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51集


   日期:2016/5/7 13: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二三页:

  疏【又功德者,无漏性功德也,复有胜劣,今是胜功德故。】

  无漏性,说明这个功德是称性起修,所以称为『无漏性功德』。

  钞【无漏功德者,初祖以营修世福,为有漏之因,不名功德。】

  『初祖』是说禅宗初祖,也就是达摩祖师。菩提达摩在印度承传上来说,他是第二十八代,就是从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印度的初祖,迦叶传阿难,这样传到第二十八代,这是达摩祖师。达摩把禅宗传到中国,在中国达摩是初祖。『以营修世福,为有漏之因』,达摩到中国来,那时是梁武帝的时代,他见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可惜都是修福。在他做皇帝这个时期,他一共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写经,那个时候没有印经,拿钱雇人写经。还有度人出家,只要有发心出家的,他都欢喜,他都帮助,成全人出家。一般讲,这个功德就很大了。达摩来的时候,他就问达摩:我造寺、写经、度出家人无数无量,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实无功德。他说:给你讲老实话,没有功德。梁武帝听了就很不欢喜,也就不护持他了。他就没有法子,到少林寺面壁去了,没人理他。如果他称赞梁武帝,梁武帝做他的护法,不得了!那他的法缘可就胜了。在中国那么多年,只度一个慧可二祖,只传了一个人。这就是说法不契机,但是达摩祖师讲的是真实话。

  我们自己学佛一定要知道,我们究竟是在学什么?是在修什么?要搞清楚。梁武帝所做的是人天福报,就是有漏之因,在佛门里面修福,他的果报在三界,出不去,所以这个不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功德?真实功德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所生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智慧,这是真实的功德。绝对不是世间法里面能求得到的,功德要向内心求,「功」是功夫,「德」就是你的收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不名功德』。

  钞【又云功德在法身中,则此之大行大愿,皆自性无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

  功德是在法身之中,换句话说,功德一定要与法身相应。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法身?「法」是指一切万法,「身」是体性的意思。法身,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法称之为法身。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寂的,所以说万法皆空。我们说一切法是从相上说的,相上虽然有,不是真有,叫妙有。为什么叫妙有?妙在哪里?妙在它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就妙了。一切万法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无性之性就是真性,真性也叫做法身。

  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与无自性相应,这叫功德。什么叫自性?什么叫无自性?佛在《解深密经》讲得很清楚,《解深密经》里面讲三自性、三无性,但是那个讲法不好懂。我们再讲得浅显一点,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的修学,你能做到不著相就相应。你有分别执著妄想,那就是有漏之因;离开一切妄想执著,那就是称性功德,与法身就相应。

  佛菩萨的大行大愿,他为什么说个大?因为你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个行就大了。大心修的行就叫大行,我今天布施,布施一块钱叫大行,为什么?因为布施一块钱,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执著,这一块钱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跟法界一样大,所以这个行叫大行。我今天这个供养,供养是一百万,我了不起,我今天供养的很多,这有执著有妄想,这个行叫小行。所以梁武帝虽然盖了四百八十座寺庙,他老念著四百八十,太少了,度几万个出家人,这几万个数字也不多!所以就变成小行。他要能够真正做到像《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今天修的不著我相,也不著众生相。以布施来说,不执著我,也不执著接受我布施的人,也不去念我布施的这些物,虽然修布施,这一点都不挂心,叫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功德就称性。总而言之一句话,八万四千行门,只要你有执著,这个行就是小行。《金刚经》上所说的,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所修的是小行,你所修的是有漏之因。八万四千法门决定出不了三界,这个诸位要知道。

  这个事情就难了,我们要想破妄想执著谈何容易?幸亏有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带什么业?就是带著妄想执著去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带业证果的,没有带业成佛,没有带业成菩萨,也没有带业证须陀洹果的,没有。唯独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我们才有救!否则的话,没救!虽然如此,我们总还是要努力的好,於一切法里面把妄想执著这个念头减得愈轻愈好,为什么?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相同。如果对於一切事物都非常淡薄,不放在心上,这样你念佛就没有障碍,你很容易得功夫成片,很容易得一心不乱。凡是不能成就的,都是执著的念头太重,这是很大很大的障碍,一个是执著,一个是疑惑。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疑惑对於菩萨来讲是重大的障碍,何况我们凡夫!所以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一切事物要看得淡,《金刚经》上说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那么认真?认真对自己决定是有伤害的。

