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确坚吉堪布:一切善业都应以菩提心为摄持


   日期:2010/6/1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实修的时候要以菩提心作为中心。一切修持都应围绕着菩提心而进行,一切善业都应以菩提心为摄持。

  我们不能仅仅想到自己的享受,不能仅仅为了自己能获得解脱。一定要考虑到天下如母众生,要为了利乐众生而证取无上菩提,为实现这样的终极目标进行修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忧患意识,忧患如何使正法发扬光大,如何让众生离苦得乐,不至于被邪说误导等等。这才是作为大乘行者应当考虑的。如果总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考虑自己是否能往生净土,是否能获得健康平安等等,这个境界就未免太低了一点。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效忠国家的大臣,以及现代的伟人,他们整天所想的都是忧国忧民。譬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首先想的是天下疾苦,然后才考虑自身安乐。世人尚且有这种无私奉爱的精神,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更应该全心全意地利乐众生。为了如母众生的究竟离苦得乐而发心修证无上菩提,这才是我们修行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既然如此,道次第里为什么要分下、中、上三士道来修心呢?这是因为终极目标需要由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完成。三士道是我们到达终极目标前必经的阶段,所以三士道是共同必经之道,称为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共上士道。下土道和中土道修持完毕之后,必然会进入上土道;要进入上土道,也必须先经历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阶段。下、中士道是为进入上士道而作准备的。这也是三主要道里把下、中士道的内容摄入出离心的原因。因为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前行,即使在修下士道、中士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把目标锁定在成佛上。如果由菩提心作为摄持,思维人身难得、苦谛等等的话,就不会成为真的下、中士道,而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所以,每次上座观修出离心的时候,我们都要先发菩提心:“为了能究竟成佛,我必须斩断对现世的贪著,因此现在需要修持出离心。”在观修菩提心时,也要先进行出离心的串修,生起了出离心的觉受后再修菩提心。虽然在讲解的时候,三士道可以分开来依次解说,但在实修的时候,每一道都应当与另外两道互为摄持,否则我们最初修“出离心”时,就不会成为大乘道了。

   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进入大乘道,而要另外设立下士道和中土道呢?这是为了利益不同根器的人。大乘根器者可以快速进入上士道,那些心量小的人也可以渐次修心,他们先从下、中士道起修,最终也能进人上士道。另外对那些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却自以为大乘行者、密乘行者的人,为了他们能正视自己所处的阶段,而分为三士道进行修持。因为菩提心的生起,是建立在不忍他人受苦的悲心上,而悲心来源于对苦的认识,我们只有先了解自己的苦,先解脱自己,才能感知他人的苦而生起悲心。所以,最初应在共下士道修心。否则,不可能真正生发菩提心而进入上士道。就像是楼房的地基一样,没有这个地基,你所谓的高楼大厦也只能成为设想中的空中楼阁而已。

   讲完这个三主要道以后,要是大家能遵循这样的次第,修行就不再是做游戏了。这三者就如同我们的腿、心和眼睛一样重要。试想,如果没有出离心,我们怎么会有起步运作的能力,向解脱的目标去迈进?没有菩提心,怎么能辨别是非善恶,不至于走入歧途?没有正见,怎么能看清前进的方向,明确修行的终极目标?尽管大家以前也学了不少密法,灌了不少顶,修持也有一些感应,但那毕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沙滩上的建筑也许能起一段时间的作用,但经不起风雨的吹打,终究是不坚固的。你们要是按照三主要道来修的话,终究能够到达圣贤们所达到的解脱彼岸,必定能获得解脱。解脱不是有三级解脱吗?即小乘罗汉的初级解脱,大乘菩萨的解脱,以及佛的终极解脱。我们只要达到小乘罗汉的解脱,也就不再受世间八法的干扰,内心不再被世间的苦乐所动摇,永远保持一种常乐我净的涅槃乐境。如果依照三主要道来修持,就已经超越了罗汉。因为罗汉仅仅获得自我的解脱,解脱了烦恼障而跳出生死轮回,但他还没有菩提心,不能破除微细的无明所知障。那么我们不仅能获得自我的解脱,还有了菩提心的种子,福德资粮很快就能圆满,就有能力带领众生一起迈向终极的解脱——成佛。大家如果想真正地修行,就应该踏踏实实按照这样一个次第来修学,这是一切欲求解脱者必经的道路。

