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72


   日期:2016/4/21 2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跟亲朋好友及其他众生交往要有度,应该适度。如果你能把握适度,就不会互相伤害,甚至还能真正利益他们;若是把握不住这个度,尽管你想互相利益,结果却是互相伤害。无论是夫妻、母女、父子或者朋友、同事等,彼此之间都是要交往的。一个小乘修行人可以远离这些,但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不能远离这些,更不能放弃这些。若是你跟这些人在一起或者经常交往,可能就会退失道心,甚至会失去解脱的机会。那么,应该怎么办?应该把握这个度。虽然很难,但若是你能把握住了,就不会烦恼,不会痛苦,互相不会有伤害,互相不会结恶缘。

  若要把握这个度,就要有智慧。佛法是智慧,就是告诉你怎样才能把握自己,怎样才能帮助别人,也可以说,怎样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利益他们、帮助他们。现在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糟糕,是非常不好处理的。怎么办?你要学修佛法,让自己增长智慧。只要自己有智慧了,就知道怎样去把握,就知道怎样去相处了。若是你自己没有智慧,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降临,也没有办法。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应该有办法吧?他有神通嘛,通过神通把我们的关系搞好就可以了。”尽管佛的神通不可思议,但是众生自己的业力也是不可思议啊!所以,即使佛陀亲自降临,也只能教你这个方法,告诉你不要太执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一切都会好的。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方法。若是你真的能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佛讲了,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心平静了,一切都平静了;你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了。都是自己的心。若是你心态总是不稳定、执着,随着境动,关系会越乱、越不好。

  自己好好地学修佛法,增长自己的智慧。有佛法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也就是说,只要你内心里有智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即使你天天磕头烧香、念佛诵经,但若是心没有觉悟,内心没有智慧,还是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任何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也在学佛修行啊!”但这只是在表面上,你心里并没有佛法,因为你心里没有智慧。有佛法就有智慧,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若是自己内心里面没有智慧,你还是没有得到佛法,你没有佛法。

  现在有些人讲:“我已经见性了,我已经开悟了……”你有没有开悟、见性,就看看你内心的烦恼减少了没有。若是你内心的烦恼减少了,你肯定就开悟了,肯定就有智慧了。得一分智慧,少一分烦恼,因为智慧是对治烦恼的。你内心里生起智慧了,烦恼就生不起来。若是有烦恼,还是没有智慧。若是你有佛法、有智慧,你认为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若是你没有佛法,没有智慧,你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是问题。

  当遇到了一些顺境,稍微有一些成就的时候,自己就很得意,其实你没有开启智慧。你觉得这不是问题,“好啊!我成功了,我如意了,我有成就了!”其实,这都是问题,这是个很大的陷阱,它会间接地伤害你。一些逆境会直接地伤害你,而这些顺境会间接地伤害你,对你来说都是伤害。若是自己执着,没有放下,你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是问题。

  若是你有智慧,你觉得是问题的也不是问题。所以,我们解脱、成就都要靠智慧,都要靠佛法。佛法是智慧,佛是觉悟的意思。你想学佛,你就学智慧,你就学觉悟。当你的智慧圆满、觉性圆满时,你就成佛了。

  学佛不是要学神通,也不是要学神变。学神通神变者是神,不是佛,佛和神是要分开的。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佛有神通,但是这不是神道的那个神通,而是超越的,根本不是我们见闻觉知的范畴。见闻觉知的范畴就不是佛的神通,佛的神通叫大神通,之所以用大来形容,就是超越的意思。他超越了一切,自在了一切,他自在了,而且是大自在。

  当你的心不随境动的时候,境就随你的心动,这叫大自在,也是超越。所谓念不转,业不消,也是这个意思。念转过来了,你就自在了;念没有转过来,你就不自在。什么叫不自在?就是受外在的影响,受外缘的影响。我们在遇到对境的时候,有时候高兴得不得了,有时候伤心得不得了;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伤心;一会儿爱,一会儿又恨,这是不稳定的。