  所以他这个心大,心是清净心,不是分别心,心就大了。心大,他的行也大、愿也大,没有一样不大。『皆自性无漏功德』,这个不是『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钞【胜劣者,声闻菩萨,乃至於佛,皆有功德,小大悬殊。今是彼佛因地,修无量愿行之所成就,崇功至德,不可思议,故云胜也。】

  这个地方是讲阿弥陀佛,不是讲声闻、缘觉、一般的菩萨,所以这个功德有大小,不一样的。我们凡夫所修的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所修的比不上菩萨,菩萨所修的比不上佛,一切诸佛所修的比不上阿弥陀佛。这个大家在《无量寿经》都读过,阿弥陀佛的功德巍巍,不可称说,超出一切诸佛之上,所以此地讲的功德是无比的殊胜。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

  疏【问:金刚般若谓庄严佛土者,实非庄严,是名庄严。今乃广陈依正,云何二经意义相背?】

  《弥陀经》上跟《金刚经》上讲的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如果读过这两部经,也许有人真的会有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我们先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金刚经》上说,《金刚经》的当机是须菩提尊者,释迦牟尼佛叫著须菩提,问他:「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ㄈㄡˇ)?」须菩提很聪明,立刻就答说:「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经》这种句子很多,这个经自始至终是一种不著痕迹的说法,说了之后立刻加以否定,否定再否定,用这种方式来显示真实义,把真义透出来。

  菩萨虽然修行庄严净土,如果真的有意去庄严,那就错了。所以菩萨修行是行而无行,「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对我们凡夫来说,好像菩萨真的有造作,真的有庄严,菩萨的心里面不著这个相,四相皆空,那才是真正的庄严,所以说「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三句我们要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在哪里,「庄严佛土」,这是相;「则非庄严」,这是讲的性,也就是体;「是名庄严」,这是讲的作用,体相用。相上有没有?有,体上没有。如果合三谛来讲,庄严佛土是俗谛,则非庄严是真谛,是名庄严是中谛,天台家所讲的三谛就是体相用,你从哪一个角度上观察。可是你要知道,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它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从三个角度去看,你才能把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这才不迷惑。

  这个地方假设的问题,这个人说:「今乃广陈依正,云何二经意义相背?」这二经意义决定不相背,佛说一切经哪有自相矛盾的,决定不可能。这是读经的人起了误会,才有这个问题,所谓断章取义。决不是说实无庄严那才是真正庄严,那也错了,你心里还有个庄严,已经不庄严了。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不但对净土他不明了,对《金刚经》也不明了。

  大乘佛法常说,一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净土有佛净土的庄严,菩萨罗汉有菩萨罗汉的庄严,天有天的庄严,人有人的庄严,乃至地狱也有地狱的庄严,但是这个庄严的相不相同,这种不相同就是唯识所变,是识变的。但是这个相是从性生的,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就是真如本性。十法界到底是十还是不是十?佛法里告诉我们,非一非异,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不一。你要说不一样?性是一样的;你要说是一样的?相不一样。所以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这是给我们说明它的真相。

  疏【答:性相不殊,所宗异故。】

  下面还有解释:

  钞【性相不殊者。】

  『殊』就是差别。

  钞【全性起相,全相归性,性相本非二物。】

  『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真的。可是真正能悟入的人不多,你真能悟入,你在生活上就受用到,就得自在;你没有悟入,性相是有隔别的。要什么条件才能悟入?要相当的定功,也就是要有相当的清净心,才能够悟入。清净心要怎么得来?还是一句老话,要离妄想执著。因为你有妄想执著,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这个境界决定入不进去,一定要清净心才能入这个境界,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今天可以说理上我们懂得,事上融不过来,也就是事上得不到受用,理明白了,古人常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除什么?除妄想执著。除妄想执著以后,那叫证悟,我们现在叫解悟。解悟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必须证悟才行。

