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恭迎龙树菩萨圣诞日


   日期:2016/8/26 10: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农历七月二十四日,龙树菩萨圣诞!

  龙树菩萨是释迦佛在诸多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的登地菩萨。请大家戒杀、放生、吃素、诵经、持咒、供灯等,广作功德,并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愿众生能远离一切天灾人祸!愿世界和平安宁!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龙树菩萨 是大乘佛教的创始先导,他在佛陀灭后七百年,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并且创立了中观学,非常准确地阐发了佛陀的缘起思想,沿着龙树菩萨的中观般若思想,大乘佛教建立了起来。因而被称为“佛陀第二”;他论著极为丰富,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故被誉为“千部论师”;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介绍到中国后产生空前影响,被后来的中国大乘八宗奉为“八宗共祖”。

  龙树菩萨的传奇

  千部论主

  佛陀第二

  八宗之祖

  领悟了觉性后其他都一文不值

  酒有三十五失

  (龙树菩萨形象十分特殊,较易识别。他头顶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征,头部周围有龙头,7个或9个不定,身披袈裟,两手结说法印,游戏坐姿,身旁有滤水壶,有时置有经书。在西藏寺庙,龙树常和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功德光、释迦光一起供奉。这一组神像称为"六严二圣"。)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梵文是Nagarjuna,他的母亲在树下生他,因名周那(arjuna),周那是树的意思;他的师傅是大龙菩萨,他的成道与龙族有关,所以号为龙树。同时可能因为阿周那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里般度五兄弟之一,他最为勇猛,所以玄奘又译为"龙猛"。**译为"龙成",因为arjuna的字根ar是"成"的意思。

  龙树菩萨的出世在佛经《摩诃摩耶经》和《入楞伽经》第八卷中有授记。《摩诃摩耶经》卷下说:"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竟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 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入楞伽经》第八卷中记载:大慧菩萨白佛言:"佛灭度后,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欢喜地,为人说法,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

  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 《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中有记载,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年的鸠摩罗什翻译的。据说,龙树出生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温达拉巴地区的一个婆罗门家族,很早就以学说卓著,精通婆罗门教而闻名。有一次他和三个亲友一起,学成隐身术,屡次潜入后宫,侵犯美女,使宫女怀孕了,王室人员就用沙子铺在大门口地上,并埋伏了许多卫士,他们的身体虽不被人发现,但有足迹留在沙子上,兵士就挥刀斩去,有三个人被杀死了,龙树藏在国王身边,逃出了王宫,这件事促使他出家。出家后的龙树,由于他的聪明才智,据说他三个月就诗读完了佛教的三藏,为了求得更深的佛法,他开始了艰辛的长途旅行。不久,他到达喜玛拉雅山中的一座佛塔边,一名老比丘传给他大乘经典,这比他以前所依的一切有部的理论大大深入了,但他仍不满足。我们从他出家时到山里的佛塔受戒,以及受学于佛塔老比丘,可以看出,龙树是与大众系中有大乘思想的人及教义息息相通的,因为有一种说法是大众系就有能是以护卫佛塔的一批信徒组织起来的。

  不久,龙树在大龙菩萨的引导下,来到龙宫,阅读诸方等大乘深奥经典,得无量妙法,三个月后,通解甚多,深入无生,二忍具足。这时龙树就已经达到决定的觉悟了,为了记念引导他的大龙菩萨,他就称名龙树了。在龙宫中,龙树还诵读了《华严经》,日本人安澄在《中论疏记》中引《华严传》中的话说:"大乘经多是文殊结集,佛既涅般,诸圣随隐,邪兴,无大乘器,故摄《华严》等大乘教法,置在龙宫六百年,龙树入海诵之传世。" 由此可见大乘佛经的结集,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一个非常艰辛的求索追求的过程,条件成熟后,龙树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就兴起了,担负了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龙树得道后,就回到南印度弘扬佛教,那里的国王排斥佛教,龙树就应征成为国王的将军,在很短时内就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国王大喜,就问他是什幺人,龙树说是"全知者"。龙树还用神通使国王看到天上正在作战的神祗和恶魔。国王及婆罗门因此皈依了佛教。佛教在南印度也就得到了弘扬。

  又有婆罗门妒忌龙树,要求斗法,他以法术化了一个大池,自己坐到池中的莲华上,并斥责龙树。龙树化了一六牙白象,坐在其上,用象鼻把婆罗门拋在地下,使他折服。

  关于龙树的死,有的说他为国王做长生药,太子想早点继承王位,就向龙树乞讨他的头,于是龙树就自杀了。又有的说龙树是在小乘佛教学者及婆罗门的重重逼迫下,自行坐化的。可见龙树的一生是充满波折和艰辛的,他的思想传播与政治也不断产生冲突,而且与当时社会上的其它思潮更是格格不入,产生了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如此强烈,以至达到性命相争的地步。龙树就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弘扬和发展他的大乘中观理论,推动大乘佛教发展的。

