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个母亲是一所大学,92岁老人顾桂同的感人故事


   日期:2016/5/7 8: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古代的汉语里,“太太”是尊称,“大圣人”的意思。所以有大德说,教育女孩最重要,因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当母亲,是人根,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未来都与女孩相关。

  西谚也有同样的说法:一个女人,是一所学校。

  静观每个家庭的兴衰起落,当信此言不虚。

  好了,下面末学来讲故事:

  故事的发现话头颇长,石家庄北有个行唐县,是先贤许由故里,也是“二郎救母”的故事发源地,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因毗邻五台山,这里历代寺院众多、高僧倍出,是一块蕴涵了大善的土地。

  但近些年里,却世风日下,出了许多憾事,如轰动全国的“三鹿”事件,这里也深受其害,几颗被金钱迷惑的人心坏了一个产业,坏了一个县的名声。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的领导审时度世,以德制县、从孝入手,率先提出建设“孝义之县”,连年评孝子、彰慈母、树榜样,许多民间的善行被发现、传扬,原来,古朴的人心一直就在行唐老百姓的怀里揣着呢。

  一个乡间不识字的老人便成了全县人仰望的“明星”,老人叫顾桂同,家住行唐县南桥镇南龙岗村,今年92岁。

  末学去采访,竟感觉如参访了一位大德高僧,回来感叹:真是一个母亲一部经。

  老人如一棵大树般根深叶茂,一生养育了10个儿女,如今四室同堂,后人们加起来,有94人,其中有厅级、处级干部,有教授专家、工人农民,石家庄、北京、宁夏、新疆、新加坡,都有她儿孙的足迹,上至国家外交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机关,下至县委、县政府、乡政府,都有她后人的身影。

  一个令我等惊诧、令她的儿女们自豪的说法是:我们一家人在外没有与人吵架、骂街的,更没有违法乱纪的。因为,母亲一辈子都没有指责过人,连子女都没有骂过!

  好了,下面我们看顾桂同老人的故事:

  儿女们说,母亲一生性情平和,没有见她着过急,一次三女儿被爷爷干活时不小心碰倒的柱子砸破了头,鲜血崩流,老人一点也没有慌乱,只说“没事的,一会就好了”。

  果真,没事儿。

  老人真正经历过大风大浪,抗日战争时,老人是八路军在当地最信赖的“红嫂”、“堡垒户”,家里常住满了伤员、干部,许多时候,她将不多的口粮省出了给了伤员,孩子们吃半饱、自己常常饿着。

  她曾多次掩护伤员、干部性命。一次鬼子翻进了院子,她飞快地进里屋让几个八路钻进炕席下的地道,把孩子摆到炕席上,随手把大家的鞋子搁房梁上吊着的干粮筐中,自己盘腿而坐,平静地看着鬼子屋里屋外搜了三个来回,悻悻而去。

  又一次鬼子轰炸,她背起伤员刚刚出院子,身后的屋子就挨了炸弹,大家说,以后你可怎么过?她平静地说,房子可以再盖,人没事就好。

  真是让人景仰,这一份淡定,是多少世修的!

  建国后,不少被顾桂同救护过的八路成了高级干部,有人来过信,有人来看过她,但她一次也没有去求过人家,后来都失去联系了。她常对儿女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

  再后来,她也给孙子辈讲、给重孙子辈讲,不过是当故事说。但在老人眼里,事情一过,便如虚空中云彩飘过,无挂无碍。

  虽然不求回报,但回报更大,比如子孙兴旺、比如长寿健康,比如来生善道……只是表面上一般人看不见,佛经里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多大的功德!

  除了救八路的事,看起来老人一生平平淡淡,就是这一份平淡里,透出大善良、大智慧。

  在顾桂同老人眼里,孝顺老人是为人第一本分。顾桂同进门时,婆婆给她缝制了一条半截儿土布小褥儿,娘家给了她一块九点梅土布,让她缝条大褥子。她看到单身的大伯褥子破了,就给大伯缝了条新褥子,自己一直铺着那条半截儿小褥儿,直到破得不能再铺了,就用两条棉裤片夹上棉花当褥子。

  她进门以后,全家人的推碾做饭、做衣服、洗衣服都由她承担,但她从未让老人和孩子们穿过破衣服、脏衣服。虽然家境贫寒,每当过年,都要给老人和孩子们做套粗布新衣,却很少给自己做。

  1948年春节,按照农村的习俗晚辈应该给同姓长辈拜年,可是,她因穿的是膝盖露套子的破棉裤不好意思去。婆婆说:“我的衣裳还不破,你穿几天我的衣裳吧”。她穿着婆婆的衣服去给长辈们拜了年,回来就脱下来还给了婆婆。

