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22


   日期:2010/8/11 8: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5/8/5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7-22

  诸位朋友,大家好!学习首重立志。再来学习必要力行,「学贵力行」,学一句要做一句,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可以受用,假如没有这个力行的态度,纵使一生读尽圣贤书,也是没有益处,这态度就是很关键。不只没有益处,还有害处,圣贤的教诲就好像药一样,我们不遵守吃药的方法,不去实践,反而会有贻害,就像《弟子规》上面「余力学文」的经句,「不力行,但学文」会怎么样?「长浮华,成何人」。真正的修行人就好像真龙得一滴水,真正的龙得到一滴水,可以把这一滴水转化成遍洒世间的甘露,「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龙纵泡之水中,也不免丧身之祸」。

  诸位朋友,当我们听到一句好的教诲,比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句话真正领受了,将有多少人得利,多少人因为你做到了这个教诲起而效法。不要小看一句话!您明天回去以后,能时时记住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将会转动你身旁所有人的为人态度;当然一开始回去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问你「你还好吧?你没事吧?」,不要小看一个好的教诲。大舜当初还没有听到善言、没有看到善的行持以前,他也是住在深山之中,跟著野猪、跟著野花、野草、野兽为伍,住在一起,与深山的野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当大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他听到别人善的言语,又看到有人把善的行为做出来,点燃了他内在的善良,他不等丝毫的时间,当场就要去做,当场就要力行。孟夫子形容舜王力行的态度,就好像「若决江河」,好像江河快要溃堤那种势不可挡,谁也拦不下他行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完全挡不住他行善的那一股动力,这是舜王。我们跟舜王有什么差别?我们是一堆人挡不了我们行恶的动力,现在知不知道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只在力行的功夫。

  一个人真正打从今天以后抱持一个态度,学一句做一句,绝对不打包,您这样的态度持续三个月,保证你会有「工夫到,滞塞通」的感觉。很多人说三百六十句《弟子规》,我要从哪里做?那么多,我怕我做不来。别担心,你一个礼拜挑一句贯彻,一个礼拜一句,半年能做几句?半年能做二十四、五句,可能二十五、六句都有;不用等你做半年,你差不多做到第十句的时候,你会突然感觉开始触类旁通。有些道理讲破了就不值钱,「江湖一点诀,讲破就不值钱」。

  但是有时候跟你讲得太清楚又不行,为什么?因为讲得太白把你的悟门都塞住了。我今天跟你讲得太清楚,你回去就开始「蔡老师说十句以后就会触类旁通」,然后开始在那里算一句、二句、三句,十句没有触类旁通,马上要找我了;是你真正领受每一句,立身奉行。虽然每一句教诲都是一个行为,可是每一个行为都在提升你的存心,当这一句经文提升了你的恭敬、提升了你的孝心、提升了你的仁慈心、提升了你的细心,你这心真的到位了,其他的句子你就通了;可是你没有这个力行的态度,做了五年、十年还是不通!有时候老师为什么话不讲完?怕把悟门堵塞,谁得的利益最大?老实人得利益最大,真的。老和尚说两年打根基,先从《弟子规》学好,我也没有多问为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因为那是几十年的智慧,做了以后就有少分的明白、少分的契入。

  「泥龙纵泡之水中,也不免丧身之祸」,因为泥龙过河自身难保,泡到最后自己都散掉了。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了以后不做,就好像泡在水中的泥龙,到最后会因为自己读了不少书而开始恃才傲物,傲慢,而傲慢跟学问刚好背道而驰,一生枉然。《弟子规》每一句不可等闲视之。「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成何人」就是一生枉然,做不成好人、善人;「但力行」,拼命做,可是对经义的理解有限,甚至於解错了,「但力行,不学文」,会「任己见,昧理真」。要能解行相应,学文是解,力行是行。解行相应,就好像我们推著一台车,两个轮子的车,左右非常的协调它就运行得非常的顺畅,其一都不可偏,我们要听经,我们也要行经,听明白了赶快去做,做得愈深入解得愈深刻。

