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人间天:儿女舍寿给父母,是不是可以转定业(一)


   日期:2017/5/4 13: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同修A:老师,在读《地藏经》的时候有点小疑问:光目女母的此一生是十三年的寿命,为什么没能转命?因为光目女的愿吗?因为是定业改不了吗?我遇到一个孝顺的大姐,她母亲淋巴癌,她舍十年寿给自己的母亲,结果成功了,老人家活的不错。也听说过很多入了佛门改命的……。所以讨债的放弃讨债,是不是定业就不是定业了?

  老师:简单说下救母的部分。这个问题里说了两个事情:一个是《地藏经》里光目女发愿救母的例子;一个是身边同修发愿救母的例子。两个例都是救母,但是侧重点不同。就光目女的愿来说是目光更远的,最最起码知道生死大事,就算这一生活得如何最后还是要命终,所以不多求此生,从这一点上来说光目女也是饱受色身痛苦,知道色身诸苦,所以光目女的愿里更多地涉及到以后的事情。其实各位想一想,能因为发愿而真正获得利益,这是很难得的事情,你获得了这个机会,你要做些什么?有人求这、求那,因为执著不同,你的这位同修执著的是让活人活久点。

  灵修学中强调有一个“机会之窗”,是在天地间会有一个能圆满你愿望的机会,遇到的机会比较小。怎么样才能让机会增加呢?他们通过对古人集体祷告仪式地分析和归纳做出总结:想更大地获得机会之窗需要更加虔诚专注,参与的人越多,效果会越快实现。大家看电影《阿凡达》后面,女主救男主的那个集体祈祷,就是这个意思。在任何古老的民族里都有一种类似中国巫医的形式存在,他们治疗的手段往往都会涉及到祈祷。比如中国道家的打表祭文也是类似的,包括我们常常听到的集体祈雨。这其实是为了增大获得机会之窗,如果遇到了就会获得圆满,也就是会激发从宇宙层面给予满足。这就相当于给了你一个万能的机会,你想如何用,就会实现什么。

  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自性都是圆满的,但是为什么用不了?因为我们不够清净,自性和肉体的关系处于脱节状态,自性的圆满和我们生死的这个意识身脱节,这就用不了自性的能量,自然无法启动源自虚空法界的巨大能量。于是人越昏聩、越执著、越傲慢、越愤恨、越暴力、越背离自性的清净,也就越无法开启自性获得能量。

  当我们说祈请佛菩萨慈悲加持,外在的是某佛、某菩萨地加持,如果内在我们的心够清净、够专注,就会增加获得圆满的可能。所以一切宗教、一切信仰模式都是唯信方入,没有信力做基础里面的东西是拿不到手的。

  这种内在的自我清净的过程,就是自我能量开启的过程,内在能量地开启,才是我们获得加持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外求帮助,而内在的心不够清净、专注,这个外在的帮助可能会出现,但不会长久出现,也不会多次反复出现。经文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外道也好,传统也好,民俗也好,还是所谓现在科学也好,其实都在用自性的能量,只是使用高低深浅不同,获得的效果几率和深度不同。

  学佛并不是教我们如何求佛求菩萨的,而是教我们在种种事情中,学会并且真正走到这个诸相非相的实相中去。

  有人发愿想如何如何,这很好,不过发愿有两种:一种是如同修说到的把自己的寿命给了母亲,他母亲活下来了;愿的另外一种就是回向。严格意义上回向和愿是相同的东西,只是回向是我先有了东西,愿是我没有东西,但是我能为获得它付出如何的努力。回向是我已经做了功课,获得了福德乃至功德了,要如何使用支配这些利益;而愿是我现在没获得这些真实利益,但是我愿为此付出如何的努力。如《地藏经》里数次发愿的情况,愿意为救度一切众生长劫努力。

  那位把自己十年寿命舍给母亲的同修,他的做法虽然很好,但是略有小问题。如果光目女的母亲再活十年,那么这期间被多吃鱼鳖之属的业力应该算在谁的头上?这被延长的寿命我们看着很好,可是在其中造作的业力应该如何计算?所以如果对方能真正学佛,这是好事情,值得赞叹,这种舍是有智慧的,不仅救了母亲的痛苦,也推迟了分离地到来,更给了母亲学佛的机会和修行的一段空间。如果被救的人不能踏上正途,这个救度只能从人道角度说是好的,但是从轮回的角度、业力的角度都不能说是有智慧的,乃至会有恶的可能。

