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胡小林:学大乘起信论(唐译本)心得分享 第一集


   日期:2016/1/27 20: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度到彼岸。为什么要度到彼岸?你这有六个问题,通过克服这六个问题,得到了法益。第一个问题,自性里边没有悭贪,没有贪心、没有吝啬。「知法性离悭贪相」,「修行檀那波罗蜜」,要修行布施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法性没有欲望,所以修持戒波罗蜜,叫「尸罗波罗蜜」。佛把咱们的问题总结得非常好,就六大问题:第一贪,第二不持戒,第三生气,第四不精进,第五不定,第六不慧。这是六波罗蜜,你通过修习这个波罗蜜达到彼岸。人家研究多透!你就是这六大问题,通过修行这六波罗蜜,你走到对方。所以这六波罗蜜的推出,他为什么不推八波罗蜜?为什么不推十波罗蜜?他没这个问题,他就这六大问题。所以你不读经教,你不知道他对你的了解;其实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佛菩萨对我们了解非常透彻,你哪方面的习气,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真是宝典,他让你干的你就干,你干完了以后肯定见性。

  无量无边的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你看到十方法界的这种创造性,创造出十方法界,就是一心的自性,它本身就是这样。「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你就不应该有一种认识说,除了心以外我还要求别的一种力量,来帮我创造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用。「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其他的任何手段和方法你要求,不用。如果见有余法而可更求,「则於内法有所不足」。如果你要向外边求,我依靠自然的力量,我依靠阳光,我依靠法师,我依靠按摩,我依靠养生…完了,则於内法有所不足,你就失去你的内法,太可惜了!「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功德就是创造性。无边世界的创造,谁创造的?一心自性。如果你放弃这个自性的诉求,你到自性以外再去找一种力量,帮助你创造世界、创造生活,那於内法则有所不足,内法就是你的自性,失去了。失去内法之后,那就是起心动念,那就是有能有所,有能取的我、有所取的境;能所一出来,遇境逢缘就产生念头。产生念头有什么不好?产生念头没什么不好,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过去法如梦」,像作梦一样;「现在法如电」,唰一闪就过去了;「未来法如云」,未来的事情像云彩一样,「忽尔而起」,一下子起来。

  下边说到,「应观有身悉皆不净」。你有身体,这叫有身,存在;有身悉皆不净,只要存在的东西,没有一个干净的。「诸虫秽污」,虫就是细胞,诸虫就是众多的虫子汇在一起,汇在一起有什么不好?而且还脏,每一个细胞都在排泄。诸虫秽污,这是物质现象,身体有细胞,细胞要消耗能量、要排泄,你出现大便、小便、出汗,垢汗涕唾,骨毛淋漓,屎尿毛爪,脏、臭。诸虫秽污,还「烦恼和杂」,还有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和,和在一起;杂,杂在一起,掺和在一起。物质上的脏、苦,再加上精神上的这个捆绑,咱们讲话,精神感受的捆绑。「应观有身」,你应该这么考察这个身体,应观有身「悉皆不净」,没有一个干净的。诸虫秽污烦恼和杂,多少个虫子?科学家说,好像是六十万亿个细胞,凑成这么个身体。诸虫,你看人家佛,几千年前就告诉你里边是虫子,你说这不是科学吗?他怎么知道你是细胞啊?诸虫秽污烦恼和杂。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是苦,「苦集灭道」,四谛。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凡夫,愚就是二乘,愚,小乘,声闻、缘觉是愚钝的,他认为人没有了,认为法还有,是愚钝。观诸凡愚,你看这两个字没一个废字。凡就是凡夫,这当中包括内凡和外凡。我们属於外凡,六道众生;内凡是信位菩萨,还没有证得法身,咱们说这是菩萨一类的,我们是外凡,内凡就是信位菩萨。愚,他不想,他不愿意解决信的问题,他不愿意当菩萨,我就是遁入空门,因为我怕这个法的生灭,我想当声闻、我想当缘觉,我畏惧法的生灭,「怖畏生死」,想求涅盘。观诸凡愚「所见诸法」,我们凡夫所看见的法,我们看到的事物,观诸,我们要考察。我们作为凡夫,我们作为二乘,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你所看到的法,「於无物中妄计为有」,根本没存在这个东西,你就认为它存在,你认为,执著有。於无物中,本来这东西是不存在的,「於」就是对,对於这个不存在的东西妄计为有,错误的认为它存在,这就产生了刚才我说的,「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就是你在无物当中妄计为有,你执著有,就会产生这个现象。

  苦集,你苦,苦是果,集是因,什么是你的因?就是於无物中妄计为有,在没有这个东西的情况下,你非要认为它有,你执著它存在,你就产生刚才前面那个恶果,「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这是讲人;事,「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诸法,你看它上边说的,上边它讲的是修行观者,「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你应当观察,从这个角度来看世间(就是我们世间,生死的世间)一切诸法,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质跟精神,一切诸法「生灭不停」。生灭不停有什么不好?无常;无常有什么不好?无常就苦。谁也不愿意老无常的状态,父母不在、兄弟有病,这都是无常。它说「以无常」,所以就苦,「以无常故苦」。苦,苦怎么能有胡小林呢?我要真有胡小林做得了主,这个胡小林能决定一切,那我肯定不受苦;既然你必须受苦,就说明你不存在,你做不了主。你看它说,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因为苦,所以才没你。有你,你为什么要受这个苦?你可以不受,你不是还得受吗?是很苦,你别受啊,你做得了主,你改变它,你找那个甜的去,你不是找不了吗?没你;要有你的话,你怎么能甘愿受这个苦?说明你不存在。非常严谨!

  首先,「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以无常故苦」,因为它无常,所以它苦,「苦故无我」,苦就没我。你看它出现了,第一,生灭不停,无常出现了,无常带来的后果是苦,苦说明你做不了主,你就没有我。你看,无常、苦、无我,这三个特点,世间。「应观过去法如梦」,你应该这么考察过去,过去的事情像梦中一样已经过去了。「现在法如电」,现在法如电,一会儿就一闪,刚才还吃饭,现在就上来了,和打一闪似的就没了。「未来法如云」,这是讲什么?这讲的是空。梦、电、云,一抓,没有。它上面讲了,无常、苦、无我、空,这就是世间的现象,就这几句话给你分析。「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这是讲的环境,法。人,「应观有身悉皆不净」,你应该考察,这个角度来考察我们的身体,所有只要存在身体的,存在这个色身的,存在所谓动物这个身体的,悉皆不净,「悉」就是没有一个不是,全部都是,「悉皆」这两个字就是全都是不干净的,你就甭想在这个世界找到干净的身体。世间就是六道,天人是六道之一,天人也不干净,五衰相现,等他要堕落的时候就出现五衰,臭,流水,他们也是那样,悉皆不净。

  为什么说它悉皆不净?为什么说这个身体是不干净的?它又再进一步分析,「诸虫秽污」,细胞汇在一起。汇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它脏,它有吸收、消化、排泄,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还会起心动念,还会不高兴,还会生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观诸凡愚所见诸法」,凡夫和愚钝的二乘,所见诸法,他们看到的事物,「於无物中妄计为有」,在没有这个东西的前提下他认为有,就这一个因,就造成了刚才世间的存在。那你要把这有看没了,这是不是世间就没了?世间就没了,你就进入到小乘,或者进入到信位菩萨;你把空再看破了,你就到了法身菩萨。

  所以修行是这么个次第,首先要放下人我执,放下对人的执著,有身。有身产生的原因,就是你把没有的东西看成有的东西。有是没有了,有是错的,造成了世间六道轮回,很苦,执著空行吗?空也不行。它后边就慢慢给你解释,空也不存在,有和空都不对。就是这个东西你给它一个「空」字就错了,你不能用空来描述自性,你这见不了性。你认为这个创造性是存在的,也不对;你认为这个创造性是不存在的,也不对。你认为这个镜子就是镜体,不对,它有像;你认为镜子就是像,也不对,它有体。两个合起来就对了,那两个合起来,我得到两个吗?又得到镜体,又得到镜像吗?No,两个你都得不到。你看,镜子像是不对的,镜子体是不对的,不全面,我又得到体又得到像呢?也不对。又有又无,也不行;非有非无,也不行,你只要说有和无这两个概念它就不是。你慢慢契入到这种境界,你就想真如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没有,也不对;你说它又有又无,也不对;你说它非有非无,也不对。你就不能说,就不能抱著一种它存在的概念,存在就是有,不存在就是无。一心、自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那我说它又有又无不是挺好吗?镜子咱们可以说,又有镜体又有镜像,把两个合在一起不就对了吗?这是方便说,说镜子是可以,但说自性不能,你不能说执著它又有又无,那都是错的。执著有是凡夫,执著空是小乘,执著又有又无就是菩萨;你把这个又有又无放下,你就成了佛。这就是三谛。

