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9集)


   日期:2016/8/26 17: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中午好,大家好!上一次我们一起学习了韩愈先生的一篇文章「师说」。韩愈先生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榜样,他在那个年代,文化也是比较危急,他能够义无反顾,舍我其谁,大力弘扬经典、古文。所以宋朝的苏轼先生赞叹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在唐朝,是我们文化承先启后的一个关键的读书人。那文中也提出来,一个老师他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我们一看到这个句子,当父母的人说,我不是老师,这不是讲我。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得要把君亲师的精神都能落实。君是领导,以身作则;师是文化的承传、引导、教导,长善救失,这个是师的精神。所以当父母的也要做到君亲师。那当老师的人,他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是我们教学者自己没有做到,才会效果不好。我们历代圣贤,像我们孔老夫子,他真做到了,他的风范可以教化两千五百六十一年,今年是两千五百六十一年了。

  而这个「师说」里面也是提到,我们人生不可能没有迷惑,有了迷惑就应该就教於懂的人。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要因为这个人比我们年轻,或者这个人比我们地位低,我们就觉得问他很耻辱。所以文中有说,「是故无贵、无贱」,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现在大家脑海里只有今天要考的东西,是不?我们上次上完,应该回去把它读两遍。读了两遍,这最重要的句子应该就比较印象深刻了,因为往往最重要的句子读起来都特别顺。所以要主动的去就教。而就教当中,能得多大的利益,其实不是圣贤人决定的,不是经典决定的,不是老师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诚敬的心,真诚恭敬的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中庸》里面说,「至诚如神」,至诚感通。

  我们看到《德育古鉴》两百四十二页,至诚的心可以跟天地万物相感应,我们看两百四十二页。「王沂公曾」,这是宋朝的贤相。他的父亲,「其父见字纸遗坠」。以前,纸非常的稀有,纸都是拿来印千古文章,所以古代特别重视惜字纸,一看到纸上面有字就觉得要非常的恭敬,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所以他的父亲看到这些字纸在地上,「必掇拾」,把它捡起来。「以香汤洗而烧之」,很恭敬的用香汤洗一洗,然后再拿去焚烧。看是一个小的动作,但是却代表著他对圣贤人教诲的那分诚敬的心。「一夕」,一天晚上,「梦至圣拊其背曰」,孔子到他梦里,拍拍他的背。「汝何敬重吾字纸之勤耶」,你这么重视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的教诲。「恨汝老矣」,你年纪大了,现在再开始读书可能晚一点了,「无可成就」。「当令曾参来生汝家」,我让我的学生曾参,这是宗圣,传《孝经》的宗圣,来生汝家,「显大门户」。

  因为他恭敬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福分,福田靠心耕。来,我们复习一下,心田大分哪三种?恩田、悲田、敬田。这个是至诚恭敬孔老夫子,恭敬圣贤。显大门户,就是他们家有大福报了。所以,所谓「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甚至是「子孙保之」。有福的人他后代子孙都很有福报,还一直祭祀他。我们在古圣先王当中,大舜,他孝道圆满,孔子就赞叹他「子孙保之」,果不其然,四千多年之后,他的子孙都还在祭祀著大舜。我们了解到,古月胡,耳东陈,傅、虞、田姓、姚姓,这些都是大舜的后代。您的尊姓在黑板上的请举手。来,我们掌声欢迎这大舜的后代。传了四千多年,他子孙都还很兴盛。「大德者,必得其禄」,而且还「子孙保之」。

  所以《大学》里面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不只是你经营事业你能够感来很好的员工、下属,是用德行感,连子孙都是感应来的。所以《了凡四训》说到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你没有德的,一生就是败家子。我们前不久才一起学习「训俭示康」,一个人很吝啬,生的都是败家子。鄙啬之人,「鄙啬之极,必生奢男」。为什么一个人很吝啬会生败家子?因为一个人有钱又吝啬,就积财伤道,旁边很多很苦的人都饿得不行,饿死了,他视若无睹,人的良心被盖起来了,人的德就折掉了。所以有德是念恩,有慈悲心、恭敬心。反过来,恩将仇报,没有慈悲心,不恭敬,就是损德了。所以子孙也是靠德行来感得的。

