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第十五讲


   日期:2017/6/3 9: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家请看第四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悉得清净解脱三昧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到诸佛刹中,发心修行的菩萨们,虽然也有禅定,但是心寂静的时候,不能在定中产生种种的大用,也就是只能寂不能照。如果这些菩萨,出来做种种的弘法利生的事情,这个禅定就会失去,照的时候又不能寂。这样,靠自力修行,要想成就佛果是非常难的。但是只要闻到弥陀名号,深信不疑,至心称念,都能得到清净解脱三昧。

  清净,就是心无染着,离开一切的烦恼系缚;解脱,就是能在清净里面,生起它的照用,寂照平等就叫做解脱。愿文中说,住在这个清净解脱三昧,一念之间,就能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这就是寂照不二的境界。

  住是三昧,于一念之间,完成供养无量诸佛的大行,是寂而常照;供养诸佛的同时,不失定意,这是照而常寂。寂和照相辅相成,才能圆满佛道,就像鸟的双翅,车的双轮,缺一不可。其实,清净解脱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的另一个名称,我们持念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内外湛寂,就是照而常寂,就是清净;正念佛时,名号历历清楚,不昏不昧,就是寂而常照,寂照圆融不二,就是解脱。他方世界的菩萨们,由于闻信阿弥陀佛名号,都能证得甚深三昧,达到寂照不二的境界。

  《往生论注》中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由此可知,从初发心的菩萨到七地以前的菩萨,得弥陀愿力加被,都能证得,八地以上菩萨的这种甚深三昧的境界,可见名号具有极大的加持力。

  那么我们凡夫,应当怎样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呢?从极乐世界回入娑婆的觉明妙行菩萨开示说,“你只要放下分别妄想、定下心意的攀缘思虑,稳定而慢慢地念下去。要使念佛的声音合乎你信愿的心,使你的心念随着专注于念佛的声音,念久了以后,自然可以让种种妄想的思绪澄清下来,然后,达到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皆不可得,而又了了分明,如此即能证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日必须多念佛,从千句到万句,心无间断,这样做,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以意识心强迫要他一心,反而不能一心”。这一段,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我们的开示。那我们把他解释一下,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只关注我们所念的佛号,不要在意三昧不三昧的,不要在乎静与不静,你只管去老老实实的念佛,功到自然成。而不是我们有些同修们去念佛,没念两天老想得到一种功夫,老想得到一种境界,这样就是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以意识心强迫要他清净,反而不能清净,妄上加妄了。我们只管念兹在兹,口念心闻,用耳朵听,心闻,静静的来听这一句佛号,不要管他一不一心,功到自然成。我们经常讲,什么是功夫?就是你所用的功。自自然然的,功夫和你的这种清净,他是相成相辅的,他是平等的,如果你功夫没到,你老刻意的去求一个一心,反而是贪,反而是妄念。所以我们只在念佛上,不要去在功夫上,这样也是执着,也是一种贪心,反而是妄心,大家这个能听明白吧。

  唐朝的怀感法师秉性刚毅,精进苦行。当他看到净土宗的经典里说,善恶凡夫只要用短少的时间,信愿持名,就可以在临终得生极乐世界,他生起了怀疑,就去请教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对他说:“但念佛名,决定得生西方,这是佛金口所说,十方诸佛证明不虚的,如果你不信,只要以至诚心称念佛名,不久当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来证验之”。怀感法师听了大师的话,就进入道场闭关,在关中精进勇猛念佛,然而二十一天后,并没有看到什么殊胜的瑞相,他恨自己业障深重,想要绝食断命,来求生净土。善导大师知道之后,竭力的阻止他,劝他更加精进念佛,怀感法师听从大师的劝告,加倍努力,这样,过了三年,果真感得阿弥陀佛放出金色光明照耀于他,而且,他还历历分明地见到了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光,并证得了念佛三昧。怀感法师临命终时,见佛来接引他,于是面向西方正念往生。

  从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想要证得念佛三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印光大师也并没有表明自己已经证得念佛三昧,他说,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为我们明确开示了如何看待念佛三昧的问题。他说,“念佛三昧,也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着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也可往生”。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的,对我们这个一心去求功夫的人来说,一定要注意再注意,你功夫未到,你老想去得个三昧,大师这里面说了,反而有着魔的危险。我们只在用功上,不在这个结果上,就像师父跟大家说的,付出即收获。你一分的耕耘就是一分的收获,你不要没有付出多少,老想着得到一个大的收获,这种也是贪心,会感招魔来加持你,会着魔的,就是这样的。所以对我们这些根机陋劣的众生来说,应该从信愿下手,行住坐卧,起居饮食,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心,还有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我们当下能够放下、舍弃的干干净净,在念头上不存有一点点的执着挂碍,那么在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就能洒洒脱脱、自自在在的。不会顾虑色身,也不会顾虑儿女情长,这才是大丈夫的气概,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坐金莲台,直登不退之地。