  我在这讲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也没老师来教我《起信论》,就是自己这么读,读的遍数多了,有些时候突然想,「对啊」,自己就总结出来了。一个老师也没有,我自己在北京读,读了五年,慢慢慢慢就依据经教自己深入进去。它这种理解和总结是你自己本身就具备这种共鸣,有些时候听著听著突然明白,讲的是这桩事情。所以经要熟读,而且不能抱著一种功利心,我今天读完了,明天就能懂;或者我今年读完了,明年就能懂,不能这样,这不是出产品,这是开悟。任何,我随随便便挑一段,它就这么殊胜;随随便便,你拿出来,你随便翻一点给它解释,真令人信服。

  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问题,喜欢问个为什么。面对像海贤和尚这种没有所知障、内心清净,没有那么多概念,净土法门就是行门,好好念佛,再加上秉性忠厚听话,所以成了。我们现在科学技术的染污,二百多年,再加上我们都是学习出来的,从小上学,有些人上高中,有些人上大学,甚至研究生,这些东西都是想问个为什么,这个时候要不从理上讲,不可能接受这么方便的法门,你说服不了他。他有这个根性,他就不会上这么多年学;他要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就没这个根性,所以一定得给他掰扯讲理,就折伏。

  佛摄受众生用两种方法,像海贤和尚这种一个字都不识的,一点信心都没有,很自卑的人,当然我不是说海贤和尚自卑,就是没文化的,也没在城里生活,汽车也没坐过,飞机也没坐过的人,他一般容易自卑;自卑,佛就用慈悲来摄受,关心你,「别那样,没事!」示大精进,於无量劫,於一念顷成就无量世。就是说你自卑,佛菩萨告诉你,「你看没什么,这就四个字,它就成了」。「那行,我也能干」。对懦弱的众生他就示现大精进,於很短的时间就成就了,鼓励你。佛菩萨成了法身大士以后,於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傲慢的也罢、懦弱的也罢,都可以。那个懦弱的,就是胆小,没自信,心里虚,「我能学吗?这么好的东西。我可以吗?我一个字都不识」。他就给你用净土法门,「行,这个会吧?四个字,你不用会写,你念就行,耳朵听就行」。那行,那海贤给你做示现。对那个傲慢的,学得特别多,像印光大师这种人,学富五车,儒家没有不懂的,折伏。什么叫折伏?给你讲理。你不是懂得多吗?你不是爱矫情吗?行,来咱一块矫情矫情,折伏。所以对傲慢的人,他用折伏的方法,让你服了,我随顺著你不行;像那种懦弱的,他叫作慈悲摄受。对那种狂的,他折伏,给你讲理;你能讲得过他吗?讲不过,讲不过你就老老实实听著,你也得度了。唯独净土法门,对海贤和尚这种懦弱的,成就了;印光大师,那没有人比他学问更大,他也是这四个字。所以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净土法门。

  你要成了佛以后,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怎么活著?你每天干嘛?它说了,你「证发心」,你证得如来境界了,「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净心地就是我们说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到菩萨究竟地,菩萨究竟地就是等觉,菩萨的位究竟了,再往下走就没了,究竟就是结束了。「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一直到「菩萨究竟地」,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它是别教的分类,为了你容易读,它分得很清楚,从别教来讲就是初地一直到十地。「证何境界」,你证的是什么境界?「所谓真如」,到了地上菩萨,你证得真如。注意这个字是「证」,不是解、不是求,是证来的,证得真如。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地上菩萨还有境界吗?应该没有了。有境界是有心才有境,心境,你有了心才会产生这境。地上菩萨他怎么还能有心呢?他没起心动念了,就不应该用「境界」这个字。因为转识证得真如,转识就是末那识,末那识它有境界,末那识是烦恼,它有境界,六尘境界。末那识叫作智,它有智慧,末那识如果起心动念就叫有分别智;有分别智,分别六尘产生前六识,所以为前六识所依。如果末那识它不分别,叫无分别智;还是末那,末那这时候没分别了,没分别叫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的时候,它处在没分别的状态下,我们已经习惯它有分别,产生境。

  末那识有分别,产生六尘境界,在六尘境界当中分别,它分别谁?它分别六尘境界,这是它的缘。就是我们现在凡夫的功能,末那识,有分别,分别六尘,造业,分别执著,我们就受苦。你要成佛了呢?还是这个末那识,还是这个分别智,这个时候它觉悟了,没分别了。没分别了,六尘境界就不应该有,没了。因为你想分别,它就出现分别的对象,你眼睛想看就出现色,耳朵想听就出现声,你不想它就不出现。所以境随心转,你有这个眼睛要想看的意思,它就出现色;你没有眼睛想看的意思,它就不出现色,所以色是虚妄的,它是依靠看出现的。而这个眼睛靠谁?靠末那。你得有分别才会产生六种器官,它是通过六种器官来分别的。能分别的末那没有了,所分别的这六个器官能有吗?也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它不分别了,末那还存在,这种末那叫无分别智,叫如如智,原来它本来的,如同它原来存在的状态,这种智慧。这种智慧证得的是什么?证得的是真如,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

  我们这个时候证何境界?因为我们长期存在在境界状态下,我们末那识证得这种境界是方便说,因为我们一直在境界状态。它说,「以依转识说为境界」。因为末那识是转识,转识它一定是有相对的境界的,所以我们说境界。「而实证中」,在实实在在证的过程当中「无境界相」。因为我们说末那,你就会自然想到有境界,又是这个末那在没有分别的状态下证得了真如,所以我们说真如,方便说是它末那的境界。这点能听懂吗?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就比如说,末那是在分别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境界,它有分别,分别六尘的时候,我们管末那叫个名字叫转识;还是这个东西,它不分别了,我还给它叫转识,可以不可以?可以。但是这个转识现在是不分别的转识,不分别的转识它证得的是真如,我管真如还叫它的境界,可以,方便说。但实际上没境界,你可千万不要认为真如是一个境界,你可以得到,这又执著了,真如不是境界。千万不要想,我学佛以后,成了佛是一种什么境界,没境界。有境界就烦恼,因为有心就有境。所以我们方便说,「以依转识说为境界」,因为它是转识证的状态,所以我们说真如是境界,实际上真如不能称之为境界,只是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们这么说。

  「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你证的什么境界?因为我们现在必须得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来形容真如,所以说你证得了一种境界。但是我们一提境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末那,末那才有境界。而又是末那证得真如,这个时候末那,我们就方便的说,你所证的真如我们不妨也给它称之为境界,可以。明白这意思吧?所以就称之为境界。「以依转识」,因为你是末那识证得的真如,所以我们说这个真如,可以方便的说它也是境界的一种,就是佛的境界。「而实证中」,在实实在在证得的过程当中「无境界相」。你千万不要认为真有一个真如你证得了,没有境界;真有一种颜色叫红,真有一个人叫女人,没有,实证中没有这个东西。

  「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这种菩萨,就是证得真如的地上菩萨,「以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末那的另外一种状态,没有分别了。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他证的是什么?不能用语言形容的真如法身。它说「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还是这末那识,这末那识没有分别了,证的是什么境界?「证离言说」,用语言和文字是不能叙述的,什么呢?「真如法身」,这就是佛的境界。