  有没有跟大家讲过「求子三要」?没有是不是?那这个就严重了,很重要的。求子三要,承先启后,要求个好儿子是有方法的,求个好子孙。「敦伦积德,以立福基」。其实我们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这些留名青史的圣贤,他的后代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不衰,那就是因为他自己真正落实伦常,积了很厚的德,所感召来的。另外他也留下了好的榜样给后代学习了。第二,「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有朋友看到这三条说,我来不及了,孩子都大了。学东西不要只为自己,是吧?一看到这个,还有人还没生,赶紧去告诉他们。这一念心,你跟你的后代就有福了。人没福就是只想到自己才没福。我们有朋友,他孩子比较大了,他才认识这个,走到哪,跟人家讲《弟子规》讲到哪。连剪头发,人家在给他剪头发,他就给她讲《弟子规》。结果这个剪头发的还怀孕,听他一讲,开始给小朋友听《弟子规》的读诵。后来听说,这个小姐说到,孩子生出来挺乖的。那请问,他有没有功德?有,他尽心尽力,这个就是圆满。量大福大。

  第二点,这个也很重要,「保身节欲」。这一点现代的人比较不懂,现在都相信西方的说法。其实人体它这个健康,人体它是协调的,它是很微妙的,在东方来讲叫做小宇宙,人体就是小宇宙,非常的精密。所以男子的精气,跟女子结合之后,它是可以变成一个人体。所以它不是只有分析,只有蛋白质,只有什么东西而已,那个看得太浅了。所以我们现在都学这些东西,健康教育就是这么教,那个都没关系,就非常的纵欲。很多没结婚的青少年都不懂,结果就因为不珍惜精气,整个人身体垮掉。讲这个我比较不在行,大家去看彭鑫博士,他举的几个个案。说一个二十出头的学生,看起来就像一个老头一样,都有点秃头了,身体非常不好,他就是不懂得养精蓄锐,消耗精气,从十几岁就开始了。所以说实在的,这些道理不懂,第一个,男人几乎找不到寿终正寝的,统统都是夭折。我不是说大家,我是说假如不懂。第二个,生不出真正健康的后代。所以这里提的非常重要,保身节欲,先把身体调健康,才能给孩子好的基础。夫妻都是一样,不要身体不好急著要怀孕,要先把身体调好。保身节欲,以培先天。

  第三,「胎幼善教」。所以诸位学长们,胎教前面还有两个重点,有没有?先有好的德行来感应好的后代,再来还要注意先天,夫妻要把身体给弄好。再来是胎教,还有三岁以前的教育,一千天左右。那孩子一生出来,大家应该都看过,刚出来的孩子那个水汪汪的眼睛,看什么好像都很敏锐。他虽然不会讲话,他都在学习了。所以这个时候母亲的风范就很重要,他跟母亲特别亲密,包含家里的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在观摩,他都在效法。所以真正仁慈的父母、长辈一定给孩子做出好榜样来。这三年的根基一扎牢,哪怕社会风气不好,他也不容易随波逐流,因为他根基立得稳。

