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19讲


   日期:2018/4/27 21: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本讲内容:1、第一障碍--身见;2、色身转变;3、不是绝对的时间;4、三灾与修持;5、四大种与色法;6、相续心;7、四禅八定和精气神;8、善人的凡夫禅;9、轻安、定、非定;

  我们的课程现在已进行到第二个纲目:修证的法门,现在还在继续。

  看了大家笔记后,发觉大家仍没有把握到重点。要想以心地法门修证,进而就是菩提正觉的话,最大的障碍是身见。

  佛教尽管讲四大皆空,那是对于小乘不了义教而言;在了义教来讲,是心物一元的。我们整个的色身四大,是由一念的业力所构成。首先,修证之所达不到功效,是因为转不了业力所构成的色身,因此做不到无妄念。纵然有一点点清净,不过是第六意识偶然的,暂时的一种固执所造成的现象,不是究竟。大概到目前为止,重点还在这里转。

  《圆觉经》的几句话,对于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线,也是最难的: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在任何时间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么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个人没有妄念,什么念都不起,完全象木头一样,也并不是佛道。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于自然来的妄想,并不勉强用个方法加以息灭,如果对于自然来的思想,想个方法加以灭除,这个加以灭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灭的话,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再进一步告诉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做功夫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学佛有一点基础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后拼命想办法除妄念,统统在了知的阶段。其实那个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个大妄念,所以佛告诉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来的,会自然而去。

  最后一句话,佛告诉我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假定我们到了无了知,明明了了都没有了,寂灭了,“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到了这样境界,就不必要自寻烦恼,不要再自问这个对不对?或怕大概是顽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别。

  还有一个重点:“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你知道是幻想,那个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个方法,如观想啦、炼气啦等等,去除那个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为什么?因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没有,所以是靠不住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这中间再不必加一点,不增不减,那个寂灭清净同觉性。这里头没有初地、二地、初禅、二禅之分,把这个认识清楚就好办了。

  真的认识清楚了这个,或者稍稍有点见地的人,悟后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大家做功夫修持不能得定,第一个障碍就是身见;第二个障碍是见地不清楚。四大色身也就是一念,色身不能转化,自然不能成就,这就是讨论的问题。

  现在来看《瑜伽师地论》卷二《本地分中意地二之二》:

  又羯罗蓝渐增长时,名之与色,平等增长,俱渐广大。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鞭”。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

  “羯罗蓝”就是胎儿入胎,在十二因缘就是“名”——胎儿,“色”呢?指地水火风所构成。平等增长,俱渐广大,胎儿由地水火风的成分,平衡成长。

  “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依靠母体的胎儿,九个多月后,圆满了,生下来。

  “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鞭。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这是讲四大的构成。

  《楞严经》最后有一句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生命是初的来源,是一念无明,一有生命以后,就分阴阳,就是心与身。现在要“灭”,要回转来成道,要得寂灭之果,先要除掉四大色身的障碍,才能谈得上。

  要如何除色呢?先认识色的成长,从婴儿在胎中的成长说起。物理世界整个都是地大,人的细胞、筋骨等是地大的作用;津液、口水、荷尔蒙等是水大。比如我们靠血液的循环而维持生命,这就是水大。平衡就没病,不平衡就有病。“由火界故”,由于火力、热力维系着、长养着我们的生命功能,“成熟坚鞭”,讲胎儿坚固起来,构成了形体。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风大,我们能否得定,第一要件是先得轻安,轻安的相反就是粗重。我们做功夫感觉气脉在流动,就是在粗重中,真正气脉通了,就达到全体轻安,也自然忘身了。虽然有四大身体存在,却一点障碍感都没有。关键就在风大,风大最重要。

  “若有情数,时无决定”,时间没有绝对的,比如显教说凡夫要想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决不承认有即身成佛之说。而密宗和禅宗,并不管劫数的问题。《楞伽经》说:“劫数无定”,十地的程序也无定;《瑜伽师地论》则说:“时无决定”。劫数不是固定的,比如我们在受苦受难时,一秒钟觉得像一百年一样;在快乐安详中,一天像一秒般过去了。“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种种业故”,时间是唯心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星球,每一类众生,根据业力,对时间长短的感受,都是不相同的。

  我们学佛修道,都是以世法的心态来处理出世法。首先,打坐离不开时间观念,规定时间打坐,被时间限制得死死的。如果功夫做得好一点,晚上却睡不着,就想:唉!失眠了。脱离不了世间的时间、空间、生活观念,这怎么能修道呢?这些都是业力,业力把我们困死了。