  证完这种法身,成了佛以后,我们说,师父老讲,佛菩萨的生活,自在。什么样的一种生活?《起信论》说,「能於」,他能够,於一念顷,一念就是一秒钟,最小的时间单位称之为念,「能於一念遍往十方」,遍往就没有一个地方漏下的,咱们体会这个意思。遍往十方,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两方,十方,「一切世界」。一秒钟,你证得这个真如法身之后,你一秒钟之内;一秒钟是方便说,实际上没有时间,法界一身,整个法界就是你的身,你还用跑吗? 还一念跑到东边,一念跑到西边?法身的意思就是法界都是你。我们看海贤老和尚,「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就是这个意思,翠竹就是法身,竹子就是法身、就是真如,你证得佛菩萨以后,那个竹子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那是众生因为他有妄念,把你的法身看成竹子;你要没有这个妄念呢?这竹子、这六尘境界就没了,那个竹子变成什么?「真如心无所不遍」,那就是你的真如心。

  所以「能於一念遍往」,这都是方便说,因为我们有一个遍的过程,「我布满香港、遍满香港,我遍满中国」,那是你在世间。你证得法身之后,你就不用遍了,因为十方法界就是你一个身,就没有什么从遍到不遍、不遍到遍这个过程。「遍往」,这个往是从这到那才叫往,证得法身之后没有这和那的区别,也就不存在往了。师父在讲经的时候说「往生西方」,生是绝对生,去是不用去,就是不用往,不用去了。「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就没有一个世界你能落下的。你就知道,我们这是一个娑婆世界,肯定有法身大士,肯定有佛菩萨,因为他遍往十方一切世界,而且他就在这,能於一念。你证得法身以后,你也有这种作用,你也有这种能力,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供养佛菩萨,「请转法轮」,希望你讲法,我供养你;换句话说,不供养,佛就不转法轮。你不感,我不应你,佛菩萨不打搅你,你想觉悟了我才讲,你不想觉悟我就不来。所以这个法身大士,他证得真如法身之后,他的作用就遍往十方一切世界,维持佛菩萨的存在,就希望这灯老是亮著。灯泡真在,电也在,就是得点,这个点,就是它说的「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让这个法轮别歇著。你不求他就不讲,佛是随缘的;佛要主动讲,是不是又起心动念了?「我得跟老朱讲讲《大乘起信论》」,这是凡夫,人家佛菩萨没这个。你著急了,我来了,就和那身体似的,你感染了,我白细胞上来;你不感染,我到那去,白细胞干嘛去?我跟你瞎折腾?你也没有炎症。我本来好好的,待到五千,就五千,你眼睛感染了,或者脚气感染了,你得痔疮了,咱们从五千调到一万,对吧?你得先感,我才能应;你不感,我就不应。你看他,他就替众生去感去了,他多伟大,他替众生去感。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就是感佛去了,感佛的目的是「请转法轮」,讲法。所以佛法能延续,就这个原因。

  你干这件事,到了十方世界这么辛苦,供养佛,然后让他们讲法,你为什么要干这个事?为什么这个法身大士证得真如法身之后,而且还是离言说,用语言不能形容他的身体,真如法身;我们叫色身,他叫真如法身。方便说它叫身,实际上离言说,离言说你怎么还说身?我不说身你不明白,我必须用你这个烦恼的语言来描述那个不烦恼的东西。然后这个时候,它说他的目的,「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他干这件事,十方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是唯为众生而作利益,就是一心一意为了众生作利益,没有自己的名闻利养。你看,成了法身大士就干这个。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他不求,不索求、不探求,不求听受,他连听都不听,你说好的、说坏的,我连听的意思都没有,更何况接受?「不求听受美妙音词」,你们对我的赞叹,你们对我的褒奖,你们对我的感恩,就是我们说的,十方佛菩萨我们要感恩,那是你这么说,他可不是为了这个来的,他也不求这个,他也不在意这个。就和那个白细胞治你的脚气似的,脚气治好了,你说让脚说声谢谢吧?不用,它不求听受。佛菩萨什么样的生活?它就说了,「唯为众生而作利益」,这是总项,他总的目的就是为了众生而作利益。同时不求听受美妙音词,音词尚且不求,他物质能要求吗?好话都不要,我还要你这些东西?不求听受美妙音词。

  它就举了几个例子,到了十方世界,怎么救一切众生。「或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进」,怯弱就是没信心,怯弱,怵,「我学得了吗我这样?我一个字不识,我习气那么重,我干了那么多坏事,我能学佛吗?」怯弱。众生,有一类众生是没信心的,自信心不强的。「示大精进」,他示现,证得真如法身的这些菩萨们,就是地上菩萨,就是法身大士,示现大精进,特别努力; 咱们说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克服胆小、克服害怕,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他一念顷就把无量劫就给度过了,很迅速的成就了正觉。你看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世界,十九岁出家,三十岁证果,十二年,可以了!按道理说应该三大阿僧只劫对不对?他十二年证果了。说明什么?说明娑婆世界的人没信心,「这个玩意儿我能学得了吗?您算了,这是您的佛法」。他十二年成了,速成正觉。我十二年成了,你怎么能不成呢?你最多二十四年也该差不多了,你比我多一倍。示大精进,释迦牟尼佛在这很精进,十九岁出家,你看他十二年的行持,示现成一种非常精进,修苦行。他就是法身大士,「於一念顷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他一念顷就来到了娑婆世界,你看讲的就是他的事,是不是?

  「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成佛应该三大阿僧只劫,你怎么十二年就成了?方便,为了给你做证明,为了带动你,而实际情况可不是那么容易,十二年就成正觉了。应该是三大阿僧只劫成正觉,他十二年就成了正觉,这是不是超了?跨越了。这是对我们懦弱的众生,他表现出来这个事情没那么难。「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进」,他很努力,他可不是吊儿郎当的。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显得比较紧张?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一天休息。他自打出家之后,你看他多精进,示现成了一个非常精进的修行者。这个世界的众生太弱了,要激发他们,把他们从一种懦弱的状态激发起来。比如你跑步,一百米,我能跑吗?我这个残疾人,我这个胳膊也不行,腿也瘸。那释迦牟尼佛他示现了,他说你看我跟你状态一样,我也是人,我也是爹娘生的,我也有血有肉,你看我跑,十秒钟跑到了。「那我也应该能跑。」实际上人家这个功夫,十秒跑到,那三大阿僧只劫修来的,但是他在你面前表现得好像十二年就行。「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我们众生一看就有信心了,那我们也能成。这是对懦弱的众生。

  「或为懈怠众生」,还有一种众生,他不懦弱,但是他懈怠。我有能力,但是就像那公子哥似的,我们家有钱,所以我不著急上班。懈怠,懈怠众生,没拿佛法当回事,「有什么!不就是念佛?不就是读经?这有什么?不就磕一千个头?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慢待佛教。第一种是觉得佛教太高,我不行;第二种是看不起佛教,叫作懈怠众生。佛对这种众生,「经於无量阿僧只劫」,好家伙,他示现成特难,这个东西,「无量阿僧只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修了很多很多的苦行才得到佛位。这哥们一看,乖乖,这玩意儿不容易!这清华大学要考六百分!一般大学四百分就行了,这家伙,这六百分那是功夫。你行吗?你考一个试试?不行。那你还看不起它?你要说你懈怠,你看不起清华,你考一个试试,你不是不行嘛!我告诉你,你怎么才能考上清华,我是怎么复习的。「经於无量阿僧只劫」,太难了,时间很长,这个东西来之不易,他才尊重,他才不会懈怠。这么长时间才能学成佛,那我也得抓紧,不能再放松了。十八岁就要考大学,我今年都十六了,我还不得抓紧吗?因为时间很长才能得到。你要想这就是一个礼拜培训,我就能考大学了,那著什么急?早著呢,一个礼拜,现在还有三年。佛给你示现成「经於无量阿僧只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第一个告诉你,这东西不那么容易得到;第二,时间很长,你抓紧吧!北京到香港,你得赶快,就不是说香港到九龙这很容易,你快点吧!懈怠众生,「久修苦行方始成佛」,才能成佛。

