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发心和菩提心的区別


   日期:2017/9/13 16: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地道幻灯》论中云:“何人对于某事希求,利他愿望到达菩提,发心乃至大乘菩提。”这也就是说,我们任何一个人只要对某些事物产生希求和喜好,就叫作“发心”;而为了利益众生,或者为了希望众生能够达到彼岸乃至获得菩提与佛果而发心,则叫作“大乘菩提心”。因此“发心”和“菩提心”是有差别的。

  “发心”可分为两种:普通人的发心和圣贤人的发心。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是指社会上那些尚未学佛修行之人,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从内心发出想望、喜爱、愿望、欲望等心愿,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有无数想法,譬如想锦衣玉食、想财源滚滚、想仕途光明,更有甚者,还想着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等心愿也叫作发心。事实上,我们每种想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皆有各自的心理基础。这个基础或因贪心、或因嗔心、或因我慢心、或嫉妒心、或邪知邪见、或善心,因种种心意而来的。而这一心理基础,又会引发相应的行为,故叫作凡夫的行为。凡夫的每个行为在完成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成就客观上的事实,比如为谋利去开公司,经过几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另一方面,这一行为更成就了我们的凡夫心。如果开公司的心理基础是贪心,那么在经营过程中,对公司的贪着之心也会随之增长,最后这个公司就成为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人对于某些事情执迷不悟,贪着之心越来越重,以至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自己所作都变为精神支柱,若是有一天,他失去了自己追求的人或事,那时候,他们失去了整个精神支柱,因此内心世界就会被染成黑暗。一般发心就是通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引发并成就自己的某种心理和愿望,这种愿望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如果我们的心跟随烦恼的话,我们的心变为凡夫心,以凡夫心为基础,所作所为都成了凡夫的品质。

  我们若想改变凡夫的思想和行为之前,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观念和行为,我们每次发心和做事都要通过正确的重复就像我们学打坐一般,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正确的姿势。发心和行为也一样,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要做得规范也很不容易,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让我们的心去接受想做的事情,然后改变自己的习气,最后将修学的东西用上去,改变的过程还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巩固。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种习惯性的思想和行为,一旦稍有松懈,马上会恢复到原有习惯中。只有在特别用心注意时,才会作出准确的思想和行为。事实上,我们的行为习惯也代表着心灵的习惯,心灵的习惯创造我们行为的习惯。因此,我们把凡夫心改变到菩提心上的落实,确实需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可能要千万次,才能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准确的状态之中。把我们的凡夫心变为慈悲心,把凡夫的品质变为圣贤的品质,这叫作善变。因此我们培养正确的发心是非常重要的,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是嗔恨心,而不是觉悟的心,不是慈心、也不是悲心,更不是菩提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以训练凡夫心的功夫,用于训练佛菩萨的品质,训练觉悟的心,那么也会很快成就佛性。关键是我们不懂什么叫作菩提心,什么是觉悟心,更不懂得怎样去训练。如果我们学到了菩提心和觉悟心之后经常修炼,才能使你的发心和行为变为圣贤人的发心和行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因果)(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因果)  

 净界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张秉全居士: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