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六)


   日期:2017/1/16 15: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连载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本源法师开示,今天登载讲义最后一期,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弥陀要解》。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

  烦恼总说有六大根本烦恼,还有二十种随烦恼。根本烦恼如同树木的根,随烦恼就像树叶枝干,只要将树根砍断,树叶枝干也会随之枯萎。同样的道理,我们对治烦恼,就要对治六大根本烦恼,其它二十种随烦恼也会随之而断。六大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及见惑(邪见)。烦恼浊就是贪、嗔、痴、慢、疑,即思惑。见惑断起来比较容易,一下子就可以断除,所以叫“五利使”;而思惑,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烦恼是慢慢生起的,要断除也非常慢,叫“五钝使”。劫浊之时,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五种烦恼越来越厉害,恼乱我们的身心,驱使我们迷惑造业、受报。

  五钝使第一个“贪”,贪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三时系念》有偈曰“诸苦皆由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忆念纷驰总是魔。”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贪,贪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现在社会上的人,都是被这五种欲望所束缚。我们在顺境中要把这五欲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智慧哪里来?要学习经教,只有了解事物的真相才会看破。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财色名食睡是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想。看破之后要放下,放下就要下功夫,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来讲,就是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一心求生西方。

  嗔,也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遇到逆境嗔心最容易爆发,嗔心爆发时,什么学佛,什么因果,统统都忘记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致对方于死地。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以前诵经、布施好不容易积累的功德,都被嗔火一下子烧掉了,正是“火烧功德林”。嗔是修行的一大障碍,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如果不能克制住嗔心,临命终时一念嗔心就会让我们堕入恶道,不能往生西方,所以修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戒嗔。佛在世时,有一位阿耆达国王,造佛塔寺、布施供养,累积了种种的功德,本应得到将来往生天道享乐的果报,但是在他临命终时,服侍的宫女将驱逐苍蝇的扇子掉在他脸上,国王因此动了嗔心,随即投生畜生道变成了一条大蟒蛇(蛇的嗔心是很大的)。国王做了这么多功德,但因一念嗔心,最后变成大蟒蛇,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戒嗔,不管顺境、逆境都要淡定。

  痴,对世间的真相不了解,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不知道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没有能力分辨正邪、是非、善恶,都属于愚痴的范畴。如果不按照佛法修行,标新立异,显异惑众,也是愚痴的表现。

  慢,傲慢也是我们常犯的毛病,可概括为五种:一、我胜慢。总觉得自己的条件比别人好,出身好,比别人富裕、有才华,觉得自己佛法学的好,发心比别人大,这时说话总喜欢凌驾于人,甚至呵斥于人,就是我胜慢的表现。二、我等慢。遇到同一等级、同一层次的人,喜欢找别人的毛病。比如同一时期学佛的,其中一个人出家了,另外的人心里不服气,他跟我一起学佛的,现在出家了,凭什么要我去恭敬他?这就属于我等慢。三、我劣慢,或卑慢。自己条件不如别人,但是为了掩饰自卑而故作高态。有些人看到有钱人,心态不平衡,觉得他有什么牛呢,不就是多几个臭钱吗?这就是我劣慢,非常自卑,心里又不服气。四、邪慢。没有德行却自认为很有德行,没有修行却自觉修行很好,说话总是冷嘲热讽讽刺他人。比如见到有人安心修行,却说人家是盲修瞎练,就属于邪慢。五、增上慢。依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佛法,自以为正解如来真实义,别人都不懂,自己是人上人,就是增上慢。佛法讲“我慢山高,法水不停”,傲慢的人是得不到佛法法水滋润的。大家在这里听经,如果没有谦虚的心,就是左耳进右耳出,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啊,不需要学了。大家注意观察,傲慢的人都比较骄傲,喜欢自赞毁他,凌驾于他人之上,比较爱慕虚荣,这都是傲慢的表现。傲慢的根源就是愚痴,不了解一切众生佛性都是平等的,觉得自己厉害,听不进别人的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诸佛”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对未来佛还能生起傲慢心吗?

