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量理宝藏论》讲解(六)


   日期:2016/6/27 20: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6月1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量理宝藏论》。

  全论分三:一、入论分支;二、真实论义;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分二: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分三:一、所知境;二、能知识;三、彼识知境之方式。

  丙二(能知识)分二:一、法相及分类;二、抉择此等之义。

  丁二(抉择此等之义)分二:一、量之法相;二、非量之识。

  戊二(非量之识)分二:一、破他宗;二、立自宗。

  己一(破他宗)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破彼观点。

  庚二(破彼观点)分三:一、破伺察意自体;二、破现而不定识是非量识;

  三、破已决识乃不证识以外非量识。

  辛二、破现而不定识是非量识: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安立了一个现而不定识,属于非正量,是独立于不悟识、犹豫识、相违识之外而单独安立的一个非正量识,此观点跟萨迦班智达有所不同。那么,“现而不定识”这个心态和意识到底有没有呢?萨迦班智达认为有,但不是非量,而是正量。现而不定识是现量正量,如果它不是现量正量,则所有的现量都不能成为正量。如此一来,所有的现量都变成了非量,这是不合理的。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如下:

  设若现而不定识,非为真实之正量,

  一切现量成非量,现量决定已遮故。

  对方(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们认为现而不定识是一种非正量。前面也说了他的特征是“不违反方面的增益而显现出外境自身的法相”。萨迦班智达分析,这应该是一种现量正量,而不是非量识,因为对境现量显现。对境尚未决定的现而不定识若不是现量正量,那么所有现量也都成了非量。因为“现量具有决定性”是阿阇梨(陈那法称二位论师)在论典中已经遮破完了的。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们认为现量尚未决定,不是决定性的,所以是非正量。但是,所有的现量都不是决定性的,而是正确无误地取外境。从能取识的角度来讲它是正确无误的;从所取境的角度来讲,外境的自相都全面性、毫无保留地显现在它的面前,它的作用已经完毕,已经成为现量正量了,这就可以了。

  比如我们缘取蓝色,一目了然,这已经成立了现量正量。它本身是无有决定性的。它得到这个消息,传递给意识第六识,第六识分析过后,才有决定性,之前是没有决定性的。如果因为没有决定性,所以归纳到非正量里,这样的话,所有的现量都没有决定性,都应该归纳为非正量。这样显然违背了教证和理证,是根本不成立的一种安立。这明显违背了二位论师的教证,违背了自身体会,也可以说违背了理证。实际上对方也不会这样承许,但这是给对方发的太过。若是你们的现而不定识是非正量,那么所有的现量都将变成非正量。

  现量正量没有决定性,下面会仔细阐述。

  辛三(破已决识乃不悟识以外非量识)分二:一、总破;二、别破。

  刚才是破现而不定识。按萨迦班智达的观点,这是一种正量,而不是非正量。它是没有决定性的,但是所有的现量都是这样的。现在是破已决识。已决识是非正量,但它不是不悟识以外的非量识。

  壬一、总破:

  已决识有好几种,对方讲了三种:第一种是现量已决识,第二种是随现量已决识,第三种是随比量已决识。首先总破。

  已决识若以理究,则已成为不悟识,

  颠倒识或正量识,此外他识不容有。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在前面讲过了已决识的特征,以这些特征安立已决识。已决识不是不悟识、颠倒识或犹豫识,而是单独独立的非量识。萨迦班智达并不认可这样的承许,因为它没有新鲜的对境,所以它应该是不悟识。什么是已决识呢?因明前派的论师们认为:先前已经了解的作用尚未失去,而与反方面的增益相违来取境,这是已决识的法相。

  如果以正量对所谓的已决识进行剖析,则它是由于自境已为量所断定、了解,并且作用还未失去的一个识。已决识是依正量已经断定、作用尚未失去、回忆对境已经了知的,它以这种方式取境,所以不可能是犹豫识。犹豫识是犹豫不定的,对境上没有进行断定。而已决识是已经断定的,所以不是犹豫识。剩下的,要么是不悟识,要么是颠倒识,要么是正量,必然成为这三者其一,不应该再有其他识。理由是,除此四类识以外不可能有其他识之故。

  萨迦班智达认为它是不悟识,是以遣除他边因的方式来分析的。所有的识归纳为正量、犹豫识、不悟识、颠倒识,既然已经确定不是犹豫识,那么,要么是正,要么是颠倒识货不悟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其他类型的识。

  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已决识应该包含在不悟识当中。因为已决识只是回忆自己先前的对境、事物,没有新的对境。它的对境是以前已经以其他正量断定过、了知过的,是一种回忆。它的对境不是之前尚未断定过的,也不是之前尚未了知的,它没有新鲜的对境,它的对境是过去的事物,其他正量已经缘取、断定过的,所以它应该是不悟识。它是正确的意识,但是为什么归纳在不悟识当中呢?主要是没有自己新的对境,它的所取境是其他意识的对境已经了知过的,站在这个角度归纳在不悟识当中。

  壬二(别破)分二:一、真破;二、遣诤。

  癸一(真破)分二:一、破相违法为同体;二、破根识种类为量。

  子一、破相违法为同体:

  首先破现量和已决识的同体。对方有这样的承许:有一种已决识和现量是同体的,既是现量也是已决识。已决识有三种,其中有一个是现量已决识,而且也是无分别识。比如取蓝色的根识第一刹那是现量又是正量,但是第二刹那开始,一直都是现量也是已决识。它不是正量,因为它没有新鲜的对境,它的对境是已经了知过的。他们承许现量和已决识是同体。这样过患就大了,先对此进行遮破。

  现量现在无分别,已决过去乃分别,

  境时缘取方式违,彼二同体岂可能?

