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第二集)


   日期:2011/1/20 2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07/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5-0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昨天我们简要的介绍了学习本经的一个缘起,我们用师父上人所节录的「雍正皇帝上谕」这篇文章来作为序言,来学习,也介绍了本经的经题,还有翻译者实叉难陀大师。昨天我们讲了本经的第一句,这第一句就是本经的序分。序分里面给我们表达了六种成就,「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属於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在娑竭罗龙宫」这是属於处成就,这个地方,「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这是众成就。所以,这里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因缘的成就。可见得一部佛经能够弘传出来,因缘非常不容易,要六种成就都要具足。今天我们开始来学习本经的正宗分;序分就好比一篇文章的序言,正宗分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先看到这里。这是正宗分第一句话,世尊释迦牟尼佛首先开口来问龙王。在佛经里面,通常我们看到佛的弟子或者信众向佛请教一个问题,佛就予以回答。因为佛他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不会无缘无故出来讲话,一定是有人启请。本经,世尊没有等听众的启请,首先开口说,这种情形实际上是听众因缘成熟,佛看到大众受教的因缘成熟,能够接受这个大法了,於是就不等待听众的启请,就首先开口讲话。正如《佛说阿弥陀经》里头也是没有人请问,佛也是首先开口讲。这样一种方式的教学,通常我们在本经题目上面会加一个「佛说」,是佛不问而自说。这证明佛的眼中看这一门的教学科目非常重要,不需要人来说、来问,他就要主动说了。

  这一段,『尔时』是讲听经的大众,刚才介绍的总共四万人,八千大比丘众,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聚集在娑竭罗龙宫。就在此时,『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龙王,他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这句话世尊为我们讲出了六道轮回的由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正是大乘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由心想生,是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这个说明一切众生的生活境界,都是像《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它现宇宙境界;识,唯识所变的识,就是心想,因为众生心里头的想法、念头不一样,因而身体造作、语言的造作、意念的造作就不一样。要知道,身口意三业,意是主宰,意业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主宰著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决定我们的生活环境。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我们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好,使得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从哪里做起?要从内心开始下手。需要把内心当中的一切冲突、矛盾、对立把它化解,这样才能够得到和谐的世界。

  不仅是我们现前的这些境界由我们的内心决定,十法界都是由心所现,识所变。众生有不一样的想法,想法里面有善的、有恶的,所以就现出有善道、有恶道。在凡夫趣里面就有六道,六道里面最高的是天,接下来的是人道,然后是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我们知道天道是什么样的心想能够造出天道?天的生活环境非常美好,衣食那绝对是我们人间没有办法想像的。天道是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就是本经讲的十善业,要修成上品,就是说一百分你至少得打九十分,这是上品;四无量心就是讲到慈悲喜舍,这是业因。能够有这样心行的人,他来生就会到天道去。

  人道第一个业因,每一道里面其实业因都非常复杂,世尊给我们说出第一个最重要的业因,在人道来讲,这业因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就是本经所介绍的,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杀、不偷盗、不邪YIN;口四,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三,不贪、不瞋、不痴。五戒十善要修才能够得人身,所以诸位得到人身要知道,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得来的。下来阿修罗道,他也是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跟天道业因相似,但是这里面有夹杂著不善,夹杂什么?好胜、争强、傲慢之心。就好像我们看到现在人做善事,他就得占头风;到寺院里面去上香,他非得要占头香;看见人家布施,他必须要布施的比别人多。这种争强好胜是感修罗道。修罗道福报很大,但是争强好胜,与天整天都是在争斗。你看人间也会有阿修罗,他们福报很大,他们爱护弱小,但是跟强的人他要跟他拼斗。

  底下畜生道的业因是什么?愚痴,愚痴就是讲没有智慧,不明事理,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所以他没有办法辨别这些邪正、是非,这些真假、善恶,他内心里面犹犹豫豫,容易听信谣言。这些都是愚痴的表现,是畜生道的业因。下来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贪得无厌,就变成饿鬼。你看贪名、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这都是贪,财色名食睡叫地狱五条根。所以贪心,不管贪哪一条,都是在造三恶道的业因。地狱道,这是六道里面最苦的,业因是瞋恚、嫉妒,就是爱发脾气,性格暴躁,不能忍辱,常常骂人,甚至把自己父母都骂了,把佛祖都骂了,指天骂地,《太上感应篇》讲的,「呵风骂雨,怨天尤人」,这瞋恚。嫉妒,别人比我好的心里就放不下,总希望别人比我差,见到人家做好事不能生欢喜心,这是嫉妒。这些业因将来是地狱。