  「如是」,像这样的方式,「示现无数方便」,太多太多的方便。他给你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怯弱的众生,一个是懈怠的、不努力的众生,他就示现成这两种状态,在你的身边,帮助你成就。「如是示现」,像这种样子的示现和帮助,「无数方便」,无量无数的方法,来帮助众生。如是示现无数方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皆,都是为了什么?「饶益」,饶益就是丰富的利益,给很大的利益。一切众生,注意这「一切」,我们在其中,没有一个众生落下的。他这样做,提供各种各样的方便来度化众生,他一个目的就是要利益我们。那就讲了,法身大士他就没有自己,他所有的无数方便,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就是为了饶益一切众生。注意,十方一切世界的一切众生,十方就全了,世界都包括了;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丢掉。你证了法身大士,你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皆为饶益一切众生」,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而实」,而,它话锋一转,而实际上,而实「菩萨种性、诸根、发心、作证」这四件事。而实际上菩萨他的种性,他到底是佛还是凡夫?他示现可以,速成正觉或者於无量阿僧只劫求成正觉,那他到底是什么种性?诸根,六根。他示现成有神通可以,你真的有神通吗?还是你给我装的?还是你为了帮我,你给我变戏法?诸根。发心,他发的是什么心?作证,你证得的是什么境界?你证得的是一种什么结果? 这四件事,种性、诸根、发心、作证,「皆悉同等」,所有的佛菩萨都一样。你别看这个十二年成,和那个五十年成的,他们的种性、诸根、发心、作证全一样。就是换句话说,只要是西门子公司出来的冰箱,都是一个质量,都得经过这个生产流程。你别看它从库里调来,有一分钟调来,有三个月调来的,但是它的生产过程都是一样的,都是经过这一个过程。所以所有的佛菩萨,他的基础都是一样的,他的种性、诸根、发心、作证都是一样的。千万不要认为有些佛特别容易当,有些人特别有能力,很快就成佛;有些人特别没能力,很长时间才成佛,那是为了帮你。因为你有这个习气,你太害怕了,所以我给你讲,我让你觉得成佛容易点;你太拿佛不当回事,我告诉你成佛挺难的。那是为了你,真正他本质上,他的种性、诸根(根就是六根,六根到底能不能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能不能?)都一样,所有的佛,你不差,我也不差,没有区别。发心作证,「皆悉同等无超过法」,没有一个谁超过谁的。他示现无数方便可以,但是他真正的修行过程是没有一个能够简单省略的。「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肯定的,都得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成正觉,这个您别怀疑了。他示现可以示现成这样,但是他真正的修行是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他就怕你讨巧,说佛十二年就成了,那我十二年也行;你不行,你还得三大阿僧只劫。那是人家佛,成了佛之后为了度众生,演戏,你以为人家真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都是经过这个过程,所以你千万不要想著投机取巧。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他是随著众生所存在的世界不一样,你看我们叫娑婆世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他所看到的众生、所存在的世界,众生的根性、欲望不一样,所以我示现成这样的方便。你看它说,「皆悉同等无超过法,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但随」,只是,「但」在这里是「只」的意思;但随,只是随著众生世界的不一样。「所见所闻」,佛所看到的众生、所听到的众生,他怎么样?所见所闻,「根」,根性不一样,有些利根、有些钝根。「欲」,欲望,想成佛、不想成佛。根有利和钝,欲望有强和弱。同时他的本性,有些是像木头一样很湿,你现在还成不了佛;有些木头干了,马上就可以点著,这叫「性」。「异」就不一样。「示所修行种种差别」,他示现成修行的各种各样的差别。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是阿弥陀佛,有些是药师佛,有些是释迦牟尼佛,完全是根据众生的根性,你的根性、欲望和你的本质(性,你是一阐提、没佛性,你还是有佛性),完全根据你的情况,示现成他修行所呈现出来的差别。

  我们会问,佛菩萨好像很多,有观音菩萨、有阿弥陀佛,又有释迦牟尼佛,怎么那么多?那完全是因为众生的什么?你的根性、你的欲望、你的本性差别太大了,所以示现成各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佛教有这么多佛,就回答了。说佛教是低级宗教,佛很多、神很多,实际上是因为众生的原因,你的根、欲、性这三者不一样,所以示现成的佛菩萨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众生,示现成不同的状态,这是种种差别。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他成了法身大士以后,他的工作、生活、学习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短短的这几十个字,大概不到七十个字,这《起信论》就把法身大士的生活解释了。这种生活我们很向往,而且是很真实的一种生活,你通过这一段描述,我们学习完了以后,我们体会到了我最后证的是一种什么境界。你对照这个境界,再来反观我们今天的存心,差太多了!你看人家这个能力,你看人家这个存心,你看人家这个善巧方便。那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恢复到这种功能。

  再说一遍,「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无量寿经》上也是这么说的,於一念顷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也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虽然是在凡夫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成为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这种生活,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为了什么?「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不是为了你表扬我,说我好听的,不是为了赞叹。「或为怯弱众生」,对那胆小的、没信心的「示大精进」,特努力。就像东北刘素云老师,或者是常慧老和尚,示大精进,四百多天不睡觉,我记得好像是有一次,这大精进,这种精进不是闹著玩儿的,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这就证果了。「或为懈怠众生故」,如果这个众生看不起佛法,不努力、不精进,那么「经於无量阿僧只劫,久修苦行方始得佛」,告诉你佛法很难。所以佛菩萨没有自己的意思,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待你。

  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众生是有心的,因为你有念头,那谁产生念头?肯定是有一个东西产生,它不会空穴来风。我们说,给它一个名词叫「心」,这个心,能产生念头的心叫妄心,有心它就产生念头。有念头是我们习惯的,我们每天生活在念头当中,我们只是见不到产生念头的心而已,我们确确实实是承认有念头。承认有念头就对了,承认有念头你就得承认产生念头的这个机关。谁产生念头,你不得问问吗?心产生的念头。中国古人说,「念」字底下是心,就是给你个说法,是心产生了念头。佛菩萨有心吗?佛菩萨有心,但是没有心相,没有心的样子,「心相灭,非心体灭」,他的心相灭掉了,心的样子灭掉了。我们的心,妄想分别执著,甚至更有甚者,贪瞋痴慢,这都是我们心的样子,他没了,没了以后他有什么?真如心,没有心相,但是他有心。「但心相灭」,他只是心相灭了,而非心体灭。这个时候,我们说佛菩萨你有心体,你虽然不现相,那你的心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我们也想知道知道。

  「此证发心中」,证得佛果的法身大士,他「有三种心」,还有心,他这个心跟我们的心就不一样。他哪三种心?第一叫「真心」。什么叫真心?给个定义、给个描述,「无有分别故」。这就是末那识处在没有分别的状态,无有分别故。没有分别叫如如智。智是为了证理,这个理就是如如,就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如来藏。如来藏,为什么叫如来藏?是如来藏在烦恼当中。烦恼就是末那识,它把我们真如自性藏在了末那识当中;换句话说,末那识就是真如随缘的现象,它整个真如就变成了末那。末那一离开分别之后,无有分别故,立刻末那识就回归成什么?法身,就回归成法身。这个时候我们叫平等法身,什么和什么平等?能证的智跟所证的理平等。就是末那识当它是烦恼的时候,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智,智识,它有智慧,所以我们说它是智。智就是有一个能发智的主体和所证的一个东西才叫智,有能有所。当末那识变成没有分别的这个智的时候,它证得的这个境界(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境界),它证得的是个理,叫如如,如如智跟如如理平等了,这个时候末那跟阿赖耶识,八识跟七识同时就消陨了,就不存在了,就不能再叫它八识,也不能叫它七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法身,如来从藏的状态下就出来了。如来在烦恼当中,我们给起个名字叫如来藏;如来出来了,我们叫法身,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当你有末那识,如来就藏起来了;当末那识变成平等性智、变成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平等了,这个时候如来就出来了。如来一出来以后,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在平等性智,或者叫作无分别智的状态下的这种如来,我们称之为法身。法身怎么构成的?这叫平等法身,这个平等有两个意思,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一个身,十方三世诸佛共同一法身,这是一层平等;再一个,智跟理平等,能证的智跟所证的理平等。就是锅和锅盖,原来锅盖要盖在锅上,有盖、有锅,等它一旦扣上,严丝合缝以后,锅和盖同时就不存在了,融为一体。这个时候智跟理就平等了,你看它说「真心,无有分别故」,这个真心讲的就是末那识在没有分别的状态下叫真心。