  当你既没有爱,也没有恨的时候,才有自在。有的人不明白:“不能有爱,也不能有恨,怎么过日子,怎么生存啊?”你所谓的那种爱是小爱,是假的。当你内心里没有爱和恨的时候,显现出来的是大爱。所谓大爱无疆,这个力量不得了。

  我们对亲朋好友不能有贪心和欲望,但是可以有慈心和悲心。没有贪爱的时候,就有慈悲了。这时你可以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跟他们相处,但那是以慈悲心关心和照顾的,是以慈悲心交流的。慈悲心是真正无自私、无自利的,这样你才可以感化一切,才可以了缘了债。现在有的人说得好听:“没事,我是了缘了债嘛……”你以这种自私的心态和行为,无法了缘了债啊!即使你再付出、再努力,也都是“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叫轮回。

  你只有放下了贪爱,以慈悲心去关心和照顾他们、跟他们交往,才是真正毫无自私自利的,以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才可以了缘,才可以了债,才可以了生死。所谓没有生死,也就是指你再也不要轮回了。

  有的人也许会有疑惑:“若是不轮回,我怎么跟这些众生接触?”其实,所谓不轮回,就是再也没有业力的牵引,再也没有烦恼的控制。你一样可以在六道里,你一样可以在人间,你一样可以跟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但是这个时候你没有业力的牵引,没有烦恼的控制了,你是自由的,也是自在的。

  佛菩萨在六道里,也在人间,但他们是以悲心和愿力来的,他们没有业力的牵引,没有烦恼的束缚。正如《普贤行愿品》中云:“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们虽然在六道里,但不属于轮回。你不能贪爱,但可以有慈悲,也就是无自私自利地去接触和利益他们,这样你就可以了缘、了债、了生死了。

  贪爱的根本是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若是有我执我爱,就有自私自利。比如,我们现在也关心和照顾家人,关心和照顾孩子,自认为这是很无私的,但其实这也是自私的,因为它的根本是我执。因为你之所以会关心和照顾他们,是因为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还是以“我”来带动的,并非是因为这是众生,这是与我最有缘分的众生,所以我要关心和照顾他。所以,佛说首先要破除我执,首先要放下自我。若是有我执我爱,肯定有自私自利;若是有自私自利,就叫贪爱。

  丑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

  会时喜相迎,亦莫太亲密,

  善系君子谊。

  跟这些众生交往的时候,要保持适度。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对他们有怨恨。所谓不能过度亲密,就是指不能特别贪爱,不能以贪爱心去接触。所谓不能有怨恨,也就是指不能抛弃,不能舍弃这些众生。

  我们应该以慈心和悲心跟他们接触,保持适度。我们有一句法语:放下一切众生是智慧,不放弃一切众生是慈悲。若是深一点讲,就是这个意思,既不是贪爱,但是也没有抛弃、没有舍弃。

  若是有智慧,就没有贪爱了。所谓智慧,是指无我的智慧、空性的智慧。你若证悟了无我,证悟了空性,就没有了人执和法执,也就没有我执我爱了。没有我执我爱,就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自私自利,就没有所谓的贪爱。有智慧就没有贪爱,不贪爱世间,不贪爱亲友。

  若是没有贪爱,会不会远离众生,舍弃众生啊? 不会。不放弃一个众生,这是慈悲心,有慈悲心还能舍弃众生吗?所谓慈悲心,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只要有慈悲心,就不会舍弃众生。我们自己发了愿:我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我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真心地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没有舍弃众生。

  以上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讲与众生交往的度。也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人和人交往的时候,要保持适度,保持距离,不要太亲密,也不要结怨恨。但是,这样讲有点太浅了。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应该这样理解:既能放下一切,又能不放弃一切。不能放弃,但是要放下自私,放下贪欲。自私和贪欲是一种狭隘的心。我们之所以会处处生烦恼,处处遇到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胸太狭隘了。如果你能把心量打开,把整个法界视为自己的家,把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家人,以慈心和悲心去接触众生,跟众生交流,就不会有这些事儿了。应该把自己的心态修炼成像大山那样稳重,像大海那样广阔。