  龙树菩萨的千部论主

  龙树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保留到现在,收集在《大藏经》中的就有19种。在藏文译本中,龙树的著作有一百一十八种之多,其中许多是关于密教的,而龙树著作的藏文译本与汉文译本重复的只有十一种。龙树有六种显教方面的著作很为人重视,被称为"六如理聚",它们是:《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迥诤论》、《广破论》、《宝 论》(即《宝行王正论》,尼泊尔还藏有梵本,1934年,被西方人发现,印了出来。)龙树的藏文著作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赞颂,有18种,一类是密教解释,有51种,一类是显教解释及杂着,有48种。龙树的著作收集在大藏经中的约有19部,这些著作又可分为宗论部、释经部、集经部、颂赞部。

  宗论部有

  《中论》四卷 鸠摩罗什译

  《十二门论》一卷 鸠摩罗什译

  《顺中论义入般若法门》二卷 无着菩萨释 元魏 般若流支译

  《大乘破有论》一卷 宋施护译

  《大乘二十颂论》一卷 宋施护译

  《六十颂如理论》一卷 宋施护译

  《壹输卢迦论》一卷 后魏 瞿昙流支译

  《回诤论》一卷 后魏 毗目智仙及瞿昙流支译

  《菩提资粮论》六卷 隋 达摩笈多译

  《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宋 施护译

  《十八空论》一卷 陈 真谛译

  《释摩诃衍论》十卷 姚秦 筏提摩多译

  释经部有

  《大智度论》一百卷 鸠摩罗什译

  《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 鸠摩罗什译

  集经部有

  《福盖正行所集经》十二卷 宋日称等译

  《菩提行经》四卷 宋 天息灾译

  颂赞部有

  《为禅陀伽王说法要偈》

  《劝发诸王要偈》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颂法界颂》

  《广大发愿颂》

  《十二礼赞阿弥陀佛文》

  《因缘心论颂》

  《因缘心论释》

  在龙树的主要著作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中论》、《十二门论》、《菩提资粮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其中《中论》中讲到了"八不缘起"、"无自性"、"二谛"、"实相涅"等思想;《十二门论》是从十二个方面对《中论》中所阐述的缘起性空思想进行解说,是对《中论》思想的进一步阐发。《菩提资粮论》是讲要达到对缘起性空,中道实相的认识,一定要积集福德资粮,否则就会落于事物性空的一面,而对事物缘起假名有的一面认识不够。《大智度论》是对《大般若经》和解释,所以《大智度论》又译为《摩诃般若释论》。

  龙树的思想是杰出的,他的著作较多,对大乘佛教影响很大,所以后来也就有人把一些阐述佛教缘起性空论着说成是龙树菩萨所造,以增加论着的影响,甚至把一些阐述唯识思想的著作也说成是龙树所作,如真谛译的《十八空论》。不过这正从一方面说明了龙树菩萨思想的价值,以及他对后世佛教发展的影响。

  佛陀第二

  龙树在佛陀灭后七百年,非常准确地阐发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使人们从新认识到佛教的最根本思想;而且他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创立了中观学,在他的理论中他彻底地贯彻佛陀宣讲的缘起思想,对后来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被称为"佛陀第二"。

  中观是对事物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不偏于对立法的任何一边,所以称为中观。所谓对立的两边,主要是关于事物的有和无。龙树认为事物是无自性的,是"空";但事物是由从缘合和而成的,所以也就不是完全"空无"。说它是"空",是否定其"真有",说它是"假",是否定其"真无",能同时看到事物的这两种属性,就能得到事物的中道实相了。

  龙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中论》一书的主要是讲"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般"等思想的。

  一、《观四谛品》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这就是说万法都是因缘而起的,即一切法都是由于种种的条件和合而成的。既然是和合而的,那么事物就有所依赖,而"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 那幺事物就永远是在无尽的条件链子下存在着,因而就到底,就是没有**的自性的,只是虚假的名相概念而已。

