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香港《明报月刊》采访蔡老师


   日期:2016/2/6 20: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现在很多人随波逐流,只是因为未遇到好的老师指导,如果有好的老师,慢慢就能回头。情义、恩义、道义的教育,是中国传统的精神。

  欲望使人失去真正快乐

  ——访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讲教师蔡礼旭

  潘耀明访问

  圣贤教育学会记录、整理

  初唐名臣魏征、虞世南等编辑之《群书治要》,成为当今诸多政治、企业界人士的治事宝典。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讲教师蔡礼旭深受净空老教授感悟,有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为当世亟需,乃以师志为己志,终身力行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二○一○年底,带领中心同仁研习、弘扬《群书治要》,并主编《群书治要三六 ○》。

  潘耀明(以下简称潘):蔡老师可否谈谈《群书治要三六○》成书的经过?

  蔡礼旭(以下简称蔡):这套书的缘起,是来自我的师长净空老教授。他在早年看过小部分《群书治要》,觉得这部书太好了。这套书是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之道,是一套完整的书。虽然剩下来的已很破旧,但字仍很清楚。师长得到这书后,印了一万套。

  马来西亚前任和现任首相,都十分向往唐朝。师长向他们介绍了这部书,他们都大为惊叹,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翻译成英文。五十万字译成英文,工程太大。看到这些国家领导人那么渴望,回来以后就决定挑出三百六十句,让他们每天可以读一句。我们中心除了中文组还有英文组,中文组翻完,就翻英文。中文组除了我们的人以外,还得到大陆很多人的支持,例如中央党校的刘余莉教授,对《群书治要》的认识比我们更深入,还有出版界的萧祥剑先生。我们的翻译,都是他们大力支持。他们把整套书翻成白话。可见这套书是用了很大的力量才翻出来。

  另外,现代人太忙,尤其是大都会的步调这么快,有这些书的教诲,可以让人心静下来,反省一下自身,反省一下家庭状况,还有自己的企业团体,可以有一些指导方针。

  潘:「三六○」的标准是怎样定的?

  蔡:这个标准,是依据很多古书的纲领,如《菜根谭》等,从包括立身、处世等方面,加以参考然后分成六项,由编辑小组负责。整部《群书治要》共有五十万字,我们打算编三至五年,从二○一○年开始,用了两三年时间编了两本,这次研讨会举行前,第二册也印出来了。选材主要跟现实社会有关。希望在今年年底完成第三本。至于总共要编多少本,就要看情况了。

  潘:你是如何跟净空老教授结缘?

  蔡:我在台湾出生。台湾的电视节目,都能看到净空老教授讲经。差不多五岁的时候,打开电视看到。后来我的一位同事拿了一盒录音带给我,细听之下,感到他对人生的一些道理说得非常清楚,我那迷茫的心就放下来,然后就照着老人家的教导去改造自己的性格和人生命运,包括对整个人生的追求都不一样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基本上都是追求赚钱、享受,以享乐为人生的方向。但事实上这个方向是不会快乐的,因为越追求就会发现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人循着欲望,是越活越不快乐的。

  潘:这次有很多企业家参加研讨会,商业也是一个欲望,而且欲望很大,他们如何跟从你们宣扬的这种无欲精神?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蔡:欲望跟道义不一样。比如当老师,他可以为了赚更多钱而去做补习,也可以选择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同样是拼命地做相同的工作,但心态不一样。所以,君子跟小人,看行为是差不了多少,差异在于心。例如晋商在中国历史几百年不衰,一般中小企两三年就倒下了。为什么可以几百年不衰?就是因为晋商把中华文化用在商业上,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的人不懂中华文化。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故西方的灾难将来会很大,因为他们积不了善。为什么积不了善?你看鸦片战争时期,他们在整个世界,都去侵占别人,去抢别人,所以现在欧洲很多国家实际上已经破产。冰岛倒下了,西班牙、法国等也在苦撑。