  《弟子规》这两句跟《华严经》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华严经疏钞》里面讲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解无行就是「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那就邪见一大堆;但是有行无解,「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昧理真你就愚痴了,所以「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弟子规》,《弟子规》每一句跟《华严经》是很相应的。很多人每天早上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每天都把「普贤十愿」念一遍,请问礼敬诸佛从哪里做?谁是诸佛?堂前两尊佛,你的父母,所以要从「入则孝」做。再推而广之,礼敬谁?「兄道友,弟道恭」,礼敬兄弟、礼敬一切长辈,「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除了父母、长辈要礼敬,还要礼敬谁?「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你看《弟子规》教你的,自始至终礼敬诸佛。

  还有「谨」,谨教什么?「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教你珍惜时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教你礼敬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也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叫会修了。你看到人会恭敬,看到书本乱扔,你的心已经不恭敬了,去哪里修道?一切皆恭敬,一切时皆在道中。中国从小对孩子的教育,那是成圣成贤的根基所在,几个人看得懂?不只对时间珍惜,不只对身体,其实一个人尊重自己的身体也是尊重别人。「冠必正,钮必结」,你衣服都不穿好,肚子都露出来,你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谁?也不尊重别人。

  你看,现在穿衣服都不知道怎么穿,像我们这个比较跟不上时代的,看到一些年轻人,说「你裤子没有穿好」,结果他说那个叫「流行」。没学《弟子规》的关系,谁错了?我错了。那种穿衣服的方法保证身体从小就搞坏了,只要风邪入侵就会破坏五脏六腑,而风邪最容易入侵的地方,在你的颈部后面督脉上有一个风府穴,督脉两旁这边凹进去有两个风池穴,所以你看冬天都围个围巾或穿个高领的。结果现在电视上都说「爱美不怕流鼻水」,错了,「身有伤,贻亲忧」。而且说实在的,什么叫爱美?什么叫美?几个人懂!

  什么叫美?是要让人见了以后内心很舒服,觉得对你很恭敬,觉得你看起来很庄严,让人家看了以后很舒服,那叫美。现在什么叫美?穿得那么少,走在外面很危险,我们的穿著引起别人什么念头?不是庄严,不是欢喜,是邪念,是危机!从小教孩子就穿那么少,都在引起他往后人生的危机,家长都没注意。穿衣服也是学问,这个再讲下去实在是太长了。衣服怎么洗?衣服怎么晾?衣服怎么晒?衣服怎么摺?孩子的细心、耐心、惜物的态度,都从生活点滴教起。现在这些统统没教,孩子长大了啥都不懂,啥也不珍惜,然后一下要让他变成「你要懂事一点,气死我了!」怎么变?只有在梦里可以变。要深入中国经典!

  有一部书非常的重要,叫《五种遗规》,这往后我们会印出来,到时候大家再好好来研究。真的,我拿著每一本古书都做希有难逢想,这不是刻意的,这是真实的。《五种遗规》是陈弘谋先生走过了几十个省份,他当大官,爱民如子,像在广西,他短短几年时间,办了一百多所学校。他是康熙时代的大臣,一百多年之后,新的官员去上任,非常的佩服、崇敬,说到陈弘谋先生一百多年前的政策,现在在当地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让他去当官的时候觉得非常的轻松,他很佩服陈弘谋先生。

  而陈弘谋先生把他一生看到最宝贵的人生智慧会集成这本《五种遗规》,有「养正遗规」,如何教孩子、有「训俗遗规」,如何移风易俗、有「养女遗规」,如何教一个好的女孩,让她能够当好太太、好妈妈,让她能够相夫教子,让她能够平天下;天下的太平与否,女人决定了大半。一个孩子胎教,六岁以前的教育扎得好,他这一辈子不可能会做出大错事,他这一辈子很有可能成为利益人群的善人,所以女人的教育影响著天下的安危。这样的话我从小到大没听过,这样的话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这样的真知灼见太少人能洞察明白,而陈弘谋先生一清二楚。这《五种遗规》要好好去研究,最重要先把「养正」、「训俗」、还有「养女」先研究好。

