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艺术 -->佛教音乐

 桑吉平措:用自然方式演唱,让梵呗走向大众


   日期:2016/5/7 20: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0.jpg

梵呗是指佛教徒(确切地说是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修持的音声修行法门,包括赞呗、念唱。其音乐具有通透、让人迅速平静下来的特点。由于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和压力变大,越来越多大众人群开始透过聆听梵呗,体会一种安静、纯净之感。

被称为“东方梵音王子”的桑吉平措,是中国首位从佛曲善音走向大众的歌者。他是一位与佛教文化有着极深渊源且对梵音冥唱有着极高天赋的善音歌者,最近,他举行了《善音雅乐》系列之“敬镜静境净”情景音乐会。笔者走访了桑吉平措,听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听众讲述如何聆听并演唱出梵呗的“平静略带欢喜”。

让梵呗走向大众

作为一位从佛曲善音走向大众的歌者,桑吉平措在古老梵呗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的元素,填入普罗大众更容易理解接受的歌词,比如仓央嘉措的诗歌、自己或歌友在生活中有所感悟的语言等。“想变为什么就先成为什么”,他解释这也是自己做流行佛曲的原因。“梵呗与传统的佛曲不同,大部分佛曲让人聆听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悲悯的感觉,而梵呗的特点是‘平静而略带欢喜’,它并不是单纯的音乐形式。”

“每种音乐都会与诞生地的特点息息相关,中国世俗文化一直很繁荣,民间总是热热闹闹的感觉,传统音乐追求的就是一直随意和宁静;西方大多数时候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西洋交响乐就崇尚一种热闹与激烈。现代社会繁杂纷争,人们就追求一种平静安慰,梵呗恰好能带给人们这种感受。”有感于佛经、心咒意义深远的内容对于非佛教徒的普通观众聆听、传唱上有一定难度,桑吉平措才萌发了加入朗朗上口的歌词、日常生活的语言对梵呗进行新的填词。7月11日他在保利剧院举行的音乐会上,他将演唱《相见》、《绿度母》、《禅韵》、《蝶花》、《点灯》、《钟声》等歌曲就属于大众易于传唱的类型。当问到梵呗有无特定的分类时,桑吉平措表示,“没有分别的东西”就是梵呗最大的分别,“谁都可以演唱,也能感染很多的人”,这也是他认为梵呗可以走向大众的基础。

用自然方式演唱

许多音乐圈的专业人士都对桑吉平措演唱梵呗善音的唱法感到好奇,因为他的唱法“自成一派”,真假音过渡自然,甚至能在两种长调间自由转换。有人曾经想在他演唱的时候仔细聆听他真假声的换声点在哪里,反复听了好多遍都没有找到。在演唱初期,他曾经拜过一些老师,但有的老师说他不适合唱歌,有的说教不了他,一位老师告诉他,他的“混声”条件很好。桑吉平措说,“投师无门”,自己更多就是模仿与自学。小时候家人会拉二胡和马头琴,他就模仿马头琴的声音。对于听过的乐器声,他都可以模仿得很像。

在演唱了许多梵呗善音的曲目之后,他自己发现并总结了一些属于他自己的方法。比如,要展示出梵呗“平静略带欢喜”的特点,他感觉就要用一种“中”的唱法,即“中庸之道”,声音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没有分别。他打个比方说,人类在儿童时期,声音、身体的构造都没有分别,听不出男声女声,这就是人的一生“纯粹”的阶段,孩子很容易快乐,也很平静,不会有过多的纠结欲望,这时候孩子的声音最为自然。还有就是要“放空”去唱,人的声音会揭示当前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如果带有太多顾虑去演唱梵呗,就失去了平静安稳的意味。他还是以孩子为例子:“婴儿啼哭,那么小的身体能发出那么洪亮的声音,气息很足,因为小孩子的身体是通的,声音共鸣就会很大。鸟儿嘴巴那么小,鸣叫声清脆而且有很强穿透力,是因为它们用自然的方式在歌唱。”

