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0集


   日期:2016/10/17 2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六四页:

  演【是心是佛者,是亦二义。】

  「是」字也有两个意思。

  演【一、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即疏文所谓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应佛,心外无佛也。】

  「是心是佛」也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佛的应化身。心本来没有相,虽然没有相,它能随缘现相,现出来的相就叫做应身佛。为什么叫应身?感应而现的。像我们这个大磬,大磬没有声音,你敲的时候它就有声音,敲得重,声音就大,敲得轻,声音就小。你这个敲就是感,它这个音声就是应;你不敲,不敲就没有声音。佛也是如此,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佛不现身,佛没有身相;众生有感,佛就现相,他的回应一样。这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的心不同,所以佛现的相就不一样。九法界的众生有感,佛就现九法界身,就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是应现。决不是佛有心,佛说「他求我,我得赶快去」,他有这个心,那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因为他没有念,所以他才有应,而且应得很快速,什么原因?因为真心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所以他的应现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来去的。我们念佛人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从西方极乐世界来迎接我们,是不是这么回事?不是的。佛怎么会从那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佛的相立刻就在眼前,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这个地方一有感,佛马上就有应。古人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因为没有去来,这是很奇妙,我们凡夫常识达不到,所以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真实的。心能现相,能现一切相,这是应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应佛,心外无佛,佛外亦无心,这是第一个意思。

  演【二、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疏文所谓亦无佛之因也。初是应佛,二是果佛,此约即应即果释是也。】

  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果佛」是自己,自己心性的一切障碍都除尽,性德圆满现前的时候,就叫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是自己成的佛。前面「应佛」是他佛,随众生心想生而现的应身佛。自佛、他佛都是「是心是佛」的意思。

  钞【今谓此经一心持名,繇此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名之曰作。】

  莲池大师跟我们讲解真正的意思就在这个地方,前面是引用《观经》做一个大前提,这个才说到这部经上要说的紧要的开示。本经主张的是『一心持名』,注意这个一心,「一心」就是没有杂念、没有怀疑,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净念就是一心,所谓不怀疑、不夹杂。这句话非常重要,是本宗修行的关键,你要是明白了、做到了,那就心想佛时是心就作佛。就像《观经》上所讲的「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下就是。当下就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现,为什么?因为时间太短暂,到第二念、第三念,妄想又来了,佛又作不成,原因在这个地方。假如一心持名能相续,念念相续而不间断,作佛就非常明显了。能够不退转,你这佛就一直做下去,就不会退堕到六道。不但六道不退堕,连小乘、大乘也不作,他作佛去了。关键在这一句,所以这一句非常重要,就是一心称念。

  『繇此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这个话意味深长,只要能保持一心,从因至果就是不间断,就是相续。信、愿、一心称念,这是因,只要把这个因保持,念念不失去,第一个阶段你得到的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里面最浅的功夫,古大德也把这个境界叫做一心不乱,是一心不乱浅的。一心不乱有浅深次第,也分很多等级。经上常讲的九品,把事一心分作九个等级,这是第一个,初等,就是功夫成片。所谓功夫成片,就是我们信愿持名能降伏烦恼,没有断,把烦恼伏住,这就是初级的事一心,这个功夫就能往生,烦恼伏住就能往生。可见得净宗修持比其他法门容易;其他法门这个功夫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才能出三界;烦恼不断,没有出三界的道理。小乘三果,那很了不起,见惑已经断掉,思惑断了一半,出不了三界,还是在人间天上往来的修行。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一定要到思惑断尽,见思烦恼断尽,这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很难很难的。究竟怎样难,大家自己试试看就晓得,你不试,你不知道难处,你这一试验才晓得一品烦恼都断不掉!见思烦恼,先断见惑再断思惑,见惑里面第一个身见,身见是什么?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你试试看,什么时候你真正做到无我,无我才把身见断掉,真难!然后回过头来再看净宗,你才晓得它容易,才知道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赞叹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只要伏住,初品的事一心,中国人俗话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这个名词经上确实没有,这就是事一心最浅的,生凡圣同居土;事一心深的,上品的事一心,见思烦恼断尽,生方便有余土,那就不一样了。净土的殊胜不在上面二土,就在凡圣同居土,非常特殊,跟十方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迥然不同,所以才能普度众生。