  所以现在很多人很担心小孩教育,然后就开始打听,哪里有什么学校,急得半死,好像没有一个好学校他孩子就没救了。大家想想这个逻辑对不对?影响孩子最大的,第一个是家庭!我们现在有时候思考,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现在社会风气不好,还是有很多孩子教得好,为什么?他父母的身教很好。而且说实在的,今天我们在那里非常的担忧、慌张,能找到好学校吗?人一惊慌的时候,判断力都不够,他抉择就会下错;反而心很笃定、很诚敬的时候,好的缘都会来。可以认同!这种情况,在所有人生的抉择里面都可以体会得到。比方选书,你心很静了,有判断力去选好书来看,去选好的朋友来交,很慌张的时候就会选择错了。比方说选对象,我们闽南话说,「拣拣拣,去拣到卖龙眼的」,你很慌张就乱选了。所以很急躁决定的事,后悔的非常多。反而人能够定得下来,诚心,从自己给孩子做榜样。发一个心愿,一定要把我的孩子教成圣贤人,来为往圣继绝学,为社会出力,这一念心就是福报,大福报,可能孩子很多好的缘分就慢慢接上。所有的缘分都是人自己的心去感来的。

  所以我们看到王曾先生他的父亲,诚心、恭敬心感来他们家族的兴盛。「果生沂公,因名曾。状元名相」,考上状元又是名相。

  所以,接著文中讲到,「此事,文昌惜字文」,文昌帝君的「惜字文」,「特引劝谕」,特别强调这个惜字纸。「中复载泸州杨百行,坐经文而举家害癞」。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杨百行居然坐在经书上面,结果举家都害了癞病。我们要了解,圣贤人都是因为经典的教诲才成就他的道德学问,进而利益百姓,所以经是圣贤的母亲,怎么可以不尊重?圣贤由经典的教诲而来。所以我们看到经典就像看到圣贤一样的恭敬。「昌郡鲜于坤,残《孟子》而全家灭亡」,不尊重《孟子》这一书,感来不好的果报。「杨全善,埋字纸而五世登科」,他们家这种珍惜字纸、珍惜文化的态度,后代五世都考上进士。「李子林,葬字纸而一生显官。虽不及细详事实,大略皆昭昭果报云」,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好,接著我们看下一个故事。讲到,「宋淳佑中,南昌先圣庙」,南昌这一个地方的孔子庙,「倾圮」。「知县李纯仁作新庙於县南」,这个庙已经旧了,就盖了一个新庙在县城南方。「往移夫子圣像」,要去把夫子的像移到新庙里面来。「十余人举之不动」,圣像比较重,举不动。「一士子在旁戏曰」,这个士子是指读书人,在旁开玩笑,说「是之谓重泥」。因为夫子是字仲尼,他拿夫子开玩笑,讲了这种话。结果这个县官当然是非常的严肃,「李令」,李县长,「正色责之」。这一个读书人自己也觉得不妥当,「其士惶恐而退」。「至夜」,到了晚上,「忽被阴司追至一官府」,被当官的追到官府里面去了。「曰:汝何敢慢侮先圣,决杖二十」,打他二十大板。「及觉,如痴人,自是便不识一字」。这个是对至圣先师孔子无礼,有损他的福分。所以诚敬能得大利益。轻慢、轻浮,甚至於是毁谤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那得的果报也就很不好了。在很多记载当中,都有对经典非常恭敬,常常礼拜经典,最后智慧大开的例子,也很多。

  所以我们学习一定从真实心中去求。至诚恭敬一定可以跟圣贤人,所谓「神交古人」,圣贤人冥冥当中都会保佑我们。而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榜样就是孔老夫子,我们学儒就学孔子。这句话我们好像第一节课就跟大家共勉之了,是吧?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应该这句话听到要很亲切才对。假如马上觉得很亲切,代表这句话从第一节课就放在心上,是不?不只放在心上,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想,孔子会怎么做?那这个时候整个心境就不一样了。我要学孔子,这句话应该怎么讲?这件事应该怎么做?我们真的有这个心境,三个月保证学问提升一大半,绝对旁边人都会觉得,你最近不大一样,有这种君子之风。你们好像不大相信?保证有!为什么?因为标准是圣人,再怎么差也有君子之风,是吧?但是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时时都以夫子为榜样。所以夫子的学习、夫子的教学、夫子承传文化的行持,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现在要学习传统文化,要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把夫子这些榜样印在心上,拳拳服膺在心上,好好效法。

