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五时佛经串讲24--华严经解分16十回向品之八


   日期:2010/6/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时佛经串讲24--华严经解分16十回向品之八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回向品之八,请大家先看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佛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真如相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正念明了,其心坚住,远离迷惑;专意修行,深心不动;成不坏业,趣一切智,终不退转;志求大乘,勇猛无畏;植诸德本,普安世间;生胜善根,修白净法;大悲增长,心宝成就;常念诸佛,护持正法;于菩萨道信乐坚固,成就无量净妙善根,勤修一切功德智慧;为调御师,生众善法,以智方便而为回向。菩萨尔时,慧眼普观,所有善根无量无边。其诸善根修习之时,若求缘、若办具、若治净、若趣入、若专励、若起行、若明达、若精审、若开示,如是一切有种种门、种种境、种种相、种种事、种种分、种种行、种种名字、种种分别、种种出生、种种修习,其中所有一切善根,悉是趣向十力乘心之所建立,皆悉回向一切种智,唯一无二。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得圆满无碍身业,修菩萨行。愿得清净无碍口业,修菩萨行。愿得成就无碍意业,安住大乘。愿得圆满无障碍心,净修一切诸菩萨行。愿起无量广大施心,周给无边一切众生。愿于诸法心得自在,演大法明,无能障蔽。愿得明达一切智处,发菩提心,普照世间。愿常正念三世诸佛,谛想如来常现在前。愿住圆满增上志乐,远离一切诸魔怨敌。愿得安住佛十力智,普摄众生无有休息。愿得三昧游诸世界,而于世间无所染著。愿住诸世界无有疲厌,教化众生恒不休息。愿起无量思慧方便,成就菩萨不思议道。愿得诸方不迷惑智,悉能分别一切世间。愿得自在神通智力,于一念中悉能严净一切国土。愿得普入诸法自性,见一切世间悉皆清净。愿得生起无差别智,于一刹中入一切刹。愿以一切刹庄严之事显示一切,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愿于一佛刹中示无边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愿得自在大神通智,普能往诣一切佛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愿得庄严一切佛国,愿得周遍一切世界,愿得成就智慧观察。如为己身如是回向,如是而为一切众生,所谓:愿一切众生永离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趣。愿一切众生除灭一切障碍之业。愿一切众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愿一切众生智慧圆满,净光普照。愿一切众生思慧成满,了真实义。愿一切众生以净志乐,趣求菩提,获无量智。愿一切众生普能显示安隐住处。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以善心如是回向,为令一切众生遇清凉云,霔法雨故;为令一切众生常值福田,胜境界故;为令一切众生皆能善入菩提心藏,自护持故;为令一切众生离诸盖、缠,善安住故;为令一切众生皆获无碍神通智故;为令一切众生得自在身,普示现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最胜一切种智,普兴利益无空过故;为令一切众生普摄群品,令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皆能究竟一切智故;为令一切众生心不动摇,无障碍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可爱乐国土、园林、草木、华果、名香、上服、珍宝、财物、诸庄严具,或见可乐村邑、聚落,或见帝王威德自在,或见住处离诸喧杂。见是事已,以方便智精勤修习,出生无量胜妙功德,为诸众生勤求善法,心无放逸,广集众善;犹如大海,以无尽善普覆一切,为众善法所依之处,以诸善根方便回向而无分别;开示无量种种善根,智常观察一切众生,心恒忆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回向众生,无有休息。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诸如来可爱乐见,见法真性平等平等,无所取著,圆满清净。愿一切众生见诸如来甚可爱乐,圆满供养。愿一切众生往生一切无诸烦恼、甚可爱乐清净佛刹。愿一切众生得见诸佛可爱乐法。愿一切众生常乐护持一切菩萨可爱乐行。愿一切众生得善知识可爱乐眼,见无所碍。愿一切众生常见一切可爱乐物,无有违逆。愿一切众生证得一切可爱乐法而勤护持。愿一切众生于一切佛可乐法中得净光明。愿一切众生修诸菩萨一切能舍可爱乐心。愿一切众生得无所畏能说一切可爱乐法。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极可爱乐甚深三昧。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甚可爱乐陀罗尼门。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甚可爱乐善观察智。愿一切众生能现菩萨甚可爱乐自在神通。愿一切众生能于诸佛大众会中说可爱乐甚深妙法。愿一切众生能以方便开示演说甚可爱乐差别之句。愿一切众生常能发起甚可爱乐平等大悲。愿一切众生念念发起甚可爱乐大菩提心,常令诸根欢喜悦豫。愿一切众生能入一切甚可爱乐诸如来家。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能调伏行,调伏众生无有休息。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甚可爱乐无尽辩才演说诸法。愿一切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住于一切可乐世界,教化众生,心无厌倦。愿一切众生以无量方便,普能悟入甚可爱乐诸佛法门。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无碍方便,知一切法无有根本。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离贪欲际,知一切法毕竟无二,断一切障。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离贪欲际,知一切法平等真实。愿一切众生具足成满一切菩萨甚可爱乐无戏论法。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藏精进之心,成可爱乐一切智道。愿一切众生具可爱乐无碍善根,摧伏一切烦恼怨敌。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一切智门,普于世间现成正觉。
  佛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如是诸善根时,得智慧明,为善知识之所摄受,如来慧日明照其心,永灭痴冥;勤修正法,入诸智业,善学智地,流布善根,充满法界,以智回向;尽诸菩萨善根源底,以智深入大方便海,成就无量广大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著世间,不取众生;其心清净,无所依止;正念诸法,离分别见;不舍一切佛自在慧,不违三世一切诸佛正回向门;随顺一切平等正法,不坏如来真实之相,等观三世无众生相;善顺佛道,善说于法,深了其义,入最胜地,悟真实法,智慧圆满,信乐坚固;虽善修正业而知业性空,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知一切法无有自性;观一切义及种种行,随世言说而无所著;除灭一切执著因缘,知如实理,观诸法性皆悉寂灭,了一切法同一实相,知诸法相不相违背;与诸菩萨而共同止,修行其道,善摄众生,入去、来、今一切菩萨回向之门;于诸佛法心无惊怖,以无量心令诸众生普得清净;于十方世界不起执取我、我所心,于诸世间无所分别;于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勤修一切出世间法;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一切处,无有边际。譬如真如,真实为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一切法真实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守其本性,始终不改。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一切法无性为性。譬如真如,无相为相;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一切法无相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若有得者,于诸佛法,永不退转。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行之处。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离境界相而为三世一切诸佛圆满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悉能安立一切众生。譬如真如,性常随顺;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未来劫,随顺不断。譬如真如,无能测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等虚空界,尽众生心,无能测量。譬如真如,充满一切;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刹那中普周法界。譬如真如,常住无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究竟无尽。譬如真如,无有比对;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能圆满一切佛法,无有比对。譬如真如,体性坚固;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体性坚固,非诸惑恼之所能沮。譬如真如,不可破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损坏。譬如真如,照明为体;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以普照明而为其性。譬如真如,无所不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处悉无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一切时。譬如真如,性常清净;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住于世间而体清净。譬如真如,于法无碍;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周行一切而无所碍。譬如真如,为众法眼;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为一切众生作眼。譬如真如,性无劳倦;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修行一切菩萨诸行恒无劳倦。譬如真如,体性甚深;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其性甚深。譬如真如,无有一物;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知其性无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现;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其体微妙,难可得见。譬如真如,离众垢翳;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慧眼清净,离诸痴翳。譬如真如,性无与等;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成就一切诸菩萨行最上无等。譬如真如,体性寂静;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善能随顺寂静之法。譬如真如,无有根本;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入一切无根本法。譬如真如,体性无边;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净诸众生,其数无边。譬如真如,体性无著;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毕竟远离一切诸著。譬如真如,无有障碍;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除灭一切世间障碍。譬如真如,非世所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非诸世间之所能行。譬如真如,体性无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生死皆非所住。譬如真如,性无所作;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所作悉皆舍离。譬如真如,体性安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安住真实。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与诸菩萨听闻修习而共相应。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世间修平等行。譬如真如,不离诸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未来际不舍世间。