  一心持名,从因至果,就是相续不断,这个叫『作』。最明显的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大势至菩萨确实从因至果,就是一心持名,他没有用第二个法门,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然后普度众生,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方法,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在大势至菩萨境界里看得真清楚、真明白。

  钞【即此一心,全体是佛,非因非果,名之曰是。】

  演【即此一心,全体是佛四句,一心即真如法性身也。】

  大乘佛法常说一心、真心、本性、真如、法界、法身,这一大堆的名词都是说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这是佛教学方法的殊胜,破我们的执著,告诉我们名词、名相是假的,只要体会它表达真正的意思,不要去执著名相,不要去执著言语,这都是假的,都没有意义的,你要从假名、言词里去体会它的真实义,这是教学方法的善巧。不像我们世间这名词还要统一,统一是什么?统一一种执著,统一一种成见,这个麻烦,佛是打破我们的成见、执著,这是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一桩事情,佛是用许多的方法来说明,用许多的名词、术语来说明。

  然后我们晓得,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法身,真心、本性、法身,哪里还有什么修、什么证?《坛经》里面,六祖处处点醒我们决定不能执著,他在见性的时候,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清净心里面如果有修有证,那就叫二法。他对印宗法师讲「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二就迷了,一就是觉悟了。这个一,如果一是对二执一,那还是迷,有一就有二,那还是落在二法里。这个一是绝对的一,不是相对的一;相对的一,那是迷。我们凡夫读《坛经》,读了他这一句还是迷,不是他的境界。这个话怎么引起?印宗听说他是从黄梅得法来的,想打听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说解脱、禅定,六祖告诉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是点醒他,你还是在心外求法,这个二就是心外求法。

  一心不好懂,为什么?我们看一心,就有一个念头「这是一心」,有一个境界、有一个观念,早就不是一心了。真正是一心,这里头决定没有一念,那就是一心持名,那叫老实念佛。有很多人到我这里来问长问短,我是一句话总答覆,都不老实,都不是一心,乱心在念佛。他要是一心念,他哪里有问题?绝对不会有问题。一心念,他真的就老实,他不会问人。不要说是我,他不问了,阿弥陀佛在那里坐著,他也不问,他一句话没有了;还有起心动念都是不老实,都是乱心,不是一心。所以这里头要细心去领会,一心里头没有修、没有证,修证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哪来的修证?

  演【不涉程途。】

  佛在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这叫「程途」,程是路程,路途遥远。一心里面没有远近、没有大小,大小是二法,远近是二,总而言之,二法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一心,一心就是佛法。由此可知,我们心里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真心,真心里头决定没有二念,这是修行迷悟的关键。悟的人怎么悟的?迷的人怎么迷的?关键就在此地。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在经论里常讲,乱心不能成就。「从因至果」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还是你自己要伏住烦恼,他才帮得上忙;你的烦恼伏不住,阿弥陀佛再慈悲也帮不上忙。这比起其他法门真的是容易多了,其他法门你必须见思烦恼断掉,佛菩萨才能帮得上忙;见思烦恼没断,帮不上忙。阿弥陀佛只要你伏住,不必断,伏住就帮上忙。可见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靠自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这个要知道。一心就是真心、本性,哲学里面讲的宇宙的本体,这里头没有修证、没有远近(程途就是远近)。

