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生大修行,就这六个字


   日期:2017/7/3 1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论对于做好人还是做好事,先贤有一句话精准、深刻、完整地道出了根本秘诀和完整过程。这便是《大学》中那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精华的六个字“止、定、静、安、虑、得”,更是堪称六字真言。好好理解体悟,必能成人成事。

  止——树立目标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方向,你的事业要做到什么样?你的人生要走向哪里?这一步做不好,人的心就是迷糊的,路就是模糊的,不仅心中空虚,还会事事混乱。所以人最开始先要树立目标,而这需要人对自我有全面、深入而准确的认知,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想清楚了,目标才会明确。迈开步子前,先多想想不是坏事。

  定——坚定志向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吕坤也说: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目标明确了,自己的志向自然也就有了,但这还不够,志向还需要坚定。目标的确立更多的需要思考,志向的坚定则需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怀。这样才能在内心时时提醒自己,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并源源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前行的情感动力。而真理想,必是情怀。

  静——摆正态度

  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仅仅有目标和志向还不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太多了。所以接下来还要摆正态度,这个态度便是“不浮躁”。当下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浮躁,踏实不下来。所以首要和根本的问题,就是摆正态度,这个态度便是镇静不燥。只有摆正了态度,才算看到了希望。

  安——安下心来

  佛语说:“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作则身安。”态度摆正了,心也就安下了。目标的明确是因为想得清楚,所以“理得”;志向的坚定是因为合于自己的心,所以能“心安”;态度的摆正则将这两点更加巩固,接下来自然也就到了“心安理得”的阶段。到了这一步,就算为做人做事打好了内在的基础,接下来就该是行动了。

  虑——周全考虑

  要做事,就要考虑身处环境里的人事物,考虑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尽量周全不失,否则事情还是做不成。《孙子兵法》所谓“谋定而后动”,能不能在做事前先考虑周全,反映的就是一个人“谋”的能力,否则只能算有勇无谋。前面四步是修养,这一步关乎的则是智慧,全都是成事的必备条件。

  得——终有收获

  有了前面的基础,就有了“心得”。然后再踏踏实实去做,也必有“所得”。唐代李绅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基础打好了,收获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天之道,圆转周流。这些收获所得还会成为你的经验,为你进一步夯实基础,而更进一步去做更好的人、更大的事。

  综上:这六个字,从小处到大处、环环相扣,可以说就是人生的六个根本环节,每一步都极为重要而必不可少。铭记、体悟、踏实去做,就一定能将事情做好,将人生之路走好。正如《大学》接下来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生       修行)(五明学佛网:人生       修行)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赖永海教授: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 

 赖永海教授:太虚大师与人生佛教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方立天教授:四十余载的佛学人生及学术生涯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 

 人生的归属方向—何去何从(下) 

 人生的归属方向—何去何从(上)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怎样发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