  『性』是真性,『相』是现象,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现象叫森罗万象,从哪来的?从我们本性变现出来的。就好像作梦一样,你在作梦时候,梦当中有境界、有相,相是从哪来的?是从你能作梦的那个心变现出来的。再告诉你,这个变现出来没有先后次第,同时变出来。我们晓得梦是自心变现的,因此也就明白整个梦境就是心!要是问你,心像什么样子?你在作梦的时候,你就想到了,心就像这个样子,就像变出那个境界那个样子,它变成相分,这下看到了,知道它这个样子。

  现在你要问:我们的真如本性像什么样子?现在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真如本性的样子。因为眼前我们看到的境界,就是我们自心变现的,就是自性的相分。这个相是好是坏由你变,你是好心就变好相,你是恶心就变恶相,相随心转。十法界好丑之相统统是自己变现的,这不能怪别人,不可以怨天尤人。所以『全相归性』。

  性在哪里?一切现象就是性。禅宗语录的机锋语,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去看,就很有味道。入了境界以后的那些人,你要问他:道在哪里?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喝茶就是!所以说赵州茶,那是明心见性的话。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随便拈一法,没有一法不是。就好像我们作梦,梦里哪个境界不是心?那个境界是心变的,所以无论哪个境界全是心!全心变成梦,全梦就是心,梦里面自己这个身是自心变现的,梦见那个别人还是自心变现的,梦中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统统都是自心变现的,除了自己心之外,没有一法,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样才真正能体会到佛所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确实宇宙万法跟自己同一个体,同一个心性。这个说明『性相本非二物』,性相是一,本不是二。性宗相宗都跟我们讲得很透彻。

  钞【而当经各有所宗,彼经以无相为宗。】

  佛讲各种经,也是在一切法门里面提示出一种方法,换句话说,每一部经所讲的方法都不一样,如果完全相同,那又何必讲两样?不必讲了!一切经的体性相同,一切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不相同,『宗』就是修行方法。般若部它的方法是从『无相』下手,就是从空门里面走,这是不相同的地方。也就说,它要离一切相,像《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他从这个地方入门。这个入门真的就难,你四相不空,你永远在般若门外,你决定入不了门。

  钞【故唯明第一义相,不取形相,实则清净心中,身土自现。】

  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又说「於法不说断灭相」,就是这个意思,叫你即相离相。实际上,相能不能离开?决定离不开,为什么?因为相就是性,你要是把相离开,性也没有了,哪有这种道理?这怎么讲也讲不通!相是决定离不开的。叫你离相,叫你不著相,是什么不著?心里面不要去想它,不要去执著它,这叫离相。就是心要真正清净,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不是外头本来无一物,外面样样都有,心里面没有。诸位要晓得,离相是心离相,不是身离相,身离不开的!譬如身,我离相,跑到深山找一个洞里面去修行,那个山还是相,洞还是相,你还是没有办法离开。离是心里离,心清净,於一切法不染不著。我们讲得明白一点,通俗一点,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离了。

  我们再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大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也就是都是《金刚经》这个标准以上的,没有在《金刚经》标准以下的,《金刚经》标准以上的,就是说四相四见统统破了。我们展开《华严经》,你看看经上所描写的,跟我们现实社会人生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余统统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那都是佛菩萨。

  所以在《华严》,显示在家的佛菩萨比出家的多,多得太多!不但里面有走正法的,还有走邪法的,杀盗YIN妄都有,那都是菩萨、都是佛,怎么还会有这些事情?给诸位说,事上有,心上没有。你看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一天到晚杀人,脾气坏透了,动不动就杀人,他心地清凉自在,人家真正做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华严》上讲的历事炼心,你的清净心,你本来无忧,你一尘不染,从哪里炼?从这个社会一切人事上去体验,在这里修行,在这上用功夫,成就自己真正的清净,那就成功。所以它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没有经过考验的,大乘菩萨是经过考验的,这才到真正的清净。这个时候身与土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下面大师在此地举一个比喻给我们说:

  钞【喻如磨镜,尘尽像生。】

  这桩事情,我们现在人很难懂,为什么?现在的镜子跟古时候镜子不一样。古时候镜子,多半是铜的,铜镜。铜镜时间久了它就不亮,一定要磨,把脏的东西磨干净,它就亮了,可以能照人。当然比我们现在的镜子差太远,现在进步了,不用铜镜。这个比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我们清净心上的尘土,你能在一切不同境界里面把你的分别执著磨掉,清净心就现前。