  那夫子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教学的、是如何承传文化的?我们接著翻到第七页,我们以《论语》里面的经句来体会夫子的这些风范。我们谈的是「论学习」,我们要弘扬文化,要教导我们的孩子以后有学问、有智慧、有道德,那首先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出好学的榜样出来。我们自己要是好学生,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才会是好学生。我们看到第一句,这个编排是依《论语》的整个顺序,从第一篇开始编起。第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虽然是短短的一句经文,但这句经文其实都包含著整个学习的精神、学习的次序,都在其中了。我们看这每一个字都很有含义的。第一个字,『学而时习之』,整部《论语》从「学」开始谈起。其实人只要学习了,他就能有智慧了,他有了智慧他就能够利己,又能够利人,那他这一生就会活得很有价值了,这个就是学习的目的。我们从幼儿园、从小学一直这样在学校读书,我们了不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没有读经典,我们读书读了十几年,读书志在考试,是不?就是写在考卷上而已,那个是学习的枝末了。真正学习,就像《大学》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能明德,明德就是《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能明明德,就是恢复自己的本善,这个就是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恢复了本善就成就自己的智慧了,在明明德,这是学的目的。自己觉悟了,进而「在亲民」,这个叫觉他。自觉觉他,这是人生的意义。把自己的觉悟,跟觉悟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尽心尽力、圆满,叫「止於至善」。

  所以读经典很好,一句话你人生就清清楚楚了。我以前还没开始读经,光是想这个人生要干嘛都不知道想了多少时间,就是没想明白过。所以读经太重要了,这是古圣先贤的智慧跟人生的经验。孔子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一整天没吃饭。「终夜不寝」,整个晚上没睡觉。「以思」,就在那里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结果想啊想啊,还是没想明白。「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个学其实就是打开经典,从古圣先贤的教诲当中就能得到很多人生的启发。所以我们的人生,以我个人来讲,活了二十多年,糊里糊涂,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终於打开经典,得到老祖宗的慈悲、恩泽,才慢慢把方向搞明白。所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不读经,人生真的是浑浑噩噩,迷迷糊糊,甚至於是是非、善恶、邪正都分不清楚。

  所以我们了解到,学习是觉悟,学习是有智慧之后能去帮助人,是恢复我们的本善、德能跟智慧。所以《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开头就说了,我们人生的目标出来了。很重要一点,认识自己了,「我是有本善的」,人真正清楚这个真相,他就不会没信心了。在我求学的过程当中,我感觉遇到有信心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比较没信心,比较消极。所谓的那些有信心的,其实仔细一想,叫狂妄、自大。而且在这个时代,人喜欢攀比,比来比去。人家那个头发这么黑,我有点黄;人家那个眼睛这么大,我这么小;人家那是双眼皮,我是单眼皮;人家身高一百七十六,我身高才一百六;人家是大学毕业,我才怎么样;人家先生赚钱赚这么多,我先生赚那么少。全部比来比去,你说还有谁有信心?都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所以我们把信心交给谁了?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你们交给谁了。

  人一没有信心,遇到什么事情很容易气馁、很容易退缩。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打败我们,只有一个人会打败我们。自己的消极,自己的这个没信心,不知道耗了我们多少时间跟精力。你假如有信心,「好,做!」哪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否定自己?我现在说起来是挺轻松的,其实我以前也是很没信心。常常还要去问别人,问同学,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同学看看我,你是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大家想一想,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听真的,心脏要不错,不然听一听,心脏跳得太厉害,不行。有时候我们活著活著,喜欢听假的,不喜欢听真的;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实话。

  然后,同学还有拿那个心理测验给我做。做完成绩出来,你得五十分,你的个性很像老虎型的;你得七十分,你的个性很像无尾熊型的;还有说你个性很像孔雀型的。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一个心理测验说,你的个性很像大犀鸟型的?结果做完测验,拿著这个结果,很高兴跑去跟朋友讲,我个性很像孔雀、很像无尾熊。大家从这里去思考一下,人没有祖宗圣贤的经典会活成什么样子?会活得像畜生都可以高兴半天。没有一个效法的对象,居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跟畜生比得高高兴兴的。所以经典是开慧眼,不然真的人类是愈活愈倒退。