  第二「方便心」。你光真心不行,你不能分别,你还能工作、还能帮助别人吗?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你看,一旦成了法身之后,没有分别状态了,你证得如如这个理,你如如的智证得如如的理,成了法身,而且离言说,不能用语言来形容,那还有什么用?这个如来就没用。我干嘛要证得真如,我自己跑到那歇著去?。不是,他还有第二心,叫方便心,他这个真心起用就是方便心,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任运」什么意思?自己没有起心动念。「任」是随著众生的需求,「运」就是过程,随著众生需要的过程我来利益你,我自己从来不起心动念。所以我们读经教的时候,你读的遍数多了,有些时候你突然会想,为什么这要加「任运」两个字?我们现在在凡夫地,完全是靠起心动念来帮助众生,那不是任运,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我觉得你就得念佛。没错,是,佛菩萨说你现在就得念佛,但是我让你念佛,我并没有认识到你为什么要念佛,我只是说佛菩萨这么说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你得念佛。不管这个人能不能接受念佛法门,我们都让他念佛,这就是试;这一堆木头,八百根木头,我就一个个点,这就不是任运。有些众生一说念佛他就骂你,像我们很多朋友,一说念佛,你不是念我死吗?我给人送往生的时候,人家里那几个孩子意见不一致,有些孩子就认为我这一念佛就让我妈死、让我爸死,这就是说明这众生他不接受这个方法。

  咱们没有一切种智,佛菩萨有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什么意思?一切种,就是这个种还在种子状态下,英文叫 Seed,在种子状态下。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一个佛种。这个种子,就说明它没有证得佛果,没有结果,还是处在种子状态。一切种,就是所有众生他的佛种的智慧佛菩萨都知道,他具备一切种智,他厉害。他给你讲什么法门,这时候讲不讲,他这智慧都有,因为他能看到你的佛种,他知道你现在是该熟了还是不该熟,还是要再等半年,还是等下一世纪,还是等一亿年以后。一切种智。所以这个种,不是我们说的种类的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成佛的这个如来藏,在一种什么样的染污状态下;你的无明到底有多厚,你的烦恼到底缠缚了多紧,把这个如来藏得狠狠的、埋得深深的,还是浅浅的。像海贤和尚,咱如果说他是凡夫,那他的种性就太厉害了。而且他的师父,临济宗的传人,说你别参禅了,你就念佛,他出家的时候。那这个师父就不是一般人,他完全具备一切种智,他一看海贤菩萨,他就知道你这个种性,你只能念佛,不能参禅,也不能打坐,也不能学经教,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成了!你不感谢吗?当年他是临济宗那一派,我让你参禅是理所当然。他要真是当年让海贤参了禅,海贤和尚参禅能成吗?肯定成不了。

  所以佛菩萨具备一切种智,就是所有众生成佛的种性的状态,他全都了解。那大家就会问,既然大家都有真如,大家都又能成佛,为什么有些人就成了?有些人怎么就不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根都一样,种子都一样,就是它处的状态不一样,无明厚薄,我见烦恼如恒河沙,像恒河沙一样的种类,所以众生成佛有先后。对已经成熟的众生,不舍一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对那个还差点的,种性很差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不舍一人也罢,不度无缘之人也罢,完全根据您的情况。所以佛菩萨他成了法身大士之后,他来帮我们的时候,他有两个缘,一个叫差别缘,一个叫平等缘。差别缘,差别就是他度众生是有差别的,不是每个人都用这一种方法。差别缘当中还有近缘跟远缘,差别。比如怀孕要生孩子了,四十七周就生,您都四十五周了,那我得赶快上来,我得跟你说说保姆怎么弄,尿布怎么买,到哪个医院去,这叫近缘,因为你还差俩星期就要生了;你这刚怀上,著什么急?十个月呢!远缘。远缘,大夫说先体检备案,先建立孕妇档案,我们也得跟踪,这叫远缘。佛菩萨他慈悲,这一个近、一个远就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如果种性、根性不好,我们就是远,我们离成佛还很远。他也在身边,你不要认为我这种根性,我这种条件,谁理我?没有。你看《起信论》就知道了,差别缘度众生,差别从时间上有差别;你赶快就要熟了,我立刻就来。你看有些老菩萨一生没学佛,临终的时候有人帮他助念,这就是近缘。他不舍,一定有人,只要你想念佛往生,一定有人来帮你念,要不然佛菩萨他差别缘就不存在了。咱们今天看原来新加坡居士林陈光别老林长,一天听八个小时的经、念八个小时的佛,躺在病床上,成了!没多长时间,好像是三年,近缘。他听谁的?听净空老法师的经,他躺在病床上,师父讲经的时候在新加坡。这就是近缘,他不舍。远缘,远缘就是你还早著呢,你著什么急?你还差太多了你现在,他也陪著你。这是差别。

  差别当中,从时间上来讲有近缘、有远缘;从度你、从帮你的角度来讲也有两种,一种叫入道缘,一种叫增行缘。入道缘什么意思?给你讲道理。你这人爱掰扯、爱讲理,入道,我就用讲道理的方法让你来进入,我来度你。增行缘,就是这人听不清楚什么道理,跟他讲他也不明白,一个字不识,像海贤,增行缘,干吧!行就是行门,道就是解门。入道,我让你入这个道,房间就两个门,一个是入道的门,一个是增行的门,两个门哪个门进来都行。海贤和尚就走的是什么?增行的这个门,增加他的行持,提高、加强,行门,一句佛号,九十年不拐弯。没有什么入道,入什么道?一部经都没给他讲过,一次法会都没参加过,一个字都不识,你入什么道?那门关了,你就走这行门。所以佛菩萨这两种,从时间上,近缘、远缘;从方法上,入道跟增行;二二得四,四种方法,远的有增行和入道,近的也有增行和入道。

  所以我们在助念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跟人讲点理,入道,近,助念还不近吗? 马上就要走了,您再不念就不行了。但是这个时候,你到底是跟他讲道理还是让他念佛,又有两种方法。这人是大学教授,那给他讲道理,物质、精神、生和死,他有逻辑的能力;你跟他讲净空老法师,他一点信心没有。因为什么?众生的根性,这里边说了,有信跟法,有信行的、有法行的。信行的人觉得「谁说的?」「习主席说的。」「那没错,那还用说吗?没错。」对人的信任,不讲理的。「我妈说的还能错得了?」妈说的也有错,「那再说吧,反正我妈说的全对」;「我老婆说的一点都不错」,这叫信人。有些人讲这个不行,「你妈可不一定,那都是凡夫,咱还得听理」。为什么你妈妈让你吃苹果?因为「One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大夫就远离了」。这个甭管谁说的,是我妈说的还是大夫说的,反正我觉得一天一个苹果有道理,这叫法行众生,他信理。对信理的就得入道缘,给你讲道理;对信人的就得增行缘,「谁说的?」「净土法门法师让你念佛。」「行!」好了,什么都甭问了,增行。

  佛菩萨对众生根性的了解,比我们不知道要清楚多少。有些人是信行,有些人是法行,叫信行、法行; 行,行门的行。他是靠信行来支持动力的,你看有些人是老法师一来,念佛就精进了,这就是信行;有些人是法行,根本就老法师来不来没关系,四字佛号,蒙阿弥陀佛接引,道理懂了,在哪我都念。一般来说,法行比信行的根要利,因为他自觉。他道理一旦懂了,不需要人监督,不需要依众靠众,也不需要师父的督促,他懂了道理,他就按道理去做。但实际上没有那么严格。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法行的人。依据经典,就是「依法不依人」,经典上这么说的,咱相信经典,照经典上的去做,不要怀疑。说我一定要到哪个寺院去,我一定要开哪个法会,我一定要碰哪个师父,我一定要问胡小林老师我这事该怎么办;这个事你要问胡小林,这就是信行,因为你对胡小林有信心,你对法没信心。

  我经常在北京接到这电话,临终前在病床上,「你是胡小林老师吗?」我说我是,「大爷,您好好念佛。」「行啦,您挂上吧,您忙去吧,我一定到西方!」你说这电话管什么用?他那儿子是北京市的一个干部,回到陕西,爸爸病危,就是不好好念佛,非要跟胡小林通个话。我那天早上八点钟,我去办公室的路上电话接通,我说您干嘛呢?「胡老师求求您了,跟我爸说两句话吧,您方便吗?」我说方便不方便也得说,这时候还有什么方便不方便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增行缘。马上就走,当天就走了,你还给他讲什么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愿力宏深,你要忏除业障,过去生当中跟人结的怨,这时候都得忏除…你说这个干什么?你好好念佛吧!想佛就盼著他来接,谁来都甭走。这不还是行门吗?

