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显法师:你学佛念佛要得力,要能消业,这律仪就很重要


   日期:2018/1/8 18: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根普被,凡圣齐收。」「彻上,则如普贤、文殊尚发愿求生极乐。彻下,则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

  「三根普被,凡圣齐收。」就是讲净土宗普摄上、中、下三根。上根—是指利根的人,如同文殊、普贤。中下根—就是指我们一般的凡夫,还有一些造五逆十恶的众生。

  在《观无量寿佛经》讲: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什么坏事都做尽,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么严重的过失;十恶就是十善的反面,五逆十恶这是讲的大样。具诸不善,就是讲一个恶人五逆十恶都具足了,坏事无所不为,而且毫无羞耻心。造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临终恶业就要现前了,地狱相现,断气之后,必然下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就是受苦无有间断,它是地狱刑罚里面最重的一个。因为他生前做了很多的坏事,所以临终感得的报应,就是到地狱去,这个报应不是佛菩萨给他的,也不是阎罗王判的,经典上讲这些阎罗王、鬼卒、狱卒都是由自己恶业所召感。你造恶业,心里就妄现十殿阎罗、地狱的苦报,都是自己妄想为咎,所以众生受业报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业感召的果报,没有一丝毫是从外来的。

  所以佛教我们除心,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智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所以妄心若除,妄境怎么会是实有?我们就是因为心里没有主宰、没有定力,随着自己的妄想、杂念去造作,才会被境界转。一起念就随着它去,随得很自然,所以我们要念佛、要回头,要想回头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随顺烦恼习气太习惯了。一个念头一起,马上就要造作,现在叫我们不要打妄想、不要动念,这反而成了生疏不熟悉的。

  所以祖师大德讲: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你现在跟妄想很熟悉,跟烦恼习气、贪瞋痴很熟,要藉由佛法的熏习力量来除断,为什么用熏呢?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以前没有香水,衣服穿出去要有香的味道,要挂着用沉香去熏,这是以前人用的香水;这样子熏,由外而内,到后来自己发心转,彻底的转过来。所以生处要转熟,熟处要转生。什么是熟处呢?跟烦恼习气很熟,要让它淡化,先从淡化开始,从刚开始还是个凡夫,一遇境缘就起念,先克制住,不要有动作,妄想、贪瞋痴还是在里面翻腾,先忍耐一下,至少不要有动作,不要有不好的行为出现,先这样子慢慢把它淡化。再藉由长时期的听经、念佛熏习,这要有耐心。

  大家都愿意发心,愿意熏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你知不知道现前的举手投足这个是烦恼?这个动作出来是烦恼?能觉察这些就是学问,这要靠修行,我们讲的微密观照。微—就是细密的观察,心思要细密,这才能够觉察得到自己的贪瞋痴、我执、我见、我爱。它们在哪里?我们讲的:「潜伏藏识。游戏诸根。」在你的意识心里面,在你的六根中展现,你才能觉察得到。

  所以为什么要求大家动作要轻、要缓、要慢,呼吸要顺畅,不要有风,不要有很粗重的鼻息,这都是帮助大家把心定下来,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学佛行仪》很重要,这些行仪若能记得住,就会收摄身心,就会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叫因戒得定。当然戒不仅只是有律仪,戒是调身,律是调心,这叫戒律。

  总的来说,就是藉由这些律仪来调伏我们身口意的行为,然后把心给定下来。很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不得力,我们仔细观察,他的威仪没有学好,没有注意到,就像莲池大师讲的:随口叫喊。可是他说,我念佛的时候有专心,我有仔细念,字句分明;那是在念佛堂,如果离开念佛堂,佛号一停威仪就忘了,心中的杂念就上来了,这就是修行失败的地方,心静不下来,所以律仪很重要。

  律仪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气质,你用佛门的律仪,就会得到佛门的气质,人家一看就晓得,这个是学佛人,不一样,我们讲身上有一种光明,这种光明当然不是放光,是那种气氛、磁场,透出一种学佛人的气氛、学佛人的样子,一靠近他,你的心是安定的,不会浮躁。如果你靠近一个世间瞋心重的、脾气大的人,那你全身都会觉得不对劲,因为他身上的气氛带的是贪瞋痴、是名闻利养、是五欲六尘,他带着是世间的习气。

  所以我们讲,你学佛念佛要得力,要能消业,这律仪就很重要。不要认为《学佛行仪》只是教一些称谓,及进入道场的规矩,即使学到这些都有帮助,积小善、小福会成大福。

  《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就是你念佛,你的亲因;福德就是你的行为福德庄严;缘就是你的修学环境、修学的时间多或少,念佛有没有转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行为有没有去转变,再来决定你能不能往生。所以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只有净土宗可以摄受。

  但是有一些人会心存侥幸,认为我有念佛就好,也不用看经,也不用学律仪、学戒,以为听法师讲几座经,就对佛法了解了,佛法要是这么简单,文殊师利菩萨就不用每一会讲经都去参加了,我们的智慧有文殊高吗?为什么人家烦恼习气都断了,只剩下最后一品,还要去听经,学不厌学不倦,因为他入了无尽藏解脱门,知道法门无量,性具无量功德,所以学习没有疲厌,所谓:「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夏老居士讲的:「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持戒不是光拿五戒来看,那还不够,即使拿菩萨戒、比丘两百五十条、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条戒,还是不够,展开来八万四千细行、三千威仪还是不够,那怎么办呢?要见性要明心,这戒律才有帮助,要知道从外而内要调心,不能只钻研在事相上,在事相上仍旧有持有犯、有对待,看这个人持、那个人犯,眼睛常看人家的过失。

  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左就是堕落。见他人的过失,自己心里面又非,为什么叫自非,自非是心里动念,讲到动念,不是讲自己心里面有人家的是非,这个还太粗了,自非是心里有动念,却相左,是不管你做得好、做不好也跟他一样堕落。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是这样的:「自非却相左。」你见到一物,动念了就自非了,这非是与心性不相应,你就跟他一样堕落。

  所以遇到事情,无论见人家好、见人家坏,先审察自己有没有动念。要做到很难,讲得大家头都很低,没有落处,如果我们不把标准提高,就永远会觉得自己很好,做得不错,不向六祖学习,修行就不会有进步。所谓「取乎于上,仅得乎中;取乎于下,仅得乎空。」若取乎于下,则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要从持戒做起。

  什么叫作无持犯?即不见他人过,那常见自己过算持戒吗?有自就有他,对待相,自他是不二的,不见他过亦不见己过,因为自性本自离过绝非,我们的佛性就是如此,这是持戒,这样才圆满。刚开始做不到,但是要往这个方向走。

  为什么教你不杀生?众生为什么会杀生?那是因为有对待。自性没有对待,所以随顺佛性,持不杀生戒。自性没有悭贪,所以随顺法性,行布施波罗蜜,就这样做。佛性里面没有这些贪瞋痴,所以随顺佛性,这就是我们讲的:「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乘佛法是这样学,这是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悟显法师       大乘佛法)(五明学佛网:悟显法师       大乘佛法)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 

 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黄国达居士: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月溪法师:大乘佛法简易解 

 月溪法师: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 

 传喜法师:大乘佛法度厄难 

 法藏法师:大乘佛法的价值 

 其它法师:大乘佛法的无上观修——《普贤行愿品》(朗明法师 

 传喜法师:大乘佛法重放光芒——缅甸弘法行观后感 

 悟显法师:门门皆入净土 

 悟显法师:两种为钱烦恼的人 

 悟显法师: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