欲,色、声、香、味、触的染著,引起了贪瞋痴慢疑等等。也就是眼睛要看好的,耳朵要听好的等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就是你功夫到达了,在功夫的境界上自然有好玩的,好看的。只要心贪著了任何一种,就跟着流转,那不是得定。等于有些人打坐,坐好一点时,看到光了,或看到什么,就开始贪图那个东西,玩那个东西,而不能得定 。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昏睡所蔽。

  还有一种人喜欢简单,尤其中国人的个性,喜欢简化,所以唯识学在中国,始终不大流行得开,因为看了就头大。唯识是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得很精详,所以我们不大喜欢。我们最喜欢的是禅宗,什么文字语言都不要,看到桃花而悟道,中国人最喜欢简略,不喜欢复杂。这一种人不肯分析、研究,易入昏沉的路子,喜欢睡眠。换句话说,我们打坐时,往往把细昏沉当成定境,这也是很糟糕的事。

  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所,不名为定。

  这个要注意了,还有一种人,没有实际证到定境,什么是定,他一点都没有实验到,所以他不能得定,见地,也没有搞清楚。这怎么说呢?开始修定的人,虽然坐起来不散乱,也没有昏沉,也不简略,也不打马虎眼,不大而略之,不昏头昏脑的,但是作意方面没有一点成就。

  什么是“作意”呢?先讲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八个识里。除非阿赖耶识转成清净光明大圆镜智,否则总是存在着作意。前面七个识就是第八识的作意。换句话说,八个识都是心在作意。所以真正的意,除了第六意识的范围以外,这个“意”字,也包括了前面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乃至包括了第八识,都在“意”的范围里,这是普通的作意。

  第二个作意,就是悟道以后的“意生身”作意。所以达摩祖师以《楞伽经》印心,并再三交代,真悟了以后,必得意生身方能证果。

  什么叫意生身呢?《瑜伽师地论》里头都讲过。首先,凡夫的这个身体也是意生身,前面讲过,我们心理一灰心,一崩溃,这一条命就自然干瘪了。现在活着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这个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懂了这个道理,再进而言之,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圣人的意生身,身外有身,甚至于成就了百千万亿的化身,这些都是意的作用。

  修定的人第一步要作意,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我们的意去造作出来的,这个意不是单指第六意识。即使第六意识没有杂念,禅宗所讲的三际托空,当前那个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来的。但是,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够永远存在呢?不会,因为马上就玩起那个空来了。再不然,后面几个遍行马上来了,触、受、想、思。觉得身上气动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里谈得上空呢!唯识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光以为空了,过于笼统,将来生死到来,或者想求证果时,一点也不得力。

  现在的年轻人,玩得最厉害的就是密宗了,气脉啊,这套玩了半天,都在玩弄精神,玩弄大妄想,真气脉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早已预言,末法时代,两个法门最流行——净土与密宗,聪明的人一听到佛这几句话,就马上会警觉到这个不是玩笑,确实是有它的道理,可是并不是现在一般人玩的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打起坐来,只能坐半个钟头,硬是作意坐上三个钟头,行不行?做不到,因为作意不能坚固。

  我们看了上面“非三摩呬多地”的时候,自己检查一下,不落在散乱,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简略,做不到作意的专一。比方不管是学道家、净土或密宗,要观想一个白衣观音,在前面永远不动,这个作意做得到做不到?不行就是心在散乱。可是,一个学催眠术的,或一个画家,他们却都能做到。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因此有人主张禅净双修,把一念专注在阿弥陀佛这一念上,心心念念不乱,做不做得到?

  禅宗过去用参话头,把没有道理的问题参透,也就是把五遍行的“想”与“思”捆起来。然后,话头又打不开,要抱住这个话头,不能忘记它,这就是自然修止嘛!触与受也捆起来了,一边怀疑,一边在定境中,等于是定慧双修的法门。所以古代教人用话头参,就是作意,把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都捆拢来,作意坚定了才能得止。不过现代人要放下来,现代生活太紧张了,放下,蛮舒服的,认为这个舒服是道,非也。这也不是过是作意的一种方法,对付现在这个时代蛮好用,如此而已。但永远保持那个空灵、轻松,是不是有作意在呢?没有的话,就不算定。

  “诸心心所”就是人所有的心——妄想、五十一种心所、贪瞋痴等心理行为。如果它们一点都没有转化了,怎么会得定呢?换句话说,打起坐来,表面看来俨然修道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头的贪瞋痴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来了。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净土的念佛,禅宗的参禅等,都是作意的道理。第六意识没有坚固形成某一个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