  疑,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会有三种怀疑:第一、怀疑自己。自觉障深慧浅,福报浅薄,没办法成佛。所以藕益大师对净土法门讲到六信,其中第一个就是“信自”,要相信自己的佛性与佛没有两样。第二、怀疑他人。亲近的善知识很年轻,小和尚一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对依止的师父产生怀疑。第三、怀疑法门。对所修的法门产生怀疑,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他不相信,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听到别人介绍其它法门,他马上去修其它法门了,如此反复,始终不能一门深入。佛法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信非常重要。修学佛法的次第以信为首,如果没有信,后面的解、行、证也就没办法建立了。修学净土法门也以“信”为基础,没有信怎么会发愿,如何会导行?“疑”是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一定要断疑生信。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会使众生心烦意乱,迷惑正信,所以称“浊”。

  【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恶,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当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超越当下的烦恼浊。如果修学其它法门,则是很难超越的,前面我们多次讲到,要把见惑断尽就非常不容易了,才初入圣流,更谈不上断尽思惑。在末法时期,只有依靠信愿念佛法门才能超越。这里“凡心”是念佛的心,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是一不二,能念的是我们的心性,所念的是心性的名字,心佛不二,心外无佛可念,念来念去还是念自己的心性,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只有这样念佛方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即是众生,这里“众缘”指五阴,色、受、想、行、识。“见”是见惑,“烦恼”这里指思惑,我们得到这个业报之身,就是因为见思烦恼的缘故,依见思烦恼迷惑的深浅、造业的不同,感召不同的众生之相。人道众生见思烦恼比较浅,懂得布施持戒,肯定感召长寿富贵的果报;见思烦恼迷得深,造杀生、偷盗、邪淫种种恶业,就感召贫穷短命多病的果报。众生由五阴和合而成,五阴就是《心经》中的“五蕴”。“阴”是“覆盖”的意思,五阴覆盖了我们的真如佛性;译作“蕴”有集聚义。五阴分别是色、受、想、行、识,人就是由这五阴组合而成。(一)色,就是物质,我们这个身体看得见摸得着,就是色。色有四大特性,就是平时讲的“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而成。地大,坚硬义,像我们身体中的牙齿、骨头;水大有润湿性,血液、鼻涕就属于水大;风大,像呼吸,有动性;火大,有暖性,像我们的体温,所以身体是由这四大和合而成。四大是物质,称为色法。此外,还有心法,指精神方面的,就是受想行识。(二)受,领纳义,感受,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领纳外境,产生种种的感受。(三)想阴,即第六意识,领纳了外境,通过第六意识去思量分别种种苦、乐感受。(四)行阴,第七末那识,它执著于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同时有传导作用,把前六识的信息传入到第八识中。(五)识阴,即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我们的心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心识去投胎,阿赖耶识里面包含了我们在这个世上所造的善恶业,如果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随顺我们的善恶业去投胎,也是阿赖耶识去投胎,阿赖耶识就是俗称的“灵魂”。五阴和合,也就是物质跟精神和合,即是假名众生。《心经》有“照见五蕴皆空”,你如果知道五蕴的空相,能够放下,那就得大自在了,达到这种功夫就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了。

