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只有化解了五毒,才能获得大自在


   日期:2016/2/28 9: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对人性的认识,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各有各的见解。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其制度的设计主要是防止人作恶;

  东方文化倾向于人性本善,最早谈论人本性的,是儒学大师孟子,他曾直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儒学后来发展到荀子手里,他喊出了不同的声音,“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在人性本恶的观念之下,荀子门下出现了韩菲这样的法家人物。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其出发点就在于人性是本恶;这些认识都非黑即白,过于简单武断,对于人性的认识,佛家最全面、最为深刻。

  佛家认为,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众生因被无明所覆障,不能明心见性证得菩提。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佛家并不认为人性本善或本恶,而是认为人性兼具善和恶,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都存在与人性之中,只不过每个人身上的佛性与无明的比例不同;当无明断尽,佛性就圆成了。

  修行的目的是遇见自己

  在交易中,对人性有所认识很重要。

  众生皆有“善”的佛性,这意味着每个交易者都有达到稳定盈利的潜质;交易者不能达到稳定盈利,是因为“恶”的无明存在,故在交易中,交易者需要先制作一整套交易策略规范自己的交易行为,这样才不会被无明牵着鼻子走。

  有了策略,即便你身在赌场,也不能算是赌徒了;没有策略,即便你是治国的君主,也不过是一名赌徒而已。

  制作策略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执行策略。

  在实践中,制作交易策略其实很简单,只要能抓住你心中的行情,都是好策略;但交易策略执行却很难,这也是人性中“恶”在作怪,简而言之,就是人性中存在恶,需要用策略来规范交易行为,但人性中的恶会阻止交易者执行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修行了。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化解“恶”遇见本我,所以修行并不一定非要修佛修道,修佛修道是修行的两种具体途径,其最终的结果都是修心。

  这意味着任何一样东西都能能为修行的方式,比如扫地也是一场修行,种地也是一场修行,“严格执行交易策略”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只不过这种修行方式了悟的是交易真谛,相比修佛修道参悟天地大道,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明心见性。

  如果你有缘接触佛法,有幸遇到给你开悟的上师,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这毕竟是少数人才能获得的殊荣。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其实只是想做好交易,还没有达到想要修佛修道的境界,故修行的起点没必要非佛道不可,可以直接从修行你的“交易策略”入手。

  五毒只能化解不能压制

  无论是修佛,还是修“交易策略”,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用佛家的话说,那就是五毒,即:贪、嗔、痴、我疑、慢。这五毒对应到交易里,是贪婪、恐惧、愚痴、怀疑、傲慢。

  有些交易者在交易中能够意识到五毒的坏处,但处理方式是将这种情绪压制在心底,这是修行的误区。

  将五毒压制在心底,只会让五毒在心里形成了堰塞湖;交易者的内心很强大时,能够压制它,会迎来暂时的稳定盈利;

  一旦交易者身体有恙、或者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等消弱内心力量的事情出现,“山洪”就会爆发,交易者会陷入巨亏的境地,这种变故,在我的交易生涯里,曾经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是以爆仓而收场。

  所以,修行并不是压制体内的五毒,而是彻底了解它,然后化解它。如果你去压制它,只会越集越多,最终会如山洪一样的爆发。

  关于“五毒”的化解,佛家有专门的经书典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若对佛陀没有绝对的信心或深入的了解,建议不要去读,否则读了又不信,甚至诽谤经书,反而会遭大恶报;

  佛陀在讲《妙法莲华经》时,就有5000弟子主动离开,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善根、福报、因缘不够而不愿听。

  “我疑”是策略失效的根源

  在交易里,要想化解“五毒”,首先要从交易策略开始着手,贪婪、恐惧、愚痴、怀疑、傲慢的情绪虽然是从心所发出来的,但它的对象是“交易策略”,故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交易策略”,心结才能打开。

  交易策略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借用别人的,前提是你很信服这个策略。这就好比脚上的鞋,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买,但一定要合脚。以此观之,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交易策略,只存在与你最合拍的交易策略。