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众生回向无尽。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不违三世一切佛法。譬如真如,普摄诸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摄一切众生善根。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与三世佛同一体性。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摄持一切世、出世法。譬如真如,无能映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世间无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动摇;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魔业无能动摇。譬如真如,性无垢浊;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修菩萨行无有垢浊。譬如真如,无有变易;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愍念众生,心无变易。譬如真如,不可穷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非诸世法所能穷尽。譬如真如,性常觉悟;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能觉悟一切诸法。譬如真如,不可失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众生起胜志愿,永不失坏。譬如真如,能大照明;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以大智光照诸世间。譬如真如,不可言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言语所不可说。譬如真如,持诸世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持一切菩萨诸行。譬如真如,随世言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随顺一切智慧言说。譬如真如,遍一切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于十方一切佛刹,现大神通,成等正觉。譬如真如,无有分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世间,无所分别。譬如真如,遍一切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十方刹无量身中。譬如真如,体性无生;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方便示生而无所生。譬如真如,无所不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十方三世诸佛土中,普现神通而无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夜,放大光明,施作佛事。譬如真如,遍在于昼;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悉令一切在昼众生,见佛神变,演不退轮,离垢清净,无空过者。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世间次第时节,得善方便,于一念中知一切时。譬如真如,遍在年岁;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住无量劫明了成熟,一切诸根皆令圆满。譬如真如,遍成坏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住一切劫清净无染,教化众生咸令清净。譬如真如,尽未来际;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未来际,修诸菩萨清净妙行,成满大愿无有退转。譬如真如,遍住三世;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众生于一刹那见三世佛,未曾一念而有舍离。譬如真如,遍一切处;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超出三界,周遍一切,悉得自在。譬如真如,住有无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达一切有无之法毕竟清净。譬如真如,体性清净;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以方便集助道法,净治一切诸菩萨行。譬如真如,体性明洁;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菩萨悉得三昧明洁之心。譬如真如,体性无垢;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远离诸垢,满足一切诸清净意。譬如真如,无我、我所;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以无我、我所清净之心,充满十方诸佛国土。譬如真如,体性平等;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获得平等一切智智,照了诸法,离诸痴翳。譬如真如,超诸数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与超数量一切智乘大力法藏而同止住,兴遍十方一切世界广大法云。譬如真如,平等安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发生一切诸菩萨行,平等住于一切智道。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满足无碍一切种智,于众生界悉现在前。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具足一切诸言音智,能普示现种种言音,开示众生。譬如真如,永离世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使众生永出世间。譬如真如,体性广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悉能受持去、来、今世广大佛法,恒不忘失,勤修一切菩萨诸行。譬如真如,无有间息;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为欲安处一切众生于大智地,于一切劫修菩萨行无有间息。譬如真如,体性宽广,遍一切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净念无碍,普摄一切宽广法门。譬如真如,遍摄群品;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证得无量品类之智,修诸菩萨真实妙行。譬如真如,无所取著;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法皆无所取,除灭一切世间取著,普令清净。譬如真如,体性不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安住普贤圆满行愿,毕竟不动。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众生满足一切大智境界,灭烦恼境悉令清净。譬如真如,无能制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不为一切众魔事业、外道邪论之所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舍离一切妄想取著,于修、不修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无有退舍;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常见诸佛,发菩提心,大誓庄严,永无退舍。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得一切差别言音神通智慧,普发一切种种言词。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众生乘普贤乘而得出离,于一切法无所贪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舍世间地,住智慧地,以普贤行而自庄严。譬如真如,无有断绝;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法得无所畏,随其类音,处处演说,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成就法智,了达于法,圆满菩提无漏功德。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非是觉悟;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令开悟一切诸法,其心无量遍周法界。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新新恒起菩提心愿,普使清净,永离生死。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现在念念心常觉悟,过去、未来皆悉清净。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发起一切大愿方便,成就诸佛广大智慧。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灭一切众生烦恼,圆满一切清净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一切佛刹平等,普严净一切世界故;得一切众生平等,普为转无碍法轮故;得一切菩萨平等,普出生一切智愿故;得一切诸佛平等,观察诸佛体无二故;得一切法平等,普知诸法性无易故;得一切世间平等,以方便智善解一切语言道故;得一切菩萨行平等,随种种善根尽回向故;得一切时平等,勤修佛事,于一切时无断绝故;得一切业果平等,于世、出世所有善根皆无染著,咸究竟故;得一切佛自在神通平等,随顺世间现佛事故。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八真如相回向。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证得无量清净法门,能为如来大师子吼,自在无畏;以善方便,教化成就无量菩萨,于一切时未曾休息;得佛无量圆满之身,一身充遍一切世界;得佛无量圆满音声,一音开悟一切众生;得佛无量圆满之力,一毛孔中普能容纳一切国土;得佛无量圆满神通,置诸众生于一尘中;得佛无量圆满解脱,于一众生身示现一切诸佛境界,成等正觉;得佛无量圆满三昧,一三昧中普能示现一切三昧;得佛无量圆满辩才,说一句法,穷未来际而不可尽,悉除一切众生疑惑;得佛无量圆满众生,具佛十力,尽众生界示成正觉。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顺真如相回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菩萨志乐常安住,正念坚固离痴惑,其心善软恒清凉,积集无边功德行。
   菩萨谦顺无违逆,所有志愿悉清净,已得智慧大光明,善能照了一切业。
   菩萨思惟业广大,种种差别甚希有,决意修行无退转,以此饶益诸群生。
   诸业差别无量种,菩萨一切勤修习,随顺众生不违意,普令心净生欢喜。
   已升调御人尊地,离诸热恼心无碍,于法于义悉善知,为利群生转勤习。
   菩萨所修众善行,无量无数种种别,于彼一切分别知,为利群生故回向。
   以妙智慧恒观察,究竟广大真实理,断诸有处悉无余,如彼真如善回向。
   譬如真如遍一切,如是普摄诸世间,菩萨以此心回向,悉令众生无所著。
   菩萨愿力遍一切,譬如真如无不在,若见不见念悉周,悉以功德而回向。
   夜中随住昼亦住,半月一月亦随住,若年若劫悉住中,真如如是行亦然。
   所有三世及刹土,一切众生与诸法,悉住其中无所住,以如是行而回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菩萨如是发大心,真如所在无不在,以如是行而回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其中未曾有一法,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业而回向。
   如真如相业亦尔,如真如性业亦尔,如真如性本真实,业亦如是同真如。
   譬如真如无边际,业亦如是无有边,而于其中无缚著,是故此业得清净。
   如是聪慧真佛子,志愿坚固不动摇,以其智力善通达,入于诸佛方便藏。
   觉悟法王真实法,于中无著亦无缚,如是自在心无碍,未曾见有一法起。
   如来法身所作业,一切世间如彼相,说诸法相皆无相,知如是相是知法。
   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入此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皆寂灭。
   如是思惟诸法性,了达一切业差别,所有我执皆除灭,住于功德无能动。
   菩萨一切业果报,悉为无尽智所印,如是无尽自性尽,是故无尽方便灭。
   菩萨观心不在外,亦复不得在于内,知其心性无所有,我法皆离永寂灭。
   彼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空寂,无有一法能造作,同于诸佛悟无我。
   了知一切诸世间,悉与真如性相等,见是不可思议相,是则能知无相法。
   若能住是甚深法,常乐修行菩萨行,为欲利益诸群生,大誓庄严无退转。
   是则超过于世间,不起生死妄分别,了达其心如幻化,勤修众行度群生。
   菩萨正念观世间,一切皆从业缘得,为欲救度修诸行,普摄三界无遗者。
   了知众生种种异,悉是想行所分别,于此观察悉明了,而不坏于诸法性。
   智者了知诸佛法,以如是行而回向,哀愍一切诸众生,令于实法正思惟。

