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4[海口]


   日期:2010/7/5 10: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4/11/20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04

  诸位朋友,我们接著上一堂课的课程,我们提到了深入圣贤教诲有八个字很重要,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深入」刚刚也提到,一定要真正了解之后,然后要去力行,才能解行相应。

  在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先生很喜欢学佛,有一次他就上山去请教一位高僧,叫鸟窠禅师。他上去之后对著禅师就说了,「禅师,怎么学佛?」禅师跟他讲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讲完之后,白居易就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他一句话:「八十老翁做不得」。这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多人活到八十岁都还做不到。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问真正最重要的是能够力行,能够落实,所以学得千万句,不如做一句。所以这个「深入」,确确实实还要有力行的功夫才能深入。

  而我们引导孩子求学问,这一点必须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要确立好,假如一开始你不注重解行相应,那孩子背愈多经典会愈自以为是。所以凡事都要慎於开始,一开始对了,他整个学习就对了;一开始错了,要再扭转回来不容易。

  所以曾经我到深圳去的时候,刚好跟一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上了一堂课,我一进去,我就跟小朋友说:「小朋友,今天老师来上《弟子规》」。小朋友马上异口同声说:「老师,那个我们学过了,我们都会背了」,才六岁。我接著就跟小朋友说,我说:「我们读经典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做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我接著就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道」。中国六书造字,把人生的智慧哲学都含进去,这是用会意字来创的一个字。我们来看一下,一个「首」,一个「走」字旁,所以学问重要的是什么?走,要实践。所以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落实、能够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诸位小朋友,哪一条你做到了?」本来头抬得很高,这一句话一想,「哪一句话做到了?」马上头就低下来。

  问:连第一句怎么样?

  答:都做不到。

  「父母呼,应勿缓」。你看现在孩子,我那次说七、八岁就很会跟父母顶嘴了,我的朋友说,哪要等七、八岁!四、五岁就很厉害了,还七、八岁。所以你看他第一句就没做到,所以他求学问的态度一开始就没有回到要力行。其实孩子都很受教,只要你讲的让他能够信服,他就能够去领受。所以当天其中有一个孩子写日记的时候就写上,蔡老师今天跟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他就把它写上去了。

  另外有一个孩子,因为我跟他上《弟子规》上一节课,其中有一句叫「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早上、晚上要跟父母问安,让父母欢喜、放心。结果隔天有一个小女孩就站在她父母的房间门口,父母一出来就跟父母鞠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不好?」她父母马上给幼儿园打电话,「昨天发生什么事了?」这样的父母很有警觉性,很有敏感度,知道孩子有变化一定是学校有教,马上了解才能够跟老师密切配合,这样亲师合作,小孩教得特别好。所以我们引导孩子求学问一定要一开始就落到正确的位置上来。所以「一门深入」靠的就是要「力行」加「学文」。

  再来,「长时薰修」。刚刚我们提到「长时」,不是做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不行。孔夫子说他三日不读书,气质都会退后,孔夫子都会退后了,那我们三日不读书会怎么样?我们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可能自己还在那边念《弟子规》的时候,看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你马上恼羞成怒就破口大骂了。还在念经书的时候,脾气就克制不了,就开始生气起来,生完气突然回过头来,我刚刚还在念《弟子规》。所以我们现在根柢都比较差,所谓「人贵自知」,自己有几两重要自己清楚,所以我们现在是放下经书就面目可憎。既然知道我们的根基不好,更应该多努力、多精进,所以圣贤的经典每天都不能停下来,都要薰修。

  所以我给很多的老师开了一帖中药,而这帖中药绝对是治本,不止有治标而已,哪一帖中药?就是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早晚读诵一遍,保证三个月见效,绝对让你觉得道德、学问提升很快,要坚持三个月。诸位朋友,能做到的举手?这么少。也有很多朋友举手,举手完之后要力行,《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说到要做到。其实诸位朋友,我不是要给你压力,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能不能成就绝对不是靠别人来逼你的,都要靠你自己主动、努力、勤奋,一定要这样才能成就。那为什么要早晚念一遍?早上念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所作所为一定要做到《弟子规》的教诲。晚上下班、下课回来再念一遍,观照一下,反省一下,今天所作所为有没有做到《弟子规》,假如哪一些没做到的,赶快修正,赶快改过,已经做到的好好保持。所以早上提醒自己一次,晚上反省自己一次。

