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九)


   日期:2017/1/7 11: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连载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本源法师开示,今天继续登载讲义(九),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九)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上一次跟大家学习了三十七道品,它是修学佛法的次第。又学习了四摄六度,菩萨所修之法门。这些是佛因地所修学的,成佛之后,在果地上就得到十力四无畏。今天跟大家来介绍十力四无畏,佛的果地上的德能,了解后能让我们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生起无比的信心。同时也能对阿弥陀佛生起无比的信心,因为佛具足这十力四无畏,我们相信阿弥陀佛决定有力量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的智慧德能是无限的,把它概括一下有十大类,就是十力。它是从佛的智慧当中显现出这些力量,所以又称为十智力。一、是处非处智力。佛能够知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种善因得善报,叫“是处”。种了贪嗔痴的因,而想到天堂,想到极乐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与因果的法则相违背,是“非处”。佛对一切因果法则了了分明,就是“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佛对十方一切刹土的众生,三世所有的善恶业,有漏的、无漏的,都能够清清楚楚。三、定智力。有些众生修世间的四禅八定,有些修学出世间的小乘定、大乘定以及出世间的上上禅定,佛对一切众生所修禅定的方法都清清楚楚,而且知道其所得禅定是出世间禅定还是世间禅定。四、根智力。佛在果地对一切众生的根机了了分明。若是修人天的根机,就对他讲五戒十善;若是小乘,罗汉、缘觉的根机,就对他讲四谛十二因缘;如是菩萨的根机,就讲四摄六度;如果是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根机,就讲信愿念佛法门。佛具足根智力,能够因机施教。五、欲智力。佛在果地对一切众生的欲望了了分明,知道众生到寺院学习佛法的目的。有些众生到寺院学习佛法是为了求人天福报,升官发财,平平安安,有些是为了追求解脱的。求解脱的又有人喜欢参禅、喜欢念佛,佛对众生的种种欲望与爱好了了分明,且能介绍不同的法门方便善巧接引众生。六、界智力。界就是九法界,九法界众生的特点各有不同,佛对一切众生所处的每一界,以及每个众生的根性都清清楚楚。七、至处智力。对于一切众生修什么法门,断什么烦恼,证什么果位,佛也能够了了分明。修五戒十善能得人天的果报,修四谛十二因缘能断除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佛具足这样的至处智力。八、宿命智力。佛在果地上成就,知道一切众生的过去世,过去世在哪一道,是畜生道、饿鬼道还是天道。若前世在人道,父母亲叫什么名字,六亲眷属的情况,佛皆能够知晓。阿罗汉知道过去世八万大劫之内的事情,佛能够知晓过去世无量劫的事情,了了分明。九、天眼智力。对一切众生是哪一道来的,死后到哪一道去,去受苦还是享乐,佛都清清楚楚。阿罗汉也有天眼通,但只能看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事情,他的天眼通不够究竟。佛的天眼通能够看到十方无量刹土的事情。十、漏尽智力。漏就是烦恼,修行成佛要断除三大烦恼,即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断除这三大烦恼,佛即是彻底断尽三大烦恼的圣人。罗汉虽然也有漏尽通,但他只断除了见思烦恼,还有尘沙、无明烦恼未断,所以阿罗汉的漏尽通是不圆满不究竟的。不但阿罗汉,就是等觉菩萨,像弥勒菩萨、文殊菩萨,其漏尽通也不究竟,因为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没有断尽。只有佛才是真正断尽一切烦恼、一切习气,称为“三觉圆万德具”的大圣人。佛具足这十种智力,就有能力去救助一切众生。所以大家不要担心,过去的业不管造了多少,只要当下能够发起信愿心,将来必定蒙佛接引,因为佛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我们要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相信阿弥陀佛有能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不但具有十种智力,而且具足四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佛于一切法中无所不知,这里“一切智”无畏不是阿罗汉的一切智。我们知道断除见思惑证得一切智,断除尘沙惑证得道种智,断除无明一切种智现前,佛的一切智就是究竟圆满的一切种智。佛能够回答众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十方刹土的一切问题都难不倒佛,因为佛具足了一切种智。我们现在这些业障凡夫就怕别人问问题,一问三不知,非常不好意思。真正到了佛的境界,没有任何问题难得倒他,所以有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佛断尽了一切烦恼,断除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对两种生死都无所畏惧。凡夫有分段生死,这一辈子做人,来世说不定就做畜生、饿鬼,对死亡充满着恐惧。而菩萨有变异生死。佛是彻底断尽了一切烦恼,远离两种生死,无所畏惧。三、说障道无畏。佛对修行路上遇到的一切障碍皆能知晓,并且对去除这些障碍的方法也了了分明。我们这些众生没有福报啊,得到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继而能够闻到佛法,对佛法生起信心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若能生逢佛世是更加不容易啊,要有大福报。对于我们现在末法众生来讲,还有一线希望,就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能够亲聆阿弥陀佛讲法,这是多么殊胜的事情啊。只要大家有信心,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讲法,亲值佛世。佛以一音说妙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四、说苦尽道无畏。佛知晓一切众生的苦,且能宣说一切苦道的出离方法。六凡众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阿罗汉有沉空滞寂之苦,执著与空;菩萨有尘沙、无明之苦;藏教佛与通教佛有无明未破之苦;別教佛只断了十二品无明,也有无明烦恼未断尽之苦。这些苦佛皆能了知,并之消除诸苦的对应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尽苦之道,能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对这些尽苦之道能够宣说故无所畏惧。如是“等”法,就是除了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十力无畏,还有无量的法门。我们发四弘誓愿的时候有“烦恼无尽誓愿断”,有无量的烦恼也就有无量的法门来对治。西方极乐世界众鸟,皆能宣说无量的法门来对治我们无尽的烦恼。释迦牟尼佛一生讲法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所讲之法,西方极乐世界的众鸟都能宣说,这些鸟其实就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

