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道德之人一定得诸佛护念,天龙善神保佑


   日期:2018/4/7 10: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二十二页,经文第三行: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道戒为尊,天神敬伏」。为佛弟子怎么能够忽略?『戒德之人』就是讲持戒道德之人,这是讲两类,一类是持戒,一类是道德。持戒之人必定有道德,道德之人必定持戒,这两种人分不开的。如果讲他们的功行高下,道德之人比持戒之人要高,为什么?戒里头不一定有道,那有小道,没有办法有大道;道里头决定有戒,所谓是有「定共戒」、「道共戒」,我们要晓得。

  道德之人一定得诸佛护念,天龙善神保佑。下面佛在此地具体跟我们说出来,『道护为强』。「戒德之人,道护为强」,为什么?道德一天一天增长。谁护持他?自己护自己,用戒、用道德来护自己,唯有自己护持自己的法,外面天龙鬼神才来护持你,你自己不护自己的法,求外头人来护持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前面跟诸位说明的,自欺者必定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不自欺的人怎么会欺人?欺人的人肯定自欺,就这么个道理。自己果然有道德,不要去求佛菩萨、护法神保佑,不需要求,道德就是自护,那些人看到这种情形自自然然尊敬你,自自然然拥护你,这是真理。护,只要你道德不断向上升,你不要退转,进步得缓慢不怕,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只要不退转这就是精进,你就感得诸天善神拥护,你也自然感得诸佛菩萨护念,使你的道德更加强大,「道护为强」,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天龙鬼神就来服侍你,就来伺候你。

  我们一般人讲的感应,『役使诸天』,天人,役是服役,他来服侍你。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最明显的、众所周知的,像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持戒律的,戒德之人。我们举道宣持戒,戒持得清净,他日中一食,每天到日中的时候,天人来给他送饭,接受天人供养。中国佛教八大宗,这一位是律宗的开山祖师,他学戒律,在当时高僧大德讲戒律他都去听,只要听到哪里有讲戒律他就去听,传记里头记载他听《四分律》听了二十遍,好学、勤学,哪个地方有法师开坛讲《四分律》,他绝对不空过,怎么苦也得去求学。晚年在终南山结茅篷清修,当然他的行持感动许许多多的人,在当代提起道宣律师,没有人不肃然恭敬的,真具戒德。

  我们还熟知有一个故事,也是在那个时代,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窥基法师,窥基是玄奘的学生,但是法相唯识宗并没有在玄奘法师手上成立,而是在他学生,在窥基大师手上成立的,所以他是法相宗的始祖,第一代祖师。我们知道窥基大师的出身,他是富贵人家出身,他是尉迟敬德的侄子,我们晓得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李世民做了皇帝,尉迟敬德是元帅。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真的是高干子弟,贵族出身。玄奘大师知道他很聪明,一定要他出家,这事情难,玄奘大师要把衣钵传给他,这个人聪明绝顶。传说里面他提出三个条件,玄奘大师同意他就出家,不同意他就不出家。第一,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书,要准许他,他喜欢看什么书都不障碍他,所以他出家带了一车的书;第二,物质生活享受惯了,寺庙贫穷受不了,他要带钱去,所以带一车金银财宝。另外,他还要有人照顾他、伺候他,在那个时候有宫女,这个不能少的,还要带一车美女去伺候他。所以人家戏称他为「三车法师」,玄奘大师都同意了。这事情在当时传闻很广,到处都晓得这位贵族公子出家了。出家之后确实他有成就,玄奘大师没有看错人,玄奘大师所讲解的经论,他笔记,他把它写成书。