  公公、婆婆得了病,她耐心伺候、百般照顾。1982年春天婆婆下门台儿时摔了一跤,腿骨折了,不能走路。当时顾桂同的三儿媳也刚生了小孩儿,她是忙上加忙。她一边照顾三儿媳,一边照顾婆婆。她和丈夫一起给婆婆翻身、洗澡、照顾大小便,还尽量给她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哄着让她多吃点,好得快。

  婆婆的腿打着石膏不能动,感觉不舒服,再加上疼痛难忍,婆婆总是向他们发脾气,甚至还责骂他们。可她从不和婆婆计较,也不生婆婆的气。

  顾桂同说:“她病了,疼得难受,骂我两句,她可能就觉得好受了。只要她好受了,骂两句也没有关系,反正骂又不疼不痒。”真是欢喜受!

  在儿女们的记忆里,老人一生总在忙碌,一觉醒来,总见妈妈仍在灯下操劳。伏天里,她要纳好一家人的鞋底,一人四五双,孩子们加丈夫、老人,就是五六十双,乡亲们看到了故意和她开玩笑说:“你要开鞋店卖鞋啊?”

  顾桂同从小就教育儿女们说:你爷爷他们从小要饭,兄弟四个供不起你爹一个人上学。你姥姥家穷,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是个睁眼瞎。你们现在多好,都能上学了,只有上学了才能有出息、明事理,才能过上好日子,你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毛主席。

  儿女们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抚养无不热泪盈眶:大女儿上中学时,每次离家母亲都要给她准备好吃的、用的,一次烙饼时在房底下坐的时间太长而得了感冒,没钱医治,一直咳嗽了两三个月。

  四女儿十几岁时患胃病和气管炎,晚上四女儿胃痛、咳嗽得睡不着觉,顾桂同就夜夜陪她,给她倒水、喂她吃药、按摩、拔火罐,帮她减轻疼痛。一会热粥、一会煎鸡蛋,因为喝一点水或者吃一点东西四女儿的咳嗽就能缓解一下。冬天四女儿犯病的时候,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自1951年大女儿郝惠玉上高小开始,到1979年小儿子郝金山高中毕业,28年里,她每天都是早早起来为在外村上学的孩子做早饭、准备午饭,从无间断,毫无怨言。

  孩子们惦记家里的活计,她总是说:“我一个人能行,家里的活我一个人能干,你们学习要紧,只要你们学习好就行,不用帮我干活。”

  看到家里经济紧张,三女儿要辍学回家干活,被她果断地拒绝了:“不行,你必须上学!我就是吃糠咽菜、借债也要供你们上学。”

  1959年,大女儿成了南龙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的四女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成为南龙岗村的第二名女大学生。

  “文革”使她的三个孩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她却鼓励孩子们说,“干什么都是为国家干事。”

  为了让儿女们安心工作,减轻儿女的负担,她又不辞辛劳养育孙辈。除了在她身边离他最近的以外,在新疆、宁夏的八个孙子、孙女、外孙女中有五个她都亲自带过,而且是在物资紧张,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买的时期,这些孩子们的吃喝穿戴,都由她一人操劳,她用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大改小、小拼大,为她的又一代子孙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衣服和鞋袜。

  在她的巧妙设计、辛勤劳动下,十个儿女从未穿过破衣服和脏衣服。孙子、孙女、外孙女也都是衣帽整洁、干净利落。村里人谁见了都说:“看看人家,这么多的孩子,个个都穿得又整洁又干净,不露皮不露肉,浑身没有泥点”。

  现代教育也承认,母亲是最重要的老师。三儿子当了多年民办教师,教学成绩很出色,但十几年前转正时遗憾地被淘汰了。他只需要到村里把年龄改小一岁,就符合条件,不少人这样做,当时很容易改。但他坚持不改:我不能干骗国家、骗群众的事。回家务农,他一点遗憾都没有:我娘从小就教育我们这样做。

  家里的东西丢了,顾桂同也决不抱怨或者指骂,她总是淡淡地说,也许人家正缺,给他用吧。就过去了。

  丈夫郝进书曾在村里当干部,文革中受了冲击,挨批斗很厉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人嫉妒他家的孩子有出息。

  如今,那个整人最狠的人仍健在,儿孙不孝,晚景凄凉,顾桂同一直接济帮助他,别人问她为何没有仇恨?她说,那是运动,是国家的事。

  尽管过去她家也很清苦,但她总在往外给,所以老人一生是个真正的富人。

  周围不少人家用的菜筐、锅盖高粱秸排子都是她缀好送去的。

  解放前,村里有一户叫付庆海的乡亲,日子穷的实在没法过,外出逃荒。临行到她家告别,她毫不犹豫地把刚蒸好的一锅玉米面饼子全给了他们当干粮,又把自己留作冬天当粮食的红薯送给了他们半麻袋,一家人含泪离开了。几年后,付庆海一家重返家园,第一件事就是先来看望这位在最困难的时候伸手帮助过他的好乡亲。

