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曾国藩三千步内识三人的惊天秘术,已基本失传!


   日期:2018/2/8 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吧。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乎本性。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写绝命信,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

  曾文正公这段历史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详,也经常有后人好奇:一介书生凭什么立下千古武功?追根究底,不外乎7个字——得人才者得天下!

  曾国藩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长项,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据不完全统计,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沉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中国人素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人对曾国藩怀有知遇之恩、师授之恩、举荐之恩,岂能不尽忠卖命?!人才已备,人心已得,何城不摧?何业不成?!

  善于奇谋战策的左宗棠,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然而在识人和用人这一块,对同乡曾国藩心悦诚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即使是老对手石达开,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虽不以善战闻名,却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而作为曾之正宗传人的李鸿章,则不止一次向别人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携,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半个世纪后的蒋介石,对曾国藩相人的工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经专门研究曾氏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

  那么,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到底有何非凡之处,而令这些顶尖人物折服呢?

  其一、求贤若渴

  曾国藩桃李满天下,左宗棠门下却无一人出名,为何?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难得有出头之日;而曾国藩宽容大量、求贤若渴,有本事的人一般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愿意跟着他走。

  对人才的重要性,曾做过吏部侍郎的曾国藩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曾国藩“以荐举人为己任,疆吏阔帅,几遍海内”,看准了的人决不放过,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彭玉麟;他还嘱咐师友同僚,随时推荐各类人才;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他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

  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美名,让全国各地第一流人才对这位曾“伯乐”趋之若鹜,甚至许多新科进士不愿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曾国藩的幕府。

  其二、相人有法

  据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实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相貌、言语、举止、行为……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此外,曾国藩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佳的人才。当年,年轻气盛的李鸿章就在曾国藩的考验下碰过好几次钉子。

  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其三、量才适用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在笔记《才用》篇中,曾国藩进一步指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

  因此,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的、谋划型的、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其四、琢玉成器

  对于可造之才,曾国藩在培养上所花的工夫可谓不遗余力。

  “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这是曾国藩的培养人才观。他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其五、奖励为重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即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以名位来换幕僚之智,皆大欢喜,军心一统。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鼓励他们“自立门户”“自辟乾坤”,并为之铺路搭桥。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

  知人善用,莫过曾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成就别人,最终也将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阿比甲当嘎注:昨天末学发表了马云的一篇识人术《 看到的人早晚必成人上人!》马去何人也?《惊呆:马云实在太“可怕”了》今天又发表曾国藩的一篇识人术,或许有人觉得末学取的题目有些夸张,但我告诉大家一点都不夸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很少有人能看懂这些文章后面的意义,现在很多文章大量出版识人术、相夫术等等这一系列的文章,都非常好,可是为什么鲜有人用得上呢,很简单的道理:识人者,人亦在识尔,也就是现在大家的眼睛都在往外看,都在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人,上到用人,下到求夫求妻,人人都在往外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也在看你呢?

  曾国藩为何能写出这般千古识人术,那是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千古奇葩,这一点从几篇文章我们便可略窥见一斑,一:《不可思议:曾国藩的性情是如此磨出来的》二:《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你能做到几条?》三:《曾国藩——看一个家族的兴败就三个地方,四条遗嘱家中无一败家子》,从这几篇文章我们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多么严于律己的人,也因为此他成为一代楷模,问题就在这里了,我们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用其识人术去识人,却不知道用这些识人术来识己,来改变自己,因为通常有识人资格的人都是比别人优秀的人,否则你有什么资格去识人呢?不说远,我们近代两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是怎样做的: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这两位领袖参照曾国藩这些语录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并且能自己这样常精进勉励自己,他们无疑成了历史响当当的人物!如果你想在世间有所建树、或者各方面想满足自己的一些愿望,比如想升官、发财,比如想找到一个好老公、好妻子、或者想教育一个好的子女,那么你的眼睛不能再向外,而应该向内,先把自己变成那样一个人,这样一切才有可能,这个事情上周阿比甲当嘎曾详细拟文说过:《 今天为大家点破一个惊天大秘密》要想在这个世上能有所收获只需要看以下四文:《《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精明的最高境界是……》》《通灵师兄惊人告诫:佛菩萨告诉我如何祈求财运?》,《老子揭开惊人天机:让你无往不利的九个字》《看完此文你的福报和智慧会同时大幅度的提升!》

  但识己又分识自己这一世的色身臭皮囊这个假我,又分识自己的真心这个终极高度,能识这一世的假我,可能能助你这一世在这个世上无往不利,但是得来的这些东西最终也不能长久,真正最高的是认识这个真我、即真心,很多现代做父母或者世上的一些俗人一听说自己的子女不结婚了,想终身修行、了脱生死,就以死相逼,觉得白生了这个儿女,觉得他们的子女是弱者、是消极避世,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子女是真正社会上的人中龙凤,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世上的人整天用心(注意这个心字)去搞科学研究、去读书、去搞权术,可谓费尽心机,当然你努力了,也会有所收获,但你有没有想过,去做这些世间的事情我们倚靠的是什么,都是我们这颗心,这个心这么厉害能做这么多事,可是这些人却从未想过反过来研究一下我们这颗心是做什么的,是怎么样指挥我们做这做那的?是如何发挥那么大功用的?

  而真正修行的人恰恰就是跟世人反过来,正是去研究这颗心的人,释迦牟尼佛、老子等人是消极的人吗,错了,错了,大错特错了,释迦牟尼佛舍王位而去修行,去反观自己,去研究自己这颗真心,真是因为他发现这个肉身凡体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是无常的,他要追求那个真正不生不灭的那个真我,所以他放弃王位苦修六年,最后直到涅槃,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其真正的意思没几个人翻译对了,大家不信百度搜索一下,没几个能说出其真正的意思,其实涅槃真实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地方,也就是说你把这个心搞懂了,你所有的欲望都将被达成,所以你看看,这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这里大家不要用我们这个世间这些小小的欲望去比喻真正涅槃达成的那种欲望,如果是这样,大家就更加错了),真正的极乐世界是大家想都想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真正修行的人把世间这些功名利禄当粪土的真正原因,只可惜很多人本来想修行了脱生死,反过来却世间的欲望所牵做出遗恨千古的事情,这是多么不划算的事情。

  在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有位完美证悟大师,印度人每天去求他,无论人们求他什么,他都应允和满足,所以求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直至其圆寂,他才说出,他说可怜的人们呀,你们整天求我这求我那,可是我这里有真正无价珍宝,我等了几十年却无人来求呀,他所说的这个无价珍宝就是让人们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真法,这位证悟大师的墓地现在仍在印度(在中国及其它国家知道他的人非常少,所以在这里不提了),朝拜者每天都络绎不绝!大家得到这个宝贵的人生,切勿再浪费了!悲哉、叹哉!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共戒邪YIN、广积阴德、得大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曾国藩       踏实修行)(五明学佛网:曾国藩       踏实修行)  

 宽运法师:踏实修行 欢喜念佛 

 浅谈曾国藩的戒色绝学 

 曾国藩: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曾国藩: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 

 曾国藩制心养德,终断QS之欲! 

 曾国藩为了戒色,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 

 曾国藩:什么样的人才能干大事读经典·爱智慧·益生活 

 曾国藩教育子女的秘诀,曾家子孙皆成材 

 震撼心灵!曾国藩外孙聂云台的《劝过年吃素文》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路,全靠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