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冯冯:西方尖端科学走向东方佛学空观


   日期:2018/4/18 14: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冯冯

  一、从「相对论」、「量子力学说」到「色即是空」

  二十世纪末的新科学进步,一日万里,到达了这个世代的新高峰,人类已经能够派遣核能太空船进入外太空探测木星,也能用新式仪器测出太空黑洞。

  这一切科学成就,可说都受到两宗最革命性的学说的启发—一宗是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一九o五年发表的「相对论」(Theory ofRelativity);另一宗是丹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得主尼尔斯?波赫尔(Dr.Niels Bohr)在一九二一年,初次发表的「量子力学说」(Theory ofQuantum)。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说先后辉映,推翻了牛顿(Issac Newton)时代的物理定律与物理观念。假如二十世纪后期的新物理学家,仍然墨守恪奉牛顿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物理观念,今天的核子科学、太空科学、电子医学…等,就都不可能成立和发展到当前的惊人成就。

  尖端科学不断循着新观念而发展,可是一般知识不高的人,却仍然死守着牛顿时代,及以前相沿下来的传统物理观念,并据之而否定一切未知的真理,以其无知或落伍来排斥高深奥妙的宇宙物理。「蜀犬吠日」、「井蛙窥天」,都未足以形容此等落伍之辈的愚蠢可怜!

  自然,这些无知而又固执的自命很懂科学之徒,也更不可能知道,西方尖端科学观念已经越来越走向东方的佛教观念!

  有些自命很懂科学之徒,或者从未研究过佛经,或者仅是略一涉猎经论,又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并无智慧可以深入经论,就以「皮相」论评佛经观念为迷信!

  当然,「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说」,不是每一个常人所能明瞭的。这两种尖端物理学说,把人类的智慧引导走向佛学观念,这也不是常人容易理解的。

  科学领域永无止境,相对论与量子学说,势必启发未来更加高深的新物理学说,也必然越来越深入地验证佛学的奥妙。

  我自信此语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正确预言,可以留待未来的检讨验证。

  在一九0五年,相对论只是理论阶段,一九一九年,实验论文正式于纽约时报科学版发表,引起全世界广泛注意。直到一九八0年代,儘管相对论已经深深影响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并促成了核子时代的新科学来临,但绝大多数的人仍然不瞭解相对论,即使是专业科学家当中,也很少人真正了解相对论的真义,常人自然更不懂得何谓「相对论」,何谓E=MC2.

  E=MC2,有数千种科学论文予以讨论。可是只有极少数科学家知道,它是对于佛经金刚经「色即是空」的一种初步诠释及论证!

  虽然我缺乏正式的科学教育,也未深入佛教经论,我却能够悟出真理的一环。我自感很幸运,有这种顿悟。

  当然我无资格详论「相对论」及佛经,也无能力可以把高深的学说真理予以浅白地说明。顿悟是直觉的,智慧更是无法传递的,何况愚者一得?拈花微笑,那境界,我自问未臻,但是也还能约莫体会的。

  在本文,我不自量力地,企图用我极有限的科学智识来与佛学的深奥真理相比较,我不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家,请恕我无力系统化地讨论。我只是尽可能地反映出那不可能传递的直觉。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时代传递下来的绝对时空观念。他的理论后来简化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这句话今天已有很多人接受,虽然接受的程度各别。无疑地一般常人仍然是以牛顿时代的物理观念—绝对时空观念,来衡量一切,甚至以之蠡测宇宙的整体。他们并不清楚明白物质、能力、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关係,更不知道这些都是相依相缘起的,都可互换互变的。

  实在说,空间、时间、运动,是构成能力与物质的要素,物质与能力可以互变。这观念非自爱因斯坦所先创。

  般若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有形的物质,由因缘所生,成各种相。俱舍论一日:「由变坏故名为色。」又说:「或示现义。」大乘义章二曰:「质碍名色。」所谓碍者,就是有形质而互为障碍。「色」—物质,是有相的示现。

  能是无相无形的存在,无相无形,自然就无质无碍,故曰空。

  般若心经的几句名言,除了针对色法自性而言之外,我认为还含有这样的意义:「物质并无异别于能,能并无异别于物质。物质就是能,能就是物质。」

  这就是说明物质与能量可以互变互换。物质与能量相通,亦说明了心物相通(心念是空相的能之一种,很多最新物理科学家接受这种观念,予以实验研究)。

  关于空间,当代太空探测已经证实了宇宙是多元的,在这一重物质宇宙之中,也分别存在着多层次的「太空」。每一层太空,都有着由于各组星系与物质,或空相的能量,所互相影响及联结而成的空相无形的网—「天网」。每一团星系浮存于网中,就好比用一隻沉重的铅球滚过悬空而紧拉着的平面网子,会造成漏斗漩涡形的迴旋。任何运动中的星体,其路途都受到彼此相互的影响,速率亦然。于是造成许多种标准不相等的「空间」,即是没有绝对的「空间」,只有相对的「空间」。从地球测出去的某一团星云光漩,距离是一万万「光年」,但是,反过来,从该座不停漩动的星云来测定我们的太阳系地球,距离也许只有十个「光年」。

  关于时间,它的相对性,或者更能容易为人所接受。我们太阳系在自转之中,每自转三百六十度,需要十亿年时间。但是银河系中其他星系的自转速度,有比太阳系为快,有比它为慢的。我们地球自转一週需时大约二十四小时,即我们以每天的日出至日没的时间感觉来作为时间的划分标准,将之分为二十四小时。每一小时又分为六十分,每一分又分为六十秒。地球绕日公转一週,需时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我们称之为一年。但是,这种时间观念,离了地球就不能适用了。

  我们知道,越接近太阳的行星,比距太阳较遥远的行星,公转所需的时间越少。地球绕日公转一週是地球的三百六十五天多,遥远的某星绕日公转一週,可能就需要我们的四百年之久,在某星上的自转,从见到日出到日落这样的「一天」,由于某星本身速度较慢,其时间也比在地球的一天长了不知多少倍。所以,我们假如到了某星,回望地球,在某星的一天内,可以看到地球转了几千个转,「天上一日,人间千年」,良有以也!假如我们进入外太空更深处,比方说,到达了巨蟹座星云光漩—那已是脱出银河系数亿光年以外的地方了—巨蟹座比银河系自转的速度慢,我们看到地球上的人事变幻,悲欢离合,生生死死,也许是地球上几十万年前的事了。或者,我们到了另一星系,看到的地球上情形,却又可能是地球几千万年以后的情景呢!