  追求完美是“贪婪”的表现

  在制作交易策略、或者回测别人的交易策略时,要避免追求完美主义;在生活中,很多人能接受“残缺才是美”的观念,但在交易中却陷入追求完美的怪圈。

  我接触过一些交易员,他们辛辛苦苦搭建了一个交易策略,每当自己的交易策略漏掉一波行情,就会去修改策略,试图让策略抓住所有的行情。行情永远在变化,他们永远在修改自己的策略,结果还是永远抓不到所有的行情。

  股价千变万化,无外乎单边上涨、单边下跌、横盘震荡这三种形态,单边策略天生对付不了震荡行情,震荡策略天生对付不了单边行情,也就是说,你若志在抓单边大行情,肯定会在震荡行情里吃小亏;

  你若志在做震荡箱体里的高抛低吸,肯定会错失单边大行情,或者会把大行情分成几个小波段吃了,而不是吃掉整个完整的大行情。

  追求完美,试图用一个策略将所有的行情一网打尽,不仅是贪婪的表现,而且很愚痴,故追求完美也是五毒之一。

  股市存在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既可测又不可测,可测之中包含着不可测的因素,不可测中存在着可测的部分。

  交易策略实际上抓住的是可测的那一部分行情,丢失的是不可测的那一部分。每个交易策略不同,故抓住的行情也不一样。

  知道当下怎么做比预测未来重要

  交易策略的本质是与市场共舞,即:当市场涨时我该怎么办?市场跌时我该怎么办?市场震荡时我该怎么办?

  一个优秀的交易策略不应该仅因市场涨而做多、因市场跌而做空,而是当市场涨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做多,跌到一定程度了才做空;如果要精准一点,可以根据市场的涨跌程度来分配仓位,即轻仓、重仓、满仓。

  如果交易者解决了“我疑”,在这里就没问题了;若“我疑”没处理好,这里会衍生出“嗔”,即恐惧,也就是信号出现了不敢执行,具体就是在下跌中出现买入信号时不敢买,害怕买了被套;在上涨行情里出现了卖出信号不敢卖出,怕错失后面的大行情。

  化解“嗔”除了先化解“我疑”外,交易者还需明白,知道当下该怎么操作,远比预测未来要重要;出现买点不敢买,是交易者在无意识的预测价格还会跌。

  在交易中,预测的再厉害,也要落实到操作层面,即价格达到了预测目标该怎么操作?价格没有达到预测目标又该如何操作?这本质上还是需要知道当下该如何操作。如果仅凭预测做交易,不达目标不罢休,迟早会被市场扫地出门。

  “嗔”的对立面是“慢”,即傲慢。交易者多次精准的捕捉到行情后,很容易滋生傲慢的情绪,觉得自己很神,忘乎所以后很容易丢掉止损的保护措施,当灾难来临时很快被打回原形。

  在股市里能抓到大行情,并不是我们有多牛,而是市场赏晚饭而已;这个大行情并不是我们交易者创造的,而是市场赏的。市场不赏饭,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抓不到大行情。如当前的股市,不赔钱或少赔钱已是万幸。

  综上所述,投资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目标是为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某种超能力,而是更加的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交易的真谛,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坦然接受交易中的不完美,不与市场对抗,将交易中的大亏避免掉,自然就能稳定盈利了。

  所以,任何一种交易策略都只是修行的工具,工具并不能保证让你稳定盈利,让你稳定盈利的应该是弩驾工具的心法。

  如果你一直热衷于学习不同的交易策略,忽视化解内心的五毒,很难摆脱亏损的轮回。五毒的化解过程很漫长,需要在不断的交易中领悟;只有化解了五毒,才能获得大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明断尽       智慧德相)(五明学佛网:无明断尽       智慧德相)  

 念阿弥陀佛,是念自己的智慧德相 

 阿弥陀佛代表智慧德相的大圆满 

 宣化上人:一切众生,为什么有如来的智慧德相? 

 黄念祖:一切众生既然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有我们这样 

 悟显法师: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最原始的 

 净土法门法师:故知舍离妄想执着,当下便是如来智慧德相 

 仁清法师: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本焕长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印光大师:须知智慧德相,与妄想执著,唯是一心,原非二物 

 满一上师:无明断尽则证涅槃 

 南怀瑾: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传喜法师:每一个生命都皆具如来智慧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