  如果大家想修行,就要修心,在一切对境当中修炼心态。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好事,都是锻炼心态的一个良机,都是很珍贵的宝贝。不管我们遇到的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是好事,因为这是锻炼心态的一种对境、一个良机啊!大家不是要练行为,而是要练心态。佛法里讲了很多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锻炼自己的内心,来启发自己的内心。比如,我们烧香、拜佛的时候,要提起正念,提起善念,练恭敬心、施舍心。我们给佛烧香、磕头,就是要在心里提起恭敬心,增长自己内心的这种恭敬。什么是恭敬心?就是忆念对方的功德,生起欢喜心;反省自己的过患和不足,生起惭愧心。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我们才会有改变,才会有进步。

  我们很多人也在烧香、拜佛,但却把佛当成神来求:“保佑我,让我健康……”其实,不要求,求不得苦,求本身就是过失。怎么办?如果你提起恭敬心了,你的心态改变了,你的一切自然就顺心如意,根本就不用求。当你不求的时候,心平静下来的时候,才有所谓的加持,才能感觉到佛的能量。当你的心里有那么多贪欲,心那么浮躁、纷乱的时候,你根本感觉不到佛的能量。所谓佛的能量,就是万事万物的能量,也是自性的能量。真正的佛是自性佛,既是我们的自性,也是诸法的自性,都是一体的。当你的内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你的佛性、能量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你的心不定,根本觉知不到这个佛性,也根本不可能得到这个能量。我们不要求,求是不行的;我们要修,尤其是大乘修行人,自己要自信、勇敢,应该如是思维:“我要继承佛的事业,我要承办佛的事业……”以这种心态去拜佛、念佛,这才是对的。

  当你自己的信念特别坚定,内心特别自信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那时,成就就在眼前。主要的问题是自己不自信,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内心的信念不坚定,总动摇,只向外求。那些向佛求、临时抱佛脚的人都是不自信的人,若是自己自信的话,还会向外求吗?还会向佛求保佑吗?不会的。一切的功德、福德都是本具的,但因为我们有业力,这些本具的福德、功德被业力遮蔽了,所以显现不出来。什么叫业力?心不稳定,总动摇,这就是业力。若是没有业力的话,心能不稳定吗?若是没有业力的话,心能动吗?若没有风,草木也不会动;同样,若没有业力,你的心是不会动的。因为有业力,心才会动摇、散乱;心一动摇、散乱,本具的光明、智慧、福德就无法显现。

  有的人问:“既然福德和智慧都是本具的,那我怎么没有福德呢?怎么没有功德呢?”因为你有业力,功德、福德被业力遮蔽了。只有你真正明白了真相、真理,才会有自信,才会生起真正的信心。当你有自信的时候,还会向外求吗?还会向佛求保佑吗?不会的。

  有的人说:“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佛有信心。”你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其实对佛也没有信心。“怎么没有?!我对佛很深信啊!”你对佛并没有深信,如果你深信佛,你就会依教奉行。但是,你依教奉行了吗?佛说了,如果你今天生病了,这是前世杀生造业的果报,现在你要消业。但是你却到处去算命:“我怎么了?是不是身上有东西了?”佛说了,你身上没有东西,就是前世造的业,现在短命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如果你深信佛,真的对佛有信心,还会找算命先生吗?还会去算命吗?“我怎么生病了?是不是因为我吃得不好,是不是因为我穿得不好?是不是因为我工作累?跟那些有钱人比,我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和这些没有关系,这些都只是缘,不是因。有因有缘,因缘和合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结果。那么,因是什么?就是你前世杀生造业了,所以导致今世生病这个果报。“现在怎么办?是不是要去拜拜佛、烧烧香?”不是。“我是不是应该到医院治病?”你到医院治病也行,但这也是一种缘,不是真正的因。如果你想抽薪止沸,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已经告诉你方法了,就是忏悔。若要忏悔,就要对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有追悔心:“我前世肯定造过恶业,杀害过众生,所以今世才有生病这样的果报。众生平等,我不应该杀害众生……”其次,还要有以后再也不杀生的决心。