  只有三主要道已经修到合格证量,我们才能再来修持一些甚深的无上密法,以取得即生的彻底证悟。如果不具备三主要道的基础,即使修持无上密法也是不会获得成就的。我们知道密法是非器莫传,对不具足根器者不能宣说密意,这在密乘戒律上有严格要求。如果要想学甚深的密法,就一定要根器成熟。那么如何来成熟呢?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通过修持显教的三主要道来成熟自身,这是第一步显密共行道修习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密乘,进行成熟根器的灌顶和受三昧耶戒。这样才算是修学密法的根器成熟。灌顶分为一般灌顶和大灌顶。一般灌顶仅仅是加持性的,大家经常接受的大多都是这种加持性的灌顶,这种灌顶对根器的要求不高,修持它也能获得本尊的摄受和加持。但如果要想取得即生成就,成就本尊的果位,这种灌顶就显得不够了,必须要接受成熟根器的大灌顶。大灌顶不象一般灌顶这样可以公开,它对弟子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弟子必须根器成熟。如果弟子根器不成熟就灌顶,那么对师徒双方都有害,上师一般也不会轻易灌这种顶,必须要弟子成为合格的法器。大家一定要成熟自身,注重三主要道的修持,把自己锻造成堪受密法的法器。

  如果没有三主要道的基础,没有菩提心、正见而入无上密乘,我们时时刻刻都会触犯戒律。密宗十四根本戒中,其中两条就是“对众生缺乏慈悲心”和“持邪见反对性空之说”。没有菩提心和性空正见,你能不触犯这两条吗?如果没有戒律,你纵使能修到本尊现身,修到会产生神通神变,那也是不真实的,一般都是鬼神附体导致的现象。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刚乘是建立在大乘的基础上,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大乘的菩萨在度化众生时,感觉自身能力不够,为了能够快速、彻底地引爆潜能,才要进入金刚乘。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密法呀?就是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利益众生。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没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还修什么无上密法?众生都是父母,我们对父母缺乏一种爱心、慈悲心,这种罪过有多大!大家一定要升华自己,把身口意奉献出来,用彻底利他无我的精神为众生服务,这是金刚乘的戒律要求。

  密乘十四根本戒的“持邪见反对性空之说”,更是与缘起正见有关系。邪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执为实有的常见,执著诸法实有就产生贪爱之心;另一种是持空无的断见,认为万物空无就断除因果之说。而大多数修学密法者容易犯的毛病,是执为实有。认为所修的本尊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打坐中见到一个什么影像,就认为见到本尊见到佛菩萨了,顿时欢喜若狂。若是见到一个恐怖的影像,就认为自己被魔盯上了,整天胆战心惊。你心里这么一起波澜,不管是欢喜的心态,还是恐惧的心态,就刚好为魔乘机而入,修到最后,你可能就真的着魔了。因为你把它执为实有,它就真的能产生作用。缘起的现象尽管没有自性,但它的作用并没有消失,只要有现象就会发生作用。

  藏地曾经有一个名叫邬玛巴的喇嘛,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还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常见到文殊菩萨现身说法,像你我之间这样可以相互对话,你想想这是多么的殊胜!我们许多人就是定中或幻觉中,出现一个什么影像或声音,都会感到无比高兴,奉为圣旨般坚信不移,何况这是菩萨的亲自现身。但是邬玛巴并不是很兴奋,因为魔也有可能幻现为佛菩萨的形象呀。如《大涅槃经》中说:“魔等尚能变化佛身。”怎么能肯定这一定是真正的本尊现身呢?于是他决定对现身的文殊菩萨进行考核。要是我们见到佛菩萨现身了,恐怕早就欣喜若狂了,哪里还管他真假?但邬玛巴就是这样的理智和严谨,他请了一位成就者帮他鉴定。那位成就者按照密续的内容,对现身的文殊进行观察和考问之后,告诉邬玛巴:“这应当是真正的本尊,不会有什么问题。”

  宗喀巴大师也是如此。他曾经多次亲见诸佛菩萨及本尊现身,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无量寿佛、弥勒菩萨、白伞盖佛母等等。他在讲道次第的时候,龙树、无著、阿底峡等深观派和广行派的一切祖师,也亲自现身加持,直至法会结束。尽管获得如此稀有难得的境界,大师仍然认为是自心的幻化,不能执为实有,常以“诸法如幻”来观照自心。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观想诸佛本尊亦是如此,慈悲和智慧才是其内在本质,而形体是幻化无实的,如镜花水月一样无有自性。只有体认到这一要诀,修持才会有成就的可能。所以,我们修学密法要想有所成就,片刻都离不开菩提心的摄持,离不开性空正见的指导。一定要有三主要道的修证基础。否则,一辈子也不可能修出什么成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确坚吉堪布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确坚吉堪布       菩提心)  

 济群法师:菩提心的修行 

 净界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张秉全居士: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如瑞法师:修行要发菩提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