  空间与时间,在宇宙中,都是相对的。愣严经云:「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裡,转大法轮。」

  三千阿僧衹劫,不异刹那的佛经观念,如果用相对论以后的新物理观念来看,就知道是正确而先见的,非常符合宇宙物理的;并不是俗人所指的「迷信」与「不科学」。

  唯识论说:世间一切法相可分为三种自性,第一种是遍计所执性、第二种是依他起性、第三种是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用现代语来说,就是「主观」,从主观产生种种计度、种种意见。比如说,我们对于「时间」、「空间」的错觉—认为它是绝对。

  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本身的存在,都是依着其他的事物因缘而形成的客观的存在。

  圆成实性,就是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理的认清,不去作主观的妄想分别计度。

  新科学的态度是客观的,先从客观观察而归纳为客观的认识,而不採取主观的执着计度,所以科学能随着时代不断精益求精。科学家不断求证的精神,是与佛教相近的,或许东方与西方的逻辑方法不相同,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佛教与当代新科学有共通之处。从这一点来说新科学治学途径趋向东方,大概也不致错谬罢?

  今天,量子力学说所引起全世界的惊愕的观念,比相对论更多更大!「量子力学说」提出:「物无常性原则」 ( UncertaintY Principle )及「观察者的意识作用」 ( Role of the Conscious Observer),这两点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瞭解的。但是,对于一个熟悉佛学与经论的人来说,这两个观点就好像是似曾相识。「无常」、「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这些佛语不是比量子力学说更早也更透闢吗?

  当然,「物无常性原则」与「观察者的意识作用」,都不是容易解说得明白给常人听的,不过,我们不妨拿一个浅显的比喻来试予说明。

  在日常生活裡,当我们观察事物时,我们的观察或注视,是无改于事物的—这是我们久已习惯熟知的。比方说,当我们看见一架飞机在天空飞过时,我们对它的注视,丝毫不会改变飞机的航向或速度。它从温哥华西飞飞向香港,时速是五百英里,任由我们怎样注视它,它仍是飞向香港,时速也依然是五百英里。飞机反射出来的光波,射到我们的眼中,也不至于改变我们。因为双方彼此的距离很大,光波的量甚微,彼此的接触撞击就很微弱,我们甚至于丝毫不知道也感觉不到,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遂以这种无影响为当然。

  倘使我们的眼睛对飞机注视时,投射出相当强烈的光波,而飞机本身的光波也非常强烈,那么两光波的接触,说不定就会发生相当的撞击,好像撞机一样。也必然会引起弱方的若干变化。

  在次原子世界裡,当我们观察一个电子的时候,我们视力所投射出去的「能」电子,会引起被观察者的电子变化—或者像上述的撞机似的;或者引起弱方或双方的相互电子变化,包括其速率、方向等等。

  从温哥华飞往香港的喷射客机虽被注视,我们仍能肯定知道它的航向、速度与其必然到达香港。但是,在次原子世界裡,我们观察电子,却难以肯定它受到观察之时的速率变化和方向。我们不知这一架飞机(电子)将飞向何处?飞去广州?北京?抑或巴黎?时速变为一千英里?抑或两公里?

  这种因缘而生的变化,在佛经中视为缘起,即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因果律的构成原因之一(为辅助参考,请参阅拙作「因果律浅谈」)。

  佛经中常提到「无常」,而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海辛保(Werner Karl Heisen-berg )发现了此种量子物理学内的因缘所生法则,亦称之为「海辛保无常法则」(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当然,他的解释与佛经还有若干差异,这仍需详细研究比较的。

  上面说,我们注视飞机,并不至于对飞机有任何影响(除非我们具有一种超能,像某部电影中的男主角,举目一望,即可使飞机在高空中爆炸)。但是,在次原子世界内,我们对于一个活动中的电子注视观察,就可能会引起该电子变速或者脱离原子等或然的各种变化;换言之,我们观察电子,将不可避免的引起电子的若干变化。

  波赫尔(Bohr)当年的量子力学说问世,初次揭露了电子内量子的运动秘密,也由此创立了「观察者的意识作用定律」,这恰可有限度地解释佛经所讲的「诸法唯心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经的心物相通观念,至此又得一项科学明证!

  难怪当年爱因斯坦在看了波赫尔的量子力学说之后,发出着名的感叹:「我再也不相信上帝操纵世界的骰子了(I shall never believe that Godplays at dice with the world),阿尔拔(自称)啊!别再告诉上帝怎么做罢!(Albert! Stop telling God what to do!)」(作者注:其意为否定上帝创造宇宙之说。)

  或然率于量子力学说是很重要的一环。所谓「或然率」,在量子物理学说内是指:原子内的电子相互影响(Inter-reaction)与「观察者意识作用」所引起的电子量子变化。听起来都好像很玄,事实上,量子力学说已经开始把西方尖端物理学的科学领导走向东方的玄学,尤其是佛学的领域了。

  西方科学从此不能墨守传统的绝对物理观念,而必须从此开始接受东方佛学的指导,作为探讨宇宙的辅助。西方顶尖物理学家,现在明白了佛经所讲的事物因缘关係—时、空、能、速、物,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係。百法中早已讲方、时、势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心色相对;时、方、势随生,势与物合成力,力与空间合成产生能,能与物可以互换互变;能造成物,物亦可变为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代最新物理学对佛理,正是一种适当的证明!物质本来就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能量的关係而存在的啊(物理学公式所谓:W=FxS)!为什么E=MC2,还是那么难以为世人接受呢?为什么「色即是空」还不能为世人瞭解?我们常常太注重以经解经,以哲学解经,假如我们也注重从新科学来解经,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说来看佛经,那么,至少在宇宙物理方面,不是很明显地相近吗?佛理往往是超越时代的物理学与哲学的结合,我们不宜单从哲学方面去做瞎子摸象啊!