  对恶业有追悔心,叫破恶力。我们有一句法语:发现错误,发现自己的过患,就是开悟。它的力量很大。虽然我们口头上都说:“忏悔,忏悔……”但是并没有真正去认错,没有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毛病或缺点。发现自己的错误、过患,这叫开悟;发现了所有的错误、所有的过患,这叫彻悟;改变了自己的错误、毛病,这叫成就;改变了所有的毛病、错误,这叫圆满。那个时候,你就成佛了。

  所以,修行的过程不离忏悔,忏悔就是知错改错。比如“我再也不杀生了!”有这种改错的决心,才叫忏悔。若是你真的发自内心、发自肺腑,在这样的情况下,消业会非常快。但是你没有相信,也没有忏悔,还说:“我生病了,要补补身子。”然后又去杀生了,这种人即使病好了,也是暂时的,将来还会生病,还会遭受痛苦。

  你没有深信佛,因为你没有依教奉行啊!所以,若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佛也就没有信心;若是对佛有信心,对自己也会有信心。

  现在有些人想临终往生:“你看我能往生吗?”这种人也是不自信的。不自信的人就是对佛没有信心,若是你对佛有信心,佛是无所不能的,到时候他一定能把你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你没有信心,没有深信。也许你会说:“佛是有这个能力,但是我有业障啊。”什么叫业障?心不定,自己的内心在动摇,这就是业障。如果你内心不动摇、具足信心的时候,你就没有业障。这时,佛到了,佛的加持力也就到了。

  所以,仔细以智慧去观察的话,对自己没有信心,就是对佛也没有信心;对佛有具足的信心,也会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有信心,成就就在眼前;如果有信心,业障当下就消了。真的有信心,就有菩提心。就像猫出现了,老鼠就无影无踪了;同样,真正发出了菩提心,就不会有业障了。若真正具足信心,业障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你信心不足,心总动摇,这就是业障;若心不动摇,心稳定了,有坚定的信心了,也就没有业障了。讲的时候,这些是有次第的,但是你真正开悟、成就的时候,没有次第。在事上,一步一步有次第;在理上,则是茅塞顿开,一下就都明白了。

  也许有人想:“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是无量,怎么学啊?怎么圆满啊?”法门是无量的,而你心的力量也是无边的,一精通一切精通。所以,当你能真正启发内心的力量的时候,虽然法门无量,但是一下子就通达无碍了。虽然法门无量,但是我们的心也是无处不在的,都是一个真理、一个道理。回归自性的时候就是一体的,讲的都是一个点。主要是这个心。正因为法门是无量的,所以可以圆满;若是有量,就不能圆满。这个道理也许你很难理解。

  心稳定了,信念坚定了,成就就在眼前。所谓“念佛念心,修行修心”,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念佛,有些人认为这是阿弥陀佛的相,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佛在《阿弥陀经》里讲,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其实,这是不了义的说法。阿弥陀佛在哪里?自性就是阿弥陀佛,自心就是阿弥陀佛,自身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在这样的认识当中,在这样的觉悟当中安住,这叫念佛。你只有这样念佛,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当然,若是刚开始学佛,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离我很远很远”,以这样的见解念佛,也可以。佛为什么有很多不了义的说法呢?因为众生需要。尽管佛也在“骗”众生,但佛是好意,没有恶意,这叫方便语,不叫妄语。如果刚开始就告诉你,你自身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自心是阿弥陀佛,你不会明白的,也不可能接受。所以,佛以方便语讲,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个世界叫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到处都是珠宝、玛瑙、珊瑚等等。凡夫就喜欢这些,佛就这样告诉他们。即使是玛瑙,也不是质地坚硬的,而是很软很软的。那个世界有多么多么好,那里有个教主叫阿弥陀佛,很庄严……,如是宣讲,是让众生生欢喜心嘛。