  【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三十七道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非常关键。现在修学佛法的人,特别修学念佛法门的人,根本就没有按照三十七道品去修,对此不了解。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依何安住,佛陀教导应依四念处安住,但我们现在对佛的这些遗教都忘记了。按照三十七道品修学决定不会走错,它不但通小乘,而且通大乘教,统摄大小乘一切法。然而众生根机有种种的不同,所以随顺众生根机而作种种的开合,开合就是广说跟略说。若广说三十七道品,展开来讲有无量的修学法门;若略说,归纳起来,佛法的修学次第就是戒定慧三学。每一个法门的名字与义理不同,皆能随顺众生的好乐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西方极乐世界众鸟演说如是等法,能令一切听闻的众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里“佛法僧”不是我们眼前所见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鸟儿讲法之后,就念起自己的皈依师父了,不是的。佛代表觉悟,法代表正见,僧代表清净。听鸟讲法之后,能令我们念自性的觉悟,念自性的正见,念自性的清净。自性的觉正净就是教我们发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就能伏灭我们的烦恼。伏灭,伏是将烦恼伏住,灭是将烦恼灭尽。好比一缸浊水,里面充满了泥浆,用净化剂把杂质全部沉淀下来,就比喻伏住烦恼。但是这个烦恼还会起来的,若要断除烦恼,就要把水中的沉淀物全部去除,比喻用般若智慧把烦恼彻底断除,这是灭尽烦恼。在娑婆世界想把烦恼灭除,讲心里话,这个不容易,灭除了见思惑就证得阿罗汉果位啊。我们上次讲了见惑跟思惑,首先把见惑断尽都是非常不容易啊,我们只能用一句佛号将烦恼伏住,转万念为一念,就是执持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临终之时跟着阿弥陀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听经、闻法、经行、供养他方诸佛等等修行,到时候烦恼就能够断尽了。

  【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

  这段是说明在西方极乐世界听鸟说法之后为什么会念佛念法念僧。“灼见”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慈”是慈悲,“威”是威德,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两种方式。对那些根性柔和的人就用慈悲来摄受他,对刚强难化的众生就用威德去折伏他。在娑婆世界刚强难化众生很多,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何佛还要用威德折伏众生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其中有些是五逆十恶众生带业往生,就是在他即将堕入地狱道的时候有福德因缘听闻到佛法,听闻到信愿念佛法门,能够发愿念佛,念了不到十声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往生以后还有习气,佛就用威德来折伏他。“慈”就像母亲对子女的慈爱,“威”就像父亲教化子女般威严,极乐世界众生亲自见闻阿弥陀种种慈威教化,体会到阿弥陀佛的用心良苦,于是生起感恩之心,生起念佛之心,通过念佛之心来启发自性的觉悟,故念佛。听闻极乐众鸟为之说法,法味入心,深受法益,法喜充满,如饮甘露,法味充足,越听越要听,因为这些法能对治他的烦恼、习气,能够断惑,通过听法,能够启迪他自性的正知正见,故念法。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相聚一处,共同听闻阿弥陀佛讲经,众鸟说法,一心修持,更无杂念,根据个人功夫深浅所证得的果位不尽相同,能够让自性清净显现出来,故念僧。