  所以这六道,我们从这里看到,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念头里面生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想法,将来就感应到哪一道去。刚才介绍的是六道的业因,十法界里面除了六道以外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所谓声闻、缘觉(缘觉也称辟支佛)、菩萨和佛。声闻的业因是四谛,辟支佛的业因是十二因缘,菩萨的业因是六度,佛的因是平等心。这都是我们存的念头,存的想法、看法,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我们就会堕落,如果想法、看法正确,我们就提升。所以,总是「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十法界都是我们的心念所成就的。

  佛说的好,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六道、十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环境,正报是指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一改境界跟著改。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心要懂得控制它,控制念头,要往好的方向发展。起心动念要观照,看我现在造的这个念头造什么因,如果造贪瞋痴将来就是堕三恶道,所以在念头上防范。实际上我们整个宇宙,除了我们这一念心,真的没有其他的,一切的境界全在我们的用心。其实境界里面没有好丑,天和地狱其实如果用平等心去看,它们没有好丑。在佛的眼中看,在天道也是极乐世界,在地狱道也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佛是身心平等,他是清净心,所以他所在的境界就是净土,他可以到六道去度众生,但是他还是得到净土的受用。

  你看蕅益大师,这是明末清初净土宗的祖师,他就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境就是指物质环境,缘就是指我们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没有好坏。好坏在哪里分?你自己心里面分,你分别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所以你就得那个好的、不好的受用,得不到真诚、清净、平等、觉的受用。真正把内心的执著放下,你就出六道轮回,分别放下,你就出十法界。很多人会觉得现在我的人事环境很糟糕,周围的人好像都是冤亲债主,内心里面很多的忧伤,觉得自己很不幸。这个念头转过来,这些冤亲债主是什么?都是成就我们的,成就我们布施,成就我们忍辱的,他们是佛菩萨。你要把他们当作冤亲债主,那么他们真的是你的冤亲债主,但是你念头一转过来,他们就是佛菩萨,你感恩的心就生起来,礼敬的心就生起来。所以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

  当年,你看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时期,很多人见到佛,各人看到佛的感受不一样。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个黄面比丘,没什么特别的;有的人就看到佛光明显曜,非常的殊胜;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个黑炭。每个人看到同样都是佛,感受不一样,为什么?好丑在於心。所以佛法是一种心法,告诉我们全在我们用心不同,我们想要真正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我们要起恭敬心。对我们的老师,你把他当作佛来看,他对你的利益就是佛对你的利益。

  佛去世以后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个老太太她非常虔诚,有一天她儿子去某处做生意,老太太知道那个地方可以请佛牙,所以就叫她儿子一定要把佛牙请回家,她儿子满口答应,他就去了。结果做生意太忙了,就把他妈妈的事情忘了,回到家里面,他妈妈一问,真的忘了。第二次儿子又去做生意,这妈妈又叮嘱他,你这次去一定得把佛牙请回来,非常虔诚的一个老太太。儿子心里就记著这个事,就去做生意,结果还是太忙了,又忘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醒悟,想起我妈妈托我请佛牙的事情我还没办,怎么办?这下我妈妈会伤心的。

  走在路边,就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卖狗肉,他看到有个狗牙,他马上生出一条妙计,就把这个狗牙买回来,告诉他妈妈,说:妈,我给您请回佛牙来了。他妈妈一听,佛牙请回来了,非常兴奋、激动,马上把这个牙供到佛龛上面,虔诚礼拜。结果拜著拜著那个牙就放光,瑞相非常殊胜希有。你看看,在这位老太太眼里,这个狗牙就是佛牙,一切法由心想生,她把这个牙当作是佛牙,这对她来讲这就有佛牙的功德利益。她儿子知道这是狗牙,所以他没把它当佛牙,对她儿子来说毫无利益。同样的牙你看,对两个人完全不一样的功德利益。

  这个公案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佛,如果我们的恭敬、真诚心,像对佛经、对我们的老师,就像当年对世尊一样,那我们现在就在正法时期,就好比佛在世,不是末法时期。所以正法、末法都看你的心,有人在正法时期的时候,他对佛没有恭敬心,他就是末法时期,他就是在灭法时期。我们对师长那种恭敬之心好比对佛一样,那么师长对我们的利益就是如同佛对我们一样,一切由心所造。我们来看下一句: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里是一段。佛叫著『龙王』,「龙王」是大众的代表。龙表示什么?千变万化,什么东西千变万化?实际上众生的心念千变万化。大家看看是不是?观察一下我们自己的念头,从早到晚,你看生了多少念头,是不是千变万化?一个小时里面恐怕做了很多决定,这决定改了又改,改了又改,这就是千变万化。这都是我们在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心就不动了,当然就不会有变化,他常住在定中。王是代表主,帝王的时代帝王是主,能够发号司令,能够号令全国,所以龙王是代表在这个多变的社会里面这些领导人。