  我们有贪瞋痴,怎么晓得有贪瞋痴?看到合自己意思的就生欢喜心,这就晓得有贪心;看到不合自己意思的就不高兴,晓得有瞋恚心。所以境界一现前,你自己就发觉到,我还有贪瞋痴烦恼这么厚!怎么晓得贪瞋痴没有了?还得要靠境界现前,顺境现前,心淡薄,没有贪爱,贪心没有了;逆境现前,这个心没有瞋恚,心是平静的,我瞋恚心没有了。所以离开这些事相,你的烦恼不能发现,烦恼也不能去掉。

  所以,修行在哪里修?绝对不是到深山里面去修!有些人说:「很羡慕某人,他的福气真大,能找到一个深山去修行。」深山里面修了几十年,再到都市逛一趟,一切都完了。这是没有经过考验!真正修行,什么地方修行最好?逆境。我们是凡夫,先修逆境,就是样样都不称心,样样都不如意,换句话说,烦恼里面最重的是瞋恚,先断掉。到自己真正没有瞋恚心了,第二个境界就要去除贪心,这是顺境。顺境里面断贪心,逆境里面断瞋恚心。大乘佛法有两位尊者代表,迦叶尊者代表苦行,代表逆境,他是一个大富长者,富家子弟出家的,一生修苦行,在逆境里面修;第二个是善财童子,他代表顺境里面修。

  可见得顺逆境界都是我们修行的好处所,问题你要会修才行,你要是不会修,会被境界淘汰。淘汰是真快,你不会修,自己把握不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增长贪瞋痴慢,换句话说,马上就堕落了。你如果不堕落,马上就出头。所以升得也快,堕得也快。小乘,你不能说他不对,他升得很慢,退转也不容易,他跟外界隔绝,保持他的清净心。菩萨修行在红尘里面修,这是大风大浪,禁得起考验,诸佛都赞叹!在风浪里头自己要真正禁得起考验,晓得是在这个境界里面用功夫,在这个境界里头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慈悲一定是从清净平等里面生的,这个慈悲是真的,是大慈大悲。如果不是清净心,不是平等心,你这个慈悲叫爱缘慈悲,是从感情里面生,不平等。这就是说明般若的义趣跟净土不相同。

  钞【其专言性者,盖即相之性,非弃相而取性也。】

  绝对不是说相不要了,取见性,没有这个道理,相就是性。好相是性,恶相也是性,顺境是性,逆境还是性,天堂是真如本性变现的,阿鼻地狱还是真如本性变现的,相虽然不一样,性是一样的。你见到性,也就是说你心真正平等了,平等性智!心不平见不到性,心真正到平等就见性。

  禅宗的方法,六祖归纳成一句话,这是纲领,「本来无一物」,说得非常恰当,你心里干干净净的,一念不生。这个心清净了,这个心常生智慧,六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凡夫是心中常生烦恼;不清净就生烦恼,清净就生智慧。所以,智慧跟烦恼是一不是二。因为能生都是一样,都是真心本性里面生的,不同的是一个心清净,一个心不清净。所以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这是般若宗所提倡的,这个的确是难,我们自己尝试就晓得,看自己能不能离四相,对於这一切人事物能不能一点牵挂都没有,你能不能做得到?

  钞【今经以劝生净土为宗,故於极乐依正种种庄严,反覆开明,令起忻慕,实则相本自空,唯心唯识。】

  这就是讲宗趣不相同,这个经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跟《金刚经》完全不一样,《金刚经》是教你心里一念不生,用这个方法。这个经是希望我们发心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反覆的跟我们说明。像经里面讲的栏楯、罗网、行树、宝池、楼阁、莲花、天乐、雨花,乃至阿弥陀佛化作种种禽鸟,寿命光明、依报正报,讲得详细明白,说这些干什么?说这些是希望我们起忻慕的心,所以它跟《金刚经》不一样。《金刚经》是叫你把心里所有念头空掉,这个不是,这是叫你起一个希望的心,这个心没有空掉,这比那个就好修多了,就方便多了。所以要知道,般若是从空入,我们这个是从有入,不一样!无论从空门或者从有门,绝对是圆融的,绝对没有矛盾现象。