  好,我们大家来看第四十三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生尊贵家愿。

  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是本愿所被之机,指的是初发心到十信位的菩萨。因为在这个位次上的菩萨还有业力,很有可能转生会到卑贱之家,但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像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菩萨,依靠自己的福德之力,都能生到尊贵之家,除非是为了乘愿而来,度脱众生的需要,示现到卑贱之家的。那这些浅位的菩萨,只要能够对弥陀名号闻而生信,或者称念佛名,或者礼拜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都能够和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相应,寿终之后,就能生尊贵之家。

  那可能大家听到这里了心里就会疑问:菩萨都是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为什么一定要生到尊贵家呢?阿弥陀佛的这一愿,是为了这些菩萨能够度众广大考虑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尊贵家。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尊贵之家有三种情况。第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有权有势的,这是尊贵之家的第一种。第二个,是指士大夫、有学问的家庭,就是我们常说的书香门第。第三个,是生长在长者居士家,有财富的家庭。这三种,权势、学问、财富这三种都称作尊贵家,一个人有菩提心、有道德、有学问,生在尊贵之家就比生在卑贱之家,更能受到世间人的尊重,度化众生的因缘就会更加的广泛、有说服力。再有,这个充足的财力,能够帮助菩萨更顺利的弘扬佛法,饶益有困难的众生。像我们现在建道场、印经书、启建大型的法会、援助受灾的群众,都需要这个资金来做保障,所以生尊贵家,能有利于行菩萨道。

  当然,这一愿,是对愿意在本土度化众生的菩萨来说的,对他方的菩萨来说的。我们这些凡夫,千万不要有生尊贵家的愿心来念佛,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纯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希求后一世的人天福报。不要说一般尊贵家的福报,就是转轮圣王、大梵天王的这种福报,我们也不能有希求心的。因为我们这个见思烦恼没断,如果生到极乐世界,那里没有让这些烦恼起现行的因缘,每天接触的,都是让我们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庄严的这种环境,不会退转,直至成佛的。如果来生大富大贵,贪嗔痴又非常的重,就会贪图五欲的享受。我们常说富贵学道难,富贵之人,每天都是在欲望上的享受,在名利场上的忙碌,很难反思,很难有这种感悟,更难静下心来修行,而且由于物质条件的过于舒适,又会贪恋这个人生。印光大师甚至说:“乃至于来生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做大法师、大禅师去弘扬佛法度众生也不能希求”。因为就算是开悟的法师,可是没有到大菩萨的成就,没有到不退的位次,到时候也有可能迷失,一不小心就堕落了,那还谈什么利益众生呢?自己都保障不了的。因为单单是开悟,没有悟后起修,道业还不是很牢固,马上去行利他的事业,会荒废了自己的修行。像天台的智者大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他修持的境界,是我们现在人根本没法相比的,但是他临终示位,是观行位而已,伏住了五住烦恼,但是他也是往生极乐世界。智者大师往生之后,天乡寺的慧延法师,想知道大师往生之处,他就书写《法华经》,求大师给他一个指示,结果夜里,梦见智者大师和观世音菩萨从西方净土而来,并且慈悲的对他说,这样子你的疑心就该去掉了吧?来给他一个印证。

  我们看,智者大师这样的修持都求生净土,那我们今天末法凡夫,绝不能再有其他的想法了。印光大师说:“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有此愿,便不能决定往生矣”。我们要想度化众生,可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证不退转以后立刻回来,我们要想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先要了自己的生死不会堕落了。虽然在这个断惑的功夫上是凡夫,但是,已经获得的自在菩萨的这个身份,再来人间行菩萨道,这样是最为稳妥的。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大家会发现,有的人念了几年佛以后,身体还有气质都发生了改变。原来俗里俗气的,现在一投足、一举手都充满了贵气,这就是信愿持名和阿弥陀佛相应。持名是福中之福,真的是这样的,你们好好的念上几年佛,你们感触一下,师父就深有体会的。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福德宝藏,通过念佛就转为我们自己的福德了,你不用去求佛,这万德洪名里包含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样的全体福德,我们全部的接纳了过来,我们就具足了。可以说,念这一声佛号胜过你布施百年。所以不管你现在的学问、道德、财富怎么样,你只要好好念佛求生净土,由于这个弥陀的愿力加持,你现在的花报就慢慢的出现,你的气质就会变得越来越尊贵。那如果念了很多年的佛,你的气质上没有一点点的改变,确实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我们自己的发心了,我们念佛一定要从真心里面念,从这个信愿里面念,不是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好多居士们一见人,合掌弯腰的,都是在表现自己,没有一点真诚心,这不是真念佛,真念佛的话自己知道,把我们的心就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面,知道任何的众生皆是佛,任何的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好的,我们跟他学习;不好的,改正我们自己的缺点,我们的目的,就是尽此一报身,求生极乐国。我们只有用这种老实念佛的心,一念相应一念佛,而不是求什么人天福报,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那这样念佛,跟大家说,阿弥陀佛是加持不上的。