  『汝见此会』,这是讲在今天启建的十善业道这个大法会,大家一起讨论十善业道。这也是代表什么?社会里面芸芸众生,『及大海中』,「大海」就是代表社会。在社会里面『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就是在社会里面的芸芸众生都不一样。「形」就是形态,「色」就是肤色、人种,各类的人都不一样。你看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肤色也不同,有白种人、有黑种人、有黄种人,有的是富贵的、有的是贫贱,都不相同,这都是表法的意思。当然,这个法会确实真有,它在龙宫里面,龙宫在不同维次的空间,佛和大菩萨他们有能力进入这种不同维次的空间。但是我们读经不能只读死经,要懂得它字里行间表法的意义。

  佛问龙王,你看看我们这个大会里面,这些各类的众生都不一样,『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如是一切」,这一切是包括一切众生,动物、植物、矿物都属於众生,各各不同。宇宙里面我们看到这一切的众生,万事万物,它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有很多种说法,他们讲不同维次空间这些众生,不同维次的空间在理论上讲有无量无边,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的维次空间。在《华严经》里面讲,空间维次是无量无边,一个微尘里面就有世界,世界里有微尘,微尘里又有世界,叫做重重无尽的法界。这些各类法界里面的,决定不只是人道,十法界一切众生他们是怎么产生的?佛一句话就给我们点出来,「靡不由心造善不善」,就是说无不是由我们内心的念头造作善业、不善业而决定的。所以我们生活的环境,其实就是业力在支持。

  当一个人心地清净的时候,他入定了,他就能够突破不同维次的空间,这个界限就突破了。空间之间为什么有界限?因为人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他突破了以后,他就能看到这些空间。所以佛就给听经的大众说,这些种种空间等众生都是身口意造作的业不同,身业、语业、意业,语就是指语言,意就是意念。总归来讲,所造作的就是三大类,妄想、分别、执著,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的,就叫凡夫;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就是圣人,那就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当我们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所有维次的空间都突破。

  在身业、语业、意业里头,意业是主要的,所以当我们控制好意念的时候,我们身业和语业就能够控制好。懂得这个原理,我们想希望得到好的环境,那就在意业上去下功夫。请看下面一句: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到这里是一段。前面给我们讲到的是六道轮回的业因,告诉我们不同法界的众生是怎么来的,这一段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心,什么是心?是不是我们身体里面心脏的心?不是,佛在这里讲的心不是指身体里的肉团心。你看在《楞严经》里面,佛就问阿难尊者,你说你心在哪里?问阿难,阿难说出七个地方,佛都摇头,七处徵心,真心在哪?都找不到。所以阿难就请教,真心究竟在哪里。在《华严经》里面讲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真心,识称为妄心。实际上,真心和妄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完全觉悟,没有迷的时候,我们这个心就称为真心;如果迷了,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称为妄心。所以实际上,心和识在哪里分?在迷悟上分,根本它们没有两样。

  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都是我们真心变现的,真心我们没有办法用我们的六根去缘得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人体六个器官,包括我们的意念,都没有办法去达到这个真心,真心离念。所以你看看不到,听听不到,鼻子闻不到,连你想都想不到,语言根本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只能说个大概。佛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见到真心?当我们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时候真心自然现前,真心每个人本有的。真心现前,我们就跟诸佛如来一样,真正达到不老、不病、不死,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万法平等,无有高下。

  所以世间法,我们看到有六道、十法界,有凡夫、有圣人,一真法界就是佛,从哪里分?其实用妄想分别执著这三大类来分,我们就很清楚。凡夫,这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好比我们师父上人经常用这个比喻,他说这有三片,一个是红色的片子,代表执著,一个是蓝色的片子,代表分别,一个是黄色的片子,代表妄想。我们见不到真心,为什么?因为有这三样东西,妄想、分别、执著具足,把我们的眼睛给蒙上了,见不到宇宙的真相,那是十足的凡夫。当我们要是放下执著,对於身体不执著,一切人、一切事都不执著。什么叫不执著?就是你不要勉强,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不执著,你红色这片执著放下了,这时候我们看到外面的境界比较清楚一点了。但是还是没有看到真相,还有分别、妄想。这时候,放下执著的人我们称为阿罗汉,这是小乘圣果。再继续把分别也放下,这个人我们称为他叫菩萨。你看,他剩下一点妄想,看外面的世界就看得更分明。但是还是没有完全获得外界的讯息,真实的讯息还是被挡住,被过滤了,那是我们有妄想;我们虽然没有分别,但是还有妄想,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都放下,这时候本来是佛。