  这一切很重要,《现观庄严论》讲,修四加行作意,心境没有专一,不能得定。如果你是修空定,一切妄念不管,能看住这个妄念,把这个作意毕竟专一,也算是很定。可是它会变去的,这是专讲定的修持,见地又是另外一回事。

  或有未圆满故,名非定地。谓虽有作意,然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为定。

  再进一步,更加严重。虽然作意了,比如念佛,差不多到达一心不乱,但还没有证得四加行。换句话说,色身气脉统统没有改变,一切都没有转化,四加行的功效一点都不能达到,病也照常病。当然这同你的心地法门没有关系,但是此身四大也是心的一部分,既然能转心,为何不能转四大呢?《楞严经》上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连身都没转,你说得了定,那不是自欺之谈吗?加行的究竟:暖、顶、忍、世第一法,没有证得,气脉四大没转变到究竟位,所以不名为定。

  很多悟了的大禅师,在最后临走时,都死在很痛苦的病症上,元朝大禅师高峰妙,最后还是胃病难过而死。当然,病痛、生来死去、坐脱立亡,对他来说都没有关系,很多大师都是如此。以教理来讲,就是他们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所以不算究竟得定,不是证得圆满之法,只是悟得法身而已,这些人,只好等中阴时再去成就。但中阴身的悟成就,理论上是有,事实上如何,我们无法看到。

  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

  这些都是批驳不是定境的道理。这里再进一步告诉我们,虽然证得加行究竟,气脉转变了,功夫可放光、动地,加行究竟果作意也到了,阴神、乃至阳神也成就了,这样的人被普通人视为活佛。这时还有一部分的爱欲,染污本心的清净光明,比如爱染清净,爱染有道者,到这种程度还是非究竟的,杂染善法也非究竟。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梗涩艰难。

  虽然已经得了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身心可以出离,可以分化,心里也没有什么烦恼,但功夫境界与烦恼完全是两回事,心理的烦恼染污太不容易解脱了,不要以为打打坐,有点功夫,懂一点佛法道理就是学佛了,那是自我陶醉,不行的。

  但是于入定、住定、出定诸究竟的定相中,不能自己做主,有时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种入定并不算究竟。究竟定相是自己完全能够做主,操纵自如,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如果未得自在,不能随心所欲,有时候功夫对了,有时候又不对了,梗涩艰难,也是不算数的。活着健康的时候还不能做主,到生死来临时,一点做主的办法都没有。这点随时要留意,尤其是年纪大的修行人。

  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请心心法,未名为定。

  还有一种,因为定境不清净,所以不叫作定。虽然可以做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是有些人作的是世间定,不是出世间定。这里要特别注意,大家做功夫修气脉、观明点,这些都是世间定,即使修到祛病延年,也是世间定。世间定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练武功者等的定境。出世间定的差别在般若、在见地。世间定是功夫,不包括见地在内。

  这一章讲什么是“非定”,其实虽然是非定境界,我们仍然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了一点,死后起码能生到六欲天,比我们活在这世界,可舒服得多了。能到达这样的功夫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我们现在是讲非正三昧而说的,关键要搞清楚。能做到这十二种非定境当中的任何一种,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今天还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做到。这里所讲的非定境界,并不是说它错,而是说它不是佛法的正受,不是菩提的正定,区别就在这里。

  因为修的是世间定,所以永远没有办法除去根本烦恼。有一点修养功夫的世间人,可以到达一个烦恼比较少的程度,而烦恼之根并没有拔掉,只是不大起作用而已,随眠烦恼照样还有。随眠的意思就是这些烦恼跟随着你,跟着迷糊你,让你走入莫名其妙的糊涂境中。五十一种心所里,有二十种随眠烦恼,修行是检查这些心所,不是打坐做功夫。大家动辄谈功夫,功夫有什么稀奇!心里的检查做不好,随眠烦恼都找不出来,过后方知。我说“事于过后方知梦,浪在波心翻觉平。”事情过去了,才晓得那件事像梦一样过去了,心里头明明像波浪在滚,根本烦恼仍在,自己还觉得清净得很呢!觉得只有自己在道中,只看到别人的烦恼,以为自己是没有烦恼的;只看到别人不对,觉得自己很对。我们要把五十一种心所好好地搞清楚,修行是在这里着手,然后再把五蕴解脱,(五蕴就是一念。)一步一步搞清楚,那才谈得到修定。