  光目女的母亲因为自己知道苦,求离苦,而且获得了来自光目的巨大帮助:若非蒙福,不应该脱免地狱苦的。但是这对一般人来说不容易理解生死的苦,所以我常说:你不想出轮回,是因为苦没吃够,吃够了,真不想多待了,出轮回的那个心才能算是真的。一会这个、一会那个,心上不停换项目,遇到点新的东西就执著贪爱,就算前一分钟说自己愿离轮回,这也是愿不真,心不切的。

  以这种水平的信心,以这种水平的愿,对祈求获得机会之窗以满足自己,就不容易获得了。所以观音菩萨说,求不到是因为什么?两个条件导致你求不到、求不灵、求不圆满。一是不善,二是不至诚。这个善的标准不是以人的角度说善说恶,而是完全站在佛教的善恶观上。现在很多人善恶的标准是有问题的,这直接导致祈求的事物从本质上就不能圆满。

  如果说愿是方向,信就是厚度,至诚就是深度了。这个深度就不是浮在水面上那个状态,而是你能贯穿多少层遮蔽,你能抵抗多少阻碍,你能对抗多少干扰?对现在的人来说学学佛、念念经:我要什么事没有,什么坏事都不要来,如果来了一点点坏事就是佛法不灵,佛菩萨骗人。

  这种水平的信力就不能算至诚了,因为内心对佛菩萨地疑惑还是大把大把的,说不说出口,这些疑惑就挂在心里,摆在脸上。

  善的问题解决,至诚的方法落实,这事就求得到,只是我们求的是否真好就不好说了。我必须警告各位“有一求就有一苦”,为什么?你求的是什么?我求的是我的执著,对不对?如果我不执著这个,为什么要求这个呢?于是在我执著的地方,得到了就开心、快乐了、舒坦了、满足了;得不到就怨恨了、抱怨了、不开心了,乃至要找个机会泄愤了,这不都是痛苦吗?就算得到了非常甜蜜,这甜蜜也会消失,消失的时候不痛苦吗?

  为什么我们面临当下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觉醒我们最好的教科书,是觉悟我们最好的棒喝和砖头,而不在某年后的某个事情上。所以从当下开始思维:“你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有巨大启发性、都有巨大指引性。”我们的生命就会不同,会豁然开朗,会真正地平淡谦和,会真正地包容慈悲,也会真地趋向智慧圆融。

  当我们遇到了某个事情,比如生老病死,虽然是身边的,或者亲人的,那么是否开启了慈悲心?是否开启了愿救度一切的菩提心?没开启,还陷在事情里,这考试不及格,没突破事物本身,被事物纠缠,这考试不及格。怎么救,怎么圆满,怎么彻底救度?这全都是活儿,全都是学佛进程中巨大突破点。可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这一生走下去不成长是情理之中;这一生走下去,没完没了被类似的事情纠缠,这也是分内之事。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要接着考,直到考试及格了,才会换项目,换题目,也才会换考试的内容。当我们一直面对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根本改变的时候,其实就在说明我们没成长,或者这种成长并不明显。

  同修B: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对亲人的彻底救度,首先要提升自己,圆满自己?

  老师:这里有两个路口,这两个路口就如二王发愿一样,你是先成就自己再回头救人,还是边救人边成就自己?这就相当于你是三年级的,你不是老师,你是否能帮助一年级的呢?可以等到自己成为老师再来帮助,也可以我这三年的来帮助一年的,但是我虚心接受五年的对我的帮助。

  同修B:第二种比较好。

  老师:不过如果我是三年级的,我要帮助一年级厨师就不大合适了,所以要找到同路人才能有一个相续的帮助,也就是我在这条路上有成长的空间,而他也在这条路上前进,我的经验可以成为他的经验,这种帮助是可以的。

  同修B:明白了,正如普门超度中说的,“互相扶持,走出这悲惨的六道轮回。”

  老师:嗯,这段互相扶持地叮嘱,并非是对众生说的,而是对参与的每个活人说的。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听起来不好听,评书里也常常有说,但是细细想一想确实如此。我上三年级,确实没办法帮助一年级的厨师做好菜,也没办法帮助一年的司机开车。

  同修B:明白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救母       定业)(五明学佛网:救母       定业)  

 药师山·紫虚居士:定业是可转还是不可转? 

 传喜法师:盂兰盆浅释——佛欢喜日救母难 

 传喜法师:拜忏能消除业障吗?定业能消除吗? 

 定业不可转吗? 

 定业不可以转吗? 

 梦参老和尚:定业是可以转的,暂时转不动,还要渐渐地转! 

 灭定业真言能除灭定业重罪 

 信愿法师:阿罗汉善巧救母出地狱​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神奇感应录 

 梦参老和尚:定业若可转,没有因​果了;定业若 

 净土法门法师:何谓定业,为何定业不可转? 

 受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的好处及诵咒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