  所以佛告诉我们,其实真心怎么见到?就是把这三样,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恢复到本来的面目,那就是你的真心。所以,妄想分别执著它挡住了我们的六根,挡住了外边的这些真实的环境。其实它没有改变外面的环境,没有改变我的眼睛,也没有改变外边的这些景象。我们的眼睛好比我们的真心,外边的景象是真心所现的境界,如果我们用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挡住,虽然真心没有变,外面的境界也没有变,但是我们自己糟蹋了自己。这是很冤枉,你把它放下,真实就现前。

  这里讲到『而心无色』,心不是物质,色是指色法,它代表物质。当然讲到色,这里面包括了五蕴,五蕴分别是指色、受、想、行、识,《心经》上讲的五蕴,五蕴皆空,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代表物质,受想行识那都是指精神这一部分。受就是指感受;想就是指这些念头、想法;行是指念头生灭不停,这是行;识是指他的阿赖耶识含藏。所以这个心,心不是色,也不是受想行识,没有办法用看这些色受想行识的方法去见到真心;就是你眼看不到,耳听不到,身体接触不到,连你的意识心想都想不到。所以它是『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不能够见,就是代表我们眼根去见,取就是执著。用眼根来做代表,换句话说,六根都一样,六根都不能够达得到真心,也不能用执著或占有的心去见到真心,所以它「不可见取」。佛门里面经常有句话叫做「不可思议」,不可用思惟、不可用议论,就是什么样的方式你都没辙,你都没办法达到真心。那怎么办?就叫你不可思议,就让你别思、别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真心就自然现前。

  这种方式在《般若心经》里面给我们讲,这是用观照的功夫,像观自在菩萨他能照见五蕴皆空。观世音菩萨你看他修行的方法,他是用观照,他不是用六根去看、去想,那是用妄想分别执著,他不用,他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用观照。这样子的话,就像刚才我们这三片东西都放下了,就不会扭曲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都统统把事实真相给扭曲了。

  六道轮回里面,其实这也是一个虚妄的境界。我们说离开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就入了一真法界,那么一真法界到底在哪里?告诉诸位,决不会说一真法界和六道轮回是分开的,两个地方,不是,六道轮回和一真法界它是圆融在一起。当一个人迷的时候,他就在六道里面,悟的时候,他就在一真法界里面。就好像一个人看月亮,月亮的好丑随著他心情变化不一样。你看从古到今看到月亮吟诗填词的人很多,有的人欢乐,有的哀伤,看的都不一样,同是个月亮。你看李白,这是唐朝的诗仙,就写了一首「月下独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你看,李白他一个人在月下喝酒,很高兴,自得其乐。有的人,像张九龄,一首「望月怀远」这首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都是表达诗人忆念远方亲人的那种哀思。你看他的心情跟李白不一样,月亮都一样,月亮并没有因为他们心情不同而现出不同的相,不会。全在各人的用心不同,各人的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所以他所现的、见到的法界,所感受的完全不同,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所以它都是虚妄的,这个心你没有办法用你的意识心去想得到,去缘得到。

  下面讲『毕竟无主』,「无主」就是没有主宰,那是怎么样起来的?一切宇宙万法如何起来的?他讲『诸法集起』,「集起」就是说靠缘而生。所以佛家里面讲缘起论,一切法都是由缘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为缘聚而生,缘散则灭,所以它没有自性。譬如说一个桌子,你找出哪个东西叫桌子,桌子明明就是各种木头、钉子组合而成,你说哪一块叫做桌子?你找不到。你打散了它,哪一块都不是桌子,它没有自性,无我,它无主。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它也没有。所以『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这句话是讲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虽然你随著业去受生,或者你随著自己的不同的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的法界不同,而根本没有一个所作的我在,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这个意思还没有讲完,先休息五分钟,等一下继续来学习。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佛说十善业道经》。刚才我们讲到「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这句话讲的义理很深,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前面经文里讲到,六道、十法界这些众生,都是他们身业、语业、意业造作不同,而现出不同的生活境界。这里又说,虽然每个众生都随著自己所造的业,生活在自己所现的世界里面,他们的世界不同,哪怕是两个人手拉著手,两个人的法界都不一样。佛在一真法界,我们凡夫在六道里头,所现不同,为什么所现不同?因为业不同。