  我不能武断地说西方新科学必须完全放弃其继续研究发展,而来完全接受东方佛教的引导。但是,西方科学的确已抛弃了以往的传统观念而越来越接近佛理,成为佛理的诠释。

  二、从「微子」与「粒子」看宇宙构成及「色不异空」

  ㈠从创世纪谈起

  宇宙是什么造成的?怎样形成的?

  这是亘古以来,人类世世代代提出的疑问,似乎一直还未获得圆满的答桉。

  犹太民族的旧约圣经—相沿成为基督教採用的旧约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以七天时间分别创造了世界和万物。

  旧约创世纪第一章「上帝创造天地」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溷沌的,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上帝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和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上帝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二日。

  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上帝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上帝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滋生各样生物……又造飞鸟……上帝于是又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式样造人……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我们不必再详细引述旧约创世纪,光看上面的几段,就已经够了!

  旧约的编集,大约是三千多年前,摩西(Moses)带领以色列民族逃出埃及之后,在西奈山(Mt.Sinai)託言上帝授以「十诫」天碑之时开始的。为了建立道德标准,摩西託言上帝授碑,实有必要。在那个神权时代,素乏教育的犹太民族,千年来都是屈居于埃及人的奴役之下,一向全仗信仰着一位高能威严的上帝,作为生存的希望。埃及蓝美斯法老王二世(Pharaoh Rameses II)逝世,皇朝发生内讧,权力斗争激烈,帝国分裂,摩西乘机会率领以色列民族脱离奴役,奔向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当然在路途的四十年当中,仍须运用神权思想来统治以色列人,也开始用楔形文字来创立上帝的权威记载。曾经在西奈地带牧羊二、三十年的摩西熟悉地形,利用潮水降到最低点的时间,领导以色列人踏过最狭窄的红海内湾苇海(Reed Sea)—在今天的苏彝士(Suez)港附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文考据)—来到西奈半岛,等到埃及军队闻信追到时,潮水已涨满,淹没了低湾之地。这般事原无任何神秘可言,但是摩西託言是上帝助他叱令海水分开,神话越说越奇了。

  摩西是最善于利用天然现象来託言上帝的,在埃及的蝗灾、洪水挟着红泥而成红水灾、蛇灾、鼠疫、沙漠旋风风暴、蛙灾……无一不被这位原始民族社会的领袖,託言为上帝庇祐以色列而惩罚埃及的神蹟(见旧约「出埃及记」)。

  为了当时以色列民族的生存挣扎,摩西的假託上帝神权是很有必要的,实乃无可厚非。但是,他所创造的上帝创世纪—犹太民族的「族谱」模式的「旧约」—后来由于被基督教沿用而一直随着基督教传扬遍全世界。用今日的科学眼光来鉴定「创世纪」,就不由不发生很多疑问!

  在摩西的时代,犹太民族对于大自然的智识是极有限的,创世纪的内容就可反映出来。那时代的人当然不知道天外有天;也不知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更别说太阳系以外还有四千亿个大小不同的太阳系存在于银河系之内,银河系之外又有无数类似的星云漩系;也更不会知道多重多元宇宙的存在。

  创世纪并不是上帝亲自写成的,而是摩西及其继承人所创立的,历代流传下来的「人造」纪录,这一点很显明。其观念的背景,完全基于原始民族的对大自然的恐惧与幼稚了解;同时,又幻想着有一位万能的「超人」,来保护和主宰「人」—其实也只是狭窄的民族本位的「人」—故此首先要把以色列说成是上帝唯一选择的民族,创造出处处只袒护以色列民族的「人形化」上帝。实在说,与其说上帝创造人,倒不如说是「人创造了上帝」。

  创世纪说:「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这一句就已经露出破绽来了。假如此语属实,那么「上帝」也该是似「人」一般的肉体了?也需要饮食,也有男女大欲了?也需居室了?

  难怪有些西方科学推理作家推论:以色列所谓造人的上帝,实在是一批外太空的「人类」。那些不知来自外太空何处的「人类」,乘坐了太空船,来到地球以色列一带上空,与中东一带的土生野蛮原始民族的女子配合,生下了第一代溷血儿「亚当」,并将之安置在当今伊朗南部一处海岸,是为「伊甸园」(详见国家地理杂志专文)。

  持此论的作者说:「创世纪中上帝说:『我们(複数)要照我们(複数)的形象,按照我们(複数)的模式造人……。』并没有说是:『照我(单数)的样子造人。』可见很可能是一批外太空来的人类(或者仅是来自地球其他文化科学较高的地区),照他们的样子所做的溷血杂交实验,以改良当地的原始种族。」

  这种推论,自无充足根据,也无须深信。但是,也可由此得知,今日西方智识分子已经否定了创世纪的趋向。

  创世纪所说的「天」与「地」,都只不过是地球上一隅所见的天地;所说的光暗昼夜,也只不过是日出日落所带给地球的光暗与昼夜感觉。创世纪说上帝在第一天就造成了光和暗、昼和夜,第四天才造成了「太阳」与「月亮」(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群星……)。

  照那样说,是先有地球的「天」、「地」,后有太阳和月亮了。

  二十世纪末的今日,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太阳先形成,地球后成。科学的测定,知道了地球的形成大约是在四百亿年前,但是太阳年龄已至少有一千万兆年了。地球世界怎会比太阳更早形成?