  我们明白到「学贵力行」,面对每句经文、每一个经本,我们要有难遭难逢、希有的态度去学习。刚刚我们也提到「礼敬诸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对一切物品的礼敬,你敬它三分它就还你三分,所以李师公的衣服穿了几十年,依然整洁庄严。你对你的胃很有爱心,不要暴饮暴食,它会不会回馈你?它会给你长命百岁,你不恭敬它,它三天两头就给你拉白布条抗议。对!对一切物要恭敬,这是「谨」的精神。「事勿忙,忙多错」,对事的恭敬,「勿畏难,勿轻略」,都是对事、对人的恭敬。

  再来「信」,是对自己言语的恭敬,言语一出要负责任。再来「亲仁」,对什么恭敬?对老师、对善友要恭敬。最后「余力学文」,对自己的学问要恭敬,你力行的态度就是对学问的恭敬;你不偷懒,能「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都是对学问的恭敬。所以整本《弟子规》在教你「礼敬诸佛」,在教你奉行「普贤十愿」,因为所有立身处世的大根大本都是一样的。《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成,完全掌握住了,在《论语.学而篇》说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抓到了。

  我到深圳是去年三月十五号,到的当天上了两个多小时的课,一开始底下坐了将近有三、四十个人,我看他们的表情都有一点纳闷「《弟子规》有什么好教的」?因为好多都是老修行,听经也都听了好多年,很多都是我的前辈,听得比我还久。第一堂课,从一开始很纳闷上到最后很惊讶,这些朋友来跟我讲,他说:蔡老师,我还没上《弟子规》以前,觉得我是大乘根性,善根深厚,但是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我什么都没做好。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啥都没做到好?前者状态好还是后者?前者是活得不明不白,后者叫开悟。什么叫开悟?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这些话语我们要时时放心上,修行才不会偏掉,才不会「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我每次打开师长的教诲,很多书本前面有一篇师长精辟的开示,那一段文章我当作是灌顶法,「升灌顶阶」。就是这一篇,把佛法的本质、把修行的核心、把修学的纲领都跟你讲得一清二楚,你再不领受,那不是当面错过了吗?这些重要的教诲要时时观照才行。隔天三月十六号当地的老师请我帮他们的幼儿园大班学生上一堂《弟子规》,我只好献丑,因为他们教学的经验也都很丰富,但是我们就做个交流。我一走进教室,对著一班的小朋友说「老师今天来给你们上《弟子规》」,所有的小朋友异口同声说「老师,《弟子规》我们都会了,我们都背起来了」。他的认知里面什么叫会?背起来叫会,跟真实学问差距可大了!慎於始,当他认知学问就是背起来,他一生的学问都是花拳绣腿,都是拿来记问之学。

  这些小孩在讲「老师,我们都会背了,我们都学过了」,边讲头都是往上扬,为什么往上扬?这个叫傲慢。你看,那个人都不看你的那个就是傲慢。这样叫傲慢,这样叫什么?这样叫自卑。现在当老师还要有几把刷子,不能被境转,我很严肃的告诉他们:诸位小朋友,我们学《弟子规》、学经典,最重要的目的,要做一个有道德之人。而什么叫有道德之人?中国文字含有人生的智慧,这个叫会意字,右边一个首先的「首」,左边一个「辵」部,这个「辵」字旁含有向前进行的意思,也就是实践的意思。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去实践、能做到,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有道德的人。

  很多道理你把它讲清楚,孩子受教的情况会很好,讲完以后我接著就跟他们讲,诸位小朋友,《弟子规》哪一句你做到了?小朋友开始想,「父母呼,应勿缓」,没做到;「父母命,行勿懒」,没做到;「父母教,须敬听」,没做到。你看,马上从傲慢变什么?孩子的习染不严重,很容易扭转,只要你的学问够好,他马上就转过来。不过大人就不一样了,我会了,你哪一句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没做到,「父母命,行勿懒」,没做到。为什么头低不下来?面子!现在我们台湾面子一斤的行情多少,我这次也带了不少钱来买,因为要成就学问,第一件事首先要把面子卖掉,面子卖不掉提不起「知耻近乎勇」,这个相当重要。