 

本品讲的是十回向品之八,名为真如相回向。在本品的后面,讲说真如的体性、法相、力用,讲得非常鲜明,借此,可以加深我们对真如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个真如的知识。关于这个真如,大乘起信论的相关内容是这样来描写的: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这个真如,佛教词典则解说如下(我认为有不妥当不明确不准确的地方,有改动。对于其他名相的解释,也是如此。):

 

真如,是指法界万有的真实性,或本来的状态,也是法界的真理。彻悟真如之理,即是如来。

 

宇宙万有之实性,名为真如,诸家对于此点大体认识一致,然而有关真如本身,则有异说。如地论家立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摄论家更立第九阿摩罗识,说俱是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而其真如为受熏之体。若唯识家,则立生灭的第八阿赖耶识而说一切诸法的开展,说真如是二空所显之理,为诸法所依之实性,凝寂湛然,超绝能熏、所熏之境域,为不生、不灭、不变、恒常之无为法。这就是所谓的真如凝然,不作诸法之说。此时,是真实、非虚妄的意思,是如常、无变易的意思。简别于有漏,简别于无漏有为。又简别于遍计所执,简别于依他起性。

 

另外,真如缘起家认为,真如并非冥顽无知之死物,若遇无明妄缘,则真如举体起动而成生灭万法。虽成生灭万法,但无伤真如之体。恰如风吹水而成波,虽成波而无损水之本身。因此,解释真如时,不变为,随缘为。由不变之义,故真如与有为法非一。由随缘之义,故与有为法非异。相对于此真如缘起家所说,唯识家仅以不变一义解释真如。

 

以上所说,虽然对于真如所设立的名相各异,解说也不相同,这都是对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造成的,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解说真如。如本品中也运用了这种解说方法。

 

佛法学修的最高目标,就是圆满灭除生灭妄法,证入真如法界,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所以,就世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说,真如之说,是居于佛法的最高峰,如同世间的珠穆朗玛峰的最高顶峰一样。所以,只要明白了真如的真正意思,就理解了佛法当中最奥秘最高深最顶峰的知识,以世间语言形式表达的解行相应当中的,到此就走到了尽头,就到此为止了。这是只就即言真如而说的,不是针对离言真如来说的,在本品的解说中,我们所作的解说,只限于即言真如,不针对离言真如。

 

本来,佛教导人们的学修,是要讲求一定的次第而循序渐进的,可是现在的佛教,却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许许多多的学佛人,趋入不正常的秘密心态当中,陷入所谓秘密的困境而无以自拔,产生了不该产生的不良后果。原先我打算按部就班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可是看到现在这种情况,又于心不忍,由于这个原因,我想把佛法的最高的知识,提前揭示出来,让人们能对之有正确的理解,产生真实无误的正见,让学佛的人清醒明白地随法而转,不去盲目性的随人所转,让与我有缘的、见到这个文章的学佛之人避险就安。