  演【全体是佛。】

  「佛」是觉的意思,换句话说,一心的全体就是觉。他要不觉,众生有感,他怎么会有应?有觉才有应。觉不是知,这里头有差别,觉是真实的智慧,般若智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就占二十二年,几乎占他弘法利生时间的一半。大家知道般若讲空,空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三岁小孩都懂,何必要讲二十二年?他老人家讲的这个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二桩事情。这就把我们讲糊涂了,愈讲愈不好懂。这才费二十二年的时间,让我们真正明了空有是一桩事情。「空」是根本智,「有」是后得智,般若的总纲领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空,无所不知是有。无知跟有知都叫做觉,所以那个觉不是我们现在观念当中的觉。我们现在观念当中的觉是从意识里生的;佛所讲的觉是离开心意识,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那才叫做正觉,不是修来的。全体是觉,全体是佛,全体都能现相。

  演【若言是因,对果言因,既无当果,因是谁因。】

  因果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自性里说不上果,说不上果,哪来的因?所以因果也没有了。诸位要晓得,证得究竟位,因果没有了,这在净土是到常寂光净土这个境界。实报以下都有因果,他有相,有相就有因果。实报土的相,佛在经上说,有生无灭;方便土、同居土现的相是有生有灭。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这一切万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实报土有生无灭,常寂光土没有生也没有灭,生灭都没有。这是讲常寂光的境界,讲到究竟圆满,所以因果也没有。

  演【若言是果,对因言果,既无前因,果是谁果。故名是也】

  因果也没有,究竟是什么?不得已说了一句话,「唯是一心」,或者说唯是一觉、唯是一佛。这些话都是很勉强、很不得已而说出来的,决定不能执著,听了决定不能起心动念。这叫「是」,是心是佛。

  我说这一段,我自己感觉到说得很明白,说得很清楚了。恐怕诸位听了还是懵懵懂懂的,还是听不清楚。确实难懂,难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说,不讲过去,过去都忘掉了,讲这一生,从生下来到今天都没有这经验,都没有这个常识,突然听到这个境界,真是堕入五里雾中,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也是正常的,必须有相当的功夫去历练,历练就是念佛,念到心清净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一点意思,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疏【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

  钞【定中定者,以定散判之。】

  定的反面就是散乱,跟散乱对立的这一边就是定。

  钞【修余少善福者,散善也;一心不乱者,定善也。】

  什么叫『散善』?什么叫『定善』?实在讲,修行关键在心,心散,修什么法门都是散漫的;心定,修一切法都是定的。这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显示的最为清楚,普贤行,从礼敬到回向,跟凡夫所修的有什么两样?我们见到佛像恭恭敬敬顶礼三拜,普贤菩萨见到佛像也顶礼三拜,这不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我们修的顶礼三拜不叫做礼敬诸佛,他的顶礼三拜叫礼敬诸佛?事上一样,心不一样。我们心量很小,有分别执著,看到这是佛像才拜,看到那个不是佛像就不拜了。有分别执著,心不广。普贤菩萨的心没有分别执著,他的心是广大的,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他一心。普贤菩萨的心就是我们此地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普贤心,用一心不乱修一切法都是普贤行。这才晓得我们本宗跟普贤菩萨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散心修一切行都属於散善,散善总归在福报。为什么说是福报?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所修的果报是在三界六道里面享福,这叫散善。散心所修就是杂乱心所修,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所修的一切善法统统叫散善,果报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一心不乱不一样了,下面还有详细说明,一心是定,定中定,定中定是自性本定。佛在《楞严经》里面换一个名字叫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就是此地讲的定中定,也就是一心不乱里面讲的理一心。一心是定,不乱是慧,一心不乱是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一心就不乱,不乱就是一心。但是你要晓得,不乱是慧,一心是定,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由此可知,很多人误会以为念佛的人只修一点定,完全没有智慧,他搞错了,他不知道定心起作用就是慧。念佛人确实是「定慧等持」,这句佛号里面有圆满的大定、有圆满的般若,很多人不知道,不肯修学,当面错过。他为什么错过?少善根、福德。