  空气的成分,含有氧、氢、氮、二氧化碳…等许多元素气体。水是两个氢与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当然先要有氧和氢两种气体原子的存在,后来才有「水」。

  创世纪说:「当初,地是空虚溷沌的,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一段,显然是先有「水」了,后一段说上帝造了光暗昼夜,那么就是说,上帝先造了水,后造光暗,又到第二天才造「空气」,又到第三天造海洋陆地,到第四天造太阳、月亮。合理吗?

  创世纪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来……。」

  听来好像地是「浮」在海面上的了。合理吗?我们都知道,陆地有陆地的地壳层,海有海的地壳层,各自浮在地壳内层的上面。上面所提的创世纪,根本完全与事实相反!

  创世纪不堪现代科学一驳,甚至经不起基本常识的衡量!创世纪将「上帝」创造为「人」形,那就更不合理了。

  假如说,上帝是宇宙中一种生化动力,是无形的,那还合理一点;这种生化宇宙一切的动力,怎可能是眇小的「人」类形象呢?

  ㈡因缘化合,自然发生,空不异色,空有互通

  对于宇宙的形成,当代顶尖的物理学家们也都仁智互见。不过大致上可归纳为两大阵营,一组物理学家注重于分子、电子、正子、中子的研究,另一组物理学家注重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各别行为所引起的相互影响。这两组途径与重点略有不同的研究,在基本上却并无差别,两者都认为宇宙的形成是自然演变而成的,并非由于拟人的上帝七天的神力创造!

  分子之间的行为影响与相互作用,就是佛经所讲的因缘和合化生之理。

  愣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

  维摩经佛国品注:「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从此两段经文,就可看出佛教对于宇宙形成的认识了。现代科学直到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说成立以后,才认识宇宙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可是佛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指出宇宙是成住坏空不断循环的「因缘轮」(见十二因缘经及大智度论等)。

  在最近十年当中,西方顶尖物理学家发现了「粒子」(Lepton)与「微子」(Quark),对于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及其间的相互作用,有更进一步的新认识,更加证实了「因缘轮」的学说。

  十九世纪的科学家认识了物质的最小构成是分子;二十世纪科学发现分子是由许多原子构成的,公认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最小构成单位;随着电子显微镜的突飞勐晋发展,科学家可以透过电子显微镜,而观察原子内部的精微结构,证实了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外围是不同层次的电子绕转着,原子核内是中子与正子合成的核子。举例说,氢原子内,只有一粒电子,在一层轨道上绕着核子旋转;氦原子内则有两粒电子在绕核子而旋转。已知的九十八种元素,各有其不同的电子数目,及不同的层次(如s、p、d、f)轨域,每层各以两个、八个、十八个、三十二个、五十个、七十二个或九十八个电子数为满数。电子及中子、正子等的不同数目的组成,现出不同的元素,如果分到最基本来看,都是一体的,只是数目的不同所造成的物相不同而已。当两个不同元素相遇之时,两元素之原子的电子环互相结合,重新排列每环电子,直到排列完满为止(其实这些电子都是虚体的波状,而不是固体),现出力强为因,力弱为缘的情形。举例说,某甲原子最外围的电子环有七个电子,某乙原子最外围的电子环只有一粒电子,那么某甲原子就会夺取新遇到的某乙原子外环那一粒电子。两原子的结合,前后相生,现出一个新的物相,正符合维摩经所讲「因缘相假,然后成立诸法」的学说。

  补充说明

  「原子结构以氢原子为最简单,它的核心只有一个质子(正子);原子核的外围只有一个电子,在一环轨道层上,绕着核心旋转。这是由于质子的正电荷与电子的负电荷互相吸引,数目相等,所以电子在轨道上绕核心旋转。氦原子的核心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原子核的外围有两个电子在绕行,数目相等于核心的质子。

  物理学家们至今认为:构成原子的基本电子轨层及『次轨层』,有很多不同的层数排列方式。一般说来,距离核心最近的轨层上电子满数为两个;向外面去,是第二层,电子的满数为八个,是最稳定的(但有时会形成为主环六个电子,及一环『次轨层』—上有两个电子);第三层轨层,最多以十八个电子为满数(但有时会分为主环十个电子,次环六个电子,及另一次环两个电子);第四层轨层,最多以三十二个电子为满数(亦可能分为各次环,电子排列次序为:十四个、十个、六个、两个);第五层,第六层,及第七层,情形与第四层相似。

  电子轨层愈增多,原子的体积愈大。

  原子在失去电子,或夺取电子之时,就会变成离子。中子是质子(正电)与电子(负电)的结合,因此是中性。

  中子若放出一个负电子,它就会变成质子(正子),质子若放出正电,就会变成中子。」

  物理学家一向认为,这些电子和质子都是固体的微粒;现在的新发现—它们都只是波状虚体的「能」而已,并非固体的。

  电子是极其活跃的细微东西,科学家曾以为,电子是物质的最极限的最微构成单位,但是,近十年来却发现,电子并不是最后的最微单位。新的发现,证实了「粒子」与「微子」才是更微细的单位!这种新发现,引起物理学的又一次大革命。

  首先,它促成物理学家进一步了解「电磁吸引力」(Electromagnetism)、「质量吸引力」(Gravity)、「核子吸力」(Nuclear Forces)…等的成因,都是粒子与微子的「基本相互作用的不同形色」(Different Aspects ofBasic Interaction),这一个学说称为「统一磁场学说」(Unified Field Theory)。用这种统一磁场学说,可以揭露宇宙多相的构成。例如:世人最重视的贵重鑽石,其实只不过是碳原子的密集组成,与烧火用的黑炭,并无分别,只是碳原子组合数字的多寡疏密不同而已。形成这种组合排列不同的成因,也不过是由于高热而引起粒子与微子的相互吸引力异常而已。