  随眠烦恼没有除掉的定,就叫世间定。“诸心心法”,还有一切心所所生的这些烦恼,如果通通没有断,就不叫作定。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

  什么叫做“起”呢?所得的定固然感觉没有退,事实上已出了定位;换句话说,虽然觉得自己待人接物,都还能够应付自如,心境空空的,但那不是得定,那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作意的清净而已。诸心心所的随眠烦恼、根本烦恼,一概都“起”来了,都在轮回。

  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最后的一个,连最根本的三摩地都退失了。所以修大乘菩萨道,到了第八不动地菩萨时,才不会退转。换句话说,四禅八定,你都修成功了,还是有退转的时候,可以退到六道轮回,如何才到第八不动地呢?般若、见地、行愿。福德圆满则智慧圆满,最重要的还是福德圆满。

  福德这件事情,真不敢讲,因为讲了以后,可能门前草深八丈,没人来了。

  以上是强调非佛法的三摩地。

  下面讲有心无心地的问题。这个“心”是指八识心王,整个的心识。心意识这个心,第八阿赖耶识都包括在内,因为第八识也是心所造的。

  学禅的人经常说无心,随时做到无心。同安察禅师有一句偈颂“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还差得远,况且我们还做不到无心。但什么叫作真正的无心?比如我们走路,把别人碰了一下,会说:“对不起,我无心的。”那个无心,可不是道的无心,而是无记,大昏头。健忘的人也是无记,有些人做功夫,一天到晚心里头空空洞洞的,很舒服、很清净。小心!不要认为这个是无念、无心,往往这是大昏沉,昏沉久了以后,所得的果报是下堕——落入畜类。宗咯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清楚,他大力地批驳那些认为无念就是道者,更叫人千万不要落入无念定,以免来生堕入畜生道。所以这一点关于有心、无心,一定要认识清楚。

  《瑜伽师地论》是一部大论,学唯识的人,如对这一部论著没有搞通是不行的。

  现在讲《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有心地及无心地有五种分类法,要知道其界限、定义,才能开始学佛。

  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现在介绍第一种区分“有心”“无心”的分类法则∶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

  什么叫有心地?包括了“五识身相应地”。例如普通人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这五根的后面有五识。根与识很难分别,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中,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愚者难分识与根”。没有大智慧的人,分别不出来,什么是眼睛的生理官能,什么是眼识等等。

  又比如上次讲过,人刚断了气,眼睛还没坏,马上挖出来时,眼睛的余命未断,眼识是不是失去了作用?眼识已退回到阿赖耶识去了。第六意识也退回去了。可是这个眼睛移植给别人还是有用。五识身已不是五识身了,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眼根,眼根的余命未断,不是识的问题。眼识已经走了,医生把这双眼睛接上去,神经接起来,给另外一个人,神经没有障碍了,接受这一双眼睛的人,他自己的眼识起作用,配上别人给他的眼根,眼睛可以看了。

  再比如我们的眼睛(眼球是官能,佛学称眼根),眼睛看前面,我们的眼识配合第六意识注意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是黑板,是茶杯,这是第六意识。如果这时眼睛注意看着前面,但旁边的人、物,同时映入眼帘,那是眼识的作用,不是意识,因为意识正全心配合眼睛,注意着。旁边随时来的一切也是知道的,那就是眼识。但一晓得旁边有人过来,当一晓得时,马上起了分辨的作用,眼识已经交给了第六识了。在最初刹那之间起明了作用的,就是眼识。

  至于身识,就很难体会了。大家学道做功夫,如果能把身识认得清,就可以进步了。修证,乃至修报身、修化身,要先认得身识,才能谈得上起步。

  怎么样是身识?十来岁的时候,春天睡觉,早上醒来无事,懒洋洋的,那正是曾子说快要死的那个味道:“启予足,启予手。”手脚在哪里不知道,睡得甜得很,醒是醒了,身子可以动,也动得了,可是不想动,那个时候才可以体会到什么是身识。但并不是这个身体,等于这个身体还是外壳,这个身体内在还有一层朦胧的内胎,那才是身识的作用,抓到那个来修,就快了。如果再一动念,第六意识一配上,身识就交给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这个分别一来就坏了,一切烦恼就来了:要起床了,应该去上班了……这些都是第六意识的事。

  所以说,什么是有心地?第一种就是“五识身相应地”,是前面五识配合意识妄心而起的境界。第二种是“意地”,单单第六意识妄心所起的作用。

  第三是“有寻有伺地”,就是罗睺罗尊者修出入息,到达初禅“有觉有观”的境界。有觉有观是旧的翻译,玄奘法师不同意这样翻译,他用寻、伺二字。打坐找道,找定境就是有寻,再高明一点就不找了,只守住在那里,就是伺。一般人常把伺境当成定境,呆呆定定的在那里,也知道,有等待、裁定的味道,这都属于有心地的范围。