  “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色”是色法,“心”即心法,色心二法皆是漏劣。这里又运用到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色法漏劣对应四念处的观身不净,这个身体天天洗但是从来没有干净过,是个臭皮囊,过于执著自己身体的人一定要修不净观,我们讲过有九种不净。心法漏劣,表现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指受阴,不管苦受、乐受还是舍受,其实全部是苦受。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讲想阴、行阴、识阴,我们的念头不断地变化,同时我们的身心世界于一切法当中不能主宰,得不到自在。色心二法皆是漏劣,名众生浊。“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极乐世界皆是莲花化身,相好庄严,没有漏劣的色心二法,对净土同修有很强的吸引力。一定要具足信愿执持名号求生极乐世界,才能超越众生浊。如果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之心,对娑婆世界没有欣求之心,肯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生脱死。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者,“命”指生命,生命是由色法(身体)与心法(精神)构成的,如果但有色身,只有色法没有心法,没有受想行识,这个色身不能构成生命,就是一个死人了,时间长了必然要腐败;如果但有心法没有色法,也无法形成生命,心法没有依托。“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因”是见浊、烦恼浊,即见思烦恼,“果”是众生浊,就是感召的业报身,这二者并劣。因为见思烦恼的缘故,迷惑造业,就感召到现在这个有漏的业报身。从我们来到世间的那天开始,就在向死亡倒计时,过一天就少了两个半天,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过生日、过年的时候就不会去庆祝了,因为在向死亡迈进了。释迦牟尼佛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的时候,众生的平均寿命是一百岁,现在处于减劫的时间,每过一百年人寿减一岁,现在距释迦佛出世过去两千多年了,人寿就减了二十多岁,现在平均寿命是七十多岁,寿命短促,所以称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在命浊中我们的寿命非常短暂,必须要修一个一生能成就,比较稳当的法门,修这个法门不要太长时间,不要费心思参究,不劳勤苦,这就是信愿念佛法门,除此没有其它法门。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这里再次强调我们修念佛法门,不是单单地嘴巴在念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里面都要包含信愿,不然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信愿属于慧行,只有具足信愿去念佛才能往生西方。《三时系念》中讲到,净土求生全在发愿,所以一定要信愿念佛。只要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就能转五浊为五清。五浊是我们迷惑造业所召感的果报,当我们心地清净之后,就能转五浊为五清,这就是境随心转的缘故。“转劫浊为清净海会”,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炽盛的时期,只要我们信愿念佛到了极乐世界,那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是清净之法,海会聚会,没有五浊,也就没有劫浊。“转见浊为无量光”,“见浊”就是邪见炽盛,现在这个时期种种邪见多如牛毛,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全部具足正知正见,无量光的光明代表智慧,那个地方众生皆具足无量的光明,即是无量的智慧。“转烦恼浊为常寂光”,“烦恼浊”是思惑炽盛,现在这个世间的众生被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所牵,自性得不到清净,内心得不到清净,为诸烦恼所扰,信愿念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就能证得涅槃三德,就是常寂光——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众生浊”指我们身心世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边是莲花化身清虚妙体,哪怕带业往生下品下生的众生,身体都等同于阿弥陀佛。“转命浊为无量寿”,“命浊”指我们在娑婆世界的寿命非常短暂,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等同于阿弥陀佛。五浊能够转成五清,根本的力量就是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可见念力不可思议。如果娑婆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具足信愿念佛,那我们娑婆世界就能变成极乐世界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文一句佛号能转五浊为五清,接下文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修的法门也是信愿具足念阿弥陀佛,释迦佛也是示现的念佛。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就是我们心性的代名词,念佛就是念我们的心性,念佛成佛。藕益大师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释迦佛也是念佛成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佛慈悲心切,不但自己成佛了,而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成佛的方法告诉我们这些浊世众生。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释迦佛的果觉全体是什么?即是阿弥陀佛,他因地念的是阿弥陀佛,果地也成就的是阿弥陀佛。释迦佛通过什么形式把修持的方法告诉我们的?就是通过《弥陀经》,在经中劝信、劝愿、劝行,从这里可以看出,念佛法门根本的修持还是以念佛为主,经典只是一个说明书,告诉我们具体修学的方法。所以诵念经典不单单是嘴巴诵,而且要心念,一定要明白经典的意思。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法要深入经藏才会智慧如海,不单单是一诵而过,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能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这是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方能究尽,难行能行。这样的境界不是九法界众生能够依靠自力信解的,不但我们六凡法界,就是等觉菩萨也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信解。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够在这里发起信愿心称念这句佛号,这是释迦佛跟十方一切诸佛加持的缘故。佛是佛光普照,对众生不简怨亲,如果佛菩萨加持我们,但我们还是没有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这个原因不在于佛,而在于我们众生自己。好比太阳光普照大地,你撑一把伞太阳光就照不到你了,这把伞就比喻障碍,业障很重。怎样破除我们的障碍呢?还是要发大心,信愿具足念这句佛号,这样业障才会消除。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经文有“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部经典是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而讲的,这里“诸众生”即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道众生,而这个法是一切世间众生所难相信的。一般讲有三种世间,佛的正觉世间、九法界有情世间、器世间(依报国土),这里讲到“一切世间”包括了九法界有情世间及四土的依报器世间。在一切世间里,下至六道凡夫上至等觉菩萨,都很难相信信愿念佛法门,所以称为难信之法。