  二、从缘起理论出发,龙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他说:"因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因为事物如果有决定的自性,则一切生灭现象都无法存在,世界则会僵化、固定、静止不变。龙树在《观四谛品》中说:"若有决定性,世之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又说:"若一切法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并且还说,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那幺涅∫裁挥校《观涅∑贰分兴担"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 因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法自性空是消极的,而认为它是世间万法生成的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观四谛品》中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佛教以缘起理论起点,推出万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又从反面说如果诸法不空,则有种种过咎,这样也就进一步说明缘起理论的正确性,因而在《中论》中他把缘起理论推得很高,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三、在缘起和性空的理论基础上龙树提出了中道思想。万法是缘起的,所以是空,但万物既然缘起了,就不是空无所有,就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有,这种有没有自性,只是语言的方便设施,只是名言概念,所以称为是假名有。对于事物的空性和假名有,龙树在《中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在这里龙树兼顾假有与性空来说中道,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事物的性空和假有两面,才是中道正见。由于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的,因此对从它有自性而产生的正反两边的判断,如断常、生灭、一异、来去,都是错误的。这些缘生缘灭的二分法当下就是空的,没有自性,因而不可以说它是生,是灭,是断,是常。这正反两边都要否定,即不生不灭,因此龙树在《中观》开头就标出"八不"以表明他的思想,阐述他的八不中道理论。

  四、二谛说 龙树在阐述他的中道思想时,认为要同时看到空和有,即不能偏于有或空,这也就是真空与俗有不二,就是佛教的二谛说。龙树对二谛思想很重视,他在《中观》观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收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 "

  俗谛,是说因缘生法是有,不是无或不存在,由于众生对于因缘生法的执着,诸佛就即因缘生法而开方便门,认为诸法是假有,只是分别出来的幻相,但它们也是不相错乱的。

  第一义谛,是指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也就是诸法实相。它是离言说议论的,是不可言说的。《观法品》中讲:"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 "

  真谛与俗谛只是佛陀引导众生的方便,事实上只有一个真谛存在,这就是所谓不二法门。因此真谛与俗谛在本质上就是同一样东西,是相即的,是一体一用的关系。世俗的万物当下就是空的,就是实相,并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另有一个实相存在,否则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两样东西,以空去反对假名有,这正是龙树所批判的。他在《观行品》中他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五、涅般,涅般是寂灭的意思,也就是诸法的本性。般若学从缘起法讲,一切都不是决定的生灭,所以一切法的生灭与一切法的不生灭(即寂灭),并不排斥,而且从本质上说就是同一的。依缘起法则,一切法因缘合和而成,是没有自性的,它的生灭就如同幻化的一般,只是人的第七意识分别、执着才有的,这种如幻如化的生灭,如同海市蜃楼,当下就是空的,是不生不灭的,是究竟寂灭的,与涅∶挥胁畋稹6涅般也不是开世间法而存在的,涅【褪蔷妥攀兰湟磺蟹ǘ说的,所以说两者的实际本质没有差别。《中论》观涅∑分兴"涅∮胧兰洌无有少差别,世间与涅般,亦无少差别。涅般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龙树所宣讲的"空"的思想,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大的影响;而西方哲学界对他的思想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卡尔‧雅斯贝斯在1757年着的《大哲学家》第一卷中,列举了15位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其中就有佛陀和龙树。

  八宗之祖

  龙树由于他思想的价值,对后来的佛教发展影响很大,被称为佛教"八宗之祖",佛教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龙树称为是自己的祖宗。

  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龙树的弟子提婆的《百论》为依据建立自己的体系,而且中国三论的初祖罗什所传的就是龙树正统的中观思想,所以三论宗自然以龙树为开山祖师了。受三论宗的启发,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他上承慧思、慧文之学,而这两人也是与《中论》、《大智度论》有关的,《摩诃止观》中记载慧文时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 而智者大师在《观心论》中也说自己是"归命龙树师。" 因而天台宗也以龙树为自己的祖宗了。

  因龙树作了《十住毗婆沙论》,对《华严经》的《十住品》有注释,所以华严宗人向印度方面寻师承,也就把龙树看成是自己的祖先了。而且龙树曾深入龙宫诵读《华严经》,从中悟入无生法忍,并使它流传于世,因此华严宗就把他看是自己的祖宗了。

  法相宗是源于印度的瑜珈行派,而瑜珈行派是推崇龙树的中观思想的。瑜珈行派与后期的中观学之间有着很深的分歧,但瑜珈行派的学者并不否认龙树的思想和成就,他们只是认为龙树的后继者在论说空时有执着于空的倾向,的恶取空的倾向,认为这种思想倾向对佛教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就从万法惟识的角度讲关于宇宙万有的种种认识。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源于龙树的般若思想的,他们认为其重要理论三性思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从龙树的二谛理论发展而来的,是龙树思想二谛思想的必然结果。他们又认为瑜珈就是般若,是得到大菩提的最胜方便,两者是统一的。由于瑜珈行派与龙树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从瑜珈行派发展而的法相宗也就自然尊龙树为祖宗了。