  传记记载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天窥基大师旅途经过终南山,也非常仰慕道宣法师,特地到终南山来拜访。道宣律师听到他来很欢喜,为什么?这人学问不错,经也讲得很好,可惜戒律不太重视,要好好的教导教导他,正好有个机会教育,这很难得,也就很欢迎。那一天到山上,道宣律师也是有意要让他看看天人来供养,让窥基大师见到,从内心里面感动他。哪里知道那一天到中午天人没有来送供养,道宣律师感到很失望,他一天就没吃。下午窥基法师一行下山了。到第二天中午,天人来送供养,道宣律师就责备他:「为什么昨天你没有送供养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的护法神保护着,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这话一身冷汗,自己错了,自己念头错了,没有晓得大乘菩萨。道宣律师以为自己戒胜,哪里知道大乘菩萨德胜,德里头就道共戒,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像《华严经》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人家入无障碍的法界。所以这是持戒感动天神来为他服务。

  再说一个德,德高的也感动天神给他服务。唐朝时代的李通玄长者注《华严经合论》,《合论》序文里面我们就读到,李通玄长者是李世民一家的,他是皇族,但是这个人没做官,学佛修行,那也真是有功夫。他发心给《华严经》做批注,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带着这部经,在深山里面遇到一只老虎,要是别人看到老虎都吓跑了,他不但没有跑还跟老虎说,我想找一个清净环境来批注《华严经》,你要是知道有好地方,你带我去。老虎给他带路,带到一个地方确实非常幽静,一个山洞,那山洞是老虎窝,一窝的老虎都在那里。李通玄看了看,点点头,不错!这地方是好。老虎搬家了,感动得老虎搬家,把那个石洞让给李长者,于是李长者就住在石洞里面。到第二天,来了两个女子,年轻的女子来给他服务,李长者看了一看,一句话不说也没有问她。他这一部《华严经合论》写成,很长的时间,这两个女孩子天天来替他服务,替他清洁环境,替他准备纸张、准备笔墨,样样都给他弄好,到晚上就走了。长者也是日中一食,她给他准备,晚上就走了,早晨就来了,没有说过一句话。李长者跟这两个女孩子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问过她:妳叫什么名字?妳住在哪里?没有。等到这部《合论》写成,他总以为这两个小孩是附近村庄里头的,到附近村庄去找她们,感谢她们,找不到!一问人,人家都不晓得。天人来供养,这是德,这是道德感动天人来服务。我想这事情不会是假的。李长者一个人在山洞里头居住,什么事情都不要操心,有这两个义工天天来照顾他,确确实实佛说的话没有错,「役使诸天」。

  《高僧传》里面这一类的记载很多,如果诸位嫌《高僧传》的分量太大,你去看《神僧传》,《神僧传》就是专门有这些神通感应的,从《高僧传》里头节录出来的,这分量就比较小一点。《神僧传》好像有四卷,过去我都读过,很多,真的不是假的。诸位讲经,如果要搜集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在《经律异相》、《法苑珠林》,这两部书里头搜集,都是《大藏经》里头的,《法苑珠林》里面有一些历史的掌故,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天龙鬼神,无不敬伏』。「天龙鬼神」,这是泛指八部护法神,都是属于四天王管辖的,他们也可以说是四天王的部属。四天王是护法神,他的部属对于持戒道德之人无不敬伏,敬是恭敬,伏就是服侍,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服务,他们没有不敬重、没有不服务的。

  『戒贵则尊』,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世间法,人常讲自尊,自尊不是自大,不是狂妄自大。佛在这地方教导我们,怎样是自尊?持戒就是自尊,断恶行善就是自尊,所以这一句的内涵就是讲持戒精严。戒里面可以分为两大类:「止持」与「作持」,止是决定禁止,禁止恼害众生。我们讲的五戒,五戒是禁止恼害众生,属于止持。不但恼害众生的行为不能有,恼害众生的念头都没有,这才叫持戒清净、持净戒。如果还有恼害众生的念头,戒律虽然严,不清净,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跟我们讲的,夹杂不善。夹杂着毫分不善那是指念头,念头不善,行为虽善,你还有不善的念头。持戒算不错了,有一些人持戒很好,为什么不能像道宣、不能像李长者,感得天神来为你服务、来做义工?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做到?