  反观我们的民族,是伦理道德起家,我们每一个人的祖先都是圣人,不然中华民族不可能存活五千年,这不是偶然的,全世界的古文明只剩下我们,所以五千年的文化智慧,令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遗产。其他古文明、古文字留下来的,看不懂,要靠考古,但中华文明只要看得懂中文,就能直接跟伏羲学习,跟尧舜禹汤交流,《尚书》就是记载尧舜禹汤的话。

  中国是圣贤起家的,各行各业都有圣人,就是要把「道」用在各行各业,所以就有「行行出状元」。医,有医圣,就是有那种道德。是医生,也是圣人。教育界就是「至圣先师」孔子。商人也有很多代表,如春秋的范蠡,即帮助越王勾践的陶朱公,后来做生意去了。又例如在这次研讨会讲话者之一的吴念博董事长,一名员工离开了公司十几年,生了重病,他公司的员工全体捐款,还去看望他。这一事例,可以给所有做企业的人一个启示。一般企业花很多钱做招聘广告,人员流动率高,花在这方面的精力资源就大。员工一走,又要重新招聘重新培养。吴董有一名员工,招了十多个同乡到他的公司工作。员工有二千多人,如果那么多人都在说自己的老板好公司好,他还用招募吗?他现在做出了成果,全中国有一千多所企业都去观摩,而且不是小企业,如 IBM等都去过了,有韩国新范式的企业家,听了吴董事长讲课后很激动,认为亚洲也应有新的管理模式,然后马上邀约他到韩国演讲。现在两边互动得很好。所以应通过传统文化,用「爱」经营企业。

  去年中秋,他买月饼,送到每一名员工父母家里去,里面有一张员工写给父母的感谢信,父母们看后都很感动。这等于是一位企业家在教化很多人,这就叫做「积阴德」。香港也应该有一些这种企业家。

  地位越高负担越大

  潘:要香港的企业家学传统文化,是不是有点困难?

  蔡:只要不学中华传统文化,只要没有圣贤教诲,他们的事业再大也是痛苦的。因为快乐与否绝不是外面的东西,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计较得多,就一定不是快乐的人。

  一个人知名度越高、地位越高,他要积功德容易,要造孽也容易。因为如果他讲出来的话是错的,他要背的因果就会非常非常的重。一旦说错了,就会误导一大批人,故他必须非常谨慎。这在《易经》中也有说,在家中说一句话,千里之外都能响应,影响会十分厉害。你看范仲淹在家中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千年之后还在呼应。没有人没有烦恼,要针对烦恼入手。一个人钱多得不得了,你不要跟他谈钱。如果你跟他谈如何教好孩子,如何娶好媳妇,他就会接近你。

  所以,这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负担越大,有一些话必须提醒。不提醒,对他很不利,他在享受名利,但事实上必须十分谨慎其一言一行,他可以积很大的德,也可以引起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他们的钱怎样花,也会影响家族的传承。钱花在享乐上,还是花在利于后世子孙上,分别很大。而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办教育,帮助社会培养有道德的人。比如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其修养在企业界无出其右,人们称他为经营之神,他最推崇的一本书,是明朝的《了凡四训》,所以企业界只要讲到他们需要的,他们都会接受。

  潘:未知圣贤教育学会有没有打算办大学?如果办大学,相信影响力会很大。

  蔡:我们目前在马来西亚,是办汉学院。当地华人和首相都支持。一提到汉学,一般会想到欧洲,如英国的牛津、剑桥、伦敦大学所办的汉学院。

  潘: 新加坡不能用「汉」, 而用「华」,你们真的能以「汉学」的名义办学吗?

  蔡:是。我们所办的,叫「马来西亚汉学院」,而且这个名字是首相选的,他从两三个名字中选出来。为什么马来西亚能接受呢?