  【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这里是简别西方极乐世界的能念与所念,以及三宝不同之相。能念的就是空假中三观。能念之心本体即空,觅之了不可得,此是空观。能念之心圆照一切法,了知一切法形成之所以然,是假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寂不二,照寂一如,即是中道。以能观的空假中三观之心,观所念之三宝,自然与三宝相应。

  所念之三宝有别相三宝、一体三宝,及在藏通别圆四教三宝也有所不同,三谛权实亦有所不同。别相三宝,是在相上有差别。佛宝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法身就像天上的月亮,报身就是月亮所发的光,应化身就是水中的影子,这是三身之间的关系。法身佛就是毗卢遮那佛,报身佛是卢舍那佛,像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属于化身佛。法宝就是教理行果,教即是佛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理就是每一部经当中所诠之理不同,行是按照佛在经典中所讲的道理去付之于行动的方法,然后依此方法修学而证得果位,即教理行果。僧宝就是三乘贤位,包括小乘声闻、中乘的缘觉、大乘的菩萨。佛教讲“圣贤”,圣人指断尽烦恼之人,像阿罗汉断除了见思烦恼,就可以称为圣人,缘觉、菩萨也可以称为圣人,佛是究竟圆满的圣人。已经去恶向善,但是没有断尽烦恼的,就称为贤人。

  一体三宝又名同体三宝,是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佛代表觉悟,法代表正见,僧代表清净,自性当中就具有这三宝。我们皈依的时候,是通过皈依事相的三宝,住持三宝,来启迪我们自性的三宝,把自性的觉正净显现出来。何谓住持三宝?佛灭度后,我们塑造的佛像代表了佛宝;释迦牟尼佛所阐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法宝;剃除须发、着染色衣,这些出家僧人,比丘比丘尼是僧宝。这些三宝是表法的意思,我们看到了佛像,自己要觉悟;看到了经书,自己要具足正见;看到了僧人,只要他穿着僧人的衣服,马上就想到我要清净。不要看到僧人以后去找僧人的麻烦、毛病,那就不对了,不但没有功德而且增加罪过。所以我们皈依是通过皈依事相的三宝来启迪理性上的三宝。现在有些人说不要去找出家人皈依了,自己在家里面皈依,这种想法就是不对的,叫执理废事。像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有人说自性就是弥陀,当下即是净土,我为什么还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可求,那你怎么生起念佛求生之心呢?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能执理废事,一定要按照仪规如理如法地举行三皈依仪式。

  按照天台宗的教理,三宝在藏通别圆四教当中也有所不同。藏教佛断除见思惑,证得偏真涅槃,是不圆满不究竟的。通教佛宝断除了见思烦恼,侵断习气,证真谛涅槃。別教佛宝不仅断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还断除了十二品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有四十二品,別教的佛断除十二品无明烦恼尚不究竟。圆教佛宝彻底断尽了见思、尘沙以及四十二品无明烦恼,永远远离了分段生死跟变异生死,证得了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就是圆教佛。藏教法宝是生灭四谛,生灭十二因缘,修学事相六度。通教法宝修无生四谛,不生灭十二因缘,空性六度。別教法宝修学无量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圆教法宝修学无作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称性六度。藏教僧宝修学析空观,断见思烦恼。通教僧宝修学体空观,对一切色法体察无有自性,能够断除见思烦恼。別教僧宝修学次第三观,断十二品无明烦恼。圆教僧宝修学一心三观,断除十二品乃至四十一品无明烦恼。还有三谛权实之不同,藏通二教属于真谛三宝,別教为次第三宝,圆教是一心三谛三宝。前三教属于权,圆教属于实。