 

真如和涅磐,只是异词而同义,都是针对我们的自性真心的实相而言的。真如即是涅磐,涅磐寂静是佛教的法印之一,所以明白涅磐的真义,是极为重要的。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佛教词典对于他的解释:

 

[涅槃的语义及其内容] 涅槃原是印度语,具称涅槃那,也被译做泥洹或抳缚南。他的意义,是包括了灭、寂、寂灭、寂静、灭度,而玄奘译为圆寂。在印度的原语应用上,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如灯火熄灭了称为灯焰涅槃(见《俱舍论》卷六)。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词做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论》中,列举异教五种现法涅槃论,即以现世五欲的快乐与得四禅定为涅槃;此外也见于婆罗门教,以修持达到梵我合一或死后生到梵天,称为梵涅槃;可知涅槃不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唯涅槃这名词一出现在佛教经典上来,便给它以新的内容,到现在差不多变成佛教特有而庄严的名词了。

 

有人以为死即是涅槃,这是错误的。《胜鬘经》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如果死就是涅槃的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涅槃应是死在成道的时候了,可是菩提树下证涅槃时与死是无关的。菩提之与涅槃,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时而没有先后,故涅槃不应指为死;在严格的译师称圣者之死是译做般涅槃,般是全无残余的意思,故般涅槃的意义,是近于阿罗汉最后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显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树下或声闻人现生所证得的现法涅槃有所区别。把死叫做涅槃,是有伤害这个庄严的名称的。

 

涅槃具有义,指的是消灭烦恼灾患,《杂阿含经》卷十八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中,以无苦义名涅槃。这说明灭是以消灭烦恼与苦为义;烦恼与苦消灭,就会出现寂静、安稳、快乐的境界。小乘的、大乘的两种涅槃经,都非常重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首偈,寂灭的法喜充满的生活,不仅是小乘声闻也是大乘菩萨精神生活营养上所必需的东西。唯小乘声闻与大乘菩萨的智力有所不同,在寂灭的含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也即是涅槃的内容上划分消极的与积极的鲜明升线。如《俱舍论》卷六引灯焰涅槃,喻佛陀所证的涅槃心解脱亦尔,并说︰如灯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但在大乘《涅槃经》卷六中,则否定这种说法,说︰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卷四并说︰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因为小乘声闻唯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相,体达我空得我空智,灭苦灭烦恼灭业,体现了缘生法上的我空理,但执着缘生法的法体是实有,畏惧生死,厌离众生,耽着寂灭理为涅槃,结果是灰身灭智堕入顽空中去了,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精神。大乘菩萨是根据佛陀的菩提涅槃,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性;体达我法皆空得我空法空的二空智,了达苦即法身,烦恼即菩提,业即解脱,无苦无烦恼无业可灭,体现缘生法的中道实相,故能不厌生死,不欣涅槃,但为饶益众生,广作佛事,故于人生社会是发挥了积极的精神。以谈涅槃为中心的大乘《般涅槃经》,说涅槃具足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具足常、乐、我、净的四德,具足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如甜酥之具八味的八德;于是涅槃之体已不落于寂灭的顽空,而涅槃是以实相或法身为体,起有生命的无穷尽的作用了。清凉释涅槃──圆寂之义说︰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理,妙绝相累曰寂(《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五十二)。表达出涅槃是具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涅槃] 四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缘生论的基本论据,他是阐示出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时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辩证的原则性理论,而后来发展为大乘小乘论部的各种缘起论。但佛陀的缘生论也不只是停止在认识的理论上,小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观点,总结出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做为佛法理论与实践的鉴定;大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观点,总结出诸法一实相印,做为佛法理论与实践的鉴定。寂静,是小乘涅槃之体,大乘的涅槃之体则是实相,然而客观缘生法的生、异、灭的规律,是法尔如是,平等普遍,唯由小乘人与大乘人的根性上的差别,主观智力的浅深,使所证之涅槃也有所不同。小乘声闻,是停留在缘生法的现象生灭无常相上而起畏惧,但求自我个人的灰身泯智以求寂灭;大乘菩萨透过缘生法的现象掌握到他的真实相,把法尔的生异灭相统一于变者不变的规律性中,了知无生死可出,无涅槃可证,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染污与清净不二,众生与诸佛不二,同一实相印之所印故。

 

由于小乘声闻以灭尽生死为涅槃,在解脱轮回生死到生死灭尽的涅槃过程中,分涅槃为两个阶段︰一是有余依涅槃,二是无余依涅槃。前者是以我空智斩断生死轮回的牵引链索──烦恼与业,心得寂灭曰涅槃,但这个由过去有漏业力所牵引的肉体尚未消灭,残余之身依然还在,名为有余依涅槃;到了这个残余的躯体也死亡,身心俱归寂灭,未来的生死永灭,名为无余依涅槃。在阿含经典中说明声闻两种涅槃的颇多,但以《本事经》卷三说得最简要,现节录经文如︰

 

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与比丘同)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中略)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中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

 

经文指出两种涅槃,都是以诸漏已尽的寂灭为体。但前者诸根的身依还存在,饥时要吃,寒时要穿,四大不调时也要发生疾病;唯由于烦恼之漏已尽,六根门头所反映的种种好丑境界,只是可厌弃的法有的扰扰之相,更不会起执着爱憎之心,这正是显出现证涅槃的境界;可是残余的身依尚存在,故称未般涅槃,所谓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为有余依涅槃。至于无余依涅槃与前者所区别的,是在彼于今时寿命已尽,肉体消灭,现在的身受心受的牵引因已断,对于未来更不复希望,皆永尽灭,达到了灰身泯识的境界,名为无余依涅槃。《成实论》卷十三说︰得有余泥泹,则垢心灭;得无余泥洹,则无垢心灭。这样的无余依涅槃,是身、心、意、识都灭的境界。虽然《本事经》指出,无余依涅槃界不是完全归之于无有,尚有个清净无戏体存在,而这个清净无戏体毕竟是什么状态的?却用遮诠的表现法,不可谓有,(中略)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在《大般涅槃经》卷四中,也有形容无余依涅槃境界说︰譬如热铁,槌打星流,散已寻灭,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己度淫欲,诸有淤泥,得无动处,不知所至。但是要知道佛教运用的语言,是爱用遮诠的表现法,爱用非、无、灭、空等字眼,从否定的反面来肯定他的正面;阿罗汉无余依涅槃的清净无戏论体,绝不是等于龟毛兔角毕竟虚无的东西;因为涅槃的境界不属于理论的问题,而是唯实证体验方能知悉的真如境界。因为阿罗汉以我空智证入涅槃的境界,一方面解脱了由烦恼、业所招的有漏生命,同时也就是得到非烦恼、业的无漏生命。可是这无漏生命──清净无戏论体,已超越过烦恼、业的意识所能认识或经验的境界。《中阿含》二一0经说,苦乐以不苦不乐为对,不苦不乐以无明为对,无明以明对,明对涅槃,涅槃则无对。也即是《俱舍论》卷六说的︰此极寂静,此极美妙。谓舍诸依及一切爱,尽离染灭名为涅槃。昔跋迦梨比丘死,佛说他因为已证入无余依涅槃,恶魔已不能再找到他所往之处了;也是证明这个无对的道理和事实。