  “或过一劫,或复减少,乃至一岁”,这是讲时间的相对性。

  “又彼坏劫,由三种灭,一者火灾,能坏世间,从无间狱,乃止梵世。”火灾来时,从无间地狱起,一直烧到二禅天的边缘。所以,佛为什么要我们断欲念去YIN心?就是因为这个没有转化,火劫一来,就都毁了。

  至于第二个水灾,威力就更强了,直到第二个禅天。我们人在有形的精满了以后,欲火发动,随后水灾的障碍来了,乃至得糖尿病,这些都属于人体的水灾。

  第三个风灾,能毁到二禅天顶,至四禅天边缘。

  佛所讲的三灾,同我们现在地水火风的修持,有密切的关系。这一节因时间关系,只能简单讲述。

  “自此以后,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起”,这是讲世界的形成,这一段可以同现在的地质学配合研究,非常有趣。佛说由空劫(没有这个世界以前)以来,有二十个空劫。空并不是没有,空也是个东西,尤其讲器世界的空。比如太空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佛说物理世界有七大:地、水、火、风、空、觉、识。空劫时,地水火风四大形相还没有构成,那时四大的功能蕴涵在空大里。实际上,空大本身也是在动,但因动得太大,我们反觉得是静态。《易经》讲“天行健”,宇宙永远在动,若有一刹那时间不动,乾坤息矣!整个宇宙就毀掉了。

  空大经二十劫之久,然后转成气流动起来,这是风大的形成——风轮。大风轮转若干亿年以后,慢慢自然发生液体了,像浓浆一样,风轮与液体慢慢磨荡,就产生了热能。泥浆再聚拢来,突起来的就是高山,陷下去的就是溪谷、江河、海洋等,产生了第三层的地水火风,就是这个世界。修密宗法门的,有些上座后,观想空大,再观想风轮,就是大气层,大气层上观想火轮,火轮上观想水轮,水轮上观想地轮,然后再由地轮涌出一朵大莲花,莲花上坐一个菩萨,这个菩萨就是我,要一刹那间观想成功,这就是密法,观想成功后,可修止观了。

  “又彼有色,从意所生”,一切有色,地水火风是如何造成的?是意识所生。当然,物理世界为什么是唯心所造的,自己要去研究、去发挥。四大是唯心所造的,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云:“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第六意识贯通了三界:欲、色、无色界。三界的轮转,其中心柱子就是第六意识,妄想的力量有这样大,三界轮回整个包括在第六意识的范围。《瑜伽师地论》把三界、九地、二十五有,都包括进去,都属于第六意识地。我们修持,如果这个理见不透,随时想把意识空了,是很不容易的。它的功能大得很,三界都为它所造,所以说:“又彼有色,从意所生。”

  懂了这个道理,配合修持见到了空性,转过来修意生身,就成功了,原理就在这里。所以那位在美国的老太太,自己摸到了身内身与身外身,证明了佛所说的,没有明师在时,正法一样的存在。

  就佛学的分类,众生吃饭分四种: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段食是分段吃饭,像人间分早餐、中餐、晚餐。有些经典翻译为抟食,如外国人用刀叉,印度人用手抓,动物用爪,就是抟食。天人看我们吃饭,就像我们看动物吃东西一样的脏。触食,比如我们除了吃东西以外,还吸收空气与光能,这也是维持生命的重点,很重要。思食是精神的,识食是色界、无色界天人的境界。真得定时并不需要吃东西,但功夫没到达不能乱搞,否则会出毛病。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

  四大各有各的种性,风大有风大的种性,地大有地大的种性。四大种性如何造成了色法?这里的色法就是我们的生理。

  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

  玄奘法师的文章翻译得很好,达到信与达的标准,很合逻辑。四大种是造色,为什么我们这个生命,乃至物理世界,生成了以后,还是靠物理的功能使它永远存在,不但存在,又使它发挥,这个道理在哪里呢?