由于从小生长的环境与自然很亲近,桑吉平措认为与自然亲近、“接地气”对于一个歌者的演唱非常有帮助。学会适应自然,就会发现规律。他非常喜欢自然,通过观察自然、模仿自然事物的发声,慢慢发现许多发声、呼吸的规律,比如小鸟歌唱的穿透力在于集中,气息的均衡通透会去掉真假声转换的“坎”,能达到高低音的自然转换……有人评价桑吉平措的演唱有“立体声”的感觉,最令人好奇的是他发出这种浑厚“立体声感”的声音时,嘴唇是闭着的,与传统声乐中的“打开”正好相反。对此,从来没有正式拜师学习声乐的桑吉平措解释说,虽然两者看起来不同,但都是基于体内“通道”共鸣腔体的打通,区别的只是打通的方法不同,传统声乐是使用技巧与方法,他用的则是呼吸训练来达到气息贯通的自然方式。

随附:桑吉平措的感悟笔记(善知识)。

“蓄之以道,养之以德。” 让佛教文化更好的服务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桑吉平措的感悟笔记77:

1、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当你拥有更多的智慧时,一切障碍皆不存在,智慧包含了:慈悲(理解一切,原谅一切)欢喜(你和所有生命都是一体的,怎么爱自己呢?和睦自己的身体;并让自己更开心快乐)。

2、女人如果做到善良,温柔、勤劳,就是度母,就是圣母,就是至美,观音菩萨幻化女像,是为了更快的用慈悲和美丽度化这个婆娑世界的你我,激发慈悲心,觉悟自己的良心,如果看到善良,温柔,勤劳的,妈妈、姐妹、妻子、女儿时,你经历的度化一定是,责任,坚强,包容和爱,度母的度化不就是最快的吗?

3、女性的光芒不是因为她们的五官多么精致,身材多么火爆,多么妖艳。而是付出了多么伟大的奉献,付出了多么包容的爱。我想未来人类的明星就是爱!每个人内心不可替代的明星就是付出爱的生命。所以,所有生命的母爱都是刻入骨髓的。

4、无论是图画,美景、音乐、还是赞美的语言,都会让你心生欢喜,既然你体会得很舒心,就把这些施舍给他人吧。分享给别人,让别人也欢喜,这个过程就是加持力。加持力是让他人欢喜的过程,充满美好,看到他的美好。你的舒心又是多么美丽,这个过程又给了自己加持力。

5、突然想到,每一个下一秒,面对的不要挑剔,遇到什么,吃什么,遇到谁就感知谁,放下,有时候就是随自己的缘。是我的缘,就顺其自然。

6、心里有美还能融入美的时候就是心在佛界。佛国不就是美的没有瑕疵吗?与心有关,心念不正的人没有包容,会挑剔分别,多美的东西都不能够让它欢喜心。如果自己亲生的孩子你看他哪里都美是因为你包容他一切,别人的孩子一样对待,父母为佛,佛就这么对我们的。彼此包容就会在一起,习惯了就分不开了。

7、这两天到处充满这感恩母亲的话题,到处回忆着母亲的陪伴,有个词语"能说会道"(说)是动词,其实(道)更是动词,说是意,道是行为!虽然天下母亲不求你我的陪伴,但是能道,给予她们,说,还是用来倾听她们吧!爱就要走近她们,让她们继续感受母子连心更近一些,孩子的心是做出来的感动!

8、朋友讲到爱这个字,或许太多人想到男女相爱,现代这个环境中,不是为爱痴狂,而是为欲望,自私的去为对方索取和要求,爱是个包容词,动词的时候称作付出和奉献,当你说爱某某的时候,说明你的心是要对他付出或奉献了,如果要求所爱的要反馈或回报给你,那就是欲望,欲望的大小,也决定了因果大小。

9、好好积德行善,你看到的往往是不公平,其实最公平,人生下来就因环境和修来的本象不同,要把握自己,用好这免费的时间和空气,别人没有浪费你我时间的能力,只要做到行善,一切都有因果,或许你幻想过天堂,但是你没有去过地狱,或许你逃避地狱,但是脚下的步伐拐角就是两扇门,修好定力,你我一样。

10、人生中父母给予的教育和礼仪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父母不是你人生中最久远的缘分,自己行走需要感悟太多,如何与他人一起行走,这点至关重要,也是你我一生的课题,每个人都由自己世界观的改变而不同,得到过爱的人,会爱别人,从而得到更多爱,所以学会接受爱,也是学习了爱,传递它,就是平静欢喜。