 

在声闻乘二种涅槃中,主要的是现证的有余依涅槃,而无余依涅槃不过是到了残余的身依灰尽──死,加上一个名称罢了。所以死,毕竟无关紧要的,寂灭为乐的境界是要求在生前证得的,南传巴利语藏经的《如是语》(即汉译的《本事经》)上座偈有︰实极安乐,佛说涅槃;无贪无愁,安隐苦灭。以及我依安乐,得此安乐的饱餐法味的真如境界。

 

但声闻人所证的涅槃,毕竟是个人享受的法味与安乐的境界;对诠释涅槃实相用语方面,也多属遮诠,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意义。到了大乘佛教,对于诠释涅槃问题上的用语,遮诠与表诠并用,而表诠的表现法运用更广。因为大乘佛教的生命源泉的般若智,是从空到不空;空,就是对缘生法上空去有见、无见,空去生死见、涅槃见,空去众生见、佛陀见,统一于不二的一实相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不空的肯定。于是说涅槃时无一法不是涅槃,涅槃即实相故,生死即涅槃故。觉悟这个道理,就是成佛证涅槃;不觉悟这个道理,就是凡夫落生死,但虽落于生死的凡夫,这个法尔道理并没有失去。在凡夫不失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性净涅槃,《三无性论》名之为本有;在佛陀觉悟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方便净涅槃,《三无性论》名之为始有。《成唯识论》说四种涅槃中称本有的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称始有的为无住处涅槃。论文中,解释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说︰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解释无住处涅槃说︰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依据以上的论典,自性清净涅槃,是指佛如、众生如的法尔真实如是之理,可是未觉悟的凡夫毕竟不能称为佛陀,好像地下未被开发的矿藏,虽然是财富,但还不能为人民所享用,天台家称之为未有庄严过的素法身,到了证得无住处涅槃,才能亲自受用涅槃的境界,发起无穷的妙用,好像已开发的矿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实有财富,真正得到享受,天台家称之为庄严了的法身。前者是属于理论的,是指出实践的方向;后者是实践中的现实,充实了证实了涅槃的理论。故涅槃论到了大乘佛教,才有了真实的着落,表现出富有朝气的积极精神,像大悲般若常所辅翼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的明确而生动的语句,扫除了小乘佛教关于涅槃遮诠表现法的那种暗昧的气氛。

 

[大乘佛教的涅槃是生活实践的深刻契证]

 

一个人要走远路时,为保护两足,是把道路上铺满皮革呢?还是只要两足穿上革靴呢?佛陀教人的方法是叫穿上革靴。证入无住处涅槃的智慧,就是穿上革靴,两足便能走任何不平的生死道路。《大智度论》卷九十六说︰一切法不可尽坏,但离其邪忆想,一切法自离。故涅槃之寂灭,是转变义,即转变邪识妄想而成为般若智,则一切法皆是实相,生死险道顿成涅槃的坦途。《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说︰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生相涅槃无相违相。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无二相。《思益梵天问经》说︰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我们比较完整地明白了真如和涅磐的意义之后,现在来进入正题。现在的学佛人中,不明秘密的底细,受探玄求密心理的影响,进入秘密误区的学佛之人实在不少。本来,密法也是佛度众生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教的律教禅密净五大宗里,密宗也是其中的一大宗派,这本来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对于佛菩萨的圣者境界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诸法相通而法法圆融,本来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可言,对于不同的宗派来说也是如此。然而,每一个宗派都有每一个宗派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于特定时空中的凡俗众生来说,是有其利弊存在的。度化特定时空当中的凡俗众生,也要思惟考虑这种具体的某个宗派,对这些众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教学教学,教育和学习是彼此相关的,老师和学生是彼此相关的,由于这种相互关系的存在,老师的教育对学生会有影响,用俗话说就是,跟着黑猫就学黑猫,跟着白猫就学白猫。有的人认为:哪个人跟哪个法门有缘,就学哪个法门好了。这种说法似乎没有错,可是仔细想来也不尽然。一切众生包括人在内,生命个体都是业报的显现,都有其产生之缘。可是我们也别忘记了,众生虽然说有过去之缘,可是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在之缘哪个人跟哪个法门有缘,就学哪个法门好了,这种只看见和承认宿缘,而完全忽略和轻视现缘,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可取的。佛教中说命由心造,但是同时还有一个业由心转,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顺着过去的宿缘走,被过去的宿缘牢牢地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当今的现缘,来转过去的宿业。所谓善自把握当下,而创造美好的未来。对于法门的修学也是如此,三十七道品的七觉支中有一个,叫做择法觉支,就是叫我们在众多的法门当中,于中好好思惟,选择善法,修行善法,而不是叫我们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之下,盲目胡乱地就随意选择一个法门来盲修瞎炼,或者盲目瞎乱地别人说哪个法门好我就去学哪个法门,或者盲目瞎乱地以探密求玄的不正心态去选修某个法门。兵书上说,打仗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个法则对于我们选择实修法门来说,也是如此。佛教化人,是适人适机,是因材施教;我们选择自己实修地法门,也要先把自己认识清楚,把自己的根性和所选的具体法门紧密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行,才能得到实际的效果和利益,才能保证实修的安全性和妥当性。