  「统一磁场学说」可算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项最伟大的学说之一,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后,与量子力学说并重的发现。统一磁场学说达到了爱因斯坦三十多年所无法达成的目标!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物理学的发展梗概:

  远在公元前四百六十年,希腊哲学家底莫克里斯(Democritus)就已经倡言:物质是由不可见的分子构成的。但是此一分子学说并未为世人接受,世人仍认为物质只不过是空气、水、火、土四个元素构成。

  十八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西(Antonine Laurent Lavoisier)发表:世界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例:水是氢和氧结合而成,盐是由钠与氯构成,糖是由碳、氢、氧三元素构成。

  一八oo年,英国的一位自修成功的小学教师约翰?达尔顿(JohnDalton)发表「原子学说」:化学元素是由看不见的细微原子组成的,而且,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及原子价不同。

  一八九七年,科学界发现电子。然后,原子学说渐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本观念。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九一一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居礼夫人(Marie Curie),发现辐射元素「镭」,物理学从此开始运用辐射能研究原子结构,发现了原子核。一九一九年又发现正子。

  纽西兰物理学家鲁德福(Emest Rutherford),于一九一四年初次运用辐射镭及辐射铀的放射线照射原子,放大投射于一幅薄薄的金箔上,发现原子原来是一颗「空虚」的东西。并发现原子中心有较为实质的核子,佔原子物质的大部分。在核子的周围,有发光的小粒「电子」,环绕着核心而旋转,电子各有一定的轨道,略似地球与各行星环绕太阳而公转。核子内又有正子与中子。

  今天,随着物理学的进步,我们更可以明白地看见,原子核内含有两种小粒:含有正电的正子(Proton又名质子)及中性电荷的「中子」。电子是佔有负电的小粒,比正子及中子的体积小了两千倍。在正常情形之下,原子的电荷是等于零。因为原子核内的「正子」数目,与外围轨道上的「电子」数目完全相等,正负抵销。

  可是,电子绕着原子核而旋转的情形,又被发现与行星绕日的情形相似而实异!在太阳系,是太阳的巨大体积吸引力把太阳系的各行星与物质吸住;但是在原子之内,却是外围轨道的电子被核心的正子所吸引住,因而维繫住原子聚结成形,这种吸引力,就是「电磁吸引力」(Electromagnetism)。这种异性相吸的电磁吸引力,使电子被正子吸引住;但是,电磁吸引力有另一种倾向—「同性相拒」(Likes Repel),于是,在原子核内的许多颗正子之间,就有彼此互相排斥的情形。必须另有一种更巨大的力量,来将「正子」与「中子」吸住于核心内,使之不互斥而散开,这种巨大的吸力,就是强大的「核心强吸引力」(Strong Nuclear Force),比较「正子」的互斥力大上至少一百倍,所以能予以控制。

  在原子,除了上述的三种力量之外,还有一种力量,名为「核心弱吸引力」(Weak Nuclear Force)。它比较电子的电磁吸引力要弱了一千倍,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吸引力量,但是,它调节着某些辐射衰变及核子的变形(Nuclear transformation radioactive decay and transformation);儘管它是那么微弱,它却是调节太阳中心的高温核子反应(Thermal Nuclear Reaction)的关键物质。倘没有这种微弱力量,地球上的生命形态就无法生存!

  德国物理学家普兰克(Max Planck),于鲁德福发表原子构成学说之时,也发表了另一种重要的物理学说「光子学说」(Photon Theory)。他说:光线并不是如一般科学家所说的,是一串继续的「能」的川流;相反地,光是由许多许多小组的「光子」(Photon)的「能」所组成的。光子,又称为光量子,是极其微细的物质。

  普兰克的发现,引起科学界对于比电子更微细的物体「光子」的注意。发现「光」的组成,是最细微的能力的个别单位。

  这个发现引导日后的「量子机械力学说」(Quantum Mechanics Theory)—发现「能」的最细最微的单位是「量子」(Quanta);光的「光子」(Photon),也是由许多许多更细更微的「量子」力所组成的!一个「光子」就是一串的光量子力。

  当两颗游离的电子在太空中相遇之时,彼此都身荷负电,自然就会相斥。这种电子相斥的行为,是二者各别放射出一种电力来,将对方拒斥排开。这种互相排斥的电力是很微弱的,微小到只可以用「量子力」来计算。实际上,它是电子放射出的一连串的微细小包的「量子力」所组成的「光量子」(Photon),即是所谓「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这两颗电子如此互斥之时,也交换着彼此互射的量子能(Quantum Energy)。

  这种荷电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九四o年代,三位物理学家菲曼(Richard P.Feymann)、史温格(Julien S.Schwinger),及谭蒙那格(Sinitiro Tomonaga)三氏联合发表的「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 Theory)理论。重点就是在于说明上述电子之间彼此交换「光量子」的情形。此一学理非常准确成功地可以预计电子的行为,至今仍为全世界物理学家所推崇,并且有些物理学家认为,它甚至可以用来解释上述的其他三种吸力。

  既然「光子」是电磁相斥作用的使者,那么,在另一种情形之下,电磁互吸作用,自然也是由「光子」作为使者的了。即是说,异性相吸的电子与正子之间,彼此互相交换着「光子」的「量子能」!我们所以能够如此紧牢的站在地面,一般说法是因为有地心吸力在吸着我们。但是,地心吸力怎么会吸住我们的呢?一般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述的量子电磁力学学说发表,我们才明白,原来是我们身体内的原子,不断与地球的物质内的原子,彼此互相不停地不断地交换着微微量的量子能组成的电磁「光子」,或称为「吸力微子」,而产生吸力,将我们吸住(请参阅拙作「禅定天眼通之实验」蒐集「凌空升浮」一文—我们若能以心力促成体内原子的正子及电子电荷改变,就不再与地球的物质内的原子相吸交换,而变成相斥,获得暂时的打坐凌空升浮)。

  我们无时不在与地心吸力交换着无形无体无实质的「空虚物质」能,而我们一些也不感觉到!听来很玄吗?但是,这是事实,这是物质与能力互通的事实,也是「色即是空」的阐释之一!