11、欲望的争抢,不是为了不痛苦,而是抢到了新痛苦。随着时间慢慢蓬发慢慢沉静。看当下,哪里有年轮分别,只不过欲念大小心里存,静观自心,清理,理清。

12、佛讲的包容,是用智慧,讲的无分别,是对待正念,纵容就会自尝恶果,就像最近的新闻一样,当孩子纵容后,不仅自己尝恶果,还牵连其他。佛也有金刚的一面,一位师傅曾讲,我们不求没有灾难和逆境,要求自己能够战胜灾难和逆境!我也在想,自己时刻战胜自己的魔性,也要用好魔性来战胜魔性。

13、信佛之前觉得这个世界真可怕,信佛之后才觉得这个世界太可怕,幸运的是佛是教育,给了智慧面对的方法:)离佛多近离魔也近,修自己的念力心力。。。信是相信信任,是实践这种教育和感悟后更加的谦卑自己,还有太多教育和引领。路不是绕的,绕多了也不是不好,万象在心记,也由心忘。心在想里事在人为。

14、不欢喜是因为没有得到和满足你的欲望,欢喜并不是因为得到,是当下的满足。心在哪里呢?应该就在当下吧。每天都很舒服的身体其实也在酝酿着病痛的爆发,舒服的时候很少人想到运动,运动的时候可能会思念慵懒的感受,所以多运动虽然劳累,但会驱散隐藏的病魔。或许,心念可以静止,身体需要行动。

15、这个世界最包容最没有分别心的是空气,永远不会因为他好多给他几口呼吸,他坏少给他几口呼吸,虚空什么都可以包容得下,空性,空念。空空。

16、当梦境与现实过渡的那一刹那,似醒非醒,梦里时跟随意识,醒来时主宰意识,所以我们是幸运的,美好的梦都是跟随的诱惑,梦不好也感受不到疼痛,现实中我们遇到再真实,都是自己意识主宰,所以起什么心就要尝受什么果的过程,果好吃与否,过程还是真实的自我主宰。先喝水吧,冲刷过去呢?还是灌溉未来?

17、心存善念,招来善缘。境由心变,如果你想经历美丽的明天,一定要想到明天就是美丽的,经常,刚要想到一个人的时候他却打来电话或发来信息,一定要相信思维的力量,什么最大?佛经告诉我们愿力最大!好的愿力,因为好的愿,做到善,会来的,尝试吧!就像这尊绿度母,我总会想她,一年后就来到我的身边。

18、为什么说父母是佛?因为他们用尽一切希望你好,用尽生命的心去爱你,不管你做了什么,父母的爱是第一时间就到的,不离不弃,我想我们用父母对我们的心去爱世界,做到了,就是佛性,但是佛有金刚的一面,包容你,不纵容!所以孩子做错了事,需要家法!有信仰的人为什么归一法,就是要警醒你时刻做善!

19、鱼儿放生大海,给它们新生的自由,在这天水山之间的祝福。这个世界鱼龙同在,但都可以被大海包容,海水虽苦,升腾后就会甘甜。

20、精神世界需要补充能量,就像人的一日三餐一样。身体健康要连线精神健康,吃饭时间很短,就可以满足着身体,精神食粮很长,或许一直到不再轮回,它都会在延续着。

21、此时的蓝天,心里还有什么包不下的呢?难道还不能心生希望吗?如果你对未来有希望未来就会收到你的希望,也会与你相见。一个天天把诅咒解不开的人,不是未来不要你,是你根本无法走下去。解开在一念之间。解开也只有靠自己这一刻的心。

22、美,一定要分享,总这样做,会发现收到更多美的分享。

23、如果你一直等着被喜欢被爱,不如试试先去喜欢先去爱,因为因果,如果被爱被喜欢,却只会享受单一这个过程,那就在耗自己的福报了,这样更应该去爱去喜欢,因为爱你的人一定也会喜欢你的喜欢,被人喜欢,是欢喜,让喜欢你的人喜欢你做的事,是更欢喜,什么事才可以做到这样的结果呢?~~~善事对吗?