  这里他说,虽然是如此,但是「而实於中,无有作者」,实是讲真实,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作者,作者就是讲的起心动念。谁在起心动念?没有人在起心动念,这个境界里面都是不起心不动念的一真法界,谁要是起心动念看这个,他就堕到十法界,堕到六道轮回里头。所以这种境界,决定要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才能够接触得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定,从定就生慧,慧就起观照,佛菩萨他用定慧看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他们眼目中看到确实没有作者。所以他后面讲,『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这里讲的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一真法界是怎么样?本来如此,你何必要起心动念?何必要妄想分别执著?当我们不思议的时候,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就进入了《华严经》里所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四无碍法界,那是一真法界。这为我们讲出宇宙的真相。下面佛劝告我们,知道宇宙真相之后,应该怎么做?请看经文: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如幻』是讲真心,也称自性,它起作用,起作用是什么样子?《金刚经》里所说的,「如梦幻泡影」,「幻」就是指梦幻泡影。怎么样证入?佛告诉我们,用「不可思议」。当不思议的时候,这是禅门里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在当下你就能够看到真心所现的境界。当我们看到了,也不能用思惟,也不能够用言语去表达出来,为什么?你要一落思惟、一落语言,那又堕回十法界里面。自性起作用它能够现一真法界,能够现十法界。实际上「如幻」讲的不真实,虽然能现出一真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统统都是不真。正是《金刚经》里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一切法是了不可得,佛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沾染。

  了解了这个情况,佛告诉我们,『智者知已』,「智者」就是觉悟的人,你觉悟了这些宇宙人生真相,彻底觉悟了,这就是佛菩萨,他是一真法界里的法身大士。他们会怎么做?他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他们自然会『应修善业』,应就是应该,为什么要修善业?这里面没有理由的,法尔如是,本来就应该这样,这「应修善业」。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既然有佛性,每个人都能够作佛,所以应修善业。修善业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本性就是见到佛性,那就是成佛。回归本性还有个理由吗?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不这么做是不应该的。所以不修善那是不应该,法尔如是。

  这里讲『以是所生蕴处界等』,「蕴处界」都是指所生。什么是能生?能生的是自性,是我们的真心,真心能现,现出什么?蕴、处、界,这三个方面都是自性所生出来的。蕴就是刚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处是讲十二处,这都是佛法的一些名相。十二处包括六根和六尘,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大家如果读《心经》,对这些名相都不会陌生。这是六尘,都是指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外部环境,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六尘称为十二处。界,这是指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刚才讲的十二处里面再加六条,加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起来总共十八,叫十八界。这里面有的是物质方面的,譬如色就是指物质,六尘就是指物质,六根除了意根以外,五根,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也是指物质方面。其他是属於意识方面的,意识,六识都属於精神。所以,物质和精神都是我们自性所生出来的,这是讲到宇宙的本源。

  这里面我们讲宇宙不是一个神创造,它是我们真心所现。我们如果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把所现的境界改变了,什么改变的?我们的识改变的,所以叫唯识所变。所以所现的和所变的其实是一个东西,一个法界,只是我们有识,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用那三片彩片把自己的真心给挡住,你就看不到真实所现的境界。这里面讲的所生的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指我们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环境。都能怎么样?『皆悉端正』,端正就是庄严。我们自身能够庄严,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美好,我们生长的地区,这个地区和睦,这个社会和谐,这个世界太平,这个地球环保,这都属於「皆悉端正」。

  『见者无厌』,见到我们的人,受我们正报、依报吸引,真的是看不厌。就像佛当年在世,正报庄严美好,把阿难都吸引住了。阿难是他的堂弟,结果被佛的庄严美好所吸引,出家了。那是因为什么?因为修善业。修善业是因,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这是果,有因必有果。今天很多人抱怨我们的社会不好,不和谐,我的身体不好,这是自己所生的蕴处界,都不好。为什么不好?得找原因,佛给我们一语道破,我们得应修善业。为什么原来没修,所以现在不好?原来是因为没有知,「智者知已」,我们又不是智者,又不知道,那难怪,没有造善业,所以得这么个果报。现在懂了,回头了,修善业,那你就是智者。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经教?不学习经教,就是我们修行没有方向,对这些理事、因果、性相不了解,当然修起来就没有方向。请看下面经文: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请看到这里。这里佛叫著龙王的名字,叫著龙王,底下的开示一定是非常的精采,非常的重要。佛说龙王,你听著,『汝观佛身』,你看看佛身,佛的身相,那是非常的庄严美好。经上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讲在我们人间,用俗谛,用我们凡夫的眼光看佛,他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上不止,真正经里面给我们讲,真实是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些是佛的蕴处界。他怎么样?都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佛每个念头都是纯净纯善,纯净纯善就是福德的真因,什么是福德?就是我们的念头能够纯净纯善。