  演【一心不乱名定者,心缘一境,无有异念,故言定善。】

  这句话使我们当头棒喝,我们念佛就不晓得把心定在一个境界上,口里念阿弥陀佛,心缘许多境界,怎么能成就!精神意志不能集中,用散乱心念佛不能成就,用散乱心参禅、用散乱心研教也不能成就。古德强调要一门深入,道理就在此地。一门深入就是心缘一个境界,容易成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心就收了。我们佛法讲求这个原则,儒家教学也不例外,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么?散乱心,这个心都放在外头,学问是什么?把放在外面这个心收回来,把它归一,就是这个意思。「心缘一境」,就是孟子所讲的收放心,俗话讲「收心」,就是这个意思。只要缘一境,这就是定,这样所修一切是善法,那都叫定善。为什么?心定,心定修一切善法就是定善;心散,修一切善法是散善。散善叫福德,定善叫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就在此地。定善修的是功德,散善修的是福德,为什么?他没有定、没有慧,他有福报。福报有三种,第一种是财富,第二种是聪明智慧,第三种是健康长寿。功德就不一样,功德得禅定开智慧,智慧开了,断烦恼破无明,那个完全不一样了。

  钞【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

  这里面讲「定中定者」,就是指理一心。换句话说,实实在在就是讲定功的浅深而已。定功浅的,这是散善;定功深的,那是定善,这是又更深一个层次的比较。假设我们把一心分作事、理二种,事一心当中有九品,理一心之中也有九品。性定圆满现前,那是理一心的上上品,上上品的理一心就是成佛了,上中品的是等觉,上下品的就是十地菩萨。圆教十住位是理一心的下品,因为十信位是属於事一心,初住以上则是属於理一心。理一心的菩萨一共有四十一个位次,上面还有佛的位次,总共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二个位次都是理一心,为什么有四十二?理一心浅深程度不同。

  演【事一心者,犹未离六识,故为定中散;理一心者,则是常住真心,故为定中定。】

  没有离开心意识,这是「事一心」;完全离开心意识,那就属於「理一心」。换句话说,事一心是意识心当家做主,理一心是真心,是自性当家做主,这就是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所用的心是真心、是自性,也就是本经上讲的理一心,这叫普贤行。大小乘圣者,别教三贤位的菩萨都还是六识起作用,所以纵然得到甚深的禅定,还是在事一心。莲池大师讲的定中散、定中定是这样区别的。

  疏【又此一心,即菩萨念佛三昧故。】

  演【即菩萨念佛者,以有凡夫念佛三昧,二乘念佛三昧,今是菩萨念佛三昧故。】

  由此可知,念佛三昧是一个总称,里面境界很复杂,层次很多,不是说一个念佛三昧就涵盖一切,那就错误了,念佛三昧也有浅深广狭不同。凡夫的念佛三昧就是常讲的功夫成片,法喜充满,念佛念得很欢喜,念到精神饱满,念到自在快乐,这是凡夫的念佛三昧。有没用处?有。有什么用处?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几乎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古德讲万修万人去,就是说这个。二乘念佛三昧是上品的事一心不乱,菩萨念佛三昧是理一心不乱,这是不难区别。

  钞【或疑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其间并无信愿往生等语,惟言正念诸法实相,是名念佛,似与此经意义相戾。今谓彼专主理,此兼理事。理一心者,念而无念,即实相也。盖彼以无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作用稍别,究竟不殊,是故同名念佛三昧。】

  大师这一段的开示讲得非常巧妙,如果不是过来人就没有办法讲得这样简单明了,这话是过来人说的。《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因为这个地方讲到「菩萨念佛三昧」,《菩萨念佛三昧经》上跟我们此地讲的不一样,这就容易引起怀疑,引起争论。因为《菩萨念佛三昧经》里面没有说「信愿持名」,只说『正念诸法实相』,这叫念佛。初看好像跟净土宗讲的完全不相应,可是现在我们听到这个话已经是比较容易接受,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诸法实相的代名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诸法实相,这有什么两样?其实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在净土教里面下这么多年的功夫才明了;没有在这里面下过功夫的人,他还是执著在理事不能圆融的状况之下,就很难接受了。