  1963年村里发大水,村里有的人家房倒屋塌,柴火潮湿,吃不成饭,由于她们家地势高,房子没事,一些乡亲们都到她家吃住,直到大水下去才走。

  1947年,婆家三嫂子去世,留下四个孩子,小的只有8岁,她就把这四个没娘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的孩子们穿着旧衣服,但过年还是要挤出布给这四个孩子添件新衣。

  顾桂同丈夫的姑姑一直带着儿子女儿住在她家,她从未嫌弃过,并把他们当家里人一样看待,吃饭穿衣也都由她一人承担。

  后来她的表妹(她丈夫姑姑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女儿后就去世了,从此表妹的女儿也就住在了她们家,顾桂同照顾她一直到结婚。

  顾桂同会用家传的扎针、拔火罐给人疗病,大人小孩们有了头疼脑热,常去找她。不管她正在干什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如果是正在吃饭,她就放下饭碗,给来人治疗。有的小孩咳嗽,脖子里不好拔火罐,她就用嘴一口一口地嘬,从不嫌脏。

  每听说村里孤寡老人谁有了病,就主动给他们送包子、馒头、稀饭等吃的东西,一天甚至几次去看望,常把孩子们孝敬她的东西给他们分享。

  一个孤寡老人感动地说:“你做了一辈的好事,好人好报,你一定能活到一百岁。”

  “现在不是赶上好时候了吗。我们都能活到一百岁!”顾桂同笑着说。

  没有人我、没有嗔恚、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颗宁静、平和、清净、慈悲的心,听着这家长里短的故事,在下感动,这个老人是一位菩萨啊!

  老人已92岁,现在宁静地与两个儿子生活在乡下,几个在城市的儿女都争着要她去同住,被老人拒绝:“你们都在为国家做事,工作忙,我不能给你们添麻烦。”

  她常对儿孙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国家的人,你们要为国家好好干事。”

  儿孙们自豪地说,我们一家不论为官为民的,没有违法乱纪的,孩子们连会骂人的都没有。老人一辈子没有骂过人,没和人红过脸,连儿女们也没骂过,更没有打过一下,她总是教育我们,在外面要规矩,要吃亏让人,不和人家吵嘴打架。

  更有一个巧合,儿孙辈中都有当过兵的,都是给国家领导人当卫士,真是巧合,儿孙们说是偶然,但其中的一个原因肯定是,这家里出来的人让人放心。

  与小儿子住在一起,仍闲不住,她自己洗衣服、拆洗棉衣、缝补棉被。尽管儿子、儿媳妇一再叮嘱不要她做,可她总是趁着他们到地里干活儿的时候自己就把一切都做好了。看到儿媳妇做家务,她也总要伸出手来帮一把。

  房前屋后种满瓜果,结了就分送给四邻或者来看他的儿女。把捡回的菜叶晒干,做成糠,送人喂猪。

  古语说“仁者寿”,老人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只是耳朵有点背,小儿子笑:俺娘三年前还能上房,看看俺三哥家漏不漏雨。

  老人是全家的福星,众多的儿孙,个个本分做人,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每年回来报告最多的好消息,是各自获得的各种先进表彰、荣誉,在儿孙们看来,其中自有一份功劳属于老人。所谓“积善之家有余庆”,老人传给大家的品德,是世代相继的财富与福分。

  县里海选“十大慈母”,老人高票当选,成了全县老百姓心中的“明星”,成了教育为人父母者的楷模。

  在下近日与朋友去采访她老人家,老人依旧平静地接人待物,清澈的目光中将一份安详、善良静静地播撒。

  临别,我对她三儿子说,让老人家念“阿弥陀佛”吧!

  三儿子听了,附在老人家耳边“娘,你念阿弥陀佛!”老人笑着点头。

  大家都欢喜地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老人不去,谁人能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母亲       大学)(五明学佛网:母亲       大学)  

 赖永海教授:佛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之共性与个性 

 正如法师:母亲节 报母恩 

 道坚法师:出家人可以在社会大学里进修学业吗 

 明奘法师:禅的生命意境 复旦大学魅力领袖高级研修班讲座 

 明奘法师:北京师范大学CET美国留学生朝阳寺禅修--奘师 

 明奘法师: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明奘法师:我想办一所佛教大学 

 如孝法师:认知自我——怎样认识人生和生命(北京大学讲座) 

 韩焕忠博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论 

 陈坚教授: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 

 道坚法师:父母亲的信念——苦谛思维修之四 

 宽运法师: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宽运法师母亲节过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