  现量已决定识,又是现量又是决定识,这样的同体不可能存在。因为本体、对境、时间、缘取方式互相矛盾之故,二者是完全相违的两种法,互相违背的两种识。

  第一,对境方面。现量的对境是自相,已决识的对境是总相。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本体方面。现量本身是无分别识,已决识是有分别识,两种识的性质不同,所以不可能是同体。

  第三,时间方面,现量缘取的是现在的事物,是新鲜的、尚未了知过的对境。已决识缘取的是过去的境,已经了知过的对境,不是新鲜的。它们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取现在事物的,一个是取过去事物的。这是差别。

  第四,缘取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现量是清清楚楚取境,已决识是含糊不清地取境。

  所以,二者不可能成为同体。既是现量又是已决识,这样的识是不存在的。这里是别破,主要是破现量之已决识。

  按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对方的承许确实有这样的过患,这是不成立的。当然,对方不可能那么愚笨,只是各有各的分析方式,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角度。这都不好轻易断定。

  总结一下:现量识和已决识,绝不是同体,因为本体、对境、时间、缘取方式都是互相矛盾之故。

  子二、破根识种类为量:

  对方辩答:没有你们说的这些过失。原因是:诸如,眼识在尚未离开“蓝色对境”之前,缘取单单蓝色种类相续不断的识,就是现量及已决识的同体,因为已经了达第一刹那的蓝色之后认为“这是蓝色”的识也就是已决识。

  谓取种续乃现量,后知即是已决识。

  种类非为现量境,所见境无已决识。

  这个“种”指种类。种类,眼根缘取外境蓝色,还未离开对境的过程当中,对境有很多刹那的连串,这叫种类相续,种类相续是共同的对境,又是现量又是已决识。对方承许种类相续是现量和已决识共同的对境。取境的时间很长,可能有十多个刹那,这时第一个刹那是现量又是正量,但不是已决识。第二刹那开始又是正量又是已决识,所取境是种类相续。但是种类相续是共相不是自相,不是现量的对境。种类相续没有自相,不是事实存在,它不可能成为现量的所取境。

  驳:种类相续是诸多刹那对境连串,有分别识使它误解、耽著为一个相续,实际它是一个总相,所以不是现量的对境、所取境。你说种类相续是他们共同的所取境、对境,从第二刹那开始即是正量又是已决识,这是不成立的。种类相续本质上是个总相,不可能成为现量的对境,现量的对境绝对是自相,而不是总相。所以缘取总相的一定是有分别识。所以,种类相续不可能成为无分别识的对境。

  遮破:你们的这种解释不合理,所谓的“种类”只不过是对蓝色刹那的连串误解耽著为一个相续,而不该是现量的对境,因为第一刹那不可能还在第二刹那停留。一切法都不离相续刹那无常之自性,都是在刹那刹那当中生灭的。但是把很多刹那的连串耽着为一个法,这是有分别识取境的一种方式。只有已决识才有这个功能,现量没有这样的功能,它不是这样取境的。其实“取到相续”是一种错觉。还有一些外道承许“种类”,并认为这是一种实有的物体,这是不合理的。但是此处因明前派承许的不是这种“种类”,而是共相。这种作为共相的种类相续不应该是现量的对境,实际上它不是自相,不是真实存在的。

  还有,每一个刹那它都是新产生的,所以每一个能取识也都是现量正量,它不可能成为已决识。因明前派的论师认为这是已经了知过的,再次了知就是已决识,因为它的对境不是新产生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每一个能取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都是新鲜的,所以都是正量,没有非正量,没有所谓的“已决识”。对境都是新产生的,都是新鲜的。所以能取识也是正量,没有非正量。前一个刹那是正量,后一个刹那是已决识,没有这样的差别。若是已决识都是已决识,若是正量都是正量。因为它们取境的方式及所取的境等都是一样的、统一的,都是现量正量,没有已决识,没有非正量。

  总结偈:

  相违之故无同体,

  现量与已决识在本体、时间、对境、 缘取方式方面都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不可能是同体。