 

佛教现在给人的感觉,的确是相当的混乱,对于出现的矛盾,回避是毫无用处的,回避并不能解决矛盾。我们应当也只有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客观地正视矛盾和面对矛盾,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不必讳莫如深。现在佛教方面已经突显出来的比较大的问题,第一是显密之间的问题,第二是说不正当法扰乱净土法门的问题,第三是讲演宣传错误佛法的问题,第四是魔外破坏佛教正法的问题。

 

末学有时在网上和现实中,也接触了一点当今佛教的一些人事,也了解一点其中的情况。也在网上了解一点佛教宗派之间的情况,从中发现显密之间的矛盾比较大,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看到有些人过激的言辞,简直是触目惊心。在此首先声明,本人只是一名佛的弟子,我本平素之人,自守素位而行,并不卷入任何宗派和任何人的打斗骂阵的漩涡,只是如实地表明我个人的一点见解,虽然说法当中具有不可避免的倾向性,但是这种倾向性并不代表我参战于其中,并不代表我对某某宗派或某某宗派的学佛人为敌,对我来说,只是把一切学佛人,当成是一家的亲人,而所说的话,只是站在劝说者的立场上,对家中的亲人进行劝说而已。

 

对于已经成就无上正觉的诸佛来说,一切圆满光明,一切圆融无碍,他们虽然安住各自的自性真心清净涅磐实相境界,而这个所安住的实相境界是一样的。但是对于迷界的众生来说,由于实际修行功德的不同,在所处的实际层次上,还是有高低上下的差别,这正如楼梯的阶步,有高低上下一样。举例来说,比如对同一个人来讲,在陆地上跑步,虽然有空气的阻力,但是这个阻力毕竟不大,所以在陆地上跑的速度就非常快。但是这个人,一旦跳入水中,在水中游泳前进,这个水的阻力就比空气的阻力要大得多,因此即使他奋力地游泳,也没有在陆地上奔跑那么快。如果这个人的面前挡着一堵厚实的墙壁,那么他就根本没有力量穿过去,而寸步难移。

 

现在我们来讲说一下所谓秘密的含义。什么叫做秘密呢?不知道的东西就是秘密,知道了就不是秘密了。释迦牟尼佛为了引导众生,分为几个大的阶段来教化众生,这是合情合理的。比如人们对于世间知识的学习,也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佛教化众生的出世间法,也是如此。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依时间的进展从整体上化分为五个时期,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对于世人学习世间知识,我们假定分为幼学、小学、中学、大学这几个阶段。所谓知识上的秘密,不懂就是秘密,懂了就不是秘密了。处在幼学的小儿,没有学过小学的知识,因此小学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就是秘密。同样地,处在小学的小学生,没有学过中学的知识,因此中学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就是秘密。其他可以照此类推。一旦上了大学,自然以下的幼学、小学、中学的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我们把学习佛法的知识,分为小乘、中乘、大乘、佛乘。如果把小乘视作幼学,把中乘视作小学,把大乘视作中学,把佛乘视作大学,同样的道理,我们只要把佛乘的知识明白了,以下的小乘、中乘、大乘的知识自然了然无遗,一通百通。在这里,我们只是打个比方,只是就佛法知识来说的,而没有涉及到实证方面的事。

 

这个小乘、中乘、大乘、佛乘的秘密,我们也可以作这样的比方。比如在一个山洞里,在这个山洞里连续开了四间屋子,每间屋子都安有一盏电灯。从外到内,第一间屋子比作小乘,第二间比作中乘,第三间比作大乘,第四间比作佛乘。在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知识的时候,就象这四间没有开电灯的屋子,每一间屋子都是黑暗的,每一间屋子里面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秘密。当我们学习了小乘知识,就相当于打开了第一间屋子的电灯,这间屋子的电灯拉亮之后,里面所有的东西一清二楚,因此这第一间屋子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但是当我们正处身在第一间屋子里的时候,第二间屋子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黑暗的,还是一个秘密。只有当我们不断前进,进入第二间屋子,把它的电灯拉亮之后,里面的东西才明白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这一间屋子对于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其他的第三间第四间屋子,也是如此。佛教化人所设立的秘密,也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所有一切法,都是以大慈悲心为本,为了度众生出生死而开出来的。不管是显法,还是密法,都是如此。对于显法来说,比如净土法门,如是经,如是言,如是教,如是行,叫你按照如是方法去做,就可以得到如是之果,一切都明摆在白纸黑字上,如同日光明照天下,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因此就令人想作弊也作不到弊。但是密法就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密者,密而不公之谓密故。本来显密都是佛说,都是出自一佛之金口,而说的两般法。既然一分为二,这不同之二必有差别,各人对显密的认识不同,因此各有各的见解,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当今宣传显密的实况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情理的说法。显法显而易见,可以照本宣科,但是密法就不一样了,人为性的影响因素很大。现在宣传密宗方面的,我看了一看,的确有些不妥当甚至是相当离谱的说法。

 

以藏地密宗来说,基本上的宣传藏密的人,虽然在有些地方还是表明不要自赞毁他,但是在自己的实际言行上,却把这个自赞毁他落实得头头是道。他们总是在宣扬密宗超过显宗,密宗胜过显宗;密法速度快是坐飞机,显法速度慢是步行;密法超过净土法,密法的地位在净土法的地位之上,密法的层次在净土法的层次之上。诸如此类的说法,可以说是遍地都是。这不是我在虚吹,请大家去看看他们的著作和实际的言说,就知道了。关于这个谁胜谁劣,谁高谁低,谁是谁非的问题,末学现在不作辩论,只是提醒大家去注意几点。第一点,如果净土念佛法门真的是劣小法门,释迦牟尼佛自己也不会在经中宣说,留无量寿经乃至阿弥陀佛名号作末世众生最后的救度。第二点,请大家好好看看经中之王的华严经,想一想这个经中之王为何在其中单独提定念佛法门。第三点,如果要树立对净土念佛法门的正确认识,请大家去仔细看看,仔细想一想印光法师所作的《净土决疑论》一文。第四点,从我们中国的历史流程来看,我国的国家中心,不管是汉人统治,还是非汉人统治,都是处在汉地的,我国历来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以汉人为主。我们要搞清楚,释迦牟尼是已成佛,对于十方三世来说,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我在想以他的大悲心,如果说他偏爱于人数不多的藏人,唯独把无上佛法预留机缘到封闭的不利于广传佛法的藏地去,而置其他千千万万历史长河中的苦难众生于不顾,恐怕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做得出来的。

