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八种禅定


   日期:2017/8/16 11: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八种禅定:又叫四禅八定,为佛教术语。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禅与八定分类,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

  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修炼四禅八定的基础上,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定是指: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下分别详细介绍:

  第一,初禅。

  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

  分别和观察是初禅的对治分支,去除初禅的对立、贪欲、焦虑和不快乐。喜乐与平静是初禅的功德分支,对静虑者的身心产生作用。禅定是住的分支,经过初禅的对治和功德而进入。

  《明灯道》讲:“分别、观察对治,身心喜乐功德,具备专注静虑。”

  初禅先是对任何喜乐经验进行分别,再次对它的性质做细微的观察,住于静虑的意识,普满快乐。由此生起信念,身体产生静安的喜悦,进而具备专注对境的静虑。

  初禅的简要正行分支:近似初禅正行,具备寻思(观察、分别)。特别初禅正行,有观察无分别。

  《明灯道》讲:“正行具备近似、特别分支。”

  初禅的定义为:对一切对境分支用任何寻思,远离贪欲执着和恶因的专注意识,具备喜乐功德的分支。

  第二, 二禅。

  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此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内在极为清净是二禅的对治分支。

  《有部》认为“内在极为清净”是静虑产出的信解或虔诚;中观自续派认为是正知、平等。为什么是“极为清净”呢?因为在二禅时超出对立的巡查。初禅有寻思,二禅超出了初禅的对治,对治中超出了寻思。喜乐是二禅的功德分支。

  二禅的喜乐与初禅有所差别:初禅的喜乐是离于恶业而产生的,二禅的喜乐是来自静虑。

  静虑是二禅住的分支,同样来自对治与功德。

  二禅的定义是:有内在极为清净的对治分支,去除初禅地的执着,具备喜悦功德而专注静虑。

  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三, 三禅。

  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此时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

  正念、正知、平等是三禅的对治分支。

  正念是不忘记对境;

  正知是对喜悦的认识和对昏沉、掉举分别观察;

  平等是住于无缺陷的静虑当中的感受。去除喜乐的受是功德分支,静虑是住的分支。

  三禅与二禅有所差别:二禅的喜悦没有离于烦恼,三禅的悦受离于烦恼。三禅的定义是:以正念、正知、平等对治,离于二禅执着的专注心,具备去除喜乐悦受的功德分支。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地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去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第四, 四禅。

  以平等、正念为对治分支,远离三禅地执着的专注心,具备受平等功德分支。

  四禅讲的平等行、正念、住,和前面是一样的。平等受,既不是痛苦又不是快乐的平等,是无记。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

  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

  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的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这里的神通并不是像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四禅的定力是指:平等、正念两分支使其远离三禅地执着的专注心,具备受平等功德分支。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初禅到四禅再总结一下:具备分别、观察等五分支的是近似初禅正行;具备无分别而观察是初禅正行;去除分别、观察两者的是二禅;去除分别、观察、喜乐的悦受是三禅;去除分别、观察,具备平等受是四禅;没有达到静虑正行,而正确的预备初禅也可以成为观修的基础,称为静分未至定;还有正确正行未至定,或称仅未至定。初禅至四禅,加上两种未至定,称静虑六地。净天属于四禅地,因为静虑离于八明分的错误。

  第五,空无边处定。

  无色界具备四禅时还有相,还会分别对方圆等形状、对山水房屋等物体感受的认识。在无色界中去除了这一切,把一切法观成如天空一般。空无边处定是调试到哪里,哪里便是空。此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第六,识无边处定。

  安住于天空一般的状况当中,成为无边天。如天空般的认识已经去除,而将其想成是天空,住于这种状况当中,称为无边识。识无边处定是连空的印象也没有了。此时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

  第七,无所有处定。

  去除意识而住于无有称为无所有天。无所有处定是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此时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

  第八,非想非非想处定。

  对“无有意识”观察,粗意识流动去除,住于非常细的意识流,叫非想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此时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无存,心中清静无为,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层层深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无色界总结起来即是:四禅的四无色定、四色界定、灭定,共九种。经典记述,这是圣道的基础,是世俗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戒定慧       禅定)(五明学佛网:戒定慧       禅定)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略谈禅定的 

 温金玉教授: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陈兵教授:性是否妨碍禅定? 

 陈兵教授:有时候在禅定中会看到一个星球,该如何处理? 

 明一法师:戒定慧学有门入 

 王骧陆居士:简捷禅定之法 

 妙祥法师:戒定慧三学相辅相成 

 林克智居士: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谈佛教禅定与其 

 赵跃辰居士: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传明法师:禅修的主要途径 十一 九住心:衡量禅定的进度 

 徐恒志居士:静坐与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