  龙树作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易行品》一章,说净土法门,道理简单,较易实行,是一条快捷方式。因此净土宗人就龙树看成自己的祖宗,认为自己是义学以外的快捷方式法门,并把龙树的话看成是调和净土思想和义学的依据。

  据说龙树曾开铁塔,向金刚萨埵菩萨(显教里称为普贤菩萨)请出密法,从而密法才开始在人间流传的。因而龙树理所当然的又成了密教的祖宗了。而且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说自己的老师是龙智,并说龙智是龙树的弟子这样龙树与密教的关系就越来越近了。而在以密法为核心的藏传佛教中,龙树的中观思想更是藏传佛教中主导思想,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南朝,律宗大师僧把龙树列为律宗的第三十四代宗师。僧 在他的《萨婆多部记》中说:"大圣迁辉,岁纪绵邈,法僧不堕,其唯律乎!初集律藏,一轨共学,中代异执,五部各分。既分五部,则随师传习,唯萨婆多部遍行齐土。" 这就是说律藏本来是大迦叶和阿难结集出来的,接下来分为五支,而只有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的律法传入中土。而龙树据说是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的,,与大众部的僧人多有接触,,这样僧也就把龙树说为是律宗的祖宗之一了,把他列为第三十四代,把提婆列为第三十五代。

  小乘俱舍宗和成实宗也都把龙树视为自己的祖宗,这也是有原因的。俱舍宗是以世亲的《俱舍论》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讲的五位七十法与法相宗讲的五位百法是很相近的,因此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它就附属于法相宗了,而法相宗与龙树菩萨的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是把龙树视为祖宗的,所以俱舍宗自然也会把龙树视为自己宗派的祖宗了。成实宗是以《成实论》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是鸠摩罗什翻译到中国来的,成实宗思想与大乘佛教的思想有着相近的地方,当时人们都认为它是大乘经典,后来吉藏等人把它判为小乘。成实宗与三论宗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辩论,成实学者不敌三论学者,最后成实宗也就附属于三论宗而传播;而三论宗思想是直接从龙树传下来的,与龙树有着大的渊源,由此成实宗也就自然会以龙树为自己的祖宗了。

  龙树菩萨的一生是非常充实和圆满的,他以火一般的激情,从事着极其清明的理性批判,他继承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以他极其犀利的智能之剑,除去了人们一切的名言戏论,为人们从情思见解中解脱出来开辟了一条道路,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人们只要阅读龙树的著作,接触到他的那如同烈火、如同金刚般的智能,都能深受感染,都能对这个名言世界有一定的超越。龙树开创了大乘佛教,是八宗之祖,从这种意义上说,称他为佛陀第二不是最为确当吗。

  龙树菩萨:领悟了觉性后其他都一文不值

  伟大的佛学家龙树,他曾全身赤裸地生活,仅有的家当就是一只钵,但他可能是世上最伟大的天才。

  他有无以伦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后妃及著名的哲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有位王后非常崇敬他,当龙树到该国时,她特地打造了一只镶满钻石的金钵。当龙树到皇宫托钵乞食时,王后对他说:“你要先答应我一件事。”

  龙树问:“我全身光溜溜,只有一个钵,你想要什么?”

  王后答:“我只要一个钵,就这样。”

  龙树说:“可以,请拿去。”

  王后说:“还没完,我会拿东西跟你换,请接受我供养的钵。”

  龙树说:“没问题,什么样的钵都行。”他完全没发现王后准备了一只价值不菲的钻石金钵送给他。

  龙树接受了这只王后送的钵,一路走回自己驻足的破庙。有个贼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见到的——一个全身赤裸又极为优美、庄严的人,托着一只金光闪闪的钵。他想:“这个钵和这个裸男有何关系?他能保有金钵多久?总有人会拿走的,我又何尝不可?”

  于是他一路尾随着龙树。龙树走进破庙,那是间只剩墙壁、没有屋顶的寮房,整间庙都倾颓了。墙边有一扇窗,那个贼就躲在窗外。他知道佛教的僧人每天只吃一餐,于是想:“等他吃饱后小睡时,就能下手了,这个时候最恰当,这破庙周围也没半个人影。”

  龙树吃饱了饭,随手把钵扔到贼所在的窗外。那贼简直无法相信,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怎么有这种人?吃饱了就立刻把珍贵的钵给扔了,好像那是个毫无价值的东西,而且刚好就丢在我面前!”