24、以我的审美,什么样的人最好看,最漂亮最帅最有魅力和吸引力呢?应该是爱笑的人!

25、当遇到冰冷的雨时,才感受到一把小小的纸伞带来的温暖和依偎。只有下雨的时候,才会想起这种依偎带来的美丽。

26、幸福就是感恩的时候,感动的味道。

27、善不分大小,只要有心,做了就是大善。小事做多了就是大事了。

28、照镜子先去喜欢自己,再希望自己被喜欢,不挑剔别人是给自己,留出一步海阔天空。

29、生活在重复,不生就不灭了,不生活了就不重复了,既然重复就享受重复,开心来自于知足感。

30、光,给每一个生命色彩,带来欢喜和温暖。生命真的是色彩生出来的。光明这个词称为赞美,不仅仅代表了温暖和美好,更是代表了爱。太多生命跟随光芒的力量,前行,绽放。

31、有时候欢喜来自忘记,所以人不带任何记忆而来,那么平时也不需要深刻记忆什么,以免惹来贪嗔痴,啥事别放那么重,每天给自己一个刷新的过程。

32、怎样感动他人?用温暖他人的心感动自己。

33、每天面对着世间万物,风云变幻,念念感受,慈悲心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

34、如果非要装,一定要装好人,坚持装好人,养成习惯了,就成就了。

35、人要学会"吃亏",有时候是种付出。如果你希望所有的都是免费的,那么你也必须是免费的了。

36、真正的佛是教育,是做到,做到才是信仰的善果。

37、执迷与开悟;不迷不悟,小迷小悟,大迷大悟。如果说执迷不悟,只是时间和空间的相遇并未来到。只是无数次擦肩而过时的旧梦,总会苏醒。

38、渺小的我们,总有大大的希望,要修行大大的包容,大大的心量,小小的微笑,变成大大的欢乐。

39、花开的季节学会萌发美的心情种子,但是花开的声音不是用耳朵听的,开放的时候只需要你用爱来欢迎和陪伴。

40、每一朵花花世界,都供养了爱的芬芳,每一片绚丽晚霞,都映射了温暖力量。

41、花儿不为赏者开,却为赏者开。赏者不为赏花来,却为赏花来!

42、风动,自由。海浪打开心扉,绿地注入慈悲。

43、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但我们忽视了它容与淤泥并同生与淤泥。感恩与淤泥不仅仅提供了养分,更赋予了莲花的圣洁。

44、佛陀带着欢喜而来也带着极乐而去,并没有宣扬悲戚,沧桑,分别,应该,或注定。所以慈悲不是楚楚可怜的样子。是给予,温暖,向上,幽默,欢喜。借助这些来养成习惯传递给每一个生灵。

45、人需要像欣赏美景一样去欣赏众生!也要把你尽量让他人欢喜的心给予众生!

46、人的内心高贵,就会生产出利益众生的一切。

47、人要学会把面对的过往,来与自己沟通对话。善良不等于慈悲,慈悲是善良之后的修行和显像。

48、我们都在同样的时间在做不同的结果,你做的我做的我们都不需要想到未来,未来会看到你面对的态度来迎接你。

49、感恩是彼此的,才会有完美的伙伴以及精神延续。

50、信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深入的,可以很多人种下种子。

51、人总要拥有些缺点,让他人来补偿,这才叫完美。

52、有朋友说付出了很多,没有回报。我告诉他已经得到回报了啊?每天都安康!

53、得到与得道:得到的人要修得道,得道的人自然容易得到!

54、成功一定是建立在道德之上,而成功的定义应该是让更多的人和生命更舒心。

55、一切存在的事物,优缺点并存,可是给出去的都是最好的,坚持把美丽的优质的释放给予出去,时间久了,就是一个品牌——名牌。

56、修行?或许就是一件又一件我的不喜欢变成喜欢。不理解变的理解,不高兴变的高兴,让刻意变的随缘。

57、高贵而不是高调,但低调并不廉价。

58、太多人注重一个人外表好不好看,而不是他的心好不好。心好的人难看不了,心若不好,外表再怎么打扮,行为举止都是遮不住丑的。

59、极乐世界就是欢喜世界,把欢喜习惯化就是极乐啊!