  所以我们说佛菩萨对我们的研究,你说是不是比父母研究得透?研究透太多了,没法比。你看它说,第一真心,就是说它处在没有分别的状态。末那识这个时候就不能称之为末那识,我们经常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什么?它叫「无分别智」,这在《起信论》里叫这个;在我们一般的辞典,在法相唯识里叫作「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跟无分别不是一样吗?它实际上是一件事,两种说法。没有分别故。

  「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你也别想著什么分别也没有了,好坏也不管了,您这真心倒是有了,您什么都不念了,不行,它后边还有一个方便心。「任运利他故」,凭著众生的根性,根据你的状态来利益你。任运就是感应,所以你得感佛,因为你不感他就不任运。运就是你的状态,运程,你处在一种什么样的运程上?你处在一种念佛的运程上,那佛菩萨就来了,任运利他故。你说我也不想佛,很多朋友都说,干嘛非得要念,他来救我不就完了吗?那么罗嗦,累不累?这不逗闷子吗?这北京人说话也逗,这不是逗闷子吗?你看我挺苦挺累,又得癌症了,你还非得让我念,你才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你一定要任运利他。你自己首先得出牌,我跟著你;你不出牌,我也不出,这就是佛菩萨的习惯。你没出牌我就出牌,就起心动念了,我就不是佛,我就落在凡夫地了。你没要求我来,我想帮你,「我想」,这一想,是不是又回到世间了?他是出世间,他是第一义谛,他没有起心动念,他连色身都没有,他想什么?所以说要任运利他。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想感佛的接引,师父老说求佛菩萨、求感应,道理就在这。这是第二种心。

  就是说明什么?第一种心是他自受用,没有分别,得大自在;第二种心任运利他,解脱德,解脱了,他任运利他。那众生要念,他不来,还解脱什么?什么都解脱不了,没能力。你只要念我我就来,你说是不是能力恢复了?这是佛菩萨的三德。第一德,无分别智,自己解脱了,没痛苦。第二,任运利他,这是自在,你只要念我就来,这是解脱。无有分别是法身德,任运利他是解脱德。

  最后一个,「业识心,微细起灭故」,他还有第三种心。微细起灭,就是说法身大士之后他还有无明的习气,无明没完全断,这个无明就是海上的风还在吹,还起点小浪,「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微微的在起动。就这三个状态。什么时候到这个微细起灭也都没了,那就真的是法身大士四十二位,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产生相的无明没了。「业识心,微细起灭」,一起它就现相,就是师父讲的有能见、有所见,就现相。为什么叫生相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这个无明是要生相的,是产生状态的,是产生样子的。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灭掉,那就业识心没了,没无明了。没有无明,那你前边是什么?只有真心、只有方便心,没有业识心,他自己的习气全部断干净了。全部断干净以后,我们给个名字,那时候就不能叫佛了。十法界的佛法界是叫有无明习气的法身大士,是十法界的佛,严格意义上来讲,烦恼没断干净,因为还有无明习气,所以叫十法界;等这个十法界的佛法界无明习气一断掉,我们给他另外一个名字叫如来,如来跟佛是这么分的。我们十法界,既然称之为法界,就有生死;既然称之为法界,就没有回归自性,那十法界的佛法界他不是如来,他是就像现在讲的微细起灭的法身大士,我们可以称之为佛法界,或者叫法身大士法界。这个佛法界并不究竟,师父说了,他较之於前面九法界叫众生,他叫佛,但是这个佛还没有究竟圆满,还没有到妙觉。等他微细起灭一旦没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干净,或者习气像酒瓶子,味没了,这个时候我们说如来。「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再也没有微细的分别,就是这意思。

  法身大士证得如来之后,证得真如之后,他是出世间,我们六道轮回叫世间。世间有出世间跟世间,如果按照出世间跟世间来分,那我们是生活在世间,就是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以外还有四圣法界,这叫出世间,虽然习气没有断干净,但较之於我们世间来讲好得多。我们世间是阶段生死,一段一段的;出世间这四法界叫变易生死,叫生灭苦,也苦,生生灭灭。我们叫业系苦,因为我们六识通过六根在造业,这个业所带来的这种生死现象叫分阶段的生死,就真的没了,然后再投胎,这个苦叫业系苦,因为业所系缚的苦相。而四圣法界的这些菩萨们,他的苦叫作生灭苦,是因为他有业识,你看「微细起灭故」,也在变,也是无常的。变化,你从初住到二住、二住到三住、三住到四住…我们觉得好像,「这您还苦?您比我们强太多了!」但是对他来讲还是苦,因为他变。「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他的无我也不究竟。你无常,要是常不就老停在初住了吗?你不是老得从初住到二住、二住到三住,那不就无常吗?你无常就是苦;苦就没你,就没有究竟的你,「苦故无我」,刚才我给大家汇报了,苦故无我。

  这个时候,我们说证发心之后,证得佛果了,虽然无明的习气没有结束,还有微细起灭。他这些菩萨,我们最关心的是说,你给我们描述了半天,「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供养诸佛请转法轮」,懈怠众生你是怎么著,怯弱众生你是怎么样,你给我们解释了半天他的状态,那具体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众生,你法身大士怎么来帮?你不得回答这问题吗?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你法身,So what?你不法身又怎么样?你法身又怎么样?我们得什么利益?我们想问问这事。法身大士,是说出世间的最高一层了,很快就成如来了,那跟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众生什么关系,我们六道能不能见到法身大士,这是我们最关心的。这么大本事的人能不能来我们这?你老这么说得天方夜谭,我们也见不著,他这本事、那本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它说「又此菩萨」,又,一转,这种菩萨,法身大士,「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他的福德、他的智慧都圆满了,福慧双全。我们刚才说,「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这时候福慧并不一定圆满;不圆满并不妨碍他来帮助众生,只是没有圆满。他圆满以后是什么状态?太殊胜了!「又此菩萨」,就是法身大士,「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能力,「悉圆满已」,全部圆满了,福慧二足尊。他还是菩萨,还有微细起灭,但是他的福报跟智慧是愈来愈圆满。你看见没有?他还有变化。初住不知二住的落地之处,初住他不知道二住的境界,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就是这样,他程度上是有差别的,他的福德和智慧二种庄严是有差别的,佛菩萨和佛菩萨的福报、佛菩萨和佛菩萨的智慧有差别。菩萨是有差别的,到了如来都一样。

  这二种庄严都圆满以后,他的福报、他的智慧全圆满以后,「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我们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无色界不去了,因为你不想成佛,不打搅你;色界天的众生,色界天就是有色身,我们欲界天是有欲望,色界天是没有欲望了,食欲、性欲都没了,但是有色身;我们这个地方色身不说了,肯定的,而且还有两种欲望,食欲跟性欲,色界天的人有色身,但是没有欲望。你看他怎么度我们这六道众生和色界天的众生?「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全圆满了,这个时候他干什么?於色究竟,「色究竟」就是色究竟天,色界天的最上一层,究竟天。在那个地方干嘛?不是说法身大士没有相吗?你不是第一义谛吗?No,他才不,他来到色究竟天,色界的究竟天这一层天,「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一切世间就包括色界跟欲界这两个世界;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你无论是色界的还是欲界的,最尊胜的身,尊就是尊贵,胜就是没有人超过他。你看他来了,人家这一来什么状态?福慧圆满,在色究竟天示现成身,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他存在,他为了度我们世间的众生,他在色究竟天示现一个最尊胜身。这个最尊胜的身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讲身,我们老说这人男的女的,有多高,胳膊多粗,腿多粗、腿多长,这是我们色身。佛菩萨成了法身大士之后,当他的福德和智慧这两种庄严都圆满了以后,他来到了色究竟天,「得」,得到、获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只要有色身的、存在的,他的身是最尊胜的。我们有色身,我们的色身跟他的比就没法比。因为我老给你讲第一义谛,也看不见摸不著,你说他存在还是不存在?和空气似的。他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你放心吧,能看见他。