  我比较幸运在哪?我是读经了以后才去师范学院读书,哪一些恰不恰当我能判断。假如是高中毕业上来读大学的,他们就不一定能判断出来了。因为现在的风气叫外国的月亮比较圆,都是新的理论来了。结果我一看,把我吓坏了,那个理论从哪里来的?拿狗做实验、拿猫做实验、拿老鼠做实验。做出来的结果写成一个理论,拿来教谁?人。请问大家,会教成什么?教成狗,是吧?教成狗不错了,为什么?你是拿狗的目标来教,他一不小心,就狗都不如了,是不是?你拿圣人的标准,他最起码还像个贤或君子,你拿狗?所以大家这么一思考,现在的孩子不孝父母,行为这么叛逆,知道问题在哪?你拿的理论是狗跟猫的实验教他,又没有拿《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那怪不得孩子。所以,我们是抱著报恩的心来读经。没有古圣先贤的经典,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活成什么样子了,甚至於还有没有活著都是个大问号了。不懂道理把福都给折掉了。

  所以,「学」,《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三才者,天地人」,要学著成就德行,就像天地一样的无私、奉献。大学之道就是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以前读书人思考都是怎么样利益天下,那学起来心胸、格局都不相同。我们现在一学,「我的分数要多少分」,愈学那个心胸都小了。所以,我们在学校教书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学是要学做圣贤、学做三才,学得可以让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说,「志向这么高远。」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是他有没有遇经典。我们自己想一想,假如我们六岁就开始读经了,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些教诲?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OK?真的,我们二十几岁,一真的有师长讲解了,「这么好的东西」,哪有人不接受的?

  而《三字经》也告诉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我们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染上了习气,染上了很多的欲望,慢慢德行就开始退了。曾经我们问大学生,你是大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他们说小学。学应该是愈学愈有德行,怎么愈学愈后退了?孔子是榜样,「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才是对的,这学对了。我们看现在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还有十几岁的初中生,来学习。他们假如把孔夫子一生的智慧在这个时候就好好扎根,那不得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这个话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我都五十了,都六十了」?你看,人这个自卑的心、消极的念头常常都会冒出来。所以这个学从那里下手?从起心动念,从根本修,时时保持正念,保持积极。我六十了,好,有开始都不会太晚。而且保证你用功,以后历史都会写下来。「若梁灏」,《三字经》讲的,「八十二」,他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对大廷,魁多士」,你看一个八十二岁的长者站在朝廷当中,人家对他肃然起敬,他树立榜样,百折不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之前在广州,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上课四十五天。有两位贤伉俪,都七十几岁了,是一个企业的创始人,那企业还经营得非常好,员工都有六千多人。两个老人坐在第一排,在那里四十五天,目不转睛的学习。听说后面看到他们两个的背影都不敢打瞌睡,都觉得惭愧、汗颜。老人还一起扫地、洗碗,都是冲在前面,不落人后,教化了所有这些晚辈。所以现在这种传统文化班都是三代同堂,老中青一起学。老者带动所有的晚辈,那年轻人学也很好,刺激我们这些中年人。所以确确实实有开始都不会晚,而且只要自己真正下决心,用心,自己会有成就,也会启发很多晚辈跟有缘的人。