  丁二、教主结叹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这段说明科意。“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流通分的第一科是劝信流通,是诸佛劝导各自世间的众生。这一科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劝导娑婆世界的一切世间众生。“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在上一科中有别指、通指二义,“汝等众生”是别指,“一切世间”是通指,但在本科当中只讲为一切世间,而不讲为诸众生,省略了别义,只讲通义,因为通义里面包括了别义。“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汝等众生包括了彼国的九法界众生,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一切世间,也指九法界众生,其中文殊菩萨在菩萨法界,迦叶尊者属于二乘,在二乘法界,都在劝导的范围之内。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释迦牟尼佛对当机的舍利弗尊者及弥陀海会大众讲到,你们大家应当知道,我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修此难信的信愿持名念佛法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又能为一切世间众生说此难信之法,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称“是为甚难”。释迦佛说这段经文用意很深,我们现在不是说自己在学佛吗,那就要以释迦牟尼佛作为榜样,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释迦佛行这个难行之法,成正等正觉,是自利;为众生讲解这个难行之法,就是利他。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不但自己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且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佛讲这段经文用意就在此地。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这段说明这个法门难遇难逢。“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信愿持名念佛法门是第一圆顿无上法门,念佛成佛,不需参究,不劳观想,只要一心专持名号就能圆转五浊恶世,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生起信心,有了深信才能契入,这个法门不是凡夫用意识心去思维分别的,它是无上圆顿不思议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大智”就是佛具有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大悲”就是同体大悲,体现佛悲智双运度众生。佛以大智大悲之心来到这个五浊恶世,示现念佛成佛不思议的难信之法,难行难行,难得能得,从而成就无上菩提。佛亲自见此信愿念佛法门的利益,可以圆转五浊为五清,亲自向众生宣扬信愿念佛圆顿法门,要让一切众生修学这个圆顿之法,同出五浊恶世。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示现这样做,我们现在的众生就没有福德听闻如此殊胜的大法,更谈不上信愿具足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样的法门是难遇难逢,百千万劫难遭遇,作为佛弟子一定要感恩释迦佛的大恩德。以下五段说明生活在五浊之中很难超越。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劫浊”就是指这个时间不好,生活在劫浊当中的众生往往会被时间所困。像我们现在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每个人的工作压力很大,哪里有时间去修学佛法?都是为时间所困,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时间。处于这样的劫浊当中,就没有时间去参究、观想,唯一的出路就是修学这个法门,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处于见浊中的众生,种种邪见炽盛,自己没有真智慧,往往被邪智所迷惑,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邪恶。而且《楞严经》中说到,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往往会被邪师所迷惑。那怎样才能不被邪智邪师迷惑呢?很简单,只要信愿具足,念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风险。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处于烦恼浊中的众生,思惑烦恼炽盛,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而一切烦恼的根本以贪为上首,贪五欲,一种是财、色、名、食、睡,一种是色、声、香、味、触。现在的众生往往是迷于五欲当中,有多少人不是在为五欲而奔波呢?在这种烦恼炽盛的情况下,也只有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得到解脱。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处于众生浊的众生,由于见思烦恼的缘故,感召了粗弊的五阴和合色身。一般的众生就执著于身体是我,不觉得这个身体不净,贪恋于这个臭皮囊,每天要化妆美容,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洞察身体的不净,也没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奋发图强求清净庄严的果报。在众生浊炽盛的时期,也只有信心具足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得到解脱。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处于命浊当中的众生,寿命无比的短暂,无常大鬼伴随着我们,我们身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犹如石火电光,一闪而过。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弟子,人的寿命有多长?第一位弟子答“数日间”,几天的时间,佛说他不知道。第二个弟子回答“饭食间”,吃一顿饭的功夫,佛讲他也不知道。第三个弟子答“在呼吸间”,佛讲到这才是真正的答案。我们的生命有呼吸它就存在,没有呼吸它就结束。所以修行人要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在这种命浊时期,生命非常短暂的情况之下,只有修学信愿念佛法门才能够得度。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