  李长者注《华严经》最少的时间也要两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两个女孩子天天来照顾你、伺候你,不跟她说一句话能做到吗?从这地方看,李长者的心是多么清净,他心里头只有《华严》,没有其他的念头,你来服务照顾,他不是不知道,他没有空问你。从这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心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确实做到不杂毫分不净、不杂毫分不善。真正做到纯净、纯善,天人来当义工就现前了。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到这境界?没有到这境界也希求天人来服务,那叫打妄想,那完全错了。要知道人家戒德自然,一丝毫勉强的念头都没有,没有丝毫恼害众生的念头。纵然众生能恼害自己,也绝对不放在心上,自己心地的纯净纯善决定不会被扰乱。我们看到这些文字记载,想象当时的状况,细心去体会去观察,他给我们做示范,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所以,真正懂得持戒的人,是善行当中最善的,最尊最贵。

  「作持」里面,那是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没有去做就犯戒了;「止持」里面我们不止就犯戒了。作持是哪些?菩萨戒,利他的,凡是利益于别人,有利别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做,不做就犯戒了。佛对我们的教诫,该止的没止,该做的没做,还自以为戒律精严,这是大错特错。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他没办法再进步,没有办法改进,自以为是,不知不觉产生贡高我慢,轻视别人,「我持戒他没有持戒,我比他高,他不如我」,傲慢的心生起来,菩提道上造成严重障碍,念佛也不能往生,这多可惜!

  所以我们要记住,佛在《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持戒的总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人家有过失,他的过失是真的是假的我们知道吗?不定是佛菩萨在那里示现,暗中度某一类的众生,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所谓是大人作略,我们就在旁边批评,甚至于毁谤,自己造罪业,佛这一句我们就忘掉了,「不讥他过」,不讥他过的功德无量无边。如果是佛菩萨示现,我们绝不敢讥讽毁谤,决定不可以。纵然是真的凡夫造作一些罪业,我们不去批评他,他看到这些修行人这样善意对待他,慢慢良心会发现,他会感到:我做很多错事人家一句话不说,我做一点点好事人家就赞叹,良心发现他会悔改。要给他生路,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过自新。他要是犯一点小过,还特别渲染成大过,人家起的是反感。我的好事情你们没赞叹,我做一点恶事你们就这样对待我,我做更大恶事给你看!他造作的这些恶事,你讥讽他的,你要负因果责任,你是助长众生的恶行,错了!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也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蕅益大师讲得含蓄,他说:「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外面境界没有善恶,「好丑起于心」,外面境界永远是中立的。好坏从哪里生起?好坏是我们的心,我们用善心看是善事,善心看别人作恶,菩萨示现来度我们的,让我们反省我们有没有他的过失,有这过失要改,没有这过失要勉励,不可以犯这过失,菩萨示现教我的。你看看,恶都变成善了。善恶起于心,正确的。世间人没有善恶,自己有善恶,这是真修道人,这样持戒,他的戒才能够达到纯净纯善,才能感动诸佛护念,龙天护法神来替你做义工。我们要多想想!所以,这才叫自重自爱。一个人持戒有道德,世间所有一切法都难跟他相比,所以说「戒贵则尊」。

  『无往不吉』,他还要选择良日良时?不需要,真的是大乘法中常常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天龙鬼神时时刻刻照顾他,看到他欢喜、尊敬、照顾,所谓是逢凶化吉,遇难转变成吉祥。谁在那里转化?他的戒德转化了,戒德是因,缘是龙天善神在当中帮助他,把境界转变过来了。