  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心物一元的重点在这里,理论的原则也在这里。是由于一切内外大种。

  什么是内的四大种?我们身体内部,不断新陈代谢的地水火风,为内四大。打坐修道是发挥内四大种的功能,再把它转换。还有外四大种的地水火风,譬如阳光、空气等,这两个是一体,可是当它形成现象时,界限分开,功能一样,现象却不同。

  内外四大种的元素,以及他们所蕴涵的造色种子,都必须依附着内相续心,才能发挥一切的功能。心理学家做过试验,假使一个普通人,不管年纪多大,如果绝对灰心了,灰心到了极点,硬想死,大概半个钟头左右,人就虚脱了。因为内相续心没有了,接不上了。换句话说,生命力强的人,生命力绝对坚固,信得过,心力坚强的人,即使断气以后,还是可以回转,一切要看内在这个相续心坚不坚固。

  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

  这个地方很严重,不要看《金刚经》里头空呀空的,无人相,无我相,那容易懂,这里也是无人相、无我相,不过是分析给我们听,乃至扩而充之,甚至到达诸大种子,也就是物理的元素,当它没有构成四大的形态时,造色种子终不能造色。比方面粉、水,掺合起来,才变成馒头,只摆在那里,不加水掺合,就造不出来。

  玄奘法师翻译这些时,一定头痛极了,科学的东西没有办法文学化,可是不文学化实在看不下去。很多人一看唯识就头痛,对不住,是你们的心不够细,也就是你没有得定,所以种子始终不能造色,要由彼生。什么是彼?好比临济祖师的宾主句一样。彼就是靠心力,内、外各种物理因素,再配合精神作用,才造出这个生命。

  我们懂了这个原理,现在回转来,把我们这个业力,现有这个生命打破了,回到那个原来的地方去,就成佛了。“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就是这样,所以修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的身体像一个小宇宙,这是唐宋以后道家的说法,有其道理。我们前面说过,身体可分成三部分,由心窝以下为欲界,心窝至眼为色界,由眉以上为无色界。与此配合。就是所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有人问:精与气已讲过,至于神的炼法及其情形如何?与四禅八定如何配合?

  精气神三样是中国道家的分类,这三位是一体的。有一点要注意,唐宋以后的道家,偏重于修证经验,同密宗一样,所以气脉、明点确有其事。但后世道学密犯一个毛病,就是倒因为果。为什么呢?因为奇经八脉、三脉七轮是禅定到了以后,自然的转化,他们把转化的经过记录下来,才变成丹经、道书,变成密法。可是后世人拿着这个当令箭,拼命在那里制造精气神,搞奇经八脉,那就完了。所以祖师爷们没有错,错在我们。如同禅宗讲明心见性,大家就在那里找心找性,都搞错了,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炼精气神是经验谈,人的生命究竟怎么来的?精气神是什么东西?拿现在名称来比方,就是光、热、力。精就是热,神就是光,气就是力,缺一不可。假如宇宙没有太阳能就完了,神等于太阳光,神能生“气”,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地球有吸力,自然吸到地心,重新冲上来,化成云气,这些同炼神化气是一样的道理,气再化精。

  普通人是神化气,气化精,精就漏。漏也没有错。是顺其自然,不过却永陷轮回了。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使精不漏,回转来,再配合气,再配合神,就成功了,原理如此。

  说到“拈花微笑”,可以公开一点奥秘。我们看看花,看看植物,花是怎么开的?花开了又会结果,怎么成长的?几乎同人体一样,植物吸收养分,也有它精气神的层面。然后慢慢生长,生长以后开花,花一开,到了一个生命的巅峰状态,另一个生命来了——结果。另一个生命又蕴涵了它的诸大种,这些种性又要配合其他的因缘,然后又开花、结果,永远生生不已。

  我们的生命,道家张三丰比喻为“无根树”。可是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有根的,虚空就是我们的土,头部是我们的根。凡夫脑部荷尔蒙分泌,下来影响性腺,性腺荷尔蒙分泌了,精力就旺得很,就要放射,一放射就完了。

  所以不但道家,一般走修行路子的人,也都知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密宗称头脑这一部脉轮为大乐轮,丹田部分叫变化轮,心窝部分叫法轮,喉咙部分叫受用轮。脑部的脉轮不打开,得不到轻安,不会发乐,打坐永远在愁眉苦脸中,根本空不了。当脉轮要打开时,会无比的痛苦。我曾亲自经历过,到了眼睛,眼睛开刀;到了牙齿,牙齿也拔了;到了耳朵,耳朵也出毛病。二祖当年见达摩祖师以前,头痛欲裂,受不了,也想死,空中有个声音告诉他:“你忍一下,正在换骨头。”过后,头不痛了,却长出五个包包,像五岳一样。

  头部脉轮要打开时痛苦极了,走火入磨(魔)还是有的。到眼睛,眼睛瞎了;到耳朵,耳朵聋了;到哪里,哪里出毛病。如果再加上一点点妄念做功夫,非完蛋不可。只要心理不受影响,任运自然的用功下去,气脉通过,一切都好了。