  为什么有的人念佛,师父现在见到的很多,念的是执着,念的是家庭不和,四邻不和,亲戚之间也不和,不是用在求生净土的心上面,总是在表现自己。好多居士都是这样,我念佛了,我以后就是菩萨,你不念佛的人,你以后就是堕落地狱,而不是反观自己,看看这个心和阿弥陀佛相不相应?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的念佛,这个信愿求生净土的心一定是要坚定的,这样,阿弥陀佛的万德在你的因心中才能开显出来。彻悟大师说:“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我们深信切愿的念佛,就是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应,就是与佛合。今生卑贱,长相丑陋,这是前世造业所致,通过这个信愿持名,心就能与道合、与佛合,自然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报,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富贵,都是这种大气。也给自己、给周围的人,增加求生净土的信心,潜移默化。当然最尊贵的,还是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因为莲池大师的道德隆盛,当时的李太后,派人供养大师紫袈裟、白金,并且请教大师佛法,莲池大师写了一个偈子劝勉她,偈子的最后几句话是: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好,我们看第四十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具足德本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看到诸佛刹中,有的菩萨,虽然长时间广修六度,但是由于不能在一行中,具足无量功德,所以就不能快速的圆满菩萨行,成就佛果。阿弥陀佛悲悯这些菩萨虽修众行不具万德,所以发起大悲誓愿,只要这些菩萨众,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信心欢喜,决定没有疑惑,那么就能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具足德本。

  这一愿,带给修行人的利益,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从通途的教理来说,修六度是成就佛果的根本,菩萨通过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这个修行过程是非常的艰苦,也是非常的漫长。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经》中说:“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燃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这就表明菩萨从发心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漫长的积集菩提资粮。要想具足菩萨行,不仅时间长,还要舍身舍命,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身为摩诃萨埵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在树林中游玩,看到一只母虎刚刚生下两只虎崽,母虎由于饥饿万分,就要把这两只虎崽给吃掉,太子为了救这两只老虎一命,自己找到一块锋利的木头,先把自己身上给刺破,这个母虎舔了他的血以后,才有力气张开嘴,把太子身上的肉全部吃光,只剩下骨头。还有,世尊往昔在地狱时,看到同伴被狱卒折磨得死去活来,发慈悲心,代人受苦。那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之地,不是世尊所舍身命之处,还有十方诸佛都是这样的。阿弥陀佛因地成就自己所发四十八愿,也是久经长劫,行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几千万亿,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直至成佛。现在,阿弥陀佛把他无量劫修行成就的无量功德,摄在这六字洪名当中,只要这些他方世界的菩萨,至心信乐,称念佛名,不需要多生多劫的苦行,就具足德本,圆满道业。所谓,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这一愿当中,没有提到寿终之后,所以现生念佛就能得到这么大的利益。经中说:欢喜一念,具足大力无上功德。就是指在这一行当中,具足万行。有些修其他法门的人,对念佛能够具足万行不全信,他们觉得称念佛名,怎么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呢?对于这个问题,莲池大师是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来诠释念佛法门的真理。他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他在《弥陀疏钞》中说:“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未能满足,而今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那依此类推,万行也都含摄在内了,这个一心念佛万行具足。不但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也在《净土十要》中说:“念佛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具足六度”。这是两位大师来给我们说明,念佛具足六度万行。所以我们要相信净土宗大德的话,相信念佛就能把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全摄为自功德,一即一切。念佛法门就是这么的至圆至顿,欢喜一念,具足大力无上。

  我们有些念佛的居士,对念佛具足万行也是信心不足,总觉得只是持名念佛恐怕还不够,一定要在行为上多做一些事情。比如去修点禅定,持持咒,消消业,乃至于做种种的慈善,这样认为才是修行。曾经有的居士说,光靠念佛怎么能够往生呢?你没有福报,要修善根福德,没有福德,然后还要有定力,有福报加上禅定,念佛才能往生。也有的人提倡持咒消业障,等到业障消了才能往生。这都是对念佛法门的教理不明了,或者对念佛的这个信心不足所导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深信佛的教语,深信祖师大德的话,这句佛号里面,具足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福德、智慧、神通、相好等这一切的功德,通过我们信愿持名,完全授予了我们这些凡夫。只要你肯念,那么名以召德,就能善巧地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念佛人的功德,所以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那有的人就会问了,既然念佛具足六度万行,那我们除了念佛,还需要持戒、布施、做种种的慈善吗?其实,当我们这个信愿持名的时候,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全都生出来了,我们本具的清净、平等、慈悲全都生起来了。我们以念佛为主,再有智慧了,你会随缘去做一些功德;慈悲心生出来了,你会随缘去做一些利益众生的善法。这样,有智慧,心又清净,还又平等,广结良缘,将来成为这个度化众生的因缘。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宏圆法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明学佛网:宏圆法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结语:闻佛誓愿 深思起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十、恶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九、悲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八、念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七、弃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六、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五、病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四、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三、往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二、玉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