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师承与法脉对于学佛重要吗?


   日期:2017/7/11 14: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的人经常听到一句话:“师承、法脉”,那么究竟“师承、法脉”对于学佛是不是很重要呢?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何为师承与法脉。用比较通俗简单的话来讲,师承与法脉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你修行的这个方法,来源于什么地方,是哪个派系、是出自哪一脉,是从哪个地方延续下来的。

  那么我们没有法脉、没有师承,自己是不是也能够修行?是不是也能够入道?对于一个修行人,是不是一定要有师承与法脉?我们自己研究佛经,是不是也能够悟道?乃至说是否也能够解脱、甚至开悟成佛?!过去的修行人,是不是都有法脉?我们现在的修行人通过现在这种传播方式、学佛方式,是否真的就能够悟道?

  因为到处都是佛经,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闻到佛法。按道理来讲,现在学佛的条件这么好,容易闻到佛法、容易得到佛经!可是为什么没有古时候证果的人多呢?

  在古时候,要去拜访一位明师,要走好几个月的路,甚至要走一年、两年的时间,才能够拜访到这位明师!古时候要读一本佛经,必须要自己动手去抄写,现在我们每个学佛的人房间里面都堆了很多的书。只要听说谁是明师,马上就可以见到他。

  如果我们研究过佛教的历史,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过去修行的人,都有师父教导,甚至跟随师父,一跟就是十年、二十年。而师父在教这个学生之前,学生对佛法的认识、修行的见地已经相当高了,这样师父才会传法给他,才会把法脉的力量交给他!

  我们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两根电线连接的道理一样,每一个人就相当于一截电线,明师是已经和上一段电线接通了、连接在一起了的电线。每一代明师,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这种传承的方式、没有得到法脉的力量,靠自己独修独悟,也能够深入到某一个层次,但是你要想往很高的层次修的话,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纵然具备了佛性、你也有智慧,但是最关键的那一点你没有连接上!

  学佛一方面是靠自力,还有一部分呢,是要靠他力,也就是说要靠师承的力量。因为每一代师承的力量,都凝聚了他几十年修行的智慧。当这个学生的见地够了以后,他能够刹那间就把师父修行几十年的功夫,全部吸收为己有!但是必须要等到这个学生在学佛上的见地跟师父一样了,这个时候,师父才能够把自己的电线和徒弟的电线连接在一起。否则的话,是接不上的。

  当我们没有和法脉的力量沟通以前,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自己修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无论你怎么用功修行,都没有办法进入核心。因为在没有和法脉连通以前,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以一颗凡夫的心在看问题。既然是一颗凡夫的心,又怎么可能理解佛的境界呢?

  与法脉沟通,见地固然很重要,但是在获取见地以前,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恭敬和谦卑又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把恭敬心和谦卑心培养起来以后,可以说就见地而言,他已经具备了一半了!见地与谦恭心,就传承法脉而言,谦恭心更为重要。

  如果你的谦恭心没培养起来的话,你纵然具备了见地,也只能是像佛经里所说的“狂慧”!修到最后,不是与佛相应,而是与魔相应!因为虔诚与谦卑心只有佛才具备。那么我们既然是想成佛,首先就要慢慢地把自己的谦卑心给培养起来。

  实际上当一个人没有和道沟通之前,谦卑心是很难培养起来的。就像一只从出生到长大以后,一直生活在水井里面的青蛙,它根本就无法想象得到天空的广大!任凭你怎么告诉它,它都没有办法想象,很难跳出自己思想的框框。

  我自己有过切身的体会,我的家乡是没有大海的,我从小很喜欢站在家门口的一个池塘边上往对面看。我家门口的那个池塘大约方圆二百米,那个时候我感觉它非常大!当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面又看到了几个大的水库,就感觉到自己家门前的池塘是很小、很小的。

  关于大海,也听别人说过,也在电视里看到过,心目中也把它想象得很大。我十八岁到南方厦门出家,厦门是在沿海地带,周围都是大海。当我第一次到大海边,看到大海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一望无际”,“无边无岸”!