60、心存善良,更生滋味。

61、内心的信仰,给予和施舍;外表的信仰,渴望和得到。

62、一个生命的可爱,来自与奉献生命的善爱与温暖,生命的意义又在于维护和平的祈祷,我们这牢笼般的身体正是那传递善爱和温暖最自由的法器。

63、如果行善积德,这个世间不讲分别,区域界限,是因为一切皆因果,是因为大千世界皆同等。

64、祝福万物,就是回向自己。真心祝福别人时,你会发现在你身上更应验你对他人的祝福。骂人诅咒他人,也是给自己下了一个结果。多多学会赞美,祝福,欢喜吧!

65、微薄,每天好多人发正面,好多人发负面。想到曾经那句"佛需要魔的度化"所以一切感恩,一切的不欢喜来自于自心里的魔性,佛魔都在你我心里,开发哪一个?魔既然可以披着袈裟刺痛佛,佛也可以度化魔,幻化魔的样子啊,魔不一定丑陋,所有故事里的妖都是美若天仙,有时候魔都觉悟成佛了,人却成了魔。

66、每次聊天,大家彼此分享,说到网评,我想现在网评多了很多关爱,谩骂少了。或许没有信仰和教养,年少无知的时候才会出现谩骂吧,成长需要过程,不过咱汉地的名人哪一个是夸出来的?佛家因果说,骂他你造口业,夸他你积口德。害人一定害己,学会赞美别人,会有另一片欢喜果实,一切宗教都是觉悟自省和爱。

67、我想艺术就是把你面对的大自然,面对的温暖欢喜,面对的正气凌然,组合成精华,奉献与分享。

68、佛法是教育方法,更是难信之法。因为太多障碍面前信心很容易退化,这却又是成就之阶梯。真正去理解,就像每一天轮回中亲身体会的,才显得更加深切。有人问为什么要成就?佛说:修身、悟道、助人!

69、 心里有谁,就会招谁。给他人舒心,会发现自己最舒心。人若做成大事,格局很重要,成就大能量的人都需要注入太多路途中拉你一把的人,不管他能拉你多远,人在旅途,一切随缘。

70、梦里看到许多人多变的身体和表情,其实把所有人当作镜子,是种修行方法,人每天见到自己的次数是最少的,记住自己的时间只是照镜子的一面,然后会快速忘掉自己的样子,当看到别人喜怒哀乐时,如果会对应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是修心。但是对着镜子的时候,大多人是平静或微笑的。

71、在这个世间,任何的所谓得到(人,事,物)都是短暂的,只有释放出去的爱才是真正得到的,无时间和空间的,你所无法想到的世界。在有时间和空间的当下,把自己释放爱变成习惯和本性,就是最美的一场梦。

72、天和地,蓝和绿。光和气,容一体。云和湖,同为水。梦和醒,同一体。

73、如果一切如梦幻泡影,那么这相遇一定是佛菩萨幻化给你的礼物。

74、佛不是求来的,是醒(省)来的。

75、如果说大海是菩萨的眼泪,那么众生的欲望也如此的永不干涸。众生的轮回不止,菩萨的眼泪不止。

76、每个生命的美来自于欣赏它们的心,修的就是那颗心。

77、面见实虚事,内见欢喜心,生死轮回尽,善真流古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桑吉平措       梵呗)(五明学佛网:桑吉平措       梵呗)  

 王志远教授:鱼山梵呗再评价 

 其它法师:被梵呗唤醒的种子(宽谦法师) 

 宽谦法师:被梵呗唤醒的种子 

 法藏法师:梵呗略考 

 法藏法师:梵呗之应用 

 佛教9钟十五鼓咋打打的节奏怎样掌​握?佛家梵 

 佛教梵呗:《晨钟偈》释怀静法师唱诵 

 跟着法师学梵呗学修行,用一颗欢喜心歌颂佛德 

 佛门映像:佛教梵呗《回向偈》1、2 

 佛门映像:佛教梵呗《文殊菩萨心咒》 

 黄柏霖:前世狠心虐鹦鹉,今世梵呗唱不准 

 佛门映像:佛教梵呗《普供养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