  壬二、徵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段经文是回答大家疑问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发了四十八大愿,其中有国无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接着又发一愿,不但国无恶道而且不闻恶名,“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那我们在经中看到“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这些鸟不是恶道之名不是恶道众生吗?是不是与阿弥陀佛所发之愿相违背了?经文又告诉我们“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些鸟是阿弥陀佛为了教化众生,欲令法音宣流,以种种神通力量变化所作。

  【徵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我们这个世界的鸟是属于畜生道的,它为什么会得畜生道的果报?就是因为前世愚痴,是罪报所生。极乐世界众生没有愚痴,这些鸟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那为什么还有这些恶名呢?这里通过问答的形式来破除我们的疑惑。极乐世界没有恶业,这些鸟也就不是恶报,皆是善报感化所生。感化的五阴之身不是恶报之身,其名也不是恶道之名,而皆是善名,白鹤孔雀鹦鹉这些假名,皆是诠显如来之究竟功德。

  【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

  这里通过问答的形式来显示利益。佛讲法皆具足四悉檀义:一、世界悉檀,欢喜益。娑婆世界众生就是喜欢鸟类的众生,看到鸟儿就欢喜,我们有很多词语与鸟有关,小鸟依人、鸟语花香等等。所以阿弥陀佛针对我们这些众生的根性,在西方极乐世界变化种种奇特之鸟,像此地稀有的白鹤、孔雀、鹦鹉、妙音、共命之鸟,还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的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让喜欢鸟的众生能够听闻西方极乐世界生起欢喜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二、为人悉檀,生善益。这些鸟不仅能够发声,而且声音非常之妙,宣说三十七道品,并且所说之法能够随顺众生根机,小乘根机的人能够听到小乘的法,大乘根机的人就能听到四摄六度法,让众生得到利益。还有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觉得鸟能说法非常奇特,我作为人怎么能不如鸟呢,于是就更加勇猛精进去修学,这样也能够生善益。三、对治悉檀,灭恶益。我们在娑婆世界,往往作为人类要主宰整个自然界,觉得畜生道的众生就是我们桌子上的一盘菜,对畜生道的众生起下劣想。到了极乐世界,看到众鸟都能讲经说法,这时我们就生起惭愧心,不要对这些鸟起下劣想,瞧不起畜生道的众生,就能断除我们的分别心、轻慢心,能够灭除恶的知见。四、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众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极乐世界一切万事万物皆是法身随缘幻化之妙用,体会到法身平等,人与鸟是平等的,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一切万法皆是平等,能够悟入甚深究竟之义理,契入中道实相,得第一义悉檀,令得入理益。鸟音说法具足这四悉檀之义。