  当时我很感慨,为什么我以前怎么想象都不对?!人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是没办法想象的,而且人的想象绝对跳不出他的经历。甚至有的人经历过了以后还是无法跳出自己的思想框框!

  不用说我们对佛菩萨的理解,就是我们对一些大和尚的所作所为都很难理解。能够做一番大事的人,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思想、无法想象他们的心量。除非等到有一天我们做了大事、我们变成伟人了,才能够了解伟人的心态。只有自己变得伟大了,才能够了解伟大的人。只有等到自己有一天如同井底之蛙跳到水井外面来一样,自己的思想才会来一个翻天覆地地变化!否则的话,任凭怎么说,你都难以接受、都听不进去。

  一个人的谦卑心培养不起来,可以说你学佛呀,是白学了!为什么说这个谦恭心这么重要呢?(有时候我们讲“谦恭”、有时候讲“谦卑”,有时候讲“虔诚”,实际上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当一个人真正生起了谦恭心,也就是说谦虚、恭敬的心产生了以后,这个人绝对是处在一种无我的状态里面。只有处在无我的状态,才能够出现谦恭心。既然是无我,那就意味着他已经和万物同一体了,他和灵性的力量已经沟通了。

  大家会问:谦恭心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实际上就学佛而言,可以说一大半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你这一生学来的。作为一个凡夫,你这一世所学的东西是来不及受用了,真的都是为来世打基础。除非你开悟了以后,这一世学的东西,这一世就能够受用。甚至你当下学的,当下就能够受用。

  前几天我讲到,一个学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对真理渴望的追求者,他的思想永远不会定型,永远不会用一个框框把自己给框起来。一旦你形成了概念,也就是说你有了自己的成见,外面的力量根本进不来!

  有的人虽然很渴望把自己的谦卑心培养起来,但是当种种考验来到他面前的时候,又过不了考验这一关。一个学佛的人,必须要承认,来到你面前的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人物,都是来助你成道的,都是来考验你的。你如果没有这点认识的话,你想学佛、想进步,绝对不可能!

  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来到我们面前,你如果接受了他,就是一种超越;你如果躲避了他,就是一种退步。你躲避了这个环境,表面上看是你赢了,你换一个环境,同样还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类似这样的事情,还会再一次发生。

  学佛修道,的确需要气魄,需要胆识。我在我们庙里今年做的台历里边有一句话谈到“无求是真求,付出是真得,愿赌服输”。我不知道你们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可以讲,学佛就是一种赌博!

  这一点我是非常有体会的,在我二十二岁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进行了一场大的赌博。当我从佛学院毕业以后,很多同学都到国外留学去了,到另外一个环境去深造去了,去到某个庙里担任领导去了。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时我也动了念头想到国外去,可是还有一股力量是想闭关。而闭关结果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再三权衡,最后还是放弃了到国外去的机会,一个人跑到山洞里面去静修。

  当时的心态,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大家可以想一想,把左手里面现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给扔掉了,右手去抓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右手还没有抓到,左手已经扔掉了!你们可以体会一下,这种心境是一种什么状态啊!

  古人学佛的经验告诉我们,你不放弃左手,右手根本抓不到!你要想右手抓到东西,你必须先放弃左手里的东西,否则的话,你的右手永远抓不到!关键就在这里。可是右手要抓的又根本看不见、摸不着,现成的东西就在你的左手里面,你怎么敢扔掉呢?