  接著我就一句一句跟学生讲,其中有一个孩子回去以后写日记,他在日记本上第一行写到「今天蔡老师给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只是背而已」。他把它写在日记本上的第一句,代表他的印象深刻,这样深刻的印象记多久?一辈子。你花的时间是十分钟,孩子的利益是一生,甚至於他这个态度又成就了他出世间的佛法,那是当生作佛,太重要了。

  这个孩子确实学得非常非常好,他的故事太多了,再讲下去,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他们大楼底下办活动,有很多的关,过几关就可以有奖品。其中有一关是摇呼拉圈,他摇的次数还差标准二三次,守关的长辈就说:没关系,才差二三个,来,我帮你打「ˇ」。你看,家长都在毁掉孩子的德行而不知道,觉得我很好心,错了!这个孩子马上把手收回来:一个人要诚信,「诈与妄,奚可焉」,我没有到不可以打「ˇ」。在没有老师的状况之下他能做到,这叫慎独的功夫。

  另外有一个学生学了以后,隔天站在她父母的房间门口,父母一走出来,这个小女生就鞠了一个躬「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因为昨天上了一句「晨则省,昏则定」。她的爸爸很惊讶,当天就打电话问幼儿园的老师昨天发生什么事了?孩子有教就有反应。这个家长的态度非常好,好在哪?时时了解孩子在学什么,这个叫亲师合作,配合。老师把《弟子规》教了,家长让孩子在家中也做《弟子规》,那个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幸好这个爸爸没有摸摸他女儿的头「女儿,你有什么不舒服吗?女儿,你是不是吃错药了?」现在很多的家长还觉得他自己很幽默,都把孩子搞乱了。孩子在力行德行的时候他还跟他半开玩笑,那不对的。孩子给你夹菜,你要怎么说?要怎么做?你可不要说「别那么麻烦,我自己来」;你要成全他的孝心,不然他去哪里学孝?要成全他的孝心,要督促他的孝心,要跟老师好好配合才是。这是学贵力行。

  再来,学之次序,知所先后不能乱,深入中国文化也要了解次序,而读书的方法、次第在我们《三字经》有提到。而这一本《三字经》已经流传了千年,数百年将近快千年,我们念没拿起来用,「为学者,必有初」,从哪里下手?「小学终,至四书」、「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读书的次第从《小学》开始扎起。《小学》是什么?可不是把他送到小学去读书。《小学》是一本书,宋朝朱熹朱夫子编的,就教孩子处世做人、洒扫应对进退之礼,教的都是德行教育、生活教育。

  其实这个《小学》的功夫往往都是在家庭里面扎根,而现在家庭教育失教了,必须有赖学校老师的重视来补这个家庭教育的空缺。这本《小学》我读过,南宋的文章,有很多的遣辞用句跟现在将近千年的时代社会不一样,我看的过程差不多只能看得懂七成。但是我边看边生起对清朝李毓秀李夫子的崇敬,因为在这本《小学》当中所提的所有重点所在,在《弟子规》当中统统抓到了,而且《弟子规》的纲领还是依据孔夫子那段话编出来,非常的有智慧。而《弟子规》是清朝的书籍,没有一句跟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都可以做得到。

  这本《小学》,最好的书籍就是《弟子规》,也难怪师长要这么样大力弘扬,它是修学的根基所在,所以我们现在从《弟子规》开始学习。《弟子规》学完,《弟子规》没有学完的时候,《弟子规》的教诲要重复讲,《弟子规》要变成你的家风、你的班风,一有机会点出来赶快再把经句拿出来,机会教育重复提醒,他就能领纳於心。而读诵,你可以在《弟子规》都背熟了以后,可以加《三字经》、《孝经》,然后《大学》、《中庸》、《四书》接著背,可以接下去背,但《弟子规》一定要重复宣讲。