  那《三字经》告诉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我们就很清楚,学习最重要的,去掉习性。俗话讲的「拨云见日」,这个日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本善、明德,它是被这一些陋习给障碍住了。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放下习性。很多人对这个学习会觉得,学很多,愈多愈好。《弟子规》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愈学愈傲慢,好为人师,就不得学习的利益了。所以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学习是放下的过程。你说,学习要仁慈?没错,一个人自私自利放不下,他能仁慈吗?所以要放下自私自利,仁慈心自然就生起来了;放下虚伪,真诚心就现前了;放下傲慢,平等心现前了;放下染著,清净心现前。一个人欲望很多,贪求一大堆,每天都困在这些欲望里面,他怎么可能会有智慧?「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一个人一直在追求欲望,就好像吸白粉一样,都有点中毒了,有点魂不守舍。只要是要去满足欲望了,精神百倍;只要没有办法满足,就快不行了。

  所以我们从《三字经》了解到,「苟不教,性乃迁」,去掉习性。《大学》也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一段话都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本、什么是末。齐家是治国的本,我们自己家庭都乱七八糟了,怎么去利益社会?「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又是齐家的本。什么是修身的本?「诚意、正心」。一个人怎么诚意正心?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所以我们看,这个经典一对照,都明白,学习的重点在哪?革除物欲、革除习气。把这个贪著的心,把这个瞋恚的心,要把它收回来,变成诚意正心。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的心都被这些外在的欲望所迷惑了,现在收回来,找回我们的诚意正心,我们的本善,这个是学习。

  而这个学,学经典。而学习的次序,第一个,首先要有信心,相信经典,相信自己。有朋友就讲,我是很相信经典,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每一个人都有他一套逻辑,不过好像不是很合逻辑。大家再想一想,「我相信经典,我不相信自己」。《大学》打开,第一句话是什么?「在明明德」,你说你相信明明德,然后不相信自己。《三字经》一打开来,「人之初,性本善」,你说你相信《三字经》,不相信自己。所以我们在这个学习的道路当中,有一个态度非常重要,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随顺自己的想法。随顺自己想法了,那我们本来就没有智慧,再顺著自己,不就是不进则退了吗?上一节课我们好像有找来垃圾车,是吧?是不是把以前错误的想法统统打包了?难怪大家这个礼拜气色很不错,人烦恼少了,身心愉悦,烦恼轻,智慧长。所以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这个学就是相信圣贤人的教诲,进而去学习他们的教诲,就是深入经典,信解都在这个学字当中了。

  接著,『时习之』。这个「习」字,我们一开始讲到,学习是学觉悟,是学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我们就很清楚,这是学习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要朝著这个目标过去,它有一个路径、道路,才能走过去。所以这个习字就是路径,就是道路。这个习字就是实践,效法经典,效法圣贤,学一句做一句,这个叫习。大家看这个「习」字,上面是个羽毛,下面是个白。因为那个鸟,小鸟学飞,它首先得要拍拍翅膀,翅膀一张开来,肚子就露出来了,白白的毛。所以就强调学的东西一定要去实践才行,这个是习字。而这个实践,实践在哪里?实践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人有这样很正确的学习态度,他每学一句,他会去思惟,我在工作当中应该怎么用?我在生活、我在处世的时候应该怎么落实?他不会学是学,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假如没有这个正确的认知,愈学愈执著,他不会活用。

  比方说,「居有常,业无变」,那我们想到这一句话,在家庭怎么落实?在工作怎么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怎么去落实?其实人假如没有常,他的心是定不下来的,他生活没有规律,乱七八糟的。心都定不下来了,家业跟事业能好吗?不可能。一个人很有规律了,心定下来了,他才有智慧,他才能从容去处理他家庭、事业上的问题。这个常,含义就很广泛了。比方,一个人健康,要不要常?现在太极拳、八段锦,很多健身的方法,我敢跟大家保证,每一个人最少可能懂两到三种以上,还有懂十几种的,可是身体还是不好。为什么?常!这些健身也好,学问也好,要真得利益,他一定要有恒心。包含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你没恒心没法教,做没两下,父母原形毕露,没有常,教不了。甚至於「置冠服,有定位」,这也是常。没有这些常,没有这些规矩,人随时随地都是慌张的,心是乱的,成不了气候。那我们这个常字很重要。