  物质分到最细最微,是原子;原子再分下去更细微的构成是正子、电子、中子,可是还可再分下去,分到更细微的构成单位光子、量子、微子……到了微子,那已经是无色、无相、无体、无形、无质的「空虚」了。这样还不够说明色即是空吗?反过来说,从空虚的微子一直构成到原子、分子、元素、物质,不就是「空即是色」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经亘古以来的名言,除了在修行上与哲理上的意义之外,实乃揭示宇宙构成的物理奥秘的真理!可惜没有很多人能悟得出来。

  是的,这个多重多元宇宙,有物质的宇宙,有非物质的宇宙,有反物质的宇宙,还有未知成分的宇宙,互相交错结合,成为複合多元的宇宙。在物质宇宙与非物质宇宙及反物质宇宙之间的连结点,就是「虚子」。这个字,是我自己杜撰的,直到如今,物理界仍未有这样的发现,我的推论,留待未来的科学家去考定罢!

  不过,当前物理学家,都承认有一种空虚无实质的辐射能,从宇宙各方面射向地球而来,每一秒钟以千兆粒(1000 Trillions)计算。这种空虚无一物的东西,名为「微中子」(Neutrino) —是一九四八年,物理学家甘模(George Gammow)所发现及命名,它比电子微小了二十至八百倍不等。当它的速度极大时,就会产生一种力波—这些「微中子」无时不在穿射过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毫无感觉于这些宇宙辐射线之一。

  最近的科学实验显示,核子反应炉也产生类似的辐射「微中子」。于是物理学家们推论,认为宇宙中无穷尽的「微中子」,可能是从那些毁灭中的星体放射出来的。一颗从「坏」到「空」阶段的星体的核心,有着高压与高热,在压缩中的电子与荷正电的光子结合,形成微中子的辐射巨波爆炸,使星体(在此阶段被命名为新星Nova)爆炸而发出无比的强烈光茫,这样的巨爆的光茫,比星体原来的光巨大上几十兆倍,甚至于可以掩盖过一个星系的光茫使之失色!

  天文科学家大多数认为,我们这个物质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约两千亿年以前,这个空虚的「太空之蛋」(Cosmic Egg)的一团最最高压及密度极大的物质,发生了「巨爆」(Big Bang)。巨爆的结果,放射出无限数无穷尽的「微中子」。都是空虚无物的!

  然后,这些空虚无物的「微中子」,因缘和合,逐渐形成物质!然后那些微小的游离量子、微子等等,因缘和合,渐渐形成原子,从原子形成元素,再因其原子价不同而形成各种分子,进而构成物质宇宙的许多星系光漩。

  华藏颂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世界。」

  华严经云:「……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如因陀罗网世界等,亦如镜灯,重重交光,佛佛无尽……。」

  佛经对于宇宙的构成认识,散见于各经,不胜枚举。此处讲佛佛无尽于无限的多元宇宙之中,分明就是说明佛是一种非物质的能力,充满于多元多重宇宙之中。故此金刚经中佛说「勿以相求我」,又说「有相皆妄」。现在,我们已明白了上述的许多物理发现,应该对这两句名言也有新认识了吧?

  一九三二年,美国加州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卡尔,安德逊(Carl Anderson)博士,从实验发现了一种荷有正电的「类似电子」的奇怪物质,那就是「反物质」与「反电子」(Anti-electron and Anti-material)。一九五五年,柏克莱的加州大学物理系发现了「反光子」(Anti-proton);一九五七年,发现了「反正子」(Anti-neutron),物理学又进入新的纪元。大自然奥秘又再揭发,震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

  到了八o年代,科学界已经相当熟知「反物质」,也在实验中製造了不少的反物质(请参阅拙作「反物质」—收集于单行本「夜半钟声」内)。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E=MC2,说能可转化为物质,物质亦可转化为能。科学界已证实了,只要有充足的能供用,就可製造出物质或反物质。不过,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一个製成的「反电子」遇到普通的「电子」,两者就会发生撞击,发出高能强烈的甘玛线(Gamma Ray),一闪旋即消失无踪!

  能的消失,似乎打破了物理学上着名的「物质不灭」及「能力不灭」两大定律,至少表面是如此。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电子能力其实是化为更微细的「微中子」!

  远在一九三o年代,奥地利物理学家颇利(Wolfgang Pauli),早就预言「微中子」的存在。他说「微中子」是不含电荷的、空虚的。他的理论在一九四八年因甘模博士发现「微中子」而予以证实!也证明了物质与能量都是不灭的定律(一九五六年完全于实验中证实)!

  「微中子」是极难发现的,因为它们是空虚为体的,不含电荷,又不与任何物质发生电磁反应,它们对于强力的核子能也无反应,也具有「免疫力」。甘模(Dr.George Gammow)发现微中子比电子小二十至八百倍,当它速度极大时,会发生重力来源的「力波」(这也可证空生万法)。

  然后,从六o年代迄八o年代,先进科学家纷纷发现宇宙仍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微中子」!到现在为止,至少已发现一百多种!物理学家仍然不断地在实验中发现更多「空虚」、微细的物质构成单位!几乎是每星期都有新发现!

  要详细列举那些发现的最微细单位,殆实不可能,而且,也非作者的物理学常识所能应付,恐怕也不是每一位读者所能接受及消化的。在此,我只简略地提出一个简单的概念以供读者参考!