  【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这里标显法界,直指万法唯心之宗旨。西方极乐世界的微风,吹到人身上是触尘,行树罗网是色香味三尘,鸟语风声属于声尘,色声香味触前五尘属于实法,五尘投射的影子是法尘,为假法。这六尘是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极乐世界众生就是正报,不管正报与依报,实法与假法,每一法皆是具足如来的三身四德。佛已经彻底证得了诸法实相之理,就能理具事照,随缘大用,建造了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随拈一法,都具足了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四德即常乐我净),西方极乐世界的每一法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化所现。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又告诉舍利弗尊者以及大众,极乐世界有微弱之风吹动宝树罗网,其风和缓,不像娑婆世界台风这般猛烈,风吹在身非常舒适。宝树罗网互相撞击出微妙音,好像一支大型的交响乐队在演奏美妙的乐曲,听闻以后能使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其音能够说法利益众生,所以曰妙。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情”是“有情”,指上面种种杂色之鸟。“无情”指风树罗网,不但有情的鸟类宣说妙法,无情的宝树罗网也能够宣说四教道品及无量法门。极乐世界众生听法的根机不同,虽然同在一处听法,而能随顺其根性听与自己相应的法门。藏教根性众生听闻生灭四谛,通教听闻无生四谛,別教听闻无量四谛,圆教即闻无作四谛,互不妨碍,非常奇妙,这是一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极乐世界的众生听闻了这些法,即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是三界导师,福慧两足尊,所以念佛;佛所说的一切法宝能够使人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所以念法;僧者代佛宣扬,解行并进,是佛陀佛法的实践者,能作一切众生的楷模,所以念僧。通过念这别相三宝来启迪我们自性的三宝——觉正净。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这里讲了念三宝的原因,是从无情宝树罗网宣说妙法而获益念三宝。宝树罗网说法也具足四悉檀益: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看到极乐世界情与无情皆能说法,第一次看到这个环境太殊胜了,我们在娑婆世界想听法非常不容易,极乐世界众鸟与宝树罗网皆能说法,他觉得非常奇妙,就生欢喜,这是世界悉檀。在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相聚一处,同闻共禀,外与别相三宝相应,听法之后内心与一体三宝,与觉正净心心相应,就能生起无上菩提道心,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由于听闻妙法生起了菩提心,随修行功夫的深浅能够伏灭烦恼,功夫浅的能把烦恼伏住,功夫深的能把烦恼灭除。西方极乐世界伏灭烦恼是非常容易的,而我们现在娑婆世界伏烦恼已是非常困难,更谈不上断烦恼。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随着见思、尘沙、无明烦恼逐渐断尽,证入一体三宝,自性佛宝即能证得法身德,自性法宝即能证得般若德,自性僧宝能够证得解脱德,自性的德能全部显现出来,得入理益,为第一义悉檀。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里结示,极乐世界依报情与无情功德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积累的福德所成。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这句“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弥陀经中反复出现,此处是第三次。重重结示,目的就是为让众生深信极乐世界的庄严。从阿弥陀佛的角度讲,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通过行持六度万行,积累福德所成就的果地庄严。法藏比丘修德圆满,断尽一切烦恼、一切习气,他的一切种智就能显现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即是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所显现的。从净业行人的角度讲,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有我们净业行人的功劳,它是我们清净业所感的。清净业是能感之因,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清净业所感之果。众生由于识尚未转成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的识所变现出来的,即第八阿赖耶识。我们成佛了,就能将第八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阿赖耶识里面包含了我们无始劫来的善恶业及习气种子,如果恶业多就与恶道相应,如果净业多必然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应。凡夫凭藉清净业,阿赖耶识能够变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修德圆满,断尽一切烦恼,显出一切种智,从一切种智当中变化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凡夫的识与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所变现的境界是一样的,如果能相应,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够被阿弥陀佛接引。“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影是影像,质是本质。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没有打印机,试卷是用蜡纸刻的,蜡纸的模子就好比本质,刻出来的试卷就是影像。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佛的一切种智所显现的,一切种智是佛性,所显现的依正庄严是佛境。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又是我们凡夫清净业所感召的,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是我们凡夫的心,所变现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众生的境。全心即境,全境即心,佛心与众生心互为本质境跟影像境。如以佛的庄严作为本质境,众生心中的就是影像境,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如以众生庄严作为本质境,佛心中的就是影像境,佛就是众生心目中的弥陀,即是自性弥陀,众生即是佛心中的人民,所以称为自性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众生心与佛心是平等的,互为影质。譬如房间里有很多灯,好比佛与众生的心,灯光好比佛心与众生心所变现的依正庄严,这么多灯同时打开,给人感觉光线就是一种。其实这是由很多灯所发出的光交汇形成的,每一盏灯光皆能遍及房间,众灯之光相互交涉,互不妨碍。佛心所现的依正庄严境界与众生识心所变的依正庄严能够交汇一处,不相妨碍,各有各的庄严,但程度有所不同,就好比每盏灯的亮度不同,就是由于智慧不尽相同。这是唯心庄严,事事无碍之境界。能变的自性是理,所变之庄严是事,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佛心与众生心及一切庄严皆为一体,事理不二,心境一如。好比用黄金铸成不同的器皿,虽形状有不同,但本性是一样的,其金性不会改变。“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是理,修是行,我们的心性本来就具有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从理具之性德庄严起修,谓全性起修。成就了修的庄严,事修的庄严不出自性理具庄严,谓全修在性。藕益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非常微妙,听一次未必能够理解,需要大家慢慢去体会。

  【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奈何,讥叹之词,藕益大师讥叹一些学佛人往往执理废事,执空废有,不认可事相上的西方净土而别谈唯心净土,被称作“鼠即鸟空”之说。鼠就是老鼠,老鼠的叫声“唧唧唧”音同“即”,即是“有”的意思,比喻一些人谈有,不知道妙有当中有真空。鸟空,鸟的叫声,像猫头鹰的叫声就是“空空空”,有些谈空的人不知道真空妙有的道理。上面介绍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下面开始来谈极乐世界的正报教主。