  『岂有忌讳不善者耶』,意思是说人避忌而讳言这些事情。『忌』跟『讳』有差别。以色相,这是妒忌,妒忌形之于色相;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以行为,这是忌。以色叫妒,我们常讲妒忌,妒是表现在外面,忌虽然没有表现在外面,心行不善。「讳」,一般人隐私的事情、不愿意人知道的事情,你去打听,或者别人告诉你,你不知道忌讳,在外面宣扬,招惹人家的嫉妒瞋恨,变成了冤仇,引起将来的报复,所谓「祸从口出」就是这意思。还有一些是不吉利的事情,人家忌讳的,我们要知道,他所忌讳的在他面前不要说。

  我们从前跟李老师学讲经,李老师就常常提醒我们,看听众当中如果有一些残障人士在听经,经上讲到「盲聋瘖哑」念一下就算了,就不要说了,为什么?说了就好像是说他,他难过。我们要大略上看听众有什么忌讳,要知道怎样回避。戒德之人,有戒有德无往不吉,他没有忌讳,他没有不善。由此可知,我们世间一般人,为什么自己损自己的德业而造世间意?这就错了!

  这一段佛的开示讲得很好。福德之人,依本经的标准后面会说到,我们在此地讲的是通途标准说的,通途标准的意思深广。人不能不修福,五戒是福报,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YIN得的是家庭和合,人家常讲家和万事兴;不妄语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信任,不饮酒得的是智慧,大福报!这意思在后面,偈颂里头都讲到。福德,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修这个因,他得这个果报。绝对不是说自己不要修因,佛菩萨会保佑,会把福报给我,没这个道理。《楞严经》阿难尊者就是有侥幸的心理,遭摩登伽女之难才恍然大悟,业因果报一定要自己承受,佛菩萨再慈悲都帮不上忙。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罣碍。】

  『道』,此地是讲佛道,十法界就是十个道,十个道之外有一真法界,才是真正的佛道。一真法界是真如大道,换句话说,这是明心见性之事。心量之大,就像经里面的比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说『道之含覆,包弘天地』,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不达之人,自作罣碍』,「不达」是不明了、不通达的人,「罣碍」就是障碍,障碍从哪里发生的?不了解事实真相,不明心性大道,《楞严经》上讲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这两种妄见造成的,别业妄见造成「罣」,心里牵挂。很久以前我在台湾,我也不看电影,但是看到电影广告,到处贴「心有千千结」,那就是碍,那就是罣,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别业妄见。同分妄见就造成下面的「碍」、罣碍,罣碍也就是障碍。这些我们不能不细心去研究,为什么?这问题要是不搞清楚,心里头始终有个疑惑,疑本身就是很重的障碍,《无量寿经》上讲得好:疑为菩萨严重的障碍,疑虑一定要断,断疑生信,「信为道元功德母」。

  我们今天学佛,实实在在讲,最严重的障碍是我们没有信心。不要以为我们已经出家受戒了,还不信吗?真的不信。我过去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两年之后我才去受戒,也就是学佛九年;学佛七年出家,学佛九年才受戒。受戒出了戒坛之后当然头一桩事情是到台中去看李老师,李老师一见面就指着我:「你要信佛!」连着讲了两三声「你要信佛」,我刚刚进门走进来,他看到我从大门口进来就指着我说「你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我也愣住了。我跟李老师的关系恩同父子,不是普通关系。学佛这么多年了,跟他学教,出家之后在台中所学的我在佛学院里面就用上,发心又受了大戒,怎么不信佛?他才细细的跟我说明开导我,多少出家人到一辈子、临死的时候还是不信佛,不要以为我们真信。

  信的标准是什么?能解、能行、能证,这才叫信。从前我们总是把信解行证各别分开,分做四桩事情,他不是的,是一桩事。什么叫信?能解、能行、能证才叫信。换句话说,我们对经义不解,没有能够做到,不信!人家标准是在这地方。这一句意思还未尽,我们今天下午接着讲,今天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我们讲两个小时,再细细跟诸位来说明「不达之人,自作罣碍」。

  选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档名:15-013

 

  普为读诵受持及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叁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诸佛护念)(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诸佛护念)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