  我们在海口,有一位老师真正做到了。他那一天去上课的时候,第一次,我记忆很深刻,是元宵节。因为那天有老师打电话来说,「蔡老师,今天是元宵节,要不要停课一次?」要不要停?求学问不能常常放假。我就跟他说,「你当爸爸有没有跟儿子说,今天我不当爸爸,我请假一天」。你当爸爸的,道德学问一天一天增长才能处处利益你的小孩;当老师的人,道德学问一天一天增长才能真正成就学生,你等一天,他们就荒一天,所以学习不能中断。所以那一天很好的现象,元宵节也坐得满满的。其中有一位女士姓许,她在海口的航空站上班,她不是第一线老师,结果她那天听课的时候,我感觉很深刻,目不转睛,很认真听。我常常讲一些圣贤人的故事,她马上振笔疾书把它记下来,而且早晚绝对都读诵一遍。三个月之后,她走向前来跟我说,「蔡老师,这么好的圣贤学问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孩子受益,我要回我的故乡推展《弟子规》,推展德行教育」。三个月,她提起勇气回故乡教书。

  因为她确实很老实,怎么讲她就怎么做,所以她常说,每次她要犯错的时候,《弟子规》那个经文,「言语忍,忿自泯」,突然要跟人家吵架,经文就跑进来。跟父母互动的时候,「父母呼,应勿缓」,可能这个口气稍微要不好的时候,马上经文像一道箭一样就射过来,所以警觉性特别高,所以她进步得也特别快,所以才能够在短短三个月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教书。所以她做到了立定志向,做到了学习重力行,学习要老实。当她发了这个愿,要回故乡去教书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很愿意把一些宝贵的经验,无私的告诉她,我们中心也把很多书籍、很多圣贤的故事都送给她。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当你真正发出真诚心要去做一件好事,你不要担心,很多的助力就会进来。

  所以这位老师确确实实是做到了「长时薰修」。「薰」就好像你拿著檀香在衣服上绕一绕,这衣服就很有香味,你假如每天都薰,那个香味就愈来愈浓。「修」是指修正,在哪里修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修正,生活的哪些点滴当中修正?从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开始来修正。比方说《弟子规》说「人有短,切莫揭」,人家有缺点、有过失的时候,不要常常拿著别人过失到处告诉别人,假如这个攸关他的名节,就会让人家很痛苦。「人有私,切莫说」,这个就是我们的说法应该要能利益别人,而不是损害别人。我们有朋友说,他这几个月修学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句话,「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因为以前讲人家的是是非非讲习惯了,所以一下子还觉得真难改,所以常常他这个话还没出来,这个句子就到了,「人有短,切莫揭」。

  所以其实我们修正自己的过失在哪里修?在生活点点滴滴修,这个叫做「历事炼心」。真正遇到事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依教奉行,是不是能提得起正确的思惟,这个叫「历事炼心」。这是我们提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既然我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包含要立志,包含要力行,还有学习的次序一定要把握正确。

  接下来我们就把课本打开来,翻开第一页,我们正式进入中国老祖宗的教诲来好好的研究,来深入。这篇教诲是从尧舜时代一直传承到我们现在,所以非常的精辟,我们先把第一段文念一遍,预备起: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段话最后一句是在我们《礼记.学记》里面提到,建立一个国家统治人民,哪一件事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学最重要,教导圣贤思想至关重要。

  我们七月份在全国连续开了九场的儿童经典教师讲习班,每一期为期是五天,第一期刚好在海口办,我记得是七月十三号。刚好七月十一号,海口的天空出现了八颗星星,而且这八颗星星就好像挂在你们家的大楼上面,感觉很近,非常近。结果隔天报纸就报出来,我平常不看报纸,因为平常讲课就忙得很,有一位老师就拿过来把这个报导给我看,他说你看这八颗星星,所有的天文学家找不出来,结果几个小时之后就不见了。我一看到这八颗星星马上想到中国圣贤道德教育当中的八德,所以我马上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刚好八颗星。诸位朋友,我们思考一下,现在所有社会的问题,只要把这八个道理教好了,落实了,没有一件事不能解决。我们细细去思考,都是这八个字没教好,八个字教好了,社会太平,国家安定。所以确确实实「教学为先」,而最重要的就要教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看下一段,预备起: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於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急需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确实,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开发出非常多中国文化的盛世,而每一个盛世都是因为注重圣贤教诲,国家才这么安定昌盛,所以中国圣贤的教诲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印证,证实确实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是非常正确的指导,才能够绵延数千年不坠。我们刚刚在课程当中也提到,清朝因为遵从圣贤教诲,所以是康熙、雍正、干隆的康干盛世,而也由於中晚期之后没有注重圣贤教诲,所以国家就慢慢衰弱下来。所以诸位朋友,我们的家庭也好,我们的公司也好,要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家道能传承,团体能够兴旺,也一定要从道德做起,从学习圣贤教诲做起,这个很重要。