  当一个人真打开了头脑脉轮以后,才晓得何谓大乐轮,才可以谈炼气化神。这时意生身也出来了,身外有身,身内有身都做到了,一念动就出去,神通妙用也自然有了。但是与圆满菩提有关吗?没有,这只是业报身的一种,但也有关系。这是业报身的一部分,这里头确有阴神、阳神之分。阴神是自己的境界里头有,外人看不见。阳神修成了,要变两三个我给别人看,别人就看见了,也可以谈话,也可以接触,这就是化身成就。

  达到这种成就时,是不是证得了菩提呢?还是没有。不过,随念一动,有百千万亿化身;不动时,清净圆明,了无一物。当然,见地方面,很可能也大彻大悟了。但是炼精化气这些讲的是功夫,和见地是两回事。

  学佛修持,要修就要修成三身圆满,讲课的目的也是为了这个,并不是一般人口中的禅,学佛学道要讲实证、证据,理论讲得好是没有用的。

  炼气化神这个气,不是呼吸的气,密宗的分类很对,先修气,再修脉。开始时叫息,十念中念出入息的息,是后天呼吸之气停止后,可是血液还在循环,脉还没停止。到脉都止了,才是“精化气”的阶段,这个时候才可以修身外有身。

  至于怎么配合四禅八定这个问题,四禅是四个禅定程序,八定则并不一定是四禅以后的次序,初禅也可以到达“空无边处定”。比如,灵云禅师突然看到一朵桃花,以及洞山的“迢迢与我疏”,忘掉我了。都是空无边处境界。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有时瞎猫撞到死耗子,碰到过。这时想把这个境界定住,还是定不住,空的境界有,可是初禅的定力没有,所以定不住。

  “空无边处定”是空的境界,可以达到无量无边,如果没有初禅的基础,还是定不住。八定与四禅没有程序关系,如八卦一样,互相穿梭,说不定一个得了初禅的人,一下证到“非想非非想定”。所以云门禅师说:“你想非非想天有几个人退位?”这是真话。悟了的人,有时上坐后是在凡夫定的境界,有时是在“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有时也可能在“空无边处定”,反正是到处穿梭,是不一定的。

  关于四禅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如何配合?重点是:初禅一定要做到不漏丹,才能炼精化气,二禅一定要做到炼气化神,三禅要做到炼神还虚,四禅舍念清净,一切皆空。原则大概如此,中间的修持细节和过程,不知道要经过多少苦头。比如气到眼睛,眼睛看不见了,要能做到不理它,充其量让它瞎,一念空,气脉自然通过了。如果一害怕,哎呀!不得了,眼睛看不见了,配合了这个妄念,那就麻烦了。所以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总之,搞这件事非专修不可,要把修道变成生活的全部。而大家学佛,是把它当成生活的花边,点缀点缀而已,那还能成功吗?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凡夫与外道,除了真正禅天的中心无法进去以外,严格讲起来,三界之中凡夫都能去得,都能往生。升天不一定靠禅定,升到天界的外围边区,是靠善心与德行。所以善人必定升天,不过很可能升在天的外围,外道也一样。因为一切外道与正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劝人向善,如果劝人为恶,那叫魔道,就不谈了。

  这里讲四禅,为何只拿禅定来标榜,不拿善事作标榜呢?因为凡是人真心为善的,多半就是凡夫禅,心境上一定比较清净。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天人境界只拿禅定来比方,包括了善,而有些经典讲善道升天时,就不提禅定。

  这里头附带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修到四禅八定境界,拿大乘佛法来讲,还是一个“大凡夫”,不过很伟大而已。同样的道理,有些阿罗汉,虽修到四禅八定,但是并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在修法上,关于这方面,密法讲得很好:精不降,乐不生,气脉不通,妄念也不会断,身体也不会好;如果精一降,凡夫非漏不可。精降不漏而生乐,那真是舒服无比。但如贪图乐的境界,就堕落在欲界。如果贪图身上阴阳交合之乐,久了以后,堕落在鸳鸯、猴子、鹿等这一类欲念特别重的畜生道中去了,修了半天,还向畜生道那边跑。

  气不转,光明不起;气定了以后,光明才生起,就是内在四大的自性光。神由无念而清明,但是偏重于无念,空的境界,落在无色界,等到无色界天的福报受完了,依旧再重入转回。当然,无色界天的时间很长,世上一百多万年,在那里不过是几天而已。不过这也是比较的,在他们自身感受来说,也不觉得长。