 

密宗还有一个他们所谓的特别殊胜特别重要的说法,那就是所谓上师与其弟子之间口耳相传的窍诀。不知道这是释迦牟尼佛本身创立的这个方法,还是由藏人自创的从而沿袭下来的东西。说实话,这个口耳相传的方法,说起来是把特别殊胜这个词语加于其上盛赞他,可是这个传承方法,却给人提供了无限大的造假空间,因此这个方法有无限大的危险性。现在藏人到汉地传法到处都是,真不知道这些藏人当中,究竟有多少人符合他们所说的上师的相应资格。也不知道在这么多的藏人法师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是他们所说的连续不断的清净传承者。

 

鉴于密宗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以及他们颠倒的说法,以及他们不良的传法活动,对整个佛教产生了不良的误导和冲击,末学以为,是到了应该掀壶揭盖,露底朝天,揭密为显,让所谓的无上秘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了。密宗所说的无上的最顶峰的妙法,就是大圆满。末学没有深入性地学过密宗,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大圆满法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所以不能对其有任何评判,现在,我只是站在显宗的角度,而说即言表达式的如理佛法,看是否他们所说的无上大圆满法,究竟超过显宗的佛法没有。我只是即言表达出来,而评判是非高下的工作,留给精通密宗大圆满法的人去做,留给显密圆融的人去做。

 

在佛法中,十二缘起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是佛法的一个支柱性的法理之一。佛亲自说过这个十二缘起的道理极其深奥,不是那么容易明白晓悟的。佛法讲说我们的自性真心,怎么样使正常的觉明发生颠倒,由真觉而起妄觉的过程,依于真如以无明为缘,由悟界转为迷界,缘起迷界的一切生灭法,都是用这个十二缘起来说明的。不但苦因集起的流转门是依据十二缘起来说明的,而且道由灭成的还灭门也是依据他来说明的,由此可见这个十二缘起的重要性。在十二缘起中,无明处于第一位,一切迷界的生灭流转法,都是以无明为第一因、唯一因、总摄因、根本因,所以无明之病,是一切迷界众生的第一病、唯一病、总摄病、根本病,其他所有一切病都是由无明病衍生发展而形成的。所以,所有一切佛法,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对治这个无明病所开出方药。如果把无明病彻底根除,那么其他所有一切病都药到病除而毫无遗余。

 

因于无明而缘起的一切妄法,从大体上来说,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由无明所缘起的染污法方面,一个是由无明所缘起的执着法方面。为了说明的方便,现在来建立四种涅磐,第一种是非究竟涅磐,第二种是究竟涅磐,第三种是本性净涅磐,第四种是无住处涅磐。这四种涅磐之间的关系是:修行完全圆满地达到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就是究竟涅磐;修行还没有完全圆满地达到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依此所得所称的涅磐,就是非究竟涅磐。

 

上面已经说明,佛所建立的一切法,都是为了对治无明而建立的。因于无明之故,而缘起一切染污;因于无明之故,而缘起一切执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中,为了说明问题,总是需要建立彼此,而用彼此互相显示。依于本性净涅磐,说明显示和对治无明之染污;依于无住处涅磐,说明显示和对治无明之执着。因为无明的缘故,由于不明达本性净涅磐即是实相,于本性净涅磐的实相真心之中强作分别,由此虚妄缘起一切有为性的染污之法,这就是妄想染污之心的产生。因为无明的缘故,由于不明达本性净涅磐即是实相,虚妄缘起一切有为性的染污之法,认为这种染污之法是实有的,并且维系和保持这种染污心态,如同流水一样递进相续,进而缘起一切有为性的执着,这就是妄想执着之心的产生。

 

直接依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修行的方法,就是佛法上彻底圆融的至高无上的大圆满法。不论是显宗和密宗,所说的究竟无极的无上妙法,都不能和这个说法相违背,违背这个说法的,即非最上究竟佛法。

 

直接依本性净涅磐而修之法,即凡所有相,皆是清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其中凡所有相,皆是清净,是道理;其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依于此道理而作的相应事修方法。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表述这个事修方法,即是:即相即是,即染即净,无为直觉,直觉当下,不作方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中的内容所包含的意义是,这个即相即是,即染即净,无为直觉,直觉当下,不作方便,怎么样不作方便呢?这个不作方便,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们对于这个不作方便往往难以理解,我举例子来说明。比如对于一张铅笔画来说,如果要保持他的原样,就要求我们对之不增不减,不增之,不增加一笔,就是不在他上面增加一笔,增加一笔上去之后就不是原来的画了;不减之,不减少一笔,就是不用橡皮擦抹去其中的一笔,抹去一笔之后也不是原来的画了。这幅画的原样,比作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真心,为了与我们自性真心的本来清净面目相应,我们修行时,也要做到不增不减,增加一念,或者减少一念,都不是我们自性真心的本来面目了。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天平秤,他的左右两边盘子里装的东西重量相等,左盘和右盘本来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为了保持他的原样不变,我们就不能在其中一个盘上添加一个东西在里面,也不能在其中一个盘上减少一个东西,否则这个天平就会产生失衡,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如此这般,就失去他本身的原样了。

 