  我们真正念佛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的身,是不是就是色究竟天他在那示现的最尊胜身?他的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全圆满了。他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他在那,他停在那,等著,等著什么?等著众生念,念我就来。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在哪示现成的色身?我们看到佛现身、放光,还有香味、还有天乐,他在哪待著?他在色究竟天待著。「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干嘛他在那?吃喝玩乐吗?搞自私自利吗?等著你们,早就示现成最圆满、最尊胜身。

  「以一念相应慧」,他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他的身我们知道了,一切世间最尊胜身,有身。心,他是什么心?他存什么心?身体那么漂亮有什么用?身体那么大本事有什么用?你能帮我什么?这个时候的佛菩萨,「以一念相应慧」,跟一念相应的智慧,他是一念,没有起心动念,智慧圆满了。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立刻就把他的无明全去掉了。他没无明,但是他又在色究竟示现,这太难得了!没有无明他应该在常寂光土,他不,他来到色究竟等著我们,用福德和智慧盼著我们。你看,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种智」这两个字很厉害。因为我们在世间都是佛种,没有一个种子是成熟的。他的智慧和一念相应,而且他没有无明,他自然恢复的这种智慧叫一切种智。起用,一念相应的智慧起用以后,它的作用在哪里?知道一切世间众生,色究竟天以下一切世间众生佛种的种性他全都知道,具一切种智。

  因为什么?因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众生不想成佛,他就不停在无色界,他不,他不在那成,瞎耽误工夫,我在那等著你干嘛?我出租车在这等著,你们也不打。我在色究竟天,因为这以下的众生都苦,都有成佛的种性。具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就是讲,色究竟天以下所有众生成佛种子的智慧他具备了。他自己一念相应慧,他自己的智慧圆满;顿拔无明根,他没有无明了,同时他恢复了一切种智,他获得了一切种智,那真是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福德是什么?福德就是最尊贵身,福报。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智慧的庄严,「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这个智慧多庄严。他的色身多庄严,「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这是福报;智慧,「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还有什么怀疑的?我说他福德智慧二种庄严都圆满,我指的是这两桩事情,色究竟最尊胜身,同时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你还有什么怀疑的?

  「任运而有不思议业」。你又有福德,你又有智慧,你又最尊胜身,你无明又没了,你又一切种智,能帮我什么?任运而有不思议业,又来个任运。任运就是任你念佛我就来,随著你的根性,我自己没有到你这来帮你去西方,你得发愿我才来;任运,随你的愿欲。「而有」,大家注意这个,「不思议业」。就是我们老琢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到底是坐著火箭来还是打著车来?他示现男的来还是示现女的来? 示现这个身有多大?他胖还是瘦?他到底是戴帽子还是不戴帽子?「而有不思议业」,你就别琢磨了,这字就给你封住了,你就什么都甭想了,你想不清楚,不可思不可议。你看「任运而有不思议业」,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东西他处在第一义状态,他处在真谛状态,你在俗谛,你俗谛永远理解不了真谛这些人的行持,你就别琢磨了,省点心吧。所以这个地方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根据你的情况。您看人家吃十六个包子,您那胃就三个包子,您就别再琢磨他怎么能吃十六个,你就踏踏实实吃你这三个。今天他跟我讲,有人得甲亢,吃十六个包子,我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不思议我就不琢磨了,我干嘛琢磨你吃十六个?我今天反正就吃一个,就这意思。任运而有不思议业。

  色究竟天,他自己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干嘛?起作用了,任运而有不思议业。什么叫不思议业,您能不能再解释解释?听著,「於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他就这个业。十方,注意「十方」,十方,一方就一个,就是十个世界,「无量世界」,服了吧?我不仅能去十方,而且无量世界,无量你就别数了。只要十方有世界的众生,在色究竟天以下想得度的,我就来。十方无量世界也有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十方无量世界的无色界天就这么著吧,那叫什么缘?远缘。早著呢你们成佛,你们还得从无色界堕落到色界,从色界堕落到欲界,欲界成为胡小林,然后我再来,不就这意思吗?十方无量世界都有无色界天,那就是我们佛门当中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为什么不在那示现最尊胜身?白搭、浪费,瞎耽误工夫。从这一点上来讲,佛多具备智慧,该治的我治,不能治的我先放放,等你从无色界天堕落到色界天,我立刻就来。「於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这个十方无量世界,大家一定要记住,就是我们说的世间六道众生的存在;六道众生当中我们再切一刀,色究竟以上的不考虑,只考虑色究竟以下的。

  按这个逻辑推理,西方阿弥陀佛就应该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色究竟天。所以很亲切,他真的。他在那待著干嘛?於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他非常了解我们的状态,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你念佛他不知道。具一切种智,任运而有不思议业,随著你的根性我来帮助你。你就别琢磨了,他一定能帮到。「於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普化、度化;普,没有一个落下的,众生就是我们六道众生,色界跟欲界的众生。这个时候的众生就不包括无色界的众生,更不包括四圣法界的众生。因为《起信论》是给我们人讲的,所以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怎么著,跟您什么关系。你怎么度法身大士,你怎么度声闻缘觉,这我们不关心,我们最关心就是我们怎么办。别著急,色究竟天,他在那待著。二种庄严都圆满了,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是自受用,「具一切种智」是他受用,我知道你。你自己没无明了,你自己无明根拔掉了,你自己具备智慧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具备一切种智。那这个我得听听。你们家坐头等舱,住在半山,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到我们家来当保姆。」「那行,这个事咱可以讨论。」就这意思。就是说具一切种智,我知道你现在需要一个保姆职位,所以我找你。你要么到我这来说,我们家住半山,我们家车是劳斯莱斯,我们家出门坐头等舱,你没事吧?你跟我讲这个。不是没事,我下边还有件事,你不要找保姆位置吗?「对对对,这我感兴趣。」一切种智,我知道你要想当保姆,来吧,到我们家,人家给四千,我六千。谢谢!一切种智,任运而有不思议业。你怎么就知道我想到你家当保姆?你别琢磨了,不思议业。於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都能得到他的利益。

  这时候就提问题了(马鸣菩萨写这个《起信论》它特别的殊胜),那我们就会问,「问虚空无边」,虚空没边;因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因为虚空很大,没边,所以是不是虚空里边所包含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娑婆世界、色究竟天、欲界天,就来了,世界才有这个?还得把「世界」给大家解释一下,世界跟虚空相对的,有了世界一个实实在在存在,才会有它旁边的不存在,这个不存在,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虚空,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叫世界。「世」就是变的意思,过去、未来、现在;「界」就是有差别。我跟朱总,我们俩这有界,有隔阂,他疼了我不知道,我热了他不懂,这叫界。你看我们说政协有界别,您是文艺界的?您还是科技界的?这界就是差别。世就是变化。世界,凡是在世界生活的人就逃脱不了这两个东西,一个是时间上的流迁,过去、未来、现在,这是一种变;同时还隔,你是你、我是我。凡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有时间和空间的这样一种生活环境的,我们管他叫世界的众生,你是生活在世界里面。

  这就启发我们,难道还有众生不生活在世界里边的吗?有,在他那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法身。法身常,没有时间不就永远这样吗?遍一切处,那就没有东南西北。所以法身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照您这么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证得法身了,他是生活在世界吗?他不生活在世界。那您的意思,他就无时不在?对;那照您的意思,他就无处不在?是。因为他不生活在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存在状态,他不受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多大的信心!他不会走,他不是说,下礼拜二胡小林回香港了,有什么事先赶快跟他说说,要不然过两天找不著他了,人家不会,没有下礼拜二这么一说。北京跟香港有隔,这是南方,那是北方;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那是大陆的首都,这是有隔,有差别,隔就是差别、隔差,他没差别。