  诸位朋友,一本《弟子规》可以教多久?我们的老师,我自己教了半年,一个礼拜一节课,一个月四节,我教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教到「出则弟」。当然你在教「出则弟」能不能把后面的抓过来?有呼应的当然可以抓。我们在深圳开家长课,现在课程已经经过一年的时间,跟家长上课目前上到什么?「谨」还没有上完。所以一本《弟子规》,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的素材,你先把《弟子规》教好。很多人都在那里担心,《弟子规》教完以后要教什么?还要教什么?你列一大堆书给我吧!先从第一步踏稳,不要太著急,读书学习的次第在古书当中都有。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也要紧记一句话,「依法不依人」,因为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定要依据经典,因为经典它是几百年几千年证实的真理;现在人说的话,很多是他自己的见解,都很有可能还要修正。这是学习的次序。

  再来,学习的方法,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诸位朋友,你这一辈子能够遇到这八个字,你都是有相当厚的善根,你这一生道业、学问能不能成就,这个方法太重要了。太多人闻到圣贤的正法,但是他的方法不对,一辈子很难得利益,学了一大堆,自己不得利、不受用,因为学杂了。「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件事,教要专,学当然要专,一经通一切经通,不能一下学一大堆经典,把脑筋都弄乱了,都不注重解行相应了,学的都是记问之学。

  一门,掌握圣学纲领的一部经,我们这一门就是《弟子规》。深入,如何深入?深入的方法,解行相应,我们刚刚说了,你真正全力以赴去力行、奉行,你做到第十条的时候很可能就触类旁通。「长时薰修」,薰修这个薰字,我们常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常常在圣教当中薰陶,不知不觉自己的气质就愈来愈好,薰;修是修正。知道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改正、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从这里开始调整起,这样就有下手之处。

  长时,修学应该如何修?长时是指能够相续不断,假如一天烦恼十二个小时,清净二个小时,这样会不会进步?就很难,这个长时是要能遇到境界正念提起。那如何能达到遇到境界正念提起的功夫?要能「读诵受持」,读诵是受持的前方便,你要对这些经文、教诲时时记在心上,境界一来,你就会突然提起来对治它。比方常常喜欢讲人家是非,每天早晚有服用《弟子规》,突然有一天要讲的时候,有一句经文像一道光芒一样照到你的嘴巴,「人有短,切莫揭」,突然要讲,把它吞下去,当你把它吞下去之后,你会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突破了自己。

  古代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古代人他的学问都不能三日不读书,请问我们现在多久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放下经本面目可憎,离开教室面目可憎,有的是还在读经就面目可憎,那就很惨了。要长时,「工夫到,滞塞通」。我们现在要求不多,早晚把《弟子规》读一遍,时间宝贵,在搭车、等车子,随手一本《格言别录》,随手一本《延寿药言》,随手一本《印光大师文钞》,随手一本好的经典文字,滴水穿石之功,每天累积每天累积。你看我在坐飞机的时候一定拿一本书在看,不敢浪费时间,因为我们不要让这一生的志向空过,不要虚发,「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这一辈子不想再做小人;你要听懂我这句话,以前都做小人。这是我们要先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因为态度决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才来改变态度,这个先后顺序可要搞清楚。

  很多人说「你等我有钱以后我就很会微笑了、你等我有钱以后我就去做善事了」,这种话你要会判断,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他态度不对,怎么可能会迈向成功?他态度不对,第一没学问,第二没有人和,没学问又没人和怎么把事情做起来?他当下不肯行善,说以后赚大钱我一定护持,我一定帮忙,当下没有善心,发了财以后突然变有善心?更不可能,因为当下没善心,一有钱以后更是挥霍、更是享乐,而且他这样的念头保证一生绝对不可能有成就。

  因为一个人财富的真因在哪?在财布施,努力只是缘,因缘具足才结果,他这一辈子都不种布施的因,空忙一场,还是没有结果。所以一个人不闻圣教很可怜,因为要如理如法去求才求得到。当你遇到这样的朋友要对他好一点,让他信任你,因为帮一个人容不容易?不容易,然后再把《了凡四训》送给他,让他了解经营人生如何成功,让他了解断恶修善才有美满的人生会发生。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