  我们晚上十点睡觉,早上四、五点起床,常,孩子就学到好习惯了。这些生活的好习惯,真正给了孩子不知道帮他省了多少医药费。生活没有常、没有规矩,吃再多营养食品都没用。现在营养食品可多了,生活不正常,肠胃都不吸收,那叫浪费国家粮食。我讲得有点心虚了。要把经络调好,多运动,经络一通畅,气血就好,吸收也会好。所以每一句我们学的时候,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大家觉得我最近气色怎么样?我最近比较乖,每天都运动。

  好,这个是习字。所以学问重在力行,能力行一条就得一条的利益。纵使读了一百本经典,都没有落实,毫无利益,而且还有害处,「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有一个比喻讲,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洒宇宙。这个意思,真龙是什么?德。一个人真正把,比方说,他听到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从此以后,对自己要忠,对别人要忠,对一切人要宽恕,要体恤,要如其心,设身处地。请问大家,这一句教诲对他的人生会有多大的利益?不只他的德行会一直上去,他身边的人都会被他感动,「这么体恤,这么尽心尽力帮助我们」。这个叫得一滴水。这一句经句化成了他的存心了,从此以后,都是忠恕待人,遍洒世界、遍洒宇宙。泥龙,用泥做的龙,泥龙终日泡水中,好像很多水很好,经典很多很好。请问泥龙泡在水上会怎么样?那就化掉了。它没有办法给世间降甘露,因为泥龙,叫自身都难保了。为什么?它被自己的习气都困住了,它怎么去帮助别人?所以这个习字对於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再来,还有一个学习的关键点,就是这个「时」字。我们有去实践了,请问实践多少?请问保持多久?学了,可是进进退退,还是很难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中庸》里面开头第一段就说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的起心动念,这个心念能够时时依教奉行,照圣贤的教诲去做,那他不只能保持他的学问,他还能提升他的学问。但是,假如不能够时时保持,那我们就很熟悉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这个进退,我们自己学习的力量能不能抵得过后退的力量?一个人在学不代表在进步,只是可能退步得不严重,是不?要想进步,那得要加紧用功,得要下决心。比方,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一天起多少个念头?算不清楚了,有没有人去计算过?没有。打个比喻,比方一天十万个念头,当然不止了,比喻,OK?请问大家,好的念头占多少?有没有占一半?假如没有,我们虽然在跑步,还是在往后退,只是退得比较慢而已。以前退得快,现在退得慢。要时时保持到正的念头超过不好的念头,慢慢到几乎快没有不好的念头了,那学问快成就了。所以这个时字就是一个重点,我们得要保持。

  这个保持,当然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正念现前,邪念自然它就污染不上。所以,圣狂之分就是在这个一念之间,保持好自己的正念。其实这个道理我们懂不懂?知道,好像还是不容易。又想到,古圣先贤讲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个是几百年前的圣贤人说的,那我们学习叫学贵自知,我们有自知之明才好学,不自欺。我们现在多久不读书面目可憎?所以我们清楚这个情况,书一放下就面目可憎了。所以清楚我们自己的状况,那绝对要精进不懈怠,才能保持。而且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胡思乱想,一有空,马上经典拿出来读诵,愈读愈熟,烙在脑海里、心里,一遇到情况,马上可以提起正念,这个都要靠下功夫。「读诵受持」,这个待会儿都会讲到,孔子的学习的经句都有。这个时候时时能提得起来,才能演得出来、做得出来,「为人演说」。所以我们彼此共勉,精进听经、读经,都不浪费时间。