  但是我很幸运,我进洞半年以后,就已经有了消息!也就是说修行有了体验,有了境界。一个人真的想学佛的话,头脑要简单,不要把你的师父、把这个方法分析得这么多!实际上我们就学佛而言,没有白费的功夫。即便你这个师父没有成佛、你这个法不是成佛的法,只要是你当时能够受用、能够让你进步,对你而言,这个法就是好的。

  并不一定你这个师父是佛,你才接受他。也许他是个罗汉,但你当时是个凡夫,你就应该向他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位很高的老师,可是我们自己的水平呢?仅仅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根本不需要大学的教授来教导我们,一个中学生足够教我们了!

  为什么我们宁可不要中学生,而一定要去追求大学教授来担任我们的老师呢?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很难和一个大学教授沟通,他最容易沟通的对象也还是小学生。

  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小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不是大学生否认了小学生,而是小学生会否认这个大学生。两个人只要是一开口,大学生可以认识小学生,而这个小学生是不会认识大学生的。

  如果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学佛的历程,我们很多人都碰到过很多老师,尤其是出家人,碰到的师父更多。为什么我们每经历一个师父,到最后总会否认掉这个师父呢?我们是否真的拿着身心、性命跟这个师父学习呢?究竟跟随这位师父有多久呢?我们付出了多少呢?

  仅仅凭我们一时的冲动,看了这个师父的几本书,跟随了他几天的时间,通过外表来判断这位师父,发现这位师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然后自己就又转变了方向!

  一个老师啊,看着这个学生,就相当于父母看着自己的小孩子一样,看得是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又没办法告诉他,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告诉他。这个过程也确实需要,只不过有的人这个过程短一些,有的人这个过程很长、很长。

  在座的有的是做过母亲或者是做过父亲的人,当你们自己的小孩子沉迷于一个玩具车的时候,当他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你会不会把他拉开、会不会把他骂一顿不让他玩?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会回答。做父母的是否会在旁边急得又跺脚、又叫又骂,告诉他:有真车不玩,为什么非要玩这个玩具车呢?

  为什么作为一个大人来讲,你给他玩具车,他也不玩?这就是佛门里面所讲的“见地”!他已经成长起来了,已经认识到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了。

  一旦他认识到真的以后,他就有胆识去学真的、去开这部真车了!即便是很累,他也愿意去学,尤其是在学的过程中,如果是很用心的话,他会忘掉周围的一切。只有等他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的时候,他才能够完全和这个车融为一体。

  会开车的人都知道,人、车和路,三者合而为一,才能够把这个车开好,才算是你开到家了。那么我们学佛在即将入道的时候,也是这样,把自己忘掉了,甚至在用功的过程当中,连方法也忘掉了,没有感受到自己在使用一个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顺利!

  为什么修到这个程度,会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这个法呢?那是因为他通过“谦恭心”这个手段走进去了,才有这种状态。一个人的谦恭心是很难培养起来的,为什么有些人的谦恭心培养不起来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他的业障深重!

  我们见到佛能够生起恭敬心,为什么你见到佛生不起恭敬心呢?这就是业障!你又想学佛,谦恭心又生不起来,你又怎么解释呢?往往会为自己开脱、找理由,说是和他没有缘!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存在你跟这个佛有缘,跟那个佛没有缘。佛与佛是同一体的!

  在最初培养谦恭心的时候,可以通过一种有为的方法、勉强自己的方法,强迫自己去做,学着奉献、学着顺从。时间一久,自己的谦恭心就产生了,“我执”就会逐渐、逐渐地退到一边。我们每个人在接受一件新鲜事物之前,几乎都是通过一种有为的手段去接受的。一旦接受了以后就会进入到一种自动的状态里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就进去了!

  大家是否听说过“习惯成自然”这句话?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连头都不会磕,而且在磕头的时候,看到人多,自己的脸都红,不好意思磕头。我自己就有过亲身体会,我出家以后第一次回家看父母的时候,还换上俗家的衣服回去,不好意思穿出家人的衣服。

  为什么自己愿意当和尚,回家看父母又不好意思穿和尚衣服呢?我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是否有过类似我这样的情况,不过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穿着这身和尚衣服,走到大街上感觉到无限光荣、无限自豪!