  如果不明白信愿念佛法门是求出五浊的第一方便法门,还认为有其它的方便法门可以出离三界,那都属于邪知邪见。“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藕益大师在这里作了一个比喻,好比在燃烧的房子里面,还在嬉笑玩乐,还在讨论怎么出去的方法,不抓紧时间逃出去。三界犹如火宅,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时间去讨论呢?抓紧时间,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啊!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只有知道了五浊难出,唯有靠信愿念佛法门,靠这个难信的法门才能超出,明白了这些道理才会发心老实念佛。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反复地讲五浊难出,念佛法门难信,目的就是叮嘱我们五浊难出,只有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出离六道。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段经文是法会结束时的总劝,阿难尊者所说,描绘了法会结束时的场景。佛讲完这部经后,当机众舍利弗及诸比丘大众,一切世间来此听经的天人阿修罗等众,都无比的法喜,接受了佛的教化,礼佛而去,回到自己的住处念佛去了。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净土法门非常不可思议,只要信愿具足念这句佛号,就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不要断烦恼,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不但凡夫不可思议,等觉菩萨也不可思议,所以谓“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弥陀经中可以看到实智第一的文殊菩萨,权智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一位是菩萨众中智慧第一,一位是声闻乘中智慧第一,但都不能深解净土法门的深意,这个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所以无人能够发起启问。

  “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佛具有妙观察智,他观察到众生听闻这个法门的机缘成熟了,所以慈悲心切,不待众生提问就为之讲解这个法门。“令得四益。如时雨化。”要让众生得到四悉檀之益。众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六道之中迷惑轮回,一下子遇到这样殊胜的大法,不要断烦恼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诚如甘霖滋润我们的心田,藕益大师将此比作久旱大地得到了及时雨的滋润。下面解释四悉檀益。

  “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听闻这样的殊胜大法之后,身心皆自在,名欢喜,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毫无疑惑名信”,不但释迦佛如此说,十方一切诸佛都无比赞叹这个法门,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我们对佛的话丝毫没有怀疑,这是信。“领纳不忘名受”,听闻这个法之后,全盘接受,领纳于心,就是受。我们凡夫听闻这个法门以后,业障很重,左耳进右耳出,就没有把它全盘接受,所以在末法时期一定要多听经闻法,长期熏修,让道心恒常精进。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释迦佛大悲心切,示现到五浊恶世为众生讲解这个难信之法,众生听闻这个法门之后,能够依教奉行,必定出离三界,所以佛对我们的恩德无比浩大。虽然父母对我们有恩,成就我们的色身;老师对我们有恩,教给我们知识,然而佛陀的教法能让我们出离六道轮回,能够成佛,这是一切世间恩德不能相提并论的。那我们怎样报佛恩呢?上报四重恩要报佛恩啊。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按照佛所讲的去做,信愿具足老实念佛,这就是报佛恩最好的方法,就能对治烦恼五浊之恶,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大众听闻这个法之后,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了,回去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要解》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还有藕益大师的跋文,作跋文的目的还是劝大家信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五明学佛网: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三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四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五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六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七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八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九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