  这里福和德稍有不同,怎么样得福?修善就能得福,六道众生他们有修善,他能够得福,得人天福报。什么是德?德是念念都不起恶念,都是善念。就是经中下文所讲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间杂」,念头里面一个不善的念头都没有,这是德。真的是自己的身相,唯心所现。佛为什么有这么美好庄严的相?那是因为佛有百千亿福德,无量福德来庄严,庄严其心,庄严其身。所以大家希望能够身体好,希望自己容貌长得庄严,那很简单,就是庄严自心,用什么庄严?用十善业道。佛都如此,更何况是我们!所以,福德的根本就是十善业道,从凡夫一直到如来果地,都要修十善业道。

  念佛求生净土,十善业道也是个根本,净业三福里讲,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感应篇》,这两部我们都学习了,「修十善业」就是落实在本经。我们看看自己起心动念修的是什么因?能够懂得这样去观照,真的,命运,我们的身体、相貌、命运就能够很快转过来。能够得到『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这都是形容佛的正报,正报好,当然依报必然好。

  「光明显曜」,光明,我们现在人讲的气氛,外国人讲的磁场。一个人他的气氛或者是磁场好不好,我们能感觉到。一个人心地善良,慈悲的,你在他旁边感觉到特别的好受,特别的温暖;如果一个人常常造恶业,起邪念,你在他旁边就觉得很不安,觉得他这个人有杀气,或者是很阴险,你有这种感觉,这是他的气氛,就是他的光明不同。佛的光明是最慈悲、最安详、最温暖的,那都是因为修善。佛菩萨见性了,见性以后他的光明叫光明遍照,这种光明跟我们凡夫所说的那种磁场就不一样,凡夫的磁场,近的你能感觉到,你跟他离远一点就感觉得弱,再远可能感觉不到了。为什么?因为他心有界限,所以光明就有这种距离。但是佛菩萨他是自性光明显现,自性无所不在,所以光明遍照。这种光明远近都一样,他没有远近,均匀的,到处都一样,都有这种祥和的光明,普照法界。所以,我们修行的效果从哪里来看?从自己的身体、相貌,还有自己的光彩,这里都可以能够看到自己修学的程度。

  修学好的人大家就很喜欢在他身边,你看我们师父上人,早年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在南部迈阿密讲经。结果来了很多外国人来听,外国人都听不懂中文,就听师父听得津津有味,还打著坐,闭上眼睛,微笑著听。人家就问他,你又听不懂中文,你为什么这么投入的听?他们就说,因为我觉得这里的磁场特别好,虽然听不懂,他能够沐浴在这种祥和之光里面。你看这就是光明显曜的这种功用,这是我们师父的威德感应三宝加持。在这种善法当中能够启发他内心那种善,也启发他的光明。

  佛的光明真是显曜,显是明显,曜就是很光亮,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设无量亿自在梵王』,「设」就是假设,假设有无量亿的大梵天王,这都是六道里面很高地位的。自在天王他们也有光明,光明也是显曜,他们的光明也是从修无量福德所生的,修十善业,生生世世修十善业得到这种果报。但是在佛面前,自在梵王他们的光『悉不复现』,就是光都不显了,为什么?因为佛光太光明,太伟大了,这些梵王、天王的光明,在佛跟前简直都不成光明。就好比在太阳底下,太阳光出来,照得整个地球都亮了,但是你要是在烈日底下点个蜡烛,这个蜡烛的光就不显了。晚上它能显出来,但是你在白天烈日当空的时候,你点个蜡烛等於白点。你点无量亿的蜡烛也是白点,烛光都悉不复现,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他们看到佛的身相光明看得目眩,目眩就是他的眼睛都看到目不转睛,都被佛光、身相所吸引,眼睛就有点晕了,看不过来了。这是如来本性光明显曜,所以有这样的功德,这么样的殊胜。实际上我们要知道,佛的光明如此,我们每个人本性光明也如此,不要以为佛光这么厉害,我们就没有光。其实我们真的有光,本来本性平等,诸佛平等,我们众生跟佛一样。我们为什么不显?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是被妄想分别执著给挡住,把我们的眼睛给挡住。我们本来也放光,跟如来一样,现在看不出来,现在冤枉,变成这么可怜兮兮的。下面佛又讲到,讲完佛光的身光相好,又讲菩萨。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这是讲大菩萨他们的身相光明,『汝』就是佛对龙王讲,龙王你再看看这些大菩萨,大菩萨他们也有『妙色严净』,很美妙的色身,「严」就是庄严,「净」就是清净,菩萨的相好也是不得了。前面那一段讲佛身,它是代表性德,性德是无比庄严美好,这一段讲的菩萨的身相,代表修德;性德要靠修德来成就、来显现,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能够这样去修,按照五戒十善一直这么修,这部经后面特别讲到,菩萨带著十善业道来修六度,他们看来也是修行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所以,他们的福德也离不开十善业道,他们的身相也能够妙色严净。