  工作是不是学习?不能说读经才是学习,工作不是学习,那不行,那又变成一个执著了,「打开经典才叫学习,跟人家讲话真浪费时间」。那你愈学愈孤僻,愈学愈清高,愈学愈傲慢,那不行了。遇到人、遇到事情就是在勘验我们学得怎么样,学的东西能不能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工作也是用功。生活,在家庭、在跟亲朋好友相处,统统是在用功,功夫才会不断。不然我们一学习执著了,一定要听经、读经才是学习,一边在跟人家讲话,人在魂不在,都在那里想,「真是的,话这么多,浪费我听经的时间」。那我们的真诚在哪里?当下很真诚跟他谈,马上可以感觉到他的需要,赶紧把《论语》、把《弟子规》介绍给他。多把经典介绍给人,得聪明智慧。不然愈学,执著愈多,智慧开不了。所以这个时就是时时保持正念,时时保持在学习的状态。您假如睡觉的时候也在读经,Congratulation!恭喜你,你的状态不错,这是学问得力的表现。

  而这个时时保持,在《中庸》里面很强调一个态度,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实为什么一个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因为都没有人看到,就开始就松懈了,袜子该怎么,习性全出来了。所以慎独才是真功夫。任何人都没有看到我们,我们完全依照经典做。但是假如学成,有人在的时候是一个样子,没人在的是另外一个样子,那就愈学愈虚伪了,就变伪君子了。告诉大家,你假如给一个人说,你是伪君子,他会不会承认?他说你才伪君子。所以学习也有误区,学到最后都学个样子给人家看,那就不妥当了。

  所以在《论语》里面讲到,「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个是学生问孔子,读书人怎么样「在邦必达,在家必达」?结果孔子就反问学生,那你觉得什么叫达?结果学生回答,他在家乡里面人家都知道他,在这个国度当中人家都知道他。孔子说,你这个不叫达,这个叫有名气,叫闻,不叫达。那学生接著讲了,夫子,什么才叫达?「质直而好义」,所以从这些教诲我们就感觉得到,学习不从心地上去观照,很难真正得到真实的学问,「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我们看到,质直,其实就是他的本质非常的正直、诚恳,而且处世时时都是道义的存心,质直而好义。那这个义,五伦十义,他一定会尽心尽力他的本分,有情义、有恩义、有道义。察言而观色,他很通达人情,这样他才懂得怎么去安慰人、怎么样去引导人,他体恤人情,才好跟人家引导,跟人家讲道理。他假如不通达人情,哪怕他懂很多,都跟人家格格不入。而且跟人相处,虑以下人就是能下人,非常谦虚恭敬。就像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温良就是正直,有道义,恭敬待人,谦卑待人。

  所以,没有夫子讲这些话,可能学生对很多道理都还没有办法很深入。因为人还是比较容易看表面,「这个人名气很大」。所以接著夫子讲到,「色取仁」,这个色就是他的外表,他很刻意的表现出我是仁慈之人,给人家看。其实他私底下的行为是跟仁慈相违背的行为。比方,今天一个人在做公益事业,做公益事业好不好?大家放心,我的问题不会太难。你看,做公益事业,在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一接到电话,非常客气,对人非常亲切,有问必答,有什么需要他尽心尽力去帮忙;电话一放下,跟同仁吵架。真有。那你说他在道中吗?不在道中了。好像演给别人看的都很好,自己关起门来不能看。我们比方说恕道,恕道是夫子处世重要的指导,要有恕道。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跟朋友亲得不得了,然后兄弟姐妹他理都不理,你说兄弟姐妹受不受得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家庭是这样,推而广之,在一个单位里面,你对外面的人那么好,对里面的人这么不好,谁受得了?色取仁而行违。

  可是麻烦麻烦在哪里?他还不承认,「居之不疑」,「我挺好的,你看我多热心」。所以我们学得怎么样不要问外面的人,不准。问谁?问自己,那是有功夫的人才问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问最近的人,身边最近的人,有结婚的问另外一半最准。学了之后,人家有没有愈来愈欢喜就知道了。还是愈学人家愈不认同,那可能就不妥当了。

  好,所以这个时时保持,我们得在一切时,甚至对一切人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态度。《大学》讲的,「诚於中,形於外」。这个「学而时习之」还没讲完,我们下一节课继续跟大家再来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