  我们在海口、在深圳接触过很多企业,他们现在也都从《弟子规》开始学习。有一位幼儿园园长提到,她说以前母亲节她从来没有收到什么花,结果今年母亲节的时候,她的办公室里面一堆花,都是幼儿园的老师送给她的。所以老师有接受圣贤教诲就懂得去感谢领导人对他的照顾跟栽培,懂得要回报,要报恩,所以效果都非常显著。因为人确实是需要被提醒的,每个人都有这分好善好德之心,只要我们肯教,他们都一定能够用心去学。我们来看下一段,预备起: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著过时,因为社会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这里提到中国圣贤的教诲就好像太阳一样,历久弥新,所以圣贤的教诲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不适用,因为真理本身是长存的。所以中国圣贤教诲,打一个比喻,就好像一棵五千年的大树,它的骨干直立了五千年,在天地之间不倒。但是它每一年都会发出新的枝桠出来,而这每一年的枝桠都是顺应当时候的天气,当时候的阳光、空气跟水源,就会长出不同的新芽出来。所以中国文化这个骨干并没有变,但是在每一个朝代都能顺应那个朝代的生活,而长出灿烂的一片新叶出来。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要抓住这个枝干,也就是抓住文化的本质,而不是只是学它的仪式而已,一定要把本质掌握,你才能够契入圣贤的教诲。举一个例子,在古代见到君王要行什么礼?三跪九叩礼,而这个三跪九叩礼是一个礼仪,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从这里去理解,去思考。「礼」是仪式,而「敬」是它的本质,所以说礼敬礼敬。所以对君王要礼敬,因为他每天为了国家操劳,每天为了人民的福祉在努力,所以这分心值得我们恭敬、尊敬。所以古代是以三跪九叩来表达对君王的一种恭敬心,现在能不能用这个方式?假如你在机场遇到总理,马上给他跪下去,他会说这是哪个学校教出来的!怎么教成这样!社会不能接受了。所以现在最尊敬的礼是什么?鞠躬,三鞠躬已经是最敬礼。所以我们学要把本质抓住,要重本质,不要只重仪式,不然你假如去遵守清朝的规矩,那头发都要怎么用?绑一支瓣子了,那就不合时宜。

  可是现在都没有礼了,所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方法,这个社会就显得很乱。现在连丧礼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规的,有些人用欧洲的,有些人用美国的,有些人用中国,甚至於是明朝、清朝的,不过只要有恭敬哀戚之心,这个本质还算没有偏离。

  我在教《弟子规》的时候,刚好有一位老师打电话给我,他说圣贤教诲有糟粕。现在很多人求学问,障碍就在这里,都还没有深入圣贤学问就先批判圣贤人,这样有没有办法学到东西?没有。他又不老实,又不相信,批判。批判是我们比他懂的时候才能批判他,那我们批判圣贤代表我们比圣贤人学问还高,所以现在还有什么「批判宗教学」,宗教学都是东西方圣贤人的教诲,那我们是凡人还去批判。所以傲不可长,一傲慢就跟圣贤学问隔了一层膜了,透不过去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这样就说「你不可以批评」,这样他能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所以我就说:「请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我们还是要有礼貌,「哪一句是糟粕?」这位老师马上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晨昏定省是糟粕。我接著就请教他:「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是糟粕?」这位老师说:「早上问一次,晚上又要问一次,一天要问两次,太麻烦了」。有没有道理?现在每个人都有他一套道理。我就没有正面跟他说「你错了」,这样讲他也不能接受,我就跟他沟通一个观念,我说:「父母时时刻刻都想著孩子,俗话说『岂无万里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岂无万里思亲泪」,确实还是有一些孝子在万里当中都会思念母亲,会流下泪来。「不及高堂」,比不上在家里的父母念孩子的那分心,是无时不刻。我们为人子女想父母,在闽南话有一句话叫「父母疼子长流水」,就是父母念孩子就像水一样,细水长流,都没有中断。但是「子想父母树尾风」,孩子想父母就好像一阵风,咻,吹过来就没了,久久又咻,又再吹一下而已,所以我们比起父母对我们的关怀那真是没有办法比。

  所以我接著就跟这位老师说,我说父母这样时时刻刻在念,有一些母亲甚至於在秋冬之际,因为气温的变化特别大,可能刚睡的时候跟半夜差了三、四度都有,所以他怕孩子踢被子,可能半夜会著凉,所以母亲都盖得特别薄,为什么?到半夜的时候冻醒过来,然后赶快去帮孩子盖好被。我在讲这一段的时候,很多的母亲都点头说,她就是这样,还不是只有一位母亲这么做,所以母亲连在睡觉的时候都在想孩子。

