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萨仁波切 :你的人生很多时候浪费在闲扯淡上


   日期:2017/7/10 6: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时候,我们可能心血来潮想要修行,不仅仅是阅读而已,然而没有任何东西阻碍你,你还是修不下去。

  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见实相,并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临的威胁,所以它便用多生的习性障碍你和攻击你。

  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静坐修慈悲,到了那个时候,又有某种娱乐向你招手,于是你决定把修行延到晚上。

  到了晚上,你又发现有个非看不可的电视节目,或者突然发现柜子太乱了需要整理等等——一旦你决定开始修行,就会有各种借口出现。

  即使在理智上,你知道修行慈悲可能是你自由时间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但是你仍然无法修行——因为你是习性的奴隶,你缺乏决心;只在理论上了解慈悲的利益,而对看电视和购物的乐趣却有实际的体验。

  就如同你花了一段时间才培养出这些习惯,你也必须开始逐渐地去修行,譬如从一天修一分钟慈悲开始,直到你体会到慈悲的功德和利益。

  经过一阵子,修行成为你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好习惯,到最后变成一种瘾头——就像看电视一样。

  可能会想,如果对修慈悲上了瘾,这只是另一种习性,而修行的目标却是要超越它才对;你甚至会担心,对别人太慈悲,会让你依赖别人。

  但是,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出习性与瘾头的状态中,因此不妨开始把有害的习性和瘾头改为有益的,这样比较接近目标——这是一种以迷惑超越迷惑的方法。

  改变习性可能需要一点强迫,例如建立一种规律,强制自己依循它。回顾过去,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的习惯与瘾头的养成,最初都得强迫自己去做。

  对于我们部分的人而言,“强迫自己”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成为修行者不像耽溺于高尔夫球这么简单,因为后者还伴随了许多明显的社交利益——修行只是调伏自心,而结果经常很微细。

  你或许无意识地觉得修行没什么用,不如“真实生活”那么重要。

  如果真有这种想法,你就需要观察真实生活的缺陷与过患:想想过去种种不可避免的悲伤,在将来会再次出现;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刹那间就可能消失。

  看看生活中的这些层面后,你应该对于平常浪费珍贵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坚定的厌离心。

  修习是调伏自心

  传统上,佛法教导你这样做:看看你的生活,注意到自己把时间浪费在近似无意义的事物上;接着,思考生命短暂无常、非常脆弱,一气不来就生死相隔。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你,而你又没有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

  人们离开蛮荒危险的生活,却在自己最喜欢的摇椅中,因为一根牙签卡到喉咙而死亡。

  根据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处境是发生在家中,而凶杀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办公桌上的笔也能要你的命。

  无论你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镖、维他命、健康俱乐部和医药上花多少钱,这些都无法保护你免于死亡。

  生命是无常的,我们必须勇敢地看清楚并思惟生命中的不确定性,这是经常忽略的部分,有些人甚至完全视而不见,因为“自我”不要我们看到这些。

  也许今天你和朋友吃午餐。你们谈些什么呢?

  可能大部分都是没有价值的闲扯淡,像是最近谁和谁上床、谁又花了多少钱买什么东西等等。

  想想看,如果你把无可取代的两、三个小时生命,不浪费在无益的闲扯淡中,可以完成多少事啊!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利人利己——其中有些人都快饿死了!

  生命是无常的

  想想看,你在生命中浪费了什么东西,不只是时间,还包括了对环境的浪费。

  虽然今天人们在理论上对于环保有较多的意识,也警觉到必须回收资源、保存资源;但是通常大家都怕麻烦,因为爱犯罪的“自我”总喜欢方便。

  厌离心能帮你不再把全部的生命用来做些根本无意义的事情、能引发你出离轮回痛苦的决定。

  特别是让你了解到,你所放弃的东西无论对你或其他人而言,都没有些许的利益,也没有让你得到快乐的可能。

  基本上,你所舍弃的是“自我”,也就是倾向于对甚至没有关联的东西,也加以夸大的习性。

  生起出离心,并不需要剃光了头到庙里去——对某些人这是个好方法。现代生活已经变得太复杂了,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那样做。

  随着世俗生活愈来愈复杂,精神生活就愈来愈堕落。

  佛陀曾经说过,今日末法时期的比丘,即使只能持守一条戒律,他的功德跟佛陀时代能严持所有戒律的比丘一样。

  这是很合逻辑的,因为今天人们所面对的挑战,远超过从前所能想像的;更大的挑战并不表示没有希望,相反地,更多的挑战代表有更多的机会处理迷惑。

  我们有更多机会处理迷惑

  这就是为什么发展出离心如此的重要。

  想想自己的时间多珍贵:你无法用任何方法取得更多的时间——三分之一的生命用来睡觉,可以自由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非常有限。

  “自我”永远都欺骗我们去追求未来,我们思考着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么事、计划退休的生活、孩子还没出生就先担心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们随便地就忘记了死亡就在门口、书桌椅子上,它不只是守株待兔,而是不停悄悄地逼近我们。

  我们可能看过上千篇的讣闻,每晚在电视上都看到飞机失事的消息,却仍然觉得死亡永远不会来临。

  你应该不断重复地思惟,自己可能在任何时间、因任何理由而死亡;让无常的道理深深印在心上,对抗“自我”的谎言。

  出离,获得自由!

  花些时间思惟世间过患也很好,想想人们经常卷入的一切,你就会开始明白,并没有什么值得抓住不放的。

  如果你能仔细地来看看,就会发现,这都是某些人的“自我”所闹出来的大事。这样思惟后,你就会开始觉得,多半的事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要做的事就是稍为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

  例如,你通常在咖啡中加两块糖,但是你知道自己也许明天、甚或下一刻就会死去,可能没有机会喝一口咖啡;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四块糖,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真心诚意地说:“没关系!”心中是这么想,你并不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个好人,只不过你不认为这是生命中的大事。

  当你到达这种“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阶段,就已经具备出离心了,那表示出离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很严重”的层面。

  出离心比任何智巧的争论、辩论、教授和其他东西,更能帮助你了解本书和其他书中所介绍的概念。

  出离心也能使修行上的虔诚心以及信任感自然涌现出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宗萨仁波切       修行)(五明学佛网:宗萨仁波切       修行)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怎样发心修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