  ┌戊初、徵┌己初、约光明释

  丙二、正报妙┬丁初、徵释名号┴戊二、释┴己二、约寿命释

  └丁二、别释主伴┬戊初、别释┬己初、主

  └戊二、结示└己二、伴

  戊初、徵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佛问舍利弗尊者,你觉得怎么样,这尊佛为什么称为阿弥陀佛。舍利弗当然不知道佛的境界了,他虽然智慧第一,但他是二乘当中权智第一,无法了知佛的境界。好比一名小学生在班里成绩第一,但是把大学生的试卷拿来叫他考,他肯定是不知道的。我们不能认为舍利弗不知道就起轻慢心,前面讲过舍利弗是古佛再来,示现过来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在这里不回答佛都是有用意的,能让大家知道净土法门的义理是很深的,没有那么简单,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很难理解,目的就是让大家引起重视。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弥陀经的主要思想是信愿行三资粮,行乃持名妙行,这里就特把佛号举出来解释。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称为妙行,其妙有三:一、简捷妙。简是简单,修净土法门很简单,只要信愿具足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可。捷是快捷。我们想出离三界、了生脱死有两种法门,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信愿念佛法门之外其他的法门都称为通途法门,通途法门是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要慢慢断烦恼。断见惑思惑才能出离三界,就是要证得阿罗汉果位,根机利的人需要三生,根机钝的人需要六十小劫。修学特别法门,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信愿念佛法门,不需要断烦恼,只要信愿具足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不退转,所以这个法门既简单又快捷,谓简捷妙。二、殊特妙。哪怕是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前,只要遇到善知识开导信愿念佛法门,依教奉行,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殊胜特别之处。唐朝有张善和,一生以杀牛为业,临命终时阴境现前,很多牛来向他索命,他头脑很清醒,看到牛来生大怖畏,疾呼救命,正巧一出家人经过他家门前便寻声而来,其妻向出家师父说明了情况,出家人知道这是冤亲债主在他最虚弱的时候前来索命,马上给张善和开示,你以前杀业太重,现在牛来向你索命,你现在唯一能救自己的方法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张善和非常有善根,他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念往生。当然,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这是有宿世的善根,我们一般的人还是要平时就下功夫,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因为不知道你是否能遇到善知识,有没有这样的善缘。三、圆顿妙。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够圆证三不退,哪怕是张善和这样一辈子杀牛为业的人。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果修学通途法门,要经过无量劫的修行,至等觉菩萨的位置才能圆证三不退。我们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烦恼没有断,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圆证这三不退,所以太殊胜太奇妙了,叫圆顿妙。这三种妙行非常不可思议,修持信愿念佛法门,从开始初发心到往生,就是执持阿弥陀佛佛号,所以这句佛号的意义非常深广,这里特地拿出来解释,就是为了显示佛号的重要性,让众生能够深深明白这句阿弥陀佛所蕴含的深意,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别无二心。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段解释阿弥陀佛名号的含义,以及持名念佛之不可思议功德。“阿弥陀”是梵语,中文翻作“无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无量的神通等等,释迦牟尼佛在此以光寿来代表一切无量。光表空间,空间无量。寿表时间,阿弥陀佛的寿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时间与空间合为时空,时空无量就代表一切的无量。同时,寿代表福德,一个人过到了一百二,我们会讲这个人福报很大。光代表智慧,黑暗代表愚痴,光芒一出现,黑暗就再见。所以光寿无量又是福慧无量,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修福报、修智慧,福慧两足尊就是佛了,念一句阿弥陀佛即是福慧双修。“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光寿二义即是弥陀心性,光则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寿则照而常寂,随缘常不变。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横竖交彻,就是一真法界之体,是十法界的纲要,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土都是一真法界之体所显现的,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一真法界之体所显现的。众生本觉之理性,我们的佛性其实就具足了无量寿无量光,念的这句佛也具足了无量寿无量光。开始念佛就是始觉之智,本觉的理性具足了无量寿无量光,始觉之智也是无量寿无量光,始觉跟本觉是一体,所以叫始本一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佛性与阿弥陀佛的佛性是一不二,所以谓生佛不二。现在以清净的心去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与阿弥陀佛相应,我们念佛是以始觉照本觉,同时阿弥陀佛也在念我们,就是本觉发始觉,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别无杂念,临终必定蒙阿弥陀佛接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五明学佛网: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三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四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五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六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七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八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九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