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真正修行,真正练功夫,是在六尘境界上


   日期:2017/9/26 8: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形是身体,「死苦来逼,生大怖畏。」这是普通的现象,一般人都免不了,只有一些一生存善心、做好事、说好话,临命终时才走得很安详、走得好,这些人决定不堕恶道。临终的时候走得不好、很苦,都是去三恶道去了,我们要知道。所以我们这些年来常常劝大家: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四好。真正能够力行四好,四好人再念佛求生净土,有把握往生,没有这个四好没把握。这一天二十四小时,如果认真反省,我今天这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我多少时候有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多少时间,几个小时、几分钟,我做的跟这个相反,起心动念不善,言语不善,容易得罪人,行为不善,造的不善业?常常用四好来检点,是不是个好人?好人再加上念佛求生净土,更好了,走的时候欢欢喜喜,自在往生。

  「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念佛不多,这是讲临命终时,最后遇到善知识,真的,念了十句阿弥陀佛,他往生了。有没有?有。最近,我听说潮州谢总的父亲往生,就是属於这一类。临终的时候儿子才劝他,佛经上说,佛祖说的,西方有极乐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点头;有阿弥陀佛,相不相信?点头。他说:好,我念阿弥陀佛,你跟著我念。念了不到一个小时,往生了,肯定往生。一生不信佛,他也不反对佛,家人学佛他也不反对,他自己不相信,也不念佛,临终的时候,最后断气之前的一个小时,儿子劝他,他点头接受了,真的十念往生。经论上的话不骗人。这个地方所讲的,「又如有人对敌破阵」,这是举古人战争,在对敌破阵的时候,「一形之力一时尽用」,这是拼命,你死我活,所以功夫能量都用尽了,一时用尽。「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临命终时最后的十念,就像是战争,在战场上一样,全心全力,没有丝毫疑惑。这桩事情最好是能够在平常就养成,真有把握,临走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又有人视临终十念为轻易,乃拟临终方事修念」。这就是确实有不少人,听到经上讲的,临终十念这么容易,他就想到平常何必用功?到临终的时候还来得及、还不晚,所以就想到跟临终十念的人一样。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想法,不是健康的想法。为什么?那个临终十念往生的人,他的缘殊胜,他在临终的时候,断气一、二个小时之前遇到善友。你能不能遇到?善友在这个时候劝导你,能不能完全接受?这都是问题。如果没有善友,你落空了,你这一生空过了。如果遇到有善友,你这个时候人迷惑,迷惑的多,神志不清,劝你你没有反应,也完了。要神志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不模糊,跟著善友一起念,行。这都不是简单事情。人就怕侥幸,一侥幸往往就错了,失误了。机会不容易遇到,经上所讲的这些缘分,都是无量劫的善根,得诸佛菩萨的加持,生生世世不知道经历多少世,这一生才圆满。诸佛菩萨的加持,他真的得到,加上了,才有这样的瑞相。有一个关节出了问题,还要等下一次!下一次又是无量劫,你说这个事情多可怕。

  《安乐集》里面破这种想法,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看起来好像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这是警告我们,哪一个不如是?凡夫起心动念,那个妄想、杂念之多无法形容。这个我们自己知道,你不相信,你在此地坐在这里想静一分钟,一分钟时间不长,你细心观察,这一分当中起多少个妄念,这就是心如野马。识是讲第六意识,意识,剧是甚於,就是超过,猿猴。猴子在树上一秒钟都不停,到处跳,跟野马、跟猿猴一样,没有停息的时候。我们这第六意识,我们的念头,杂念、妄想,驰骋六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跟外头接触,里面是念头,六根在六尘上起心动念,没有停息的时候,这是凡夫。