  所以当我们早上起来去跟父母问安,「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有睡好吗?」父母一看,你这个额头都发亮,代表睡眠充足,昨天有睡好,他一看很放心。然后你一大早就懂得跟他问安,他的情绪很愉快,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顺更能让父母欢喜的事,所以你这么一问,父母就知道你睡得好,不会替你操心。下午回来家里赶快再跟父母问安,父母一看,今天精神也挺好,代表在学校学习有认真,在学校也没跟同学发生冲突,所以看了他也很放心,所以我们只要早晚问安就能让父母减少很多的担忧。所以我们做子女的,在经济上,在很多生活上,还没有能力去帮助父母,所以我们为人子最起码要做到减少父母的担心。

  我这么一引导完之后,这位老师就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学得还不错。他就没有继续批评这句话是糟粕。他这么一说,我们马上说:没有没有,您过奖了。当然我的屁股没有翘起来,人家一称赞,你可不能就忘了。结果这位老师很厉害,他这么一夸过我,马上给我一个回马枪,直逼问我,他说:蔡老师,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因为他知道我是离乡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国文化,他说:你自己都没做到「晨则省,昏则定」。我们读书人最怕别人说我们说一套做一套,最怕这个。他这么一问,其实我也不紧张,我就接著跟他说明,我说:假如现在我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妈妈会骂我,她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很贵吗?所以我们求学问不能学呆了,要很灵活。

  我们早晚问安最重要要让父母安心,你早晚问安让父母在那里担心你花那么多钱,那就跟本质背道而驰。所以我们是成人了,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对不是你一天打三通电话、五通电话。最让父母安心的是什么?是你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事能真正让他信得过,那才是真正不让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质,不能死在形式上。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习惯。所以本质是一样,是对父母的关怀,是让父母不担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所以我是固定一个礼拜打一通电话回家,我母亲在那个时间,她可能听到电话响就感应说这是我儿子打的。每个礼拜打,有时候太想妈妈了,三天给她打回去,她会有意外的惊喜,她说才三天你就打回来了。所以这个就是说我们要抓住它的本质去活用圣贤的教诲,才能够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状态当中,把它运用得很灵活,把它发挥得让父母欢喜,让所有接受我们的这些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厚度。好,我们接著看下一段,诸位朋友念一下,预备起: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甚至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领导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

  好。传承四千多年而不坠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们现在要来了解这个道理。我们翻到第二页看到有两行字,涵盖了圣贤教诲的重点就是「道」跟「德」,「道德」。什么是「道」?我们把这一行字念一遍,预备起: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是之谓道。】

  好。『大自然运行法则』,只要是在这个大自然当中的万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我们看看太空里面的星球,它运转有没有固定的道路跟轨迹?有,所以星球有它运转的轨迹。假如九大行星,今天刚好海王星说,我不要照这样转了,我不干了,我要转九十度,行不行?假如它转九十度,可能某一天新闻报导,两颗九大行星撞了。所以星球有它的正道,人与人相处也有它的正道,所谓伦常大道。

  中国的「道」就在人与人的相处学问当中,叫「伦常大道」。哪五伦?我们来看一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五伦,伦常大道。当这五伦能够走得非常的正常,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则,那这五伦就没有冲突,五伦和睦相处。当这个五伦都没有遵从大自然的法则,都没有遵从圣贤教诲,这五伦关系会怎么样?会起冲突,会磨擦。所以现在我们的五伦关系是运转得很和乐,还是常常磨擦,常常冲突?现在的社会现象是怎么样?常常都有冲突。所以我们看夫妻关系冲突了,父子关系冲突了,而且不是小冲突,现在父杀子,子杀父,常常都有见闻。再来,君臣关系怎么样?现在也岌岌可危,很多地方常常都有员工把公司包围起来。请问包围起来,他们有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有没有?现在人做事没有理智,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到最后都会是两败俱伤,所以人确确实实缺乏理智,缺乏圣贤教育。

  我们看一下,现在兄弟处得好不好?很多父母往生了都还没有入土为安,兄弟已经为了财产就吵起来。朋友现在也缺乏道义,现在人与人当中真正是缺乏信任,所以人现在内心安不安心?不安心。所以这个五伦关系现在确实是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迹,偏离正道了,所以要赶快把它拉回正道来,不然偏得愈久,到最后可能就会回不来了。一回不来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什么到了?末日就到了。

  好,诸位朋友,我们来看一下,这五伦关系哪一伦最重要?这位朋友说父子。

  问:还有没有?