  我们有时候也给大家讲一些放生的功德、念佛的功德等,也是让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你能生欢喜心,就行了。“太好了,多好啊!”这就是功德,这就是福德。虽然你放生、做布施了,但若是内心没有欢喜心,没有启发内心的意乐,没有功德。

  佛法里经常讲发心。不是对方需要,不是有人让你做,也不是佛命令你做,而是自己发心,这叫功德。这个时候,不是对方需要,而是自己需要。对方是自己种福报的良田,因此内心只有感恩,没有傲慢。否则,就会认为“我好,他不好。”“我施舍他,他应该感恩我。”这是错误的。应当如是思维:我要感恩他,因为有他的存在,有这样的一个对境,我才可以种福田,才能够和这个众生结善缘,才可以增长自己的善根,才可以增长自己的福德,所以要感恩。

  大家不是经常唱《感恩歌》吗?你若是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有感恩心,你才有资格唱《感恩歌》。“感恩帮助过我的人,感恩伤害我的人,感恩一切……”若是你真的明白了,就有感恩了,否则都是假的。有的人说:“我富裕,他贫穷,我拿东西帮助他,这个时候我还得感恩他?”这就是真正的感恩,这叫功德,这叫福德。若是你放生救了它的命,或者做布施帮助了他,却同时增长了自己的傲慢心,“我很了不得啊,我做功德了……”功德和福德一下子就没有了,所以心态是很重要的。

  发心是很重要的。做功德要发心,做善事要发心,只有自己真正发心去做了,才是无怨无悔的。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很多的烦恼,何必呢?还不如不做,真的。我们经常讲发心,你这样发心去做,就是功德,这样你才能增长自己的福德,你不得了了。功德是学来的,福报是修来的。今年你没有功德,明年你可以有功德;今年你没有福德,明年你可以有福德。因为这都是学来的,就是修来的。人都可以学功德,都可以积福德,这个本能叫佛性。你学功德、修福德,功德圆满了,福德圆满了,你就成佛了。你跟那块石头不一样,你跟那个木棍不一样,因为你有佛性,因为你有这个能力,你有这个本能,这叫佛性。那块石头不能学功德,也不能积累福德,所以它没有佛性。你可以积累福德,所以你有佛性,你可以成佛。这些石头、草木等是佛性的显现,也不离佛性,但是不能说它们有佛性。因为它们不能成佛,有佛性就能成佛;但它们也是佛性,因为它们也是我们心的显现,是我们心的幻化和游舞,也不离佛性。因为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一切都是心的游舞,所以它们都是不离佛性的,都不离那种灵气,都有灵气,但是不能说它们有灵魂。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蜜蜂不贪恋花而从中取出花蜜,既没有伤害花,也没有伤害自己,很善巧地采蜜。同样,你既要接触众生、利益众生,也要不伤害自他。不害己害他,就是利己利他,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我们点火的时候不要灰,灰过后还要处理,到处都弄脏了,但是没有办法,火点燃了,灰自然就有。我们不求自己的利益,但是自己的利益自然就来了,健康、平安、名气、财富等自然就有,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你躲也躲不掉。

  你去利益众生、帮助众生时,不要考虑自己。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一样去付出。家里这些众生跟我们是最有缘的,你只管无私地去奉献、付出,不要考虑自己。但是,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往往是有要求、求回报的,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就烦恼,没有如是回报的时候也烦恼。不要这样,不要有要求。为什么总想得到回报啊?为什么自己让自己烦恼,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啊?你应该不求回报地去付出,无怨无悔,只有感恩,没有仇恨。让自己开心起来,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啊!天天吵,天天闹,天天烦恼,天天痛苦,这不叫过日子,叫混日子。佛让我们好好过日子,不让我们混日子。若天天明明白白,天天开开心心,这叫过日子。若天天糊里糊涂,天天这样愁眉苦脸、烦恼痛苦,这叫混日子。