  『实则相本自空,唯心唯识』,这个理论与事实,不仅说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眼前就是的,可以说世出世间诸佛刹土没有例外的,全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华严经》给我们说出这事实的真相。所以相是空的,相叫假有,叫妙有,而不是真有。佛法讲真妄,真就是永远不变的。现在不但色法(我们今天讲物质)是变的,刹那刹那在变,这个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所以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变,真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心,这个心永远是这个样子,这个心是不生不灭。我们今天讲妄心,妄心是念头生灭,叫生灭心。生灭心不是真心,生灭心是你念头在生灭,心哪里会生灭?心是不生不灭的,是你那个念头在生灭,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这是妄心,不是真心。

  佛法修行,要用真心修,你才能得到真的果实;你要是用妄心修,妄心就是生灭心,用妄心修不能成正果。佛在《楞严》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用生灭心修,就是用妄想、用意识心修,最高,你修得很正确,这路子没走错,理论方法非常正确,你可以修成阿罗汉,这到了顶点,决定不能见性,为什么?性是真心,你要用真心来修才能见得了性,妄心修是决定不能见性。所以用妄心能得定不能开慧,慧是真心的作用,你得不到真心,哪里有般若的德用?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虽然相上有种种庄严,佛常用比喻跟我们说,实际就像镜中之像、水中之月,《金刚经》比喻得很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叫我们「应作如是观」,你能够这样观,这就是观照。般若宗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用观照,不管什么境界,我们六根一接触,你常常起这个念头,统统把这所有境界看作梦幻泡影,有没有?有!有相无体,相不是真的,刹那刹那都在那里变化,「真的」是一样都没有。《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这大千就没有了吗?跟诸位说,还是有。什么叫没有呢?再不执著了!从前迷惑不知道,样样执著,现在不执著,不是外面相上没有,是你心里面没有了,这叫真的没有。如果相上没有了,性也没有了,哪有这个道理?这决定讲不通的。

  古人还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迷的时候不知道有金,只晓得这是镯子,这是耳环,那是炼条,一样一样的很多,不知道是金,在那里虚妄分别这些形状。觉了以后,这相统统没有了,不管什么拿来,黄金,也不要分别这个那个,统统一样的,都平等了,绝对不再执著这些花样,拿来都晓得这是黄金。

  所以觉悟之后,所有一切大千世界都是空性,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觉了之后,一切境界统统都没有了,那把人都吓坏了,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真的没有了,佛怎么度众生?佛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那不要度了!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类化身,还是要发大愿普度众生,可见得相还在,不能说观音菩萨没觉,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大彻大悟了。

  性上没有,相上还是照有,六道还是存在,他心里没有了。心里没有了,就决定不随六道流转,他是乘愿再来,在六道里来去自由,没有限制。迷的时候不自由,迷的时候是业力在主宰你,不想去也得要去,想去也去不成。觉悟之后是愿力主宰,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去。而且觉后一切苦乐忧喜舍他没有了,他不受了,所以他在天堂没有乐受、在地狱没有苦受,他心是清净的、平等的,他到哪一道统统是一样的;我们凡夫看到的是不一样,其实在他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大菩萨,你恭敬他、供养他,你送好吃的给他吃,甚至你要杀他,他感受都一样,他心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他平等的!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他都没有。所以这五种受是假的,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这五种受都没有,这个心才真正清净!

  「实则清净心中,身土自现」。佛法里面讲空有,意义很深!空不是无,我们一般人听到空,以为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空是什么都有,说有,有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有叫妙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意思,空有是一不是二,这个也很难懂。你想想梦中那个境界,你说它是空还是有?你要说它是空,确实梦中境界清清楚楚,你醒来的时候讲得清清楚楚;你要说它有,有在哪里?了不可得。所以有即非有,空即非空。