  答:夫妇。

  问:你们怎么这么厉害?

  答:老法师讲的。

  原来是师出名门,果然是有来历。夫妇关系。一个家庭就好像一个细胞,一个社会就好像一个器官,所以每个家庭都健康了,这个器官就健康,而家庭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夫妇关系。那很多人说父子关系,我说没有夫妇哪来的父子,没有结婚会生孩子吗?所以这个顺序是先有夫妇关系而后有父子。

  当一对夫妻相处和乐,他的整个家庭气氛就特别好,孩子在这种和乐、充满爱的家庭里面成长,人格很健全,人格就会健全。相反的,假如这个家庭从小父母就常常打打闹闹,骂来骂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内心会充满恐惧,而且常常觉得没有被关爱。这个情绪一起来,内心就会觉得很匮乏,所以就常常没安全感,所以抓到东西就想控制,想占有,当这样的心态一形成的时候,他一生常常都会很痛苦,很没安全感。所以很多在吵吵闹闹的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有时候就很想早早离开家庭,结果就去找一个男人嫁了。嫁了之后,问题有没有解决?可能会更辛苦,因为她没有具备判断好对象的能力,他只想著赶快离开家,我就能幸福。结果一离开,从这个家又入了另外一个家,而她都没有具备如何当好太太、当好妈妈、当好媳妇的这些经验跟资格,所以很可能下一步走得会更艰苦。所以夫妇关系处好对孩子一生人格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是现在现实的状况我们也要理解到,现在离婚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的家庭目前都已经处在不健全的状态。这种状态能不能把孩子教好?比方说现在是妈妈带孩子,能不能把孩子教好?这个值得我们去面对人生的这个情境。我常常说,人生不是你一生出来统统是一盘好棋给你下,那看不出你的功夫。人生应该是你的这一盘棋很不好走,但是你每一步都能下得有声有色,这才显出你的功夫。所以人生不要怕跌倒,只要你肯站起来,你的孩子会看到你的诚心,会看到你的勇气,会打从心里对你这个父亲、对你这个母亲产生敬意。我有几位很优秀的同学,他的母亲跟父亲在他小时候就离开,他们都是母亲带大的。而母亲不只要工作,供他们的整个工作所需,还点点滴滴陪伴他们成长,所以他们从小对母亲就充满感谢。所以我这几位同学工作一稳定之后,都叫他的母亲,「母亲退休吧,我们来奉养你就好」。所以人生不怕跌倒,更重要的要勇敢站起来迈向前去,一定可以把人生的劣势转成人生的一个圆满的道路。所以我们认知到夫妇关系的重要之后,可以理解到孩子跟父母在这样的气氛当中成长,关系就特别好。

  我记得我跟我父亲相处的时候,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的父亲很严肃,但是从他点点滴滴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又很能感觉到父亲很爱护我们。所以中国父母对儿女的爱护绝对不是抱一抱,然后跟他说「我好爱你,我好爱你」,不是这样。中国的父母都是点点滴滴在生活当中去关怀,去帮助。我记得我父亲有时候晚上的时候他会找我过来,他说「来,我们去百货公司逛一逛」。我父亲就骑著摩托车,我就坐在后面,我都觉得那个时候我是很幸福的人。抱著我父亲,我可以感受到他肚子的温度,然后那个温度也让我的心很暖和。所以父亲虽然威严,但是也要常常让你的孩子感受到你很关心他。

  所以我都建议我们很多男性朋友,我说你陪孩子不是叫你每天都要陪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因为很多工作不允许他有这么多时间,但是你只要有心,每天十分钟就好,十分钟困不困难?不困难。所以我说你每天十分钟给你的孩子讲八德故事,每天请出几百位圣贤人教导他,他每天会很高兴去上学,而且头会抬得很高,走路很神气,去跟同学讲,我爸爸昨天又告诉我两个德育故事,你们要不要听?同学还围过来听他讲故事。所以你每天不间断讲故事给他听,陪伴他,他可以很直接感觉父母对他的一种关爱,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心做,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得到,所以父子就亲。当父子亲了,他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所以他出社会之后,只要遇到肯提拔他的这些长者,他对人家的感恩之心就油然而生,所以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忠臣出於孝子之门」,这是有它的道理的。

  然后夫妻和顺,兄弟姐妹互相照顾。所以我要出来推展中国文化的时候,我的二姐就告诉我,她说「我每个月给你两千块人民币,你放心去做」。所以兄弟姐妹感情特别好,兄弟姐妹懂得互相照顾,互相支援,出来交朋友自然而然就懂得关怀别人,就没有问题。好,我们今天课程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