  第一,是郑和下西洋。第二,穆罕默德告诉他们,追求学问智慧,纵使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是穆罕默德说的,所以他们学汉学,是听圣人的话,没有障碍。

  相反我到欧洲之后,非常叹息。我们中华文化,是智慧之学,是心性之学,是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为什么会被搞成学术、搞成知识、搞成是拿个博士,然后去教教书,对这个世界没产生大作用?所以我师父写了六个字:「儒学佛学道学」,给英国的大学生看,问你们如何念出来?然后说:「你们念的是儒学佛学道学,我们念的是学道学佛学儒。」学儒要学孔子,学道要学老子,学佛要学释迦牟尼。我们一定要向他们效法,不断地向他们的目标迈进。而不是读书以取一个博士学位,然后领薪水,却没有弘道。

  潘:他读了书,等于思想和眼界高了,是不是等于他较易接受你们所提倡的善道?

  蔡:不一定。因为学问有一个环节,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叫做解,叫做学术。「笃行」,了解后还要接着做。有解有行,就叫智慧。所以一般来说,博士的离婚率最高,学历越高离婚率越高。

  婚姻应建基于道义

  潘:两个人相处不来,分开不是更好吗?

  蔡:这就要看,现在不合适,是现在的结果,但他们为什么要结婚?

  再往前推。除了特殊的原因(如数十年前中国大陆的情况),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谈论感情,是先相爱,后结合。既然是由相爱而结合,后来为何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人的修养问题。我们看过太多,认为离婚后,另换一个更好,这样就往往离合几次。他们不理解,人生所遇到的人,都是在提醒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当然,我们不是要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不过有一点必须知道,就是一般情况下,父母的人生阅历、看人的能力,一般都超过孩子,而且一个人,在十多二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定性,很容易情感波动,所以一定要有朋友、长辈提醒。除非他的判断力很强,否则一般都会被情感掌管着。

  结婚有厮守一生的道义,不应有离婚的念头。但现在的结婚是什么?喜不喜欢,是情感上的东西。念头中有「不喜欢可以换」,这种心态才是最核心的问题,现在人们看事情都看得太浅。要知道情感是很短暂的东西,激情撑不了几天。因为相处,彼此付出,产生出道义的结合,包括生儿育女,彼此孝顺对方的父母等,都是感恩的。可现在结合后,两人不孝顺父母,又不生孩子,反正不高兴就离婚,像没有什么大不了,那是情欲在起作用,而情感缺失,令婚姻随时可变。中国五千年从未听过早上结婚下午离婚的,现在已有很多这种情况。

  潘:那是不是应恢复古制?

  蔡:这强求不来,民主社会嘛,不过愿意的人都一定能做到。很多事情看上去很复杂,其实不是。以婚姻来说,当两个人为情欲而结合,会非常有期待,所以落差会很大。如果是道义的结合,就会互相珍惜对方的付出。真正能让人回味的,是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而非激情。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跟激情很有关系,只要是在大都市生活,受利益思想影响,离婚率都很高,因为都物化了。

  教育还未真正普及

  现在很多人以为教育很普及,其实普及的是知识和学历,而非教育。连孝顺父母都不懂,能说受过教育吗?父母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领导若有潜移默化地教导下面的人,才叫教。育,《说文解字》解释作「养子使作善也」,不教他当善人,就不是教育。学校只传授知识,就不一定能使学生成为善人。很多小学生品德超过大学生,学历越高德行越差,是因为受了社会的污染。

  不过,我们要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现在很多人随波逐流,只是因为未遇到好的老师指导,如果有好的老师,慢慢就能回头。情义、恩义、道义的教育,是中国传统的精神,我们做这个工作,越做越有信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采访       蔡老师)(五明学佛网:采访       蔡老师)  

 大德已去风范长存(接受台湾法鼓山张光斗居士一行 

 静波法师:采访极乐寺静波大和尚(采访于南华禅寺)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三、徐恒志老居 

 陈大惠居士:陈大惠采访:风尘女子——夜总会毒害我一生 

 陈大惠居士:陈大惠采访80岁乞丐 

 地下妈妈的故事 陈大惠采访一位有妇之夫的情人 

 蔡礼旭:同事的先生有外遇,蔡老师,怎么办? 

 净土法门法师: 法界卫星采访 

 净土法门法师:国立教育电台采访 

 与净土法门法师一席谈(2013-02-28采访净土法门法 

 采访闻经师出家因缘,关爱法师家属 

 白岩松采访证严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