  于是他忍不住探头问龙树:“我可以进来问你吗?”

  龙树说:“为了引你进来,我才把钵往外扔的。进来吧!那个钵是你的,别担心,是我给你的,所以你不算小偷,那是给你的礼物。我这个穷人一无所有,只有这个钵,我也知道无法保有它太久,因为我必须睡觉,所以有人会拿走。你已经不嫌麻烦,从首都一路跟到这里,夏天的天气很热,请别拒绝我的礼物,收下吧!”

  贼说:“你真是怪人,你不晓得这个钵很珍贵吗?”

  龙树说:“自从领悟了觉性之后,其余的都一文不值了。”

  贼盯着龙树说:“那请你送我更珍贵的礼物吧,如何领悟连金钵都无法相比的觉性?”

  龙树说:“这个其实很简单!”

  贼又说:“在这之前让我先介绍自己,我是个有名的贼。”

  龙树说:“谁不是呢?别理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每个人都是贼,因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后从别人那里偷得各种东西,每个人都是贼,因此我才全身赤裸的过活。不管你做什么都没问题,只要记住:偷东西时也要保持觉知、警觉、观照;如果丧失观照,那就别偷。只有这一个简单的原则。”

  贼说:“这太容易了。以后还能见到你吗?”

  龙树说:“我会待在这里两周,这个期间你都可以来,不过要先去尝试我告诉你的方法。”

  贼就这样尝试了两周,他发现保持觉知是世上最难的事。无论他是在皇宫行窃,还是去别人家里偷取金银财宝,只要想偷东西的当下,他就会立刻失去觉知。不过他严格遵守对龙树承诺,所以最后什么也没有偷成。时刻保持觉知太难了,当他保持觉知时,心中偷窃的欲望就会消失。

  最后,他两手空空去找龙树,说:“我的生活全被你搅乱了,现在我无法偷任何东西。”

  龙树说:“问题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旧业,那就把觉知丢了吧!”

  贼连连摆手:“不,那些觉知的片刻很宝贵,我这辈子从没这么自在、安祥、宁静、喜乐,整个王国的财宝也比不上。”

  贼哭着说:“现在我知道你说的话了,领悟觉性之后,其余的都一文不值。我现在已经无法停止觉知的练习,我已经尝到一些甘露的滋味。我想你一定无时无刻都沉浸在这喜悦自在的甘露中,你能收我为门徒,让我追随你学习吗?”

  龙树说:“我确实无时无刻都处在觉知中,当初你尾随我时,我就已收你做弟子了。那时你想偷的是那个金钵,但我想的是怎么把你的心偷来,咱们的勾当竟然不谋而合!”

  龙树菩萨告诉你三十五条不能饮酒的原因

  问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不饮?

  答曰: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

  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

  一者,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

  二者,众病之门;

  三者,斗诤之本;

  四者,裸露无耻;

  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

  六者,覆没智慧;

  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

  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

  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

  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

  十一者,身力转少;

  十二者,身色坏;

  十三者,不知敬父;

  十四者,不知敬母;

  十五者,不敬沙门;

  十六者,不敬婆罗门;

  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惚无所别故。

  十八者,不尊敬佛;

  十九者,不敬法;

  二十者,不敬僧;

  二十一者,朋党恶人;

  二十二者,疏远贤善;

  二十三者,作破戒人;

  二十四者,无惭无愧;

  二十五者,不守六情;

  二十六者,纵色放逸;

  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

  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

  二十九者,行不善法;

  三十者,弃舍善法;

  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

  三十二者,远离涅槃;

  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

  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即地狱);

  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

  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

  来源:《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的头上有很多蛇环绕,这不是七条蛇而是一条蛇有七头,象征着龙。佛法隐没时,龙宫即为护持、秘藏佛典的地方,龙树菩萨由于获大龙菩萨接入龙宫,开七宝藏,授与诸方等深奥经典方证得无生法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龙树菩萨       圣诞)(五明学佛网:龙树菩萨       圣诞)  

 梦参法师:梦参老法师于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如孝法师:2008年准提圣诞日传法及开示 

 温金柯博士: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 

 大安法师:龙树菩萨所判之易行道 

 宽运法师: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宽运法师观音 

 本焕法师:1998年弥陀圣诞 佛七开示 

 龙树菩萨的故事 

 清远法师:龙树菩萨的大乘佛学思想略论 

 宽运法师: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西方寺地藏菩萨圣诞法会过 

 净慧法师:虚云禅林观音圣诞三归五戒开示 

 宽运法师:礼佛除愆 布施增福───药师如来圣诞过堂开示 

 传喜法师:看《圣诞颂歌》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