  从已知及证实的最微末单位开始升级向上数:

  空虚无质的「微中子」(Neutrino)、光子(Photon)、粒子(Lepton)、电子(Electron)、正子(又名质子Proton)、原子(Atom)、分子(Particle)、物质(Material)。

  但这只是物质构成的一面,还有另外的一面,下文分别予以讨论。

  上文所述的物质最微单位「微中子」等等,都各有其相对的「反物质」,唯有「光子」除外。光子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反物质,也可说光子并无反物质。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原以为,物质细分到电子、正子、中子,已到达最终,不可再分。一九三二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伦斯(Ernest O Lawrence),发明了电磁迴旋加速器(Cyclotron),运用电磁场来加速荷电的分子,达成极高速,使原子在高速旋转中,释放出内部的能量。一九四六年,改良成「同步电磁迴旋加速器」(Synchrotron),能产生两万万电子伏的高能游子(Ion又称电离子)—这一发明,能将一光束的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率射出。

  到了八o年代的今天,同步电磁迴旋加速器又已改进到更加强力更有功效。设于加州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太空宇宙电磁加速器」(Cosmic Costron),巨大到长达两英里。其巨大的加速能力,可以将电子加速到比无线电波还快,只需一千万分之一秒钟就可射行两英里的旅程。这些加速了的电子,在到达其终点目标之时,其速率已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

  在这样超高速射出的电子或正子(质子),无疑地,必因高速而挟着巨大的「能」!当这一颗电子或正子被放射到最终点目标之时,和另一颗电子或正子相撞,这相撞的两者之间,那些高能变成了物质—奇怪的殆如电子或光子的末子(Mesons),它们是不稳的,在不到一百万分之一秒钟之内,就分解为电子或正子。这种瞬息即分解的「末子」,体积比电子为大,但是比正子与中子都小了几千倍。

  超高速的加速器,又可将原子撞击分解为另一种也是短命的微细单位,称之为「卑子」(Baryon),又名重量合子。它较正子与中子的体积都大,在很短时间之内,分解成为中子或正子。上述的「卑子」则分解为电子。

  这两种东西:「末子」与「卑子」,彼此之间因有「核心强吸力」(Nuclear Strong Force)之吸引,而凑在一起,联合成为「合子」(Hadron)。

  科学家越来发现越多的这一类奇怪的细微物质,上面说过,已多达两百种,多到连命名都找不到足够的希腊字母了(物理学惯例,上述各种「子」名,都是用希腊字母及名字而命名)。这些千奇百怪的细微物质单位,多采多姿,真好像是海底的细微生物那么使人目不暇接!

  一九六四年,一位特别杰出的物理学家天才青年穆利?乔曼(Murray GellMann),又有突破的新发现,引起物理学的又一次重要革命!他的发现成就,使他荣获一九六九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乔曼的新发现就是:「微子」(Quark)是更细微的、虚无为体的物质构成基本单位!

  这话须较为详细从头讲起。

  乔曼发现:已知的最细微单位「粒子」(Lepton),无论用怎样特别高强力量的加速器,亦不能使之再分裂,而且又无形无体,又无显着可见的内部结构。最常见的「粒子」,就是「电子」(Electron),含有负电,绕着原子核而循轨运行。另一种常见的「粒子」是「重电子」(Muon),比电子体积约大两百倍,是很不稳定的,很容易分解,成为「电子」,而于分解过程中,放出「微中子」(Neutrino),这些更细小的能单位。

  他发现第三种常见的「粒子」,是比「电子」更重更大四千倍的「超级重电子」(Tau又名T电子),也是很不稳定的。

  他又发现:微中子(Neutrino)其实也是一种「粒子」,不过形体较小,而且不含电荷,又无实质。上面说过,「重电子」分解过程中,放出「微中子」。「微中子」也有好几种。

  从电子反应而产生的微中子,又稍微不同于从重电子分解放出的微中子,分别称为:「电微型微中子」与「重电子型微中子」(Electron-type Neutrino Muon-type Neutrino)。

  于是,在理论上,理应也有第三种可名为「超级重电子型微中子」(Tau-type Neutrino )。不过,直到彼时,迄无实验上的发现。

  归纳起来,「粒子」(Lepton)共有六型,分成三对:

  电子(Electron)与电子型微中子(Electron-type Neutrino);

  重电子(Muon)与重电子型微中子(Muon-type Neutrino);

  超级重电子(Tau)与超级重电子型微中子(Tau-type Neutrino)。

  在「粒子」阶段,都是无实质的,但是再升一级的构成单位,则较为略有实质,通称为「合子」(Hadron)。它的体积,大约是一公釐(Millimeter)的一千亿分之一,换言之,一千亿颗「合子」才可凑成一公釐那么长(One Trillion Hadrons Span One Millimeter)。

  「合子」一共有两百多种,已被发现,它们都是短命的,其生命顶多只有一秒钟的一百亿分之一的时间。它们可依其辐射分解程度而大致区分为两大类:轻量合子(Lightweight Hadron)分解为电子。这一种,分解为两个电子,被命名为「末子」(Meson)。另一类,辐射分解为三个正子(质子Proton),被名为「重量合子」或「卑子」(Heavyweight Hadron,Baryon)。

  由于这些「合子」都是不稳定的,容易辐射化解为电子与正子,故此,显然它并不是物质原子的最微单位。

  乔曼博士进一步研究发现:「卑子」(Baryon)的组成,是均匀对称的立体三角型(中国人称金字塔形)。他在一九六三年发表称:所有一切的「卑子」(Baryon),都是由三个基本微小单位构成的。他命名此种单位为「微子」(Quark有译为「粒子」,我照美加的中译习惯,译为「微子」)。

  「微子」的英文名「夸克」(Quark)。有人说是乔曼博士採用着名的爱尔兰大作家「意识流」文学宗师再斯(James Joyce有译为「乔哀斯」)作品「芬尼根的觉醒」(Finnegan’s Awake)一书内的怪异僻字。原文「夸克」是蛙鸣之音,但在德文中,夸克之意为「微尘」。

  乔曼博士原籍德裔,可能是採用德文的原字「夸克」,而非採用意识流小说的蛙鸣之声罢?或者他也顾及到一语相关的暧昧不明含义?在此都无须深究,我认为译之为「微子」甚为妥切。

  但是,「微子」(Quark夸克)完全是空虚的、毫无形体实质的,谁也没在电子显微镜下见过微子夸克。乔曼博士的发现,在六十年代,是被一般科学家认为不足採信的数学游戏而已,需要到稍后才获得世人的肯定!