  『今谓彼专主理』,《菩萨念佛三昧经》完全是从理上说的,我们这个经多半从事上说的,经确实有两大类不同。一般讲,说事的经好像很浅,讲故事,好懂、很浅,说理的经就很深很玄,很不好懂,这是浅人的看法。深的人看法跟我们浅人看法恰恰颠倒,讲理的经好懂,讲事的经不好懂。讲事的经,事里有理,理要是讲不清楚,这事谁相信?台中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最怕讲的经就是《阿弥陀经》、《地藏经》,最难讲的,都讲的事。有人问:事怎么来的?为什么有这事?那就麻烦了。《楞严经》讲理,《金刚经》讲理,讲理的经好讲,容易懂。事的经非常难讲,因为它有很深的理,理要不透彻,事就讲不圆,没有办法叫人相信。理讲不圆,能讲一分,他可以信一分,讲二分,他可以信二分,它很有趣味。讲事的经要不是完全透彻,就没有办法叫人接受,无法叫人相信。

  难易差别,我们也要了解。净宗是出了名的难信易行,修很容易,理太深,经上都说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对於净土的理才能彻底圆满的了解。九法界有情众生,九法界包括等觉菩萨,要靠自己的力量都没有办法把它讲圆满,这里头包括等觉菩萨,才晓得这个理之深广不可思议。这样深的经典,我们今天在此地也讲了,大家在这里也听了,好像不难,其实真难!我们哪有能力讲,不但没有能力讲,听的能力也没有,说听的能力都是诸佛威神加持,离开诸佛菩萨的加持,菩萨都说不出,何况我们凡夫!我们能说,大家能听,听了欢喜,都是佛力加持,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自己过去修积善根、福德,现在缘成熟,蒙佛加持,这叫二力法门。佛加持我们,善根深的人能感觉得出,善根差一点、业障厚一点的人感觉不出来;虽然感觉不出来,佛还是在加持你。所有一切法门,最容易得佛力加持的就是这个法门,因为你修学这个法门,没有一尊佛不欢喜,佛欢喜当然就帮助你、体恤你,希望你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道理就在此地。

  一般世间人,凡是学佛的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是天天求佛菩萨保佑,其实大多数人都在打妄想,佛菩萨凭什么保佑你?凭你磕几个响头,供几根香蕉水果,佛就保佑你,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真念佛,真发愿求生,你不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统统都来保佑你,为什么?这是诸佛菩萨最欢喜见到的一桩事情。你修学其他大乘佛法,未必感应到一切诸佛的护念,当然也有诸佛菩萨护念,少数,很少,与那个法门相应的,就有感应道交。

  净宗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都感应,《弥陀经》里面六方佛,你就看到了,六方佛是罗什大师翻得简略,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都赞叹,一切诸佛都弘扬,一切诸佛都巴不得众生接受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你真的信受奉行,没有一尊佛不欢喜,就是没有一尊佛不保佑你,确实不相同!你要是头脑冷静一点,长时间去观察,你看看念佛的跟修学其他法门的人,将来的成就,我们看不到,我们只看现在,从哪里看?俗话常讲相随心转,你就看他的相状,念佛人跟学其他的法门不一样,念佛人显得愈来愈有福报,愈来愈有智慧,愈来愈健康。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就能体会到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不一样,这都是佛力加持的。一切经论都与佛菩萨有感应道交,是一部分的,唯独这个法门与佛菩萨感应是全体的,一尊佛都不漏的。真的知道这个法门好处的人不多。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大经之后,他有一个偈子说明这是「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那个话说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真叫大幸,真是不容易。