  再进一步第四,“无寻唯伺地”。等于二、三禅的境界,上坐心里头没有杂念,不去寻找功夫,也不去找一个境界,只有伺,就是一味呆住,清净在那里。若把那个境界当成定就错了,那正是意识状态、妄心状态。这四个方向都叫做“有心地”,有心地就是普通人,我们的心理状况就属于这个范围。

  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

  《瑜伽师地论》讲,从第二静虑到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这里所论的,除了这三个定境以外,其余的都是有心地。

  至于“无寻无伺地”中,又有程度之别了。唯识分析得很清楚,一步一步,详尽得很。“无寻”,坐起来清净得很,念头没有乱跑,也没有乱找时,只有一个很平稳的境界摆在那里,就是无寻唯伺。这里头有没有东西呢?还是有。知道这么一个境界,是在五遍行的想与思中。至于无寻无伺的境界,则超越了想的心理状态,乃至于到达了“无想生”,又进一层,无想而能够生作用,起作用的功能。

  严格来讲,无想生的最初步,也只能摸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边缘。所有笼统来说,般若很容易讲,本来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这仍非究竟,太笼统了。

  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这三个定境到达了,才可以说定境达到了无心地。这一段都是讲修证做功夫,不讲见地。不过这却是修证功夫的见地,如果这点认识不清,功夫就做得迷迷糊糊的,像土包子进城,那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才行。

  下面要介绍第二种“有心、无心”的分类标准。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

  普通人的散乱心也叫作无心,因为把心掉了,自性散坏了。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做功夫修持时,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空空洞洞里头,好像清净得很,就以为到达了无心地。实际上这正是掉了心,是这个无心正在颠倒中,自己不知道罢了,很可怕。以我几十年经验看来,做修养功夫的人,最后走上这条路的人太多太多了,都是这样糊里糊涂去了。正如雪窦禅师的诗句:“可怜多少垂钩者,随例茫茫失钓竿。”几位老同学要特别注意,钓鱼竿子已经被我收回来了,你们已经无心了,因为你们迷失了修持的本心。

  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

  等于看到一个疯子,我们也叫他是无心人,因为他错乱了,迷失了本性。有人修到后来,很容易走上这条路,一定要注意。所以有位禅师说:“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不是那么简单的,福德不够,所以慧不能到。

  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无心地的反面,就是有心地。在佛法而言,一般凡夫成道以前,烦恼错乱心都算是无心地,没有证得本性的缘故。真正修证佛法,得了定、慧的,叫做有心地。这是第二门解释。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

  第三门,就心“生”或“不生”来区别“有心”“无心”。比如我们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很难生起,也就是说真正发起行愿心很难。我们口口声声要想帮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里虽这么讲,实际上,很难办到。所以我们修行,单说一个功德心,在行愿上根本就很难建立,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建立过。行门很难讲,历代祖师都只讲见地,行门不敢多谈,真正谈了行门,徒弟都跑光了,因为要求太严了。但教不严,师之过,宁可要求严格,门前草长三尺,岂止三尺,十丈都无所谓,没有人都可以,一个人在里头蛮舒服的。老实说,行门很难,太难了。

  有些“心不生”是因根,是因为生理机能破坏了,比如脑神经坏了,这个心理生不起来,尽管佛法讲四大皆空,四大还是很重要。佛说暇满之身难得,生为人,闲暇的时间难得,四肢体健,五根具全也很难得的。尤其是这个工商业时代,空闲的时间谈何容易,能有闲暇坐在那里高谈阔论,妄言修道,这是多大的福报。

  境不现前故

  有时候你拼命用功,那个境界就是不来。从前有一个修道的老先生,有一些功力,既不吃饭,也不睡觉,不过到夜里十二点时,再跟他说话,他也不理,靠在椅子上,闭着眼,大约有半个钟头。然后眼睛睁开,再谈话,可以谈到第二天晚上十二点。到了十二点他又不说话了,闭眼休息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功夫来找他了,这就是境现前。孟子尽心下篇说:“有诸已之谓信”。消息来就要定去了,这就是境现前。有些人功夫做了半天,境界不现前,这就要严格检查自己了:心理的障碍,或是生理的障碍呢?若问另外有个方法没有?这是爱欲之心,贪求之念,这些结使在作怪。连这个都不能检查出来,还怎么能够修证菩提呢!