  乔曼博士将常见的两种「微子」,分别命名为「上微子」(Up Quark)与「下微子」(Down Quark)。他发现:一颗正子(质子)内含有两颗「上微子」及一颗「下微子」;一颗中子内含有两颗「下微子」和一颗「上微子」。

  他又发现:「卑子」(Baryon)的裡面,另外有一种不同的「微子」,他命名之为「奇微子」(Strange Quark)。

  这些发现,使他能够解释各种「卑子」(Baryon)的组成,举例说:一个Delta-baryon有三颗下微子;一个Sigma-baryon有一颗下微子、一颗上微子和一颗奇微子。

  此外,有正必有反,每逢有一颗徽子,就会有一颗「反微子」(Antiquark)。即是说,在「卑子」(Baryon)的构成之内,有三颗「微子」,也有三颗「反微子」。举例:一颗中子(Neutron)—是「卑子」之一—它的构成是两颗「下微子」和一颗「奇微子」,与之相对并存的是:两颗「反下微子」和「反奇微子」(2 Anti-dowm Quarks and 1 Anti-strange Quark)。

  每一颗「末子」(Meson),则是一颗「微子」与一颗「反微子」所构成的。举例说:一颗皮型末子(Pi-meson),含有一颗「上微子」与一颗「反微子」;而一颗鲁型末子(Rhu-meson)则含有一颗「下微子」和一颗「反上微子」。

  乔曼博士的发现及其理论,奠定了「微子」(Quark)与「粒子」(Lepton)并立为物质最微构成单位的物理观念。

  一九七四年,华裔的丁肇中博士(Dr.Samuel Ting)在国立布鲁克希汶实验所(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发现第四种不同的「微子」。同时,在史丹福大学的加速器实验的李克特博士(Dr.Burton Richter),也发现一种新的「微子」。丁博士与李克特博士所发现的新微子,命名为「灿微子」(Charm Quark),是上述「奇微子」(Strange Quark)的相对物质。丁李两氏因此荣获一九七八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九七七年,他们又发现了第五种微子,命名之为「美微子」(Beauty Quark),并且待着未来将会发现,与「美微子」成对的第六种微子,已预先定名为「真微子」(Truth Quark)。

  史丹福大学的宇宙高速电离加速器,向「质子」(「正子」Proton)发射高速的「电子光束」,大部分的电子都旋转通过,并无岔飞;但是,偶然有些电子会反弹,以相当巨大的角度弹开,显示着那颗「质子」之内必另有不能透穿的。由此而发现及证明了微子的存在。微子是空虚的,并无内部结构的,也无形体的。微子与粒子,是物质构成的最微细的单位,这是当今顶尖物理学的最后发现了。而且微子与粒子都是空虚的!

  在上面,我不厌其详地引述当今顶尖物理学的发现,相信已足够证实了佛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合乎宇宙自然法则的科学真理了罢?

  愣伽经三曰:「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

  如如就是真空,这几句话亦是说明宇宙构成之理的。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大地,依于水轮风轮空轮……。」

  空轮就是指出虚空的圆满轮转成实,又由实轮转成空。

  佛经常讲的空无边处(Akasanantyayatana),是无色界之第一天,无色界就是非物质界。

  般若经四百八十三讲「十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本性空、自性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

  愣伽经一说七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在我愚见看来,这些「空」,并不是单指心而言,因为心物相通,心之理也必须是符合宇宙生化之理的。佛经所讲的空,也就是根据宇宙生化基本之理而来。佛经对于心、物、空的认识,如果我们拿上述的超越时代的顶尖物理学发现,来加以相互印证,那是很有启发性的。

  物质(色)的构成:(由大到小递降的次序)

  色不异空图解:

  现在,让我们把上文各章的物理学最新发现的物质构成法则,归纳起来,予以摘要重述(如前表),以便读者更容易明瞭。

  宇宙的基本最微构成是「微子」(Quark)与「粒子」(Lepton),现在已经由最精密的物理学予以证明,微子与粒子都是空的。

  佛经说宇宙是「成、住、坏、空」,又从「空、坏、住、成」,互相循环不绝。这是一个「空轮」,空有互通,生灭同时,三千大千世界与三千小千世界,无限佛土,就是无限大的时与空,也就是宇宙的真相与真理。一切都是因缘化合化生,一切都有因有果在不断循环。顶尖端的宇宙物理学都纷纷予以证实,而许多世人仍是执迷不悟,妄指佛教为迷信,到底谁才是迷信呢?

  摘自:《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与佛理的印证》作者:冯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冯冯       空观)(五明学佛网:冯冯       空观)  

 蔡惠明居士:禅与色空观 

 沈海燕教授:论智者大师的时空观 

 张曼涛教授:“空”之中国的理解与天台的空观 

 药师山·紫虚居士:空观、假观与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 

 演培法师:我法二空观 

 传喜法师: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 

 传喜法师:从佛教时空观来看我们的人生 

 净土法门法师:从这里面“摄境归心”,这叫“真空观” 

 冯冯居士:我持楞严咒的神奇经历 

 净界法师: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冯冯居士关于男女情欲的开示 

 净界法师:如何修,我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