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医如何看“素食够不够营养?”


   日期:2018/4/20 1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讲“营养”讲什么?

  首先,传统中医的角度,基本上没有“营养”的概念。自古中国人都不讲“营养”,而只会讲食物够不够丰富、是否充足、够不够饱、好不好吃……营养学是近代西医学的附带产物,随着微观还原论研究的发展,能够分析每一种东西的“成分”,这就叫作营养了。古代无法做这种“分析”,就无法从这个角度讨论问题了。

  古代饮食不讲“营养”的话,还可以讲什么?中医更强调另一个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吸收”能力,古代中医则叫“受纳运化”。试想看,就算是在现代,很多在农村生活的人,饮食哪里有这么讲究?哪里按照营养学来选择食物?他们就是种出什么了,就吃什么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没有营养学的概念吧,他们怎么吃饭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尽量选择能找到、喜欢好吃的食物,哪里会想这个食物含有什么成份?

  从中医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视“内在”自身的修养。这就好像学习那样,比如像“填鸭式教育”那样,天天给你灌输大量有益知识,可是学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识程度未够,那么如何花钱去上课补习也没用;但是,假如学生本身非常聪明勤奋,即使你在穷困的农村山区,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你也可以学有所成。

  “素食不够营养”的问题来自“推卸责任”

  说到这儿,或许大家也明白中医怎么看“素食够不够营养”这个问题了。“营养”是外来的东西,而中医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营养,而不太在意营养本身。假如身体健康,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假如身体本身不好,那么补的下去都没用。这也是中医有说“虚不受补”的说法,身体虚弱吃什么都未必能够补上。

  不是这样吗?很多长寿老人,其实饮食也是相当随便简单;又或者深山里面的和尚,吃饭也极其清淡,还不是健康的生存着?素食够不够营养,中医从根本处就不这样提问,而是反问:“你身体是否健康,能够吸收足够营养?”一个人够不够营养,中医不把责任交给食物,而更着重自身健康与否。

  这是中西医学文化的差异。举例说,例如西医上的甲状腺病,西医比较倾向于用“碘质”吸收得太过或缺乏来解释这种病,与沿海地区或内陆地区生活,食物含碘太过或太少有关。中医则不这样看问题,不会单纯用外在因素来解释疾病,例如同样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人们的饮食习惯相约,但为什么有人会得大颈泡,有人不得?中医更倾向于从自身去找寻答案,例如这一种病,就多与自身的情志、体质因素有关。

  中医不讲营养讲味道

  再进一步讨论,中医不讲“营养”,但是讲“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种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医认为“过犹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过就行。假如是身体不健康了,则可以从五味的角度上,建议特别侧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饮食,以帮助身体调整回正常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五味的饮食调养,也是强调需要按个体的情况提出建议,这是中医强调“内在因素”的饮食养生特点。

  但是,传统中医没有说,必须要每一顿饭五味俱全。五味不等于“五种营养”,现在有一些养生书强调每一顿饭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实中医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再高层次一点说,中医养生提倡饮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浓烈,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了。

  越是担心不够则越不够营养!

  有些人刚开始吃素,只要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都会怪罪素食不够营养所致。在这里想指出一种现象——“越担心素食不够营养的人,则越容易出现不够营养”;相反,假如不担心自己营养不够的人,则没有这种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尝试用中医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饮食上,中医强调“脾胃”关系,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两者各自做什么工作。(中医的脾胃,与西医解剖学的脾脏胃脏的脏器概念完全不同呢。)

  在中医来看,“胃”是负责“腐熟水谷”的,就好像一个锅一样,当食物进入肠胃里面了,胃就负责将食物“变熟”,变化成为“水谷精微”,通俗一点讲就是变成人体的“气血”、“营养”了。

  但是,胃产生了这些气血、营养以后,要带去周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帮助。《黄帝内经》指说“脾气散精”,脾是负责将胃所产生的精气、气血、营养,输送到全身去,负责运输、疏通的工作。换句话说,脾和胃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像“消化”和“吸收”两方面的功能,胃负责消化食物,而脾帮助周身去吸收。

  重点来了,一个人经常担心的话,原来会影响整个“吸收”能力!在《黄帝内经》有两句话说:“思伤脾”,思为何会伤脾呢?就是另一句话解释了“思则气结”。就好像一个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时,人的呼吸就不畅顺,身体凝注不活动了。

  当一个人常常思虑过多,则使“脾气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说,尽管胃的消化能力没有问题,但是脾帮助疏通气血的能力受阻了,脾气不能将气血带到全身去,那么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够营养”的问题。中医上说,这就叫“胃不虚而脾虚”、“虚不受补”,或者现代的话可以说“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总而言之,一个容易担心、思虑的人,开始吃素往往就会更加忧心忡忡、思前想后,后来造成营养不良,就怪责素食不好。其实,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问题,而只是吃素这个选择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虑而已,实际根本原因在于自信不足。

  成语说“心广体胖”,如不担心吃素不够营养的人,其实吃饭生活都很随便,尽管吃得少也容易长胖。从这个角度看,担心是没用的,越是担心素食不够营养,则真的会越不够营养!

  素食不单是饮食问题,素食讲求朴素、内心清净。其实我们心想什么,与饮食健康有密切关系。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医       素食)(五明学佛网:中医       素食)  

 李利安教授:坚持素食原则 不忘契理契机 

 明奘法师:素食馆吃素成了我的痛苦经历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谈素食 

 林克智居士: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 

 宽运法师:素食、放生与生态环保 

 明海法师:素食改变世界—— 将“卫赛节”定为“全球素食日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素食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七、不杀生与尽量素食 

 陈大惠居士:陈大惠老师对话中医女博士:为什么不可纵欲? 

 法闻法师:为什么不能杀生与尽量素食? 

 法藏法师:提倡素食之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