直接依无住处涅磐而修之法,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心无所住,其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道理;其中离一切相,心无所住,是依于此道理而作的相应事修方法。金刚经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这个道理,我还是用例子还说明。比如一个摩尼宝珠,他是无色透明的,因此就认为其中是清净无相的。当我们用他去观看红色的时候,这个摩尼宝珠当中就显现出红色来了。如果我们把宝珠当中所显现的红色认定为实有的东西而执着的话,显而易见地我们就犯了执着这个红色的错误。因为这个宝珠当中本来是无色的,在他当中虽然显现了红色出来,但是在他当中其实是没有红色存在的。现在发明了一种变色的电灯出来,由一个电灯,可以连续不断的循环往复地转变不同的颜色出来,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哪一种颜色,当作实有的东西而执着呢?一种都不能,因为这些所有转变的颜色,都只是幻变的假有色相而已。如果我们执着其中的任何一种颜色不放,就是以假当真,执妄而行。修行方法,包括有为修法和无为修法。简单地说,有为修法就是人为性的有造作行为的方法,无为修法就是没有人为性的无造作行为的方法。我们离一切相,心无所住,为什么最后就能回归自性真心的清净实相当中呢?我还是举例子来说明。比如一棵原来静止不动的小树木,当没有外力加于其上的时候,他就会一直保持这种静止不动的状态而不会改变。可是如果我们用手抓住这棵树木不停地摇晃,一直不间断地摇,那么他就会在这个不间歇力量的作用之下,他的身体就会不停地摇晃不休。要是我们突然把手松开了,把抓摇他的执着力量突然之间卸化撤除,那么这棵树木摇了一会儿之后,最终会停止不动,而恢复原来的静止不动的状态。又比如,有一盘水,放在一个不动的地方,他里面的水保持静止,没有一点波浪。我们找来一个电扇,打开电源开关,让电扇的风对着这盘水吹,那么这个盘子里原来静止的水,就会在风吹力量的作用之下,不停地波动起来。而一旦我们断开电源,风扇停止吹动,这个盘子里的水不再受风吹,最终会渐渐地趋于平静,而恢复原来的静止不动的状态。我们心中离一切相,心无所住,放下一切妄想执着,最终就会回归清净不动的实相心中,这个道理和上面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直接依本性净涅磐而修之法,和直接依无住处涅磐而修之法,这两者之间虽然分为两个方面的说法,而其实际是相通的。依本性净涅磐而修,是即法,可以直断染污而直回清净真心实相。依无住处涅磐而修,是离法,可以直卸执着而直回清净真心实相。这个即法,是偏向于体性方面来说的;这个离法,是偏向于道用方面来说的;这个即法和离法,都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设立的相对方便之法。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是统一的,本性净涅磐就是不变,无住处涅磐就是随缘。不变而随缘,于清净中无所住;随缘而不变,于无所住中保持清净。就象摩尼宝珠一样,其中本自清净无相,虽然清净无相但是红花来显红色,绿叶来显绿色,无论来什么物都显什么色,虽然其中本自清净无有一相可得,而随缘无所住地显一切相,就是不离清净不即所显,就是不离不即。虽然显现红色而不滞于红色,绿色来了依然照现不误;虽然显现绿色而不滞于绿色,黄色来了依然照现不误;其他随物显色亦复如是,虽然随缘无所住地显一切相,而其中依然保持清净而无有一相可得,就是不即所显不离清净,就是不即不离。不离不即,就是依于体性而显其道用;不即不离,是指这个所显道用,是依于体性的道用,没有离开体性的道用。也就是体性和道用是统一的。随顺这个道理而去修行,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中要清净无住,无住清净。如果实际修行真正成就了,则清净便能无住,住无住中即清净。

 

现在来说说具体的实修方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念可以会聚一念,一念可以代替万念.只要我们心中聚神会神,先把无明所生五蕴泡沫集中起来,聚为一点无明泡沫,然后再把全部心力专注于这一点无明泡沫,用本性清净之心力,运用直觉当下的方法,恒时照着这一点无明泡沫,久而久之,豁然之间照破这一点无明泡沫,即照见五蕴皆空.或者这样来说明,依无为法,运用直觉的方法,无为直觉,直觉当下,即相即是,随来随照,谁来照谁,当下感觉哪一点,就用清净心力觉照这一点, 当下知觉哪一点,就用清净心力觉照这一点, 内心清净,直觉无住,如此连续不断的觉照下去,随着功力的增强,由粗心照粗相,再由细心照细相,最后由清净心,照破最细微的极细相,豁然之间照破幻有而直契真空,即照见五蕴皆空.

 

上面所说的道理,说穿了,实际上就是佛法中所说的般若道理。心经上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依据般若的道理而作的解说,也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如果有哪个人,妄想还要以什么所谓的无上妙法,企图以之来推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至一切般若经的说法,对于这样的人,恐怕唯有以佛说的默然摒之来对待他。以上对于即言无上佛法的表达,已达无上究竟,如果说违背这个说法,更有其他超乎其上的什么说法,即非佛法。如果说还有其他超乎其上的什么说法,那么这种说法连佛法都不是,还算得上什么无上究竟佛法?

 

佛法有什么秘密?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说明佛法,哪里还有什么秘密可言?所谓你把老师教的搞懂了就是你的,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没有搞懂,就还是老师的,对你来说就是秘密。佛法上所说的秘密,也是一种应病与药的方法。当你眼睛患病,被业障遮住了的时候,眼睛就看不见光明,所见一切都是秘密。当你眼睛医治好了,业障消除之后,眼睛就能看见光明,一切大白于天下,就什么秘密也没有了。

 

顺便还加说一句,净土法门的念佛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由因及果,并不违背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

 

最后,再借用圆觉经上的经文来总结一下今天说的主要意思: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磐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个圆觉经也是属于显宗的经典之一,请大家好好去思考这句话吧!

 

以上所说,但依自解而实说,绝无贬密抬显之意。但是依于现在时处末法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削弊增利,防止祸患于未然,提高和维护学佛人的安全性,所以提倡显主密从,以显宗为主,以密宗为从;以净土宗为主导, 以密宗为辅助,形成净主密次的大势局面。无须遮言,倒是真的有这么一个想法的。

 

印光法师在<<净土决疑论>>中说: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他又在另一篇文中开示说: “无论如何资格,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须注重净土法门,以仗佛力比仗自力,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近有一种专逞口解脱者,指念佛者为腐败待死,祈勿被此种邪说所惑。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磨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印光法师文钞, 复云南王德周居士书二)即如世间的战争,也要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对其战略战术作相应的调整。识时务者为俊杰,佛法处在世间之中,要发挥他的正常的效用,也要随顺世间的时势随顺世人的时性,顺从世间的时势顺从世人的时性来办事,才办得好,所谓顺之则昌盛,逆之则衰亡。

 

最后还罗嗦一句:佛法本一味,唯依众生根性利钝而有差别。若明底里,则无一切差别之相。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严经       五时佛经串讲)(五明学佛网:华严经       五时佛经串讲)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不可说”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