  佛也没有说别的,佛希望我们好好过日子,佛劝我们别混日子。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啊,得人身多不容易啊,能活一天多不容易啊!活一天快乐一天,活一天自在一天,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活的时候快乐,死的时候安祥;活的时候遭罪,死的时候也会遭罪。有的人听了可能会说:“没有事,我活得很糟,但是临终的时候就好了。”我看难。活的时候心态都放不下,业都没有消除,临终的时候怎么能放得下?也是很难的。

  有的人说:“没有事,临终的时候有阿弥陀佛来接我。”阿弥陀佛肯定会来接你,因为阿弥陀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怕你认识不到或觉察不到。阿弥陀佛以什么样的形象来,谁也不知道啊!真的,也许是海啸,也许是地震,也许是绝症,也许是一个很清净的形象……这就看你自己的心态了。若是心不清净、业障重,也许阿弥陀佛以很恐怖的形象来接你。“阿弥陀佛有那么恐怖吗?”有,若是自己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不清净。心不清净就是魔,心清净就是佛。中阴教法里面讲得很清楚。若是自己业力没有消除,心不清净,显现的可能都是很恐怖的形象。若是自己业力清净、心清净,给你显现的也可能是很慈祥、清净、调柔的形象。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不清净。大家要把握当下,要活在当下!学佛修行人就要这样,不要往后拖延,把握当下,活在当下。这样,活得快乐,死得安祥。

  在单位也应该这样。很多人在单位上班,求的就是那么点工资。大家不要为了工资而去工作,无论是你的单位或公司,都是一个平台,你要利用这个平台去利益众生,为社会做事儿。若是你真的能这样无私地奉献、付出,能拿不到工资吗?能没有奖励吗?都会有的。

  所以,大家要如是发菩提心,如是做布施,做功德,处处做,在家里做,在单位做。有多大福报享受多大的福报,享受福报的同时也在积累福报,这样福报不会有穷尽的时候。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在享受福报的同时就是在消耗福报。我们生活没有错,工作也没有错,错的是心态,错的是没转念,所以说心态很重要,转念很重要。

  要保持正确、宽广的心态,不能太狭隘,不能太自私,自私是愚痴。佛菩萨们都讲了,若是你想利益自己,就去真正地利益众生,这样才有功德,才能圆满。你真正以利他心去利益众生的时候,才有真正的快乐,那是大乐!之前是小乐,本身就是痛苦的。小爱也是痛苦的。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要大爱、大乐。平等、不分别的时候,才有大爱,之前是不会有的。所谓大爱无疆,就是平等、不分别的意思。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

  那种快乐是恒常的、不变的,那叫不可思议啊,那叫大乐!它不是苦乐之间的乐,不是相对法。和苦相对的乐,本身是分别的,是苦的,所以不是真正的乐。不是相对立的才是真的,相对立的都是假的。比如“长”和“短”,和长相比,它是短的;和短相比,它是长的。这都是假的,没有实质性的。所以,相对的都是轮回的,都是痛苦的。

  大乐不是相对的,是平等的,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如果你想享受这种大乐,你必须要修出真心来。什么叫真心?放下妄念、妄想。妄心不死,真心不活。若是你有妄心,真心就显现不出来;若是真心显现不出来,就感觉不到大乐。归根结底,就是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握住自己的心态。你若掌握了自己的心态,就掌握了一切。

  如果想改变环境,想改变命运,就要改变心态。改变了心态,命运就改变了;改变了心态,一切都会改变了。真的,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大家以智慧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吧,这叫学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