  偏在乐的境界上,就堕欲界;偏在光明境上,就堕色界;偏于空境,则堕无色界。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都不能偏,非证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不可,否则跳不出来。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是佛法及一切内道、外道的修持基本,不走这条路不能证果。但是达到四禅八定而不得菩提,且般若不通透,不彻底,则依然是一个“大凡夫”。阿罗汉也不过是一个伟大的凡夫而已。大罗汉就不同了,可以跳出三界外。

  欲界中的男女,广义的欲是色、声、香、味、触;狭义的欲是笑、视、交、抱、触。这五欲在四大中偏重于水火。拿中国文化配合来说,水、火就是心、肾两经,心是火,肾是水。五行这一套都要懂,因此道家教人坎离交,是有道理的。研究人的生理就会知道,当欲念一来时,四大都在动,四大都受损害,佛经上以灾难称之,是指那个作用而言。实际上任何一念一动,四大都会动,都不归位。人的身体为什么不能得定?因为都不归位,都不均衡的原故。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

  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包括了生理。弥勒菩萨说,简单地讲,有十四种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有十四种功用。像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都属于色法的聚,凝结起来构成物质的形状叫色聚。(大种、四大、色聚,每个名词都有它的范围,研究唯识是非常逻辑的,一点都不能错。)但是意所行色除外。譬如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所行色。我们梦中的身体,梦到自己被火烫了,也会觉得烫;吃了冰淇淋,也觉得很冰。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照样有,那个是法触意境上所呈现的色。懂了这个,才晓得人死了以后,灵魂一样有世界,下地狱一样也觉得痛苦,地狱是假的,可是照样会痛苦。还有一个试验,把你的眼睛蒙起来,拿个假火假装烫你,你一定会叫:烫呀!皮肤都红了,这就是意所行色,是属于心所的一种。

  卷第十三《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禅宗常说的一句话,本地风光。真如自性就是本地。这些都是从本性起用方面来讲,懂了用,就晓得体。“第七”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第七部分,“三摩呬多”就是等引的意思。过去古老的翻译称三昧,也就是正受。但玄奘法师觉得不可翻译,因此用译音。就是到达我们所要达到的那个境界,简单地讲,就是得定。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作不是定,这个很重要。

  弥勒菩萨把不是定的境界归纳出来,有十二种:“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这里讲自性不定,不是指明心见性的自性,是说它的性质不定,是在变动,所以不叫作得定。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后面的功能,就是五识。五识所呈现的状态,我们错认为是得定,那个状态不是定,不要搞错了。比如有人念咒子,以为得定了,事实上,一句接一句地念,一直在变动不定中,并不是定,这是其一。

  再有就是我们听声音,觉得得定了,那是耳识身不定性,那是偶然的清净,不是定。如果认为自己得定了,“非魔即狂”。为什么?因为五识和自性不定故。

  又比如眼睛看光,有一种觉受境界,好象得定了,不是真的,因为它本身是生灭法,当然不得定,以生灭法来修它,这是一种非定。要认清楚。

  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

  定有一个条件:就是轻安。如果还觉得有腿在,有脑袋,还觉肩膀发酸,就是不轻安、不安乐,整个身体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着觉似腾空,就是那么轻安,这只是比方。三脉七轮都通透了,身体才会发生轻安。我们搞了半天,还跟着感受在那边开运动会,哦!气到了这里,想把气弄过来,越弄越闭住了。若能真的放空,把感觉一忘,它就过去,就通了。拼命在那里管它,就是一万年也通不了。弥勒菩萨说,这是被欲界的习惯困住了。欲界的习惯很多:色声香味触法,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都是。

  诸心心法是整体的,八个识都在这里头。下面的心法是讲心所,意识的部分。什么是欲界的心法?你觉得气脉通了,就可以成道,这就是利害观念,这些也把我们困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第八识,都是“心法”的范围,乃至于第六意识中,心所起的状态。有时我们虽然可以达到很定的样子,但却不是真的定。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达到轻安。比如喜欢听音乐的人,一曲好的音乐都听醉了就是定;又喜欢掏耳朵的人,掏的那个时候也是定;甚至喜欢捻脚的,搔到痒处时,也绝没有妄念,那也是一种定,就是心一境性。假如你造五百罗汉塑像,有一个就是脱了鞋子,歪着嘴在捏香港脚,表示在那个境界入定了。

  所以,欲界中,心一境性可以做得到,可是没有轻安来滋润它的话,身体僵硬在那里。弥勒菩萨说,这不是真正的定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证)(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证)  

 楼宇烈教授: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楼宇烈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修行三要素 见地 修证 行愿 

 万行法师:拿来即是 拿来就用 一切现成圆满 不需要修证 

 张秉全居士: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明一法师:不执不废共修证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修证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