  这个妙,你说妙在哪里?他的色相跟我们色相不同的,比我们妙的妙在哪里?如果有色相的概念,那就不妙了,你看《金刚经》里劝导我们,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让我们离相,你著了色相,当然就不妙了。所以,这个妙字的意义,是劝导我们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对於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外界的五欲六尘,不能起心动念。凡夫遇到外界环境总会起心动念,外面随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爱之心;不随顺自己的意思,违背自己的意思,他就起瞋恚心。你看,贪爱跟瞋恚这就犯了十善业里的两条,意业里头的贪、瞋,这是凡夫,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随顺的是性德,他不随顺烦恼,所以他就妙。儒家讲的「止於至善」,至善是指性德里的善法,止,止就是随顺,住在性德、至善里面。所以,十善讲的都是性德的本善、至善,菩萨能随顺,所以他也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福德是修德所现,前面的这些身相是性德自然显现,当然要通过修德去让性德显现。请看下文: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这句话讲到『天龙八部』,刚才讲佛菩萨他们的身相光明,这是修十善业,他有无量亿的福德来成就。「天龙八部」这些大会的众等,包括那些『大威势者』,他们也是修十善业福德所生。「大威势」,威就是指威德,势就是势力,现在我们看世间各行各业都有领导人,一个国家有总统、有主席,他们是大威势者。他们都有福德,这些福德哪来的?宿世修善积德。这里讲的「诸天」,诸天讲的是天王,天里面的大威势者。天有很多层天,每一层天里面都有天主,还有龙王、八部,这些都是六道里面有很大威德的众生。他们都是因为宿世修善,当然他们修善,福德没有圆满,或者有缺漏,所以不能够成为佛、菩萨,他们变成还是凡夫。

  你看在传记里面就记载著,安世高大师,这也是一位译经的大师。他有一位同学,在共亭湖里面做龙王。这个龙王他前生跟安世高是同学,一起修行,为什么堕到龙王里面?因为他前生也是一个很有修行的法师,明经好施,明经就是懂得教理,好施就是很喜欢布施,很喜欢修善。可是当他出去弘法的时候,在外面托钵,托钵是乞食,别人给啥吃啥,心里不能起心动念。可是他托著钵去乞讨,乞到一餐,这餐饭不好吃,他心里就不欢喜:你看,我这样子去弘法利生,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为佛法献身,怎么他们才供养我这么难吃的饭!心起了这种念头,结果来生就堕到畜生道,变成龙王,龙是属於畜生道。你看看,福德虽然有,也是修福,但是他念头不能达到纯净,所以感召的果报就不圆满。这些人都是过去生中大修行人,他们也有他们的威德,他们有这种身相,这都是过去生中修善修福而感的果报。请看下句: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世尊为我们继续说,刚才讲的是佛、菩萨、还有这些各道里的大威势者,他们都是前生修善积福所感应的这种身相,这种果报。这里世尊给我们讲『大海中』,因为世尊讲经的地点在娑竭罗龙宫,娑竭罗就是咸水海,就是大海。大海里面的一切众生,这也是表法,表六道有情众生,六道有情众生都在苦海里头,没有出离。这些众生他们的『形色麤鄙』,「形」就是指他们的身体、身形,「色」就是肤色,都很粗恶、鄙陋。有的是大的,像大动物,海里头也有大动物,像鲸鱼、海豹,这些大动物;也有小的,小鱼、小虾,那更多了,它们的福德差别就很大,就不一样。

  所以,六道众生福报差别都很大,他们的差别怎么来的?『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这里讲的,皆是由於自己心里头起了种种的想法,他们的「想念」,就是他们的思想,思想不善。意业不善,那当然言行就不善,所以我们看到他们就有不同的果报,身语意业造作的不善业。具体的说,身,杀盗YIN;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业,起贪瞋痴慢,这都属於不善业。他们随自己所造的这些业,『各自受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对於自己身口意的造作要小心,因为每个造作,哪怕是再小,将来都有果报。古德所讲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走了,我们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说能带走什么?什么都带不去,只带走一样,那就是你这一生造作的善恶业力,这种善恶业力决定你来生的果报,各自受报。

