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显法师:降服烦恼的智慧


   日期:2017/12/1 16: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释迦牟尼佛在《遗教经》讲:「戒是正顺解脱之本」,经一开头就讲到戒律。从戒能够出生一切善法,能够得诸禅定解脱乃至断苦恼的智慧。这顺序要搞清楚,戒律生禅定,禅定生出断苦恼的智慧。

  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不要认为「修善」就等于持戒,观念要搞清楚。如今佛门有人误以为:「我十善业做好,或是《弟子规》做好,就等于持戒了。」佛在《遗教经》上可没有这么说。

  「戒为无上菩提本」,为什么「戒」能作为无上菩提本?因为它不是世间一般人想象的善法。戒能生定,做善事不能生定。因戒得定,而定能发慧,所以戒是根本,首先要从律仪开始。为什么有人念佛念不好,看经典看不懂?因为他的戒没有持好,心不清净,所以就没有办法契入经典。

  佛法如甘露。戒没持好,在佛门称为「漏器」,「漏器」就是这碗有破漏,就像你用一个破漏的碗要来盛甘露,没有办法用破碗,把无上的甘露盛起来喝。所以学佛的人要懂得持菩萨戒,这都是出离的根本。菩萨戒特别讲究用心,但不是只论「心」而不论「事」,「心」跟「事」它都讲究,尤其特别要求你的「起心动念」。要你从起心动念上下手去改正,做到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两舌,能够常赞叹三宝,恭敬一切善友,不能自赞毁他……等等,都是从心上去要求,从心里转,那你的戒就持得好。

  一般世间的善法,只在外相上要求,它不讲求心里,你只要身体没有这样的动作跟行为,那就不算是不善。佛门虽然讲五戒十善,但是在大乘佛法里,是从心地上要求起,所以标准跟一般的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要有「出离心」,这三个字我们一讲再讲,学佛是来出离烦恼的,出离六道生死轮回的。做世间的善事没有出离心,是不能出生死的。不是说善事不用做,十善还是要修,但是心态上要出离。佛法教你「孝顺父母」,教你行「孝悌忠信」,跟世间人心态不一样。

  在世间法《孝经》所讲,从始至终不离名利情爱。《孝经》一开始就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开始就教你爱这个身,「爱这个身」在佛门叫「身见」未除。众生就是因为爱惜这个身,所以不惜杀生害命以滋养此身,所以说「身为苦本。」连老子都懂得:「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何况是诸佛如来。《孝经》最后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德。孝之终也。」他为什么要立身行道?为了扬名后世,为了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所以他立身行道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众生。

  所以,这就很清楚了,用世间法来行佛法,那是行不通的,《孝经》上面讲的是世间人的孝顺。佛法讲的根本就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要是贪着自身,为什么能六年苦行、能剃发出家;释迦牟尼佛要是为了名利而修道,他也不用出家,他本就是帝王之家,家世显赫,不用光耀门楣。他是为了成道而出家,为了出离生死而出家,所以用心完全不同,不是一般的小民想要光宗耀祖。

  佛法讲的孝顺,也不同于世间人讲的「大孝。终身慕父母。」释迦牟尼佛要是终身慕父母的话,他怎么能够发心出家学道。「慕父母」,心里面就是罣碍。禅宗第九代的祖师,他过去世又想出家又罣碍父母,所以他这一生五十年不开口说话。他问他的师父:「到底是出家重要?还是父母重要?」他师父告诉他:「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这位祖师言下大悟。他五十年不开口说话,也不出门,因为罣碍父母而出不了家,那是过去生带的业,所以他的师父来度他。

  这一念罣碍,来生的果报就是如此,幸好得遇明师告诉他,你的真心本性比你的父母跟你还近,你的行跟佛完全无二无别,不用再外求有相佛。他的根器很利,一听就开悟,所以成为禅宗第九代的祖师─伏驮蜜多尊者。

  世间人讲求的孝道,在佛门里面,佛是教你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心,也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学道。由此知道,佛门讲求的戒律,跟世间善法不一样,名字虽然相同,但不能混为一谈。

  尤其大乘佛法,是从心地上下手。也要求心态、也要求事相,都要做到,不能只做样子。世间人行的善法,或许可以只做做样子,但是大乘佛法不行,要表里一如、表里相应,这才是真正出世的戒律。

  戒为无上菩提的根本,戒能够净化身心,所以应当一心持净戒。《华严经》讲:「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由此可知,佛法讲的戒,跟世间人所认知的善法,包括《弟子规》是有很大的差异。现在有法师讲:「持戒没有用。」我一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说持戒没有用?原来他胡说:「因为戒律要依《弟子规》。」这个说法是「倒说经律」,这不该是出家人讲的话。

  出家受了三坛大戒,应当知道要赞叹三宝、赞叹佛法僧、赞叹戒律,这是很重要的,不能够颠倒错乱、胡说八道。或许有人为其开脱,说:「这是方便说、接众」,其实这叫随便乱说。讲经说法要依经典,所以引《佛遗教经》,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要入灭之前,交代后世的弟子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要依法不依人……要行四依法。」要依佛陀的戒律、佛陀的教诫。

  要搞清楚,戒能生一切善法,善法不能生戒。既然要讲求次第,要讲渐修,那就告诉你,要先持戒,而不是先学善,因为戒能生善,善不能生戒。如果善能生戒,佛在《佛遗教经》一定会说「你要先行善」。所以要知道,把戒持好了,能长养一切功德善法,能够长养禅定,乃至能够出生灭除苦恼的智慧,所以非常地重要。佛门的根本在于戒律,如果离开戒律,说学世间法就等于持戒,那是把戒律破坏掉了,没了戒律,那佛法就灭掉了,这点大家要相当清楚。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常赞叹大迦叶尊者,能行头陀行,持戒精严,佛说只要他的头陀行还在,佛法就不灭。这十二头陀行─戒律还在就是佛法不灭,如果戒律变成了世间法,那佛法就灭掉了。

  你戒持得不好,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能毁谤、破坏戒律,你要赞叹戒律;戒持得不好可以再学、可以再持,犯戒了可以再忏,可是一旦毁戒,那你就是退菩提心。退失菩提,你怎么修都不会成就。佛法讲因果,世间法也讲因果,你毁谤戒律、毁坏戒律、倒说经律,绝不能成就。所以同修要有正知正见,要知道戒是菩提的根本,不能毁坏。即使你自己学不好、持不好,你也要赞叹戒律。因为是你的习气太重、你的业障太重,不是戒法不行。

  就像很多人说,末法要学净土宗,因为学禅不行。难道是禅宗的问题吗?不是,是人业障重的问题。你戒律持不好,那是你个人的问题,不是戒法消不了你的业障,是你业障太重。如果你倒过来毁谤戒法、毁谤戒律,那你的业障就真的是重到极处。希望同修谨记《佛遗教经》上的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悟显法师       智慧)(五明学佛网:悟显法师       智慧)  

 楼宇烈教授: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 

 洪修平教授:《智慧与解脱——禅宗心性思想研究》序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7.游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6.平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5.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4.坐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2.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1.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二、禅的传承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一、禅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