  所以说,「各须宜发信心」,这劝导每个人应该要发信心,要发心信佛、信经典、信祖师大德的教诲;「预自克念」,预先自己要克服自己的念头,这叫真用功。实际上真用功,并不是在早课念几部经、念几万声佛号,这都是平时练功的,真正修行,真正练功夫,是在六尘境界上。我眼见色看得清楚,那是什么?智慧现前。自性般若智慧现前,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没有起心动念,这叫修行。自己心里阿弥陀佛一声一声不间断,没有受到外面境界干扰,这叫功夫,这就念佛有功夫。现在干扰最多的,是你无法摆脱的,是什么?手机。你带在身上,无论在什么时候,你在这里念佛,它铃一响,你一惊慌,佛号没有了,烦恼现前了。所以这不是个好东西。

  所以,修行人为什么要住阿兰若?阿兰若是佛教的名词,意思是寂静的地方、安静的地方。住在山上,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搭个小茅蓬,在那边清修,好,安静。小路,走路都不方便。住这个地方干什么?远离人群。修什么?修清净心。古时候大多数的人,都必须要通过这一关,住山,住小茅蓬。有些人住一辈子,在寺庙的附近,大概走路半个小时,找块地方盖小茅蓬。为什么?生活必须要的东西,由寺庙供给,他每天都吃一餐,一餐也要烧火,也要煮饭,统统自己干。菜有时候可以自己种一点,油盐酱醋这些都是常住供给,供给茅蓬,一个茅蓬一份,到时候自己拿去,有很多是一个星期来一次,三天来一次。修什么?就是远离六尘。不能远离六尘,清净心很难成就。心不清净,后头就不要说了,没分!所以要预先自己克服自己的妄念。「使积习成性」,养成习惯,「善根坚固也」。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被六尘境界所干扰,不被它影响,这叫功夫,这叫定。眼在色相上,不被色相所干扰,眼在色上入定。见色闻声,念佛人全是佛号一片,没有其他妄念。

  我们看下文,这都是《安乐集》上的话,「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这就举个例子,人一生修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他的心清净,他走的时候一定很自在。学佛,念佛,决定往生;不求往生的,也生天,他会走得很安详,他没有恶念。譬如树先倾,是倒在一边,它倒下来的,一定是跟著这边倒的。行善的人善缘成就,小善人天福报,大善在四禅天。

  下面就说到临终的时候,「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这就是真的问题来了,刀风一至就是死的时候到了,刀风是比喻死苦,人在这个时候神识脱离自己的身体,非常痛苦,百苦凑身。如果不是预先把这个事情准备好、做好,到这个时候想念佛念不上,他太苦,他太痛苦了,他没法子念;就帮他助念,他也没有办法跟著你念,他太痛苦了,他念不下去,这就可惜了。怎么办?「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这就是什么?助念,这个人需要助念。没有助念,他走的时候很痛苦,佛号提不起来,随著痛苦去了。随著痛苦去,都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那真叫可怜。所以应该找志同道合的佛友,找个三、五个,预先就约好,哪一个人临命终时,这些道友们来助念,临终助念。迭相开晓,临终的时候,这些道友们提醒他。最重要的提醒就是一句话,「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跟他去,不是阿弥陀佛不能跟他走」,这句话最重要。冤亲债主可以现佛的身相来诱惑你,但是决定不敢现本尊。我们念佛求生,阿弥陀佛是本尊,观音、势至是本尊,就是西方三圣,临终看到西方三圣,都可以跟他去。不是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来接引,不能跟他去;文殊菩萨来接引,不能跟他去,为什么?假的,妖魔鬼怪会现这种相。现这些相,护法神不干涉的;现本尊不行,护法神干涉。所以这个时候要提醒他,为称弥陀名号,劝他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带著他念,带著他念佛,带著他发愿求生净土。

  「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蜡印印在泥上,做瓦当的,泥印印坏了,蜡印坏了,文成了,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这样临终有大利益,等於说是保驾护航送他往生。这些经典上都有,祖师大德提供的资料很多,要多看,要熟看,到临终送往生的时候,就一点都不模糊。如理如法,往生的人得大利益。现在有很多送往生不如法,我们听到、看到了,也不好讲话,讲话得罪人。现在人自作主张的很多,听别人意见的人不多,所以很难。自己在平时做准备,这是最稳当的事情。我们自己不必求别人、依靠别人,自己就能做主,这个好。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七集)  2016/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32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修行)(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修行)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怎样发心修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