  我自己初学佛的时候,对於《华严》、《法华》是非常仰慕。《法华经》上用的功夫比较少,这是遇到善知识缘分不一样,我到台中就是想跟李老师学《法华经》的,我带了二十多种注解,我的材料很丰富,带到台中,台中李老师一看摇头,他说太麻烦了,我要单独找时间来教你一个人,找不出这么多的时间,他说:我现在正在讲《楞严经》,你学《楞严经》好了,我就少费力气。我说也好,《楞严》跟《法华》分量也差不多,这个经在大乘经的地位上也相彷佛,古人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我说好,我就接受了。接受老师跟他学《楞严》。当时我手上没有搜集《楞严》的参考资料,在台湾能找得到两个本子,圆瑛法师的《讲义》,孙仲霞居士的《直解》,那是庆芳书局印的,只有这两种本子。到台中之后,一面听经、一面找参考资料,这是得力於香港佛经流通处智开法师帮我很大的忙,他在香港真是全心全力替我搜集,一年当中搜集了十几种,都是《楞严经》的名注。《楞严经》的注解以后自己各方搜集,大概也有三十种,这是参考资料,学经。这个修学就是「缘」真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门深入,一心深入,这就一定有成就。

  『此兼理事』,本经有理、有事。理一心讲到最高的境界是念而无念,那就是实相。无念是什么?无念是一心,一心就是实相、就是真相。一心是理,念是事,事不碍理,理不碍事,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在这个经里面完全显示出来了。彭际清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我是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再把《华严经》舍掉,来专心、专注在这个经上。这个经不但是《华严》的精华,也是《楞严》、《法华》的精华,这部经是三部大经的精华。我念精华录多好,我何必去惹麻烦搞那么多东西?费时间、费精神。这是为什么古来大德到晚年统统都舍弃,一门深入都来念阿弥陀佛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年轻的时候,为什么搞那么多?无知!《地藏经》上讲的「刚强难化,业障深重」。老师虽然苦口婆心的教,依旧是阳奉阴违,到自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才感谢老师,才后悔莫及。当年要是听老师的话,就少走很多冤枉路,自己的成就比现在一定提升很多个层次。因为自己的经历、时间浪费在这许多大经大论,耽误很多时间,不晓得专攻、专精的利益。

  我今天也是苦口婆心的劝人,我是过来人,几个人相信?几个人肯听?不肯听、不相信,我也了解,为什么?当年老师教我,我也是这样的!所以你们学习的心理,我怎会不知道?这个路我走过来的。肯信、肯听的人有福;不肯听、不肯信,那要走一些冤枉路。那个路要真能走回来,好幸运!走不回来,永远迷失,大概占百分之九十九,都回不来了。回来的太少,我很幸运打个转还回来了,才有这么一点小成就。如果没有回来,就完了。回不来的多,回来的少。我能回头,实在讲真正得力於《楞严》跟《华严》。从这两部经里面晓得净宗就是大经的精华,是大经的精要,跟大经完全没有两样,而且比大经是更简单、更容易让我们抓住全经的纲领,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才能很短的时间得到真正殊胜的利益。此兼理事,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

  『盖彼以无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正入好,正入难!为什么?见思烦恼念掉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这才入了。为什么念佛是巧入?我们烦恼一品不要断,只要伏就入了。入了都一样,你正入,花那么长的时间,花那么多的精神;我这个巧入,不要用那么多时间,也不要用那么多精神,我们得到的效果相同。作用不一样,方法巧妙不一样,『究竟不殊』,所得的功德利益完全相同,『是故同名念佛三昧』。这个我们真的要好好去想一想,细心去体会莲池大师的苦口婆心。所以我说这不是过来人说不出,体会不到。好,我们念佛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阿弥陀经疏钞)(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阿弥陀经疏钞)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