  真的,我知道这身衣服很难穿得起来!而且我穿了十几年了没有脱掉。曾经和我一起有几十个人在穿这身衣服,已经有一半人脱下这身衣服了。虽然他们还有信仰存在,但是这身衣服他们穿不起来了!也许我这身衣服穿得不是那么整齐、那么庄严,但始终还是穿在自己身上没有放弃。

  稍微出家久一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寺庙一直没有动,就像是生根了一样,而出家人呢?一年会换好几轮!去年冬天我回到我读书的地方 ——厦门,那里的领导已经换了十几轮了,也就是说一年就换一次!而寺院呢?依然如故。自古就有“铁打的寺庙,流水的僧”一说。

  我们在学静坐的时候,心里的妄念与烦恼,同这个道理一模一样!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烦恼。而每一个念头出现以后,都不会定在这里不跑掉。如果你真的产生了一个念头没有走掉的话,这也是一种定。问题是每一个念头都留不住,念念都在跑、都在产生。

  不论你产生出哪一种念头,你学佛的谦恭心与奉献精神必须始终存在。因为学佛,是从奉献中学;悟道,是从谦卑中悟。你要想入道,在此之前你首先是要悟道。你不悟道,就不明白方向;你的方向找不到,你是不可能入道的。

  刚才讲到,见地的一半是谦恭心、是奉献精神。这种奉献不是专指佛门里面的奉献,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你都可以借助这些事情来奉献你自己。你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才能够使自己博大的心量打开。既然是学佛,就要具备佛的心量,你以凡夫的心量永远没有办法与佛相应。

  你如果采取一种索取的方式来学佛,如果你很细心的话,你这样做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自己越来越孤立!身心会越来越干枯。因为入道,靠这个法脉的力量、靠传承的加持力。你如果没有谦恭心和无我的心,这种加持力和法脉的力量你也得不到!

  因为这种传承的力量,它没有办法进入一个凡夫的心态里面去。虽然它的力量很大,但是凡夫的我执和狭隘更坚固。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特别快,有的人学东西很慢,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的头脑很复杂,外面的东西进不去”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你是想要学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头脑给空掉,放弃过去原有的成见。一个明师的力量虽然无处不在,但是一个凡夫的我执与成见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把我执和成见放弃的话,无论你采用任何一种方法来修炼,都没有办法进入到核心里面,只能够在核心外面转来转去。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头脑里面所有的成见都放到一边,否则的话,是没有办法学进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不是说我们过去所学的东西都不要了,而是为了学到更新、更多、更好的东西,把我们原有的东西先放到一边。不是说不要了、不用了,将来还是要用的。

  就像你想把新家俱搬到你的房间里面去,必须要把你房间里面原有的旧家俱先整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挪出更大的空间,才能够把好的家俱搬进来。

  你们春节期间来了一些新到的人,听我讲的开示比较少,我想今天给你们多留点提问的时间,对于自己修行途中不了解的问题,可以随便提出来。

  如果一个人在世俗上就是贪生怕死、贪图享受,那么,他有一天出家当和尚了,还是贪生怕死,还会贪图享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投入,他都会成功。他只要是敢做,也会成功!

  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个胆量了,尤其是现在学佛的人,更没这个胆量了!比起世俗的人差多了,简直没办法和世俗的人比。世俗的人他有那股力量存在,他有那种忘我的精神去追求世俗的功名,一旦转向学佛修道,同样还会是不要命地来学佛修道!

  既然我们已经是学佛修道的人了,我们又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没有忘我的精神,那就意味着我们过去没学佛之前也是这样。有一天我们不学佛了,也还是这样。

  作者:东华禅寺开山方丈释万行,万行大和尚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从农禅并重的祖训,“堂上坐禅,堂下禅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岁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四十岁创立东华禅,让学人通过学修“东华禅”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