  阙作意故

  作意没有造成,至于是什么根器,该如何作意,也是大有关系的。

  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以上种种缘故,所以心不能生起。密宗的修法生起次第,就是由这里来的。密宗所有的理论,都是唯识法相的基本理论,所以修法要修到生起次第,没有的要建立,等于从平地上建立生起十二层高楼。所以密宗是无中把它生有,生有了以后,把它打空,又回到清净光明,把建立起来的空掉,那就叫圆满次第。

  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

  不受上面八种现象范围所限制,道心才可能生起。

  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若具备了生的境缘而生心,是有心地。相反的因缘而心不生,则是无心地。第四门: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

  什么是分位建立呢?又包括了六位,除了六位外,都是有心地。

  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这六个部分,有些是凡夫果,有些是大乘极果。这些分位建立,同样的达到无心地,程度还有差别。《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得的道是不错的,但程度、造诣、层次上却是有差别的。六位中,“无心睡眠位”是凡夫的无心,睡着了,什么都忘记了,这也是一种无心。修道人犯了这个毛病,不能原谅自己,功夫不够,因为大昏沉之故。

  “无心闷绝位”,是好似昏过去了,或者跌倒、打伤了,或者受了脑震荡失去记忆了,这都属于闷绝位,是病态的,不对的。以佛法来讲,如果一个人受了脑震荡,过去的都忘了,熟人也认不得了,这时,他本性在哪里?是不是治好了又回转来?不能治好,但他的本性又怎么恢复呢?这是科学的大问题,学佛要追究这些地方,佛法是绝对的科学,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要贸然地相信,贸然地搞,严格讲,这里头都是问题。

  “无想定位”,也属于无心地,无想定位不是证道。释迦牟尼佛学无想定三年,然后认为不是道,知非即舍,不干了。无想定是外道位,但是无想定有无想天,虽是外道位,比我们的位置却高得多了,虽然还是在色界中,却超过了欲界天。一个人能到了无想,虽不行善,也绝对不做恶事,既然不做恶事,依善果也可以生天。何况无想还是一种定的境界。不要看不起它,我们还做不到呢!

  有些人打坐怕落顽空,其实,若能真正到了顽空也要恭喜你了,恐怕只是在玩弄那个空而已,顽空做不到的。无想生位生到无想天。“灭尽定位”不同,是罗汉果位,超过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灭尽定,身,心皆灭,等于向轮回请了长假,但是,最后还是要来的,非回心向大不可,灭尽定可以躲在偏空的境界里头,空的功能灭了身心的作用,无余依涅槃位是大菩萨位、独觉菩萨位。这六位叫无心地。

  第五门,也就是最后一种区分法: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

  禅宗所讲明心见性,直透牢关,在破三关之后,就要破这个有余依,证无余依涅槃。什么是有余依?就是大阿罗汉,同独觉佛达到涅槃的果位,但是烦恼的根还是没有断,就是《维摩经》上所形容的余习未断。维摩居士的房间里,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都进了他的方丈,(寺庙中称方丈就是根据《维摩经》,维摩房间一丈见方,可是百万天龙,天人进来都坐得下。)结果天女散花的时候,罗汉们闭眉闭眼的,因为要做到不动心,可是天花沾在阿罗汉的身上,掉不下去;菩萨身就沾不上,都掉了。因为罗汉余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罗汉们对声色是不要了,可是有时候对声色还瞄一眼,这一瞄并不动心,可是天花却着身了,就是余习未断的缘故。所以他们虽然也得了涅槃,可是那叫有余依涅槃。因为只要把根一挑,就又挑起来了。

  到达“无余依涅槃”才是佛境界,真正的第一义心,即禅宗洛浦禅师说的:“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是第一义。

  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到达了透末后牢关,得第一义,才把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识才永灭,才是无余依涅槃,达到自性清净。

  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

  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为四智,修证到达三身,法身、化身的成就,三身四智平等平等。四智圆净,不著不住,六通妙用,不住无著,达到无余依涅槃,这才真正到达无心地,佛的境界。

  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第八识又译为藏识,阿赖耶识是梵音。如果单单译成一个藏字,所表达的不够完整,因为它包括有①能藏②所藏③执藏的作用。它能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执藏抓得很牢,所以它起的作用是异熟——各种因缘,异时、异地而熟。这是指轮回果报,这个异熟的帐,电脑都算不清,它实在太错综复杂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证佛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证佛法)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二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