  是现量故非回忆,

  都是新产生的,都是现量见到的,所以,没有回忆,没有已决识。

  种类相违根对境,

  种类相续是有分别识造作的,实际是不存在的,不是自相,不可能成为根识的对境。

  现见前后无差异。

  如果取蓝色的相续有十个刹那,前后一样都是正量,没有前一个刹那是正量、后一个刹那是非正量的差别。因为每一个对境都是新鲜的,第一个刹那不可能停留在第二个刹那。前后没有差异,都是正量。所以,能取识也是现量正量。这是现量可见的。

  若有决定非现量,

  对方说,已决识没有决定性,所以不是正量。前面我们讲的现而不定识,因为没有决定性,所以是非正量。但是现量都不是决定性的,不可能成为非正量。若是这个成为“不违反方面的增益而显现出外境自身法相”的能取识不是正量,那所有的现量都不能成为正量。

  执著相同乃分别,

  对境由很多刹那组成,很多刹那的连串视为一个法、一个对境,这是有分别识的作用及取境方式,无分别识不可能这样取境,也不可能这样耽着。比如有很多不同肤色人,都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种类相续,有一个共相(总相)。很多刹那心也同样有总相。有分别识就有这个功能,可以这样取境。实际上没有这样一个总相,但是可以在心识面前显现这样的总相。这是分别念在这样把很多人误解为、耽着为“人”。很多刹那前后都是一样的,这叫一个种类,一个相续。其实这样的总相实际上存在吗?不存在,但是心前可以浮现,也可以有这样的概念。

  在语言表达上,对境有“自相”“共相”两种,但实际上也没有两个对境,只有一个对境自相。从能取识取境方式的角度来分,有取总相的分别识和取自相的无分别识两种。分别识就是通过总相取自相的,没有直接取自相的功能,取境的方式是迷迷糊糊取境,不是清清楚楚取境。“清清楚楚”意为外境上有什么就见什么,外境的一切特征同时显现。无分别识没有取总相的功能,它是通过自相来取境。

  是故以识可遮破,现量决识同体理。

  二者不是同体,如果存在已经断除增益的决定,就说明它不是现量,因为它是已经证知并且尚未忘却的有境。将先前现量的对境与随后决定识的对境这前后刹那的两者执为相同,这绝对是分别念。可见,现量与已决识同体存在的理论以自身领受的识便可推翻。

  按萨迦班智达的分析方式来分析,现量和已决识同体是不会存在的,这种安立是不成立的。

  癸二、遣诤:

  对方回辩说:你们说有微尘和刹那,那么这个“极微尘”一般凡夫无法了知。刹那上也不可能安立这些法,不可能有正量和非正量的名言,所有的名言都安立在相续上,而不是在刹那上安立。所取境也是,这些事物、对境都是粗物,不是极微尘。那么按你们的观点,极微尘无法缘取、了知,这样能取所取就都不能安立了。

  境根极微相聚合,尽其所有刹那数,

  生起领受之心识,即为异生之现量。

  驳:并不会导致如此结局,凡夫现量并不涉及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当境、根的极微尘聚合的刹那,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缘取了。根的对境并不是极微尘,而刹那是到能生起识的程度。一刹那太快了,凡夫不可能于一个刹那当中取境,一刹那太快了,这种能取心去缘取的作用是不会完成的,所以是无法安立的。但刹那其实有两种:有作用圆满之刹那,还有时间之际之刹那。能取识取境的时候,取境的整个过程结束,作用完毕了,就算第二个刹那开始。没有完毕的话,还算第一个刹那。所以,这里的刹那摄持的是能生起识的一组相续,不是无分刹那。

  对境也并不是极微尘。很多极微尘聚合组成粗物,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成为对境,不是极微尘成为对境。时间也是,产生了能取识,这就是一个刹那。这是作用圆满之刹那,不是时间之际之极刹那(时间最小的单位)。当境、根的极微聚合的刹那达到能生起识的程度时,他的自相才作为所取境而生起领受他的识。比如,尽管一滴水不会装满瓶子向外溢出,但当水滴积累到瓶内已满满盈盈后便会向外溢出。因此,当微尘聚合到可见的时候,对本身的所取境未错乱而了别的这个识就是异生的现量,这叫现量正量,例如见宝瓶、柱子的现量正量。

  所以,没有这种过患。这是遣除诤论。

  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是现而不定识是现量正量,不是非正量。已决识是不悟识,因为他没有新鲜的对境,不是另外一个非正量。其实,能知识这一部分有很多辩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家多查资料,多了解。我们要精通因明,精通能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这里讲的不是很多,尤其是后面,讲得很简略。其实要展开讲有很多的内容。大家若是能找到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多看看。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明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因明       达真堪布)  

 成观法师: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姚卫群教授:佛教因明学说的产生和主要发展线索 

 单培根居士:因明入正理论通释 

 荆三隆教授:《圆觉经》因明三支论法举隅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因明? 

 韩廷杰教授:《茜藏佛教认知理论》中的因明量论 

 韩廷杰教授:因明始于何时 

 韩廷杰教授: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 

 魏德东教授:因明论证 

 李尚全教授:略论因明学在民国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作用 

 智德法师:略论因明中能立“支数”多少的问题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