  真如本性里具足无量的功德,六祖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如果你自性里没有,你决定现不出这个相;你能现这个相,决定是有原因的,决定是有。佛告诉我们,每个众生自性里样样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具足。虽然具足,可是现相的时候,这十法界是一界现、九界隐。我们现在现的是人法界,我们在人间,我们自性里面有佛法界,有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饿鬼、地狱、畜生,这九样不见了,一个现、九个不现。虽然不现,它存在,好像在仓库一样没拿出来,确确实实是有。

  怎样才现前?那要讲缘分,这个缘,《华严》上说「无量因缘」,相当的复杂。无量因缘,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叫四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所以现相是缘生的,我们叫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缘所生法是方便说,是对初级来讲,你好懂,你能体会。可见得缘非常重要。

  我们要现什么样的相,那就看你在缘上下功夫,因是本有的,所以决定就在缘上。佛法实在讲,也就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才能普度众生。我们今天要成佛,把成佛的缘加强,其他的九种缘把它减少,那你这一生笃定成佛。你要想生天,你把生天这个缘加强,其他的缘减弱,你决定生天。十法界自己想到哪一界去,主宰是在自己,不在别人,这是佛法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佛能不能保佑你?不能。佛只能把这个理论、事实真相给你讲清楚,你的前途是由你自己决定,谁都帮不上忙!你自己做你的主宰。

  缘里面最胜的缘,《观经》三福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在第三福里头讲的,是对菩萨讲的,不是对别人讲的。我们再看《无量寿经》,经上告诉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菩萨,因为这一生当中没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所以有一亿菩萨退失菩提心,退转了。我们又看到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现在还退转,还有隔阴之迷,他这一生到人间来是王子,是居士长者,换句话说,他已经退转了,从菩萨道退转到这种程度。这第三福中讲的「深信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很多菩萨都不知道。

  我们的确非常幸运!知道这桩事情,才晓得怎样才能证无上菩提,怎样才能成佛,你就老老实实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为什么?我培养这个缘。成佛之因我有,这是真如本性里本来具足,现在少的就是成佛的缘。成佛的缘要如何来争取?如何来培养?念佛,这个不容易!这部经反覆给我们开导、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西方极乐生起欣慕之心,向往之心,那就行了。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最大的利益,无量寿!寿命长。还有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色相跟佛完全相同,我们在《无量寿经》里头读过,相貌完全相同,个子高矮都一样。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不平等,身体强健、相貌好的就起傲慢之心,自己以为不得了,骄傲!体智衰的、相貌不好的,就有自卑感。都生烦恼!傲慢是烦恼,自卑感也是烦恼。阿弥陀佛很慈悲,到他那边相貌统统一样,所以你也没有傲慢,也没有自卑感,心清净平等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都没有这种现象。

  一切诸佛世界都是差别相,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相。为什么平等?因为每一个都是念阿弥陀佛去的,因平等,缘平等,所以他得的果报平等。所以这念佛往生,我们虽然是带业去往生,真正是了不起!十方世界那些大菩萨去往生,也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我们一品烦恼没有断也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我们所依据的理论相同,用的方法相同,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果报当然相同。不能说他是菩萨,我是凡夫,我们去的就不一样,不可以,没这个道理。净土三经你要遍读,你才能了解这真实的状况,单单读一部经没法子知道。

  钞【其广陈相者。】

  『广陈』是陈说,就是详细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本经所讲的是略说,详细的在《无量寿经》。

  钞【盖即性之相。】

  『相』是性之相。

  钞【非离性而言相也。】

  不是说离开性别有一个相,没有这个道理。相是即性之相,性是即相之性,一而二,二而一。

  钞【为门各别,究竟是同。故知二经,义不相背。】

  《金刚经》是从性门入,《弥陀经》是从相门入,性是相之性,相是性之相,还是一桩事情,没有违背。诸位读这段经文之后,要能深深体会我们眼前这个生活状况,眼前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亦复如是,你才会得到受用。你晓得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相,性之相,什么性?自己的自性,是我自性的相分。能现能变的是我自性,所现所变的就是我现在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离开自性别无一法,这样你才在一切境界里面离开一切取舍得失这些妄想了。一切境里面无取无舍,无得无失,这个心多自在,清凉自在!这种清净心就与真心逐渐逐渐接近,相应了。这样往生品位就高,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没障碍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阿弥陀经疏钞)(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阿弥陀经疏钞)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