  所以它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这很严格了,首先你的世界存在是在虚空里边,虚空是无边的,所以这个里边的世界是无边的。你就想像到,这是两千年前佛菩萨写的,人家就知道宇宙、星球、世界,太多了!无边,你就别琢磨了。科学家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两百亿光年,两千亿你也到不了边,世界无边。这问题就来了,虚空无边故,世界就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是不是就无边?一个世界有一个众生,它无量的世界就有无量的众生,何况一个世界还不止一个众生?世界是无量的,在这上面的众生那肯定也是无量的。我就无量的世界只有十个众生,那您这十个众生在哪个世界?而且你这个众生世界没有众生,那不能称之为世界。是众生存在的环境叫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众生,那还能称之为世界吗?有世界一定有众生,它是众生的存在形式。所以世界无边,众生一定无边。

  你看它说,「问」,这提问了,马鸣菩萨自己设问,他就知道你这时候会有这个问题。「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太多了,「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众生没有边,他的起心动念能有边吗?也没有边。「如是境界」,这样,这个境界在里边,就是这种情况,这个时候的境界叫情况,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如是境界「无有齐限」。齐限,整齐的齐,限制的限,齐限这两个字就是界限。在这样的一种情况,那根本就没有边,没有齐限,就没有限制,太多了。「难知难解」,你怎么能够知道这么多众生成佛的根性,你不是开玩笑吗?「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他们的举心动念也是无边的。「如是境界无有齐限」,这种境界根本就没有边。「难知难解」,知就是认识到,解就是理解。首先我知你,我理解你,所以马鸣菩萨写这个《起信论》要严格我们,难知难解实际上是两个层次。知,是我知道你在这,但是我不知道你是贼。所以觉有两种,第一,觉知你的存在;第二,觉知你是贼,觉是两种。难知难解,就是他又不知道、又不理解。有些人是知道但不理解,有些人是不知道,那就更谈不到理解了。所以难知难解。

  「若无明断」,如果佛菩萨的无明断掉了,「永无心相」,心相就没了。什么叫心相?智相、苦乐相、能见相、境界相,都没了。心相没了,心的样子没了。「若无明断,永无心相」,无明断了就没有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种」,他怎么能够了解这些众生成佛的种性?如何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你说他怎么能有成种性智呢?他怎么能知道众生什么时候成佛,这个智慧?他连一切种都了解不了,他怎么能有一切种智?

  「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你看到的妄境。什么叫妄境?大家注意到,你看到的十方法界、虚空、世界、这些众生,都称之为境,六尘境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当中前五个叫作物质,色声香味触,法是精神。这是对那些物质上的人要求很高,说物质存在难道就叫一个色吗?用一个色来代替色声香味触,我觉得不太行,你还是分点细吧。那好,色声香味触,精神用一个法。有些众生说,这物质你就用一个色,我不关心物质,我这人挺关心精神,这个法包括什么?那就五蕴,色受想行识,把法分成受想行识,物质就用一个色,叫五蕴。五蕴、六尘都是一回事,只是说根据众生,他接受物质的情况比较好,他对物质比较关注,我就跟你说色声香味触法;他对精神比较关注,色受想行识,我把精神给你分成再细点,一回事。这都称之为什么?妄境。我们人也是这六种东西,色声香味触法,或者说是五蕴,蕴堆积在一起,形成了这么一个色身,所以是不是也是妄境之一?既然妄境是六尘,六尘的堆积形成色身,形成众生,众生是不是也是妄境之一?Yes,肯定是。

  「答:一切妄境」,这个境就包括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包括能分别的众生这个主观环境跟所分别的客观环境,能所就出现了,这个妄境当中包括能所。「一切妄境从本已来」,从根上说,「理实唯一心为性」。从理上来讲,实实在在它是一心的现象,它的本质是一心。你看的妄境很多,世界很多、众生很多,但是我从道理上来讲,它从根本上来讲,它的道理,成这些虚空、成这些无量世界这个根本是一心,一心唯是它的本性。就说明,你这树上树叶很多,有黄的、有红的、有绿的,还有很多果实,还有很多树干,你要这么一看,那这树太厉害了。是不是就一个根?「理实唯一心为性」,那个树理实唯一根为性,你再大的树叶、再多的杈、再多的果实,它也从这个根上长的,你掌握根不就完了吗?

  你看它说,「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理实唯一心为性」,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这一颗心产生的,它的本质都是这一心。「一切众生执著妄境」,所有的众生执著妄境。这个一切众生的范围,十法界众生。境有人境跟事境,六道众生执著事也执著人,这两种执著都没放下;四圣法界,人放下了,事没放下。这都是境,所以我们一谈到境,有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它说「一切众生执著妄境」,我们在这里要问,这个妄境指的是什么?指的色究竟天以下的这些众生对人的执著、对法的执著,这两种境。「不能得知」,因为你执著这个妄境,因为你执著这个树叶跟这树叶上结的苹果,你就不知道这个根,你就忘掉这个树的根了。「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所有法的第一义性就是这一心,因为你执著妄境,你就丢掉了它的第一义性。它其实是从你自心,一心当中变现出来的,你把这一心掌握了,所有变现的境你全都知道。因为你老执著妄境,你就忘掉了自性,失去了自性,所以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这里面提出来,一切法它有两个性,第一个叫第一义性,第二个叫生灭性,这两个性缺一个,这法都来不了。

  你看这个金器,没有金子不行,原材料;有金子,没人加工也不行。这有人加工,产生它,生了它,我化了它,这就是生灭。所以我得作用,给它点作用,这个作用叫金器的生灭性。你让它生也罢,让它灭也罢,你在哪上加这功夫?你得在金子的原料上加功夫。金子的原料就是金器的第一义性,你这么加工形成这个金杯子就是金子的生灭性;缺这两个性,这杯子出不来。但是我们往往就执著这是杯子,这是怎么加工的、用多少度、用什么模具,你就忘了烧的那金水。所以一切众生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就相当於我们所有研究金器的人他不知道它是金子变的,他不知道这是第一义,没这个它出不来。所以说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不能得知一切金器的第一金性,就相当於这个意思。

  「诸佛如来」,这时候出现了佛跟如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佛跟如来,绝不是简单说我为了顺口,「佛如来」。佛就是法身大士,如来就是没有无明了,成了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以上都有这个功能。「诸佛如来无有执著」,法身大士连分别都没了,他怎么会有执著?没有执著。「则能现见诸法实性」,他们就可以现,就在当前,见到所有法的实性、本质。他看到所有金器的金性,他看到所有电器的电性,这个电变成了空调,那个电变成了暖气,那个电变成了微波炉,那个电变成了音响、变成了声音,色声香味触法都有。按摩器不就是法吗?那电变的法,按摩,触。电变成的声音不就是声吗?电变成的光不就是色吗?你执著电器的作用,你没有注意到电器背后这个电。研究电的专家能够见到诸用的实性,电性,则能现见诸法实性,他能见到所有电器的实性,是因为这个电的存在。

  「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这里边用了「大」,大就不是我们世间的智。世间的智是研究这电、研究这冷、研究这热、研究这光,这叫世间智;大智,他研究它的电性,研究第一义、研究一心、研究自性。「而有大智显照」,显现,显现就是表现出来,水落石出,石出你还得明白知道它是石头。照,照就是理解。「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一切就是您就别含糊了,他没有不知道的。你说我干这事,偷偷摸摸的弄了五十万贪污了,佛菩萨不知道?显照一切染净差别,那他只知道净法吧?像师父这么有智慧的人、这么纯的人,他怎么知道我这脏心烂肺的事?一切染净之法,你的脏心烂肺他也知道。为什么?你的脏心烂肺也是一性出来的,也是根本实性出来的。所以我们老说有人欺负净空老法师,欺负我们老和尚,说咱这偷偷摸摸的他哪知道?背后说点是非人我。一切染净差别,而有大智显照,他能给你显现出来,他能明白一切染净差别,不然他怎么度你?你光知道这人健康有什么用?关键我要看你怎么不健康。所以愈是有问题的众生,佛菩萨愈清楚,愈是那贪瞋痴慢厉害的他愈明白。染净差别。还没有结束,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摘自: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学佛的体会(四)—学大乘起信论(唐译本)心得分享 胡小林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5/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7-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胡小林:学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五明学佛网:胡小林:学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四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三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二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一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九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八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七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六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五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三卷