  懂得这一点有两条好处,第一条,首先我不怨天尤人,我这一生果报如此,知道那是前生造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前生造善业,这一生比较好,前生造恶业,这一生比较差,全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能够安贫乐道。然后我们要注意这一生修善因,起心动念都要注意,为未来负责,为自己负责,将来就必定得好报。你的善业力量厚的,不用等到来生,这一生就报了,这一生你就能够福报现前。所以一个人刚出生,年轻这一段的年龄,那是他前生所造的决定的;这一生中年以后,他的相貌、他的福报、他的生活环境就不能怨前生了,都是他这一生所造的招感来的。懂得这一点,真正明白命由我作,福自己修,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总在要修善修德才能够得福报。

  我们这一生可以说因缘非常殊胜,得到了净土大法,这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懂得了净土的这些理论、方法,这一生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转念头,把自己的染念转成净念,这是更殊胜。这经里面告诉我们的原理原则,自己的身相、自己的环境,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指我们自己和生活环境,由什么来决定?念头。我们如果把念头变的净念,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念相继,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那我们将来的果报是什么?就是净土!我们修的是净念,不往生极乐世界、不往生净土,那会上哪里?不可能不去净土,『各自随业』,我们修的是净业,将来就得净土的果报,这是最殊胜的,比善报更殊胜。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这句话是佛告诉我们,『当应』就是应该要这么做,怎么做?『如是修学』,「如是」两个字可以说是彻前彻后,包括前面所讲的,让我们认知「一切法由心想生」,懂得真心能现能变的这个道理,也包括后面所讲的,修十善业。我们应当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懂得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而应当去修十善业。为什么修十善业?因为修十善业是回归本性,回归真心,我们本来就应该这么做。我们现在还在修,成佛以后,自自然然做出的就是十善业,它是自性流露的,还有什么理由?所以是应当修学。不仅要应当自己修学,而且要「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这叫自度度他。我们自己明了、通达因果的事实、道理,还要劝导大众一起来学习因果,明了因果,一起修习善业,让众生跟我一样回归本性本善。请看下文:

  汝当於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於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段话是佛让我们於此要『正见不动』,就是对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真相了解透彻,这是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决定不能被邪见、邪思所动摇。什么是邪思、邪见?「你修善没用,你看那么多人行善,他都没得好报,那些人造恶的,他还有这么多福报,社会不公平。」他们这样子就堕在邪见里面。我们明白,那些人修善现在暂时得不到好报,是因为他前生恶业在延续,恶业的果报;那些人,造恶的那些浪荡公子,他们造恶业还有福报,那是他前生修的善业,善报还没享完,总有一天享完了,他就要受恶报。所以我们了达因果,明白因果事实真相,对於正见不动,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生。我们是善心,必定感应善报,起恶念必定会有恶报。因果,念念中都有因果。

  这里面讲的邪见,佛举了两个例子,『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二见这是两种错误的看法。什么叫断见?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没有轮回,没有果报,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堕在断见里面。现在的科学家为我们证实了真有因果轮回,我们以前在此地共同讨论这些西方科学的发现,我记得还学习讲了个八小时的带子,为我们证明因果轮回是真实的,不能够有断见。常见,那是认为人死了之后还成人,永远不变,畜生死了以后变成畜生,每一道里面固定的,这叫常见,这也是错误的。所以有人说轮回不要紧,我现在死了之后,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造业他不怕,这是常见。这两种都是错误的看法。

  佛教我们住於正见,在福田里头『欢喜敬养』。什么是福田?就是修福,像种田一样,播福种,将来就会收获福报。福田包括敬田、恩田和悲田。敬就是恭敬,恭敬人是修福;恩田,父母来做代表,孝顺父母是修福报,最大的福报;敬田是恭敬老师,用老师做代表。所以就是三福里面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恩田和敬田。第三个是悲田,悲田是悲悯众生,众生苦,我们去帮助他、救济他,这都是种福田。我们能够懂得因果的道理,就能够欢欢喜喜的去种福田,这样子我们也能够得到人天的尊敬供养,真的是「敬人者人恒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这样对待别人,就会得到别人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尊敬、供养别人,就得到别人尊敬、供养。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明天再见。

选自净土法门法师专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十善       心得)(五明学佛网:十善       心得)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应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陈星桥居士:《维摩经》教学心得 

 贤崇法师:人生十善道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4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3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1 

 如瑞法师:念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